从《正红旗下》看老舍作品的民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正红旗下》看老舍作品的民族性
【内容摘要】:老舍是个满族人,他的作品中从来没有放弃对本民族民族性的思考,作家最后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就充分展现了作家这种充满激情的民族文化气质。
【关键词】:《正红旗下》;老舍;民族性;民族文化
一、独特的《正红旗下》
《正红旗下》是老舍最后一部没有最后完工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也被称为最具有独创性的。
作品所蕴藉的历史内涵本身就证明了它的独特性。
很长时间以来,自抗日战争期间,作家就表达过想写一部自传体小说的愿望,这部小说将追溯到他的孩提年代的北京,从义和团起义一直写到清王朝的覆灭。
在解放后经历了各种伟大的“变革运动”,在各种机缘的巧合下,使老舍能潜心于过去的生活,创作这部酝酿如此之久的鸿篇巨制。
他为这本书起名为《正红旗下》——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意愿:肯定自身种族的隶属,这在他过去的作品中是被重重掩盖着的。
不幸的是,从第二年开始,“阶级斗争”又升温了,他的写作被迫中止。
这部小说刚写了个开头,然而,我们可以根据已出场的人物及可以想见的将要描写的历史场面来进行推断,全书完成后应该有百来章,如同那些伟大的中国传统章回小说。
这份遗留下来珍贵的手稿,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仅仅只有十一章;然而,作家经历了如此长时期的构思,笔下的每个人物和每幅场景都是那么的独特。
作家在《正红旗下》中使用了极其巧妙的手法:从小说开头,那个刚出生的婴儿就好像已经具备了全部的理智,他知道周围发生的一切,他以第一人称来叙事,他占据了小说的圆心。
从这个圆心出发,躺在摇篮中的这个小普鲁斯特渐渐长出了他的触角,构建了一个真正的人物网,环绕着他形成一个一个的同心圆。
二、对民族命运的描绘
《正红旗下》充分展现了北京旗人种种生活场景:定大爷进入了描写的视野,使我们能看到满族贵族阶层铺张奢华的生活;从大姐的婆家,我们能看到清朝中层官吏们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即便是一般的旗人家庭,他们的生活也有保障。
那些无所事事的旗人们,相信消遣终日的生活方式不会受到惩罚。
对于旗人的这种无与伦比的游手好闲生活方式,作家清醒地评论道:“他们的一生像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胡涂的梦。
”历史的积垢沉淀得太久了,这些古代骑士的后裔甚至已不会骑马射箭,只是靠着朝廷给的一份“铁杆庄稼”度日。
小说也细致的描写了一系列私人事件,这些描绘表现出作家对于旗人命运的严肃思考:“二百多年历史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
我们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
生命就这么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
”这个判决是相当严厉的:清帝国的复灭能仅仅归咎于旗人道德观念的衰退吗?老舍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没有忽略表现帝国时期已经暴露出的政治制度等其他因素,没有忽略表现秘密社会团体的骚乱,没有忽略表现外国势力的入侵,其中有些因素也许在其后的章节里会有更大的发展;但是,就我们所见到的章节而言,作者似乎首先关注的是本民族的蜕变,同时也通过描写故都的未来予以艺术表现。
“上帝创造了北京人,北京的旗人创造了一切规矩”,小说中一个人物这样说道。
旗人与老紫禁城的关系确实是密不可分的,旗人与老北京长年厮守,怎能不互为影响。
北京终有一天被迫放曲了它的首都地位,而旗人却试图在他们的王朝覆灭后苟活下来,但是一切都变了,民族的灾难成为了作家的切肤之痛。
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旗人的文化追求,以及生活上的那种散淡、随意,得意时雍容端庄追求高贵、失意时含泪自嘲苦中作乐,这些生活中最基本的元素,成就了老舍创作中最生动的艺术形式。
此外,几百年来旗人对北京文化的改造,以及和汉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互动影响,
就形成了独特的老北京文化。
这个文化特色就是形式上的开心以及本质上的矜持,从表面来看,这些北京人永远都是快乐的,永远都能够给自己找乐子,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他们又是高傲的、矜持的。
而到了民国时候,本质上的高贵,又被无可摆脱的悲剧感所替代,时代本身的悲剧和满族自身民族悲剧的双重打击,让这些最能够苦中作乐的人,也不禁流露出了苦笑。
三、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展示
可以说,老舍的任何一篇作品,文字都是诙谐的、活泼的,有着善意的嘲讽,更有着对生活独到的开心体会,然而在文字后面,却都是一张可以说依然彷徨、依然焦灼,并且依然矜持的面孔。
老舍最初的长篇,据他自己说,是有“玩票”的性质,“只是写着玩”。
这自然是因为在满族旗人的民族文化精神中,缺少汉族儒家正统的那种“说教精神”,缺少那种“文以载道”的追求,更多的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最本真、最自然的声音。
很多作品在嬉笑怒骂中,勾勒出了北京城中小市民生动的人生图像,充满了对国民性和民族性有着深刻的反思,如对“面子”问题的剖析,这似乎是作家天生的秉赋和思想的本质。
而通过作品的行文和人物的活动,总能够感觉到一些旗人所特有的文化品质和人生细节,这显然是由于作家是从本民族出发,在这个基点上展开自己对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感情。
在《正红旗下》这部作品中,作家是那样旗帜鲜明如此生动如此活泼地叙述“我”这个旗人的故事。
虽然由于时代原因,造成这部作品没有一个终局。
但是通过那些已经写就的篇章,可以看出老舍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新时期民族政策变动之后勃发的民族自豪感。
“老舍以久存心底的激情赞美福海,赞美常四爷,赞美那些具体推进历史转折、使艰难历程轻松化、将人生无痕地汇入时代的一代旗人。
也许再不会有谁比之老舍,更能感受到此中的庄严性了。
他力图给你看到当历史的轮子迎头驶来时,那些大踏步地迎向新生活去的旗人——他对于民族的深藏着的骄傲。
”同时,老舍也用充满温情的文字,对本民族京城旗人中存在的自私、骄横、懦弱、慵懒的品格,进行了含蓄的批评。
“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记了自谴,也忘了自励。
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
生命就这么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
”如此鞭辟入里地总结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追求,没有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和血肉相通的情感,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由此可以看出老舍对本民族的深厚感情。
参考文献:
[1]巴迪,李治华.《正红旗下》译稿序言[M],法国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86.
[2]老舍.老舍文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