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红旗下》看老舍作品的民族性

合集下载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正红旗下>读后感》读完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陈。

这部小说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老北京风俗画卷,带着我走进了那个时代旗人的生活。

书里的人物,一个个都鲜活生动得仿佛要从书里蹦出来,站在我面前跟我唠家常。

故事围绕着老舍出生前后的家庭和社会展开。

那时候的旗人,靠着朝廷的铁杆庄稼过活,自以为身份高贵,整天提笼架鸟,吃喝玩乐。

可这表面的繁华背后,却是深深的空虚和无奈。

比如大姐的公公,这位“定大爷”,讲究排场,爱摆阔气。

家里的规矩多到让人咋舌,吃顿饭都得有一大堆的讲究。

他觉得自己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可实际上呢,不过是在日渐衰败的局势中,硬撑着那点所谓的面子。

还有大姐夫,一个老实巴交的人,整天被家里的琐事和规矩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想要改变,却又无力挣脱。

而书中对各种节日、习俗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

到了春节,全家上下都忙活着,女人们忙着做各种点心,孩子们盼着能穿上新衣裳,放鞭炮。

那热闹的场景,让我仿佛也置身其中,闻到了点心的香味,听到了鞭炮的声响。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描写的一次家庭聚会。

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可这笑声中却藏着各自的心思。

二姑妈的尖酸刻薄,大舅妈的憨厚老实,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大家一边吃着,一边说着家长里短。

孩子们在一旁打闹着,不小心打翻了茶水,惹得大人们一阵呵斥。

这时候,老太太出来打圆场,气氛才又重新热闹起来。

每个人的表情、动作、语言,都被描写得那么细腻,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书,而是在亲眼目睹这一切。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老舍先生的幽默,不是那种刻意为之的搞笑,而是从生活的细微处自然流露出来的。

比如说,对那些旗人故作姿态的描写,让人觉得既可笑又可怜。

他们明明已经穷得叮当响,却还死要面子,不肯放下架子去劳动。

这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态度,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悲哀。

那个时代的旗人,被陈旧的制度和观念束缚着,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

从_正红旗下_评析老舍的宗教观

从_正红旗下_评析老舍的宗教观

老舍是我国现当代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家, 他的一生与佛 教、 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等有着不解之缘。这些宗教对她的 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他的不少作品存在着或显 或隐的宗教理念的痕迹。 《正红旗下》 作为他最后一部未完成 的杰作, 也有着相当深刻的宗教意蕴。 一 《正红旗下》 是老舍解放后创作得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也 是一部能充分表现其满族身份得小说。 整部作品虽然没有写 完, 但是已完成得部分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小说以 的一家与有联系的亲戚朋友们。老舍的写作特点向来是不注 不仗着事实。世事万千, 都转瞬即逝, 一时新颖, 不久即归陈 腐, 只有人物足垂不朽。 ” 《正红旗下》 也正是通过对这些人物
使得他们很容易陷入某种宗教气氛之中去寻求精神的安慰。 造就了老舍这么一个 “教徒” 。
督教在当时的中国处境是很尴尬的, 它是西方国家主要宗教
170
2009 年第
4期
安徽文学
经 典 重 释
思想, 推崇博爱与救世, 但在当时大量涌入中国的直接目的却 是帝国主义侵略扫清思想障碍。 这也使得老舍很矛盾。 他自 言 “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 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 反帝 国主义使我感到作中国人的尊严, 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这
爱国情结, 虽然他对基督教的基本思想是认同的, 但对它在清 末这一历史时期所充当的角色却是不满的, 对利用宗教作为 工具为自身谋利益的人更是极其鄙视。 在小说中, 为了达到 “天天可以吃肥母鸡、 大鸡蛋” , “用一 多老大这个 “对一切都失去信心” 的旗人, 本着 “财神爷、 灶王爷, 都不保佑我。 我干吗不试试洋神仙呢?” 的想法加入 基督教。他入洋教根本就不是为信仰什么, 而是对社会的一 种挑战。他说: “谁都不管我呀, 我去信洋教, 给你们个苍蝇 吃。 ” 他根本没有把洋教看成长久之计: “多咱洋教不灵了, 他 会退出, 改信白莲教, 假若白莲教能够给他两顿饭吃。 ” 他没有 理想, 没有廉耻, 祖先、 祖国在他心里没有一点地位。他所有 的只是满足自己私利的欲望。 他对牛牧师拍尽马屁只是为了 几百铜钱, 甚至还想利用基督教会的势力去敲诈王掌柜。在 他的身上看不到一点点中国人的气节, 更看不到真正基督徒 的精神。 他纯粹是个利欲熏心的狗奴才。 作品中对牛牧师和 多老大等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挖苦。 表面上看是对基督教的 一种批判,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这也是对基督教正面意义 尊重的表现, 因为这些人的行为本身也违背了基督教的基本 精神。老舍对这些人的痛恨也是维护了基督教的尊严, 也是 爱护基督教的体现。 四 老舍出生在旧北京的下层, 在他生活的环境中可以接触 到形形色色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到北京讨生活的穷苦人, 有 汉族、 满族、 回族等多个民族, 他们互帮互助, 为更好地生活下 去努力奋斗着, 也同情理解着。所以在这些有着民间宗教信 仰的人物形象, 都是正面形象。在作品中的金四叔就是个典 型的例子。金四叔是个回民, 也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老 舍评价说 “他应当起码作个武状元” , 为他的境遇愤愤不平。 称赞他是个真正的好回回, 作为一名伊斯兰教徒, 金四叔严守 教规, 在生活细节上也不放松。作者对伊斯兰教表现出了极 大的包容性, 并且又借他最喜欢的人物形象福海二哥的口赞 许道: “清真古教是古教啊, 跟儒、 释、 道一样的好啊!” 而在牛 佛教、 道教…… “全是邪魔外道, 理当消灭!” 除开对世界三大宗教的认同, 中国的民间宗教老舍也不 因其具有浓郁的迷信色彩而排斥它, 反而对它起到的正面作 用表现出赞许。在小说中老舍最喜欢的人物福海, 就是个白 莲教的仰慕者。他文武双全, 为人精明能干, 而且善良, 乐于 助人。 他继承了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又具有自己的思想追求。 他对现实生活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 对清朝统治者失去了信 心, 白莲教的战斗传统深深吸引着他。还有具有强烈意识的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正红旗下>读后感》读完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独特而又真实的人生之旅。

这部作品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老北京风俗画卷,色彩斑斓却又带着一丝沧桑。

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热闹的场景,还有细腻的生活细节,都让我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故事里的旗人生活,看似有着种种规矩和讲究,实则充满了无奈和荒唐。

就说那大姐的婆婆吧,整天端着个架子,规矩大得吓人,家里的媳妇、丫头都得小心翼翼地伺候着。

可仔细想想,她那种穷讲究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不过是为了维护那点可怜的面子罢了。

而“我”的父亲呢,是个既善良又懦弱的人。

他总是梦想着能出人头地,可又没什么实际的本事,只能在幻想中过日子。

记得有一次,父亲听说有个发财的机会,兴奋得不行,整天在家里念叨着,还信誓旦旦地说这次一定能成功。

结果呢,被人骗得血本无归,只能灰溜溜地回家,躲在屋子里唉声叹气。

那场景,真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同时又觉得他挺可怜的。

还有那些邻里之间的琐事,也是充满了趣味和烟火气。

比如有一回,隔壁的王大妈和李大妈因为一点小事吵了起来,两个人站在院子里,叉着腰,脸红脖子粗地互骂。

王大妈说李大妈偷了她家的鸡蛋,李大妈则说王大妈冤枉好人,那场面简直比唱戏还热闹。

最后还是周围的邻居们好说歹说,才把她们劝住。

这事儿虽然不大,但却让人感受到了那种邻里之间既亲近又难免有摩擦的复杂关系。

书中对于过年的描写,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货,贴春联,挂灯笼,小孩子则盼着能穿上新衣服,拿到压岁钱。

那时候的过年,可真是有滋有味。

大人们忙着包饺子,做各种好吃的,孩子们在院子里放鞭炮,满院子都是欢声笑语。

记得有一年,“我”跟着哥哥姐姐们一起去街上看花灯,那花灯五颜六色,形状各异,把整条街都照得亮堂堂的。

我们一边走一边看,眼睛都不够用了。

还有卖糖葫芦的,卖糖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极了。

然而,在这热闹的背后,却也隐隐透露出一种危机。

随着时代的变迁,旗人的生活越来越艰难,那些曾经的荣耀和风光也渐渐远去。

读正红旗下有感

读正红旗下有感

读正红旗下有感以下是关于读正红旗下有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读《正红旗下》有感(一)文/463匡韬微老舍有许多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批判老市井人民、教人深思的长篇小说,比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舍也因为这些出色的作品,荣获"人民艺术家"这一称号,可我偏偏在《老舍集·茶馆》中找到一篇特别喜欢的长篇未完的小说《正红旗下》。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故此,我想试着说说我的感受以及喜欢这篇小说的原因。

第一遍阅读时,只略略看了看,可越看在后面,就越觉得有了乐趣。

第二遍看完后,我才明了朱自清曾说过的"这部书使我们,始而发笑,继而感动,终于悲愤了。

""正红旗下"本是清朝满族的一种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小说主题与帝王大臣相关。

可并不是如此,小说主要是用旗人的市井生活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政治漏洞,以及近代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北京市民如何与生活斗争。

康有为和梁启超维新变法、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在如·此激荡的社会,旗人们依旧有滋有味地养鸟、放爆竹、听评书。

正如序中所说:老舍点到了我们民族根性中最为顽劣的一面。

《正红旗下》的语言极具特点,京味浓厚,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六类人:一类是寄生于八旗制度之下的大姐公公一家和大舅、姑母等人,过着"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一类是想从八旗制度中挣脱出来,为自己重新设计一条生路,如福海二哥等人;一类是晚清时期进入中国的洋人,他们仗着本国使馆的力量胡作非为,或者在殖民地为非作歹;一类是当时依靠洋人的"大毛子"、"二毛子",他们反过来欺凌中国老百姓,如多大爷等人;还有一类是受不了教会、洋人的欺凌,自发组织起来反抗的人,如十成等义和团成员。

最后一类是惨遭封建压迫、受封建礼数束缚严重的妇女,但又拥有着不可否认的优秀品质,如大姐和母亲。

2024年《正红旗下》读后感(3篇)

2024年《正红旗下》读后感(3篇)

2024年《正红旗下》读后感一本没写完的书,是老舍的不幸,也是老舍的幸。

老北京的风情、旗人的风俗、面子文化的精髓被老舍的一支妙笔写的如此自然、熨帖、俏皮,却又是一首浸到骨子里的挽歌。

放眼现当代中国文学,再没有谁能把热闹中的哀伤,嬉笑中的悲凉写的如此毫不做作。

钱钟书在某些方面可以与之一较,但是钱钟书的学术素养让他的文字太过机智、诙谐,多了些卖弄、表演的嫌疑。

可是即便是钱钟书,建国后恶劣的文学环境也让他无法再写出心中的佳作。

在以往的大家们纷纷辍笔、转行,或作应景文章时,老舍能写出《正红旗下》实在不能不算是一个神迹。

老舍投了湖,《正红旗下》未能完成,确实是一大不幸。

但是,好在此书没写完,堪堪留在了那个大厦将倾未倾,旧梦将醒未醒,人人都惶惶无所终的时刻。

老舍真的是要求进步,一定要努力按照典范标准写些个觉醒人物、帝国主义、历史规律的必然性,结果就是十成、牛牧师这些人单薄得如同纸片、抽象得如同公式,拿什么跟机灵可爱又周到的福海二哥比、跟尖酸刻薄又自负的姑母比?此书如果继续写下去,一定就是觉醒、革命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我不想看福海变成一个革命者,因为福海再懂得变通也是旗人、再苦也不会造皇帝老子的反。

老舍没能写下去,没能向着规定好的创作条框更进一步,其实成全了他心中的老北京,成全了我们这些读者。

这是《正红旗下》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

2024年《正红旗下》读后感(2)《正红旗下》是老舍生前最后一本小说,无论语言的凝练,辞藻的使用,文笔的磨练都已达到巅峰,可谓是最值得阅读的小说之一。

老舍用自传体的形式,用自己的所见所闻讲晚清时期旗人的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尽管这本小说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只有寥寥十一个章节,但是所呈现的人物场景却是那么与众不同。

老舍曾说过:我一辈子没什么遗憾,唯一遗憾的是,《正红旗下》没有写完。

我想这不仅是作者的遗憾,更是读者的遗憾吧。

作者老舍通过描写晚清满族高级阶层铺张奢华,无所事事的生活;中层官员的生活也那么无忧无虑;然而一般汉人百姓的生活却是那么悲惨进行对比,引起了读者们的思考,对旗人文化以及人族精神的思考。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正红旗下>读后感》读了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心里就像被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儿交织在一起。

这书里描绘的那些人和事儿,仿佛把我拉进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

老舍先生用他那细腻又幽默的笔触,把旗人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里的大姐婆婆,那可真是个厉害角色。

她自认为是家里的权威,什么事儿都得她说了算。

记得有一回,家里要办个小小的聚会,大姐婆婆那架势,就跟要指挥千军万马似的。

从菜品的准备到桌椅的摆放,她都要亲自过问,而且还不停地挑三拣四。

准备的饭菜稍微不合她的心意,她能把厨子骂得狗血喷头。

她叉着腰,瞪着眼,嘴里不停地数落着:“这是做的啥呀?能吃吗?你们这群没用的东西!”那场面,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再说说大姐的公公,这位老爷子整天就知道养鸟、抽大烟。

家里的事儿一概不管,就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他对那几只鸟宝贝得不得了,每天早早起来,伺候鸟儿比伺候自己还精心。

给鸟儿喂食、洗澡、梳理羽毛,那认真劲儿,仿佛那不是鸟,而是他的亲生孩子。

有一次,一只鸟生了点小病,老爷子那叫一个着急啊,满世界找兽医,嘴里还不停地念叨:“我的宝贝哟,你可千万别出事儿,不然我可怎么活哟!”还有那些旗人的规矩,繁琐得让人头疼。

过年的时候,光是拜年的礼节就有一大堆。

晚辈要给长辈磕头,而且要磕得响、磕得标准,不然就是不孝顺。

女人们穿的衣服、戴的首饰都有严格的规定,稍微出点差错,就会被人笑话。

就说有个媳妇,过年的时候戴了一对儿不太合规矩的耳环,被其他妯娌看见了,背后指指点点,说她不懂规矩,丢了家族的脸。

这媳妇委屈得不行,可又不敢吭声,只能暗自掉眼泪。

书中描绘的这些细节,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旗人的生活状态。

他们既有着自己的骄傲和传统,又被时代的变迁所冲击。

在这看似热闹、讲究的生活背后,其实隐藏着深深的无奈和悲哀。

他们守着那些陈旧的规矩和习惯,不愿意改变,却又无法阻挡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就像大姐公公养的那些鸟,虽然被精心呵护着,但终究被困在小小的笼子里,无法自由飞翔。

老舍的民族身份与文学创作——以《正红旗下》为中心的考察

老舍的民族身份与文学创作——以《正红旗下》为中心的考察

老舍的民族身份与文学创作——以《正红旗下》为中心的考

王学振
【期刊名称】《满族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按照目前约定俗成的使用情况,汉语中的"民族"一词有着狭义和广义的不同含义,因而老舍与很多作家一样具有双重民族身份:他是一个旗人,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老舍的民族身份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得异常突出:作为一个旗人,他的文学创作在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满族文化特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的文学创作表达了外抗强敌、内主团结的时代主题.
【总页数】6页(P109-114)
【作者】王学振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抗战文史研究中心,重庆,6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论老舍作品中的民族性--以《正红旗下》为例 [J], 吴荣凡
2.老舍的民族身份与文学创作——以《正红旗下》为中心的考察 [J], 王学振
3.老舍的民族情结和国家关怀——以《正红旗下》为例 [J], 王洪泉;王学振
4.浅谈老舍作品中的满族文化身份认同--以《正红旗下》为例 [J], 王爽
5.民族自省与民族自新--从《正红旗下》和《茶馆》看老舍的旗人书写 [J], 李雨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老舍作品中的民族性——以《正红旗下》为例

论老舍作品中的民族性——以《正红旗下》为例
所 以文学语言 或华 丽 ,或简约 ,或朦胧 ,或轻描淡写 ,完全
主观审美诉诸 于笔端 ,从而使读者产 生审美共 鸣。
唐诗具有极 高的审美价值。唐代诗人通过介绍祖 国的大
好河 山,将 自己的审美感受诉诸笔端 ,使 我们 可以感受他们 花月夜 》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 。
按照作者 的审美感 受来 写 ,从而激发读者 的想象力 ,满足人
“ 老舍 以久存心底 的激情赞美福海 ,赞美定 四爷 ,赞美 那些具体推进历 史转 折、使艰 难历程轻松化 、将人生无痕地
汇入 时代 的一代 旗人 。也许再不会 有谁 比之老舍 ,更能感受 到此中的庄 严性 了。他力图给你看到当历史 的轮子迎头驶来
该穿亮纱 ,她万不能穿实地纱 ,该戴翡翠簪子 ,决不 能戴 金 的。”② 大姐婆 婆的行为都是 满族规矩礼 仪的传承 。大姐公 爹 的生活更是满族旗人生 活的真实缩影 。 “ 我首先记住 了他
与害怕 ,老舍 生活的年代 ,旗人的地位几乎降至与汉人 和回 民一样 的地位 。 ( 下转第7 页)
所见所 闻的满族礼仪 。如他 交代 大姐 婆婆 “ 父亲是子 爵,丈 上 了。是呀 ,连 向她讨债 的卖烧饼 的都敢指着她的鼻子说 :
2 0 1 4 年 第 2 3 期
青 年时 代
般 的旗人 既忘了 自遣 ,也 忘了 自励 。我们创造 了一种独具 风
以载道”的追求 。但是唯一例外 的便是 《 正红旗下 》这部 小 格 的生活方式 : ‘ 有钱的真讲究 ,没钱 的穷讲究 ’生命 就这
说 ,在 《 正红旗下 》这部 自 传形式 的小说 中 , 老舍把 他的家 人的身份写 的很清楚 ,并 以家庭为 中心展现 了当时的满族 的
清 王朝 的覆 灭 。在解 放后 的各种伟大 的 “ 变革运动 ”的机 缘 巧合之下 ,老舍创作 了这部酝酿如此之久 的鸿篇 巨制 。他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老舍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戏剧、散文等多个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正红旗下》。

这部小说以20世纪初期上海的社会变迁为背景,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上海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

在《正红旗下》中,老舍对当时上海社会的“面子”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和批判,体现了他对封建礼教和伪善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批判。

“面子”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代表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形象、地位和声望。

在《正红旗下》中,老舍通过多个角色的塑造和描写,展现了这种“面子”文化在当时上海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正红旗下》中的人物形象都对“面子”十分重视。

小说中的主人公王正红在社会上一直保持着高雅、娴静的形象,她非常在意自己的名誉和声望。

她不断努力地维护自己的“面子”,在外人面前始终保持温文尔雅、大方得体的形象,对外界的评价和议论非常在意。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支持了“面子”文化的重要性,他们也在不同程度上关注自己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地位。

老舍通过《正红旗下》中的情节和对话,揭示了“面子”文化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在小说中,人们常常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不择手段,虚荣心和虚伪势利的现象比比皆是。

对于社会上的闲言碎语和非议,人们都非常在意,甚至不惜以伤害他人或自己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面子”。

而且,社交场合上的言谈举止也非常讲究,“面子”文化对人们的言行举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们往往闭口不谈自己的不幸和遭遇,而是在外人面前一味地展示自己的光鲜和精致。

这些行为都从侧面反映了“面子”文化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影响。

老舍在《正红旗下》中以对“面子”文化的批判,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礼教和伪善社会风气的不满。

在小说中,老舍通过角色的对话和思想,对“面子”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他认为,这种只重视外在形象而忽略内在品质的社会风气,导致了虚伪势利的人际关系,使人们的心灵深处都充满了欺骗和伪装。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正红旗下>读后感》读了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我仿佛被拉进了那个时代的北京,亲眼目睹了旗人们的生活。

书里的那些人物,一个个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眼前。

特别是那些关于家庭琐事的描写,细致入微得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那个家里的一员。

比如说过年时准备的种种,从采购年货到布置屋子,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我仿佛能看到大人们为了几块糕点跟商贩讨价还价,能闻到那新写的春联上未干的墨香,能听到孩子们因为得到了一点小玩意儿而发出的欢快笑声。

就说那准备年夜饭的场景吧,家里的女人们从早忙到晚,厨房里热气腾腾,切菜的声音、炒菜的声音、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交织成了一首独特的交响曲。

一道道美味佳肴接连出锅,光是闻着那香味,就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老舍先生把这一切描写得太生动了,让我这个读者都跟着“馋”了起来。

还有那些关于旗人们生活习惯和礼仪的描述,也让我大开眼界。

比如见了长辈要请安,说话要有规矩,走路要有姿态。

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却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和人们对传统的尊重。

不过,在老舍先生幽默的笔下,这些规矩有时候也显得有些可笑和无奈。

其中有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家里的男主人因为好面子,在外面打肿脸充胖子,结果回家后却为了生计发愁。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为了所谓的面子而硬撑,最后苦的还是自己。

老舍先生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情节,就把人性的弱点给揭示了出来,真是厉害!而且,书里对于亲情的描写也特别动人。

兄弟姐妹之间的打闹、父母对孩子的疼爱,虽然有时候会有争吵和矛盾,但那份浓浓的亲情始终贯穿其中。

特别是当家里遇到困难时,大家团结一心、共同面对的场景,真的让人感到温暖。

读着这本书,我好像跟着老舍先生一起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

我看到了旗人们的骄傲和无奈,看到了社会的变迁对他们生活的冲击。

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想想我们现在,没有了那么多繁琐的规矩和束缚,生活更加自由和便捷。

但有时候,我们也会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迷失,忽略了身边那些简单而真实的美好。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正红旗下》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上海的国营纺织厂为背景,生动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群体形象,以及上层社会与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不仅揭示了工人阶级的苦难和奋斗,也深刻地批判了面子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根深蒂固。

面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中国人的一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老舍在《正红旗下》中巧妙地通过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展现了面子文化对人们生活和行为的深刻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正红旗下》为例,从不同角度探讨老舍对面子文化的揭示和批判。

老舍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揭示了面子文化对人们内心世界的影响。

在小说中,主人公聂正民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但也非常重视自己的面子。

在外人面前,他总是战战兢兢,生怕被人发现他的丑陋和不足。

在与同事闲聊时,聂正民总是不愿意谈论自己的家庭问题和烦恼,生怕被嘲笑和看不起。

这种对面子的重视,反映了中国传统面子文化对人们内心深处的影响。

人们将面子看作一种社会地位和荣誉的象征,因此不愿意被别人看到自己的丑陋和不足。

面子成为了一种内心的负担,使人们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十分劳累和虚伪。

老舍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安排,揭示了面子文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小说中,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经常会陷入矛盾和冲突之中。

在工厂中,同事之间经常因为面子问题而发生争吵和冲突。

有的人为了展现自己的能力和胸怀,常常会在同事面前大放厥词,结果引起了同事的反感和不满。

有的人则因为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对同事们故意撒谎和遮掩。

这种为了维护面子而导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也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纷繁复杂。

老舍通过这些情节,深刻揭示了面子文化对人们心灵和社会关系的扭曲影响,提醒人们要正确认识和面对自己的面子问题,不要为了虚荣和自尊而伤害他人和自己。

老舍正红旗下读后感

老舍正红旗下读后感

老舍正红旗下读后感关于老舍、老舍的作品从大学到教学的确也读过一些,他的《正红旗下》也曾听说过,却没有真正的读过。

这两天一气呵成拜读完毕,被老舍这篇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感染着,感慨着;还真得感谢我的学生英成的一篇老舍《正红旗下》的读后感。

首先,让我吃一惊的是一名初一学生竟然喜爱老舍的作品。

在这个动漫满天飞的年月,又值这个二维空间的年龄,小小的人儿竟然不是沉迷于动漫里,而是钟情于老舍笔触间。

“老舍”-------这位“人民艺术家”在他辞世六十年后仍有粉丝崇拜,不能不令人叹服其才情笔力。

其次深深吸引我的是英成读后感的题目------《却把鲜活浸沧桑》。

这是一个很有文学功底的标题,比照手法的运用给人留下了无比深思的念想,“鲜活”怎么会和“沧桑”沾上边呢?这让急躁于生活外表的人乐于想从鲜活的事物中找到“沧桑”,也让那些浸在沧桑里的人急于品到“鲜活”的味道。

我却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我是带着一种莫名的端详想看看我的初一学生,是如何把这样一位“大家”的“鲜活”浸到“沧桑”里的。

正是由于这种戏谑让我沉醉在这篇读后感里不能自已,正是这种不能自已让我两夜未眠通宵拜读老舍的《正红旗下》,这是一部老舍先生倾注了极大心血却没有完成的作品,这是一部以清末北京社会为背景的家传性质的历史小说,虽然8万文字只描述了自己的降生,尽管只开了一个头,但已经显示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老舍晚年创作风格的成熟和进展。

英成的读后感是从品尝人物形象入手的,自言自语式的开头,看似小孩子的闲笔,细咂却笔笔不闲,牵出了沉重的历史,牵出了清爽质朴的语言,牵出了要品尝的特色人物,那“幽默里包着的辛酸”,那“清爽质朴中的沉重”,那谁也不敢心旷神怡的“大姐婆婆”“多老大”,虽是未完成时,却令小“那么喜爱”,无不让读到它的人急于寻根究底。

文章构造清楚,点面结合,先总写了文章中给小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接着泼墨如水的描摹了特色人物“大姐婆婆”,漫画式的涂鸦了“大姐夫”,愤笔涂抹了“多老大”,简笔勾画了“云翁”“正翁”;描述精准,评价犀利,笔法老道;怎么读也不像出自初一学生之手。

老舍正红旗下读后感

老舍正红旗下读后感

老舍正红旗下读后感《老舍正红旗下》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老舍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刻画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在小说中,老舍通过描写正红旗下的一群普通人物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们在战争年代所面临的磨难和挑战,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爱。

阅读完《老舍正红旗下》,我深受感动,对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对正红旗下的一些普通人物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战争年代所面临的磨难和挑战。

其中,主人公小红的坚韧和乐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战乱年代,小红失去了家人,却依然坚强地生活着,她不仅照顾自己,还照顾着身边的人。

她的坚韧和乐观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另外,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战争场景和人物命运也让我深受触动。

在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和命运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许多人失去了家人和财产,但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这些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让我对那个年代的人们和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小说中的思想内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对事件的叙述,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爱。

在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爱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那个年代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另外,小说中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在战乱年代,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他们依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也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最后,通过阅读《老舍正红旗下》,我不仅对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生活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老舍的《正红旗下》是一部以旗子为故事轴心,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北方乡村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面子”文化现象,探讨了面子文化对人际关系、社会风气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面子”文化是指人们注重自身的外表形象,追求他人对自己高度评价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正红旗下》中,这种文化现象表现在许多方面。

比如,有人为了争面子而动用自己珍藏已久的物品,这种物品可能是一样如今已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的东西,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它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和面子的体现;有人为了面子而不惜冤枉好人,比如李长润为了追求权势而把有功的老八媳妇陷害;还有人为了面子而不择手段地打压别人,比如副国长石头队的队员为了在红军面前表现,而不惜出卖自己的同伴。

这种“面子”文化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小说中,人们不再注重实际的贡献和功劳,而是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更为关心,这导致了工作效率的下降和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破裂。

比如在小说中,张大道为了给自己赢得更多的面子,故意搞乱了解放军的物资管理,最终导致物资大量浪费和损失。

又比如,在解放军和刘福元部队之间的争斗中,双方并非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是焦虑地想办法追求更多的面子,这导致了战局的曲折和扩大的战争损失。

“面子”文化还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竞争心态。

在《正红旗下》中,人们为了争取面子,不择手段地攀比对手。

这种攀比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在政治和经济上产生了恶果。

比如,石头队的队员为了追求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金钱,不惜出卖自己的同伴,做出了一些反动的行为。

这种竞争心态导致了社会上的不稳定和人心的动荡,使得需要团结一致的时刻显得更为困难。

然而,笔者认为,《正红旗下》并不是一部完全否定“面子”文化的小说。

小说中,尽管不可避免地展现出了面子文化的不良影响,但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面子文化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那个需要团结一致、打倒敌人的时代,大家都需要克服自己的恐惧和不安,建立自信和勇气,这时候面子文化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正红旗下〉读后感》读完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我仿佛跟着他的笔触,亲身经历了那个特殊时代旗人的生活,心中满是感慨。

这部作品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有的只是那些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中的细腻与真实。

它就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生活画卷,把旗人的风俗、习惯、心态,一点点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书里,老舍先生把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特别是那些小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比如大姐的婆婆,一个精打细算、处处计较的老太太。

她为了省几个钱,能在买东西时跟小贩争得面红耳赤;家里有点好吃的,她自己藏着掖着,生怕别人多吃一口。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吝啬、刻薄的人,在某些时候又会展现出她心底的善良和无奈。

这种复杂而真实的人物性格,让我觉得她仿佛就生活在我身边,是我熟悉的某个长辈。

还有那个福海二哥,他为人正直、聪明能干。

在旗人的规矩和现实的生活之间,努力地寻找着平衡。

他懂礼数,会办事,却也不得不面对旗人生活日益艰难的现实。

他的形象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里,有志向、有想法的人的挣扎和坚持。

再说说老舍先生对过年场景的描写,那叫一个细致入微。

从筹备年货,到打扫房屋,再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守岁,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我仿佛能看到那满桌的年货,闻到饺子的香气,听到大家的欢声笑语。

尤其是对各种传统习俗的描述,比如祭祖、拜年的规矩,让我这个对老北京风俗不太了解的人,也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庄重和热闹。

让我感触特别深的,是书中所描绘的旗人的生活状态。

他们曾经靠着祖宗的荫庇,过着悠闲、舒适的日子。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那种养尊处优的生活渐渐远去,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困境。

可是,很多人仍然沉浸在过去的荣耀中,放不下架子,不愿意去改变。

这种守旧和固执,让人既觉得可怜,又有些无奈。

就像老舍先生写的那个多老大,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只知道抽大烟、混日子。

他明明知道自己的生活已经一塌糊涂,却没有勇气和决心去改变。

《正红旗下》欣赏

《正红旗下》欣赏

传统下被禁锢的女性在老舍先生的小说所构筑的艺术世界里,活跃着大量的女性形象,形成一个庞大的女性家族。

他笔下呈现出了几类不同的女性形象。

安分守己的男性所谓的贤妻良母的妻子、母亲形象;自我人格完全丧失的女仆形象;虚荣物质性的妓女形象;被传统伦理意识扭曲的泼妇形象等。

他笔下的这些女性形象最终似乎都没有什么好的结局和下场,不是被折磨的精神崩溃,就是在伦理道德的枷锁中郁郁而死。

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和近现代社会中,女性的人格和尊严更是没有得到任何的保障。

老舍先生笔下的《正红旗下》也是抒写了很多个关于女性的描写,而这些女性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和民族性。

《正红旗下》是老舍最后一部没有最后完工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也被称为最具有独创性的。

这份遗留下来珍贵的手稿,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仅仅只有十一章;然而,作家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构思,笔下的每个人物和每幅场景都是那么的独特。

《正红旗下》充分展现了北京旗人种种生活场景:没落贵族的所谓的贵族生活;婆媳间婆婆对小媳妇的蛮横、尖刻;男性对女性思想、人格的控制等。

同时,这部作品也等于是老舍先生本部落家族史与哀婉的自传。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但也是属于快要没落的贵族而已。

到老舍生活的那时候,已经由入关的特权阶级沦落为贫苦的阶层,就是说老舍也只是贫民之子,祖上的荣耀似乎对他来说也是很久以前的往事了。

他从小在大杂院中长大,熟悉贫苦人民的遭遇和苦楚,甚至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没有过多的贵族气息,而体现的是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虽然说是没落贵族,但他对于满族人的各种生活和经历他是深有体会,从小就看着当时社会当中各种人性的显现,同情并未那些在伦理道德的枷锁残喘的人,从而在他的笔下写出来就更真实了。

在《正红旗下》他所特别著作和描写的几位女性是最具典型代表性的,在那样一个男权的社会当中,女性的那些什么人性、人格、尊严等权利是最显得惨淡的,也是最没有保障的。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老舍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正红旗下》中揭示了中国社会中浓厚的“面子”文化。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等方面探讨《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

《正红旗下》是老舍创作的一部小说,故事主要描述了一个大家族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展现了中国传统的“面子”文化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斯克利是一个德国人,他娶了一个中国妻子,进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圈子。

在中国社会,一个人的“面子”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比真实的情况本身更加重要。

斯克利经常面临着与中国妻子及其家族的矛盾,因为他不能理解和接受中国人对“面子”的看法和追求。

小说中,斯克利的妻子冯琦的家族非常重视“面子”,他们为了维护家族的“面子”而不惜一切代价。

冯琦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子,被教育成为一个顺从家庭和婆婆的好媳妇。

她把尊重长辈、维护婚姻和家庭的“面子”看作是一种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她经常为了家族的“面子”而选择了自己无法接受的方式和妥协。

这种对“面子”的追求使冯琦和她的家庭陷入了矛盾和纷争中。

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斯克利的朋友柳云社,他也是一个极端重视“面子”的人。

柳云社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商人,他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不惜以自己的妻子作为交易的筹码,将她嫁给一个有钱人。

他认为只有有了“面子”,才能在商业交往中取得成功。

柳云社和斯克利是朋友,但在对待“面子”的问题上却有很大的分歧,他们经常因为这个问题争吵和矛盾。

《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背后,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价值观和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的“面子”是与家族、社会地位和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只有有了“面子”,才能在社会中获得认可和尊重。

人们常常通过展示自己的财富、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来获取“面子”,并且在社会交往中,尽量避免丢失“面子”,这也是中国人重视礼仪和面子的原因之一。

《正红旗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社会中浓厚的“面子”文化。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正红旗下》读后感范文导语:若要说起文化大师们更是不胜枚举,可要说起我最喜欢的,还是老舍先生,没有之一。

喜欢他诙谐幽默的文字,喜欢笔下那些鲜活的小人物,沿着他的文字总能清晰的嗅到最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文化。

《正红旗下》读后感《正红旗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述了清代末年北京城内满族旗人的生活场景,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五类人:一类是寄生于八旗制度之下的大姐公公一家和大舅、姑母等人,过着“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把全部生命都“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注死水里。

”一类是能够审时度势,想从八旗制度中挣脱出来,为本人从头设想一条生路,如福海二哥等人;另一类是晚清时期进入中国的洋人,他们或着仗着本国使馆的力量胡作非为,或者在殖民地为非作歹;还有一类是当时依托洋人的“大毛子”、“二毛子”,他们反过来欺凌中国老苍生,如多大爷等人;最初一类是受不了教会、洋人的欺凌,自觉组织起来反抗的人,如十成等义和团成员。

此外,书中还对清末满族社会风俗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正红旗下》是老舍生前最初一本小说,无论言语的凝练,辞藻的使用,文笔的磨练都已到达巅峰,可谓是最值得阅读的小说之一。

老舍用自传体的形式,用本人的所见所闻讲晚清时期旗人的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展示在读者面前。

虽然这本小说从第一行到最初一行只要寥寥十一个章节,但是所呈现的人物场景却是那么异乎寻常。

老舍曾说过:我一辈子没什么可惜,独一可惜的是,《正红旗下》没有写完。

我想这不只是作者的可惜,更是读者的可惜吧。

文章的言语文笔是简单诙谐的,但在此中却又有着大道理。

在这一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清政府的败北无能而气愤,对那些成天废寝忘食的旗人子弟本性中的软弱无能感到恨铁不成钢,有对逐步萌生的新时代思想而感到兴奋······不得不说,老舍是一位不断关心着我们的民族,关心着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作家。

作为旗人中一员的作者,透过本人这个主角来带着广大读者走进旗人家庭的生活,时而嘲讽的笔调让我们看到了阿谁社会,那是时代的缩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正红旗下》看老舍作品的民族性
【内容摘要】:老舍是个满族人,他的作品中从来没有放弃对本民族民族性的思考,作家最后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就充分展现了作家这种充满激情的民族文化气质。

【关键词】:《正红旗下》;老舍;民族性;民族文化
一、独特的《正红旗下》
《正红旗下》是老舍最后一部没有最后完工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也被称为最具有独创性的。

作品所蕴藉的历史内涵本身就证明了它的独特性。

很长时间以来,自抗日战争期间,作家就表达过想写一部自传体小说的愿望,这部小说将追溯到他的孩提年代的北京,从义和团起义一直写到清王朝的覆灭。

在解放后经历了各种伟大的“变革运动”,在各种机缘的巧合下,使老舍能潜心于过去的生活,创作这部酝酿如此之久的鸿篇巨制。

他为这本书起名为《正红旗下》——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意愿:肯定自身种族的隶属,这在他过去的作品中是被重重掩盖着的。

不幸的是,从第二年开始,“阶级斗争”又升温了,他的写作被迫中止。

这部小说刚写了个开头,然而,我们可以根据已出场的人物及可以想见的将要描写的历史场面来进行推断,全书完成后应该有百来章,如同那些伟大的中国传统章回小说。

这份遗留下来珍贵的手稿,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仅仅只有十一章;然而,作家经历了如此长时期的构思,笔下的每个人物和每幅场景都是那么的独特。

作家在《正红旗下》中使用了极其巧妙的手法:从小说开头,那个刚出生的婴儿就好像已经具备了全部的理智,他知道周围发生的一切,他以第一人称来叙事,他占据了小说的圆心。

从这个圆心出发,躺在摇篮中的这个小普鲁斯特渐渐长出了他的触角,构建了一个真正的人物网,环绕着他形成一个一个的同心圆。

二、对民族命运的描绘
《正红旗下》充分展现了北京旗人种种生活场景:定大爷进入了描写的视野,使我们能看到满族贵族阶层铺张奢华的生活;从大姐的婆家,我们能看到清朝中层官吏们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即便是一般的旗人家庭,他们的生活也有保障。

那些无所事事的旗人们,相信消遣终日的生活方式不会受到惩罚。

对于旗人的这种无与伦比的游手好闲生活方式,作家清醒地评论道:“他们的一生像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胡涂的梦。

”历史的积垢沉淀得太久了,这些古代骑士的后裔甚至已不会骑马射箭,只是靠着朝廷给的一份“铁杆庄稼”度日。

小说也细致的描写了一系列私人事件,这些描绘表现出作家对于旗人命运的严肃思考:“二百多年历史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

我们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

生命就这么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

”这个判决是相当严厉的:清帝国的复灭能仅仅归咎于旗人道德观念的衰退吗?老舍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没有忽略表现帝国时期已经暴露出的政治制度等其他因素,没有忽略表现秘密社会团体的骚乱,没有忽略表现外国势力的入侵,其中有些因素也许在其后的章节里会有更大的发展;但是,就我们所见到的章节而言,作者似乎首先关注的是本民族的蜕变,同时也通过描写故都的未来予以艺术表现。

“上帝创造了北京人,北京的旗人创造了一切规矩”,小说中一个人物这样说道。

旗人与老紫禁城的关系确实是密不可分的,旗人与老北京长年厮守,怎能不互为影响。

北京终有一天被迫放曲了它的首都地位,而旗人却试图在他们的王朝覆灭后苟活下来,但是一切都变了,民族的灾难成为了作家的切肤之痛。

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旗人的文化追求,以及生活上的那种散淡、随意,得意时雍容端庄追求高贵、失意时含泪自嘲苦中作乐,这些生活中最基本的元素,成就了老舍创作中最生动的艺术形式。

此外,几百年来旗人对北京文化的改造,以及和汉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互动影响,
就形成了独特的老北京文化。

这个文化特色就是形式上的开心以及本质上的矜持,从表面来看,这些北京人永远都是快乐的,永远都能够给自己找乐子,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他们又是高傲的、矜持的。

而到了民国时候,本质上的高贵,又被无可摆脱的悲剧感所替代,时代本身的悲剧和满族自身民族悲剧的双重打击,让这些最能够苦中作乐的人,也不禁流露出了苦笑。

三、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展示
可以说,老舍的任何一篇作品,文字都是诙谐的、活泼的,有着善意的嘲讽,更有着对生活独到的开心体会,然而在文字后面,却都是一张可以说依然彷徨、依然焦灼,并且依然矜持的面孔。

老舍最初的长篇,据他自己说,是有“玩票”的性质,“只是写着玩”。

这自然是因为在满族旗人的民族文化精神中,缺少汉族儒家正统的那种“说教精神”,缺少那种“文以载道”的追求,更多的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最本真、最自然的声音。

很多作品在嬉笑怒骂中,勾勒出了北京城中小市民生动的人生图像,充满了对国民性和民族性有着深刻的反思,如对“面子”问题的剖析,这似乎是作家天生的秉赋和思想的本质。

而通过作品的行文和人物的活动,总能够感觉到一些旗人所特有的文化品质和人生细节,这显然是由于作家是从本民族出发,在这个基点上展开自己对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感情。

在《正红旗下》这部作品中,作家是那样旗帜鲜明如此生动如此活泼地叙述“我”这个旗人的故事。

虽然由于时代原因,造成这部作品没有一个终局。

但是通过那些已经写就的篇章,可以看出老舍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新时期民族政策变动之后勃发的民族自豪感。

“老舍以久存心底的激情赞美福海,赞美常四爷,赞美那些具体推进历史转折、使艰难历程轻松化、将人生无痕地汇入时代的一代旗人。

也许再不会有谁比之老舍,更能感受到此中的庄严性了。

他力图给你看到当历史的轮子迎头驶来时,那些大踏步地迎向新生活去的旗人——他对于民族的深藏着的骄傲。

”同时,老舍也用充满温情的文字,对本民族京城旗人中存在的自私、骄横、懦弱、慵懒的品格,进行了含蓄的批评。

“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记了自谴,也忘了自励。

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

生命就这么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

”如此鞭辟入里地总结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追求,没有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和血肉相通的情感,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由此可以看出老舍对本民族的深厚感情。

参考文献:
[1]巴迪,李治华.《正红旗下》译稿序言[M],法国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86.
[2]老舍.老舍文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