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资料整理实施细则
地质灾害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资料档案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155202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7.png)
地质灾害资料档案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地质灾害资料档案的管理,保障地质灾害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高地质灾害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及相关单位对地质灾害资料档案的管理。
三、档案管理原则1. 法律依据原则:地质灾害资料档案管理应遵循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规定。
2. 安全保密原则:地质灾害资料档案应加强安全管理,做好保密工作,防止泄露。
3. 审核认证原则:地质灾害资料档案管理应加强审核认证工作,确保档案真实可信。
4. 完整性原则:地质灾害资料档案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归档,并保证其完整性。
5. 便捷查询原则:地质灾害资料档案应建立便捷的查询系统,方便相关单位和个人查询使用。
四、档案管理的分类1. 根据地质灾害资料的内容和用途,将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分为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监测数据、应急预案和其他相关资料。
2. 档案根据保存期限的不同分为永久性档案和非永久性档案,永久性档案需加强保护和管理。
五、档案管理的流程1. 档案的收集:地质灾害资料档案的收集主要包括对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的整理和整合。
2. 档案的整理:对收集到的地质灾害资料进行整理,包括分类、编号、装订等。
3. 档案的归档: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将整理好的档案进行归档,建立档案管理的档案库。
4. 档案的保管:对归档的地质灾害资料进行安全保管,做好保密措施,防止遗失和损坏。
5. 档案的利用:建立便捷的查询系统,方便相关单位和个人查询和使用地质灾害资料。
六、档案管理的保护1. 保护档案的完整性:对归档的地质灾害资料进行严格的保护,防止其被篡改、遗失或毁坏。
2. 保护档案的安全性: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对档案的安全管理,确保其不被盗窃或泄露。
3. 保护档案的保密性:对涉密的地质灾害资料加强保密措施,严格限制查阅范围,确保档案的机密性。
4. 保护档案的永久性:对永久性档案进行加强保护,采取措施确保其永久保存,并做好数字化备份。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16年修正)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16年修正)](https://img.taocdn.com/s3/m/1297a3bf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c.png)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16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6.01.05•【文号】国土资源部令第64号•【施行日期】2016.01.08•【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03年1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16号公布根据2016年1月5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国土资源部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规章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履行下列职责:(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制定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规范;(二)管理全国地质资料馆,指导全国地质资料馆藏业务,组织开展地质资料管理业务培训;(三)制定地质资料管理综合规划和专项计划并组织实施;(四)监督检查地质资料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依法查处重大违法案件;(五)组织建立地质资料信息系统;(六)组织开展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和国际交流,协调全国地质资料的交流和利用;(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履行下列职责:(一)贯彻执行地质资料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二)管理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资料馆,指导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馆藏业务,组织开展地质资料业务培训;(三)制定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四)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依法查处违法案件;(五)组织建立本行政区地质资料信息系统;(六)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和地质资料的交流;(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四条全国地质资料馆,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地质资料馆和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以下简称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依法保存、管理汇交的地质资料,为全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履行下列职责:(一)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接收、验收汇交的地质资料;(二)建立健全馆藏地质资料保管、利用制度,按规定整理、保管地质资料;(三)建立和维护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系统;(四)开展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依法为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fd545f90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8.png)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地质灾害防治是保障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实施细则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性质与防治目标、管理机构与职责、防治措施与技术支持以及宣传教育与国际合作等方面,探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的内容。
一、地质灾害的性质与防治目标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其共同特点是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
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提高抗灾能力。
二、管理机构与职责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科学管理,应当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1.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
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前采取措施减轻损失。
3.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4.加强地质灾害救援力量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三、防治措施与技术支持为了实现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并提供技术支持:1.加强地质灾害预防与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
2.加强地质环境治理,优化土地利用,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3.推广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提高工程抗震防灾能力。
4.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四、宣传教育与国际合作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2.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科技合作,共同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以上是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这些细则能够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确保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治理监理实施细则
![地质灾害治理监理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22b260a3e45c3b3566ec8bc2.png)
地质灾害治理监理实施细则(共2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射洪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实施细则编制:审定:四川蓉兴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二○一五年八月目录一、工程概况二、监理工作依据三、监理工程范围四、专业工程特点五、监理工作流程六、监理工作控制要点及目标值七、监理工作的方法与措施八、监理工作制度九、安全监理十、资料整理地质灾害治理监理实施细则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本工程为射洪县卫校、县气象观测站、双溪镇、青岗镇马桑坝小学、明星镇龙桥社区五通山、龙凤社区曾家湾、大榆镇古井口、太乙镇石院村1社、洋溪镇楞山社区、沱牌镇双柏村山体滑坡及边坡治理工程,。
工期要求:30天。
整体位于丘陵区,构筑物整体分布于北低南高的斜坡地带,呈阶梯分布。
建设单位:射洪县国土资源管理局设计单位:四川省川建勘察设计院四川省九O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蜀东地质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鑫科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核工业华东二六八工程勘察院湖北鄂西地质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江西省瑞华国土勘测规划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市鸿儒岩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河北九华勘察测绘有限责任公司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监理单位:四川蓉兴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二、监理工作依据(1)监理委托合同;(2)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3)建设单位提供的本项目施工图纸、地质资料及图纸会审纪要;(4)已批准的监理规划;(5)已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6)《建设工程监理规范》;(7)《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8)《建设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9)《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10)《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11)其他有关国家及省市现行有关技术规范;(12)相关技术变更文件及会议纪要。
三、监理工作范围本细则执行的范围为: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以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91d3dbd987c24028905fc33f.png)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总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止或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
根据分公司《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四条分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各施工处项目部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自上而下逐级监管的原则。
第二章地质灾害分类及报告第五条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一)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二)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三)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四)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9d20128e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0.png)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层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表塌陷、地质滑坡、地震、泥石流、地面沉降等灾害性现象。
为了有效防治和管理地质灾害,各级政府应制定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
首先,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应明确责任部门。
地质灾害涉及多个部门,如建设、环保、交通等。
在实施细则中,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防治任务,明确责任人员,并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各部门协同工作,共同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其次,实施细则应明确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和监测要求。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实施细则应规定对潜在灾害点进行风险评估的具体方法和标准。
同时,实施细则还应规定对已知灾害点进行定期监测的要求,以及监测数据的报告和分析要求,确保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及时发现和预警。
再次,实施细则应规定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标准和工程要求。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和工程手段,如抢修、加固、疏浚等措施。
实施细则应规定这些技术标准和工程要求,包括施工方法、材料选取、验收标准等,以确保灾害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另外,实施细则还应明确预警和应急处理的措施和要求。
地质灾害通常在发生前会有一定的预兆,通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警,从而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实施细则应规定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预警系统的要求,并明确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理职责和措施。
此外,实施细则还应包括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和科研推进要求。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涉及广泛的工作,需要加强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
实施细则应规定相关部门开展宣传教育的要求,并鼓励科研推进,提出科研项目的申报和评审要求,以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水平。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应明确责任部门、风险评估和监测要求、技术标准和工程要求、预警和应急处理措施、宣传教育和科研推进要求。
通过制定实施细则,能够有效指导和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减少地质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之欧阳治创编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之欧阳治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cf8029c359eef8c75ebfb3c7.png)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0年3月目录一、总则1(一)目的1(二)任务1(三)基本要求1(四)组织形式2二、设计编制3(一)基本要求3(二)设计书提纲4三、野外调查5(一)野外调查记录方式5(二)野外调查记录内容5(三)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12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2(一)群测群防体系12(二)监测网主要职责13(三)工作内容14(四)群测群防灾害体的选定14(五)监测数据16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16(一)基本要求16(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17(三)地质灾害危险区划18(四)地质灾害调查图件编制18(五)报告编制21(六)报告附件24欧阳治创编 2021.03.10 欧阳治创编 2021.03.10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27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36附件3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41一、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任务1.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
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
2.“以人为本”,对所属县(市)的主要集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地质灾害体进行调查。
3.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
4.进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
5.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议),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地质灾害减灾预案。
欧阳治创编 2021.03.10 欧阳治创编 2021.03.106.结合调查成果,对所属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三)基本要求1.地质灾害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植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
实物地质资料整理实施方案
![实物地质资料整理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b5818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a.png)
实物地质资料整理实施方案一、前言。
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的基础,而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物地质资料的整理工作对于地质调查成果的保存、传承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实物地质资料整理实施方案,对于提高地质资料整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整理对象。
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包括地质标本、岩心、岩石薄片、地质图件等。
这些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调查成果的重要体现,对于地质学研究和资源勘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整理目标。
1. 保护地质资料,防止损坏和丢失;2. 整理地质资料,提高资料的利用价值;3. 建立规范的地质资料管理制度,便于查询和利用。
四、整理内容。
1. 地质标本的整理。
地质标本是地质调查的重要成果之一,其整理工作应包括标本的清洗、编号、分类、存放等工作。
在整理过程中,应注意轻拿轻放,防止损坏标本。
2. 岩心、岩石薄片的整理。
岩心和岩石薄片是地质勘探和研究的重要资料,其整理工作应包括岩心的切割、标注、存放,岩石薄片的制作、编号、存放等工作。
在整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其完整性和清晰度。
3. 地质图件的整理。
地质图件是地质调查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整理工作应包括图件的整理、分类、编号、存放等工作。
在整理过程中,应注意防止图件的折损和污损。
五、整理方法。
1. 制定整理计划。
根据实物地质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制定整理计划,明确整理的时间节点和工作任务。
2. 分工负责。
根据整理计划,合理分配整理工作,明确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和责任。
3. 规范操作。
在整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整理工作的规范和有序。
4. 定期检查。
定期对整理工作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整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六、整理要求。
1. 保持原貌。
在整理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实物地质资料的原貌,防止损坏和变形。
2. 做好标注。
对于整理后的地质资料,要做好清晰的标注,包括编号、分类、存放位置等信息。
3. 定期清理。
定期对整理后的地质资料进行清理和保养,确保其长期保存和利用。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70d439778762caaedc33d44b.png)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0年3月1目录一、总则1(一)目的1(二)任务1(三)基本要求1(四)组织形式2二、设计编制3(一)基本要求3 (二)设计书提纲4三、野外调查5(一)野外调查记录方式5(二)野外调查记录内容5(三)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12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2(一)群测群防体系12(二)监测网主要职责13(三)工作内容14(四)群测群防灾害体的选定14(五)监测数据16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16(一)基本要求16 (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17(三)地质灾害危险区划18(四)地质灾害调查图件编制18(五)报告编制21 (六)报告附件24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27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36附件3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412一、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任务1.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
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
2.“以人为本”,对所属县(市)的主要集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地质灾害体进行调查.3.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
4.进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
5.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议),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地质灾害减灾预案。
6.结合调查成果,对所属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三)基本要求1。
地质灾害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植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
2.地质灾害调查的灾种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实施细则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d26c9c2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a.png)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实施细则一、前言地质灾害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提高施工安全性和质量,制定本文档,明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的实施细则。
二、施工前准备1.地质调查:施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地下水位等,以了解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为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2.风险评估: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评估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及其对施工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施工方案1.设计施工方案:根据地质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适应地质环境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工艺、施工工序、施工工具等。
2.治理措施:根据施工方案,确定合理的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如加固地基、防护措施、排水系统等。
四、施工管理1.资质要求:施工单位应当具备相关的工程施工资质,并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施工管理。
2.施工监管: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的监管,确保施工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3.安全措施:在施工现场要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做好职工安全教育和培训。
4.环保措施: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合理处理尾矿和废水,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施工验收1.工程质量验收:施工完成后,进行工程质量验收,确保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质量达到相关标准。
2.安全验收:进行安全验收,评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是否有效,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六、后期管理1.监测与维护: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进行长期监测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修复,保障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技术总结:总结施工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七、附则本文档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并作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的参考依据。
以上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请随时提出修改建议。
XX建筑工程公司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细则
![XX建筑工程公司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4146fd34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c.png)
XX建筑工程公司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细则一、引言地质灾害对建筑工程安全和施工进度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XX建筑工程公司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细则。
二、目的和范围本细则的目的是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确保建筑工程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本细则适用于XX建筑工程公司的所有工程项目。
三、地质调查和评价1.在项目启动阶段,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评价,包括地质地貌、地质构造、岩土工程性质等。
评价结果将作为制定防治策略的依据。
2.地质调查团队必须由具备丰富经验的地质工程师和岩土工程专家组成,对所处地质区的地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3.地质调查报告必须详细记录调查结果,包括地质灾害潜在风险、预测评估、监测要求等。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对于已经确定存在地质灾害风险的区域,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土地整治、工程防治、绿化修复等。
2.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考虑地质灾害的可能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如对于地震地区的建筑工程,需要采用抗震设防措施。
3.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并及时响应。
对于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必须安装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并制定响应机制,一旦监测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五、培训和教育1.员工必须接受地质灾害防治的培训和教育,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防治技能,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
2.每个项目必须安排专门的地质工程师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组织相关培训和教育活动。
六、应急预案1.针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必须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预案必须包括灾害发生的预警机制、应急措施、人员疏散等,以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2.预案必须经过定期演练和更新,以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七、监督和检查1.XX建筑工程公司必须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制度,确保防治措施和预案的有效实施。
2.对于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必须及时整改和处理,并记录相关情况。
八、总结和改进1.每个项目结束后,必须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工程项目中加以应用。
地质灾害治理监理实施细则
![地质灾害治理监理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46f94619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18.png)
地质灾害治理监理实施细则射洪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实施细则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射洪县丘陵区,包括卫校、气象观测站、小学、社区等建筑,共涉及十个地点。
工期要求为30天。
建设单位为XXX,施工单位包括多家公司。
构筑物分布于北低南高的斜坡地带,呈阶梯分布。
二、监理工作依据监理工作依据包括监理委托合同、施工合同、施工图纸和地质资料、监理规划、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建设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技术规范和变更文件及会议纪要。
三、监理工作范围本细则执行的范围为: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以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
四、工程特点本次工程施工期约30天,工期紧张,对进度控制要求高。
五、监理工作流程一)质量监理工作的流程:1.开工准备(施工单位)2.本分项分部工程完成,转入下一分项分部工程施工(施工单位)3.审查开工条件(监理单位)4.整改(施工单位)5.分项工序施工(施工单位)6.审查分项分部工程质量(监理单位)7.现场检查质量文件核查(监理单位)六、监理工作控制要点及目标值监理工作控制要点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
目标值包括工程质量符合相关规范标准、工期按时完成、投资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安全生产无事故、合同管理规范、信息管理及时准确。
七、监理工作的方法与措施监理工作的方法和措施包括现场监理、文件审核、技术交底、质量验收、安全检查、进度跟踪、工程量清单核对、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等。
八、监理工作制度监理工作制度包括监理组织、监理人员、监理文件、监理报告、监理奖惩和监理备忘录等。
九、安全监理安全监理包括现场安全检查、安全技术交底、安全隐患整改、安全记录和安全报告等。
十、资料整理资料整理包括施工图纸资料、技术资料、质量验收记录、安全检查记录、合同文件、监理报告和备忘录等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细则(《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细则(《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9f0a353bb8f67c1cfbd6b8b1.png)
《县( 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目录一、总则⋯⋯⋯⋯⋯⋯⋯⋯⋯⋯⋯⋯⋯⋯⋯⋯⋯⋯⋯⋯⋯⋯⋯⋯⋯⋯⋯⋯(1)(一) 目的⋯⋯⋯⋯⋯⋯⋯⋯⋯⋯⋯⋯⋯⋯⋯⋯⋯⋯⋯⋯⋯⋯⋯⋯⋯⋯⋯(1)(二) 名词解释⋯⋯⋯⋯⋯⋯⋯⋯⋯⋯⋯⋯⋯⋯⋯⋯⋯⋯⋯⋯⋯⋯⋯⋯⋯(1)(三) 任务⋯⋯⋯⋯⋯⋯⋯⋯⋯⋯⋯⋯⋯⋯⋯⋯⋯⋯⋯⋯⋯⋯⋯⋯⋯⋯⋯(1)(四) 基本要求⋯⋯⋯⋯⋯⋯⋯⋯⋯⋯⋯⋯⋯⋯⋯⋯⋯⋯⋯⋯⋯⋯⋯⋯⋯(2)(五) 组织形式⋯⋯⋯⋯⋯⋯⋯⋯⋯⋯⋯⋯⋯⋯⋯⋯⋯⋯⋯⋯⋯⋯⋯⋯⋯(3)(六) 质量监控⋯⋯⋯⋯⋯⋯⋯⋯⋯⋯⋯⋯⋯⋯⋯⋯⋯⋯⋯⋯⋯⋯⋯⋯⋯(3) 二、设计编制⋯⋯⋯⋯⋯⋯⋯⋯⋯⋯⋯⋯⋯⋯⋯⋯⋯⋯⋯⋯⋯⋯⋯⋯⋯⋯(3)(一) 基本要求⋯⋯⋯⋯⋯⋯⋯⋯⋯⋯⋯⋯⋯⋯⋯⋯⋯⋯⋯⋯⋯⋯⋯⋯⋯(3)(二) 设计书提纲⋯⋯⋯⋯⋯⋯⋯⋯⋯⋯⋯⋯⋯⋯⋯⋯⋯⋯⋯⋯⋯⋯⋯⋯(4)三、野外调查⋯⋯⋯⋯⋯⋯⋯⋯⋯⋯⋯⋯⋯⋯⋯⋯⋯⋯⋯⋯⋯⋯⋯⋯⋯(5)( 一) 调查要点⋯⋯⋯⋯⋯⋯⋯⋯⋯⋯⋯⋯⋯⋯⋯⋯⋯⋯⋯⋯⋯⋯⋯⋯⋯(5) ( 二)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14)(三)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16)(四)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17) 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8)(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18)(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20) 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20) (一) 基本要求⋯⋯⋯⋯⋯⋯⋯⋯⋯⋯⋯⋯⋯⋯⋯⋯⋯⋯⋯⋯⋯⋯⋯⋯⋯(20)(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20)(三) 重点防治区的确定⋯⋯⋯⋯⋯⋯⋯⋯⋯⋯⋯⋯⋯⋯⋯⋯⋯⋯⋯⋯(23)(四) 成果图件编制⋯⋯⋯⋯⋯⋯⋯⋯⋯⋯⋯⋯⋯⋯⋯⋯⋯⋯⋯⋯⋯⋯⋯(23)(五) 成果报告编制⋯⋯⋯⋯⋯⋯⋯⋯⋯⋯⋯⋯⋯⋯⋯⋯⋯⋯⋯⋯⋯⋯⋯(24)(六) 报告附件⋯⋯⋯⋯⋯⋯⋯⋯⋯⋯⋯⋯⋯⋯⋯⋯⋯⋯⋯⋯⋯⋯⋯⋯⋯(26)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27)附件1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附件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之欧阳术创编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之欧阳术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f39d91224028915f814dc282.png)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0年3月目录一、总则 1(一) 目的 1(二) 任务 1(三) 基本要求 1(四) 组织形式 2二、设计编制 3(一) 基本要求 3(二) 设计书提纲 4三、野外调查 5(一) 野外调查记录方式 5(二) 野外调查记录内容 5(三)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12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2(一) 群测群防体系12(二) 监测网主要职责13(三) 工作内容14(四) 群测群防灾害体的选定14(五) 监测数据16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16(一) 基本要求16(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17(三) 地质灾害危险区划18(四) 地质灾害调查图件编制18(五) 报告编制21(六) 报告附件24附件1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27附件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36附件3 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41一、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任务1.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
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
2.“以人为本”,对所属县(市)的主要集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地质灾害体进行调查。
3.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
4.进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
5.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议),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地质灾害减灾预案。
6.结合调查成果,对所属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三)基本要求1.地质灾害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植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
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4231f2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4.png)
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制度(一)为加强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建立本制度。
各地各级要建立辖区内地质灾害点登记管理台帐,逐点建立工作档案。
区级要建立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
(二)地质灾害数据包括地质灾害数量数据、技术数据、图形数据、文字和图片等管理资料。
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应以1:10万、1:5万等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为基础,各时期各类调查、监测记录等应及时整理归档或汇交备案。
(三)各类技术数据调整必须以符合技术规范的专业调查结果为依据。
(四)对威胁3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资料,形成一点一管理手册。
管理手册应包含下面内容:1.地质灾害隐患点简介(含监测点位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平面图,地质灾害隐患点图片);2.受威胁群众登记册;3.受威胁群众分布平面图(含疏散方向和线路);4.地质灾害隐患点临灾前兆特征和监测方法;5.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避险转移方案;6.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员住址、可靠的联系方式。
(五)地质灾害点数量调整按以下程序确定:1.新增灾害点。
各类调查、巡查、核查和群众排查等新发现的,小型以下经区自然资源部门组织专业技术认定后列入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达中型以上须按地质灾害等级划分标准报上级自然资源部门认定。
2.核销灾害点。
一是地质灾害点群众经调查认定已全部避让搬迁的,直接予以核销;二是通过实施治理工程并经有权机关验收的,直接予以核销;三是通过生态恢复等其它治理措施,地质灾害点处于稳定状态,威胁已基本消除的,小型以下由区自然资源部门组织技术专家组进行认定核销,中型以上须按地质灾害等级划分标准报市自然资源部门认定核销。
通过治理措施部分消除威胁或部分搬迁的,调整威胁范围,核减威胁人口。
3.新增和核销地质灾害点要单独建立台帐,在汛后核查结束后,一并总结上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位负责人:
日期:年月日
施工单位申报记录
申请单位开工
名称及编码
工程计划
计划首批开工部分工程项目名称及编码
附件目录
□施工组织设计
□控制性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设备表
□施工组织及人员计划
□
□
监理单位签批记录
开工指令于申报文件通过审议后转文发送。
监理单位:(公章)
签批人:
日期:年月日
说明:一式三份,监理单位审批后,返回施工单位一份,送项目承担单位一份。
单位负责人::
日期:年月日
监理单位审批意见
□ 同意 □ 修改后再报 □ 不同意 (以下写出具体意见)
监理单位:(公章)
项目监理负责人:
总监理工程师:
日期:年月日
项目承担单位审核意见
项目承担单位:(公章)
核准人:
日期:年月日
说明:一式三份,监理单位审批后,送项目承担单位审定。审定后由监理单位返回施工单位一份。
进场设备报审表
工程名称合同号NO:施
施工单位报送记录
致监理单位:
下列设备已按合同规定进场,并计划投入 工程运用,请你查验签证,准予使用。
施工单位:(公章)
单位负责人:
日期:年月日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数
量
进场
日期
技术
状况
拟用工程项目
备 注
1
2
3
4
5
6
7
8
9
监理单位意见
1. 准予进场使用的设备;
2. 更换后再报的设备;
2、石料必须为质地均匀、无裂缝、不易风化、表面较平整的块石,最小厚度为30cm。
3、石料表面泥垢、水锈等杂质在筑前应清洗干净。
4、浆砌块石采用砂浆标号为。砂浆配合比须经试验确定,砂浆必须搅拌均匀,一次搅拌量应在其初凝前使用完。
6、砌筑时,要分层错缝砌筑。铺浆前,石料应洒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砌体基础的第一层石块应大面向下。基底及墙趾台阶转折处,不得做成垂直通缝,砂浆水灰比必须符合要求并填塞饱满。
工程名称:
承包单位:施:
致:监理部
我公司已完成了项目部人员组成,请予审查。
附:项目部施工管理人员表及职称证,岗位证。
承包单位:(公章)
项目经理:
日 期: 年 月 日
监理单位审查意见:
监理单位:(公章)
监理工程师:
日 期: 年 月 日
本表由承包单位填报,一式三份,经监理单位审核后,建设、监理、承包单位各存一份。
3. 还需补充的设备;
4.
监理单位:
审 签 人:
日期:年月日
说明:一式三份,监理单位审签后,返回施工单位一份,送项目承担单位一份
工程名称合同号NO:施
测量单位
施测日期
坐标依据
高程依据
测量示意图
测量成果
测量点号
坐 标
高 程
备 注
X
Y
Z
项目承担单位
代表人
年月日
移交单位
代表人
年月日
监理单位
监理工程师
年月日
2、开挖土方基槽遇淤泥质土、软粘土等松软土层,应尽量挖除。重要的大落差跌水、陡坡地基,还可用夯压加固处理。
3、填方基础必须按规定尺寸分层夯实,达到设计要求,并作必要的土样测试检验。
4、石方开挖中,严禁采用爆破方法,采用风镐破碎,以杜绝工伤事故。
5、开挖出的沟基,如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进行地基处理加固,如除泥换土,填砂砾石料,扰动土夯实,灰土夯实,打木桩,混凝土桩等。
9、沟体抹面应厚30~50mm,清净湿润。沟体外露面应在砌筑后12至18h之内及时养护,养护期不少于7天,养护期须保持外露面湿润。
交底人: 年 月 日
接受人
签 字
注:本交底一式三份,班组、交底人、监理工程师各一份。
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单位工程
削方整形
分部工程
削方整形
交底内容:
1、施工前,需先进行场地清理,将坡面上的杂草、树木、树桩、树根、垃圾、以及其他障碍物全部清理出场。成林树木的砍伐时应有监理工程师的专门指导。然后根据具体坡体形态特征及护坡工程设计要求,按设计坡度比采取机械或人工开挖的方法进行削坡和人工进行坡面整形。
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单位工程
绿化工程
分部工程
绿化工程
交底内容:
1、土层厚度:不少于30cm(特殊情况例外)。
2、土壤纯度:30cm范围内不得有任何杂质如大小石砾、砖瓦等。根据原土中杂质比例的大小或用过筛的方法,或用换土的方法,确保土壤纯度。
3、基肥的使用:种植冷季型草或土壤贫瘠的地带应使用基肥,施肥量应视土质与肥料种类而定。不论何种肥料,必须腐熟,分布要均匀,以与15cm的土壤混合为宜。
b、与路面、建筑物的关系:草坪周边高度应略低于路牙、路面或落水的高度,以灌溉水不致流出草坪为原则。(或加大坡度或砌起围墙)
5、地面的平整:为确保草坪建成后地表平整,种草前需充分灌水1-2次,然后再次起高填低进行耕翻与平整。
6、种草的方法
①播种:种子来源充足,出苗容易,小苗生长速度快的草种可用暖季型草种。
6、排水沟底板和边墙砌筑为人工操作。砌筑工艺总的要求为:平(砌筑层面大体平整)、稳(块石大面向下,安放稳实)、紧(石块间必须靠紧)、满(石缝要以砂浆填满捣实,不留空隙)。
7、砌砖宜用座浆法砌,片石用座浆法或灌浆法;石料或砖使用前应洗刷干净。
8、砌片石时,石料应洒水湿润,使表面充分吸水,但不能残留积水,应注意纵横缝互相错开,每层横缝厚度保持均匀。未凝固的砌层,避免震动,砂浆应饱满。
10、墙体每15m设置伸缩变形缝,缝宽20mm,缝内充填沥青麻筋或其他防本交底一式三份,班组、交底人、监理工程师各一份。
工程施工技术交底记录表
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单位工程
排(截)水沟
分部工程
排水沟
交底内容:
1、排水工程施工,首先按设计要求,选定位置,确定轴线,然后按设计图纸尺寸、高程,量定开挖基础范围,准确放出基脚大样尺寸,进行排水沟施工,开挖基槽,进行修建。
4、地表的坡度:以能顺利进行灌水、排水为基本要求并注意草坪的美观。一般情况下,草坪中部略高、四周略低或一侧高另一侧低。
a、与原有树木的关系:草坪面与原有树木种植的高度不一致时,必须处理好与原有树木的关系(尤其是古树),若草坪低于原地面,需在树干周围保持原高度,向外逐渐降低至草坪高度,若落差较大,则应根据树冠大小,在适当的半径处叠起台阶或采用其它有效的方法免使根系受害,若草坪面高于原地面,需在合适的半径处筑起围墙。
b、草源质量要求:所用草源覆盖度高,无杂草,叶色纯正,尽量缩短从掘苗至种植后浇水的间隔时间,以浇第一次水时80%以上的叶片生长正常为标准。
c、浇水与平整:栽后立即浇水,一周内连浇2-3次,然后平整地面,使因栽植时或因浇水时某些不平整的地表达到平整要求。
7、草坪的养护管理
①草坪的养护工作需在了解各草种生长习性的基础上进行。
施工单位:(公章)
单位负责人:
日期:年月日
监理单位审签意见
监理单位:(公章)
审签人
日期:年月日
说明:一式三份,监理单位审批后,返回施工单位一份,送项目承担单位一份。
施工组织设计审批表
工程名称合同号NO:施
致监理单位:
现报上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见附件),请予以审查和批准。
施工单位:(公章)
技术负责人:
分部(分项)施工组织方案报审表
工程名称:编号:
致:监理部
我方根据有关规定完成了分部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案的编制,并经我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请予以审查。
附:分部工程施工组织方案
承包单位 (章):
技 术 负 责 人:
项 目 经 理:
日 期:
监理单位审查意见:
监理单位 (章):
监理工程师:
日 期:
本表有承包单位填报,一式三份,经监理单位审核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单位各存一份。
地质灾害(矿山环境)治理项目
资料整理实施细则
湖北省鄂东南基础工程公司
二0一四年一月
1、单位工程开工申请书
2、分部(分项)工程开工申请书
3、施工组织设计及审批表
4、分部工程施工方案及报审表
5、项目部人员报审表
6、进场设备报审表
7、工程测量控制点交桩签证单
8、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1、竣工验收申请表
2、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
6、削坡和整形后的坡面,应做到坡面平整、无松动岩块。
7、削坡整形工程应避免在雨季施工。施工前应做好施工区域内临时排水沟系统的总体规划,并注意与原天然排水系统相适应。施工期遇到降雨时必须采取措施对工作面进行临时封闭保护,采取有效的截、排水措施,防止影响坡体的稳定性。
8、严格按照剖面图纸所示削坡线进行削坡,不能欠挖,除地质原因外也不准超挖。如产生超挖,必须按要求做好回填并夯实。
2、削坡开挖和清基按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对超出坡面不能满足图纸所规定开挖要求的部位,必须补挖。
3、削坡边界应超出设计基面边线以外30-50cm。
4、在基面以上需留20cm厚的保护层,该层用人工开挖、整平,不能使用机械挖掘,以保护坡体原状土不受扰动。
5、坡面上的局部低洼和沟谷处需回填处理时,应尽量控制回填层厚度,每层小于30cm,回填必须进行夯实。
7、所有石块均应放在砂浆上,要求砂浆饱满密实,勾缝自然,块石形态突出,表面平整,严禁出现漏浆和干砌。砌体外露面溅染的泥浆应清洗干净。
8、砌体外露面宜在砌筑后12至18h之内及时养护,养护期14d,养护期须保持外露面湿润。
9、泄水孔向墙身外倾斜,坡度不小于5%。进水端应扎工业过滤布,并用砂砾石料做好反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