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说课稿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说课稿《我的空中楼阁》

高中语文说课稿《我的空中楼阁》

高中语文说课稿《我的空中楼阁》一、教材背景本说课所涉及的教材为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中的一篇古典散文,题目为《我的空中楼阁》。

这篇文章是作者钱钟书借鉴西方文学思想而创作的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散文。

文章通过一栋楼房,影射了现代文化的虚妄和文人的苦恼。

又从空间、时间、身份、文化等多个方面,展示了作者独到的思维视角和文学魅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典散文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2.解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涵;3.练习文献阅读和文本分析能力;4.发掘文本的意义,并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1.文本分析能力的培养;2.品味古典散文的魅力;3.发现文本的思想内在和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1.理解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化的内在联系;2.感受文学魅力的培养;3.文本的多重意义解读。

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5.1 教学内容1.古典散文与西方文化的关系;2.钱钟书文学思想的特点;3.文本分析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5.2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

通过分析散文的内容、结构和语言,让学生对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化产生兴趣。

2.观察发现法。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或场景,引导学生发现与散文有类似之处,探讨文章意义。

3.小组研讨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对散文进行深入的解析和探讨。

六、教学流程6.1 教学准备教师在上课前,应对散文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准备。

老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1.确定教学重点,并准备相关教学辅助材料;2.熟悉散文的背景及作者生平;3.搜集散文的相关解读材料。

6.2 课程进程6.2.1 初步领会通过阅读《我的空中楼阁》的第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散文中所涉及的楼房及其中的居民形象,并分析其中的语言表达和批判的思想。

6.2.2 重点阐释教师引导学生重点阐释钱钟书对于《我的空中楼阁》的思想表达。

教师应从句式、用词、表达方式等方面作出重点分析,并运用现实的例子或文学作品来说明。

6.2.3 美感领受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情感层面去领受散文的韵味,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应从情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去发现散文中的韵味,如情境、画面、心情等方面的体现。

散文、诗歌说课稿

散文、诗歌说课稿

散文说课稿尊敬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高中语文10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几册第几单元的一篇课文,属于散文阅读与鉴赏课。

这是我国著名作家的代表作,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篇文章所描绘的景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情感真挚感人,是一篇经典美文。

二、教学目标散文这一体裁对于高中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中常常接触这一文学体裁,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感受过散文的艺术魅力,但学生的阅读还只是初读和泛读,其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在形成之中,未能掌握较为科学系统的阅读鉴赏方法。

鉴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围绕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内容,情节发展,分析人物的形象,鉴赏小说的语言艺术,欣赏小说的结构特点。

2、通过阅读训练总结出小说阅读,分析,鉴赏的一般方法。

3、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所流出的思想情感。

根据以上这些,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精心的布局和巧妙的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确定为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品味小说蕴含的丰富情感。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教法方面:基于以上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直观演示法、问题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对于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学习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强调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导入新课,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设置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

说课稿比赛优秀3篇

说课稿比赛优秀3篇

说课稿比赛优秀3篇高中语文教师说课比赛优秀说课稿篇一《想北平》说课稿华盛虹溪中学吕小恩说教材1、《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中的一篇散文。

“大纲”规定:散文的教学重点是总体把握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分析艺术手法,品味艺术语言。

《想北平》一文,描绘了一幅由山水、草木、街景、院落组成的“都市风俗画”,抒发了一个羁旅异乡的平民知识分子那份闲雅而热烈的“乡情”。

2、根据“大纲”要求与本文特点,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理解本文思想内容;(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散文笔法;(3)学习本文“对比”的手法;能力目标:(1)“美读”散文,品味本文“平民化的京味语言”;(2)提高“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体会作者那份浓浓的“乡情”。

3、根据散文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将下列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那份浓浓的“乡情”;(2)提高“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散文笔法:(2)味本文“平民化的京味语言”;说教学1、评价一堂课的优劣的标准是多样的,我想有一点的不能被忽略的,那就是学生是否在老师的指引下真正动了起来,而成为学习的“主体”。

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教法如下:重点的突出方法:(1)根据本文“情感先行”,易于把握的特点,我打算让学生通过“美读”与“画直抒胸臆的句子”的学法,完成重点(1)的教学;(2)在文章写景部分(4――7节),每一节都写北平的一个特点(即安适、匀调、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大自然),且有中心词或中心句,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材料。

我设计通过“教师示范”的教法,学生“迁移模仿”的学法,来提高学生“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

难点的突破方法:(1)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是个教学难点,我计划通过与《故都的秋》比较学习来突破。

高中语文说课稿《老王》

高中语文说课稿《老王》

高中语文说课稿《老王》高中语文说课稿《老王》高中语文说课稿《老王》1一、说教材《老王》这篇课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这一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

其中,老王这个人物又处于社会最底层。

作者杨绛刻画出了一个生活凄苦,身份卑微,处境艰难,却又为人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读者的内心世界。

作者赞美老王的同时,提出了关注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现实问题。

新课标向我们阐释,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老王》这篇文章能够入选教材,正是注重了它的人文性,因此,我为本文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读写理解“惶恐、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

(2)、了解杨绛及其写作背景。

(3)、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梳理贯穿全文的线索。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爱,懂得爱。

4、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唤醒大家的爱心意识;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蕴。

二、说教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针对文章的特点以及教师本人和学生的特点,拟定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一)教法:1、品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反复走进文本,掌握课文内容。

2、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在碰撞中产生知识的火花。

3、拓展法:由人及己,指导学生领悟平等的观念及人道主义精神。

4、多媒体教学:体现其实效性。

(二)学法:根据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我采用的学法如下:1、预习。

通过提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顺畅读完全文,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等环节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2、自主阅读。

在个性阅读的过程中,促进自主学习,熟悉作者语言,体悟文中情感。

3、合作交流。

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答疑,分享阅读感受,互换对生活的体悟,从而促成共同的进步。

高中语文必修说课稿《大堰河—我的保姆》3篇

高中语文必修说课稿《大堰河—我的保姆》3篇

高中语文必修说课稿《大堰河—我的保姆》高中语文必修说课稿《大堰河—我的保姆》精选3篇(一)《大堰河—我的保姆》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大堰河和作者之间的关系,展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尊重。

在这篇说课稿中,我将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展开,结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一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由郁达夫创作的散文,通过复杂鲜明的描写,展示了中国古代农村的水利建设和守望的艰辛和智慧。

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了解作者对大堰河的特殊情感;理解大堰河与作者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对自然的描写,理解作者对大堰河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三、教学方法1. 情景再现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大堰河的雄伟景象,进一步理解作者与大堰河之间的情感关系。

2.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大堰河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课堂讲授法:通过分析课文,讲解一些重要的文学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创设情境(1)通过播放宣传片或展示图片,给学生展示大堰河的雄伟景象。

(2)导入问题:你们对大堰河了解多少?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2. 导入课文(1)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片段),全班讨论并记录问题。

(2)扩大讨论:你认为大堰河是如何帮助作者的?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3. 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大堰河对个人的意义”或“大堰河对社会的意义”。

(2)小组展示并进行讨论,班级总结并展示。

4. 深入理解(1)讲解作者用于描写大堰河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大堰河的情感。

《我与地坛》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说课稿xxx(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人教版高一上册写景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这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位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散文的相关知识,初步基本掌握了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所以针对这篇自读课文,我主要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浓郁情感。

《我与地坛》(节选)是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生命的结晶。

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地坛风景以及我在地坛里的思考。

第二部分写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以及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这是一篇感情浓郁的散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亲情,从而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解读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体验亲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散文必须首先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的认识,而概括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方面,因此,我把知识目标确定为: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要点。

2.能力目标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本文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因此,我把能力目标确立为: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所以根据课文本身对学生的情感启发,我确立两个情感目标。

(1)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

(2)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史铁生先生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参悟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便是“生命的价值”,这一结论固然重要,但是这一参悟过程却更显可贵,而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之一是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重温作者参悟生命价值这一具体过程。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8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8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8篇高中语文说课稿篇一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的空中楼阁》。

《我的空中楼阁》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的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可以说是集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美文,如果说《荷搪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那么《我的空中楼阁》则是托物言志的典范。

结合教学大纲、本文及学生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把握托物言志的手法。

\1mi\2、诵读赏析,体会文章诗化语言。

3、体会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的美好情怀。

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板书)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散文语言的鉴赏当做一个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散文有它特有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或者揭示一个道理等等。

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

本文也一样,它使用了托物言志(板书)的手法,这也是本文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就是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对独立生活的向往和迷恋之情。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1、诵读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要品位散文的语言美,理解它的内容,体会它的情感诵读是必不可少的。

2、探讨法: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采用了探讨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

通过提问的方式。

2、对于本文的作者作一个简单的介绍3、检查预习。

提出问题高中语文说课稿篇二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这是一首具有自传色彩的现代诗,诗人通过对儿时被寄养在乳母家的回忆,展开了对情似母亲的乳母——大堰河的追忆。

本诗运用反复和排比相结合的手法,将作者的情感回环往复的突显在我们面前,同时也充满了韵律美。

高中散文说课稿模板3篇

高中散文说课稿模板3篇

高中散文说课稿模板一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

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

《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

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16.2《登泰山记》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2《登泰山记》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的《登泰山记》。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布置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敬请指正。

一、教材分析《登泰山记》是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于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

文章语言简练,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文章开篇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随后描写山顶所见景象,最后记录了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植物等。

全文脉络清晰,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

本课位于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3课,这个单元归属“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

编者将《登泰山记》放在本单元最后一课,充分体现了教材编者的审美品味。

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专题导语中,特别强调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和人生思考。

二、学情分析高一新生正值诗一般的青春期,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非常贴近学生生活,颇能引起高中生的共鸣。

然而,由于学生刚进入高中,对写景抒情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缺乏深入的学理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这样的课文位置、群文处境、文本特点,我认为可确立以下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姚鼐的生平及桐城派,积累文化常识;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探究等方式,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学习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故都的秋》说课稿7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7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7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故都的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郁、冷清的情怀。

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抽象形象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领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

四、说教学重难点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本课难点为: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最新7篇)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最新7篇)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最新7篇)篇一: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囚绿记》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本单元所选三篇课文都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

单元教学要求是通过欣赏精美的写景、品味优美的语言,来赏析文章深刻的意蕴。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散文,将自然界的“绿”与作家内心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描绘了绿的状态也写出了作者自身的处境,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要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二、说学情和教学目标我们的学生经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与熏陶,可以说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已有所领会。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还比较表面化,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含蓄而内敛的情感认知,还难以理解。

所以,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文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虽然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但他们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还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

依据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1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指导学生筛选出关键语句,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来把握语句的重要信息,体会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学会圈点批注,理解语句含义,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颂中华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洁魄,寄托了他对祖国自由、光明、复兴的热切期盼。

高中语文《泪珠与珍珠》说课稿

高中语文《泪珠与珍珠》说课稿

高中语文《泪珠与珍珠》说课稿高中语文《泪珠与珍珠》说课稿一、说教材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成人高考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现当代散文第四课《泪珠与珍珠》。

我之所以选择此课是因为: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而通过本文研究点在散文教学中发挥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的整合作用,将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此外,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多是散文体裁的。

因此,我主要想通过《泪珠与珍珠》一课时的教学,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认知目标: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能力目标:透过字面含义揣摩文句所渗透出的深厚感情。

3、情感目标:感受“泪”的深刻含义,热爱生活,体验人生真情,营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学习重点是体味眼泪蕴涵的情感,学习难点是品味寄寓的人生感悟。

之所以确定此研究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是基于我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理念:1、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下,将教师职能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散文的人文性特征,让学生通过语言训练体会散文的情感; 3、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补充提供较丰富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二、说学生我所任教的是计算机专业的高二学生,他们的基础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扎实的。

下学期结束时他们就会定向选择成人高考或对口高考来达到自己靠入大学的目的。

《泪珠与珍珠》是台湾作家琦君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

生活中学生也有流泪的体验,容易达到共鸣。

他们已能通过浏览网上资源来完成学案。

三、说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学案导学,课堂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浏览展示幻灯片和引导学生口头表达。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借助合作探究式教学手段,教师点拨帮助突破难点;通过浏览展示有关老师制作的“泪珠”的幻灯片,使学生从中回顾所学的诗词,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赏析经典的流泪瞬间,从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口头作文,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作业中通过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高中语文说课稿《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说课稿《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说课稿《荷塘月色》 1恭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描绘“夏夜荷塘”: 田田的荷叶、星星似的荷花、流水般的月光,令人憧憬,诱人探索。

今天我将从五个方面向各位阐述《荷塘月色》的教学思路,具体为: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最后进行小结。

一、说教材《荷塘月色》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出自山东省技工学校统编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它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是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

文学作品核心意义的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需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描绘景物的方法及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分析学情确立重难点:因为我们学生这一阶段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荷塘月色》是学生进入技校第一次接触现代文的学习,因此把抓住景物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生动地进行描绘确立为教学重点 ; 《荷塘月色》写于 1927 年 7 月,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被学生理解,蜿蜒地表现作者矛盾苦闷的心情是本文教学难点。

大教育家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

三、说教法、学法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景,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境界,自主阅读。

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设想。

在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课堂始终,辅以讲授法、启示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情景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析—欣赏体味—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散文说课稿(共2篇)

高中语文散文说课稿(共2篇)

篇一:散文选读说课稿寒风吹彻教学设计(详案)【教材分析】本文是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是什么让我们感动”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现代散文的阅读中探讨“是什么让我感动”,即抒情散文的“感动之源”,以及优秀的抒情散文是如何让我们感动的,即写作艺术。

通过对本单元的解读,可以让学生在现代散文赏析方面有质的飞跃。

本文语言质朴隽永,作者对个体的苦难作了哲理性的思考,但阅读起来有些难度。

所以本文的教学以感受为主,让学生去感受一种不曾经历的生活与生命的冷峻与严酷,让学生知道在生命的寒风吹彻中唯一的办法是支付温暖并获取温暖。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与思考。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在叙述中使用的时空交错结构以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增强学生品悟苦难、悲悯弱者的情感和勇对人生的信念。

【教学重点】对生命、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教学难点】学习时空交错的叙述方法。

【学情分析】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这篇文章,但通过了解,学生除了能大概了解发生在主要人物身上的事件以外,几乎都反映“读不懂”。

所以,我决定就从他们懂的入手,以人物遭遇为突破口,让学生寻找作者与他们的关系,以及作者写作的目的。

这样抽丝剥茧,循序渐进,相信可以带领学生比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重难点突破方法与策略】1、文章比较长,那么可以将长文章化整为零。

根据各个人物的遭遇,找出影响他们命运的因素。

再进行合并归纳,得出“寒风”“吹彻”的含义。

2、可以借助文章之中的关键句。

(过渡句、总结句。

)3、通过解读、分析文中的含着温情的句子,让学生看到作者悲而不哀的情怀。

4、要引导学生跳出“苦难”下的悲情,积极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灾难。

所以我通过让学生反复阅读的方法重点段落去理解文章充满悲意但不乏温情的主题。

【教学方法】课前导学、质疑讨论、重点诵读、迁移创新/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苏教版必修一《今生今世的证据》中认识了刘亮程。

教资高中语文说课稿

教资高中语文说课稿

教资高中语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一节高中语文课,课题是《故都的秋》。

这是一篇由现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的散文,收录于其散文集《边城》中。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以及评价方式将围绕这篇散文展开。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文章内容概述:介绍文章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2. 文章主题探究: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3. 艺术手法赏析:赏析文章的语言风格、结构布局等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

2.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多媒体辅助: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秋天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秋天景象的兴趣。

- 简要介绍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

2. 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 教师解释难点词汇,概述文章大意。

3. 深入探讨-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讨论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 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如细腻的心理描写、富有诗意的语言等。

4. 小组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深入讨论,如故乡的自然风光、人物的情感变化等。

- 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

5.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对故乡的记忆和感悟。

-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要求体现个人情感和艺术手法。

五、评价方式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高一《我与地坛》一等奖说课稿3篇

高一《我与地坛》一等奖说课稿3篇

1、高一《我与地坛》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珍爱生命”专题中的《我与地坛》。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专题“珍爱生命”中“向死而生”板块下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作家史铁生自传性的散文,讲述的是作者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过程,充满了其对于生命的哲思。

教材节选了两部分内容。

一是我与地坛,二是我与母亲。

本课主要学习第一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种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二、说学情学生基本情况:本班共有学生58人。

学生大多数对阅读有一定的兴趣,基本上能静下心来读一篇课文,并能简单的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预习情况:学生上课之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查询了史铁生的资料,抄录了字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从上述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对生命以及苦难的感悟。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领会地坛使“我”豁达地对待生死。

3、品味语言,理解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四、说重点难点1、作者传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2、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五、说教法学法1、以读促悟:在教学中,通过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史铁生情感的变化。

2、小组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地坛景物的特点中体会史铁生对于生命的思考。

六、说教学程序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围绕上述构想,我将本课设计为以下三大环节:一、课文导入二、文本探究三、课堂总结第一环节:课文导入只要分为三个方面:1、照片导入,由史铁生的照片导入课文2、换位思考,假设你在21岁遭遇了残疾,你会怎样?3、引入课文第二环节:文本探究本环节是本课重点。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说课部分的程序把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

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2、文章特点《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

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5《霍金》说课稿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5《霍金》说课稿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5《霍金》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分析《霍金》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中的一篇散文,由著名科学家李开复先生创作。

该课文以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的故事为主线,介绍了他的生平、成就以及对宇宙和生命的独特见解,而这些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学习此篇散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的力量,以及为了追求真理与希望而奋斗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思想和观点;–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进行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精神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追求真理和希望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和观点;–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精神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追求真理和希望的积极态度。

四、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通过向学生介绍霍金的生平和成就,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提问策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第一步:导入环节(约5分钟)–预先准备一些霍金的图片,配以激动人心的音乐,引发学生对霍金的兴趣和好奇心。

2.第二步:理解文本(约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读一读文章,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并解释其含义。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讨论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3.第三步:重要观点解析(约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如霍金对生命和宇宙的独特见解。

–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章。

4.第四步:个人思考(约10分钟)–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如:你对霍金的故事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什么是追求真理和希望的重要性?5.第五步:输出文本(约1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霍金的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散文说课稿
散文是高中语文必学的文学体裁之一。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一、散文在考试中的地位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作为较之记叙文更能充分体现出文学作品的形象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散文,就应是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的教材载体
人文素养是当今人才必备的一种素质,而语文学科有责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应地,中考语文理所当然地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作为被重视的教材载体的散文,便成了近年来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命题材料二、散文的训练目标
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新趋势的中考语文试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立足基础,着眼能力,注重创新据此,再结合散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特点,确定本次训练目标为:
(1)知识目标
了解散文的分类,明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能力目标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
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
整体感知内容,准确把握主旨散文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决定了阅读训练应该注重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和情感的体味
品析优美语言,辨析艺术特色散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决定了阅读训练应注意对文章语言的揣摩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3)情感目标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吸取优秀的文化营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教学生以方法、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迁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重点:积累散文阅读的规律性知识
难点:散文阅读的知识迁移和运用
三、关于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讲练结合法
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所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就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这样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迁移;同时,"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在认识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这一点也决定了训练课一
要给学生以充裕的自学活动余地所以,本节课采取精讲实练结合法
四、训练过程设计
(一)导入(主题导入法)
纵观近几来的语文中考,阅读文段以课外文段为主,同时加大了感悟性题、开放性题和欣赏类题,那么散文就是代文阅读的首选所以今天的复习课,就是散文阅读训练课
(二)讲授散文知识
定义:散文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
分类:按内容不同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其中以抒情散文居多,如《春》等;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如《藤野先生》等
特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三)讲授规律性知识
结构: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这是理解文章分析结构的一把金钥匙
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在开头,有的是文章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或以时间为线;或以人物活动为线;或以情感为线;或以事物为线
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对比、象征、白描、以小见大,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等
表达方式:散文的表达方式,关键要把握环境描写和间接抒情;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氛围,烘烤心情;社会环境点示背景;间接抒情显得含蓄,委婉深沉实练包括训练、分析、归纳三个内容
(四)训练
分发给学生散文阅读测试卷15分钟内完成(限于篇幅,内容略)
(五)分析
分析为考查学生感悟、筛选信息和评价鉴赏能力,结合散文中考热点而设计的考题的解题方法
(散文考点包括:①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作用;②筛选文中信息,
整体感知内容;③分析表现形式及语言特色;④初步欣赏作品中的形象描写)
(六)归纳
1、艰深抽象的理论文章和单纯的文体知识,中考基本不作考查;
2、概括表达的考题,要从文中找句子,找句子提炼答题要点;
3、表述阅读感受题要注意两点:紧扣主旨来阐述;见解尽量创意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散文诗,依据散文内容制作的课件,色彩艳丽、形象生动,充满了诗情画意,既可以让幼儿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同时,又能激发幼儿动手描绘秋天景色的兴趣,因此,散文诗《秋天的雨》适合大班幼儿教学活动。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好,但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为了更好的让幼儿学会用散文诗中的优美语句来回答问题,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表演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我设计了这节活动课。

(三)、活动目标
依据《纲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特制订以下活动目标:
1、从不同角度去感受秋天的美知道秋天是充满喜悦的丰收季节。

2、能细心倾听,初步理解诗中的拟人表现手法。

3、理解并掌握词汇:"五彩缤纷"、"温柔"、能大胆用肢体语言表现相应的动作。

4、识字:雨、歌、秋天、落叶。

(四)、活动重点、难点;
依据《纲要》:"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因此,此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
熟悉散文内容,感受散文诗中的优美语句,理解诗中的拟人表现手法,丰富词汇,培养幼儿的艺术鉴赏能力。

(五)、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实现活动目标,在课前准备中,我让幼儿到户外近距离观看雨景,使幼儿对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后,为了更好的让幼儿理解散文,使之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二、说设计
(一)教法
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提问谈话法、表演法、讨论法来进行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法视听结合欣赏,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散文的内容,通过谈话法,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中的拟人表现手法的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表演法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通过通过讨论法让幼儿更好的体会作品的意境,培养幼儿的想像力、思维能力及合作精神。

(二)学法
为了让幼儿能轻松获得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根据"循序渐进,层层深
入的原则,整个过程采用"集体教学,分组讨论的学法,让幼儿通过听听、看看、讲讲、议议等形式来学习、理解散文诗。

(三)教学程序
(此活动开始部分需要2—3分钟,基本部分需要25分钟,结束部分需要1-2分钟)
1、开始部分
导入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进入活动室
(1)谜语引课: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中看不见。

(2)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雨吗?雨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基本部分
(1)请幼儿完整欣赏散文诗,初步理解作品的意境。

(教师演示课件,让幼儿初步感受散文诗的内容)
幼儿欣赏散文诗后,教师提问。

1这篇散文诗的题目叫什么?
2在散文诗秋天的雨中你都听到了什么?
(2)幼儿再次欣赏散文,感受散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师:你听了这首诗有什么感觉?
(此环节引导幼儿积极、踊跃、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意见,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散文诗中的语言)
(3)结合无个画面,分段欣赏,丰富词汇。

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其相应的动作。

(目的是让幼儿对散文诗的内容有更好的了解,丰富词汇,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
1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门?(丰富词汇:温柔)(鼓励幼儿做开门的动作)
2为什么说秋天的雨会唱歌,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丰富词汇:五彩缤纷)(鼓励幼儿做唱歌的动作)
3为什么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这气味从哪来?(鼓励幼儿做闻气味的动作)
4为什么秋天的雨有一只金色的小喇叭?(鼓励幼儿做吹喇叭的动作)
5为什么秋天的雨给大地小朋友带来的是丰收快乐的歌?(鼓励幼儿用动作来表现喜悦的心情)
(4)识字:雨、歌、秋天、落叶。

(运用课件"识字宝宝"进行识字,幼儿通过看课件中字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字的认识。

)
(5)幼儿再完整欣赏散文诗,进一步倾听、感知语言的美。

(6)讨论;
1听后觉得秋天美吗?什么地方美?
2散文诗里怎样写秋天的美?
3秋天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肯定、接纳他们的审美观和表达方式,并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讨论的内容通过课件"智慧娃娃"向幼儿展示。

)
3、结束部分
活动延伸:用画笔画出自己想像中秋天的景色。

(突出活动主题)
(四)效果预测: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

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整个活动源于大自然又借鉴于生活,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

通过活动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想像力、表演能力、艺术鉴赏能力,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在活动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同时,我认为,在活动中,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因人施教,对于在活动中有个别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师应给于关注,及时引导幼儿回到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