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畲族历史
畲族的起源与历史由来(身为盘瓠后裔的畲族人)

畲族的起源与历史由来(身为盘瓠后裔的畲族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存在很多,民族起源有争议的少数民族。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彝族、土家族,还有侗族、瑶族和今天要说的畲族。
关于这些少数民族起源历史,时至今日也是学术界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焦点。
畲族是一个具有其民族特点的单一少数民族,截止2020年其人口总量不足一百万人。
作为55个少数民族中的“微型”民族,畲族主要聚居于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四省。
相传其原始居住地在潮州市凤凰山,这也是畲族人自称“山哈”的主要依据。
如果按照畲族民族语言畲语进行翻译,“山哈”即为“住在山上的客人”之意。
从其民族自称“山哈”也可以证实,畲族先民应该起源于潮州市凤凰山。
但后来因为历史变迁、民族变革,或者外族侵扰亦或是寻求生路,畲族人才东迁进入福建及其他省份。
畲族人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福建的少数民族,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去深入挖掘,可以得知畲族人确实是由潮州市凤凰山,历尽千辛万苦不断迁入福建省。
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从客观层面,进一步承认了畲族迁入说。
畲族作为我国境内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其民族起源可谓众说纷纭。
目前,比较受认可的说法就高达五种,而且主要集中于迁徙说和土著说两大类。
笔者认为无论哪种说法其实都有一定道理,而关于畲族起源的核心争论焦点,其实就是畲族的民族发展史。
关于畲族的民族起源,直到今天依然众说纷纭。
但从各家说法中可以清晰的窥探出,畲族应该是一个仅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代民族。
而且学术界普遍认为畲族在古代社会中的活动区域,应该是在唐代闽、粤、赣三省交界的。
作为一个古老的南方山地游耕民族,畲族的历史活动范围亦或是迁移活动,大致在唐、宋、元以及明、清阶段。
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畲族的历史参与度也并不是很高,换个角度来讲就是畲族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少数民族。
一、畲族名称由来1.畲族“畲”字寓意相信很多人在看到畲族时,都会感觉特色拗口,实际上畲族中的“畲”字历史非常久远。
“畲”字的主要涵义就是以火耕地,再确切一点说就是指粗放耕种的田地。
畲族历史 畲族为什么自称是“山哈”

畲族历史畲族为什么自称是“山哈”>畲族历史上是个频繁迁徙的民族。
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
他们现今的居住地较多,他们有自己的语言。
是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人们对畲族的起源可谓是众说纷坛啊。
下面给予来看看畲族文化的畲族起源之说。
畲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是高辛帝(即五帝之一的帝喾)时一只神奇的狗。
“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
因戎吴将军作乱,高辛答应谁能斩下叛军首领的首级,就把三公主嫁给他。
盘瓠咬下戎吴将军首级而归。
后“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
”婚后,盘瓠带着公主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儿后来嫁给姓钟的男子,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现在畲族仍以蓝、雷、钟为主要姓氏。
这个传说虽然美丽,但完全是个荒诞的神话故事,不足为据。
畲族起源于广东潮州凤凰山,后迁居福建、江西、浙江。
传说畲族始祖是盘瓠。
盘瓠与高辛帝的三公主结为夫妻后,生下第一个孩子跟父姓盘,叫盘自能;生下第二个孩子时,放在篮子里养,就姓蓝,叫蓝光辉;第三个孩子生下时,天上响雷,就姓雷,叫雷巨;第四个孩子生下时,是一个泼妮崽(女孩),下地时,刚响起“当当当”的钟声,就姓钟,招女婿叫钟志深。
景宁是畲族迁移浙江生息最早的地区之一。
畲族史诗《盘瓠王歌》里有道:“三姓子孙人来多,分居景宁和云和。
”在浙江的畲族散居于景宁、云和、遂昌、武义、龙游、衢县、平阳、瑞安、兰溪、泰顺、青田、文成、龙泉、庆元以及桐庐等县的山区和半山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
也有借用汉字而赋予新的意义,或者干脆利用汉字部首创造新字。
畲族《起源歌》里述说了迁徙的缘由:“田差难种吃,田好官来争;官多难生养,思量再搬迁。
”畲族从广东至福建、江西、浙江频繁地迁徙,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区森林中搭寮居住。
他们从事狩猎、种山,劳动艰辛,生活困苦。
一文读懂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

一文读懂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畲族,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语言、服饰、文化、图腾,关于畲族的起源与发展,一些学术专家们总是难有统一说法,而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同样在吸引着民族学研究领域的关注。
关于这个古老的民族,它的历史文化,你知道多少吗?这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畲族历史文化。
畲族起源畲族又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多居于山区,民风淳朴,居住环境自然优美。
畲族文化畲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每逢佳节假日,都能够听到畲民优美动听的嘹亮歌声飞扬在田间地头、山林溪边。
畲族姑娘擅长针织刺绣,彩带和竹编是畲族刺绣中的工艺技术最受赞誉的,畲族姑娘的传统服饰上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的图案,便是自己刺绣而成。
竹编工艺品更是在土产市场享有声誉。
在畲族乡众人皆知,畲乡人的特色产品。
畲族风俗节日畲族人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人们沉浸在热闹欢快的歌海中。
畲族宗教信仰畲族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信奉猎神自古以来就是畲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盘瓠是畲族图腾崇拜的物件。
畲族先民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
畲族作为中国古老少数民族之一,为我们留下了更多辉煌的历史文化,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于畲族的众多历史文化,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探索。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潮汕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而闻名。
而潮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地,而潮汕地区则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原始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他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以耕作、渔猎为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畲族文化深受汉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但他们仍然保留了一些独特的传统文化。
潮汕地区的畲族人口相对较多,他们在这里发展出了独特的畲族文化。
畲族的语言是畲语,属于汉藏语系,但在当地已经渐渐失传,主要使用潮汕话作为交流语言。
畲族人的姓氏主要有何、柯、萧、武、李等,这些姓氏一直都是潮汕地区的重要姓氏。
畲族人口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和饮食文化。
畲族人的传统服饰以青、绿、红、黄为主色调,用丝绸制成,色彩鲜艳。
畲族人喜欢佩戴银饰,头饰、颈饰、手饰等都十分精美。
而在饮食方面,畲族人饮食清淡,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尤其喜欢饺子和各种面条。
畲族的生活方式也是独具特色的。
他们居住在以竹子和木头搭建的竹楼和木屋里,这些结构简单而坚固。
而在农业方面,畲族人主要种植水稻、茶叶、烟草等农作物,以及养殖鸡、鸭、猪等家禽和家畜。
而在传统的畲族村庄里,还保留着很多古老的农具和农耕方式,这些都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畲族文化中,音乐和舞蹈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人喜欢打鼓、吹竹笛等乐器,他们以乐器与舞蹈相结合,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万物的崇敬。
畲族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踏歌、抛绣球、鹿舞、岭歌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都很具有地方特色,同时也是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畲族人还有一项独特的文化活动,那就是“祭山”。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畲族人都会去祭拜自己的山神,以祈求健康、富裕和幸福。
祭山是畲族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畲族人自己文化认同的一种体现。
总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中华各民族简介——畲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畲族中华各民族简介——畲族畲族概况历史: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
人口:畲族现有人口约73.1万人。
分布: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
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
经济: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畲族风俗图腾:礼仪: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
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
”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
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
若是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禁忌:生活中在禁忌有许多,如男子十八岁不结婚。
不吃狗肉,不抬轿子,不吹喇叭,不当乞丐,不做民夫等。
节日禁忌有: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四忌扫地;除夕至正月初三,以及正月十五日禁骂人,忌引火、点灯,忌借邻家用具;正月十五忌晒衣,正月二十日禁农事;新娘出嫁忌回头张望,迎娶途中忌遇孕妇;婚日“香火堂”上花烛,忌熄灭;婚日公婆忌见媳妇;婚后回娘家忌住单日。
忌称畲族人为“畲客、畲客仔、畲客婆”等蔑称,可称其为“畲民、畲族人、山哈人”。
婚俗:畲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
畲族婚礼别具情趣,届期新郎由岳家亲迎,岳家款以饭就餐时,餐桌上不陈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司厨也要以歌相和,其物应声而出,席毕新郎还需把餐桌上的东西一件件唱回去。
食俗:日常主食以米为主,除米饭外,还有以稻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畲家常食的米饭有籼、粳、糯三种。
粉丝是畲家招待客人制作点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
畲族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
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酿”。
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
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
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酿制的糯米酒为主。
少数民族畲族的历史简介

少数民族畲族的历史简介畲族shē zú,中国南方游耕民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
下面。
民族概述美丽的畲族女性民族服饰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
他们自称“山哈”。
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
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畲”She,意为刀耕火种。
解放后,改称为“畲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
畲族极少部分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90%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也有部分操闽南语。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她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名称来源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是闽南、潮汕的主要原住民之一。
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等地山区半山区。
“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
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
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畲”字来历甚古。
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
“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种。
“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
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刀耕火耘”①。
“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
因此《龙泉县志》说:“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
“輋民”名称也出现在十三世纪,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说:“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①。
畲族

五、民俗旅游
• 福建福安、宁德“畲族风情旅游节”
四、宗教建筑
•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 心之一。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 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 “祖图”。畲族民间还有“高皇歌”,记述盘 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 孙的丰功伟绩。畲族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 祀,族人共聚祠、悬挂祖图,是早期原始社会 中图腾崇拜的残迹。 • 广东潮州畲族文化民俗村
中国民族民俗 ----畲族
一、历史文化
• 畲族,现有70.96万 人,主 要居住在福建、浙 江两省的广大山 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 安徽 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 组成 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 散居与杂居特 点。 • 畲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闽、粤、赣交界地区繁 衍生 息。南宋时期“畲民”的族称见于史书。 畲族自称“山 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 客人”。新中国成立后 ,统称为畲族。 •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 讲当 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三、节庆风情
• 三月三:相传唐初畲族英雄雷万兴反抗官府,被 困深山,弹尽粮绝,采乌稔叶充饥,坚持到翌年 三月三,终于胜利,为此三月三成为畲族最隆重 的纪念日。这日家家煮“乌稔饭”,除对歌盘歌 之外,还表演他们传统的“加官舞”、“八仙 舞”、“龙头舞”等。
婚俗:畲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认识后,男方托媒说 亲,经媒人撮合,女方(畲族称“少娘”)就要出 嫁了。畲族少娘出嫁不管愿意与否,在梳妆前都要 以歌当哭,两天两夜的“哭嫁”后举行多种仪式进 轿,抬入男家。拜堂中的“男跪女不跪”更显畲族 婚礼之独特,体现了畲族尊重妇女的优良传统。相 传少娘是高辛帝的公主,故不要下跪。“闹新房” 时男女盘歌,文明而不失诙谐,热烈又不失高雅。
清朝的畲族文化

清朝的畲族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兴起与畲族文化也密不可分。
畲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风俗、语言和文化传统。
在清朝的统治下,畲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本文将重点探讨清朝时期畲族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畲族的历史背景畲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和福建等地。
他们是以耕作为生的农业民族,对稻米的种植和饲养畜牧业非常擅长。
畲族人民勤劳朴实,世代生活在山水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
二、畲族的风俗习惯1.畲族的民居:畲族人民在清朝时期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居形式。
他们常常以桃木为主要材料建造房屋,房屋结构简单,一般呈现出三间两厅的格局。
房屋外观注重装饰,常常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2.畲族的服饰:畲族人民的服饰多以丝绸为主,以黑色为主色调。
男性常常穿着黑色长袍和黑色裤子,头戴呢子帽。
女性则喜欢穿着丝绸长衫,配以丝绸裙子和盐帽。
3.畲族的婚礼习俗:畲族人民非常重视婚姻家庭,婚礼是畲族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畲族婚礼注重庄重和热闹,通常会有千人宴的盛大场面。
新娘穿着传统的红色婚服,戴着耳环和银饰,新郎则穿着黑色长袍。
三、畲族的语言和文字畲族有着独特的语言系统,属于汉藏语系下的“侗台语支”。
在清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畲族文化的传承,畲族语言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发展。
尽管畲族没有独立的文字系统,但他们通过口头传统,将自己丰富的民间文化传承下来。
四、畲族的音乐和舞蹈1.畲族音乐:畲族音乐富有激情和节奏感,常常以琴、笛、鼓等乐器为主要伴奏。
畲族人民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感受。
2.畲族舞蹈:畲族舞蹈形式多样,具有强烈的山水意境。
畲族舞蹈充满动感和热情,舞者常常手舞足蹈,展现出自然的神韵和姿态。
五、清朝对畲族文化的影响清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对畲族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造。
他们重视畲族文化的传承,并热爱畲族艺术。
同时,清朝政府也加强了对畲族地区的治理,促进了畲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畲族

§名称由来
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是指 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 当为客人。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 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史书对畲族 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 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经过商议,改“畲”为“畲”(取“人一一小田” 的“畲”为族称,意为新中国每个族人都拥有了那一片小小的天地)。 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 族。从此,“畲族”(写作“畲”,音shē)成为法定的族称。
§畲族歌舞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 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 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旧社会畲民没 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 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 普及率较高,畲民常以歌代言,以歌论事,以 歌传知,以歌传情;内容生动活泼,题材广泛, 寓意深刻,韵调和谐,对仗工整,唱起来琅琅 上口易学易记。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 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畲族凤冠的头饰,汉族称笄,各地畲 族的笄,也不尽相同,福安珍藏的这 款凤冠,为民国制造,重350克,制作 精良,工艺繁杂。主要用白银、毛竹、 笋壳及棉布制成。上部顶端正中央饰 着银质照妖镜,内有直尺、剪刀、屏 风、镜子;用浮雕或阴刻工艺在整个 银饰上雕刻有:太阳、星星、龙、弥 勒佛、张果老、铁拐李、蝴蝶、镂空 银蝙蝠、梅花、及不规则的如意花纹 和小篆寿字;
把竹杆或木头两头削尖,用以挑柴草、农产 品。表演时,参加者腰佩刀鞘(俗称割吊), 一手握柴刀,一手持枪担,且敲且舞。以柴 刀击枪担、刀鞘,以刀柄、枪担撞地,清脆 悦耳,节奏分明,整齐中富于变化。
畲族迁徙史

畲族迁徙史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东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畲族也经历了多次迁徙,这些迁徙对于他们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迁徙起源畲族是中国南方的原住民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畲族先祖最早居住在福建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
当时他们主要以农业为生,种植稻谷和其他作物,并养殖家禽家畜。
第一次大规模迁徙:三代迁徙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之间,畲族经历了第一次大规模迁徙,被称为“三代迁徙”。
这一次迁徙是由于周朝统治者对南方地区进行政治和经济控制的需要。
首先是周武王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3年),畲族首领首先向周朝表示臣服,并接受了周王朝的封号。
然后,畲族被分为三个部落,分别迁徙到福建、江西和浙江一带。
这次迁徙对于畲族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原本较为松散的部落组织逐渐转变为以家族为基础的世系制度。
在新的居住地,畲族继续发展农业,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水稻种植技术和灌溉系统。
第二次大规模迁徙:南下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畲族逐渐扩展其领土,并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和融合。
然而,在南宋时期(960年-1279年),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畲族再次面临着迁徙的压力。
这一次迁徙主要是南下,从福建、江西等地向广东、广西一带迁徙。
在新的居住地,畲族继续发展农业,并与当地汉族、壮族等民族进行交流和融合。
第三次大规模迁徙:北上随着明清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变革,畲族再次面临着迁徙的压力。
这一次迁徙主要是北上,从福建、江西等地向浙江、安徽一带迁徙。
在新的居住地,畲族继续发展农业,并与当地汉族进行交流和融合。
他们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和习俗。
畲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畲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品、民间故事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畲族

畲族一、畲族概述畲族,现有人口63.4万(1990年)人。
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居住地多属江南丘陵地带。
其先民是长河"武陵蛮"的一支,后来经多次迁徙,大约在13世纪、14世纪来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户。
公元7世纪就已生息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
有人认为畲瑶同源;有人认为畲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还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淮河与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与畲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发祥地。
但这个名称不见于史书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畲"字作为民族名称,大概是由于他们从事刀耕火种的农耕而被命名的。
畲族人主要姓氏为“蓝”、“雷”、“钟”、“李”、“吴”等,历史上曾有“盘”姓。
古代畲族是山地游耕民族,其民族发展史也是民族迁徙史。
在封建时代,畲族的迁徙活动大约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为唐、宋、元时期,后期为明清时期。
前期迁徙以家庭或家庭中若干成员为单位徐徐而行,迁徙主要基于畲族山地游耕的传统,后期迁徙主要基于畲区的封建社会已经确立,经过长期的动荡和迁徙之后,基本往闽、浙、粤、皖等省的山区固定下来。
自唐代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畲族人民一直没有中止过反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斗争,而且往往与当地汉族人民共同起义,并肩战斗。
唐代有雷万兴、苗自成、蓝奉高等领导的起义,坚持近50年;元代畲族人民积极参加张世杰、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而且产生了妇女起义领袖许夫人。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造成了畲族人民的深重灾难,畲族人民积极参加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
一个古老神秘的畲族历史

一个古老神秘的畲族历史1956年,国务院确认公布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
畲族人自称“山哈”,即“山客”,意为“尊山为主,客山而居”,现今人口总数70余万人,遍布福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安徽等省一百多个县市。
其中,福建畲族人口最多,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半数,闽东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1/4;浙江景宁于1984月确立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全国畲族乡50余个。
一、民族起源:古老神秘,四姓为主。
畲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少数民族。
他们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依旧是个谜一般的学术课题。
从上世纪10年代起,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试图破解这个迷团,却总是受制于有限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悬而未决。
学术界普遍认为,畲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夏商周乃至更久远的历史时期。
隋唐时期,畲族才进入有文献记载的“信史时代”。
在此之前,作为南方“蛮僚”、“百越”的一员,举族散居于南方丘陵地带,今粤、闽、赣三省交界处,宋、元、明、清时期,逐步向闽东、浙南、皖南等地迁徙。
畲族主要由盘、蓝、雷、锺四姓组成,部分县市有吴、李、何、古、傅等姓氏。
据专家研究,以前的畲族还有更多的姓氏,部分大陆学者认为畲族有10几个姓氏,而台湾学者则认为之前的畲族起码有40几个姓氏,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其他姓氏的流迭,目前还没有学术定论。
流传于闽东、浙南的畲族家谱记载畲民家族传说:“唐光启二年,盘、蓝、雷、锺、李共三百六十一口,从王审知为乡导官入闽,至连江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
盘王端(一说为‘碧’)一船被大风漂流,不知去向。
”畲族的图腾问题,近现代一直存在着争议。
畲族史诗《高皇歌》以及部分清朝时期组图所示的“犬图腾”,属于唐宋以降封建强权下的攀附与歧视,并不足以采信。
据部分专家与畲族知识分子的观点,畲族的图腾“凤凰”与“山”双图腾的组合,即“凤凰山”。
广东凤凰山是畲族的祖居地。
在这片海拔1498米的山区,现今依然可以发现曾经群居的遗迹,并有畲族祖坟存在,出于民族情感,该坟未经科考,但据外形与周边环境看,其风格与汉族坟墓迥异,且与各地畲族传说十分接近。
说说畲族历史

说说畲族历史广东是多民族居住地区之一。
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广东,共创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文化,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先秦,广东境内原住南越、西瓯、骆越、闽越等族群居民,史称“百越”,内中“各有种姓”。
秦统一全国后,经略岭南,中原人陆续南迁入粤。
广东境内有黎、壮、畲、满、回、苗、瑶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但只有壮、黎、畲是广东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其中壮、黎二族是岭南百越古族的后裔。
潮州土著的畲族,从唐代以来,即著称于史册。
华南畲民分布,据专家调查,皖、浙、赣、粤、闽五省,畲族保存了不少的祖图和族谱,无不记载着他们始祖盘瓠的传说和盘王祖坟的地点均在饶平的凤凰山,换句话说,凤凰山是该族祖先策源地。
”美丽的凤凰山是少数民族----畲族的发源地之一。
传说,上古时代,人身犬头的盘瓠带着高辛帝的三公主,来到凤凰山落户,开创了畲族一宗。
至今,畲族社会中还广泛流传着盘瓠神话,以及与此有关的图腾、习俗、礼仪、标志、禁忌等,形成了畲族独特的文化特色。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招兵节、祭祖图了。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
他们自称“山哈”。
“哈”畲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
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畲”(She),意为刀耕火种。
解放后,改称为“畲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
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早在春秋时候《易.无妄》就有“不耕获,不灾畲”之句。
畲族历史 畲族是从什么时候发展来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畲族历史畲族是从什么时候发展来的
导语:畲族的民族起源瑶族说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持
畲族的民族起源
瑶族说
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持此说者比较普遍。
自古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等跟瑶族密不可分的称呼。
其它说法
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
总之,众说纷纭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
畲族族源歧见很多,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
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
土著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
“闽”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
“闽”、“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此说的主要论据是“闽”、“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涵联系,“闽”——“蛮”——“僚”——“畲”一脉相承。
此外,还有人认为畲族源于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属于高辛氏近亲的一支氏族部落。
有的认为畲族源于河南,其祖先是“龙麒”,等等。
总之,关于畲族的来源,目前尚有争议。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生活常识分享。
畲族发展历史专题研究

迁入浙南、 潮州—云霄—南靖—漳州—同安—安溪—莆田—闽侯—连江—罗源—宁
浙中、浙 德—福安—泰顺—景宁—云和—松阳—丽水—金华—兰溪—桐庐—临安
北
潮州—云霄—南靖—漳州—同安—安溪—莆田—闽侯—连江—罗源—宁
德—福安—福鼎—苍南—平阳—温州
二、畲族人口及分布特点
宁德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约占全国 畲族人口的1/4
2891
占比 52.87% 24.01% 10.78% 6.33% 3.95% 1.97% 0.41%
数据来源:第五次人口普查
三、畲族生产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
只望青山之中,刀耕火种(古训)
“刀耕火种、采实猎毛,食尽一山则他徙。”
刀耕火种:
——明惠州府志
在丘陵地带刀耕火种,每年二三月,进行“火耕”。
蓝草
其他 苎麻
佤族刀耕火种
概况
棱米(又称畲米)、水稻、玉米、麦、黍等 薯蓣(通称山药《猺民纪略》载名列畲民农产品前茅)、番 薯、芋头、木薯 种植普遍 南瓜、冬瓜、芥菜、油菜、姜、笋等 晚清宁德县猴墩村畲村是一个茶叶集散中心,带动了邻近畲 区的茶叶的规模化生产 是畲族地区的重要特产,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也叫菁。畲民种菁,由来已久,是种菁的主体,所产蓝靛, 品质极佳,晚清廉价洋靛输入后,种菁者渐稀 解放前,畲族普遍种植苎麻,妇女手捻麻线,自织麻布,主 要自给。直至民国,畲民主要穿麻布衣服 毛竹、杉树、油桐、油茶
——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
五溪:即《出师表》中“南蛮”的核心区域,群峦 叠嶂,植被丰厚,有“神秘五溪”之称。目前有 31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五溪地区。
景宁畲族 五溪地区的万佛山
盘瓠:是春秋时期“盘瓠传说”中的神话人物,逐渐 演化为畲、瑶、苗族祖先的图腾崇拜。
景宁畲族讲解

景宁畲族讲解景宁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景宁县一带。
畲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介绍景宁畲族的历史、文化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
景宁畲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他们是古代越族的后裔。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景宁畲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畲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擅长种植稻谷、茶叶等农作物,并且以养殖为补充。
畲族人民勤劳智慧,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
景宁畲族的文化特点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畲族的歌舞和民间艺术。
畲族人民喜爱歌唱和舞蹈,他们的歌舞艺术充满了热情和活力,常常在节日和庆典中表演。
畲族的舞蹈动作优美流畅,富有地方特色,舞蹈中融入了大自然的元素,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秘。
畲族人民还有独特的服饰和建筑风格。
畲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和绿色为主色调,图案多样,绣工精细。
女性喜欢戴花饰,穿着华丽的衣裳,男性则喜欢穿着宽大的蓝色长袍。
畲族的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房屋结构特殊,常常具有三层或四层的结构,屋顶上有独特的花纹和装饰,给人一种古朴而美丽的感觉。
除了文化特点,畲族人民还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他们以家族为单位,注重家庭和睦和亲情。
畲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招待客人,常常在家中摆设美食,款待客人。
畲族人民还有自己的节日和传统习俗,如畲族年、畲族婚礼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丰富了畲族人民的生活,也传承了他们的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景宁畲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然而,畲族人民对于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依然充满热情。
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努力保存和传承自己的传统艺术和习俗。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加大了对畲族文化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希望能够将这一独特的文化传承下去。
总结起来,景宁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畲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畲族历史文化★填空1.畲族歌曲的主要形式:历史歌、小说歌、劳动歌、礼俗劝世歌1.畲族体育的产生原因包括:原始的生产劳动、自卫抗敌、原始宗教仪式、闲暇娱乐2.游文良把畲语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唐时期的古代畲语阶段、宋元时期的近代畲语阶段和明清至今的现代畲语阶段。
2.游文良把现代畲语划分9个方言区域, 即: 闽东区、闽北区、闽中区、闽南区、浙南区、浙中区、浙北区、粤东区和赣东区。
3.畲族的岁时节日,根据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传统节日、生产性节日、娱乐性节日和神事节日。
3. “四礼四舞”极具代表意义。
四礼是指:《畲族婚礼》、《畲族成人礼》、《畲族寿礼》、《畲族迎客礼》;四舞是指《劳动舞》、《祭祀舞》《婚礼舞》和《敬茶舞》.4.唐代以前是畲族服饰原始时期。
4.清代至民国,在畲汉交流日益深入的情况下,畲族服饰逐渐涵化成型。
5.畲族迁入浙江,以雷姓最早,始于唐永泰二年(766)。
5.明清时期,畲族迁移活动频繁,迁移路线复杂,迁移范围广泛,几近遍及闽、浙各地山区和赣、皖部分山区。
★名词解释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理论,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影响文化生存发展的一切因素,大体上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文化景观:人们基于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具有文化要素叠加的地域存在。
文化群落:由具有衍生联系的多种文化或一种文化中多种文化要素(事象)组成的文化有机复合体。
文化生态系统:指由文化群落及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含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蹴石磉:又称滚石块,原为景宁大均、云和赤石、龙泉八都三处汉族李姓在正月于街上以人脚推石块的活动。
蹴石磉的比赛主要有竞速和对抗两种。
打尺寸:参加者至少两人,多则五、六人。
在活动场地上画一个圆圈,一人手持木棍站在圈内,木棍击竹条飞向前方,其他人在前场奔接,接到者可定“尺寸”。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
畲族祖图:是山客人对远古始祖传说的图腾化。
中华美丽的少数民族——畲族的由来、特色、民俗、风情及分布现状

中华美丽的少数民族——畲族的由来、特色、民俗、风情及分布现状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从原始居住地广东被分散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贵州、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一个畲族自治县,也是浙江省仅此一个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南、潮汕等地。
有资料记述,畲族发源于潮汕凤凰山,是古代潮汕最有影响力的土著民族,畲族于潮汕地区而言,为旧时最大的族群。
但至清时,多数畲族族人已被汉化,成为潮汕人的构成成分之一。
少数未被同化的畲民要么退进更深的大山中,要么被迫向别处迁移。
此后赣闽粤交界区域成为潮汕基本住地及各地畲、潮错居的格局,也因此而奠定。
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哈”、“达”,畲语意为“客人”。
在千年变迁中,畲族为中华文化史留下了美丽的篇章,在众多现代保留的史书、建筑、文艺、人文风俗、科学等仍然可以看到畲族灿烂文化的印迹。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畲族一、畲族历史(一)来源传说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说。
此说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都家喻户晓地流传有属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图腾崇拜--盘瓠传说,传说的内容与汉晋时代分布在长汉中下游的“武陵蛮”所流传的盘夸瓜传说大同小异,据此认为畲、瑶两族与“武陵蛮”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瑶族中自称为“勉”的“盘夸瑶”(或称“盘瑶”、“板瑶”,“顶板瑶”、“过山瑶”)与自称为“门”的“山子瑶,约占瑶族总人价的一半以上也崇信盘夸瓜传说。
在语言方面,虽然99%以上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方言的语言,但居住在广东惠阳、海丰、增城、博罗一带的畲族却操瑶族“布努”语,这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
在音调上,福建宁德地区存在着四种畲族传统的基木音调(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这四种基本调和自称“勉”的瑶族和“布努瑶”的基本调有惊人的类似之处。
畲族故事(一):畲族的起源

畲族故事(⼀):畲族的起源畲(shē)族,⾃称“⼭哈”,是我国南⽅⼀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关于畲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是帝喾(即五帝之⼀的)座下的⼀只神奇的狗神兽。
“时帝有畜狗,其⽑五采,名⽈盘瓠”。
当时有⼀个名叫“戎吴”的将军造反作乱。
于是帝喾向部下许诺,如果谁能斩下叛军⾸领的⾸级,就把⾃⼰的三公主嫁给他。
结果在战争中,盘瓠咬下戎吴将军⾸级,并把它带到帝喾的⾯前。
后“帝不得已,乃以⼥配盘瓠。
”婚后,盘瓠带着公主迁居到深⼭中,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活。
⽣下三男⼀⼥,长⼦姓盘,次⼦姓蓝,三⼦姓雷,⼥⼉后来嫁给姓钟的男⼦,⼦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畲族共有盘、蓝、雷、钟四⼤姓,关于四⼤姓的由来,流传着⼀个有趣的故事。
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
盘瓠与帝喾的三公主结为夫妻后,⽣下第⼀个孩⼦跟⽗姓盘,叫盘⾃能;⽣下第⼆个孩⼦时,因为家⾥张赶上农活,便把放在篮⼦⾥养,于是就姓蓝,叫蓝光辉;第三个孩⼦⽣下时,天上⼤⾬倾盆,雷声隆隆,于是就姓雷,叫雷巨(果然⽣动形象);第四个孩⼦⽣下时,是⼀个泼妮崽(⼥孩),下地时,远处响起“当当当”的钟声,于是姓钟。
长⼤后招了⼥婿,名叫钟志深。
关于畲族的起源,史书上并⽆记载,主要原因是畲族并没有⾃⼰的⽂字,历史事件多以⼝⽿相传为主。
加上畲族属于游耕民族,经常迁徙,因此其起源就更显神秘了。
我们常听说游牧民族和农耕⽂明,但对于游耕则了解的不多,所谓的游耕指的是到处迁徙耕种,和汉族的固定的农耕⽂化有所不同。
但在古时候,⼟地开发是⼀件⾮常艰难的事情,并且在⼟地资源并不充⾜的情况下,放弃原有的⼟地⽽迁徙去另⼀个地⽅是⾮常奇怪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险阻,从原始居住地——⼴东省潮州市凤凰⼭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呢?在畲族《起源歌》⾥述说了迁徙的缘由: “⽥差难种吃,⽥好官来争;官多难⽣养,思量再搬迁。
”畲族从⼴东⾄福建、江西、浙江频繁地迁徙,采取⼤分散、⼩集中的聚居⽅式,在⼭区森林中搭寮居住。
外出学习畲族文化说说

外出学习畲族文化说说
1、志存高远的人什么也得不到,但努力获得知识。
2、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3、一个人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一个人的成长,必须通过磨练。
4、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你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不断累积而成。
5、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6、对一些人来说,生活是美好的,他们一生都在为一个目标而奋斗。
7、弹指一瞬间,看尽繁华。
繁花,只一眼,便是天涯。
8、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9、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10、下雨的天气刚刚好!等下出去玩去!没有目的的去瞎玩!
11、敢于尝试,就等于你已经向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12、想出去走走,释放久关的灵魂,让所有人看着我的背影,肆无忌惮的往前。
13、在人生的舞台上,落后者是不可以获得奖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说畲族历史
广东是多民族居住地区之一。
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广东,共创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文化,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先秦,广东境内原住南越、西瓯、骆越、闽越等族群居民,史称“百越”,内中“各有种姓”。
秦统一全国后,经略岭南,中原人陆续南迁入粤。
广东境内有黎、壮、畲、满、回、苗、瑶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 但只有壮、黎、畲是广东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 其中壮、黎二族是岭南百越古族的后裔。
潮州土著的畲族,从唐代以来,即著称于史册。
华南畲民分布,据专家调查,皖、浙、赣、粤、闽五省,畲族保存了不少的祖图和族谱,无不记载着他们始祖盘瓠的传说和盘王祖坟的地点均在饶平的凤凰山,换句话说,凤凰山是该族祖先策源地。
”
美丽的凤凰山是少数民族----畲族的发源地之一。
传说,上古时代,人身犬头的盘瓠带着高辛帝的三公主,来到凤凰山落户,开创了畲族一宗。
至今,畲族社会中还广泛流传着盘瓠神话,以及与此有关的图腾、习俗、礼仪、标志、禁忌等,形成了畲族独特的文化特色。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招兵节、祭祖图了。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
他们自称“山哈”。
“哈”畲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
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畲”(She),意为刀耕火种。
解放后,改称为“畲族”。
根据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
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早在春秋时候《易.无妄》就有“不耕获,不灾畲”之句。
汉前史籍上的“畲”意为刀耕火种。
《集韵》有“畲,火种也”。
唐朝文学家刘禹锡的《竹枝词》云:“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是古代文人墨客以诗来描绘畲民的劳动生活。
“畲”字被作为民族名称,始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史书的记载,于1956年正式把畲族确定为这一民族的名称。
畲族《起源歌》里述说了迁徙的缘由:“田差难种吃,田好官来争;官多难生养,思量再搬迁。
”畲族从广东至福建、江西、浙江频繁地迁徙,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区森林中搭寮居住。
他们从事狩猎、种山,劳动艰辛,生活困苦。
在景宁敕木山和云和
岗头庵一带的畲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山洞作住房,蓑衣作衣裳,烤火代棉被,野菜作粮草,辣椒作油炒。
”他们男女共同耕作,虽然生活艰苦却保持着乐观的性格。
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畲族文化,其服饰、婚嫁、祭祖、丧礼、红年猪、操石磉、水竹嗒等,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在古代社会,畲族是一个骁勇彪悍的民族。
据史志记载,从唐代至清代,畲族反抗封建朝廷的压迫和剥削的斗争就不曾停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畲民同汉族人民一样,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中,遭受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官僚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同时畲族人民还遭受民族歧视,畲族山区的经济生活更加恶化。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在党的指引下,畲族人民才找到解放自己的正确道路。
由于畲族散处于中国共产党革命较早的东南数省,因而成为参加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较早的少数民族之一。
大革命时期,彭湃领导的广东海陆丰农运中就有畲民参加,与广东相邻的闽西,赣南的畲族地区也有畲族青年加入共产党,参加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等广大的畲族地区都燃起了革命的火焰,畲族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成立了工农武装政权。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册中,写下畲族革命的壮丽的篇章。
今天在上杭县汀江河畔辟为博物馆的临江楼陈列室中107位长征战士中有8名是畲族。
闽东是畲族主要聚居区,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畲族地区成为党和红军的可靠的根据地,在1938年北上抗日的新四军三支队六团中有畲族指战员218人。
该县还出现2名共和国的将军蓝庭辉,雷钦。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民族解放事业,畲族人民贡献出热血和生命。
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
总之,众说纷云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