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学案
苏教版正确使用词语2导学案
![苏教版正确使用词语2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bbf5ed9e314332396893e3.png)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巩固近义词的辨析预习导航一、【温故知新】五“看”1、看相异语素2、看使用对象(区分范围大小区分谦辞与敬辞))3、看词义轻重4、看词语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5、看语法功能(对应搭配区分词性区分个体与集体)问题探究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西藏高原的雪山中也有热带这风光,也长着香蕉和菠萝,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啧啧---------------的事。
②中国文物信息网日前公布了已入围2005年度全国考古手大新发现的24个项目名单。
适当“新发现”---------------了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文化遗存。
③这里不光生长有益的植物,还有一些------------------- 的植物,其中有一种一人多高的小树,树干细细的,叶子像叶,一年开一次花,果实像豌豆,它的花和叶子都有毒。
④那时,北大的学生好幸运生的借书证,----------------------可以借十元钱装书。
A.称道涵盖有害竟然B.称奇囊括有毒居然C.称奇涵盖有害居然D.称道囊括有毒竟然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
②“开发西部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我国东西部的差距。
③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A.胜地缩小控制B.圣地减少控制C.圣地缩小抑制D.胜地减小抑制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反分裂国家法》。
②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_人心。
③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了4年。
苏教版正确使用词语6导学案
![苏教版正确使用词语6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a2f507a300a6c30c229fe3.png)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第六课时学习目标:正确使用熟语预习导航一、【方法导航】(一)熟语误用分析举例:1、望文生义指对熟语的一些关键语素或整个熟语的实际意义不能准确理解,只从字面上去附会,而造成运用上的错误。
如:差强人意:差,稍微;强,振奋,大体上还使人满意。
不刊之论:刊,削去,删除;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文不加点:点,涂改;指写作一气呵成,不加点涂。
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很使人信服。
莘莘学子:莘莘,众多。
不以为然:然,正确。
不名一文:名,占有。
不足为训:训,典范,法则。
春意阑珊:阑珊,衰落,将尽。
久假不归:假,借。
吊民伐罪:吊,慰问;慰问受苦的民众,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危言危行:危,正;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屡试不爽:爽,差错。
以上这些熟语容易因为不能准确理解里边的关键语素而造成运用上失误。
还有些熟语因为只从字面上去附会,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形容义、比喻义、引申义等)而造成运用上的失误。
如: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火中取栗:比喻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白头如新:形容相识虽然很久,但交情却一点也不深。
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对簿公堂:指公堂上受审。
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就相信了。
如沐春风:比喻受到教化,沉浸于其中。
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
明日黄花:比喻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慷慨解囊:指帮助别人。
十室九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如花似锦:形容风景前程非常美好。
过江之鲫:形容多而纷乱,指赶时髦的人很多。
2、断词取义熟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如果在使用的时候只断取熟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而抛开熟语其他词素的意义,就会造成成语的误用。
如:(2000北京春招)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首当其冲:首先受到冲击或遭遇灾难。
在句中只断取了成语中的“首”的意思。
小学语文教案:学习正确使用词语
![小学语文教案:学习正确使用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3d7e9b0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50.png)
小学语文教案:学习正确使用词语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词语;2. 培养学生良好的用词习惯,避免使用错误的词语;3. 培养学生对词语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二、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词语的准确含义;2. 培养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三、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2. 教材《小学语文读本》;3. 单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重要性,以及使用错误词语可能产生的误解和困惑;2. 提问学生是否使用过不正确的词语,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步骤二: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常见的易混淆词组,如“为什么”和“因为”、“能够”和“可以”等;2. 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这些词语的区别和正确的用法;3. 学生代表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正确的用法,并进行解释。
步骤三:整理规则(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易混淆词语,并整理出它们的正确用法;2. 教师将整理好的词语和用法展示在教案课件上,供学生参考。
步骤四:课堂练习(20分钟)1. 分发单词卡片给每个学生,并请他们根据卡片上的词语写一个相关的句子;2. 学生将自己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同桌要判断其中是否有错误的词语;3. 错误的词语由同桌指出,并进行讨论和修改,确保句子用词准确无误。
步骤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情境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描述其中的情景;2. 学生在描述中尽量使用课堂上学到的正确词语;3. 教师选择几个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帮助他们改正不准确的词语使用。
步骤六:任务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教材的相关课文,整理出其中使用的词语,并找出其中易混淆的词语;2. 学生可以在家中整理并列举出这些词语和它们的正确用法。
五、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一些常见易混淆的词语有了更加清楚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通过讨论和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对词语正确用法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K12学习]正确使用词语教育学习学案及教案
![[K12学习]正确使用词语教育学习学案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53fbb8680203d8ce2f24e0.png)
正确使用词语教案正确使用词语【考纲内容】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D级(表达运用)【考纲阐释】词语辨析题以高考命题成熟题型而备受命题者青睐。
其命题点聚焦在“辨析”上,它包括词语包括熟语的“判定”与“辨别”。
特别是“近义词辨析“虚词辨析”“熟语(成语)的辨析”等,以近义词辨析为重中之重。
命题形式有:选择判断题;填空选择题;主观改错题,主观简答试题。
特别是将实词与虚词.成语相互整合考查是一个明显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排除法及创设情景是两种基本方法。
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部分,往往实词.虚词.成语各设一道题,足见词语这个知识点在能力型试卷中的重要性。
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的使用。
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
实词的考查重点是辨析和使用近义词。
高考考查的近义实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同音近义词。
如“熟悉”和“熟习”,“审定”和“审订”等。
另一种是双音近义词,如“妨碍”和“妨害”,“干涉”和“干预”等。
从近五年高考命题趋向看,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是一个着重点。
有些近义词之间的差别相当细微,这就需要具备相应的辨析能力。
考查的近义词大多以动词为主,也有名词性近义词,如“发源地”与“发祥地”的区别。
【考点分布】(1)近义实词辨析。
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六类。
(2)近义虚词辨析。
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几类。
【真题解析】.(09年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干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画山水A.遏制次序善于B.遏制秩序擅长c.遏止秩序擅长D.遏止次序善于【答案】B【解析】近义实词可以从适用对象或范围.感情色彩.词义轻重.搭配习惯诸方面辨析。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轮复习指导教案正确使用词语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轮复习指导教案正确使用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fbeb7637f78a6529647d5349.png)
XX届高考语文轮复习指导教案正确使用词语第4讲正确使用词语【XX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
”考查能力为D级,即表达应用。
正确使用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它要求考生能利用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它们不同的语言色彩来认识其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考查对一定语境下词语使用正误的判断。
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一般来说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
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才能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更细致、更生动,从而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和精密性。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
近几年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上,以辨析近义词为主。
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
它要求学生能利用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它们不同的语体色彩来认识其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做出近义词的辨析是重点也是难点,辨析的关键是同中求异,“求异”时通常从词义的轻重、范围大小、侧重点不同,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性,词的构词能力、适用对象、搭配习惯等角度切入比较,同时还要密切联系它们的使用语境。
【必备知识梳理】汉语的词语十分丰富,从语形式看,有单音词、多音词;从词的构成看,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从词的意义看,有单义词和多义词;还有同义词和反义词;从语汇包含的成分看,有通用词语、文言词语、方言词语和外来词语等。
要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意思,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怎样选用词语呢?.要恰切地了解词语的含意。
现代汉语中近义词语的数量比较大,使用这一类词语是要留心辨别其相同与不同之处。
辟如亲密、亲切、亲热,它们的共同语素是“亲”,亲近;不同之处在另外的语素“密”、“切”、“热”。
亲密,着重指关系,感情密切,没有隔阂;亲切,着重指感情真挚、恳切;而亲热,着重指亲切而热情。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315bcb76a20029bd642dcc.png)
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高三语文组张磊教学目的1、了解考纲要求2、了解熟语的特点3、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学重点1、熟语的积累2、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考点阐释新的《考试说明》对这一考点的调整,增加了“词语”的覆盖面,给我们启示:第一:高考语言命题更加关注人文性,贴进生活,贴进考生;充分考查毕业生的语言基本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二,广大考生要活学活用所学知识,把考点放到大语文环境中去复习;按照语文的学习规律做到字不离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生活实际。
二、知识梳理:什么是熟语?,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
是语言中结构定型,以整体来表达其语义的固定短语或句子,主要包括成语、惯语、谚语、格语、歇后语等。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定性。
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与成语一样,都有固定不变的结构,不能随易作大的改动,如“碰钉子”,我们不能说成是“碰螺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不能说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草烧”。
但是熟语的固定性不如成语,可以加减一些字,也可以改动一些字,如“三个臭皮匠,不如一个诸葛亮”,也可以写成“三个臭皮匠,顶得过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等。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演出;再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时候属于交叉关系,同一语言既可能是谚语,又可能是歇后语,也可能是惯用语。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非得搞清楚某一语句是谚语还是歇后语或者惯用语。
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恰当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
俗语:一般富于教育意义,如“天下乌鸦一样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也多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如:“鼻子不通,吃点大葱”“今晚火烧云,明天晒死人”“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6e61a402d276a200292e87.png)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一、学习目标了解熟语常见的设误类型,掌握常用辨析方法,准确辨析运用熟语。
二、《考试大纲》解读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考查能力为E级(表达应用),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
这段文字应作如下理解:1.表明对词语考查的范围扩大了。
由“成语”扩大到“熟语”的变化给了我们一个信号:中学生必须进一步走向生活。
2.对熟语的考查重在正确使用的能力上,能力层级为E级。
3.熟语的运用要考虑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①准确把握熟语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内涵;②细致了解熟语语义轻重、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情态度、语体风格等特定指向;③辨别熟语在语境中语法搭配、感情色彩、整体语义等方面的协调问题。
三、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常见题型:一是判断熟语使用恰当与否,二是辨析近义熟语,三是根据语境选择相应的熟语选项。
四、典型题例1.(10年江苏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2.(2009 年浙江卷)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A.针对个别干部违规驾驶公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现象,某单位作出副科级以上干部重考驾驶证的决定,这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
(名不副实)B.“限塑令”颁布之后,农贸市场的一些摊主对记者打开天窗说亮话:为了招徕顾客,我们难以拒绝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
(直言不讳)C.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需要提倡“拿来主义”精神,如果脱离国情,盲目照搬,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K12学习】正确使用词语(二)学案
![【K12学习】正确使用词语(二)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2fecc0700abb68a982fb6f.png)
正确使用词语(二)学案正确使用词语(二)(时间4分钟,赋分100分)训练指要正确使用实词是近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内容主要包括:1正确理解实词;2善于辨析同义、近义词,且侧重于词义辨析。
解题的关键首先是结合语境;其次是掌握常用的辨析方法:1词义辨析,包括其适用的范围、程度的轻重和感情色彩的区别;2用法辨析,包括搭配和词性与造句功能辨析;3风格、适用场合辨析。
一、选择题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B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聚会)会谈(多人商谈)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D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2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扬帆(扯起帆开船)扬眉吐气(被压抑的心情得到舒展而快活)扬弃(抛弃)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B自持(控制自己的情绪)自暴自弃(甘心落后,不求上进)自尊(尊重自己)逍遥自在(极其快活,令人高兴)心肝(良心、正义感)心满意足(非常满足)心路(心理发展经过)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D年华(时光,年岁)年富力强(年纪较大,精力旺盛)丰年(农作物丰收的年头)年高德劭(年纪大,品德好)3下列各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偶然与当年单位里的老同志邂逅,忆及当年,我们都不胜感慨。
B为迎接“华商大会”,南京市舍得在硬环境上投入,更舍得在软环境上下工夫。
要不是园林工程师的巧妙设计,这棵百年老树在城市道路改造的时候就可能夭折。
D这两种提法,第一种是省编教参上的观点,第二种是一位普通中学语文教师的管见。
4下列各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最近,日本政府审订通过由日本右翼学者炮制的教科书,激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语文小学教案:学习正确运用词语
![语文小学教案:学习正确运用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57224525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9.png)
语文小学教案:学习正确运用词语一、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词语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设计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常用词汇,提高写作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份针对小学生学习正确运用词语的语文教案。
二、目标1. 学习正确运用词语的基本概念;2. 掌握常见词汇的使用方法;3.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正确运用词语的重要性;2. 通过举例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场景下应如何选择合适的词汇。
第二步:概念讲解(20分钟)1. 清晰地讲解“词”的概念和分类,并给出具体例子;2. 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类型的词汇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第三步:巩固练习(30分钟)1. 给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容易混淆的词语对,让学生通过对比和解释,选择正确的词填入空格;2.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答案和理由。
第四步:拓展应用(30分钟)1. 提供一篇简短文章,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2. 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文章中使用的不同词汇,并分析其效果。
第五步:归纳总结(10分钟)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并进行思考总结;2. 鼓励学生在日常写作和阅读中注意运用所学的正确词汇。
四、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材中提供的相关习题和阅读材料;- 黑板和粉笔。
五、板书设计- 第一步:导入- “正确运用词语”- 第二步:概念讲解- “什么是词?”- “名、动、形、副、介等类型”- 第三步:巩固练习- “选择正确的词填空”- 第四步:拓展应用- 阅读文章六、教学评价方法1.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通过观察学生的答题情况和讨论交流,评价他们是否理解了正确运用词语的要点;2. 在拓展应用中,通过阅读文章后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评价他们在阅读理解和词汇运用方面的能力。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提高对词语运用的敏感度;2. 引导学生使用词典等工具,在写作过程中查找合适的词汇并理解其意义;3. 结合语文教材中不同单元的课文,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词汇运用的理解和应用。
2024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教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教学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282fe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06.png)
专题03 正确运用词语【2024年高考考纲解读】“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一个必考点。
实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实力主要是指在确定的语言环境里正确运用实词、虚词和熟语(主要是成语)的实力。
所谓“词语”,一是指常用词语,包括实词中的近义词、虚词和熟语;二是规范的词语,即现代汉语中的规范用词。
所谓“正确运用”,一是考查“运用”是否正确,二是在“运用”中考查。
本专题只涉及辨析近义实词,弄清易混虚词。
1.考查重点是近义实词的辨析和运用,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的运用。
常见的命题形式包括推断词语运用正误、选出访用恰当的一组词语的选择题,干脆依据语境填空的主观题。
2.既有对实词或虚词的单独考查,也有将二者合并(或与成语三者合并)考查的形式,后者更趋成为主流。
3.特殊留意考查考生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运用词语的实力,设题时,常有意把词语的意义曲解得似是而非,试题的迷惑性很大。
4.考查形式稳定,主要是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访用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
5.考查重点明确:一是熟语中的成语是考查重点,二是考查的误用类型一般集中在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不合语境等方面。
6.语料均选自报刊中的时事热点材料,贴近现实生活,时代感强。
7.要留意熟语和实词、虚词的综合考查。
【重点、难点剖析】一、正确运用实词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
要驾驭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显明生动。
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但要辨异首先要求同。
所谓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
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
辨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从词语的意义方面辨析1.弄清词义的侧重点近义词有一个特点:基本上有相同的语素,同时也有不同的语素。
分析不同语素的意义,找出它们的微小差别,把握各自的词义侧重点,才不会用错。
高考语文全面复习精讲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高考语文全面复习精讲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https://img.taocdn.com/s3/m/1f03cb9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3.png)
高考语文全面复习精讲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语文考试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辨别并正确运用各种词语(包括熟语)。
3. 提高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高考真题,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重要性。
2.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
2. 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误用类型及原因分析。
3. 典型例题分析:辨别并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
4. 如何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
5. 课堂练习:根据语境,正确选用词语(包括熟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高考语文考试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解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 分析:分析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误用类型及原因。
4. 示例: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
5. 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练习答案,分析其错误类型,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 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语文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词语(包括熟语)积累活动,如制作词语卡片、进行词语接龙等。
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加深对词语(包括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词语专题复习学案(成语、熟语)
![词语专题复习学案(成语、熟语)](https://img.taocdn.com/s3/m/bd895db5c77da26925c5b05d.png)
词语专题复习学案——正确使用词语(熟语)一、考纲点击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表达应用 D级考点目标:“熟语”这一考点也是从考纲“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部分分离出来的。
对熟语的考查,实际上主要考查成语。
熟语的使用,重点是正确理解熟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熟语等。
其中不仅有熟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
高考强调的是在动态语境中考查成语的使用,即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强调语境在成语分析中的重要性,既要考虑成语的基本义,也要结合上下文考虑它的感情色彩、范围大小、词义轻重和搭配等。
二、命题特点:特点一这里说的词语,包括成语和熟语。
一般而言,成语指四字格的有相对固定意义的词语,而熟语指三字格或五字格及其以上的词语。
特点二从高考命题看,主要考查的仍是四字格成语,熟语虽然也被一些省市考卷考查,但也只是充当配角。
大多数省市的考卷仍考查成语。
特点三此题型为必考题,近十年来,每年每套考卷(除上海卷及近年福建卷外)都会专设一道选择题来考查,分值一般为3分。
特点四近年来,高考对词语的考查有愈来愈综合的趋势,最初曾就虚词、实词、成语各设一题考查;后来演变为将虚词、实词合为一道选择题,成语另设一题;现在个别省市的考卷将虚词略去,把近义词及近义词的成语合在一道选择题中考查。
特点五从命题内容看,有时也把句子的考查放进来,这里的句子主要指诗词。
即给出一个语境,让考生判断哪句诗词更吻合此语境,这是一种新动向,值得关注。
三、解读命题特点解读一:传统的成语题1、概念阐释给出四个句子,把四个句子中的四个成语加点,让考生判断其使用的正误,这是主导多年的传统命题方式,至今仍在沿用,2009年高考应该不会有大变化。
2、考题印证[2006〃全国Ⅰ]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K12学习]正确使用词语(一)学案
![[K12学习]正确使用词语(一)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b663e9ce2f0066f53322e0.png)
正确使用词语(一)学案正确使用词语【考纲内容】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D级(表达运用)【考纲阐释】词语辨析题以高考命题成熟题型而备受命题者青睐。
其命题点聚焦在“辨析”上,它包括词语包括熟语的“判定”与“辨别”。
特别是“近义词辨析“虚词辨析”“熟语(成语)的辨析”等,以近义词辨析为重中之重。
命题形式有:选择判断题;填空选择题;主观改错题,主观简答试题。
特别是将实词与虚词.成语相互整合考查是一个明显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排除法及创设情景是两种基本方法。
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部分,往往实词.虚词.成语各设一道题,足见词语这个知识点在能力型试卷中的重要性。
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的使用。
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
实词的考查重点是辨析和使用近义词。
高考考查的近义实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同音近义词。
如“熟悉”和“熟习”,“审定”和“审订”等。
另一种是双音近义词,如“妨碍”和“妨害”,“干涉”和“干预”等。
从近五年高考命题趋向看,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是一个着重点。
有些近义词之间的差别相当细微,这就需要具备相应的辨析能力。
考查的近义词大多以动词为主,也有名词性近义词,如“发源地”与“发祥地”的区别。
【考点分布】(1)近义实词辨析。
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六类。
(2)近义虚词辨析。
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几类。
【真题解析】.(09年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干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画山水A.遏制次序善于B.遏制秩序擅长c.遏止秩序擅长D.遏止次序善于【答案】B【解析】近义实词可以从适用对象或范围.感情色彩.词义轻重.搭配习惯诸方面辨析。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3(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3(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c6d756465ce0508763213e2.png)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3(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江夏一中赵孝云的教案、学案四4.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3四、熟语要点指津熟语是定型的词组或句子,相当于一个语言单位。
熟语源远流长,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
主要包括成语(水落石出、叶公好龙)、惯用语(乱弹琴、开绿灯)、歇后语(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芝麻开花——节节高)、谚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格言(知识就是力量)等。
成语误用例说成语误用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对成语理解不准确。
要准确地运用成语,必须靠日积月累。
而我们做成语试题,既要正确理解意义,更要全面把握语言环境。
这里的八种误用类型,是从词义、对象、范围、色彩及搭配运用等不同角度来归纳。
(同一误用的成语,从不同角度分析可归为不同类型)而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也往往以这几个类型为角度。
(1)张冠李戴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就要出差错。
①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是形容“书籍”很多,此用于“人”,适用对象误)②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
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巧夺天工”适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此对象错用于自然物)③本刊将革心洗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革心洗面”是指彻底改悔,往往用于犯有过失或罪行的人)④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的鸟已是栩栩如生。
(“信笔涂鸦”是指写字,不是画画)⑤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地一闪而过,快捷如飞。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此指影子闪得快,对象错)(2)望文生义对一些成语,想当然地从字面上认定其意思,导致误用。
①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本句从语意上看,要表述的是人们闭门不出在家里欣赏电视剧)②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e628e3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56.png)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教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教案恰当采用词语(包含熟语)教案备考目标1、熟悉成语辨析题的命题特点;2、熟悉成语辨析的四个方面。
自主复习一、成语略解: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浓缩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堪称汉语宝库中的精华。
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成语二、考纲解读1.过去怎么托福(命题特点)(1)成语题属容易题。
中华成语虽多,但考查立足于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不考冷、偏、怪的成语。
(2)语料源自生活,生动生动。
(3)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大家辨析句中的成语是否使用恰当。
);(4)近义成语辨析(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近义成语的使用)2.将会怎么考:极可能将稳步考查近义成语辨析(1)考查重点明确。
一是熟语中的成语是考查重点,二是考查的误用类型一般集中在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不合逻辑等方面。
(2)英语试题熟语通常就是常用且极易误易搭的。
尤其注重三分不清(分不清词义、分不清对象、分不清色彩)、三相左(相左语境、不合逻辑、相左习惯)。
三、同学们存有的问题1.积累的量不够大,存在盲区2.累积时未构成体系,似是而非不坚实3.难受到报刊、电视等媒体成语误解的影响4、语境意识比较,对所记成语无法有效率应用领域。
四:如何备考复习:1、积累是前提,是根本。
秉持记常用、常用、常错的成语。
必须多要素相结合而存有侧重于。
即为意义、色彩、对象、配搭等兼具,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于,注重极易引致误解的因素。
不容死记,必须融合语境鼓腮。
必须在认知中,在运用中鼓腮,并及时地把它们使用作文中。
近义成语。
1.M18x记忆;2.不但必须记确切各自的意思,还要认知彼此的差别。
累积的四大途径:随时记忆,积少成多追本溯源,介绍原文合理M18x,举一反三课外训练,稳固全面落实2、把握语境是关键。
知道了成语的意义,只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在于把握语境。
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熟语)(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熟语)(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259daf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5.png)
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熟语)(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①了解易设误的成语的几种类型;②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③有的放矢,加强积累。
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1.了解成语的有关知识(1)成语的语法结构关系①并列式:披坚执锐防微杜渐②承接式:先斩后奏见异思迁③目的式:削足适履越祖代扈④因果式:水滴石穿水落石出⑤主谓式:杞人忧天夜郎自大⑥动宾式:不见经传拒人千里⑦动补式:退避三舍无动于衷⑧连动式:画蛇添足刻舟求剑⑨兼语式:请君人瓮引狼人室⑩偏正式:衣冠禽兽扶摇直上(2)成语的感情色彩①褒义:风起云涌殚精竭虑②贬义:处心积虑满城风雨③中性:今非昔比风雨交加(3)成语的出处①古代寓言故事:望洋兴叹与虎谋皮②历史故事:煮豆燃萁闻鸡起舞洛阳纸贵③古代典籍作品:祸起萧墙举一反三昭然若揭二. 高考试题示例1.(2003年全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堵车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答案为D。
“如数家珍”的释义为“好象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
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本句中各种老式钟表本身就是老王的“家珍”,谈不上“如”,因此是错误的。
A“捉襟见肘”的意思为“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
形容衣服破烂。
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B“未雨绸缪”中“绸缪”意为“紧密缠缚”。
全词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
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C“自惭形秽”得意思为“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总论(共9课时)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总论(共9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e44e21432cc58bd63186bda8.png)
【课堂探究】
重复累赘: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将成语和句子语意进行比照,否则容易造成成语隐含意义与句子 语意的重复。在辨析成语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同时注意观察前后文字,判断是否出 现语意重复的错误。 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 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课堂探究】
功能紊乱:因为成语在与相关词语搭配时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成语搭配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②不能带宾语的带了宾语;③只能作句子的某种成分,却作了其他 成分;④只能用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却用在肯定句中。 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它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 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课堂探究】
张冠李戴: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有些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指向 性。若使用不当,就要出差错。此类型在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无论是在平时积累还是训练中都 应特别注意。 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 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甘之如饴:感到像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用错使用对象。
【课堂探究】
褒贬误用: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三类。具有褒义色彩的成语,通常表达肯 定、赞扬的情感态度;而含贬义色彩的成语,则表达否定与批判的情感态度;介于二者之间的则 是中性色彩的成语。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清褒贬,否则就容易犯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
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积虑。 答:答案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含贬义。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此处属褒贬误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学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点分析:能力层级:D赋分值:6—9分题型:客观选择题为主,间有主观填空题客观性选择题分两种形式,一是填空选择,一是辨析选择。
考查内容:、近义词的选用辨析近义词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因其意义、色彩、功能的差别,用法也不尽相同。
2、虚词的使用主要包括关联词的使用和一些易混易错的副词、介词的选用辨析。
3、熟语的选用辨析XX年考纲开始把“成语”改为了“熟语”,扩大了考查范围,格言、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与成语一起进入了考查范围。
主要侧重近义熟语的选用、熟语使用是否恰当的辨析考查,重点是考查那些常见又易用错的熟语。
其实在备考实践中,我们还是应以成语为中心,适当扩展涉及一些内容健康,含义较为固定、短小定型的熟语。
几点说明:、所谓的“词语使用正确”指的是:(1)词语的表义符合语境的整体意义;(2)与其它词语组合恰当;(3)符合语法及用语习惯。
2、“正确使用”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更有是否使用得恰当、更好的问题。
其实从高考的实际要求看,命题者着眼的不仅是正误,更重要的是是否恰当。
必须充分考虑语境,立足于整个句子去选择辨析,决不可单纯就词论词。
3、正确的使用词语,准确的理解词语,把握其词义和用法是基础和前提。
也就是说,必要的知识积累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准确地透析语境,辨析某个词语或与其近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适用程度,这是关键。
教学时数及安排:分三个专项:、近义词的选用辨析2、虚词的使用3、熟语的使用每专项讲授一教时,训练2教时。
教学设计:突出运用,突出规律和方法的总结,兼顾知识的讲解和积累,以及语感的培养。
第一教时教学专项:近义词的选用辨析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训练举例为辅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学生试做练习,然后谈自己做题的感受和方法。
(09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_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干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_画山水A遏制次序善于B遏制秩序擅长遏止秩序擅长D遏止次序善于二、教师总结:(一)、选用近义词,辨析是前提。
辨析近义词,可从词的意义、色彩、功能三个角度入手。
、意义方面。
(理性意义,反映事物本质特点。
)(1)侧重点不同。
例如: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
再如:恬静:侧重于“恬”,是一种轻松的静;肃静:侧重于“肃”,是严肃的寂静。
(2)轻重点不同。
例如:显著:非常明显。
卓著:突出的好,词义更重。
再如:妨碍:指对人或物造成一定障碍。
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
(3)使用范围、对象不同。
例如:场所:指单纯的地点。
场合:时间、地点的总合。
再如: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较小。
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
(4)个体和集体的不同。
例如:船:具体的,可以说有多少只船。
船只:是概括的,不能用数量词修饰2、色彩方面(词语的附加意义)(1)感情色彩不同例如:鼓励——褒义鼓动——中性煽动——贬义(2)态度色彩不同例如:诞辰和生日,诞辰就更敬重;反驳和驳斥,驳斥更严肃。
(3)语体色彩不同包括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生活用语与文学作品用语区别等。
例如:食盐和氯化钠,准备和酝酿3、功能(语法)(1)词性不同例如:障碍和阻碍充分和充满诞生和诞辰(2)搭配不同例如:交换:一般和较具体的事物搭配。
交流:一般与较抽象的或较概括的事物搭配,如思想、文化等。
综上所述,辨析近义词,重点在于辨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而近几年高考选用的近义词大多是读音相同或半同,书写半同的近义词,而这类近义词词义差别正是由这不同的语素造成的,辨别时要善于抓住这个语素,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利用组词、解释等方法加以分析,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析形异”(二)、选用近义词,透析语境是关键。
抓住语境中的关键词语或整体把握语境,分别“度量”某个词语或与其近义词语与语境的使用程度,找出并抓住语境与词语的“契合点”,从而确定答案。
此外,在做题过程中,要学会理性的分析和语感相结合;注意联想,注意语言习惯;恰当的运用排除法,学会避重就轻,“捡软柿子捏”。
三、迁移训练(09年湖北卷)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刚刚苏醒的大地上,袅袅炊烟弥漫开去,远处传来汪汪的狗吠声,一切显得那么静谧。
B.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演讲是一种艺术。
演讲中势如破竹的滔滔雄辩,侃侃而谈,未必能赢得高明的听众。
D.水面镶嵌在高峡深谷中,平滑得像绸缎一般,稍微抖一抖,波纹便荡漾起来,精致且迷人。
答案:B2(09年天津卷)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对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翻译标准,有学者为:“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而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希望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
A解释偶然妄自尊大B解读偶然夜郎自大解释偶尔妄自尊大D解读偶尔夜郎自大答案:309年江西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①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_______。
②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_______学习外语呢?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_______受损。
A.国是况且荣誉B国事何况名誉.国是何况名誉D国事况且荣誉答案:4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物大量减产和绝产。
(3)关联词的搭配不当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相互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
无论老师和学生,在3+X考试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从观念到思想的变化。
(4)关联词的位置不当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尽管他行车已经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
3正确填充关联词(06全国I)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语言的形式①能是美的,②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
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③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
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④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
⑤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⑥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解析:填充关联词,首先应对全段文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个宏观的把握,然后再逐句分析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同一复句中各个分句间的关系,复句与复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句间关系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填写中可以借助已有的关联词,注意标点符号的作用。
②句领起的句子是对①所在的句子的解释,具体列举了语言的形式美,前后为因果关系,应填“之所以”“因为”;③句前后连接的句子也构成因果关系,填“所以”;④句在类比中后面又出现前面的情况,并且中间用了分号,故用“也”;⑤连接的句子与⑥连接的句子内容相反,应为转折关系,填“尽管”“但是”。
迁移训练:(XX重庆21)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头渡小镇精巧①秀丽,藏在一片狭长的山谷之中,一边是金佛山的主峰,一边是柏枝坡的山峦。
②处于两个巨人的脚下,③让人感到的不是局促的压抑,而是一种舒缓的安定,像如歌的行板,④风吹雨打,⑤世事变迁,⑥在大山的怀抱中酣然高卧。
答案:①而②虽然(尽管)③但是(可是)④无论(不管)⑤还是⑥都分析:宏观把握语意关系,准确理解短语、分句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
①为并列关系,②和③为转折关系,④、⑤和⑥构成条关系。
准确使用介词、副词等、介词、副词误用举例:(1)错用(XX春招)消费者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06广东)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
他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信心。
王大娘省吃俭用,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给山村小学的孩子们买了一台电脑。
新来的班主任同原来的班主任一样,更会关心学生。
近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都有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一些中小城市,甚至在一些农村,封建迷信也在抬头。
凡事要依靠群众,否则,单靠自己,什么事也做不成。
(2)滥用(97全国)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的人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错误的。
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
在卫星升空前,工程技术员对它进行了最后的检查,以确保发射成功。
在我累得睁不开眼的时候,一想起班主任老师的鼓励,精神就振作起来了。
(3)漏用(06浙江)科学工作者需要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电视剧《大明宫词》在塑造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形象有重大突破。
他今天特别高兴,和自己一同出国学习的好朋友见了面。
2、辨清易混虚词举例(1)对于对一般说能用“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能用“对于”,如“对”在介绍动作行为对象时表“向、朝、对待”之意义时就不能用“对于”。
如“对人民负责”“对他笑了笑”“他对老师很尊敬”等。
运用“对”和“对于”常见问题有两种,一是该用“对”的地方用了“对于”;二是主客体颠倒。
如:她对于孩子很严厉科学著作,对我们这些粗通文字的人是看不懂的。
这种不文明行为,对具有文化教养的人是不能容忍的。
(2)关于对于“关于”引进涉及的事物,表关涉、关联,表示某种范围;“对于”指出对象,指明确定的对象。
如:关于招生问题,请与招生办公室直接联系。
对于不正之风,我们不能听之任之。
“关于”组成的介词词组作状语,只能放在主语之前;“对于”组成的介词词组做状语,放在主语前后都可以。
如“关于美学,我所知有限。
对于美学,我很感兴趣。
我对于美学很感兴趣。
(3)何况况且能用“况且”的地方就能用“何况”。
“何况”有两种用法:一是表一浅一深两事物相互对比、映衬,用浅的烘托深的。
二是先举一层理由,然后进一步再举一层理由,说话人认为后一层理由更充分,更重要。
“况且”只有“何况”的第二种用法。
如: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何况这么条小船。
你帮他找一下吧,这种材料很少,况且(或何况)他又是个新手。
(4)再又“再“表示未实现的同一动作、行为的重复或继续(有的是将要发生的,有的是假想的),对于已经实现的动作或行为只能用“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