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庆勇运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经验

合集下载

聊聊炙甘草汤治心动悸

聊聊炙甘草汤治心动悸

聊聊炙甘草汤治心动悸张仲景的一张“催眠方”!血足了,梦少了今天,我们来聊聊炙甘草汤。

这是一张出自《伤寒论》的经方,迄今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

原文是“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脉象和症状也就成了正确认识炙甘草汤的基本观念。

结代脉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律不齐一致,“心动悸”就是胸闷、心慌,也可有心律失常。

原方配伍,是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20克,阿胶6克,麦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

炙甘草汤,原本就是用来益气养血、温通复阳的,是治疗气血两虚的经典名方。

炙甘草、白参用于补气。

生地黄、阿胶、麦冬、麻仁,用于补心中阴血。

大枣健脾养血,生姜和桂枝,温通心中血脉,振奋心阳,使补进来的气血得以流转运通。

所以这个方子对于气血两虚所致的心律不齐、心率低有不错的效果。

这类患者的身体往往虚弱少气、身体乏力、舌光少苔、脉结代、心动悸。

从临床来看,大多数“结代”脉患者,具有气短现象,也有后重感觉,甚至有大便颗粒状现象,实质都反应出小肠干燥这一事实。

就可以看出,医圣张仲景用党参、麻子仁以及阿胶的良苦用心。

这方子用到今天,被很多医家用来治失眠了。

话说有一女子,年67岁,自述从一年前开始,她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心情不畅,当时就出现了睡眠质量下降。

后来,她的睡眠越来越差,以至于有时候彻夜不眠。

刻诊,见患者脉象细而无力,舌红少津,自述咽喉干燥,整个身体倦怠乏力,动不动就头晕耳鸣,心中烦乱。

晚上干脆彻夜不睡。

入睡了也是多梦,根本睡不实在。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炙甘草12克,大枣15克,生地黄20克,桂枝10克,生姜3片,麦冬10克,麻仁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制首乌10克。

所有这些,每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连用10剂以后,诸症大大减轻,夜里睡眠时间达到四小时左右。

这时候,原方保持不变,继续投用5剂。

最终,患者睡眠可到六个小时,第二天神清气爽,其它不适也基本消失。

患者接受随访一年,失眠未再复发。

千古补心第一妙方,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统统不见

千古补心第一妙方,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统统不见

千古补心第一妙方,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统统不见1有一位老爷子,八十多岁,他说最近这个心老是跳几下停一下,有时候跳两三下停一下,有时候跳六七下停一下,以为得了什么大病,惶惶不可终日。

这老爷子说的这种现象现在的很多人都有,这病怎么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血不足了。

心脏是靠血养着的,心血不足,就是心脏里的血少了,心脏在缺血的情况下工作,就像人在没有吃饱饭的情况下干活,最容易疲劳,所以才会偷懒,才会跳几下停一下。

早在两千多年前,张仲景就创立了一个方子,专门治疗这种疾病,叫炙甘草汤。

西医说的心悸、心律不齐,还有早搏、房颤、骤停等等,都可以用它来调理,所以说啊张仲景不愧为医圣,他给我们开了多少千古名方,从桂枝汤到葛根汤,再到小柴胡汤,历经千年,到现在仍旧适用。

炙甘草汤:甘草(炙)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枣(擘)10枚。

2关于炙甘草汤,《伤寒论》原文是这么说的: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古人说话都是言简意赅,简简单单六个字就把炙甘草汤治疗什么病高度概括了,就好像那冰山,古书中记载的只是那上面的一角,而它下面饱含的深刻内涵需要我们后人不断去挖掘。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什么是脉结代,心动悸?首先说脉结代,张仲景这里说了两种脉,一种是结脉,一种是代脉,结脉就是你的脉不顺畅了,像绳子上打了很多结,手摸上去,每隔一段距离就停顿一下,结结断断的;代脉就像滴水,久久才滴一滴。

不管是结脉也好,代脉也好,简单来说,就是心脏跳着跳着咯噔停一下,只要是这种经常偷停的,张仲景就用这个炙甘草汤来调理。

那心动悸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心脏不正常的跳动,好像要跳出胸口来。

炙甘草汤这个方子的境界很高,它既能补血又能补气,既能补阴又能补阳,气血阴阳它都能调理到。

第一,你不是心血不足吗,那就帮你补足,让心得到滋养,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了,阿胶补血毋庸置疑,它可以走到心脏去,把心血补足。

炙甘草汤治心动悸痰火失眠温胆勿迟。(转载)

炙甘草汤治心动悸痰火失眠温胆勿迟。(转载)

炙甘草汤治心动悸痰火失眠温胆勿迟。

(转载)炙甘草汤乃治心动悸脉结代之名方,早年初习医时,遇心悸患者,每以炙甘草汤治之,有效有不效者,甚则有服药后心慌加重者。

后随阅历的增长,方悟其中之妙。

其适应证为心悸,失眠,头晕之心阴心阳两虚,舌淡少苔,脉结或代者方为对证。

但如是阴虚内热者,血瘀患者,痰火阻滞患者,当不可照方而用,须临证加减化裁,为为对证也。

2000年治一王姓老者,年六十余岁,主诉心悸,头晕,眠差,夙患有糖尿病,现服药维持。

诊其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处以炙甘草汤原方:炙甘草12克生地黄48克麦冬30克红参10克桂枝10克麻仁30克阿胶20克另包化服大枣十枚生姜三片服七剂。

一周后患者来诊,诉说自已是一退休干部,长期服药对药性稍懂,一直治糖尿病服了许多中药,但从未见过医生开炙甘草的,说我当时想说医生我是糖尿病,已给你讲过了,为什么还给我开蜂蜜炙的甘草,我现在血糖本来就偏高,会不会再升高呢?但又考虑到或许医生开此药有开此药的道理。

故大着胆子服了一周此方,不意服后我查了一下血糖,非但没高反而下降了,故来请你再给我开一周好了。

告知患者中医是从整体出发的,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有是证用是方,你现在的表现是气血阴阳两虚,所致的心悸、失眠,头晕,炙甘草汤是经方,是最为对证之方,不是治糖尿病的专方,服后气血两虚有所改变,故血糖下降也是正常之事也。

患者取方欣然而去也。

后于2005年治一广东潮州老妇年六十岁,患糖尿病多年,亦现炙甘草汤证,亦处以炙甘汤,患者说自已也懂药性,炙甘草含糖万不能服,无奈去之,服后效不佳故可知也。

殊为可惜。

2005治一香港男,患心悸失眠四年。

久治不效。

服药多为安神补心之类。

视其症状舌红苔白腻而干燥,脉弦数无力。

询之则纳呆乏力,心慌,眠差。

其为心阴阳两虚兼挟痰火明矣。

疏方炙甘草汤合温胆汤,一周后来诊诉症状大减,连服月余全愈。

名老中医岳美中曾说过,炙甘草汤中以炙甘草为名,当以炙甘草为主药,按现代用药计量当用12克方可有效。

治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的古方——炙甘草汤

治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的古方——炙甘草汤

治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的古方——炙甘草汤有人经常会感到心慌心悸,有时心脏像缺电的钟表一样,走一走,突然停一下,然后继续走。

有人对这种情况比较敏感,会感觉心脏极不舒服,有人则不敏感,对此无所谓。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使用炙甘草汤来治疗。

我们来看一下炙甘草汤的应用:《伤寒论》第 177 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麦门冬半升阿胶二两麻仁半升大枣十二枚(劈)右九味,以清酒七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结脉,就是用手摸脉,感觉脉打结一样,不舒展,说明心脏部位有问题。

代脉,就是明显感觉脉走走停停,有的人是偶尔能感觉到,有的人是经常出现,甚至发作时会有濒死的感觉。

代通贷,就像一个人经济状况不好,基本的生活都没法保障,只能靠欠债来维持。

心动悸,就是心跳的不平稳,明显能感觉到心脏有颤动,就是有些像现在所说的房颤,同时还要明显的心慌心悸。

实际中观察到有人心跳的很快,超过100次/分钟,有人跳的慢,也就50次/分钟。

无论快慢,脉都显弱,而且有心慌心悸。

这时候不能认为心跳快是有热,实际是心脏因为功能弱,每次输出的功率太小,不得不通过加班加点增加输出次数来维持身体运转的需要,实际此时心脏已经不堪重负了,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用清热药,不然会酿成大错。

“脉结代,心动悸”,可能是心脏功能性问题,也可能存在器质性病变。

炙甘草汤尤其适用于病毒性心肌炎,二、三尖瓣锁闭不严等。

我们看炙甘草汤的组成,里面炙甘草、人参补中气,地黄、麦冬、阿胶、大枣补阴生津,麻仁润经络、消除结涩,生姜、桂枝补阳,帮助心脏运转,所以炙甘草汤补心气、通心阳、益心阴、增心血。

也有人说炙甘草汤是“三分阳药,七分阴药”。

对此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能单纯用阴药呢?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阴阳互根的理念:“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如果人体阴阳分离了,不在一起,那离死亡就不远了。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心脏神经官能症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心脏神经官能症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心脏神经官能症潘某,女,34岁,哈尔滨人,干部,已婚已育,1987年3月6日初诊。

患者一年前突然昏倒,几分钟后苏醒,昏倒时,无抽搐、吐白沫等现象,以前也没有昏倒以及头晕的病史。

查脑电图正常,心电图严重紊乱,多为二联律、三联律,有电轴位移、T波倒置,但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均不高。

心血管、神经内科多次会诊,怀疑有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但始终无法确诊,医生告诫,夜晚睡觉不能离人,怕患者出危险。

一年来,遍尝西药维生素B、谷维素、普罗帕酮(心律平)、盐酸美西律片(慢心率)、黄杨宁片等,中药温胆汤、十味温胆汤、天王补心丹、养心汤、炙甘草汤等,均罔效。

患者每遇工作紧张、休息不好时易发作,发作多在夜间,出现心悸,口干,不能平卧,几个小时后才勉强昏睡,近来发作频繁,几乎每天必发。

察之面色白,舌胖淡,脉结代,询之小便清长,大便干结,经常几天不大便,饮食尚可,宜用炙甘草汤。

处方:生地黄60g,炙甘草15g,桂枝10g,党参15g,阿胶10g (甜酒蒸兑),麦冬15g,酸枣仁15g,生姜10g,大枣15g。

7剂。

3月14日二诊:服上方后,当天即心悸好转,平卧如常,服药期间,大便畅快,食欲如常,偶尔心悸,但比以往任何发作的时候都要好。

察之面色开始红润,舌胖淡,脉缓弱,续服30剂。

用方思路本案每次发病时,不仅症状表现严重,心电图检查结果也很不理想,但发病之后患者又能够恢复正常,并未妨碍学习和工作,心电图也无异常,得病20年,始终未能确诊是冠心病还是心脏神经官能症,或是其他病,中西医均找不到对症的药物,故在初得病的那年,有西医根据心电图的结果,建议患者安装起搏器,遭到拒绝,因为患者认为自己还年轻,还有自我恢复的能力,何况疾病毕竟是阵发性的。

一诊时,我也感到奇怪,明明以前的许多中医治疗方案是正确的,特别是炙甘草汤乃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经典方,完全符合患者的脉证,为什么没有疗效?思考良久,我仍然选择了炙甘草汤,不过在剂量上作了调整。

炙甘草汤治心脏性哮喘、心动悸、脉结代

炙甘草汤治心脏性哮喘、心动悸、脉结代

炙甘草汤治心脏性哮喘、心动悸、脉结代
张某, 女, 65岁, 于1989年三夏之时中午麦田收获, 操劳过度, 过汗口渴又无水饮, 时感热邪, 晚回家后, 咳嗽气短, 坐端喘息, 坐则呼吸气平, 卧则气闭, 心悸胸闷, 小便短赤。

听诊:心律不齐, 气管有痰鸣音, 舌红、苔黄口干, 脉结代, 患者本无心脏病史。

病因病机:汗为心液, 过汗伤津损阳, 劳伤心气。

时感热邪闭肺, 肺失宣降, 邪热渴津, 心阴受损, 阳损阴伤, 心脉失养, 心脉通肺, 咳喘倚息, 不得平卧。

在心则动悸, 在脉则结代。

辨证:心原性哮喘, 热竭心阴, 心脉失养, 阴伤阳虚。

治则:清热、解痉、平喘、怯痰、止咳。

通阳复脉, 滋阴养血。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2g, 党参10g, 桂枝10g, 生地黄25g, 阿胶10g, 麦冬10g, 火麻仁15g, 生姜5g, 大枣5枚。

两日后患者来诊。

自言服药后咳喘平, 已能平卧睡眠, 心不悸。

诊其脉, 脉不结代。

参考文献:
[1]花玺山.中医经方及经典名方临床案例[J].中医杂志,2009,50(S1):7.
注:方药使用请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炙甘草汤:阴阳双补气血双补治疗心慌

炙甘草汤:阴阳双补气血双补治疗心慌

炙甘草汤:阴阳双补气血双补治疗心慌炙甘草汤:功能:阴阳双补,气血双补。

主治:心慌伤寒处方:甘草(炙)12g,生姜(切)9g,桂枝(去皮)9g,人参6g,生地黄30g,阿胶6g,麦门冬(去心)10g,麻仁10g,大枣(擘)10枚,失眠者,加酸枣仁10 柏子仁10便塘者,去麻仁。

其运用炙甘草湯经验如下。

一、用方知要炙甘草汤是《伤寒论》名方,用于治疗“心动悸,脉结代”。

汤师应用该方,要点有四:1、谨守病机,施治有度。

炙甘草湯之功效在调理阴阳、气血双补。

所适应之脉结代、心动悸乃阴阳两虚,心失所养。

症见心脏跳动而形之于外。

“动”者悸之甚也,其心慌、心跳较一般心悸更为严重。

脉结代乃脉律不整而有歇止,止无定数为“结”,止有定数为“代”,一般均以“脉来迟缓”为特点之一,但“更来小数”并不乏见。

《濒湖脉学》云“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代脉都因元气衰”。

可见心动悸而脉结代,为脏气虚衰,正气亏损,运行无力,脉搏不续所致。

故临床除主症主脉外,当有胸闷气少,头昏力乏,面色少华,舌质淡红或嫩红或暗红,舌苔薄白共同组成辩证要点。

凡病机符合者,“效如桴鼓”绝非虚语;病症兼夹者,审慎加减而用之仍有良效;非阴阳两虚者,如舌红无苔之阴虚证,不得一成不变套用此方;实证如痰浊内阻、气滞血瘀、热毒侵心,或以实证为主者,虽心有动悸,脉见结代,亦不得施用此方。

2、谨宗方圆,药量规范。

用量准确乃此方取效之又一关键。

临证当尽量遵循仲景制方之意,改动药味和比例不能随心所欲。

炙甘草汤由炙甘草、生地、大枣、桂枝、人参、生姜、麦冬、阿胶、麻仁、清酒组成,方以炙甘草为主药,补中益气,通经脉,利气血。

《本草汇言》曰:甘草“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虚劳内伤,……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

”又配人参、大枣,补气滋液,使气血生化有源,以复脉之本。

配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养心血,滋心液,以充脉之体。

更加桂枝振奋心阳,配生姜更能温通血脉。

经方: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

经方: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

经⽅:炙⽢草汤(⼼动悸,脉结代)炙⽢草汤【原⽂】伤寒脉结代,⼼动悸,炙⽢草汤主之。

⽢草四两(炙)⽣姜三两(切)⼈参⼆两 ⽣地黄⼀⽄ 桂枝⼆两(去⽪)阿胶⼆两 麦门冬半⽄(去⼼)⿇⼦仁半升 ⼤枣⼗⼆枚(擘)右九味,以清酒七升,⽔⼋升,先煮⼋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升,⽇三服。

⼀名复脉汤。

【⼜名】复脉汤【作者】张仲景【出⾃】《伤寒》【经典回顾】1、伤寒脉结代,⼼动悸,炙⽢草汤主之。

【剂量】1、炙⽢草⽤⼀两,⽣姜三⽚,桂枝三钱,⼈参⼆钱,⽣地黄⼀两,阿胶⼆钱,麦门冬五钱,⿇⼦仁五钱,⼤枣⼗⼆到⼗五枚。

2、麦门冬和⿇⼦仁是表⾥药,⼀个润肺,⼀个清肠,常常并⽤所以等量。

【组成】⼈参⽢草地黄麦门冬桂枝阿胶⼤枣⿇仁姜【时机】1、⼀名复脉汤2、结代脉。

只要⼼脏有问题的脉不整,就可以⽤。

3、病⼈是⼼肺虚肠胃实。

【⽅解】1、⽢草、⼈参、⼤枣、⽣姜,这四味药是固定健脾的;2、麦门冬专门是润肺的,让肺⾥⾯的湿度够;3、⿇⼦仁慢慢的把肠⼦清出来,中药的仁剂,杏仁、薏仁,都是油质⽐较多的,可以润滑,本来⾎就不够了;4、⽣地专门是补⾎的;5、阿胶是驴⽪熬成的胶质,现在最好的是⼭东的阿胶,深咖啡⾊,阿胶专门补⼼⾎,阿胶⽌⾎的功能⾮常好,所以⼥⼈⽉经来的时候不能吃阿胶;6、把补⾎的药加在⾥⾯,要让它进⼊⼼脏进⼊动脉,所以重⽤桂枝。

【应⽤集锦】1、⾆裂纹是由于⾆为⼼之苗,⼼阴不⾜,不能上荣于⾆,⾆失濡养,则⽣裂纹。

可⽤本⽅治疗。

2、⼿⼼出汗,⼿⼼虽属⼼包络之部位,但⼼包络是⼼之外围,与⼼同⽓。

汗⼜为⼼之液,汗多则耗伤⼼⽓,故⽤本⽅益⽓敛阴以⽌汗。

3、炙⽢草汤应⽤于⼼脏病、巴西多⽒病、产褥热、肺结核、喉头结核等。

4、脉结代、⼼动悸,炙⽢草汤5、⼼悸,不易⼊眠:炙⽢草汤补⼼⾎。

【⽐较集锦】1、⼩建中汤,是补阳⽤的,没有⽣病也可以吃;2、炙⽢草汤是补阴虚⽤的。

3、(1)⼼悸+⽔饮(突发呕吐、晕眩等),⼩半夏加茯苓汤;(2)⾎虚之⼼悸,炙⽢草汤;(3)顽固的失眠证,⼼下悸得厉害,⽤其他的药不⾏,⽤茯苓⽢草汤加龙⾻、牡蛎各12 克每每见效。

“补心第一方”——炙甘草汤,心慌心悸,胸闷,心律不齐,早搏都可用!

“补心第一方”——炙甘草汤,心慌心悸,胸闷,心律不齐,早搏都可用!

“补心第一方”——炙甘草汤,心慌心悸,胸闷,心律不齐,早搏都可用!中医技术殿堂中医家庭健康管理,宣讲实用养生保健知识,雅俗共赏。

中医实用诊疗技术培训,传授临床实用技能,精益求精。

21篇原创内容公众号这段时间,有很多朋友跟我们沟通说自己阳康很久了,但是心脏一直不太舒服,有的人会觉得心慌喘不上气,走两步爬个台阶就累得不行;有的人会觉得心跳不规律,心脏偶尔还会咯噔停一下,那种感觉用“胆颤心惊”来形容丝毫不为过,生怕自己随时撒手人寰;有的人会觉得心口隐隐作痛,一阵一阵的,饭也吃不下,晚上还影响睡眠。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感染过后,我们的身体为了抵抗外邪,体内的正气、气血、津液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耗,而且外邪往往会直接攻入心经,这样更容易损伤心经气血,这在西医,就是病毒性心肌炎一类的疾病。

阳康后的心脏不适,一般去医院检查拍片基本上不会有器质性问题,用药比较有局限性。

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就很明了,根本还是需要补心阳、养阴血,阴阳气血兼顾,补足生病时所耗费的能量,给心脏进行充分的滋养修复。

医圣张仲景就有这么一个方子,是用来调理心脏的常用方,叫做“炙甘草汤”,益气养血、温通复阳,十分全面,与我们上述的调理方向相当一致。

这个方子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和配方加减,至今对心脏问题及其其他虚劳疾病的治疗仍有良效,被称为“补心第一方”毫不为过。

我们先把这个方子列出来:炙甘草12g,生地黄30g,阿胶6g (烊化兑入药液中),麦冬10g,麻仁10g,人参6g,桂枝9g,生姜9g,大枣5-10枚。

清酒少许。

医圣用寥寥数字来描述这个方子的适用症: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言简意赅之余,想必很多朋友不明白其中的含义,结代脉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律不齐一致,症见心跳会骤停、偷停。

“心动悸”就是胸闷、心慌,可以感觉到心脏跳动,或者心脏会猛地咯噔一下,这个症状有点像西医讲的“早搏”(期前收缩)和“房颤”症状。

炙甘草汤这个方子解决心脏问题的方向刚刚和大家交代过了,就是补心阳、养阴血,阴阳兼顾。

养心方——炙甘草汤,活血助阳,祛瘀通脉,化解心慌心悸,心律不齐

养心方——炙甘草汤,活血助阳,祛瘀通脉,化解心慌心悸,心律不齐

养心方——炙甘草汤,活血助阳,祛瘀通脉,化解心慌心悸,心律不齐今天跟大家聊聊心律不齐——心悸的事。

很多朋友一上年纪,都有一个普遍的情况,就是容易心慌心悸,一摸胸口扑通扑通的跳,偶尔一次两次还招架的住,天天都来慢慢的人就憔悴了,一查心律失常了。

心悸———心中悸动不安,不能自主。

包括两个方面:•惊悸•怔忡惊悸,多受情绪影响,一受刺激,一阵一阵的,病情较轻,有时候自己就能缓解。

怔忡呢?多是因为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持续性发作,有时候稍微一活动,它就发作。

虽说惊悸不那么严重,大家基本都有过这种感觉,但是时间久了也会发展成怔忡。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曾言: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疾病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旦慧、午安、夕加、夜甚的规律,早上减轻,白天平稳,日落加重,夜晚最严重。

也有研究采用昼夜24小时和子午流注时辰法计时,观察心悸发病的时间特点,大多数心悸发作高峰对应在子时(23:00-1:00),低谷在晨起后的巳时(9:00-11:00)。

当然了也有少部分患者发病未有规律性,白天夜晚皆发,有时候因为情绪波动,有时因为劳累。

该怎么调治呢?几分钟你就明白了:有这么一个患者,52岁,自打一年前出现了胸闷心慌的不适,他觉得本来就不是啥大毛病,应付应付就完事了,结果看诊前半个月突然情况加重了。

询问其生活,发现并无明显的诱因,这一年时间里面,有时候会吃些稳心颗粒,硝酸异山梨酯片等,加重前控制的还算稳定。

细问得知,每天上午10点左右,和晚上睡觉就会出现胸闷心慌、气短乏力,手脚冰凉麻木、腰背麻胀的不适,平时嘴巴干,也吃不下饭,一吃就胀,睡眠也一般。

平时大便一日2~3次,夜尿频且多,舌红,舌苔黄厚腻,有齿痕,脉结代。

西医诊为:冠心病,心律不齐。

中医诊断:气血阴阳俱虚,夹血瘀证。

当时医家开方:黄芪30、桂枝6、麦冬9、太子参12、五味子6、地龙18、生地18、芡实9、白术12、茯苓12、木香6、厚朴6、炙甘草6、丹参18、淫羊藿6.仅供参考,此类病症情况复杂,切勿盲目用药!当时医家是怎么嘱咐的呢?让他上午发病前半小时用1/2剂,晚上临睡前再服半剂。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脏病临床疗效及体会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脏病临床疗效及体会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脏病临床疗效及体会一、中医理论根据与近况本病属祖国医学之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心痹、心悸之范畴。

祖国医学对心脏病早有论述。

如心痹,内脏病症之一。

出自《内经.痹论》云:“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

又云:'由于脏痹日久不愈,重感外邪,或思虑伤心,气血亏虚,复感外邪,内犯于心,心气痹阻,脉道不通所致。

证见胸中窒闷,心悸心痛,突发气喘,易惊恐、咽干、嗳气、脉沉弦”。

《难经.六十难》指出:“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

但在心、手足青者,名真心痛。

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痛之病名,出自《内经》是脘部和心前区疼痛的总称。

第一,是指心绞痛。

如《灵枢.厥论》的真心痛。

《辩证录》的去来心痛。

《医学心悟》的注心痛。

心悸,病证名,见《千金要方.心脏》指患者不因惊吓、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

多由气虚,血虚,停饮,或气滞血瘀所致。

心动悸是指患者不仅自觉心悸。

可察见心前区博动“其动应衣”。

《灵枢.厥论》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互,夕发旦死”。

以上所述,充分证明了祖国医学对心脏病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相似。

近年来,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

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首要疾病。

心脏病在内科疾病中占较大比重,且多较严重,明显地影响病人的劳动力。

并有较高的病死率。

因此,应当积极防治心脑血管病。

对保障人民健康和维护社会劳动力有着重要意义。

二、心脏病的分类及病因病机心脏病大致分为高血压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先心病、风心病、包括房室间隔缺损),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

主动脉瘤、肺心病除外。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形盛气虚、痰湿瘀阻、气血阴阳失调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

实证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竭胸阳、阻滞心脉。

虚证为心脾肺肾亏虚、功能失调、气虚血行不畅等。

本病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大致先实而后虚,亦有先虚而后实者。

《伤寒论》之炙甘草汤治疗心慌心悸

《伤寒论》之炙甘草汤治疗心慌心悸

《伤寒论》之炙甘草汤治疗心慌心悸
【处方】炙甘草12克、生姜9克、党参6克(或人参2克)、生地30克、桂枝9克、麦冬9克、麻仁9克、大枣4枚、阿胶6克(烊化)
【用法】水煎服(原方以清酒和水各半同煎,阿胶烊化,日分3服,但其用量大,今折合为一剂汤药量)。

【主治】伤寒病后或重病恢复期阴血不足,血不荣心,虚羸少气,心慌心悸,虚烦少眠,大便干涩,舌质略红少苔,脉象结代不整。

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带血,心悸气短,心中温温液液,失眠多汗,脉虚细而数,或偶见结代。

【方解】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脾,脾属土为心之子,补子而实母,缓心脾之急而复脉为主药;生地滋阴生血,麦冬益阴养心以利复脉,为辅药;用人参(党参)益气以生阳,桂枝助心阳而通脉,阿胶养血滋阴,麻仁润肠缓中,得生姜之辛,滋而不腻,共为佐药;生姜和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

诸药相合,具有滋阴养血、益气复脉的功能。

本方重用生地还配以麦冬、阿胶、麻仁,并以炙甘草为君药,可见是一滋阴养血之剂,善补阴者阳中求阴,故又配以人参、桂枝、生姜、益气、辛通而助阳、伤寒重证或大病久病之后,阴血耗伤,心血不足,心阳不振,而见心动悸、脉结代之症,本方最为适用。

仲景这一滋阴养心血、益气助心阳而复脉之法,给后人极大启发。

今人用此方治疗阴血不足,心阳不振而致的心律不齐、频发的期前收缩、室性早搏,甚至出现二联律、三联律者,随证加减,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依原方炙甘草汤方重剂量治疗心悸动,脉结代

依原方炙甘草汤方重剂量治疗心悸动,脉结代

依原方炙甘草汤方重剂量治疗心悸动,脉结代心悸动,脉结代”之论,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炙甘草汤方选炙甘草汤方:炙甘草60克,桂枝、生姜各45克,党参、阿胶各30克,大枣30枚、火麻仁30克,麦门冬45克,生地黄240克。

严格依原方煎服法煎服,临床验证一般一剂后症状消失,心律恢复正常。

原方煎服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临床应验,现在临床使用炙甘草汤的剂量和方剂学介绍的用量多是:炙甘草12克,生姜6克,人参(或党参)6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阿胶10克,麦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枣10枚。

这些用量多偏小,临床往往难以奏效,或奏效缓慢难现。

究竟用多大剂量合适,个人认为必须遵照《伤寒论》的用量使用。

原方剂量:《伤寒论》的原剂量是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麦冬半斤,阿胶二两,麻仁半升,大枣30枚。

合现在的剂量应是多少呢?湖北中医药大学学者认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8克,一升折今为60~80毫克或18~30克;中国中医科学院学者认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3.92克,一升折今为198毫克;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等对前述几种折合法进行讨论分析后,根据对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和现藏南京博物馆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衡器、量器的考证,得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5.625克,一升折今为200毫升。

这些折合法谁是谁非,暂未定论,以个人临床运用炙甘草汤处方用量大而效果好和柯雪帆折合法折算《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的药物用量与自己处方用量相近的情况,认为目前运用《伤寒论》中的方剂用量应以柯雪帆的折合法为妥。

个人用炙甘草汤的用量是:炙甘草60克,生姜45克,党参30克,生地240克,桂枝45克,阿胶30克,麦冬45克,火麻仁30克,大枣30枚。

柯雪帆折合算法炙甘草汤的用量应是:炙甘草62克,生姜47克,人参31克,生地250克,桂枝47克,阿胶31克,麦冬125克,火麻仁60克,大枣30枚。

炙甘草汤——心律失常,心悸怔忡,胸闷,气短

炙甘草汤——心律失常,心悸怔忡,胸闷,气短

炙甘草汤——心律失常,心悸怔忡,胸闷,气短17心悸胸闷——张羹梅医案炙甘草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陈某某,男,36岁。

初诊:1973年12月23日。

主诉:心悸胸闷1年余。

病史:1972年开始心悸,伴有胸脘胀闷。

在上海市某人民医院作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不齐,左心室压增高,1度房室传导阻滞。

疑诊“冠心病"。

经中西医各种治疗,疗效不著,转来我院。

诊断:窦性心律不齐,1度房室传导阻滞。

医案:心悸频发,胸脘胀闷,夜难酣睡。

脉弦数,时有隙止,苔白腻,质较红。

气滞瘀阻,络脉失畅。

治以通心阳,和络脉。

方用炙甘草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

处方:全瓜蒌12g(切),薤白头9g,川桂枝9g,赤白芍各9g,桃仁9g,原红花6g,生地黄12g,潞党参9g,炙甘草9g,火麻仁9g,灵磁石(先煎)30g,大红枣4只,生姜2片。

二诊:1974年3月17日。

由上方加减,调治至目前,脉仍有隙止,昔白腻未化;多汗、心悸,亦未见显效。

为心气不足,心阴亏损之象。

方以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通心阳。

处方:炙甘草12g,潞党参12g,麦门冬9g,生地黄12g,肥玉竹12g,火麻仁9g,陈阿胶9g(化冲),炒枣仁12g,朱远志9g,紫丹参9g,灵磁石30g (先煎),青龙齿9g(先煎)。

上药服后,自觉症状即有显著好转。

以上方加减,继续进服至1974年7月6日,我院心电图复查,示窦性心律、心电图大致正常。

至1974年9月21日来诊时,脉舌完全正常,自觉症状亦已全部消失。

原按;上例病案,先后主要两方,皆以炙甘草汤为主。

前者重点放在辩病论治,以瓜蒌、薤白、桃仁、红花等通阳宽胸、活血化瘀为佐,从可疑“冠心病”着手。

后者重点放在辨证施治,以枣仁、远志、磁石、龙齿养心安神为助,从“心动悸、脉结代”着手。

药后即见好转,心电图恢复正常。

由此可知中医素有辨证施治,有其一定的治疗价值,无可怀疑。

摘自:张獎梅,张獎梅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6.《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18心慌胸闷——杨百茀医案炙甘草汤合苓桂术甘汤案饶某,男,70岁。

桂枝甘草汤不传之秘公开!临床1剂见效

桂枝甘草汤不传之秘公开!临床1剂见效

桂枝甘草汤不传之秘公开!临床1剂见效~桂枝甘草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主要治疗心阳虚证,具有温通心阳的功效。

此方组成仅有桂枝和甘草两位药物。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何庆勇教授,热爱经方,遵从经典,常用桂枝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脏神经官能症、失眠等属心阳虚证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今天小师妹将何庆勇教授运用桂枝甘草汤的经验,总结如下,并附有临床何庆勇教授治疗心悸和胸痹的3则验案。

花几分钟阅读一下,提高自己的临床疗效。

桂枝甘草汤介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记载:“发汗过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 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汤主之。

”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上》说:“心为阳脏, 而汗为心之液。

发汗过多, 心阳则伤。

其人叉手自冒心者, 里虚欲为外护也。

”何教授认为无论是汗多伤阳、素体阳虚还是风寒侵袭伤阳,凡出现心悸喜按之状, 即为心胸阳气亏损, 心气失护之心悸,当以温通心阳之法治之, 方用桂枝甘草汤。

方中桂枝味辛温, 色赤入心, 长于温通经脉, 和营通阳, 平冲降逆, 定惊悸。

甘草味甘平, 甘缓和中, 缓急定悸, 又长于补中焦之气, 能助阳气。

二者相合, 即辛甘化阳, 心阳得复, 心悸自平。

桂枝甘草汤运用经验方证辨证方证辨证是学习经方与临床治疗的捷径, 其关键在于辨方证。

何教授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是仲景对临床实际病例的高度总结, 由方证直接到方。

主张临床应用时辨方证, 抓主证, 有是证, 用是方。

何教授认为, 桂枝甘草汤的方证是心悸而喜按、胸闷、汗出、畏寒、低血压、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脉虚无力。

其主要方证是心悸而喜按、畏寒、低血压。

凡是符合上述方证者, 不必拘泥于西医诊断为何病, 均可用之。

用药及用量经验经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经方剂量有绝对剂量与相对剂量两个含义, 绝对剂量即按仲景时代一两相当于现代13.8 g换算得出。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临床应用体会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临床应用体会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临床应用体会摘要:目的观察炙甘草汤治疗心悸(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在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接诊的64例心悸患者(中医证型为阴血不足,阳气不振者)中,数字表随机抽选划分对照组(32例,西药常规方案治疗)和观察组(32例,使用炙甘草汤加减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恢复情况。

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悸症状改善情况,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早搏次数治疗后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使用炙甘草汤对心悸(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中医诊断属阴血不足、阳气不振者进行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悸症状,减少早搏次数。

关键词:炙甘草汤;心悸症状;早搏次数;心悸在临床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生率,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最常见的原因是心律失常(房性早搏、室性早搏)。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西药对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的治疗效果有限,射频消融等非药物治疗手段费用较高,且有其相应的适应症,在基层很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而中药在治疗心悸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人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许多心悸患者属于阴血不足,阳气不振者。

选择炙甘草汤加减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每获良效。

本次研究主要对炙甘草汤在治疗心悸中的具体价值进行探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收治心悸患者中选择64例为对象,数字表随机抽选划分对照组(32例,常规方案治疗)和观察组(32例,使用炙甘草汤进行治疗)。

在患者组成方面,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在42—78岁间,均值为(58.34±1.73)。

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在43—77岁间,均值为(57.93±1.89)。

对比两组基本数据,P>0.05。

本次纳入患者均无其他心血管疾病,无肝肾功能损伤类病症,且排除精神疾病以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1.2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西医治疗,服用盐酸普罗帕酮片(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24),单次服用100mg,每日服用3次。

妙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医案经验

妙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医案经验

妙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医案经验陈某,男,62岁。

1983年4且12日初诊。

患者既往有心房纤颤病史,多发于春季。

昨日复发,伴头晕,脉散乱不整、细而无力,舌苔薄白。

心电图示:快速房颤。

仿仲景炙甘草汤法。

处方:生地黄30g,党参12g,桂枝10g,炙甘草12g,麻子仁10g,麦冬10g,阿胶9g(烊冲),生姜10g。

上方加黄酒半斤,水适量浸煎3剂。

药后脉仍散乱不整,但较前有力,自觉症状好转,有惊恐感,舌苔薄白,前半有裂纹。

处方:生地黄45g,炙甘草15g,党参12g,麦冬12g,麻子仁12g,桂枝10g,阿胶9g(烊冲),生姜10g,生龙骨30g(先煎),大枣10枚。

加黄酒半斤,水适量浸煎。

服4剂后,心电图示:房颤消失,低电压趋势。

予上方1/3量服3剂,续以益气活血、养阴宁心之品调理善后。

按语:柯氏指出,今人用炙甘草汤常略去清酒,很不妥当。

酒是重要的通阳药,阴药补养阴血须得阳药相助,酒不仅能够通阳气,而且是较好的溶媒,以酒加水浸煎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经过煎煮后酒精成分已经挥发,故于心脏病患者有利无弊。

《伤寒论》之炙甘草汤是药物用量很大的一个方剂,生地黄用一斤,折合现在250g;甘草4两,折合现在62.5g,是张仲景用生地黄、甘草的最大剂量,我们在应用时应根据病情的轻重增减。

目前应用炙甘草汤剂量最大者生地黄210g,炙甘草75g,桂枝45g,以效为度。

炙甘草汤三见于仲景之书,又名复脉汤。

顾其名思其义,可治脉结代可知。

是一首治疗心律失常之方剂,临床上不论是功能性的或是器质性的均可用之。

曹颖甫用本方深有体会,他说:“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也。

”可谓一语中的。

仲景有治悸多方,但脉结代而又心动者,此无可替代之方也。

《经方实验录》中共载有三案,如唐君案:“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名医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

大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庆勇运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经验标签:名医经验;何庆勇;炙甘草汤;心悸;方证辨证心悸是以患者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包括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

心悸在《黄帝内经》中有“心中澹澹大动”“心怵惕”等类似描述。

《伤寒论》首次提出“心悸”,并有“心动悸”“心下悸”之称,以炙甘草汤、真武汤、桂枝甘草汤等。

何庆勇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酷爱《伤寒论》,笃尊经方,疗效显著,常重剂起沉疴。

笔者有幸跟随何师学习,观察其运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得心应手,效如桴鼓。

现仅就何师运用炙甘草汤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炙甘草汤方证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及《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原方组成:“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炙甘草汤用于治疗气血阴阳两虚之心动悸、脉结代。

吴昆《医方考》云:“心动悸者,动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气内虚所致。

”明确指出真气内虚能导致心悸。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曰:“脉结是营气不行,悸则血亏而心无所养,营滞血亏,而更出汗,岂不立槁乎?故虽行动如常,断云不出百日,知其阴亡而阳绝也。

”指出营滞血亏而致脉结心悸。

近代名家岳美中认为,脉结代是由于血气衰微,血液不能充盈脉管,更有病邪阻滞,心脏无力激动血脉,则其搏动不能依次而前所致;并认为心动悸是由于营血亏虚,心无所养,脏神不宁所致[1]15。

曹颖甫《伤寒发微》认为,该方用于久病血虚、心阳不振之病。

当代经方家黄煌[2]认为,本方极有可能是用来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对羸瘦而有烦热的患者比较适合。

炙甘草汤方中炙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气生血、通经脉、利血气,缓心悸之急;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滋阴补血、充脉养心;大枣甘、温,归心、脾、胃经,补益心脾、生气血、安心神。

此三药重用,益气养血以复脉之本。

人参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补益心脾,合甘草、大枣增益养心复脉之力;阿胶甘、平,归肺、肝、肾经,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火麻仁甘、平,归脾、胃、大肠经,三药甘润养血,助生地黄滋养阴血,充养血脉之力尤彰;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此二药辛温走散,温通血脉,助甘草通经脉、利血气,使气血流畅,脉气相接。

以清酒煎煮,酒性辛热,既可行药势,又制大剂生地黄甘寒凝滞之性。

诸药合用,阴血足而血脉充,心阳复而经脉通,故脉搏相续,心悸乃定。

2 临证运用2.1 注重方证辨证何师临床运用炙甘草汤最核心要点之一是注重方证辨证。

何师认为,方证辨证是仲景最主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正体现了方证一体、证以方名、方随证转、有是证则用是方的基本原则。

徐灵胎《伤寒论类方》认为《伤寒论》是“随证以方”,强调“不类经而类方,见证施治”的观点。

现代经方大家胡希恕亦认为方证是八纲六经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3]。

何师临证主张有炙甘草汤方证才能以炙甘草汤原方治疗。

《伤寒论》所论和心悸相关的证候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

脉结代,结即脉有短暂间歇而复来,代为脉动中止、良久复来,复来之脉与前脉似有差别。

平脉无间歇,故结代之脉均为不及。

日本著名汉方学家矢数道明《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认为结脉由代偿性期外收缩引起,代脉由房室传导阻滞所致[4]。

心动悸,即自觉虚里部位跳动不安、惶恐不能自止。

“虚劳不足,汗出而闷”指体质虚弱、气血亏虚之人,心悸发作时汗出、胸闷、气短之征;胡希恕先生认为,此处指肺结核的患者出现心慌之征[5]。

何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体会到炙甘草汤的方证为:体瘦、易疲劳、心悸亢进、心烦、皮肤干燥、口干、大便秘结、舌淡红、或有裂纹、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等,其最核心方证是体瘦、心悸亢进、舌淡红、少苔、脉细弱。

凡是遇上述方证者,用炙甘草汤恒有佳效,尤其老年人或妇人,前者因年老阴气自半,长期慢性病消耗,气血阴阳亏虚而心悸,后者因有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易致阴血不足而心悸,这两类患者临床使用炙甘草汤多有效验。

2.2 用经方原剂量何师临床运用炙甘草汤另一个核心要点,是方中炙甘草和生地黄的用量。

何师认为,炙甘草用于治疗心悸须大于30 g,生地黄用量须大于18 g(一般18~90 g),量少则疗效锐减或无效。

《神农本草经》将炙甘草列为上品,可“长肌肉,倍力”;《名医别录》谓甘草“通经脉、利血气”,据此,日本著名汉方学家丹波元简认为甘草为方中君药。

更有学者认为炙甘草之所以是方中君药,因其具有缓急止悸之功,为急则治标之举[6]。

何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炙甘草补气生血、通经脉、利血气、缓心悸之急,确为方中主药。

甘草可药食两用,故大剂量运用炙甘草是安全的。

生地黄在《神农本草经》也属上品,可“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近代名家姜佐景认为,炙甘草汤七分阴药,三分阳药,生地黄至少当用六钱,方有效力,若疑生地黄滋腻不敢重用,不足与谈经方。

据学者考证,经方一两折合13.75~15.6 g,最符合仲景用量的原貌[7]。

何师临床运用经方常取15 g 为一两,按仲景本源剂量,炙甘草当用60 g,生地黄当用240 g,考虑现代用药常煎取2袋分早晚服用,现代煎煮方法常不以清酒专制生地黄之甘寒,故炙甘草用量须大于30 g,生地黄须大于18 g。

因此,何师临床运用炙甘草汤常用量为:炙甘草30~60 g,生地黄18~90 g,大枣20~60 g,生姜20~45 g,党参或太子参15~30 g,桂枝15~30 g,阿胶12~30 g,麦冬15~30 g,火麻仁10~60 g。

另外,若患者饮酒,可在水煎好的汤液中加入80~100 mL高度白酒(如56°),再次煮沸放温后服用,临床疗效更佳。

2.3 经方叠用张仲景《伤寒论》有“随证治之”“依法治之”之说。

岳美中教授强调在辨证论治规律临床运用中,不仅要辨证候,还需根据机体内外环境、证候的单纯与兼夹,相应辨证用方遣药[1]318。

何师临证加减时,尤其擅长叠用经方。

若兼见痰热犯肺证,表现为咳嗽、咳黏痰、咽痛,则叠用桔梗汤,药用桔梗、甘草等;若兼见寒犯厥阴证,表现为干呕、吐涎沫、头痛、手足厥冷,则叠用吴茱萸汤,药用吴茱萸、党参、甘草、大枣等;若兼见血虚心神不宁证,表现为失眠、心烦、情绪不稳等,则叠用酸枣仁汤,药用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等;若兼见气郁血滞湿阻证,表现为腹痛、头晕目眩、小便不利或泄泻等,则叠用当归芍药散,药用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等。

3 典型案例患者,男,91岁,2013年12月27日初诊。

患者于8年前出现心慌、胸闷,被诊为“冠心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阵发性房颤”。

2 d前,患者胸闷、心慌加重,伴头晕、眼前灰朦。

刻下:心慌、胸闷反复发作,每日白天发作约2次,10 min后可自行缓解,夜间发作3~4次,服用硝酸甘油1~2片后可缓解,气短,胸前似有物压,全身怕冷,以头部为重、头顶尤甚,不敢脱帽,偶吐涎沫,偶有咽痒、咳嗽、咳白黏痰,纳食无味,多梦易醒,尿频、淋漓不尽,每夜尿4次,大便调。

查体:形体消瘦,舌淡红、布满裂纹,苔薄黄、前有剥脱,脉弦细结代。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慢性咽炎5年、慢性肾功能衰竭(CKD3期)1年。

中医诊断:心悸。

证属气血阴阳两虚、寒犯厥阴、痰热犯肺。

治宜补益气血阴阳、暖肝降逆、开咽利肺。

投以炙甘草汤合吴茱萸汤、桔梗汤:炙甘草60 g,生地黄18 g,大枣20 g,太子参30 g,阿胶珠12 g,麦冬18 g,火麻仁15 g,桂枝18 g,生姜30 g,吴茱萸15 g,桔梗15 g。

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4剂后,患者心慌好转,每日发作0~1次,夜间发作2~3次,气短、胸前似有物压减轻大半,头部怕冷减轻,可脱帽,咽痒、咳嗽稍减。

守方继服6剂,白天夜间均无心慌发作,咽痒、咳嗽好转大半。

守方继服4剂后,无心慌发作,咽痒咳嗽似无,全身怕冷减轻,头部无明显怕冷,余症若失。

随访1月,患者无心慌、胸闷发作,头部亦无明显怕冷。

按:本案患者以心慌、胸闷、体瘦为主要表现,兼有舌淡红、布满裂纹,苔前剥脱等,正合炙甘草汤“伤寒脉结代、心动悸”,故投以炙甘草汤补益气血阴阳;《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有“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本案患者伴全身怕冷、头部明显、头顶尤甚,偶吐涎沫,此乃吴茱萸汤方证,故以之暖肝降逆;《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有“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本案患者咽痒、咳嗽、咳白黏痰,乃桔梗汤方证,故用之以开咽利肺。

总之,本案治以炙甘草汤合用吴茱萸汤、桔梗汤以暖肝降逆、开咽利肺止咳,三方合用,方证对应,疗效甚佳。

参考文献:[1] 陈可冀.岳美中医学文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2] 黄煌.经方100首[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24-225.[3] 冯世伦.胡希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63.[4] 矢数道明.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M].李文瑞,李秋贵,张根腾,等,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89.[5]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124.[6] 高静,董良杰.炙甘草汤君药辨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10):2324-2326.[7] 仝小林.方药量效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3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