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有原始传统型人口再生产模式向现代型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的过程,即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期间经历了一个由高死亡率、高生育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经过低死亡率、高生育率和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转变为低死亡率、低生育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的全过程。
人口理论就是针对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规律的总结,人口转变理论包括死亡率和流行病转变理论、生育率转变理论、人口迁移转变理论和人口转变的现代理论等。
一、死亡率转变理论1、死亡率的下降直接导致了人口的增长。
死亡率的下降是人口转变的第一阶段,研究表明人口的增长应该归功于20世纪早期死亡率的下降。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直到20世纪早期,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统计资料来精确地描述威胁人类死亡的种种因素的变化。
当今社会,原始意义上的高死亡率现象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过去,人口再生产步入已经能控制高死亡率的阶段。
2、死亡率下降与流行病转变理论。
欧姆兰提出流行病转变理论的五个基本命题和四种转变类型。
五个基本命题:(1)死亡率是构成人口再生产的基本要素(2)死亡率的变化是通过死因变化而变化的,是一个从恶性传染病猖獗到人为疾病增加的过程(3)流行病转变的过程对不同的群体功效是不同的(4)对于欧洲来说,流行病的转变主要是生活水平和营养水平的提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主要是医药水平的提高(5)流行病转变具有四种模式四种模式:(1)典型的西方模式。
以西方近200年来流行病转变为代表,随着环境的改善,流行病逐渐减少,存活率上升,儿童女性群体尤为突出(2)加速转变模式。
以日本、东欧和苏联为代表,流行病转变开始晚但转变时间少,人工流产成为节制生育的主要手段(3)延迟转变模式。
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代表,死亡率下降时间晚,生育率水平高,人口爆炸式增长(4)改变的延迟模式。
以中国台湾、新加坡为代表,政府号召节制生育行为,生育率迅速下降3、死亡率下降的原因(1)本质上得益于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包括食品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2)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这些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人类生活水平的改善能否使所有的阶层人受益(3)人类对于各种死因认识水平和控制能力的提高死亡率的下降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手段和技术的进步直接导致了死亡率的下降,这是死亡率下降的首要原因:而社会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生活水平和医学进步能够平等的达到每个人,使死亡率持续下降。
人口转变理论综述

(3)诺特斯坦的三阶段、三类型模型。 在汤普森的文章发表16年之后, 即1945年, 诺特斯坦又对他的文章的思想给予了极大的 关注, 发表了《人口--长远观点》,并将汤 普森所划分的A、B、C三类增长模式分别命名。 诺特斯坦称A 模式为早期下降,B 模式为转 变增长,C模式为高增长潜力。 人口转变(demographic transition ) 这一术语也随之诞生。诺特斯坦将空间上三 种模式拼接为时间上依次发生的转变阶段, 那么正是一个国家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走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即从潜在的高增长 走向早期下降)的时期是人口快速增长(即转 变增长)时期。
三、20世纪末叶西方人口转变论的新动向及其 评价
人口转变论大发展的主要动向是继续分析人口转变的 内在动因,继续探讨其区域适应性,并预测世界人口转变 趋势。
1、关于人口转变内在动因的争论 在1980年,西方人口转变论的主流仍然把经济发展看 作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转变的决定性动因。 然而,人口转变论的社会文化论者不同意经济论观点。 列思泰赫在《论人类再生产的社会控制》和《西欧一个世 纪的人口与文化变迁》中一再强调社会文化的影响。伊斯 特林等人的《生育率革命》也显示出把分析生育率下降的 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合并的企图,特别是他们把生育率控 制成本分成货币、时间和精神制约,并强调现代化发展的 影响。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出生 率水平大大高于死亡率水平的话, 人口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增长就会 被削弱。显然,他们认为低收入经 济地区应当控制人口增长。他们的 理论模型基本上继承了人口转变轮 的优点和缺点。
(4)金德博格的四阶段模型
第一阶段,出生率和 死亡率都很高,死亡率波 动极大。 第二阶段,死亡率开 始下降,但出生率保持在 原有水平,二者差距扩大,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增高。 第三阶段,死亡率继 续下降,但速度放缓,出 生率同样下降,人口自然 增长率仍然保持在很高的 水平。 第四阶段,出生率和 死亡率达到均衡,进一步 降低死亡率越来越难,出 生率也很低,人口自然增 长率又一次接近零。
人口转变理论分析

人口转变理论分析从经济学理论出现的那天开始,人们就从未停止对人口-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
其中,最早的研究源于西方学者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他对人们的生育行为、人口增长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了大胆预测。
但对于人口-经济问题,虽然不同学者立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学者们长期将研究重点集中于人口数量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故得出的结论也并不一致。
直到20世纪90年代,当学者们逐渐将目光投向人口转变理论时,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才有了新突破。
人口转变理论(demographic transition)作为人口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它于20世纪30年代产生,但直到70年代后,才得以广泛应用。
人口转变理论的基本研究思路:从对人口统计资料的分析开始,根据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变化,以及符合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来描述并概括性地总结世界人口发展的演变规律、人口发展阶段以及预测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
根据已有研究,总体而言,在人口转变过程中,人口数量的增长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高人口出生率与高人口死亡率并存、人口死亡率下降但人口出生率仍较高、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同步下降。
而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类型会沿着这三个阶段有规律的向前推进,从发展初期的高人口出生率、高人口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的“高高低”型人口增长模式,逐步过渡到高人口出生率、低人口死亡率和高人口增长率的“高低高”型,后又过渡到低人口出生率、低人口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的“低低低”的三低型阶段。
法国人口经济学家兰德里作为人口转变理论的开创者,收集并整理了大量西欧国家的有关人口统计信息方面的历史资料,通过对各个国家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经济人口进程”这一概念,并将经济要素尤其是劳动能力看作影响各国人口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性因素。
首先,在1909年,兰德里在其名为《人口的三种主要理论》一书中将人口发展历史进程划分为原始阶段、中期阶段和现代阶段这三个阶段,并首次提出了“人口转变”这一思想。
人口转变理论的概念和意义

人口转变理论的概念和意义人口转变理论是人口学中关于人口结构变动的理论,描述了不同阶段人口结构的演变过程。
它通常分为五个阶段: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阶段、高出生率和下降死亡率阶段、下降出生率和下降死亡率阶段、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阶段、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阶段。
人口转变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出了人口随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对人口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人口转变理论对于了解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变化非常重要。
在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阶段,由于生育高峰和死亡率较高,人口增长缓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死亡率开始下降,但出生率仍然较高,这是高出生率和下降死亡率阶段。
进一步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人口结构开始呈现出下降出生率和下降死亡率的特征。
最后,当社会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后,人口结构进入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阶段,人口增长率趋向平稳。
其次,人口转变理论对人口政策的制定及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阶段的人口结构变化需要针对性的人口政策。
例如在高出生率和下降死亡率阶段,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生育保险、医疗保健等措施鼓励人们生育。
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政府需要优化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此外,人口转变理论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人口的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不同阶段的人口结构对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高出生率和下降死亡率阶段,由于人口快速增长,人力资源相对较丰富,这对于工业化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而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阶段,人口结构老龄化,就业人口减少,劳动力市场紧张,这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
因此,了解人口转变理论,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引导和支持。
最后,人口转变理论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口的转变,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的减少等。
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阶段,社会需要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健康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人口转变理论

原始型是具有较高增长潜力或者转变增长尚未开始的人口。 传统型是处于转变中的人口。 现代型是已经完成转变的人口。
人口转变是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 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曾 长率)的过渡。
二、人口转变理论
产生背景:人口转变理论为美国人口学家汤姆逊于 1929年首先提出,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加以补充,后又为 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全面发展为一套人口理论。其产生 背景是为了对西欧、北美的人口死亡率和生育率下降的历 史过程加以描述和解释,同时亦可用于对发展中国家人口 发展趋势的预测。
五、《人口转变理论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 义》
一、人口转变的基本概念
人口再生产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 不同性别的个体组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 断出生、世代更替,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的人口的出 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三者不同的组合型式。因此,人口再生产 类型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由这两者的变化所决定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是构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两 个基本要素。
第三,影响人口转变,尤其是生育率转变的因素是多 元的,复杂的,不仅有各种经济因素,而且还有许多非经 济因素在起作用。
第四,人口研究的实践证明,人口转变论上述原理对 分析人口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预测未来趋势,是有用的理 论工具
人口转变理论的概念界定

人口转变理论的概念界定人口转变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人口转变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口变化不仅与自然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
人口转变理论可以通过研究人口数量的变化、年龄结构的变动、人口迁移、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化等方面来揭示人口变化的规律性和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口转变理论的概念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首先,人口转变理论强调人口数量的变化。
传统的人口理论主要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人口转变理论从人口数量的角度出发,研究人口数量的变动规律和趋势。
人口转变理论认为,人口数量的变动既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等,也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医疗条件等。
从人口数量的角度来看,人口转变理论可以研究人口数量的增长、减少、波动等变化过程,揭示人口数量的变动规律和趋势。
其次,人口转变理论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照不同的特征和属性进行的分类,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
人口转变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会发生变化,表现为年龄结构的变动、性别比例的改变、教育程度的提高等。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策制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人口转变理论通过研究人口结构的变化,可以揭示人口结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人口转变理论关注人口迁移的变化。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或社会群体向另一个地区或社会群体的流动。
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革。
人口转变理论通过研究人口迁移的规律和趋势,可以揭示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为制定人口迁移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人口转变理论关注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生育率和死亡率是人口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人口转变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育率会下降,死亡率会减少,从而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
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综述

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综述一、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经历了一个由高死亡率、高生育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经过低死亡率、高生育率和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转变为低死亡率、低生育率的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的全过程。
总的来说人口转变就是人口再生产模式由原始传统型经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化的过渡。
1968年7月,联合国秘书处国际经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在《世纪转换之际的世界人口》的报告中,根据当时世界人口的生育水平、死亡水平变动的实际情况,运用平均预期寿命和总和生育率指标划分和测定了人口转变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人口转变发生之前的阶段,其特点是高死亡率(25‰)、高出生率(35‰)和低人口增长率,平均预期寿命不足45岁,总和生育率高于6。
第二阶段是人口转变的起步阶段,其特点是人口死亡率的大幅下降,而出生率却维持现状,甚至略有增长,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第三阶段是人口转变的关键阶段,其特点是人口出生率出现下降,死亡率降至15‰左右,自然增长率达到降低水平,人口在生产趋于零增长或负增长。
第四阶段是人口转变的完成阶段,其特点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当,平均预期寿命高于65岁,总的生育率低于3。
人口转型图式二、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理论是对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规律的总结。
人口转变理论以出生率和死亡率、死亡率下降的速度、出生率下降的速度、移民的数量为最基本的因素来考察,力图解释人口转变的原因与动力,由此产生了死亡率转变理论、生育率转变理论、迁移转变理论和人口转变的现代化转变理论。
(一)、死亡率转变理论1、死亡率的下降直接导致人口的增长美国学者一项题为“20世纪改进的死亡率能使多少人活下来”的研究表明,20世纪世界死亡率的全面下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迅速,人口预期寿命大大提高,婴儿的存活率提升,超过生育年龄的人数增加。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直到20世纪早期,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统计资料来精确地描述威胁人类生命死亡的种种因素的变化。
东亚人口转变和经济增长理论及经验

东亚人口转变和经济增长理论及经验(一)人口转变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和人口负债影响经济增长人口转变理论告诉我们,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传统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向现代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过程中会依次形成年龄结构和经济负担不同的三个阶段,用人口抚养比表示依次为:高少年儿童人口抚养比、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高老龄人口抚养比。
在第一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状,人口抚养比以少儿抚养比为主,人口的经济负担重。
在第二阶段,人口年龄结构表现出橄榄形状,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之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快于总人口增长,人口的经济负担持续减轻。
在第三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形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长期保持着低水平,人口抚养比以老龄人口为主,人口的经济负担又加重。
一般来说,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社会负担率较高,生产性较低,对经济增长不利。
而在第二阶段,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率高,则有利于经济增长。
通常把所有不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看作是人口对经济的负债(简称“人口负债”),而把那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看作是人口对经济的红利(简称“人口红利”)。
所以,人口转变带来人口红利和人口负债影响经济增长。
1.人口红利促动经济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红利从三个方面促动经济增长:一是劳动力人口供给充分,且价格比较便宜,如果充分就业,会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二是因为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较轻,使得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会加速经济增长;三是因为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2.人口负债缓减经济增长。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国民收入中用于非生产性消费支出如养老、老人的护理、医疗等不得不大幅度上升,私人储蓄和公共投资减少,导致总产出和人均国民收入下降。
所以,对一个国家来说,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窗口”和战略机遇。
人口转变理论分析

(2)柯尔、胡佛的四阶段模型 《低收入国家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一阶段,属于农业低收入经济,以高出生 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 第二阶段,经济进步且变得相互依存、专业 化和受市场的支配,死亡率开始持续下降,出生 率也于晚些时候下降,自然增长率逐渐上升。 第三阶段,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生率起初下 降的速度慢于死亡率,但其后紧跟死亡率以达到 或多或少的平衡下降。 第四阶段,实现高收入经济的转移。死亡率 难以进一步降低,相对稳定,出生率在波动中重 新和死亡率实现平衡,但已是低水平的平衡。
《人口转变理论再思》 ---安斯利.J.科尔提交给1973年国际人口科学研究会全会的论文。
本文的目的是重新考察人口转变思想在现在是否像其最初流行时那样有效和恰当。
一、人口转变前不同人口中婚内生育率的差异 在发生人口转变以前的人口当中,一般来说,最高婚内生育率至少比 最低婚内生育率高出一半。 婚内生育随年龄序列的急剧下降则粗略地显示出生育控制的存在。更 确切的说,一位在25岁以前结婚的妇女的末胎婴儿出生的时间要比一位在 30岁以后结婚的妇女的末胎婴儿出生时间要早得多。婚内生育的年龄结构 表明,在近代持续性的生育下降以前,若干国家的人口中已经存在生育控 制。
2.人口转变的四阶段模型
(1)诺特斯坦的四阶段模型 《人口变动的经济问题》
第一阶段是工业化以前的阶段。出生率保 持稳定的高水平,死亡率也处于高水平,但略 有起伏波动,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 第二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出生率基 本上维持不变,死亡率开始下降并且逐渐加快, 二者的差距逐渐加大,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上 升。 第三阶段是工业化经一步发展的阶段。死 亡率继续下降,但起初出生率下降速度滞后于 死亡率的下降速度,二者差距加大,人口自然 增长率在这个阶段最高。
中国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经历了一个由高死亡率、高生育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经过低死亡率、高生育率和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转变为低死亡率、低生育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的全过程。
她描述的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过渡的趋势,反映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与人口在生产的内在联系。
1949年后,中国人口再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经历了从自然增殖到自觉控制生育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口死亡率开始明显下降,很快降至10‰以下,实现了第一阶段的人口转变。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我国人口出生率一直维持在35‰之上,人口迅速增长。
导致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由于由于中国距离高死亡率的时代太近了,有着对高死亡率、特别是婴儿高死亡率的记忆。
二是中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使男性劳动力依然是家庭的重要资源。
三是政府的人口政策鼓励多育。
因为人口再生产惯性和再生产高低峰的周期重复性,所以尽管我国政府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的高出生率仍然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中国政府开始采取自觉控制生育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很快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状态,人口向第三阶段转变。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出现了明显的生育率转变,它带动了中国人口转变。
中国人口转变发生在中国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即在人均国民收入300美元左右,而西方学者界定的人口加速转变的临界值为人均国名收入800美元,二者相差较大。
中国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初的死亡率下降得益于新中国的建立,公有制的分配制度和医疗卫生体系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婴儿死亡率。
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迅速下降,总和生育率由1969年的5.7下降到1979年的2.7,下降了50%以上。
人口转变理论

问题:人口转变理论综述答:人口转变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过渡。
人口转变理论是由汤姆森.诺特斯坦、布莱克等人口学家在上世纪40-50年代从发达国家人口发展过程中研究得出的一般结论。
它是由死亡率、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联系中提出的关于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
下面介绍几种人口学家的人口转变理论:一.欧姆兰提出的“流行病转变理论”欧姆兰认为人类疾病类型的变化直接作用于死亡率的下降。
他提出了五个基本命题和四种转变类型,来说明流行病的历史性变化对死亡率下降及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
他提出的五个基本命题是:1> 死亡率是构成人口再生产的基本要素;2.死亡率的变化是通过死因变化而发生作用的,这是一个从恶性传染病猖獗到人为疾病增加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3.流行病的转变过程对不同群体的功效是不同的;4.对于欧洲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来说流行病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5.流行病转变具有四种模式:(1)典型的西方模式,以西方社会近200年来的流行病的转变为代表;(2)加速的转变模式,以日本、东欧和苏联的流行病转变为主;(3)延迟转变模式,反映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变化;(4)改变的延迟模式,以中国的台湾、新加坡等为代表。
二.戴维斯提出的“人口变迁与反响理论”h人口转变与反响理论首次把宏观上的社会人口变迁与微观的个人日常生活变迁联系在一起,由此迁出地描绘出死亡率下降所导致的社会运作方式的转变。
前工业社会由死亡率控制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变化宜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它意味着由抗衡髙死亡率的多育生活方式向低死亡率的少育生活方式的转变;'2、戴维斯的人口转变与反响理论,目的在于回答“死亡率的下降如何能够导致生育率的下降”。
他将个人的生活变化一-自我发展的愿望一-和人口变化结合起来考察,结论是:个人对人口变化所做出的反应是自我发展的愿望,但他没有指出引起一种反应所需要的发展水平。
3.戴维斯认为,人们通过感受家庭生活的变化感受人口压力,因此死亡率下降后的二三十年生育率便会下降。
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是一种有助于我们了解和预测人口变化模式的形式化框架。
它是
一种近代人口学中发展起来的有趣模型,并被广泛应用于日常人口统计、分析、预测计划等工作中。
人口转变理论主要涉及五个基本阶段的变化:繁殖生育成熟期、凝聚期、生育
衰退期、增加期和减少期。
这五个阶段反映了一个地区整体年龄结构的定义和发展。
繁殖与生育成熟期是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的基础期,其特点就是性状平衡,即
女性出生率男性出生率基本相当。
凝聚阶段只是暂时的,这个期间人口总量下降而出生率却有所上升,这通常是由于难民流动或危机所致。
生育衰退期出生率在持续下降,人口数量随之下降。
在增加期,大多数国家出生率处于稳定水平,但人口数量仍在增长,因为处于较年轻的年龄段人口增加得比处于较大阶段的人口更多。
减少期是实际人口减少的结果,其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保持平衡,这是由于人口的衰老和移民导致的。
人口转变理论对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基本原理在于,根据一
个地区的年龄结构,可以判断其人口增长的趋势,并指导当地政府制定合理的社会安排和发展规划,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口变化的预期目标。
同时,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人口结构,也有助于优化政策结构,应对实际人群属性变化,从而使社会和环境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第11讲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

如果维持目前的计生政策,总和生育率继续 保持低位整理态势,中国的人口增长始终长 期低于生育更替水平,那么到21世纪30年 代,中国总人口绝对数量将会开始负增长。 目前,在上海等特大城市,老龄化进程异常 迅猛,社会保障压力巨大,户籍人口负增长 的态势已经持续近十年,这和上海户籍人口 的总和生育率太低是有直接关系的。
13
三、印度的失控型人口转变模式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但其缺乏有效的人口 控制手段,人口高速增长,2045年将超过中国。
前瞻性。早在现代化刚刚起步之时,印度政府就认识到 人口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在1952年就开始推行家庭 计划,成为最早提出人口控制政策、实行计划生育的第 三世界国家之一。 滞后性。政府的远见卓识最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伴 随20世纪70年代政府有关强迫国民节育政策的出台,印 度的人口转变进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该项政策引 起了国民的强烈反对,致使印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独 立以来始终徘徊在20‰左右,减缓了其人口转变进程。 失控性。其主要表现在新生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和避孕 措施不力,结果不但确保生育率下降政策不能得到落实, 人口反而急剧增长。
第11章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 发展
1
人口转变和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人口 的出生、死亡、自然增长的不同状况为标志的, 人口从低级到高级阶段转变的过程。
2
人口转变理论也称人口过渡论或人口演变论,是产 生于20世纪30年代、60年代盛行于西方的一种人 口理论。人口转变论通过对西欧多数国家的人口出 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历史资料的分析,以人口发展 过程及其演变的主要阶段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统 计资料所提供的事实,对人口发展必然经历的不同 阶段作出描述性的分析和说明,以此来论证当前不 同国家人口发展的特征和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人 口转变论第一次说明了自马尔萨斯和李嘉图时代以 来经济学家一直探讨的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式一种因 果关系或者是互利关系,为当代世界人口学界普遍 认同的最重要的人口理论之一。
人口转变的四个理论

一、人口变迁与反响理论1963年,戴维斯提出人口变迁反响理论,目的在于回答死亡率的下降如何能够导致生育率的下降。
他首先的问题是:死亡率的下降给个人带来了什么?他认为婴儿和儿童死亡率的降低提高了孩子的成活率,使他们有更大的可能活到成年,这给家庭资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人们开始对死亡率下降这一变迁作出反响,即通过感受到的家庭生活的变化感受人口压力,第一个反响是通过更加努力的工作来增加资源,这是一种非人口型的反响,第二个反响是人口型的反响,人口增长导致一些家庭成员迁移到别处,这种反响的意义体现在死亡率下降后的第二代人身上,他们有机会避免父辈经历过的大家庭问题,体验经济改善的种种好处,这种改变的动机是为了子女们能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因此死亡率下降后的二三十年生育率便会逐渐下降。
人口变迁与反响理论首次把宏观上的社会人口变迁与微观的个人日常生活变迁联系在一起,清楚地描绘出死亡率下降所导致的社会运作方式的改变,前工业社会由死亡率控制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变化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它意味着由抗衡死亡率的多育生活方式向低死亡率的少育生活方式的转变。
二、子女价值理论该理论从原因层面解释了死亡率下降的层面上生育率的下降,诺特斯坦认为,死亡率的下降最终改变了人们对子女价值的看法,由此减少了生育率。
1953年,诺特斯坦指出,传统社会的高死亡率必然导致人类为了确保人口的生存而采取高出生率的人口再生产模式,但死亡率的降低改变了人们的生育意愿。
由于工业社会子女经济价值的降低和养育成本的提高,削弱了养育子女的动机,人们乐于接受控制生育的思想,因此养育子女的动机的变化是生育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70年代,弗瑞德曼提出子女价值的概念,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子女价值的异同,由此理解生育率的异同。
他认为,人们的生育意愿植根于社会基本系统中,对子女价值的认识建立在下面九个方面:1.如何认识社会的连续性传统和保障;2.如何认识成为子女的满意程度;3.对角色动机的认识;4.对幸福爱情的认识;5.对生育子女目标和动机的认识;6.对子女社会地位的看法;7.对养育子女外在因素的看法;8.对养育子女成本的看法;9.养育子女的决策。
人口转变理论

问题:人口转变理论综述答:人口转变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过渡。
人口转变理论是由汤姆森、诺特斯坦、布莱克等人口学家在上世纪40—50年代从发达国家人口发展过程中研究得出的一般结论。
它是由死亡率、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联系中提出的关于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
下面介绍几种人口学家的人口转变理论:一、欧姆兰提出的“流行病转变理论”欧姆兰认为人类疾病类型的变化直接作用于死亡率的下降。
他提出了五个基本命题和四种转变类型,来说明流行病的历史性变化对死亡率下降及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
他提出的五个基本命题是:1、死亡率是构成人口再生产的基本要素;2、死亡率的变化是通过死因变化而发生作用的,这是一个从恶性传染病猖獗到人为疾病增加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3、流行病的转变过程对不同群体的功效是不同的;4、对于欧洲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来说流行病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5、流行病转变具有四种模式:(1)典型的西方模式,以西方社会近200年来的流行病的转变为代表;(2)加速的转变模式,以日本、东欧和苏联的流行病转变为主;(3)延迟转变模式,反映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变化;(4)改变的延迟模式,以中国的台湾、新加坡等为代表。
二、戴维斯提出的“人口变迁与反响理论”1、人口转变与反响理论首次把宏观上的社会人口变迁与微观的个人日常生活变迁联系在一起,由此迁出地描绘出死亡率下降所导致的社会运作方式的转变。
前工业社会由死亡率控制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变化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它意味着由抗衡高死亡率的多育生活方式向低死亡率的少育生活方式的转变;2、戴维斯的人口转变与反响理论,目的在于回答“死亡率的下降如何能够导致生育率的下降”。
他将个人的生活变化---自我发展的愿望---和人口变化结合起来考察,结论是:个人对人口变化所做出的反应是自我发展的愿望,但他没有指出引起一种反应所需要的发展水平。
3、戴维斯认为,人们通过感受家庭生活的变化感受人口压力,因此死亡率下降后的二三十年生育率便会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人口转变理论综述
答:人口转变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过渡。
人口转变理论是由汤姆森、诺特斯坦、布莱克等人口学家在上世纪40—50年代从发达国家人口发展过程中研究得出的一般结论。
它是由死亡率、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联系中提出的关于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
下面介绍几种人口学家的人口转变理论:
一、欧姆兰提出的“流行病转变理论”
欧姆兰认为人类疾病类型的变化直接作用于死亡率的下降。
他提出了五个基本命题和四种转变类型,来说明流行病的历史性变化对死亡率下降及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
他提出的五个基本命题是:
1、死亡率是构成人口再生产的基本要素;
2、死亡率的变化是通过死因变化而发生作用的,这是一个从恶性传染
病猖獗到人为疾病增加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3、流行病的转变过程对不同群体的功效是不同的;
4、对于欧洲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来说流行病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
5、流行病转变具有四种模式:
(1)典型的西方模式,以西方社会近200年来的流行病的转变为代表;
(2)加速的转变模式,以日本、东欧和苏联的流行病转变为主;
(3)延迟转变模式,反映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变化;
(4)改变的延迟模式,以中国的台湾、新加坡等为代表。
二、戴维斯提出的“人口变迁与反响理论”
1、人口转变与反响理论首次把宏观上的社会人口变迁与微观的个人日常生活变迁联系在一起,由此迁出地描绘出死亡率下降所导致的社会运作方式的转变。
前工业社会由死亡率控制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变化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它意味着由抗衡高死亡率的多育生活方式向低死亡率的少育生活方式的转变;
2、戴维斯的人口转变与反响理论,目的在于回答“死亡率的下降如何能够导致生育率的下降”。
他将个人的生活变化---自我发展的愿望---和人口变化结合起来考察,结论是:个人对人口变化所做出的反应是自我发展的愿望,但他没有指出引起一种反应所需要的发展水平。
3、戴维斯认为,人们通过感受家庭生活的变化感受人口压力,因此死亡率下降后的二三十年生育率便会下降。
他也认为现代化并不直接作用于生育率,而是要通过一些中间环节。
三、诺特斯坦
1、诺特斯坦认为,死亡率的下降最终改变了人们对子女价值的看法,由此减少了生育率,他是将人口转变的说法概括和上升为一种理论的,后来的人口转变理论基本上是诺氏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2、诺特斯坦指出,传统社会的高死亡率必然导致人类为了确保人口的生存而采取高出生率的人口再生产模式,但死亡率的降低改变了人们的生育意愿,而养育子女的动机的变化是生育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3、诺特斯坦从宏观方面论证了人口转变的经济根源,把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人口转变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现代化使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控制疾病的新手段等原因,促使死亡率下降。
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子女培育费用增长,
妇女就业率提高和社会地位上升,摒弃了传统的家庭观念,使人口生育率下降。
4、诺特斯坦1944年,发展了兰迪的人口理论,把其兰迪的第三个序列又分成了三个阶段。
即“高低高”阶段、“过度阶段”、“低低低”阶段。
四、弗里德曼
1、70年代,弗瑞德曼提出子女价值的概念,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子女价值的异同,由此理解生育率的异同。
2、弗里德曼认为,人们的生育意愿植根于社会基本系统中,对子女价值的认识建立在九个方面。
3、他对子女价值理论有很大的贡献,子女价值理论认为由于子女价值的变化导致了生育率的下降,传统社会中人们为抗衡高死亡率而多育,这样为保障社会的连续。
五、寇尔
1、1973年写过《人口转变理论再思》,他是最早且较完整地对人口转变过程进行数量界定的学者。
早在构建其模型生命表的时候,他便提出了配合一定数量标准的五阶段论
1、布莱克认为,现代化并不直接作用于生育率,而是通过一些中间环节。
2、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将人口分布划分成五个阶段:
①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
②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③后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
④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平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
⑤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七、汤普森和兰德里
汤普森和兰德里分别于1909年和1929年提出了人口转变的说法,并且汤普森明确以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为标准,把世界人口划分为三类地区。
兰德里在人口学中最先提出了人口转变论。
他依据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人口统计资料对比分析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阐述了解人口发展的阶段性。
他认为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是影响人口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
他把人口发展过程分为:原始阶段、中期阶段、现代阶段。
兰德里认为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出现了解人口再生产的三种类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每一次变化,就是一次人口革命。
所以人口转变论又被称为人口革命论。
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口研究所
1、研究所在20世纪60年代初对欧洲生育率的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是生育率下降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出现了生育率下降趋势的地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快速传播的世俗化,而教育被认为是世俗化态度的一种推动。
而且,文化同质性、相似性强的地区更有可能经历相似的生育率下降历程。
2、他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的公共保健计划并没有减弱死亡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拉美国家,死亡率下降隐约有一般可归功于公共保健计划的实施。
3、普林斯顿还认为,与死亡率相关的社会政策对人口效应的影响似乎比生育政
策大得多。
4、他们有欧洲国家的一些人口数据做了一系列的“欧洲出生率研究”,并得出
两个关键性的结论:(1)生育率下降始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广泛改变;(2)在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发生的生育率下降会很快波及那些有着相同语言和文化的相邻地区,甚至会影响到那些欠发达的地区。
九、凯德维尔提出的代际财富流理论
1、他认为在生育率高低的背后隐藏着人们对生育与家庭经济利益关系的判断。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代际财富流流动的方向决定了人们的生育数量,它本质上由家庭生产方式决定。
2、在凯德维尔的在财富流理论中,财富包括了物质财富与非物质财富,代际财富流是家庭内部、长幼辈之间存在着的财富流动关系。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愿意生育子女,这种财富由幼辈流向父辈的方向助长了高出生率。
在工业社会,财富流动方向逆转,由长辈流向幼辈,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家庭式的生产方式,家庭成员以独立身份进入到劳动力市场。
2、总之,家庭道德的变化甚至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得财富流向逆转,甚至前者更重要,还是这两种转变增加了父母对子女在物质上和感情上的投入,现代夫妻已认识到过多生育子女不仅是一种经济负担,同时也是一种感情负担,因此生育子女数量减少,由此生育率降低。
十、凡德卡提出的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
他把发生在19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欧洲人口转变成为第一次人口转变,肇始于死亡率的下降。
第二次人口转变---主要特征是协议同居家庭数量上升,非婚出生大量增加,初婚初育年龄提高等。
第二次人口转变几乎涉及所有的人群,伴随生育率下降而来的是一系列婚姻和生育制度的变迁。
一些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甚至出现了超低的生育水平。
人口出现新的危机,就是人口严重老化,劳动力短缺,由此引发了国际移民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和融合问题。
十一、泽林斯基的迁移转变理论
1、泽林斯基根据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将人口转变理论、城市化及工业化过程结合起来,提出了人口迁移转变理论。
2、他认为,人口转变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国际人口迁移格局。
人类的迁移活动分为五个阶段:(1)前工业化社会的人口迁移;(2)早期人口转变社会,死亡率迅速下降,生育率居高不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3)人口转变后期,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趋缓;(4)人口转变的完成阶段,人口自然生长达到了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低水平平衡;(5)高度发达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代替了一部分人口流动,整个人口迁移减少。
3、泽林斯基的理论主要总结了发达国家人口迁移过程中的经验,其理论的价值在于,把人口迁移和人口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结合了起来,视人口向城
市的流动与迁移是一种历史的发展过程。
通过对不同学者对人口转变理论的见解,我们也在思考中国的人口转变到底完成了没有我们在现阶段只能说中国传统的人口转变正在往深层推进,而中国的人口转变如何走向,有待今后的事实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