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转变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人口转变理论综述
答:人口转变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过渡。人口转变理论是由汤姆森、诺特斯坦、布莱克等人口学家在上世纪40—50年代从发达国家人口发展过程中研究得出的一般结论。它是由死亡率、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联系中提出的关于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下面介绍几种人口学家的人口转变理论:
一、欧姆兰提出的“流行病转变理论”
欧姆兰认为人类疾病类型的变化直接作用于死亡率的下降。他提出了五个基本命题和四种转变类型,来说明流行病的历史性变化对死亡率下降及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
他提出的五个基本命题是:
1、死亡率是构成人口再生产的基本要素;
2、死亡率的变化是通过死因变化而发生作用的,这是一个从恶性传染
病猖獗到人为疾病增加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3、流行病的转变过程对不同群体的功效是不同的;
4、对于欧洲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来说流行病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
5、流行病转变具有四种模式:
(1)典型的西方模式,以西方社会近200年来的流行病的转变为代表;
(2)加速的转变模式,以日本、东欧和苏联的流行病转变为主;
(3)延迟转变模式,反映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变化;
(4)改变的延迟模式,以中国的台湾、新加坡等为代表。
二、戴维斯提出的“人口变迁与反响理论”
1、人口转变与反响理论首次把宏观上的社会人口变迁与微观的个人日常生活变迁联系在一起,由此迁出地描绘出死亡率下降所导致的社会运作方式的转变。前工业社会由死亡率控制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变化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它意味着由抗衡高死亡率的多育生活方式向低死亡率的少育生活方式的转变;
2、戴维斯的人口转变与反响理论,目的在于回答“死亡率的下降如何能够导致生育率的下降”。他将个人的生活变化---自我发展的愿望---和人口变化结合起来考察,结论是:个人对人口变化所做出的反应是自我发展的愿望,但他没有指出引起一种反应所需要的发展水平。
3、戴维斯认为,人们通过感受家庭生活的变化感受人口压力,因此死亡率下降后的二三十年生育率便会下降。他也认为现代化并不直接作用于生育率,而是要通过一些中间环节。
三、诺特斯坦
1、诺特斯坦认为,死亡率的下降最终改变了人们对子女价值的看法,由此减少了生育率,他是将人口转变的说法概括和上升为一种理论的,后来的人口转变理论基本上是诺氏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2、诺特斯坦指出,传统社会的高死亡率必然导致人类为了确保人口的生存而采取高出生率的人口再生产模式,但死亡率的降低改变了人们的生育意愿,而养育子女的动机的变化是生育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3、诺特斯坦从宏观方面论证了人口转变的经济根源,把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人口转变的根本原因。他认为现代化使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控制疾病的新手段等原因,促使死亡率下降。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子女培育费用增长,
妇女就业率提高和社会地位上升,摒弃了传统的家庭观念,使人口生育率下降。
4、诺特斯坦1944年,发展了兰迪的人口理论,把其兰迪的第三个序列又分成了三个阶段。即“高低高”阶段、“过度阶段”、“低低低”阶段。
四、弗里德曼
1、70年代,弗瑞德曼提出子女价值的概念,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子女价值的异同,由此理解生育率的异同。
2、弗里德曼认为,人们的生育意愿植根于社会基本系统中,对子女价值的认识建立在九个方面。
3、他对子女价值理论有很大的贡献,子女价值理论认为由于子女价值的变化导致了生育率的下降,传统社会中人们为抗衡高死亡率而多育,这样为保障社会的连续。
五、寇尔
1、1973年写过《人口转变理论再思》,他是最早且较完整地对人口转变过程进行数量界定的学者。早在构建其模型生命表的时候,他便提出了配合一定数量标准的五阶段论
1、布莱克认为,现代化并不直接作用于生育率,而是通过一些中间环节。
2、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将人口分布划分成五个阶段:
①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
②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③后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
④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平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
⑤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七、汤普森和兰德里
汤普森和兰德里分别于1909年和1929年提出了人口转变的说法,并且汤普森明确以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为标准,把世界人口划分为三类地区。兰德里在人口学中最先提出了人口转变论。他依据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人口统计资料对比分析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阐述了解人口发展的阶段性。他认为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是影响人口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他把人口发展过程分为:原始阶段、中期阶段、现代阶段。兰德里认为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出现了解人口再生产的三种类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每一次变化,就是一次人口革命。所以人口转变论又被称为人口革命论。
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口研究所
1、研究所在20世纪60年代初对欧洲生育率的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是生育率下降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出现了生育率下降趋势的地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快速传播的世俗化,而教育被认为是世俗化态度的一种推动。而且,文化同质性、相似性强的地区更有可能经历相似的生育率下降历程。
2、他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的公共保健计划并没有减弱死亡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拉美国家,死亡率下降隐约有一般可归功于公共保健计划的实施。
3、普林斯顿还认为,与死亡率相关的社会政策对人口效应的影响似乎比生育政
策大得多。
4、他们有欧洲国家的一些人口数据做了一系列的“欧洲出生率研究”,并得出
两个关键性的结论:(1)生育率下降始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广泛改变;(2)在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发生的生育率下降会很快波及那些有着相同语言和文化的相邻地区,甚至会影响到那些欠发达的地区。
九、凯德维尔提出的代际财富流理论
1、他认为在生育率高低的背后隐藏着人们对生育与家庭经济利益关系的判断。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代际财富流流动的方向决定了人们的生育数量,它本质上由家庭生产方式决定。
2、在凯德维尔的在财富流理论中,财富包括了物质财富与非物质财富,代际财富流是家庭内部、长幼辈之间存在着的财富流动关系。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愿意生育子女,这种财富由幼辈流向父辈的方向助长了高出生率。在工业社会,财富流动方向逆转,由长辈流向幼辈,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家庭式的生产方式,家庭成员以独立身份进入到劳动力市场。2、总之,家庭道德的变化甚至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得财富流向逆转,甚至前者更重要,还是这两种转变增加了父母对子女在物质上和感情上的投入,现代夫妻已认识到过多生育子女不仅是一种经济负担,同时也是一种感情负担,因此生育子女数量减少,由此生育率降低。
十、凡德卡提出的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
他把发生在19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欧洲人口转变成为第一次人口转变,肇始于死亡率的下降。第二次人口转变---主要特征是协议同居家庭数量上升,非婚出生大量增加,初婚初育年龄提高等。第二次人口转变几乎涉及所有的人群,伴随生育率下降而来的是一系列婚姻和生育制度的变迁。一些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甚至出现了超低的生育水平。人口出现新的危机,就是人口严重老化,劳动力短缺,由此引发了国际移民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和融合问题。
十一、泽林斯基的迁移转变理论
1、泽林斯基根据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将人口转变理论、城市化及工业化过程结合起来,提出了人口迁移转变理论。
2、他认为,人口转变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国际人口迁移格局。人类的迁移活动分为五个阶段:(1)前工业化社会的人口迁移;(2)早期人口转变社会,死亡率迅速下降,生育率居高不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3)人口转变后期,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趋缓;(4)人口转变的完成阶段,人口自然生长达到了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低水平平衡;(5)高度发达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代替了一部分人口流动,整个人口迁移减少。
3、泽林斯基的理论主要总结了发达国家人口迁移过程中的经验,其理论的价值在于,把人口迁移和人口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结合了起来,视人口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