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种宏微观经济分析模型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科)(宏微观经济学)配伍题精华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科)(宏微观经济学)配伍题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d708342ade80d4d8d15a4f85.png)
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边际产品价值: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值P的乘积。
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边际生产力: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产权制度:产权是指个人或单位使用资源或资产的权力。
产权制度是指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长期成本: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储蓄函数: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发散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大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越来越大,离开均衡点越来越远,称为发散型蛛网。
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封闭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等于需求弹性的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始终按同一幅度进行,称为封闭型蛛网。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供给: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供给规律:也称供给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经济模型与应用
![经济模型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2bdbe1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69.png)
经济模型与应用
一、经济模型的概念与分类
经济模型是指对现实经济活动进行抽象和简化,以便于研究和分析的一种理论工具。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经济模型可以分为微观经济模型和宏观经济模型。
1.微观经济模型
微观经济模型是对个体行为和市场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
常见的微观经济模型包括供求关系、边际效用理论、生产函数等。
2.宏观经济模型
宏观经济模型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理论框架。
常见的宏观经济模型包括凯恩斯主义模型、新古典主义模型等。
二、应用领域及案例分析
1.企业决策
企业在面临市场竞争时需要制定合适的价格策略,这就需要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来进行分析。
例如,某公司生产某种商品,在市场上需求量较大,那么该公司可以提高价格以获取更高利润;反之,如果市场需求量较小,该公司可以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2.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
国家需要通过宏观经济模型来制定经济政策。
例如,一些国家在实行货币政策时会采用凯恩斯主义模型,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率。
3.金融市场分析
金融市场的波动也可以通过运用经济模型进行分析。
例如,股票市场的价格变动可以通过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进行解释。
4.社会福利评估
经济模型也可以用于评估社会福利。
例如,运用效用函数理论可以对不同收入群体的福利进行比较,并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三、结语
经济模型是现代经济学研究和分析的基础工具之一。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问题选取合适的经济模型,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
14种宏微观经济分析模型
![14种宏微观经济分析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704582c0a76e58fafbb0039e.png)
回归模型回归分析是研究一个变量(被解释变量)关于另一个(些)变量(解释变量)的具体依赖关系的计算方法和理论。
从一组样本数据出发,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对这些关系式的可信程度进行各种统计检验,并从影响某一特定变量的诸多变量中找出哪些变量的影响显著,哪些不显著。
利用所求的关系式,根据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取值来预测或控制另一个特定变量的取值,并给出这种预测或控制的精确程度。
其用意:在于通过后者的已知或设定值,去估计和(或)预测前者的(总体)均值。
时间序列模型对某一个或一组变量x(t)进行观察测量,将在一系列时刻t1, t2, …, tn (t为自变量)按照时间次序排列,并用于解释变量和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t2<…< tn="" )="" 所得到的离散数字组成序列集合x(t1),="" x(t2),="" …,="" x(tn),我们称之为时间序列,这种有时间意义的序列也称为动态数据。
时间序列分析是根据系统观测得到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曲线拟合和参数估计来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对客观事实进行描述、分析、预测以及作出决策。
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模型是以神经元的数学模型为基础来描述的。
神经网络模型由网络拓扑、节点特点和学习规则来表示。
在经济应用中,能对商品价格、股票价格和企业的可信度等进行短期预测。
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运用线性代数工具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据此进行经济分析、预测和安排预算计划。
按计量单位不同,该模型可分为价值型和实物型。
灰色模型灰色模型(grey models)就是通过少量的、不完全的信息,建立灰色微分预测模型,对事物发展规律作出模糊性的长期描述(模糊预测领域中理论、方法较为完善的预测学分支)。
如果一个系统具有层次、结构关系的模糊性,动态变化的随机性,指标数据的不完备或不确定性,则称这些特性为灰色性。
宏观经济学ppt课件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4ab6c8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a6.png)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
定义:在某一既定时期一国之内生
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价值总
和。
•
上述定义包括以下几方面规定:
•
第一,“一国之内…”。GDP按国
土原则计算
•
GDP以领土为统计范围,强调无
论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是属于本
国、还是外国,只要是在本国领土
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计入本
国的GDP。,
企业家愿意提供的产品越多。
•
—— 供给定理
34
(2)经济理论的图形表达
P
S
O
Q
35
(3)经济理论的数学表达
•
•
•
•
用函数的形式表达供给定理,该理
论可以表示为:
Q
= f(P)
供给量
价格
函数
上式表示供给量是价格的函数。
36
(4)著名的经济学模型 :供求模型
•
例如,猪肉的需求函数:
•
Qd = D(P、Y)
流量而不是存量,通常以年度或季
度为单位度量。
存量 VS .流量
•
存量:
在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数量。
(洗脸盆中的水,你书架上的书和
你储蓄账户上的货币量也是存量。)
•
流量:
在一定时期发生的量。
(打开的水龙头流到洗脸盆中的水。
我们在一个月里买的书和我们在一个
月里赚到的收入也是流量。)
存量 VS .流量
•
化等。
26
值得研究的问题:
•
(1)为什么会有经济增长?决定因
素是什么?
•
(2)如何准确测量经济增长的速度
和成本,经济增长如何维持?如何实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ce3a063b307e87101f696ed.png)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 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蛛网理论是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是一种动态分析。
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四、名词解释五、1.生产要素: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
这些资源可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2.总产量(TP):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3.平均产量(AP):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4.边际产量(MP):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5.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6.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7.正常利润: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习题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a23fbfede80d4d8d05a4f6a.png)
第一章微观经济学绪论一、名词解释1、稀缺性2、选择3、机会成本4、生产可能性边界5、经济学6、经济人7、微观经济学8、宏观经济学9、静态分析10、比较分析11、实证分析12、规范分析13、经济模型14、常量15、内生变量16、外生变量17、流量18、存量19、均衡分析20、边际分析21、比较静态分析22、动态分析23、案例分析二、单项选择题知识点:资源的稀缺性1.现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的欲望,这一事实被称为().A.机会成本B.稀缺性C.生产什么的问题D.实证经济学2.下面最有可能成为稀缺物品的是( )。
A.阳光B.夏威夷的海水C.运送到郑州的海水D.空气3.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A.资源的绝对数量的有限性B.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资源的绝对数量的有限性D.世界上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掉4.稀缺性问题().A.只存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中B.只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中C.存在于所有经济中D.意味着抢购和黑市交易5.经济物品是指( )。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知识点:“看不见的手”6.提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是()。
A.约翰·梅纳德·凯恩斯B.约翰·理查德·希克斯C.亚当·斯密D.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知识点:经济学的定义,三大基本经济问题7.经济学被定义为( )。
A.研究政府如何对市场机制进行干预的科学B.消费者如何获得收入并进行消费的学说C.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稀缺资源于诸多竞争性用途的科学D.生产者怎样取得利润8.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B.怎样生产C.为谁生产D.以上所有的问题知识点: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9.下列属于实证分析表述的是( )。
A.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对厂商有利B.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对厂商不利C.只有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才能使利润最大化D.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比市场营销更重要10.下列命题中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的是()。
宏微观经济学符号一览表
![宏微观经济学符号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68b2d9c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c.png)
宏微观经济学符号一览表•GDP(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表示一定时期内一国拥有生产要素的所有居民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NDP(国内生产净值):表示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同期消耗的中间产品的市场价值。
•PI(个人收入):表示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获得的收入总额。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表示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总额,即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表示一定时期内一国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表示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者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
•MP(边际生产力):表示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
•MR(边际收益):表示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所带来的收益增加量。
•MC(边际成本):表示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成本增加量。
•MFC(边际要素成本):表示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成本增加量。
•MPC(边际消费倾向):表示增加一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
•MPC(边际投资倾向):表示增加一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投资的比重。
•IS-LM 模型(流动性偏好-货币供应模型):该模型是宏观经济学中用于描述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的模型,其中 IS 表示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LM 表示货币供应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AD-AS 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该模型是宏观经济学中用于描述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的模型,其中 AD 表示总需求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AS 表示劳动生产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C-D 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该函数是用来描述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的函数,其中 C 表示资本的贡献,D 表示劳动的贡献。
•Leontief 函数(列昂惕夫函数):该函数是用来描述一国不同产业之间的中间产品流量的函数。
中级微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古诺模型
![中级微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古诺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fd5007a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e.png)
中级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古诺模型一、古诺模型的概念古诺模型是指上世纪20年代经济学家安东尼奥·古诺(Antonio De Viti De Marco)所提出的一种宏观经济学分析模型。
这一模型主要用于研究经济体系中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等问题,其核心是通过分析市场机制下各类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揭示经济运行规律和社会福利最大化问题。
古诺模型在经济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微观经济学中,被用来研究市场的失灵和干预等问题。
二、古诺模型的基本假设古诺模型的分析基于一些基本假设,主要包括:1. 完全竞争市场:古诺模型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所有市场参与者是价格接受者,市场价格是受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不存在垄断和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2. 用户利益最大化:古诺模型假设用户在购物商品和劳务时总是希望获得最大的消费福利,即满足最大的个人效用。
3. 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在古诺模型中,生产者总是希望通过生产和销售商品和劳务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从而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
4. 市场出清:古诺模型假设市场在一定时期内总能达到供需平衡状态,即生产者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是等于用户需求的总量,从而消除市场的过剩和短缺。
5. 完全信息:古诺模型假设市场参与者对市场信息是完全了解的,从而能够做出最理性的决策和行为。
6. 稳定价格水平:古诺模型假设市场价格是稳定的,不存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货币失衡现象。
三、古诺模型的分析框架在古诺模型中,经济体系主要包括用户、生产者和政府三个主要经济主体。
在此基础上,古诺模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1. 用户福利和效用最大化问题:古诺模型通过分析用户购物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行为,揭示了用户在市场中实现福利最大化的决策过程和行为规律。
通过效用函数和边际效用等概念,古诺模型能够量化分析不同用户的福利水平和效用水平,从而研究市场需求函数和价格弹性等问题。
2. 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问题:古诺模型通过分析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等问题,揭示了生产者在市场中实现利润最大化和生产成本最小化的决策过程和行为规律。
高级宏微观经济学
![高级宏微观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ad77771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71.png)
高级宏微观经济学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背叛的原因在于:第一,生理或心理的原因第二,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
2、偏好是凸的,无差异曲线偏好的凸性公理。
它假定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在显示的偏好理论中也需要这条公理。
无差异曲线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商品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它表示人们从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却是相同的。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1]IC={(y1,y2)~(x1,x2)}。
3、一般均衡的含义、存在性、稳定性、充分条件、存在性证明一般均衡是指所有市场的总需求不超过总供给的状态。
因此,均衡价格是内生决定的。
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是理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寻求在整体经济多个互动市场的框架内解释供给、需求和价格行为。
它试图证明经济中存在着这样一套价格系统,能够使每个消费者都能在给定价格下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并在各自的预算限制下购买产品来达到自己的消费效用极大化每个企业都会在给定的价格下决定其产量和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达到其利润的极大化每个市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会在这套价格体系下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等(均衡)当经济具备上述这样的条件时,就是达到一般均衡,这时的价格就是一般均衡价格。
该模型不但一般均衡是经济学中局部均衡概念的扩展。
在一个一般均衡的市场中,每个单独的市场都是局部均衡的。
通常假定经济主体是价格接受者,在此假设下存在两种均衡概念:瓦尔拉斯(或竞争性) 均衡,以及其扩展,交换价格均衡。
广义而言,一般均衡尝试从单个市场与主体出发,“自下而上”理解整个经济。
由凯恩斯经济学家发展的宏观经济学,侧重于“自上而下”的方法,分析始于较大的“总量”宏观图景。
经济学理论模型
![经济学理论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ce8a17c6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a.png)
经济学理论模型经济学理论模型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它们用来描述和解释经济现象,并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理论模型的基本概念、构建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一、经济学理论模型的概念经济学理论模型是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进行抽象和简化的描述。
它们通常基于一定的假设和前提条件,通过建立数学或图形模型来分析经济关系和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经济学理论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支持。
二、经济学理论模型的构建方法经济学理论模型的构建方法主要包括假设的设定、变量的选择和模型的求解。
首先,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和目标,设定一些合理的假设,以简化模型的复杂性。
其次,选择适当的变量来描述经济现象,并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通过数学方法或计量技术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出相应的结论。
三、经济学理论模型的应用领域经济学理论模型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分析的各个领域。
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宏观经济学模型:宏观经济学模型用于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例如,凯恩斯总需求理论模型被广泛用于分析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等宏观经济问题。
2. 微观经济学模型:微观经济学模型主要用于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市场交互。
例如,供求模型被用于分析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资源配置效率等微观经济问题。
3. 产业经济学模型:产业经济学模型用于研究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
例如,垄断竞争模型被用于分析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产业经济问题。
4. 国际经济学模型:国际经济学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领域。
例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被用于分析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福利效应等国际经济问题。
四、经济学理论模型的局限性经济学理论模型的构建是基于一定的假设和前提条件的,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模型的简化可能导致对现实经济的某些方面进行了过度的简化,从而忽略了一些重要因素。
其次,模型的假设可能与现实情况存在差异,因此模型的结论可能不完全准确。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笔记思维导图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研笔记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01a0e4b7453610661fd9f419.png)
4.个人收入PI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 人的转移支付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DPI=PI-个人向政府交纳的税金
五、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经济 2.三部门经济 3.四部门经济
只有【消费者】和【企业】
原理:总支出=总收入
推导
总支出(国内生产总值)Y=消费(C)+投资(I) 总收入(国民收入)Y=消费(C)+储蓄(S) C+I=C+S =》 I=S
税收乘数
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支出变动的比率。 k=-β÷(1-β)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支出变动的比率 k=β÷(1-β)
平衡预算乘数
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 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k=1
对外贸易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出口变动的比率
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4.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三、国民收入的决定
1.两部门经济 2.三部门经济 3.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乘数论
1.两部门经济 2.三部门经济 3.四部门经济
五、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1.潜在国民收入 2.GDP缺口
1.短期分析假设前提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阅读笔记、思维导图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高鸿业 第七版
第12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二、国内生产总是 三、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及核算 四、从GDP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五、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六、失业的衡量 七、物价水平的衡量
第13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宏观微观环境分析
![宏观微观环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e482c80b1c59eef9c7b470.png)
本章重点难点1、行业生命周期、五力分析模型2、市场分析、融资来源3、钻石模型分析第一节一般宏观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包括哪些围绕企业周围的各种因素。
宏观环境分析中的关键要素包括:1、政治和法律因素(Political factors)2、经济因素(Economical factors)3、社会和文化因素(Social factors)4、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 factors)一般宏观环境分析又称之为PEST分析法(见图2-1)。
知识点1:政治和法律环境因素一、政治和法律环境因素【熟悉】(一)政治环境因素分析具体来说,政治环境因素包括四个方面:1.企业所在地区或国家的政局稳定状况。
2.政府行为对企业的影响。
3.执政党所持的态度和推行的基本政策(包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进出口限制等)以及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各政治利益集团对企业活动产生的影响。
存在的政治风险是指投资所在国政府可能改变税收政策或计划增加其在企业的股份以增强政府影响力或满足当地的民意。
相关的政治风险是指政治因素对企业环境或未来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大致可分为三大类:1.所有权风险。
2.经营风险。
3.转移风险。
企业可以采取应对政治风险的措施有:1.在向某个国家投资前先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
2.与其他企业一起执行项目以分散风险。
3.避免完全信赖某个国家。
4.向本国政府寻求政治支持。
5.与当地企业合作以提高项目的可承接性并寻求政治支持。
(二)法律环境因素分析这些法律法规存在有以下四大目的:1.保护企业,反对不正当竞争2.保护消费者3.保护员工4.保护公众权益免受不合理企业行为的损害法律环境因素分析主要分析四个因素:1.法律规范,特别是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部分。
如《公司法》、《合同法》、《税法》、《反垄断法》、《破产法》、《商标法》等等。
2.国家司法执法机关。
法律法规的制度安排与具体执法情况差别很大,还要关注各个执法机关的具体规定和执法尺度等。
企业宏微观环境分析
![企业宏微观环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04591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c.png)
企业宏微观环境分析一、宏观环境外部环境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通常用PEST模型来分析,包括政治法律环境:世界和国家局势的变化、法律的变化、行业政策等;经济环境: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文化环境:人口数量、民族特征、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的变化等;技术环境:政府研发投入、新技术的发明、技术传播速度等。
通过PEST模型对共享单车行业宏观环境现状进行分析:从政治法律环境方面分析:政府强调改善出行环境,倡导绿色出行并不断规范出行规则,在环境方面,政府大力倡导人们低碳生活,创建绿色家园。
一些地方政府支持共享单车的发展,从而在车辆投放规模、车辆质量以及停车点的划分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促进共享单车的快速扩张。
此外资本合作也是政府不断鼓励的发展模式,也为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提供了契机。
从经济环境方面分析: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呈温和上升趋势。
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而且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手机给共享单车提供了一个便利的交易平台。
与此同时,且其他交通工具价格在不断提升,如地铁、出租车等,这增大了出行者对便宜便利的共享单车的需求,有利于其蓬勃发展。
从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分析:人们对移动支付方式的偏爱是推动共享单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公民的信用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但共享单车如今仍面临一些不好的环境,如空气污染严重、城市交通拥堵等出行问题亟待解决。
且共享单车如今的乱停乱放已俨然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该行业需在该方面加强应对措施。
从科学技术环境分析:随着智能手机与4G网络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方式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便利的结算方式也为共享单车发展之路提供动力。
物联网技术近两年覆盖率大幅上升,使得人、车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智能解锁、GPS定位找车、大数据分析等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焊接技术的提升,使自行车性能更稳定,现在多数共享单车也已成为助力车,电动单车大范围普及,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宏观经济学的量化分析方法和模型
![宏观经济学的量化分析方法和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feb767ae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fb.png)
宏观经济学的量化分析方法和模型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以及相关的政府政策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研究者们发展了多种量化分析方法和模型。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几种主要量化分析方法和模型,并探讨它们的应用和局限性。
一、传统1.1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是一种利用微观基础建模方法来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模型。
它将经济系统理解为一个相互作用的代理人个体组成的总体,通过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现象。
DSGE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微观经济基础,并允许对多种政策冲击和市场扰动进行模拟和分析。
1.2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是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该模型强调价格和工资的粘性,认为这是决定经济波动和失业的关键因素。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的核心是市场失灵的分析,通过分析市场失灵的原因和机制,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3 大规模计量经济模型大规模计量经济模型是基于历史数据和经验规律构建的模型,通过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来定量分析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模型通常包括了大量的经济变量和参数,能够对多个经济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预测。
然而,该模型的应用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能力,并且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求较高。
二、新兴2.1 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是一种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经济模型,通过考察变量之间的自回归关系,推断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冲击传递机制。
该模型能够解释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帮助分析经济政策的效果和经济冲击的传导途径。
2.2 反事实分析方法(Counterfactual Analysis)反事实分析方法是一种定量研究方法,用于评估不同政策措施对经济变量的影响。
通过构建合理的对照组和对照实验,可以预测在不同政策选择下的经济结果。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做出更科学的决策,并评估政策调整的潜在效果。
IMF宏观经济模型
![IMF宏观经济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0bd97097dd88d0d233d46a30.png)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宏观经济分析摘要:本文对国际基金组织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进行探讨。
该分析框架主要包括四部门分析方法、CEGR 汇率评估方法、债务可持续性分析、全球经济模型(GEM)等具体内容。
从中可以体现出基金组织宏观经济分析中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市场化的基本理念以及用数据说话、注重实际调查、强调国别经济的比较研究等特点。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可看到其经济分析中面临着经济问题的政治化、技术工具的科学性以及政策建议的及时性等方面的挑战。
最后,我们得出一些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宏观经济,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引言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为了充分吸取战争的教训,避免各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矛盾,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和货币金融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应运而生。
作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建立起来的国际机构,基金组织已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对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维护全球金融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尽管基金组织受到了各种批评和改革的压力,但作为当前货币金融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机构,其领导地位仍然是其他机构在短期内难以超越的。
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的研究方面,基金组织拥有强大的资源优势和竞争实力,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声誉。
基金组织定期发布的经济预测以及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区域经济展望》、《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等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分析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于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领域,目前基金组织已几乎成为了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的“摇篮”。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各类金融机构和组织的中国经济分析团队中(摩根士坦利、高盛、德意志银行、瑞银、美洲银行、巴克莱、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香港金管局、美国经济研究局等)的主要研究人员都直接来自于基金组织。
事实上,这些首席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的导向。
无庸质疑的是,他们的研究方法都充分吸收了基金组织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有关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基金组织的分析框架在现实中的成功。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打印版)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915751d4a58da0116c174982.png)
1 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由支出法和收入法来进行核算。
当使用支出法来计算GDP时,GDP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进出口。
当使用收入法来计算GDP时,GDP包括工资、利润、利息、租金、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2 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NI=NDP -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政府对企业补贴)3 国内生产净值NDP——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新增加的产值。
(NDP=GDP-折旧)4 总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
由于资本在不断的消耗,所以在总投资总有部分额度是用来弥补资本折旧的,也可以说是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称为重置投资。
5 重置投资(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6 GDP的平减(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反映价值指标增减过程中与物量变动同时存在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7 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8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机器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第十三章9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产出。
10 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dc/dy11 边际储蓄倾向MPS——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即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该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MPS=ds/dy11.5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比较分析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和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
![比较分析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和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4775607e580216fc710afd3c.png)
精品文档
. 解答: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
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
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产出)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
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
其一,两模型涉及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描述的是微观领域的事物,而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模型描述的是宏观经济领域的事物。
其二,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它们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而总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市场理论和总量生产函数,它们均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
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在说明商品价格和数量决定的同时,还可用来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对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影响,充其量这一模型只解释微观市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
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模型在说明价格和产出决定的同时,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而且可以用来说明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结果。
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b1943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bf.png)
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摘要:进行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可按照模型搭建、数据准备等流程展开,分析银行规模、居民购买力等产生的具体影响,得出可靠结论。
关键词:宏微观因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实证分析引言:进入新时期以后,商业银行开始面临更多的信贷风险,基于此,有必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加以分析,得出各项因素的影响严重程度,提出可靠解决对策。
1实证模型搭建探索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需确定影响信贷风险的宏观、微观因素,其中宏观因素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居民购买力、通货膨胀、经济发展情况等,微观因素则包括银行收入结构、应收成本、贷款规模、银行规模等,可按照以下模型展开计算:N=α1+α2(SIZE i,t)+α3(LOAN i,t)+α4(COST i,t)+α5(NIM i,t)+α6(GDP i,t)+α7(CPI i,t)+α8(LGM i,t)+α9(SR i,)+α10(FINANCE i,t),其中N指信贷风险,SIZE指银行规模,LOAN指贷款规t模,COST指营业成本,NIM指收入结构,GDP指经济发展状况,CPI指通货膨胀,LGM指货币政策,SR指居民购买力,FINANCE指财政政策。
2实证分析2.1数据准备从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15家银行提取其2012—2022年年报,准备研究数据,选择变量,主要涉及以下内容:①信贷风险。
N=不良贷款/总贷款,其中NPL越大,代表信贷风险越高,反之则越低。
②银行规模。
SIZE值越大,银行规模越大,就会具备越完善的预警机制、风险处理系统,所面临的信贷风险越低。
③贷款规模。
LOAN越大,贷款规模越大,银行涉及的业务就会越多,面临的信贷风险越高。
④营业成本。
COST越大,营业成本越高,代表其各类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面临的信贷风险越高。
⑤收入结构,即利息收入/银行总资产,NIM越大,代表银行收入结构越单一,其面临风险的抵抗能力越弱,信贷风险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模型
回归分析是研究一个变量(被解释变量)关于另一个(些)变量(解释变量)的具体依赖关系的计算方法和理论。
从一组样本数据出发,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对这些关系式的可信程度进行各种统计检验,并从影响某一特定变量的诸多变量中找出哪些变量的影响显著,哪些不显著。
利用所求的关系式,根据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取值来预测或控制另一个特定变量的取值,并给出这种预测或控制的精确程度。
其用意:在于通过后者的已知或设定值,去估计和(或)预测前者的(总体)均值。
时间序列模型
对某一个或一组变量x(t)进行观察测量,将在一系列时刻t1, t2, …, tn (t为自变量)按照时间次序排列,并用于解释变量和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t2<…< tn="" )="" 所得到的离散数字组成序列集合x(t1),="" x(t2),="" …,="" x(tn),我们称之为时间序列,这种有时间意义的序列也称为动态数据。
时间序列分析是根据系统观测得到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曲线拟合和参数估计来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对客观事实进行描述、分析、预测以及作出决策。
神经网络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是以神经元的数学模型为基础来描述的。
神经网络模型由网络拓扑、节点特点和学习规则来表示。
在经济应用中,能对商品价格、股票价格和企业的可信度等进行短期预测。
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运用线性代数工具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据此进行经济分析、预测和安排预算计划。
按计量单位不同,该模型可分为价值型和实物型。
灰色模型
灰色模型(grey models)就是通过少量的、不完全的信息,建立灰色微分预测模型,对事物发展规律作出模糊性的长期描述(模糊预测领域中理论、方法较为完善的预测学分支)。
如果一个系统具有层次、结构关系的模糊性,动态变化的随机性,指标数据的不完备或不确定性,则称这些特性为灰色性。
具有灰色性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
对灰色系统建立的预测模型称为灰色模型(Grey Model),简称GM模型,它揭示了系统内部事物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
系统动力模型
系统动力模拟模型又称SD模型。
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分析系统的结构、行为和因果关系,并模拟系统的动态变化,建立结构模型,进而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进行计算机仿真运算,预测出各种情况下系统的动态行为。
SD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环境的系统性、非线性、动态性、区域性等特征
IS_LM模型
IS-LM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X-M加合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r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
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
描述和分析这两个市场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就称为IS—LM.
拉姆齐模型
该模型在确定性的条件下,分析最优经济增长,推导满足最优路径的跨时条件,阐述了动态非货币均衡模型中的消费和资本积累原理。
这个模型被后人称为拉姆齐模型。
拉姆齐研究的中心问题是跨时资源的分配,在任何时刻,国民产出有多少应该分配给消费以产生当前效用,又有多少应该储蓄并投资以提高未来的产出和消费,从而产生未来的效用。
价格模型
宏观经济的价格模型首先应在价格理论的指导下明确价格政策的社会经济目标,例如,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或称资源分配最优化)、满足国民的基本需求、改进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抑制物价总水平、促进资本积累、改进经济结构等。
由于税收、补贴、信贷等其他政策工具也在不同程度上对上述目标产生作用,从合理分工、相互配合的原则出发,价格政策通常只选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有时,政策目标的选择也是系统工程多方案分析的一项任务,它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可能是有差别的。
不同的目标引起最优定价的数值差异,也使得评价经济状况与政策效果的尺度有所不同。
微观经济中的价格确定主要取决于供求平衡关系,价格模型主要用来研究在不同的生产、销售和竞争条件下,如何按照厂商经营目标来确定最优价格。
用于宏观经济的常见的价格模型有三种:
①利用投入产出关系建立价格模型。
把价格形成看作是中间投入成本、劳动报酬与资
金利润的线性组合,其中中间投入成本用投入产出矩阵来描述。
该模型简明清晰,易于进行大规模计算,可在一定意义上用于讨论生产价格和成本推进效应等问题。
应用这种模型具有偏重供给、忽视外贸、忽视稀缺资源、中间投入之间及生产要素
之间缺少替代性等缺点。
②宏观经济线性规划模型。
它能产生出包括各类初始资源在内的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影
子价格。
它表达为在生产要素与实物平衡的线性约束下,追求某一经济目标的优化
问题。
各类资源的影子价格可解释为,某一资源约束的微量松动对目标函数的贡献
率。
该模型也具有简明清晰、易于大规模计算的特点,适于讨论资源的合理分配及
其价格制定。
在添加财政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等约束条件的情况下,也具有一定的
综合政策分析能力。
应用这种模型具有偏重供给、生产要素之间缺少替代性等缺点。
③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它是在古典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市场机制建
立的注重供求平衡的模型,能计算出各部门供求平衡产量及其对应的市场均衡价格,也能计算收入分配政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政策分析
能力。
缺点是模型比较复杂,计算的规模不能过大。
该模型应用于社会主义经济体
制时,应将计划机制、配额管理及它们所带来的非均衡现象考虑进去。
新张伯伦模型
该模型解释了差别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在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中,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垄断权,规模收益递增,企业生产差别化产品(产品可以替代但不完全替代)争夺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垄断利润消失,各个企业仅获得正常利润。
蛛网模型
蛛网模型的基本假定是:商品的本期产量Qts决定于前一期的价格Pt-1,即供给函数为Qts=f(Pt-1),商品本期的需求量Qtd决定于本期的价格Pt,即需求函数为Qtd=f(Pt)。
根据以上的假设条件,蛛网模型可以用以下三个联立的方程式来表示:
Qtd=α-β·Pt
Qts=-δ+γ·Pt-1
Qtd=Qts
其中,α、β、δ和γ均为常数且均大于零。
由于区别了经济变量的时间先后,因此,蛛网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
哈马达模型
哈马达模型分析了相互依存条件下的货币政策决策问题。
在该博弈模型中,博弈的参与者为国家1和国家2。
假定各国的货币政策制定者都以稳定价格和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他们通常针对通货膨胀冲击程度来确定其货币政策的最优水平。
国家在选择某一货币政策时,都力图选择那些蒙受损失最小的货币政策,即如果失业和通货膨胀之和的绝对值越小,那么它所选择的货币政策越好。
市场反馈模型
市场反馈模型是一种处理过量信息的有效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信息资料。
反馈模型还提供了一个制定营销战略和决策的分析结构,它代表的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反馈机制,是不断改进市场营销功能的有效工具。
总之,市场反馈模型给企业的领导者提供了一个检验基础,可用它来检验市场营销决策的效果,以便作出更好的决策。
生产函数模型
该模型表示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在处理实际的经济问题时,生产函数不仅是表示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对应,更是一种生产技术的制约。
例如,在考虑成本最小化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技术制约,而这个制约正是由生产函数给出的。
生产函数:每个时期各种投入要素的使用量,与利用这些投入所能生产某种商品的最大数量之间的关系。
生产函数表明了厂商所受到的技术约束。
Q= f(L,K,N,E)
式中,各变量分别代表产量、投入的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其中N是固定的,E难以估算,所以一般的简化为,
Q = f(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