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里科夫是人性扭曲的变态狂 (人教版高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里科夫是人性扭曲的变态狂 (人教版高三)

[摘要]:中学语文教科书曾把别里科夫当作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和“鹰犬”,“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这是“极左”思潮影响下所得出的标签化的结论。而我通过对小说文本及其写作背景的分析,认为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奴性十足的可怜、可笑、可悲的庸俗文人,是沙皇专制制度下人性扭曲的变态狂。

[关键词]:别里科夫,人性扭曲奴性十足病态狂

我们的教学参考书一直把别里科夫当作“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像鹰犬一样”。在新版的试验修订本中,课文前的提示虽改成“一个胆小、保守、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给他摘掉了一顶“反动”的帽子,但“扼杀一切新思想的”罪名仍然不轻。“教参”引用的资料还认为“主人公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他是“一个海鸟或企鹅式的害怕变革,苟且偷安,甚至甘心充当沙皇鹰犬的知识分子形象” 。把这些“帽子”加在别里科夫头上,

未免太委屈这位俄国老夫子了。众所周知,别里科夫终其一生仅仅是沙皇俄国内地某男子中学的一个希腊文教师。地位低下,生活在底层,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总是“战战兢兢”,“满心害怕和憎恶”;经常“没精打采”,“闷闷不乐”;惟有一次他露出过“淡淡的苦笑”,那是他向人谈起他所钟情的小姐---华连卡;即使恋爱、结婚,别里科夫也是“怕”字当头,心里想的是:“我也知道人人应当结婚,人得估量一下将来的义务和责任,说不定就要惹出麻烦来了。” 别里科夫忧心忡忡,疑虑重重,因此把自己装在一个个“套子”里。不必说白天出外,即使晚上在家里,再热再闷,也要关紧小得“活像一只箱子”的卧室的门,钻进帐子,“拉过被子蒙上脑袋”,仍然“深怕会出什么事”,以致“通宵做恶梦”。直到他一命呜呼之后,才不感到恐惧了,小说这样描写死后的别里科夫:“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仿佛暗自庆幸终于装进了一个套子里,从此再不必出来了似的。” 很显然,别里科夫在人间没有感受到任何快乐和安详。

别里科夫四十多岁,仍孑然一身,经人怂恿、撮合,他同“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恋爱了,而且差点结了婚。这件喜事本来可能促成别里科夫的生活发生转机,但因他忧虑无穷,拖延不决,后来也果真“惹出麻烦来了”。也就是“漫画事件”,他经受不了那些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麻烦”,由

难堪而慌乱而恐怖,在“柯瓦连科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终于在女人的“哈哈”笑声中吓得一病不起,送了性命。

如果不抱什么成见,我们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别里科夫是受伤不重,但是女人的笑声对他的刺激很大,于是,不幸的可怜的“小人物”就一命呜呼了。对于别里科夫的死,柯瓦连科姐弟难辞其咎。如果对簿公堂,柯瓦连科会要承担刑事和民事责任。

我们再分析别里科夫为人处事的两个事例:一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迟了,他“心慌得很,一个劲地说:千万不要闹出什么乱子。”二是他所爱的小姐同她弟弟兴高采烈地骑自行车去郊游,他觉得不成体统,绝对不合时宜,“太可怕了”,吓得“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对此,他非常诚恳地奉劝柯瓦连科说:“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知,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在别里科夫看来,前者到教堂去迟了是不可宽容的罪过,毕竟只是同事,他只是暗自嘀咕而已;而后者的当事人与前者亲疏有别,事情虽然不如前者严重,但他感到“有责任”以“一个比您年纪大的同事”的身份,“进一个忠告”。应该说是善意的。

再者,别里科夫这种变态心理是白色恐怖吓出来的,是专制政治扭曲了他的灵魂。小说有一段刻画别里科夫的心理描

写:“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是摇摇头,低声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连官方批准、默许过的事情,他还担心闹出乱子,还怀疑它或许包藏着什么阴谋或杀机。这里把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白色恐怖,把奴隶们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的艰难处境,刻画得入木三分。细心体会此中深意,有助于我们理解别里科夫“怕”的根源。契诃夫在1883年写过一篇《小公务员之死》,与1898年发表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时隔15年。两篇小说的题材、情节相似,主人公都是“小人物”。1898年的契诃夫目光更敏锐了,思想更成熟了,因而他是把别里科夫放到更广阔的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去塑造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针砭封建专制统治的时弊。契诃夫通过故事叙述者之口说:“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在说明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并非个别,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故事讲完后,原文有一段意味深长的环境描写:“这时候村子给夜色包得严严紧紧,躲开了劳苦、烦恼、忧愁,安心休息……”。显然,这象征沙皇专制统治下

人们的生活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套子”。兽医伊凡•伊凡尼奇接着有一段议论:“我们在城里,空气恶浊,十分拥挤,写些无聊的文章,玩‘文特’(注:一种赌博的纸牌游戏)——这一切岂不也是套子吗?至于在懒汉、搬弄是非的人、无所事事的蠢女人中间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而且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蠢话——这岂不也是套子吗?”他最后大声疾呼:“不成,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啦!”这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正是小说的主旨所在。可见在作者眼中,当时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各种庸俗、空虚的生活都是“套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岂只别里科夫一个!这段有助于理解小说主题的点睛之笔,在教材中实在不应该删去。不难看出,契诃夫创作《装在套子里的人》要读者深思的是:谁是“套子”的制造者?是谁把“人”装在“套子”里的?谁是别里科夫们的悲剧的导演者?请注意小说的一段描写:“全城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作,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小说结尾处伊凡•伊凡尼奇说:“自己受到委屈和侮辱而隐忍不发,不敢公开声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一边,反而自己也弄虚作假,面带微笑,而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有一个温暖的小窝,为了做个不值钱的小官罢了。”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白色恐怖!历史事实正是如此。面临日益高涨的工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