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回延安》说课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回延安》教学设计回延安第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诗人在延安生活过,病成长为革命诗人,延安是他的第二故乡。

诗人对延安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

诗人以满怀的热情回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沿岸的巨变,展望沿岸的未来,表现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的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革命年代了解不多,教学时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

同时学生也对陕西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也比较陌生,所以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和地方方言。

目标确定①感知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深情厚谊。

②朗读味语言,把握“信游”的形式特点和语了解与作品相关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难点朗读味语言,把握“信游”的形式特点和语了解与作品相关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扣住题目,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活动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过十余年,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诗人兼剧作家贺敬之,为延安写下了一首诗-《回延安)。

通过标题,我们可以推测他若干年前在延安待过。

当他再次回到延安,又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学生活动(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设计意图从革命圣地延安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比读诗歌,初探情感基调教师活动1.学生自由朗读。

2.抽生选读诗节。

3.听读《回延安》视频朗诵,读准字音,作相应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把握朗诵的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1)字音:糜子(méi) 登时(deng) 油馍(m ó) 脑畔(pàn) 眼眶(kuàng)(2)节:轻重缓急及传递情感的不同尤其关注省略号的朗读技巧例如:(激动地)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深情地)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说课稿
一、说教材
《回延安》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使学生由对信天游的感受走入课文。

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对延安的历史以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要详细介绍,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主题。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
用一首陕北民歌引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新课的讲授。

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人)。

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诗集。

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二)新课鉴赏。

说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说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是否恰当
审视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和学 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或 补充。
课堂管理是否有效
反思课堂管理方式是否得当,能否有 效地维护课堂秩序,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教师表现是否满意
对自己的教学表现进行评估,包括语 言表达、教学态度、课堂掌控能力等 方面。
教学改进建议
调整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 参与度、思维活跃度等,及时给
予反馈和指导。
作业评价
布置相关作业,如诗歌鉴赏、写作 等,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 力。
测试评价
通过单元测试或期末测试,评价学 生对《回延安》的学习效果和诗歌 鉴赏能力。
03
《回延安》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解读
背景介绍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 安,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动 得不能自已,一口气写下了这首
句子分析
对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互动讨论环节
问题讨论
01
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
小组合作
02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心得。
角色扮演
03
学生扮演文中角色,通过表演形式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课
堂互动性。
总结提升环节
主题总结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诵读、讲解、讨论等 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 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 感体验。
讲解法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 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 合作探究能力。

《回延安》教案设计

《回延安》教案设计

《回延安》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主题思想和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学会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作者简介:鲁迅,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课文背景:作者在延安生活和工作时期的经历和感受。

2.2 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课文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描写延安的景色、回忆延安的生活、表达思乡之情;课文特色: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描写、独特的文学风格。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和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内涵;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教学准备:准备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素材;准备讨论问题和写作任务。

4.2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布置写作任务,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互学习和借鉴;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延安的关注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延安有什么了解和印象?6.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经历。

人教版《回延安》说课稿

人教版《回延安》说课稿

人教版《回延安》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回延安》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 学生能够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提高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回延安》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分析文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 深入探讨文中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和时代价值。

-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收集与《回延安》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PPT课件。

-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小组活动的设计。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

- 收集有关延安的背景知识,准备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延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 简要介绍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性。

2. 课文讲解:- 教师朗读全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 讨论文中的象征元素,如“宝塔山”、“延河”等,它们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 人物分析:- 深入剖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 讨论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主题的贡献。

4. 语言学习:- 选取文中的精彩句段,进行赏析和模仿。

- 指导学生学习并运用文中的新词汇和表达方式。

5. 情感体验与价值探讨:-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人物的情感世界。

- 开展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革命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6.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回延安》的理解和感悟。

- 设计相关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模拟采访、写作练习等。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回延安》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让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理解。

诗歌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歌中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2 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和讲解。

3.3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一些与延安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4.2 新课导入:介绍《回延安》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4.3 诗歌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4.4 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5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让学生回家后,朗读《回延安》诗歌,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2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解释。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评价在课堂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在分组讨论中,评价学生的合作和分享情况。

6.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回家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和写作的部分。

评价学生的选择诗歌朗读和解释的质量。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反思反思是否全面讲解了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反思是否充分解释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7.2 教学方法反思反思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反思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朗读和讨论。

第八章:拓展活动8.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完整版)《回延安》教案

(完整版)《回延安》教案

(完整版)《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1教学⽬标【知识与能⼒】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通过了解有关作者的⽂学常识及⽂章创作背景,深⼊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有关“信天游”的⽂体知识,学习⽐兴、夸张等⼿法在诗歌中的运⽤。

【过程与⽅法】1.运⽤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2.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式,品味语⾔,领悟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对⾰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感情,培养学⽣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清⽂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2.难点:学习⽐兴⼿法在诗歌中的运⽤。

教学过程第⼀课时⼀、导⼊新课〔播放民歌《⼭丹丹开花红艳艳》〕“⼀道道的那个⼭来哟⼀道道⽔,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主席领导咱打江⼭。

”听着这⾸热烈欢快、脍炙⼈⼝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预设:黄⼟⾼原、劳动⼈民、延安)对,我们会想起黄⼟⾼原,会想起黄⼟地上朴素的劳动⼈民,会想起⾰命圣地——延安。

⽼⼀辈的⾰命者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近其中的⼀位——贺敬之,⾛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预习课⽂1.检测⽣字词(1)读准字⾳,记准字形。

糜.⼦(méi)脑畔.(pàn)油馍.(mó)眼眶.(kuàng)窑.洞(yáo)(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回回:⽅⾔,⼀回⼜⼀回。

登时:⽴即,⽴刻。

⽩⽣⽣:形容⾮常⽩。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

亦形容(谈话)漫⽆边际。

2.了解作者贺敬之,现代诗⼈、剧作家,⼭东峄县(今⼭东枣庄市台⼉庄)⼈。

1924年出⽣,1945年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新歌剧《⽩⽑⼥》,该剧剧本荣获1951年斯⼤林⽂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程碑。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窗:今天我给大家讲一篇文章,它的名字叫做《回延安》。

这是毛泽东同志为了在路途中回忆延安、思考长征路上的艰苦经历而写的一篇文章。

作为近代中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许多磨难,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毛泽东同志《回延安》一文,以回忆长征途中为主线,娓娓道来。

这篇文章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于长征途中的斗争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和文化中一笔重要的遗产。

首先,毛泽东同志通过回忆,勾勒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的血雨腥风,劳苦卓绝的历程。

他描绘了壮士们跋山涉水、与自然环境中的刁难搏斗的情况,表现出他们的勇气、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用细致的叙事方式,淋漓尽致地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之旅,这样的描述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情况,而且也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工农红军在艰难困苦中奋勇前行的精神。

其次,毛泽东同志通过回忆,感慨中国工农红军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在《回延安》中讲述了工农红军经历了阵痛式的辗转反侧,从而在无数险阻中拿下了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文章中,他强调了中国工农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下所展现出的斗志和英勇,描述了无论在遭受敌人残酷的围攻还是在迎来自然灾害时的苦难,中国工农红军都毫不气馁,硬着头皮前行,向着胜利的方向进发。

这种精神是伟大的,值得我们在今天深刻铭记。

最后,通过这篇文章,毛泽东同志希望能够鼓励全国干部群众,更好地服务人民和现代化建设,这更是毛泽东同志《回延安》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

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呼吁全体中国共产党员要独立思考、艰苦奋斗,为建设新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他也强调了中国革命的渊源,以及如何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推动革命的发展。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值得学习的重要精神。

总之,《回延安》这篇文章是一篇经典的中国革命史诗,它体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勇和顽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遗产。

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不仅回顾了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的奋斗历程,还鼓励全体干部群众继续向前,勇往直前。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与说课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与说课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与说课设计1. 《回延安》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1.感知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超越个人对故土的感情,是一种“大我”的革命情怀。

2.深度感知“信天游”的语言特色,理解并运用“比兴”手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它是一座北国边塞之城,它是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黄土地,既有壮丽的历史画卷,也有光照日月的红色经典。

如果说有哪一个地方,可以作为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灵朝圣之地,那这个地方不能是北京,不能是上海,也不能是广州、深圳,它最应该是延安。

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学习一首关于延安的政治抒情诗《回延安》,作者贺敬之。

二、资料链接1.延安精神光耀千秋革命的延安:延安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

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领导并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青年抗日救亡运动:从抗日战争起,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毛主席号召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2.诗人与延安战时的延安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诗人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

1940年,16岁的他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成长、学习工作了6年,之后奔赴新的战场。

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三、教学活动活动一:一读诗歌,显韵味这首诗情感浓烈,深切动人,极度欢乐的字里行间渗出生活的气息和乡土的美感。

——臧克家谈《回延安》1.读准口语化的读音。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这次我设计的课程是《回延安》,旨在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幼儿体验到回到延安的热情和喜悦,同时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景模拟、游戏互动、手工制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核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积极表达。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延安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点,知道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延安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点,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难点:如何让幼儿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地图、图片、视频等。

2. 学具:手工制作材料、画笔、画纸等。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延安的宣传片,让幼儿对延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

2. 讲解:利用PPT、地图、图片等教具,向幼儿介绍延安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点,让他们对延安有更深入的认识。

3. 手工制作:分发手工制作材料,引导幼儿动手制作延安特色手工艺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4. 游戏互动:设计一系列与延安相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了解延安,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5. 表达分享:鼓励幼儿用语言、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延安的认识和感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延安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点,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难点:如何让幼儿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背景介绍延安是革命老区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

在长达13年的时光里,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基础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滋养和孕育了无数革命先驱、英雄烈士和伟大领袖。

回延安,就是回到我们伟大党的发源地和祖先的集中地,回到那个革命先辈曾经奋斗的地方,深入去体验以知识青年、教育工作者、党员干部、革命先驱等名义团体的“热潮”计划之一——“回延安”,去追寻那段先辈们的光辉历程。

行程安排第一天北京——延安早晨六点半,我们在北京首都机场搭乘飞往延安的班机,一路上看着白云从身边掠过,我不自觉地想起了先辈们曾经跨越河山的日子。

中午,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延安,这里是我们的第一站。

我们一边细细地品味这个人文气息浓郁的小城,一边摸索着,去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了那些来自延安的革命胜地,如枣林、革命博物馆、中央党校等等。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我们看到了那些先辈们的手写文件,读着他们用汗水和热血写下的革命印记。

第二天延安早晨,我们正式开始了我们的体验之旅,按照“热潮”计划,我们要在这里学习知识青年应当怎样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之下。

在一旁,我们的导游传授着给我们大量的抗日战争与烽火连城的延安民居,识别着在长达8年之久高密度山区作战必不可少的基地区域。

一直走到中央党校,我们感到自己的知识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知识青年应该具备多元化的社会素质的引导和学习,历史知识、文艺知识、语言文化知识和草根观念,要求不仅汲取能源的外力,还要累积内心强大的自我力量。

傍晚,我们去看了雷锋爱心基金发起人“牛栓子大爷”留给世人的主题小品,让我们认识到,雷锋是一个有爱心的人,雷锋的故事是一部亲情、友情和人类爱卿的资本史。

第三天延安——西安早晨,我们背上行囊,离开了延安。

在这里我们渡过了一个真正的知识青年成长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艰辛困苦的历练,但也获得了扶摸内心的成长和领悟。

回延安教学说课设计完整版

回延安教学说课设计完整版

回延安教学说课设计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2《回延安》教案设计侣俸中学陶鸿中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陕北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本诗中大量口语和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词语。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总第4课时)教学要点:1.熟读诗歌,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形式。

2.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人教部编版(青岛)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青岛)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青岛)八年级语文下册《2 回延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2 回延安》是人教部编版(青岛)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写作者回到延安后所见所感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延安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先辈的崇敬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体会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于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体验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和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对先辈的崇敬之情,培养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对先辈的崇敬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阅读理解、讨论分析、情感体验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3.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情感。

教师进行指导和点拨。

4.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等方式,体验诗歌的情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强调诗歌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情感体验。

通过板书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回延安教案(精选7篇)

回延安教案(精选7篇)

•••••••••••••••••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回延安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回延安(教师中心稿) 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当你踏上你离别多年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

贺敬之于1940年到达延安革命胜地,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

1956年,诗人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胜地延安,此时正好是十年时间,那么,当作者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他的心情如何,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二、熟读、演唱,体会诗人流露的真情。

1、自由读、体会诗情,弄懂本诗的感情基调。

全诗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跳荡、激烈。

第二部分:深厚。

第三部分:真挚、亲切。

第四部分:热情、明快。

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2、弄懂感情基调基础上齐诵,再次体会。

3、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进而介绍“信天游”的知识,并用《信天游》曲调演唱。

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流行与陕北一带。

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段(节),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句略同。

短的只有一两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

每段的两句都押韵,多段可以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

多段时,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

{有关”信天游”的知识见原第二册教材《回延安》后。

}三、讨论: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的过程用“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紧扣一个“回”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改为“去”“到”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回延安》教学设计
课题
《回延安》
单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科
语文
年级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师生互动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词义理解:
糜子:一种果实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留脚印:深文中的意思是,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合作探究:“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合作探究:作者在这一节中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自身情感的?
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
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024《回延安》说课稿范文

2024《回延安》说课稿范文

2024《回延安》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回延安》是2024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的内容。

这是一篇描写红军长征中回到延安的故事文章,它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心情变化和对延安的赞美,展现了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语文素养,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主题,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取文本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构建合理的语境理解文章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长征精神的伟大,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英雄的敬仰。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主题,能够提取文本信息和进行归纳概括。

难点是:培养学生构建合理的语境理解文章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法以问题导入法和讨论引导法为主,通过提问和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文本的内涵。

学法上,采用阅读理解和团队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教学PPT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素材,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主动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环节一、导入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会通过播放一段红军长征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和伟大,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

环节二、呈现文本,引导学生探究。

首先,我会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红军长征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让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然后,我会展示《回延安》这篇文章,让学生阅读并分组进行讨论,发现文章中表达长征胜利的关键。

环节三、整合文本,深入解读。

我会请学生自由讨论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并邀请几个小组进行汇报。

然后,我会通过教师讲解和引导,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主题。

(完整版)《回延安》教学设计

(完整版)《回延安》教学设计

(完整版)《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一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知识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的朗诵。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能力目标: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1、【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

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

看来大家对延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着什么样的深刻情谊?(多媒体展示)《回延安》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习,说说作者、背景2、学生质疑,教师整合学生所提问题。

通过预习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体裁角度) 学生质疑预设:(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怎样读这首诗?(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感情?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钟)(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走进文本,读中悟情学生自读,汇报学习成果:(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抽学生读,并以第一小节为例,让学生谈谈为什们这样读?提示方法:理解诗意,读出语气、语速、重音、节奏。

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介绍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提出质疑、学生读课文自学,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学生动手标注诗的节奏、重音展示学习成果.由于这是一首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游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对比自己所做的批注,矫正思维偏差2、听视频范读。

(完整版)《回延安》说课稿教学设计.docx

(完整版)《回延安》说课稿教学设计.docx

《回延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而教材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部编版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大力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学习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养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牺牲的优秀品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贺敬之在诗中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还可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A、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B. 学习本诗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C.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地诵读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三)教学重难点:1、学习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2、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二、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课上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去深入感知诗歌内容与形式。

学生在探究“延安精神”活动中,我对延安的革命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也一并做了详细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感悟“延安精神”。

2、能力分析据我班学生的诵读水平,我侧重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赏析诗歌,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方式与风格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我会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

2 回延安说课稿评委老师好,我是号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回延安》第二课时。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回延安》选自部编教材八下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有小说、诗歌、散文,共同的主题是“民俗文化”,学习本单元,能让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理解。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抒情诗,贺敬之在诗中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教学时要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要通过充分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情,感知诗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歌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以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我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在前面三个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策略,比如意象,抒情方式, 朗读、默读等,这首诗歌距离学生所处的年代较远,所采用的是比较相对陌生的形式,因此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去深入感知诗歌内容与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地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结合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1体会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地方特色与表现手法.2感受诗歌的乡土美感和诗人对延安的深情。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诗歌要反复朗读,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情我将目标1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对距离遥远的陕北风情和延安感情难以产生共鸣,所以将目标2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一)教材处理教学中我把教材中课后的思考探究“体会陕北民歌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美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拓展品味蒙古歌曲,体会不同地区民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课标要求诗歌要反复朗读,并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以上分析我将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批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而教材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部编版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大力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学习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养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牺牲的优秀品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贺敬之在诗中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还可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B.学习本诗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C.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地诵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2、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
所喜闻乐见的,因此课上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去深入感
知诗歌内容与形式。

学生在探究“延安精神”活动中,我对延安的革命
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也一并做了详细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
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感悟“延安精神”。

2、能力分析
据我班学生的诵读水平,我侧重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赏析诗歌,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方式与风格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我会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

学习诗歌的基础和重点都在于朗读。

基于这一点,我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情感。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

课外搜集关于写延安的诗文,读一读,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教学手段: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计划用时2课时,设计了四个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用一首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入题,让学生体会陕北民歌“信天游”
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大胆泼辣、直接抒情等特点,以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学习活动一:听读
学生认真听范读,注意诗人的感情、节奏和重音的处理。

讨论:1.哪些字词要读重音,为什么?
2、明确全诗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回延安):跳荡、激烈。

第二部分(忆延安):深厚。

第三部分(话延安):真挚、亲切。

第四部分(看延安):热情、明快。

第五部分(祝延安):激越、昂扬。

学习活动二:演读
四人小组合作,进行朗读训练(读、听、评),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多人搭配朗读、一唱一和、边读边演等等)
要求: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并把握好诗歌节奏和情感。

讨论:1、给每部分取个三字小标题;
2、全诗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布置作业,巩固成果
1.练习册的基础题
2.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指名抽背课文,听写生字词
学习活动三:品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喜爱或令你动情的诗句,痛快地读出来,请用“我喜欢……,因为……”“……好,好在……”的句式进行品析,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示:可从修辞、描写方法、地方特色、情感抒发等方面考虑)
示范:1、我喜欢“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因为这句运用了比兴手法,以“羊羔羔吃奶”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表达诗人对延安感激、热爱之情。

2、“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好,好在一“抓”一“贴”
这两个动作,夸张地表现诗人重见延安时的激动、喜悦心情
学习活动四:拓读
为了使革命传统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我让学生课前访问祖父辈,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并要求学生自行搜集并阅读关于延安的诗文,在课上探究、感悟延安精神。

教师适当指导、点拨,提供、补充相关背景和阅读材料。

教师准备:(1)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强调作者与延安关系。

(2)阅读材料: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萧《记一辆纺车》等。

(吴伯萧的散文,要提醒学生好好看一下,并与后面《灯笼》相比较。


布置作业,巩固成果:
1、练习册上的阅读题
2、本课诗人用比兴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
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与延安密不可分、血肉相连的关系。

请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运用比兴手法写一个片段。

(50~100)
附:板书设计:
回延安-澎湃激情兴奋
忆延安养育深恩感激话延安亲人心声喜悦看延安崭新面貌赞颂颂延安伟大贡献热爱
五、教学反思:
我非常重视诗歌的朗读。

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诵,像用快板、方言、边读边演等方式都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自己组织配合好的,这节课上得还是挺成功的,简直是学生组织的一场热闹朗诵会。

在品析诗歌活动中,有不少学生的诗句赏析非常精彩,博得了师生的赞赏。

我再一次深刻地领悟到,给学生一个多大的舞台,他就会发挥出多大的潜能。

不足之处是:某些学生课后积累拓展六准备得不是很充分,所以我应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