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因素分解
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提升途径
统计与管理二○一五·四企业管理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提升途径黄 芳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本文通过解析凌云集团近几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来探讨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一、凌云集团简介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凌云集团)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所属军民结合子集团,主要业务涵盖汽车零部件、市政工程管道和军品三个业务板块。
凌云集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成为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及市政工程管道行业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凌云”和“亚大”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和市政工程管道业的驰名品牌。
在“十二五”规划的正确引领下,提前两年(2013年)实现“百亿凌云”的战略规划,经营质量和经营规模实现同步提升,并以较强的实力连续两年入围中国汽车工业30强,成为30强里为数不多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之一。
二、凌云集团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现状图1 近几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情况近几年,凌云集团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1.5万元/人增长到16.01万元/人,呈整体向好的趋势以年均11.7%的增速增长,现就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指标构成来分析影响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
三、影响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方法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年末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从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工业增加值和年末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变动直接影响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
即:工业增加值越高,年末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越少,则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就越高。
(一)主要因素之一“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生产法、收入法。
我国工业企业通常采用的计算方法是生产法,下面重点对生产法进行解析。
生产法又称投入法,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是用工业总产出减去工业中间投入。
社会劳动生产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社会总劳动力所创造的产品数量,它是衡量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效益的重要指标。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实现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围绕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提升方法展开探讨。
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社会总劳动力所创造的产品数量。
它是由各个经济单位的劳动生产率总和得出的。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优化劳动组织和管理、改善生产技术等途径来实现。
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1.技术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经济发展。
2.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决定了生产力水平。
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3.劳动组织和管理:合理的劳动组织和高效的管理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4.资源配置:合理的资源配置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有效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方法1.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培养创新人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2.提升劳动者素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3.优化企业组织和管理:实施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提高企业内部效益,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4.加强资源节约与环保:推动节能减排,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效益的重要指标。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提升、优化企业组织和管理、加强资源节约与环保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途径来实现。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和增长分解
2022年第4期(总第253期)人口与经济POPULATION &ECONOMICSNo.4,2022(Tot.No.253)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和增长分解邓金锋,杨㊀娟(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875)摘㊀要: 十四五 期间,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劳动生产率增速对于GDP 增速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经济转型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进一步分析,探究其增长源泉㊂对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扩展,并利用各省市1998 2019年数据,对劳动生产率进行回归估计和增长分解㊂研究的主要发现有:OLS 回归结果表明,中国劳动生产率在产业结构转变期间确实经历了 结构性减速 ,但分解的结果表明,这种减速主要存在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对高劳动生产率部门反而有一定积极作用;回归和分解的结果表明,出口结构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仅发生在低分位处,且总体效应较小;产业结构转变期的资本产出弹性更大,且资本深化仍是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最大动力;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的水平,目前教育扩张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仍有促进作用;转型期间劳动生产率的分布更加集中,表明省际间的劳动生产率存在趋同,分解的结果表明主要是由要素回报导致的㊂基于实证分析的结论,未来引导产业结构向生产性服务化发展,进而引导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是缓解转变期经济 阵痛 的重要途径;同时,兼顾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的教育扩张将更有益于劳动生产率增长㊂关键词:结构转变;资本深化;教育数量;教育质量;劳动生产率中图分类号:F249.22㊀文献标识码:A ㊀文章编号:1000-4149(2022)04-0122-17㊀DOI :10.3969/j.issn.1000-4149.2022.00.010收稿日期:2021-11-02;修订日期:2022-02-12作者简介:邓金锋,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娟,经济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㊂一㊁引言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体量实现了飞速增长;同一时期,其劳动生产率也经历了相似的增长过程㊂1978年,中国实际劳动生产率仅5176.6元;而到了2019年底,㊃221㊃邓金锋,等: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劳动生产率中国实际劳动生产率已经达到118003.1元,41年间增长了21.8倍㊂从图1可以看出,劳动生产率和GDP增长过程具有高度一致性,尤其是在2010年及以后,二者的增长速度基本趋同,在2014年以后,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已经超过GDP增速㊂从GDP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不难发现,这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增速对GDP增速的影响不断提高,甚至直接决定经济增速①;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在2010年前后跨过刘易斯拐点(准确地说,应该是刘易斯第二拐点),即由纯粹的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带来的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1-2]㊂①㊀由Y t=LP tˑL t,可以推导出经济增速ΔY t Yt-1ʈΔLP t LPt-1+ΔL tL t-1㊂其中Y t㊁LP t㊁L t分别表示t时期的GDP㊁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数量㊂图1㊀1978—2019年中国GDP增速和劳动生产率增速㊀㊀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easyquery.htm?cn=c01 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㊂在达到刘易斯拐点之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开始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中国经济发展进入 新常态 ㊂在这一新阶段,产业结构表现主要为服务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制造业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3]㊂在新阶段下,基于要素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㊂就劳动力要素来看,中国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㊁劳动力供给持续下降㊁人口老龄化加速和生育率较低的问题[4-9];从资本要素投入来看,迈过2010年后,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呈下降趋势,2011年,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分别为27.3%和21.1%,之后处于增长减速阶段,到2019年,增速分别下降至3.2%和6.6%㊂站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更加复杂㊂一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且与民粹主义㊁ 逆全球化 互相呼应[10]㊂二是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后疫情时代各国经济恢复缓慢,疫情反复给各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带来巨大挑战[11],世界经济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12]㊂三是 十四五 期间,中国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集中在发展质量上,能否实现扩大内需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㊁以创新促发展等目标将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2035远景规划目标的关键㊂实现经济高质量㊁持续发展,意味着需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㊂2021年3月,政府工㊃321㊃㊀‘人口与经济“2022年第4期作报告提出 十四五 期间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的目标㊂单从数学意义上理解,这一目标似乎很容易实现,毕竟中国从业人员数量处于持续下降状态,只需国民生产总值保持增长即可㊂但从实际意义来说,这一目标是要求国内生产总值应由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拉动,保持合理与健康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将决定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㊂深入分析影响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因素,有利于正确认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挖掘新时期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㊂通过对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扩展,本文得到包含产业结构转变㊁资本深化和教育因素三方面的劳动生产率生产函数,并利用各省市1998 2019年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进一步地,对不同阶段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进行RIF分解以探究不同因素的增长贡献㊂本文的意义在于:回归分析的结果肯定了中国经济在结构转型升级时期确实经历了 结构性减速 ,但也认可产业结构转变的积极作用,即促进上侧分位数上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时,本文还发现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时的相互影响㊂二、相关文献回顾在众多研究劳动生产率的文献中,可以按照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进行分类,这些因素包括:产业结构和全球产业链分工㊁资本深化㊁教育和人力资本㊁市场配置资源有效性㊁创新和技术进步㊁城市规模㊁环境等㊂本文主要关注产业结构㊁出口结构㊁资本深化㊁教育人力资本四方面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研究成果㊂1.产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把产业结构升级看作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优化的过程,那么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13-14];而 鲍莫尔成本病 观点认为,劳动力不断从进步部门转移到停滞部门,最终会导致整体生产率的降低[15]㊂1990年以后,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产业结构工业化转变处于下降态势,那些依赖于自然资源出口的国家,劳动力从高生产率部门流向低生产率部门,导致整体劳动生产率降低[16]㊂有学者使用1973 1990年联合国工业开发组织39个国家和24个行业的数据对劳动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发现尽管总体上产业结构服务化转变对劳动生产率有负向作用,但那些致力于发展电子行业的国家实现了劳动生产率更快的增长[17]㊂还有学者对俄罗斯1995 2012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进行了分解,发现结构变化的影响是随着劳动生产率增速增加㊁随时间降低的[18]㊂罗宾森(Robinson)等对中国1978 1995年的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通过将要素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转移至高生产率部门,产业结构工业化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19];但是,李文兵等对1979 2005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分解,认为三次产业结构转变期间没有产生明显的 结构红利 [20]㊂对中国2010年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认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 结构性减速 [21]㊂产业结构 服务化 对劳动生产率的负向影响被部分学者用于解释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放缓,这一经济增长放缓的现象被称为 结构性减速 [22],支持这一观点的逻辑是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其生产率相对工业部门生产率较低,向 服务化 转变导致经济增长放缓㊂陆明涛等也认为,在劳动人口增长减缓甚至负增长㊁资本投资下降㊁要素产出弹性下降的冲击下,结构性减速不可避免[23]㊂㊃421㊃邓金锋,等: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劳动生产率2.出口结构和劳动生产率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具备吸收发达国家技术实现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的 后发优势 ㊂卡茨(Kates)比较了1970 1996年期间拉丁美洲国家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速,拉丁美洲国家产业结构转向具备比较优势的原材料加工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使得这些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比美国对应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减小,而其余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扩大[24]㊂孙文远和姜德波认为,基于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利益的获得㊁技术进步和技术溢出效应㊁企业和产业组织创新效应等途径,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25]㊂唐东波对中国2000 2006年参与全球分工的研究也发现,参与国际垂直分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确实有正向作用,尤其对高新技术行业和低生产率企业的效应更大[26]㊂3.资本深化和劳动生产率资本深化即劳动力人均资本不断增加的过程,根据Solow增长模型,当经济处于平衡增长路径上时,劳均资本是稳定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储蓄率偏高和外向型发展战略都意味着资本深化的持续性㊂有学者通过对1987 2005年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分解,认为储蓄是这一期间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而这与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资本深化持续加深相关[27];类似的,毛丰付和潘家顺也认为1995 2010年间资本深化对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最大,尽管这一影响呈缓慢下降态势[28];李谷成也认为资本积累及其深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29]㊂4.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在内生增长理论中,知识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十分重要,进而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㊂在实证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使用教育人力资本作为代理变量,证实了人力资本提高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㊂如费舍尔(Fischer)等人使用欧盟NUTS-2地区的观测数据,发现地区人力资本的相对提升对区域的劳动生产率确实有促进作用[30];兰加斯(Rangazas)对美国长期(1870 1970年)的劳动生产率研究表明,教育数量和质量能解释美国30% 40%的劳动生产率增长[31];其他的研究也表明人力资本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正向作用[32-37]㊂在现有关于中国劳动生产率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从资本深化和要素结构转变的角度分析劳动生产率增长,少量研究考察了资本深化和教育人力资本的影响,前者忽视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教育扩张的贡献,后者却没有考虑到结构因素的动态变化㊂此外,在研究教育人力资本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时,大多学者仅考虑了教育数量而忽视了教育质量,虽然张海峰等估计了教育质量的影响,但是其使用的数据较早(1980 2005年),不能反映出高等教育扩张的效应[38]㊂综合已有文献,本文将考虑结构转变㊁资本深化和教育(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本对劳动生产率的边际影响和增长贡献㊂三、分析框架在对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时,主要使用的方法有两种,即回归和分解㊂回归的结果能直接反映在某一给定自变量X的水平上,X的微小变动对于因变量Y的影响,因此回归系数又被称为条件偏效应,回归系数即为均值处的偏效应㊂在某些情况下(比如㊃521㊃㊀‘人口与经济“2022年第4期研究性别收入差距和代际收入差异时),为了测量X 的微小变动对于Y 的边际分位数或者Y 的边际分布的其他函数的影响,可以使用RIF (Recentered Influence Function)回归[39]㊂对被解释变量的变动进行分解,有助于清楚认识不同解释变量的增长贡献㊂在部分文献中,学者们对劳动生产率的研究专注于劳动生产率变动成因的分解,比如,法格伯格(Fagerberg)[17]㊁佩内德(Peneder)[14]㊁蔡跃州和付一夫[40]等使用偏移 份额分解法将劳动生产率拆解为进步效应和结构效应㊂偏移 份额分解法对数据质量有一定要求,即需要知道各产业的投入和产出占比,在实证分析中,投入占比和产出占比数据往往由测算得出,存在一定缺陷㊂另一种新兴的分解方法是基于RIF 回归,这一方法和Oaxaca-Blinder 分解相似,但不同的是RIF 分解研究的是要素X 及其回报的变化对Y 在不同时期分布的影响[41]㊂本文将基于面板OLS 回归探讨各要素对于劳动生产率的边际效应,使用RIF 分解讨论引起不同阶段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分布变化的原因㊂下面介绍OLS 回归模型和RIF 分解方法㊂1.生产函数和OLS 回归模型基于Solow 增长模型,提出地区生产函数如下:Y i ,t =A i ,t (η1i ,t ,η2i ,t )K α1i ,t (h i ,t L i ,t )α2(1)㊀㊀其中,Y i ,t 表示国内生产总值;A i ,t 表示该地区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取决于地区的产业结构η1i ,t 和出口结构η2i ,t ;K i ,t 表示资本存量;h i ,t 为地区平均人力资本,L i ,t 表示劳动力人数,h i ,t L i ,t 的意义类似于有效劳动力;α1㊁α2分别表示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力产出弹性,满足α1>0和α2>0,这里对α1+α2不做具体设定①;脚注i 和t 分别表示地区i 和时间t ㊂根据方程(1)可求得劳均产出并进行对数变换,得到如下公式:ln y i ,t =ln A i ,t (η1i ,t ,η2i ,t )+α1ln k i ,t +α2ln h i ,t +(α2-α1-1)ln L i ,t (2)㊀㊀其中,y i ,t =Y i ,t /L i ,t ,即为劳均产出,也称劳动生产率;k i ,t =K i ,t /L i ,t ,为劳均资本存量㊂下面分别给出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的具体形式,设定为:A i ,t (η1i ,t ,η2i ,t )=A i e γ1η1i ,t +γ2η2i ,tξi ,t (3)h i ,t =eρ1lnS i ,t +ρ2lnQ i ,t -T +o (lnS i ,t ,lnQ i ,t -T )2ζi ,t(4)㊀㊀借鉴毛丰付和潘家顺对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方程的设定[28],用方程(3)代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生产函数㊂A i 表示地区在初始期的全要素生产率;η1i ,t 表示地区产业结构,η2i ,t 表示出口结构,作为在全球产业链中分工地位的代理变量;γ1㊁γ2均为大于0的常数;ξi ,t 表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外生冲击,且满足ξi ,t >0㊁E [ξi ,t ]=1和Var (ξi ,t )=σ21㊂用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表示人力资本,如方程(4)所示㊂S i ,t 表示教育数量,Q i ,t -T 表示教育质量,一般用教育投入表示,T 表示教育投入形成人力资本所需要的时间,o (lnS i ,t ,lnQ i ,t -T )2表示高阶项,尽管有学者认为教育数量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育质量的影响[38],但在这里对具体的函数形式不做设定,而是在实证分析中进行检验;ρ1㊁ρ2均为大于0的常㊃621㊃①在这里α1+α2可以不为1,根据龚关和胡关亮的测算结果,除了少数行业表现出规模报酬不变或规模报酬递增外,中国大部分行业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减[42]㊂邓金锋,等: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劳动生产率数;ζi,t表示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外生冲击,满足ζi,t>0㊁E[ζi,t]=1㊁Var(ζi,t)=σ22和Cov(ξi,t,ζi,t)=0㊂将方程(3)㊁(4)进行对数变换后代入方程(2),可得到用产业结构㊁出口结构㊁劳均资本存量㊁教育数量㊁教育质量及总劳动力数量表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方程:ln y i,t=θ0+γ1η1i,t+γ2η2i,t+α1ln k i,t+θ1ln S i,t+θ2ln Q i,t-T+(α2-α1-1)ln L i,t+α2㊃o(S i,t,Q i,t-T)2+μi,t(5)㊀㊀其中θ0=ln A i,θ1=α2ρ1,θ2=α2ρ2,μi,t=lnξi,t+α2lnζi,t,因此,有E[μi,t]=0和Var(μi,t)=σ21+α22σ22㊂方程(5)即为面板回归OLS模型,在回归结果中,残差即为初始的全要素生产率㊂2.RIF分解假设随机变量Y的分布函数为F Y,定义映射规则v:Fңℝ,F为满足|v(F Y)|<+ɕ的分布函数的集合,v(F Y)是刻画Y的分布的统计量,比如方差㊁分位数㊁基尼系数等㊂Xɪℝn 是影响Y的向量,分布函数为F X,假设F Y的条件分布函数为F Y|X且不受X的微小变动的影响㊂如果Y在Y=y处概率密度的微小变动(ε)导致Y的分布函数由F Y变成G Y,那么G Y=(1-ε)F Y+ε㊃1Y,其中1Y为特殊分布函数,当Y=y时取值为1,其余情况为0㊂进而可以得到影响函数(IF,Influence Function)的表达式如下:=∂v∂ε|ε=0(6)IF(y,v(F Y))=limεң0v(G Y)-v(F Y)ε㊀㊀IF的含义为:当Y的分布在Y=y处发生微小变动时,统计量v的变化量;在给定统计量的情况下,IF仅为y的函数,因此,必然有ʏIF(y,v(F Y))㊃d(F Y(y))=E[IF(y, v(F Y))]=0㊂菲尔波(Firpo)等定义了 再中心化影响函数 (RIF)[39],表达式如下:RIF(y,v(F Y))=IF(y,v(F Y))+v(F Y)(7)㊀㊀同样,RIF也仅为y i的函数㊂在方程(7)等号两边求期望,得到如下方程:v(F Y)=E[RIF(y,v(F Y))]=ʏRIF(y,v(F Y))㊃d(F Y(y))=∬RIF(y,v(F Y))㊃d F Y|X(y)㊃d F X(x)=ʏE[RIF(y,v(F Y))|X=x]㊃d F X(x)=E[RIF(y,v(F Y))|X=x](8)㊀㊀根据方程(8),统计量v(F Y)等于RIF的无条件期望,同时也等于RIF的条件期望㊂这意味着把RIF作为被解释变量,X作为解释变量进行OLS回归,可以得到如下方程:RIF(y,v(F Y))=Xᶄβ+ i(9)㊀㊀那么v(F Y)=E[Xᶄβ]=X-ᶄβ^,这里β^即为无条件分位数效应(UPE,Unconditional Partial Effect),表示在X的均值处解释变量每提升一个单位,统计量v将变动β^㊂费尔南多(Fernando)基于菲尔波等人的工作[39],提出了使用半参数方法来确定反事实分布函数,并将分布函数的变化分解为系数效应和特征效应[43]㊂在数据中,只能观察到㊃721㊃㊀‘人口与经济“2022年第4期受到X 影响后Y 的分布函数F Y ,用C 表示反事实,设定Y 的反事实分布函数F Y C ㊂统计量v 的变动可以分解为:v =v (G )-v (Y )=v (G )-v (G C )+v (G C )-v (Y )=X -G ᶄβ^G -X -C G ᶄβ^C G +X -C G ᶄβ^C G -X -F ᶄβ^F=X -G ᶄβ^G -β^C G ()+X -G -X -C G ()ᶄβ^C G +(X -C G -X -F )ᶄβ^F +X -C G ᶄβ^C G -β^F()(10)㊀㊀在式(10)中,最右边等号后第一项为纯系数效应(Pure Wage Structure);第二项为权重分配误差(Reweighting Error),用于重新加权策略的质量,在大样本下期望为0;第三项为纯特征效应(Pure Composition Effect);第四项是模型误差(Specification Error),用于评估模型设定和RIF 估计的质量㊂第一项和第二项之和被称作系数效应(Total WageStructure),和Oaxaca -Blinder 分解类似;第三项和第四项之和被称作特征效应(Wage Structure Effect)㊂至此,本文提出了对劳动生产率阶段性变化特征的分析框架:使用OLS 回归可以直观体现各要素对劳动生产率的边际影响;RIF 分解可以用于讨论各生产要素对不同时期劳动生产率分布(统计量)变动的贡献大小㊂四、数据来源和趋势性描述本文使用的数据为1998 2019年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宏观数据,文中所有的经济数据均按各地平减指数转换为1998年价格㊂下面根据各变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说明㊂劳动生产率由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的年末GDP 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相比得到,数据均来自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统计年鉴㊂图2是主要年份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核密度分布情况,从分布曲线的开口程度可以看出,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有随时间缩小趋势,表现为后发地区对先发地区的追赶和趋同,这一现象也被称作经济发展的区域间溢出效应[44-45]㊂图2㊀主要年份劳动生产率(对数值)核密度分布产业结构分为以工业产值与非农部门产值之比表示的 工业化 结构和以服务业产值与非农部门产值之比表示的 服务化 结构,本文使用 工业化 结构指标,数据来自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统计年鉴㊂㊃821㊃邓金锋,等: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劳动生产率按照孙永强和巫和懋的方法,出口结构被定义为各省出口总额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他们选取了10个行业的数据[46];但是,各省在公布商品出口金额时采用的统计标准不同(分为SITC 标准和HS 标准),且部分省份并未公布细分行业出口数据,给数据整合造成困难㊂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使用高技术产品①出口金额占总出口的比重来表示出口结构,其中各地区高技术产品出口金额可由‘中国高技术产品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获取,总出口数据来自各省市统计年鉴㊂劳均资本存量为各地区资本存量与从业人员总数之比㊂单豪杰使用永续盘存法计算了中国各省1952 2006年的资本存量(1952年价格)[47],基于此,本文按照折旧率为10.96%计算,并根据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将各省资本存量测算至2019年(1952年价格),再根据各省GDP 平减指数将资本存量转换成1998年价格,再除以从业人员数即可得到1998 2019年各省劳均资本存量㊂劳动力数据来自各省市统计年鉴㊂教育数量即各省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㊂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公布的 分地区从业人员接受教育程度分组构成 计算得到,具体而言,平均受教育年限=小学占比ˑ6+初中占比ˑ9+高中占比ˑ12+大专占比ˑ15+本科占比ˑ16+研究生占比ˑ19㊂教育质量数据用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表示,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目前该年鉴系列已经公布1995 2018年教育经费支出数据㊂本文使用的教育经费数据包括各地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由总的教育经费支出除以该年在校学生总数得到)㊁普通高等院校生均经费支出和普通中学生均经费支出,均换算成1998年价格㊂其他数据包括城镇化率㊁用就业占比表示的工业化结构,均来自各省市统计年鉴㊂表1给出了未经对数换算的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㊂表1㊀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变量名称样本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被解释变量劳动生产率(万元)681 3.858 2.9010.47118.911解释变量产业结构(产值占比,%)6820.4840.0850.1600.655出口结构(%)6640.1790.19100.990劳均资本存量(万元)68111.25210.9130.12269.821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6828.910 1.5722.08213.900劳动力总数(万人)681243317011207150滞后5年的生均经费支出(元)67953086801385.70051366滞后10年的生均经费支出(元)52433654185385.70034323产业结构(劳动力占比,%)6660.4010.0940.140.597滞后3年的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元)620146285772587344472滞后6年的普通中学生均经费支出(元)52742454123579.10028556城镇化率(%)6820.4770.1690.1520.942㊃921㊃①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7)“,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指国民经济运行中R&D 投入强度(即R&D 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相对较高的行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㊁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6大类㊂㊀‘人口与经济“2022年第4期㊀㊀五、实证分析1.OLS回归(1)基准回归㊂按照方程(5),使用样本数据对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劳动生产率进行回归估计,Hausman检验拒绝了原假设,因此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所有回归均控制了时间效应和地区固定效应,教育质量数据为三年平均值(滞后期和前后两年),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㊂第(1)至第(9)列的结果表明,产业结构 工业化 对劳动生产率有十分显著的正向作用㊂从系数大小来看,产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的边际影响至少为0.273,这意味着在均值处,工业部门产值在非农业部门产值中的比重每提高0.01,劳动生产率将至少提高0.273%;对应的,在边际影响上,服务业产值在非农部门产值中的比重每提高0.01,劳动生产率将至少降低0.273%㊂这一估计结果同 结构性减速 的观点相符㊂表2㊀OLS回归结果变量(1)(2)(3)(4)(5)(6)(7)(8)(9)产业结构 1.059∗∗∗ 1.104∗∗∗0.419∗∗∗0.427∗∗∗0.273∗∗∗0.293∗∗∗0.317∗∗∗0.480∗∗∗0.487∗∗∗(0.140)(0.141)(0.112)(0.084)(0.081)(0.080)(0.081)(0.093)(0.092)出口结构0.210∗∗∗0.131∗∗∗0.102∗∗∗0.102∗∗∗0.103∗∗∗0.104∗∗∗0.055∗∗∗0.047∗∗(0.036)(0.028)(0.021)(0.020)(0.019)(0.019)(0.018)(0.018)劳均资本存量0.403∗∗∗0.161∗∗∗0.160∗∗∗0.155∗∗∗0.169∗∗∗0.160∗∗∗0.133∗∗∗(0.019)(0.018)(0.017)(0.017)(0.018)(0.020)(0.022)劳动力-0.825∗∗∗-0.830∗∗∗-0.816∗∗∗-0.834∗∗∗-0.857∗∗∗-0.849∗∗∗(0.038)(0.036)(0.035)(0.036)(0.037)(0.037)教育数量0.562∗∗∗0.545∗∗∗0.2110.455∗∗∗0.888∗∗∗(0.067)(0.066)(0.166)(0.070)(0.174)教育质量10.062∗∗∗-0.044(0.015)(0.050)教育数量ˑ教育质量10.050∗∗(0.023)教育质量20.0160.131∗∗∗(0.012)(0.044)教育数量ˑ教育质量2-0.060∗∗∗(0.022) _cons8.860∗∗∗8.826∗∗∗ 5.200∗∗∗21.287∗∗∗20.324∗∗∗19.716∗∗∗20.583∗∗∗22.187∗∗∗21.596∗∗∗(0.074)(0.075)(0.180)(0.743)(0.713)(0.713)(0.814)(0.830)(0.852) N681662662662662659659513513 (pseudo)R20.9620.9630.9770.9870.9890.9890.9890.9860.986㊀㊀注:表中回归均控制了时间效应和地区固定效应;变量 教育质量1 表示滞后5年的生均经费支出,变量 教育质量2 表示滞后10年的生均经费支出;∗∗∗p<0.01,∗∗p<0.05,∗p<0.1;括号内为标准误㊂出口结构优化同样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㊂出口结构(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每提高0.01,劳动生产率在边际上至少提高0.047%㊂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结构将不可持续,中国开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支持企业创新,带动外贸出口产品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变优化,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加速从下游转向中上游,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增加,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㊂第(4)至第(9)列的结果表明,资本产出弹性在0.133 0.169间,低于其他大部分㊃031㊃。
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的关键
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劳动生产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带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一、劳动生产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劳动生产率即每单位劳动所创造的产出。
通常通过将产出总量除以所用的劳动总量来计算。
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公式为:劳动生产率 = 产出 / 劳动总量二、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 提高生产效率:高劳动生产率意味着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产出。
提高生产效率可以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2. 优化资源配置:高劳动生产率的实现需要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
通过合理分配生产要素,将资源用在效益最大化的领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
3. 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工具和设备的效率,还可以创造更多新的劳动方式和组织模式。
4. 加强人力资本培养:人力资本是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之一。
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与技能水平,能够更好地适应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素1. 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发达的基础设施是提高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通信、能源等领域,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
2. 鼓励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3. 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对于提高生产力至关重要。
建立公正、透明、规范的市场环境,打破垄断,促进竞争,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增长。
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加强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和激励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进而推动生产力的提升。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一个经济学上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国家和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实现国家经济的增长和企业利润的提升。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劳动生产率的定义。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投入能够创造的产出量。
具体而言,劳动生产率可以通过计算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衡量。
例如,假设一家工厂在一个小时内生产了100件产品,那么劳动生产率为100件/小时。
劳动生产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技术水平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生产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自动化,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其次,劳动力素质也对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素质的劳动力更能够适应和掌握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资本投入、市场需求等因素也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
那么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呢?首先,提高技术水平是关键。
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和设备,加强研发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提升劳动力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
此外,合理配置劳动力和资源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可以通过科学的生产流程规划和人员搭配,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最后,提高劳动生产率还需要注重激励机制。
企业可以通过薪酬激励、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等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然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合理运用科技支持,使技术成果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其次,要坚持人性化管理,关注员工的工作环境和身心健康,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同时,需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
此外,要及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生产策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总之,劳动生产率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结构分解视角
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结构分解视角【摘要】本文通过结构分解视角分析了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情况。
在总体情况分析中发现,劳动收入份额在过去几年有所波动。
通过因素分解分析,我们发现生产要素贡献度对劳动收入份额波动起到关键作用。
人工成本占比变化和资本收入份额变化也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
在生产要素贡献度分析中,人工成本占比的变化影响较大。
结论部分指出了对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启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情况,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结构分解,总体情况分析,因素分解分析,生产要素贡献度分析,人工成本占比,资本收入份额,变化分析,启示,政策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工业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波动。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深入研究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原因和影响,对于促进工业企业改善员工福利、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工业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深入了解工业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对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工业企业内部收入分配的特点和规律,有效调动企业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为此,本文旨在通过结构分解的视角,系统分析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原因和对策,为进一步优化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结构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及机制,进一步揭示劳动收入在工业企业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提高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劳动生产率① 是衡量一个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 力发展水平 的核心指标 。当前及 今 后一个时期 ,中国经济发展 的政策 目标 不再是 唯 GD P( 国内生产 总值 )论英 雄 ,而是更 加突 出强调两个指标 ,一 个是 就业 ,另一 个是 劳动生 产率 特别 是全要 素 生产率 。前者 强
6 . 6 0 %( 见图 1 ) 。2 0世 纪 9 0年 代 初 ,中 国 曾 出现 过 劳 动 生 产 率 下 行 轨 迹 ,这 主 要 与 国有
企业 下岗和经济外部 环境恶 化有关 。近 年来 ,中 国全员 劳 动生产 率增 速放缓 ,更 多是 因 为新增 就业人数增速放 缓 ,而仍保 持较 高水平 意味着 中国近年来 技术 进步 明显加 快 ,劳 动者素质也逐步提高 。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反映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由 2 0 1 1年的 9 . 5 % 下 降至 2 0 1 6年上半年 的 6 . 7 %;而 同期 的城 镇新增 就业人数增 速下 降幅度更 大 ,由 2 0 1 1年
技 术 装 备 改 进 、经 营 管 理 改 善 等 因素 。
(
)经费支出 占 G DP比重 、知识密集 型服务业增加值 占 G D P比重等考核指标 。
一
、
中 国劳 动 生 产 率 的 变 化趋 势分 析
近年来 ,中国劳动力短 缺 问题 开始 显现 ,东部 沿海 地 区劳动 密集 型企业 出现 “ 招 工 难” ,主要是以技师 、技工等专业技术人才 为代表 的 中级劳动力 供需失衡 。第 二 、第 三产 业 的转型升级需要 大量 高素质劳动者 ,但短期 内很 难大 幅度提升农村 转移劳动力 的知识 、 能力 和技术水平 ,而 由此带来 的跨 部 门劳 动生产 率提 升趋 于减 弱 。当前 ,中国致力 推行 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 升级 ,抑制 劳动生 产率增 速下 降态势 ,但 在水 平上 与发达 国家 相 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
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本文由梁老师精心编辑整理(营改增后知识点),感恩每一天的付出!
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劳动生产率(Laborproductivity)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影响因素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中的各种经济和技术因素:
①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工艺流程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越发展,其成果运用于生产越普遍,就越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的好坏,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有重大作用.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与效能,对劳动生产率有决定性作用.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程度.
⑤自然条件.包括对自然资源和自然力的利用程度,都会直接影
1。
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因素
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因素
于忠江;郭广珍
【期刊名称】《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4)001
【摘要】对劳动生产率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归纳概括,按照企业自主决策的影响程度,将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抽象为内部控制理论和外部约束(主要是基础设施)理论两大类,并对其中的具体理论作了简单的评价.文章强调,若想在现有基础上产生有价值的研究,就必须强调对影响机制的分析和经验的验证.改进的重点之一就是利用证据判断基础设施的作用是否存在"零和迁移效应".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于忠江;郭广珍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4;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沈阳,1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49.22
【相关文献】
1.国有企业员工社会资本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J], 刘定红
2.江苏省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影响效应分析 [J], 韩永
3.我国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影响效应分析 [J], 原小能;郑文明;钟懿婧
4.中国私营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影响因素剖析——基于1998年~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 [J], 李金荣
5.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以辽宁省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例 [J], 和晨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劳动生产率指标范文
劳动生产率指标范文劳动生产率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单位劳动投入所创造的价值和效益。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实现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围绕劳动生产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投入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或效益。
一般来说,计算劳动生产率可以采用以下公式:劳动生产率=总产出/总劳动力。
其中,总产出是指单位时间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总量,总劳动力是指从事生产劳动的总人数。
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1.技术水平: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资本投入:投入更多的资本可以提高生产设备的质量和数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3.劳动力素质: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对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影响。
4.生产组织形式:合理的生产组织形式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5.管理水平:优秀的管理水平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1.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通过加大对科学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2.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劳动者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3.调整产业结构: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
4.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
5.加强劳动者参与和激励机制:通过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和发挥个人潜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综上所述,劳动生产率是一个反映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加强教育培训、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以及加强劳动者参与和激励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我们应该始终关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壮大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因素分解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因素分解
高帆
【期刊名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长期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之后的增速更是显著.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各产业内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相对地,劳动配置结构变化的贡献度并不显著,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强化.劳动配置结构变化贡献度较小,与劳动力跨部门流转的交易成本较高有关,而行业内部生产率提高与分工演进、资本深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等密切相关.
【总页数】8页(P18-25)
【作者】高帆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42
【相关文献】
1."十二五"时期中国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与增长动力r——基于LMDI-PDA分解法 [J], 李珊珊;罗良文
2.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因素分解及政策含义 [J], 熊鸿军;申怡
3.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动力源泉及其因素分解——基于中国1952-2009年的实证分析 [J], 杨玉华;罗斌
4.中国对巴基斯坦农产品出口增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MS模型因素分解及测
算 [J], 程云洁;武杰
5.中国对美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因素分解——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分析 [J], 张震;高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劳动生产率简单解释
劳动生产率简单解释劳动生产率简单解释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劳动生产率是一个经济学中常被提及的概念。
它是评估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也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简单解释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开始,通过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回顾其理论模型,以及分析其对经济和个人发展的意义。
一、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或生产的产品数量。
简单来说,它可以衡量一定劳动投入所实现的经济产出,是劳动效率的重要指标。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资源配置、生产工具和管理方式等。
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生产方式不断涌现,使得工人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或者提供更多的服务。
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很多重复性劳动可以被机器替代,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都会对个体的劳动创造力产生直接影响。
一个掌握了先进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往往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个人和国家应该注重教育和技能培训,并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生产工具的改进也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
在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的配置决定了生产效益的高低。
资源的流动和利用效率的提高,能够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工具的升级和改进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采用更高效的机器设备、创新的生产工艺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生产力水平。
二、劳动生产率的理论模型为了更好地理解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规律,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
其中最著名的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该模型描述了劳动、资本和技术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关系,揭示了劳动生产率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关联。
劳动生产率简单解释
劳动生产率简单解释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投入所能创造的产出数量。
简单来说,就是用同样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投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它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劳动生产率,分别是劳动力素质、劳动组织和技术创新。
劳动力素质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劳动力素质包括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等。
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生产和管理的要求。
技能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加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
专业知识的积累可以提高劳动者在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和竞争力。
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劳动组织也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高效的劳动组织可以使劳动力合理配置和协调,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的产生。
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力的潜能,减少工作重复和环节冗余,提高生产效率。
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优化劳动组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技术创新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不断涌现,使得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和交流,使得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劳动力得以更好的协作和竞争。
技术创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提高劳动力素质、优化劳动组织和推动技术创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个重要途径。
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优化劳动组织的运作,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我们才能够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作为每一个个体,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因素分解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因素分解长期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之后的增速更是显着。
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各产业内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
相对地,劳动配置结构变化的贡献度并不显着,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强化。
劳动配置结构变化贡献度较小,与劳动力跨部门流转的交易成本较高有关,而行业内部生产率提高与分工演进、资本深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因素分解,资本深化,劳动力流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态势,然而,经济增长伴随着资本—产出比的不断上升,以及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来支撑的。
由于要素供给刚性的约束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要保持增长的持续性,必须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方式转向更多依靠生产率提高的集约型方式。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率序列中最基本的因素,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增长方式转变至关重要。
劳动生产率体现为劳动投入的产出效果,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报酬,从而对国内投资和消费产生影响,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标示生产力水平,从而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国际经验显示,新兴经济体增长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有了显着提高,但从世界范围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
中国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来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一、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理论背景经济增长理论通常采用生产函数和要素核算方法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等于产出增长减去投入变化的部分。
然而,此方法面临三个挑战:一是体现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应具有内生性;二是要素生产率应考虑行业差异及要素流转;三是体现生产率变化的技术进步应与要素投入相联系。
基于此,准确的生产率增长测度应基于行业来考察,以当前产出作为权重的部门生产率增长率的连锁加权指数。
由于发展中国家部门间存在着显着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因此,指数方法对于解析其劳动生产率增长将更有说服力。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基本内涵、变动特征与经验事实
理论经纬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基本内涵、变动特征与经验事实•马延亮徐文舸杜月[内容提要]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反映生产效率,发展中经济体更应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从历史上看,劳动生产率呈现总体上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长期中趋于收敛的规律性特征,劳动生产率与劳沟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并从国内外经验事实得到佐证。
未来可通过提高创新效率和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重视资本积累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等,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持续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勞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收敛国际比较中图分类号:F0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670(2019)1-0080-06经济增长的源泉,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投入要素数量的增长,二是投入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也就是劳动生产率(Labour Productivity)的提高。
对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而言,相对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而言,资源数量总是稀缺的,如果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就必须通过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就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劳动生产率的内涵及其分解(―)劳动生产率反映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反映了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效率,可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用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显然,劳动生产率反映的不是生产要素中个别部分的效率或效能,而是综合地反映了全部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既包括主体人的因素,也包括客体物的因素。
劳动生产率不仅决定着劳动报酬,也对国内投资和消费产生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生产力水平,对经济持续发展发挥关键性作用。
国际经验表明,新兴经济体增长的关键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从劳动生产率的衡量方式来看,学术界有不同讨论,如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给出了两种衡量方式,一种是GDP与劳动时间的比值(仅统计了部分发达国家),另一种是GDP与从业人员的比值。
后者应用较为普遍,具体是用从业人员数量代表一个经济体的劳动投入.用GDP 代表劳动产出,那么劳动生产率就代表着劳均GDP。
我国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影响效应分析
我国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影响效应分析原小能;郑文明;钟懿婧【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1978-1992年、1993-2001年、2002-2013年三个阶段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和产业结构的演进,发现了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之后利用偏离一份额法得出了在三个阶段劳动生产率的各影响因素的变化数据.本文发现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产业内部,即来自内生增长效应,而第二产业表现最为突出;劳动力在产业之间流动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结构红利”现象,但是这些特点在不同的阶段又有很大不同,即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期刊名称】《南京财经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8页(P28-35)【关键词】劳动生产率;替代;技术进步;结构红利【作者】原小能;郑文明;钟懿婧【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210023;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210023;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44经济学者库兹涅次与克拉克最早将产业结构引入到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之中,他们研究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自此产业结构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钱纳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89年以实证的方式证明了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之后卢卡斯(1993)也将产业结构引入到其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之中。
钱纳里在其知名著作《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对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小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他指出一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小会因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在此基础上,钱纳里还进一步指出发展中国家在这一特征上的表现更加突出,对此他的解释是,在一个经济体之中各部门的生产率与生产率增长率都存在着差异,当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或者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增长率部门向高生产率增长率部门流动时,重新配置成的新型生产要素投入模式会促进经济总体生产率的增长。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劳动生产率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③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
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
⑤自然条件。
主要包括与社会生产有关的地质状态、资源分布、矿产品位、气候条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
|评论2011-6-8 08:13 xiaowcy|一级生产率是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
显然,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关键决定因素,而生产率的增长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决定因素。
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是,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现在的问题是:生产率是如何决定的呢?生产率高低由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来决定。
1、人均物质资本如果工人用工具进行生产,生产率就更高。
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称为物质资本,简称资本。
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劳动、资本等等——称为生产要素。
资本的重要特征是,它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
也就是说,资本是生产过程的投入,也是过去生产过程的产出。
2、人均人力资本生产率的第二个决定要素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人力资本包括在早期的儿童教育、小学、中学、中专、大学和成人劳动力在职业培训中所积累的技能。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提高了一国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
生产人力资本要求以教师、图书馆和学习时间为形式的投入。
3、人均自然资源生产率的第三个决定因素是自然资源。
名词解释全年劳动生产率增长
全年劳动生产率增长一、什么是劳动生产率增长劳动生产率增长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数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了劳动者总人数的增加速度。
简而言之,劳动生产率增长意味着更高的产出量。
二、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因素2.1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促使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也随之增加。
例如,工人使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电子设备可以比使用传统工具的工人更快、更准确地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2.2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对劳动生产率增长起到重要的影响。
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往往具备更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应对挑战。
此外,教育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2.3 资本投资资本投资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通过增加生产资料的投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企业可以将资金用于购买先进设备、改善生产工艺和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2.4 劳动组织和管理合理的劳动组织和管理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组织和管理可以促进劳动者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劳动效率。
同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也能够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好处劳动生产率增长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3.1 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意味着单位劳动投入所能创造的产出增加,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经济总量也会随之增加。
3.2 工资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会带来工资水平的提高。
随着劳动者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增加,企业通常会根据劳动者的贡献程度来调整工资水平,从而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3.3 提高生活水平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可以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我国劳动力供给概况的演变当前,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从所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演变为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已经大幅下降。
改革之前的1978年,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高达76.3%,随着非农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2009年这个比重下降到60.1%。
难道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比重仅仅减少了16.2%?事实上,这由于统计数据是依据劳动者的户籍所在地和城乡就业统计数作出的,并没有反映真实的劳动力城乡分布。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为4.69亿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9年末农村外出就业人员超过1.49亿人,加上在本地企业的从业人员0.88亿人,在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37亿人,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的51%以上已经实现了就地或外出转移就业。
按照目前的农业劳动生产水平,农业生产尚需要近 1.8亿劳动力。
因此,从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4.69亿人中,依次扣除转移就业的2.37亿人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1.8亿人,实际剩余劳动力仅为5200万人,40岁以下的只有4600万人左右,大大低于通常认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人口的1/3或者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的说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已经大幅下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1%,易于转移就业的40岁以下人员仅占10%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再无限供给。
(二)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显现。
2003年末,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农民工短缺现象,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民工输入集中地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用工企业以过去长期支付的工资水平,无法完成预定的招工目标,民工缺口高达10%—20%,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存在。
甚至在许多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区,如四川、河南的一些城市劳动力市场也陆续发出劳动力短缺的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长期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之后的增速更是显著。
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各产业内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
相对地,劳动配置结构变化的贡献度并不显著,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强化。
劳动配置结构变化贡献度较小,与劳动力跨部门流转的交易成本较高有关,而行业内部生产率提高与分工演进、资本深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因素分解,资本深化,劳动力流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态势,然而,经济增长伴随着资本—产出比的不断上升,以及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来支撑的。
由于要素供给刚性的约束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要保持增长的持续性,必须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方式转向更多依靠生产率提高的集约型方式。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率序列中最基本的因素,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增长方式转变至关重要。
劳动生产率体现为劳动投入的产出效果,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报酬,从而对国内投资和消费产生影响,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标示生产力水平,从而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国际经验显示,新兴经济体增长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但从世界范围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
中国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来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一、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理论背景
经济增长理论通常采用生产函数和要素核算方法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等于产出增长减去投入变化的部分。
然而,此方法面临三个挑战:一是体现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应具有内生性;二是要素生产率应考虑行业差异及要素流转;三是体现生产率变化的技术进步应与要素投入相联系。
基于此,准确的生产率增长测度应基于行业来考察,以当前产出作为权重的部门生产率增长率的连锁加权指数。
由于发展中国家部门间存在着显著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因此,指数方法对于解析其劳动生产率增长将更有说服力。
劳动生产率涉及部门劳动生产率和部门劳动力配置结构两个因素,其增长可分解为以下3个部分。
1.纯生产率效应(pure productivity effect)。
该效应表示以基期产出或投入为权数的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即按照基期产出或投人权重,计算行业劳动生产率增加率的加权平均值。
之所以称为“纯生产率效应”,是因为它测度了在产出或投入份额不变时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增加的平均值。
2.鲍默效应(baumol effect)。
该效应表示在考察期间内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和行业权重变动间的相互影响对整体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效果。
之所以称为“鲍默效应”,是因为鲍默在其不平衡增长理论中阐述了产出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产出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正相关。
3.丹尼森效应(denison effect)。
该效应表示考察期内因为要素流动或投人权重差异所引起的生产率变动,即不同行业间劳动再分配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之所以称为“丹尼森效应”,是因为丹尼森认为,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也会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
上述思想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用xt表示t时期的gdp;st表示t时期的劳动投入,则劳动生产率为:at=xt/st。
考虑劳动配置结构的劳动生产率为:at=,其中ωit表示第i 个行业劳动投入占全部劳动的比重。
如果令rit=ait/at表示第i个行业与整体劳动生产率的相对量,g(a()表示2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则:
如果是小的平滑时间序列,则sit≈mit=xit/xt。
k是代表基期,于是:
上式右边第一项将各行业劳动占比始终固定为基期(mik),只测度劳动生产率因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化(g(ait))而变化的程度,因此是纯生产率效应;第二项测度了行业劳动占比变化(mit-mik)和劳动生产率变化(g(ait))交互作用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度,因此是的默效应;第三项不考虑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化(g(ait)),只考虑各行业劳动力配置结构变化(△ωit)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此是丹尼森效应。
由此可得:
判断一:任何经济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由部门劳动生产率变化、部门劳动力配置结构变化以及上述两种变化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对劳动生产率的解析必须从这3个方面进行。
判断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同部门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度较大,因此部门或行业之间的劳动力配置结构的变化,将与各行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一样,对劳动生产率发挥重要作用。
判断三: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是依靠迂回生产程度加深和中间产品使用数量增加而实现的,这种分工演进可以用劳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来度量,即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或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判断四:发展中国家通过劳动力结构转变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劳动力供给与行业需求相对接,这需要有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以使低生产率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
二、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基本趋势
针对中国1952—2005年劳动生产率的测度,首先需要确定考察期内的基本变化趋势。
考虑到产业劳动生产率差异对整体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本文不采用gdp总量除以就业人数的简单平均法,而是采用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及其在gdp中占比的加权平均法来计算劳动生产率。
由于gdp中包含了价格因素,因此有两种劳动生产率:一是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二是按照不变价格(1952年价格=100)计算的劳动生产率。
其中,gdp总量、三次产业gdp、社会就业人数、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定基零售商品价格指数(1952年价格=100),1952~2004年的数据来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2005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
图1显示了1952—2005年按当年价格和不变价格分别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1)长期来看,两种劳动生产率均呈上升趋势,1952—2005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从327.56元/人增至24145.7元/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从327.56元/人增至5527.86元/人,两者分别增长了72.71倍和15.88倍。
(2)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尤其是1978年之后,两种劳动生产率曲线的“喇叭口”不断扩大,说明价格指数在持续快速增长,两种劳动生产率的偏差度在不断扩大,1978年偏差度为1.359倍,2005年偏差度增至4.883倍。
(3)无论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还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1952~1977年的上升幅度均较小。
然而1978年之后,两种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在不断提高,这种趋势在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上述判断表明:按当年价格和不变价格分别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在改革开放之后因价格机制作用而变得更为突出。
因此,为了突出劳动对产出的实际影响,本文采用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进行分析。
为了突出对增长率的考察,图2展示1953~2005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首先,从基本趋势来看,在53年中,增长率为负的有10个年份,其余43个年份增长率均为正,说明中国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增长的。
其次,从变化稳定性来看,在1953~1977年的25个年份中,增长率为负的有8个年份,而1978—2005年的28个年份中,增长率为负的仅有2个年份,说明在改革开放之前,劳动生产率更具波动性,图形上增长率振荡的频度较高,幅度较大,周期较短。
改革开放之后,劳动生产率更具有稳定性,增长率波动的频度较低,幅度较小,周期较长,尤其是1991年之后,增长率始终维持在年均增长10%以上的较高水平。
最后,从变化程度来看,如果以1978年为界,则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1978~2005年的增长驱动的,1953~1977年增长率基本处于较低水平。
1953~2005年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5.810%,1953~1977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3.403%,而1978~2005年的年均增长率为7.960%,1991~2005年的年均增长率甚至高达11.108%。
改革开放之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更为显著,增长率趋向在一个较高水平上的持续递增,这与改革开放之前劳动生产率增长处在较低水平且经常波动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此可能的解释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加快,微观经济主体通过资本投入来改变资本有机构成、从而通过资本深化来实现分工演进和技术进步的动机在不断增强,能力在不断提高,这将促使劳动者更有条件通过推动更多资本来形成更多产出。
同时,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也促使要素市场得以完善和健全,尤其是资本和劳动市场的发育,更是在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
基于此,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性得以增强,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因要素流动性而出现变化,从而通过改变劳动力在行业间的配置结构而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