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美法系的证据法比较发达
大陆法与英美法证据制度及其相关领域的比较研究——兼论对我国的借鉴价值
大陆法与英美法证据制度及其相关领域的比较研究——兼论对我国的借鉴价值首先,大陆法与英美法在证据收集与提交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在大陆法系中,法官具有较大的调查权力,可以主动搜集证据,甚至应该在审理过程中主动开展调查,确保案件事实真实、证据充分。
而在英美法系中,法官的主要角色是裁决者,对证据的收集和提交并没有直接的义务,主要依赖于诉讼各方自行收集并提交证据。
我国可以借鉴英美法系中自愿性的证据收集模式,减轻法官的工作负担,提高司法效率。
其次,大陆法与英美法在证据力量与证明责任上存在差异。
在大陆法系中,法官认为,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应由其自己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即原则上证明责任由当事人承担。
而在英美法系中,法官更加重视“分享证据信息”的原则,承担了一定的证明责任。
我国可以借鉴英美法系中的“分享证据信息”原则,有助于减轻当事人的证明责任,更加公正地审理案件。
此外,大陆法与英美法在证据规则上也存在差异。
在大陆法系中,法官对证据的采信具有相对自由的裁量权,可以酌情调整证据的法律效力。
而在英美法系中,法官更加注重证据的合法性和可信度,限制了法官的裁量权。
我国可以借鉴英美法系的证据规则,加强对证据的合法性和可信度的监管,确保案件裁决的公正和准确。
最后,大陆法与英美法在证据法律地位上有所不同。
在大陆法系中,证据法律地位高,证据规则具有法律强制力。
而在英美法系中,证据法律地位相对较低,更多依赖于司法实践中形成的惯例。
我国可以借鉴英美法系中将证据规则由法律立法或司法判例转变为积极参与实践中的惯例,更加灵活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大陆法与英美法在证据制度及其相关领域存在一系列的差异,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我国可以借鉴英美法系中自愿性的证据收集模式,加强对证据的合法性和可信度的监管,同时积极参与实践中形成的惯例,更加灵活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
大陆法与英美法证据制度及其相关领域的比较研究——兼论对我国的借鉴价值
大陆法与英美法证据制度及其相关领域的比较研究——兼论对我国的借鉴价值「摘要」近年来,关于证据法学的研究在市场经济浪潮和人权观念膨胀的社会背景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与改革也颇受关注。
其间,各种西方的证据理论纷纷被介绍到中国,并对于正处在剧烈变革时期的中国社会产生的一些影响。
因此作者试图对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证据制度及其相关领域的问题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探询各种法律制度是否可以移植于吾国,以及其对于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证据制度,证明标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次目录:一、基本特征及其差异二、证据采纳问题上的异同1、采纳标准的问题2、传闻证据的采纳3、非法证据的排除三、关于证明标准的界定四、对中国的意义1、为什么中国?2、以刘涌案件为中心的展开3、何为出路?近年来,法律移植的潮流一直席卷着中国法学界,似乎文章中没有提到英美德法的理论就不成其为一篇合格的法学论文。
在这种潮流中,就实体法而言其往往因为自然正义理念的影响而受到外国法冲击较小,而就程序法而言,此番影响颇为深重。
程序法的理念往往直接体现在司法的过程之中,并在很大的程度上妨碍抑或篡改着实体法规则的正常实施。
在中国,法律的生长是靠理论与学说的推动,而这种生长之过程是在极小的精英范畴之内发生的,由于法律的职业化推进,这种生长并不会在民众的生活中造成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外国法(有的仅仅只是关于法律的理念甚至是某种印象)的移植,导致在司法运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们感到意外的判决,并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值得中国法律人思考和检讨。
基于上面的情形,本文试图对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证据制度作一番比较,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并试图在这种比较之中找寻某些对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有借鉴价值的法律制度。
本文的写作也将结合当前中国的案例予以展开,在基本生活模式转型和深刻社会思想变革的时代探究证据法的出路,至少是一些有益地尝试。
一、基本特征及其差异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系,虽然按照一些比较法学者的观点还存在社会主义法系、伊斯兰法系、非洲法系、斯堪迪纳维亚法系、远东法系等法系。
英美两国刑事法官的证据调查权比较分析(一)
英美两国刑事法官的证据调查权比较分析(一)摘要:人们长期认为,英美法系的法官在法庭上一般是消极、被动地听审,却不能积极调查证据。
事实上,英美两国的立法与审判实践却表明:法官可以询问证人、传唤证人出庭,或进行“庭外勘验”。
尤其在没有陪审团参与的审判中,法官能更加主动地调查证据。
这说明,英美两国的刑事法官并非完全消极、被动,特别是当庭审主体变为一元的职业法官时,他因对案件事实最终负责,而更加具有调查证据的天然冲动。
由此可见,中国刑事法官在庭审中无需亦不能塑造成纯粹的仲裁者角色,而应保留适当的且受到法律合理规制的证据调查权。
关键词:英国;美国;刑事法官;证据调查权一、引言按照学者们勾画的理想蓝图:强调控辩双方程序“推进主义”与实体“处分主义”的英美庭审模式,在宣告判决前的审判中,无论以何种方式表露其意见的法官都会因为行为不当而受责难,这甚至会使其遭受纪律惩戒。
在整个审判过程中,法官必须像斯芬克斯一样保持沉默且深不可测;甚至是一次微笑,都会被认为是对该职位之尊严的侵犯1]。
Menger更形象逼真的比喻是,法官如同“一只破钟的机件,要让它很快再走动起来,就得不断敲打震动它”2]。
而事实上,理想类型只是描述出英美法系审判实践中的局部现实。
普通法国家刑事诉讼的传统尽管一直固守消极、被动、超然的裁判者角色,认为他们一旦介入当事人的纠纷,就容易被纷争的灰尘蒙住双眼,而无力彰显其中立性,但诉讼中却并未放弃探究、实践甚至认可裁判者在刑事庭审中进行证据调查。
学者们研究了陪审团询问证人的实践(注:SeeKirstenDebarba,MaintainingtheAdversarialSystem:thePracticeofAllowingJurorstoQuestion WitnessesDuringTrial,55Vand.L.Rev.1521(2002):1521-1546.),探讨了法官在与陪审团共同审判时的证据调查权(注:SeeMartinMarcus,AbovetheFrayorIntotheBreach:theJudge’sRoleinNewyork’sAdversaralsySyst emofCriminalJustice,57Brook.L.Rev.1193(1992):1193-1211.),尤其当法庭审判缺席陪审团时,他们对职业法官调查证据的权限与问题进行了精微、透彻的实证研究(注:SeeSeanDoran&JohnD.Jacson&MichaelL.seigel,RethinkingAdversariesinNonjuryCriminalTrials, 23Am.L.Crim.L.1(1995):1-44.)。
英美法系国家相似事实证据规则的发展、比较与借鉴
英美法系国家相似事实证据规则的发展、比较与借鉴朱玉玲【摘要】相似事实证据规则在英美法系国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英国,经历了从早期严格限制相似事实证据的适用到2003年《刑事审判法》相似事实证据可采性标准的降低;在美国,采取了原则上排除、例外的情况下可采的模式,而其例外情况也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
两国的发展轨迹既存在差异,也有共性,即其基本的发展趋势和理念是相通的:既要保护被告人的权利,避免产生危险的偏见,客观地认定案件事实,防止不公正的审判;同时也要兼顾对被害人等利益的保护及帮助法官对事实全面了解。
我国也需要构建与相关性规则密切相关的具体规则,并对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相似事实证据规则进行借鉴。
%The rule on similar fact evidence has got continual development:In Engl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ule on similar fact evidence was strict in early time and now the standard of the rule on similar fact evidence adopted has been lowered.In American,the rule on similar fact evidence was eliminated in principle except there are some special case and it also developed from a closure to an open system.The developmental trace of two countries not only has common features,but also has some differences.The basic trend and spirit of it,however,is the same:Both the right of dependents and victims get a balanceable protection.China needs to set up the rules on the relevance of evidence,and also needs to embody the rule on the similar fact evidence.At the same time,there is some thought on the use for reference to rule on the similar fact evidence in China.【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6页(P27-32)【关键词】相似事实证据规则;相似事实证据;排除;采纳【作者】朱玉玲【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山东青岛 2665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5.1相似事实证据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提出的旨在表明对方实施过的、与当前被指控行为具有相类似行为的证据[1]。
论英美法上的意见证据
识范围= & " 2 有资格提供意见的专家 该学科科学教育的男人 & 和女人 2 , 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 & $ 2 证人具备这 或者掌握从实践中获得的特别或专 些条件吗 = & % 2 他的证言有助于陪审 ” 有知识的人。 这种 “ 专家 ” 的含义比 我们平常所指的要广,不仅包括特 定专业的高级研究人员,而且还包 括汽车修理工、 砖瓦工、 木工等技术 人员,甚至有某方面特殊经验的人 都可能成为 “ 专家 ” 。 但是, 专家证人 团查明真相吗 = 在允许专家证人作证时,专家 意见具有可采性。 但是, 专家意见具 有可采性并不表明陪审团必须采 信,也就是说它对事实认定没有约 束力, 只能是 “ 参照 ” 而已。 在英美国
!
"##$ 年第 $ 期 律师世界
本
给出其他合理的理由。 例如, 证人对 距离肇事汽车很近,对该车速度观 察所得印象的意见陈述,就被法院 认为是可采的。 证人自身的状况 %、 证人可以就自己的身体或心理 “ 状况作证。例如证人可以说: 我喝 了七杯啤酒, 但我没有醉” 或者 “ 我 一直都感觉很好,后来被告人给我 吃了食物, 我就病了” 。证人可以就 自己做某事的动机作证,也可以就 自己的感觉作证。例如在一起抢劫 案中,证人可能会说他把货物交给
% M*D5,-+ <,. & 则列举了以下几种可 采的意见:印象和叙述的事实 % <,66/-’ 0N *;A-/’’*01 ,1+ 1,--,G 6*7/ & ;证人自身的状况 % 3*61/’’ O ’ 笔迹 % P,1+?-*6*14 & ; 0?; D01+*6*01 & ;
总的说来, 普通证人 身份 % I+/16*6. & 。 可以陈述意见的条件为: 第一, 证人 个人认知的事实不能用其他方式表 实,但对这些事实已经形成了一个 总体印象。第三, 最重要的是, 仅仅 陈述事实细节尚不能准确地传达证 人所具有的总体印象。 下面, 笔者仅 对主要的例外情形概括地进行一些 解释: 某人的感情和身体状况 =、 普通证人可以就某人表现出来 某人显 的感情状况进行作证 % 例如, 得愤怒或滑稽 & , 但是, 动机、 意图或 信念不能成为意见证言的对象,因 为这些涉及到他人的内心状况。根 据判断,已故者曾经为了特定目的
英美证据法的起源(一)
英美证据法的起源(一)普遍的观点认为,使英美法系诉讼区别于大陆法系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二者在事实发现程序方面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763]这种不同集中体现于证据规则方面的重大差异。
众多学者认为,当代英美法系的证据规则比大陆法系的证据规则更为复杂、精致。
(一)证据规则的雏形从公元700年到公元1200年之间,无论是欧洲大陆国家还是英格兰,都不具备产生证据规则的条件,因为当时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审判,因此,诉讼本身不需要现代意义上的证人,也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说服”。
法庭的功能仅仅是证实它曾经观察过上述这些活动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而并不认为它拥有直接作出自己的推理的权力。
但是,诚如威格摩尔所言,一些标志性事件的产生,的确具有证据规则之雏形的意味,这些事件包括传唤证人以证明某个文件、宣誓生效所必须具备的数量要件,以及印章在证明存在某一契约方面所具有的排他性证明力,等等。
1215年以后,由于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禁止教士参加考验的审判,欧洲大陆与隔海相望的英格兰在诉讼程序方面走上了完全相反的道路。
在欧洲大陆,非理性的审判方式逐渐被纠问式诉讼所取代,其目的在于获得完全的证明,这种完全的证明严格而明确地规定了证明的质量和数量方面的证据标准。
这种证据制度被称为法定证据制度。
在英国,非理性的审判方式为陪审团审判所取代。
在陪审团审判实行之初的几个世纪,对于定罪的原则性标准或者关于证据的规则几乎都没有什么要求。
实际上,从1200到1500年长达300年的时间里,陪审团的司法功能在逐渐发展,其中最显著的贡献也许就是使得现代意义上的“说服”成为一种必要的设置。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陪审团在17世纪以前都是凭借自身的知识就案件作出裁判;最新的研究也表明,直到15世纪的时候,陪审团才不再是一个在信息方面自给自足的团体,而是成为一个听取和评价证据的主体。
在陪审团转变为一种在法庭上听取证言的审判机制之后,证据规则也没有马上就产生。
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普通法上证据规则的形成是在17世纪,尽管有些规则的存在可能稍早于这个时代。
英美两国证据开示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英美两国证据开示制度的比较与借鉴【摘要】新《刑事诉讼法》对侦查阶段和审查起诉阶段的证据查阅等内容有了新的规定,但由于没有确立证据开示制度,对证据开示的规定相对比较分散,证据开示范围较小,证据开示的主体、时间、方式以及不开示的法律后果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开示的程序具有片面性,开示费用相对较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辩护律师的职能缩水,不利于庭审的公平有序进行,诉讼效率较低。
而英美法系国家在证据开示方面有着较为完善的制度,通过对其进行比较法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在证据开示原则、开示主体、开示时间、开示内容、开示方式以及违反开示的救济等方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证据开示制度。
【关键词】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构建新《刑事诉讼法》就刑事案件中的证据信息沟通分不同的诉讼阶段作了规定。
这些规定在证据开示问题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这些规定并不同于英美法系真正意义上的开示制度,而是类似大陆法系的辩护律师阅卷制度。
与庭审诉辩对抗式相配套的严格意义上的证据开示制度还是没有建立。
从我国司法实际状况来看,制定统一证据法典的时机并未成熟,但制定一个单行的证据开示规则,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司法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证据开示制度,却是必要及可行的。
一、英国模式1.开示程序纵观英国证据开示方式的流变,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法令主要有三部。
第一部是《1967年刑事审判法》,这部法令将预审分为书面预审和言词预审,而后者为开示活动的展开提供了一个有利平台。
第二部是《1996年刑事程序与侦查法》,该法取消了言词预审,但为了贯彻开示精神,新设了直接开示环节并辅之以救济性开示。
直接开示环节可以分为四个过程,即控方的初次开示、辩方的开示、控方的再次开示和控方的持续开示。
第三部是最新的《2003年刑事审判法》,将直接开示环节中的“控方的再次开示”去除,只保留了具有实质阶段性划分的三个过程:控方的初次开示、辩方的开示和控方的持续开示。
2.开示的内容(1)控方准备在法庭上出示的证据。
两大法系对于传闻证据规则规定的不同
两大法系对于传闻证据规则规定的不同1.首先,大陆法系国家传统上注重发现案件实体真实,并为此强调法官在发现实体真实方面的职权作用。
为了发现案件的实体真实,可以依职权主动讯问被告,询问证人;可以采取足以证明事实真相的证据,决定采取必要的一切证明方法。
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和证据理论特别强调证据材料对发现实体真实的作用和法官调查证据的亲历性及言词调查方式,而不是强调证据进入法庭调查的资格与此不同的是,英美法系国家传统上注重程序的正当性,强调控辩双方在推动诉讼进行方面的作用和为双方提供公平的程序。
审理中,起诉方和辩诉方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依次进行举证,按交叉询问程序对证人进行询问。
控辨双方随时可就证据的关联性、可采性提出异议,由主持庭审的法官当即作出裁断。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就是为了避免陈述者不出庭而影响控辨双方的质证权。
正是由于直接、言词原则与传闻证据规则发挥作用的诉讼模式不同,导致了两者在其他方面的差异。
2.二者内涵的侧重点不同。
传闻证据规则是规范“陈述”证据的适格性问题,禁止传闻证据进入法庭审理程序,从传闻证据本身的适格性出发来达到查明案件事实真相。
但并不直接规范法官的具体审判行为。
而直接、言词原则包含更为丰富的内涵,更侧重于对法官行为的规范。
直接、言词原则是直接、具体规范法官审判行为的原则,要求法官的审判行为必须符合直接、言词原则的要求,对证据的调查应由法官亲自在法庭上以言词的方式进行,而不能进行书面审理[1]。
通过对大陆法系直接言词原则和英美法系传闻证据规则的比较,不难看出,根据直接、言词原则,在法庭审理中,只要该证据被允许,且在法官面前以言词的形式提出并经过调查,即为有效。
如前所述,直接、言词原则是对法官审判行为的规范,因而只要法官在审判过程中的行为遵循了该原则的要求,法庭调查的证据即具有证据资格,能够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而根据传闻规则,只要该证据没有经过对方当事人的反询问或者同意,无论是否经过法官审查,都是无效的。
我国与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规则比较2100字
我国与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规则比较2100字摘要:证据规则在英美法系国家发展的较为完备,我国的证据规则是在立足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英美法系的部分证据规则。
我国虽然在诉讼法中均以专章对证据问题作出规定,并应司法实践之需要颁布了一些涉及证据内容的司法解释,但是数量较少,规定不明确,没有完整的系统的证据规则体系和统一证据法典对证据制度加以调整和规范。
毕业关键词:证据规则;英美法系;立法区别一、关联性规则(一)关联性规则在我国诉讼法中的体现及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32条规定“被告应当提出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由于我国对证据制度的规定散落在诉讼法和司法解释当中,所以在证据的关联性规则上并没有明确的具体的规定,只是在个别的法条及司法解释中有着不明显的体现,对证据关联性的界定不明可能会导致司法实践中效率降低。
(二)与国外关联性规则的比较。
我国在证据关联性规则上与英美法系国家相比,共同点有两点:一是关联性对证据的形式上没有任何要求。
二是关联性做为“黄金证据规则”是任何证据具有证据资格的基础条件;不同点也有两点:一是英美法系的关联性规则用于法官审判之前,我国是将关联性规则用于法官审判的全过程。
二是英美法系讲究是形式上的相关性,只要当事人或者代理人认为是相关联的。
二、补强证据规则(一)补强规则在我国诉讼法中的体现及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对于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
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1条、75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视听资料,应当辨别真伪,并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刑事司法制度比较
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刑事司法制度比较一、引言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是世界上两种最为广泛应用的法律体系,两者在刑事司法制度方面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刑事司法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特点和不同之处。
二、背景介绍英美法系主要代表国家是英国和美国,其刑事司法制度以普通法为基础,强调案例法的运用。
而大陆法系主要代表国家是法国和德国,其刑事司法制度以法典法为基础,注重法典的使用和解释。
三、法律体系的基础1. 法的性质与地位在英美法系中,法律基于判例法,也就是以先例为基础进行司法解决问题。
判例法具有弹性和灵活性,通过法官创造新的法律解释,丰富和完善法律体系。
而大陆法系以法典为基础,法官在解释法律时要遵守法典的规定,法典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对司法实践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
2. 法律制定的程序在英美法系中,法律的制定侧重于立法机构,例如议会。
在制定新法时,往往进行公开的法律辩论和讨论,加强了民主和透明度。
而大陆法系中,法律的制定过程更为依赖于政府行政部门,法律的草拟和提案是由政府代表进行的,立法机构的角色相对较弱。
四、证据的使用和法庭程序1. 证据规则在英美法系中,法庭对证据的收集和使用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例如排除非法证据和保护被告的自愿权。
法官在对证据的使用上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可以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进行操作。
大陆法系中,证据的使用是相对严格的,法官在收集和使用证据时要遵循法典中明确规定的程序,陪审团在审理过程中有权对证据进行质疑和讨论。
2. 法庭程序在英美法系中,法庭程序注重争议的解决,充分保障被告的权益。
辩护律师在庭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提出异议和质疑,主张被告无罪。
而大陆法系中,法庭程序注重对事实的审查和评判,法官在庭审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对案件进行全面调查和判断,陪审团对证据的评判主要是在法官的指导下进行。
五、刑事制裁与刑罚执行1. 刑事制裁在英美法系中,刑事制裁主要以惩罚为重点,强调对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重视适用刑罚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两大法系证据规则的殊途同归规律
两大法系证据规则的殊途同归规律证据规则在两大法系中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和形成背景,但随着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深入,两大法系的证据规则在某些方面呈现出逐渐接近的趋势。
这种“殊途同归”的现象,实际上揭示了人类在司法实践中对证据运用的一些共同认知和追求。
一、英美法系的证据规则英美法系的证据规则起源于早期的陪审团审判。
为了确保陪审团能够准确、公正地判断事实,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证据规则。
例如,传闻证据的排除、证人资格的限制、最佳证据规则等。
这些规则旨在防止不可靠的证据进入审判,确保陪审团不会被误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英美法系的证据规则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进。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最佳证据规则的例外情况越来越多,电子证据也逐渐被纳入可接受的证据范围。
同时,英美法系也逐渐借鉴了其他法系的某些证据规则,使得其证据规则更加完善和灵活。
二、大陆法系的证据规则与英美法系不同,大陆法系的证据规则更强调法官的职权和调查证据的责任。
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官有权主动调查证据,而且证人证言、物证等各类证据都有一定的证明力。
因此,大陆法系的证据规则更注重如何确保法官能够公正、准确地认定事实。
然而,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大陆法系国家也开始逐步引入英美法系的一些证据规则,如传闻证据排除、最佳证据规则等。
同时,为了应对现代社会中的复杂案件,大陆法系国家也在不断完善其证据规则体系,以确保司法公正和准确性。
三、殊途同归的趋势尽管两大法系的证据规则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路径,但在现代司法实践中,两者之间逐渐呈现出相互借鉴和融合的趋势。
这种“殊途同归”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基于人类对司法公正和准确性的共同追求。
一方面,英美法系国家逐渐认识到法官在认定事实方面的重要性,开始借鉴大陆法系的一些证据规则,以确保法官能够准确、公正地认定事实。
另一方面,大陆法系国家也逐渐认识到制定严格的证据规则对于确保司法公正和准确性的重要性,开始引入英美法系的一些证据规则,以完善其证据规则体系。
证据英美法系证据的可采性
2、意见证据规则(opinionevidencerule).这里的意见证据指非专家证人提供的意见证据。不管其意见与争议事实的关联程度如何,该证据通常被排除。因为审理案件事实的法庭可能被意见证据误导,而不是从案件事实本身寻找结论。但现在也有一些例外规定,主要是合理建立在证人的感觉之上的意见以及有助于澄清该证人证言或确定争议事实的意见[7](P723),如涉及当事人的年龄、身份、车速等简单问题的意见。
(二)证据排除规则
证据必须具有足够的相关性才能被采纳为证据,但具有足够相关性的证据并不一定就能被采纳,它们只有在不被证据法的其他规则排除的情况才可以被采纳。其结果当然就是有些具有相关性的证据亦被排除。英美证据法长期以来新成了庞杂的证据排除规则。可以说,排除功能是英美证据法的特征。英美证据法所关注的不是什么是有关联性的,而是由于这个或那个理由,某些真正起证明作用的证据应该予以排除①。在这一庞杂的体系中,有人将其划分为排除证明手段的规则与排除事实的规则(ruleofexclusionapplicabletorelevantfacts)。前者包括传闻证据规则、意见证据规则等,后者包括非法证据规则等。
①此为美国著名证据法学者J•B•Thayer的观点,出自《英美普通法上的证据法初论》。
②参见《英汉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58页。
具有,那么,从法律上讲,它在第一方面仍为可采的。这一原则被称为“有限制的可采性”原则。《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105条规定:凡是经采纳的证据是对一方当事人或为某一目的是可以采纳的,但对另一方当事人或为另一目的是不可采纳的,法院凭申请应把该项证据的适用限制于其固有的范围内,并向陪审团做出相应的指示。依这一规定,对有限制的可采性证据一般应予接受并由法官做出相应的指引,而这一规定是与第403条的规定密切相关的,依403条的规定,即使有合理的指引,但证据仍存在着导致不公正,混淆争议或误导陪审团的危险,并且这种危险超过了证据本身的证明价值,那么法官可以依自由裁量权将其排除。而在运用这一原则时,该证据的提出人有权要求法庭承认这一证据,而其反对者有权要求法官引导陪审团注意他们只能在该证据的可采方面使用该证据,而不能在其他方面使用这一证据[8](P555)。
浅谈英美法系的证据开示制度.doc
浅谈英美法系的证据开示制度-自罗马法以来,民事诉讼就一直沿袭着“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而现代民事诉讼更是完全建立在证据的基石上,通过诉讼程序获得必要的证据,是当事人获得司法救济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的民事诉讼法都采取不同方式赋予当事人相应的收集证据以及了解有关案件信息的权利与手段,并在程序上制度上给予保障。
这种程序和制度就称为证据开示制度或证据披露制度。
从内容上看,英美证据开示制度包含有两部分互为独立的程序,其一是discovery,一般译为发现程序,其内涵着重在于一方当事人可以利用法律规定的程序性权利积极的、能动的想方法去收集证据、发掘证据、调查证据;其二是disclosure,其英文原意为显露、揭发,它的基本含义是要求当事人在诉答程序后开庭审理前,分阶段的向对方展示自己将要在庭上使用的证据和其他信息,这更贴近于我们所熟知的证据交换概念。
discovery和disclosure两程序一为被动性的,一为主动性的,两者叠加的证据开示制度其概念外延当然要大于证据交换,也就是说,当事人借助证据开示程序首先可以“获得”证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证据交换,这种逻辑顺序是颇具可采性的。
英美民事诉讼法经过数百年的历史沿革发展至今,其中蕴含和积累的诉讼经验可谓浩瀚如海,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是从纯粹的私权主义、纯粹的市场经济、纯粹的竞争哲学中生成而来的,最为直观的反映着现代化经济的基本要求,其系统性、具体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法学界所公认。
因此,研究其证据开示制度,对客观认识我国的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证据开示的范围与例外证据开示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所有与案情有关的问题。
根据美国《联邦民事诉讼程序规则》第26条的规定,对“任何不属于保密特权范围而与诉讼标的有关的事项”均可进行调查。
开示要求由当事人提出,无需法官的批准,如果原告以笔录证言质问被告,它只需向被告律师发出书面通知,指明进行笔录证言的时间和地点。
英美法系证据的宽进严出
英美法系证据的宽进严出□ 辜恩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美法系国家在民事证据制度改革过程中,放宽严格的证据规则,形成了证据在案件事实认定中的“宽进严出”趋势。
这一趋势也表明了两大法系在证据制度理念上的又一次趋近。
相比较大陆法系证据法而言,英美法系证据法发展起庞杂而严格的证据规则。
有学者指出,这样的差异归因于两大法系证据制度不同的理念前提,大陆法系证据制度的出发点是人类理性完美的司法证明活动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和手段来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因此法律不应该事先限制各种证据的运用;而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出发点,是人类理性的司法证明活动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完善性,因此法律必须规定人们在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宁可浪费某些证据也不要乱用证据。
但是,在民事司法改革运动中,我们发现英美法系国家一个颇为一致的动向,即放松了这类严格的证据规则,为某些证据进入事实认定场域降低了门槛。
“宽进”:案件事实形成的基础相关性规则是英美法系证据规则的一个基石,证据必须具有相关性,但具有相关性的证据并不必然可采,具有相关性的证据还必须不为其他证据规则所排除方是可采的。
包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我国香港地区在内的英美法系国家/地区的司法改革中,对证据制度的改革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放宽了相关性与可采性规则,一个总的趋势是允许把所有相关的证据都提交给法院,由法院决定给予此证据多少分量。
就民事证据制度而言,至少有如下规则被修订了:放宽证人作证资格。
在普通法历史上,证人资格曾有过严格限制,未成年人、智力有缺陷的人、非基督教徒、罪犯、与案件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当事人的配偶、被判处死刑的人、无神论者等都不得作为证人。
两大法系证据制度比较论
两大法系证据制度比较论何家弘姚永吉内容提要: 在近几年的司法改革进程中,证据制度的探讨与改革是颇受关注、探讨较多、进展较快的一个领域。
和现今诸多法律制度的开展变化一样,证据制度的改革也差不多完全是在借鉴西方证据制度的客观情境下进展。
作者站在两大法系的宏观视角,对证据制度进展了具体深入的微观考察。
在对各种类型的证据予以比较分析的根底上,对两大法系证据采信制度规那么的异同进展了简练明确的阐释及相应评价。
相信读者可以由此获得展视野和鉴别善取之益。
一、两大法系证据制度的根本特征与差异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法都各有一些根本特征,而这些根本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大法系证据法之间的差异。
考察这些特征,研究这些差异,可以使我们对两大法系的证据法有一个根本的认识。
这种比较带有宏观的性质,但是很有意义,因为它可以为证据法具体内容的比较研究提供根本的构造框架。
两大法系证据法的根本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法内容比较复杂,比较具体;而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法内容比较简单,比较抽象。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规那么数量很多;而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规那么数量较少。
其次,英美法系国家与证据规那么有关的判例也很多,而且这些判例也是证据规那么的有机组成局部;而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规那么一般都单独以立法形式存在,虽然也有判例,但是判例并不是证据规那么的必要组成局部。
因此,在英美法系国家考察和研究其证据法,既要面对一个庞杂的证据规那么体系,又要面对大量的法院判例。
一般来说,每个证据规那么的具体内容都表达在一系列判例之中,而且有些证据规那么就是由判例所规定的,例如,有关犯罪嫌疑人沉默权的“米兰达规那么〞和有关非法证据排除的“毒树之果〞规那么等。
然而,研究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法,一般来说只要了解其立法中的有关规定就可以掌握其根本内容了。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法体系比较混乱,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而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两大法系证据制度比较论
两大法系证据制度比较论证据制度是指在刑事、民事等法律程序中,对证据的收集、保护和运用所采取的制度安排。
不同的法系对于证据制度的安排有不同的理念和做法。
本文将以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为例,对两大法系的证据制度进行比较论述。
一、大陆法系证据制度1.原则在大陆法系中,最基本的证据原则是法官主动调证原则。
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调查权和调证权,可以积极主动地收集证据,弥补当事人的证据不足。
同时,大陆法系的证据制度还注重公正、客观、事实真实性和法律证明能力等原则。
2.证据收集在大陆法系中,证据主要通过倾听当事人的陈述、查阅文书材料和聆听鉴定人的意见等方式来进行收集。
同时,大陆法系也允许法官主动调证,包括现场勘查、取证、委托专家等。
3.证据保护大陆法系对于证据保护较为重视,法官必须严格保密证据,防止证据失真或泄露。
证据的保存、鉴定和使用都要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证据运用在大陆法系中,法官在判决时会依据收集到的证据进行综合评价,并由法官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法官也会考虑当事人的请求和证据推论的合理性,作出合理的判断。
5.证据推定二、英美法系证据制度1.原则在英美法系中,最基本的证据原则是主义原则,即法官应当保持中立和审慎,不主动调查,仅依靠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判断。
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应该是中立的仲裁者,而非调查员。
此外,英美法系也注重证据真实性和合法性原则。
2.证据收集在英美法系中,证据主要通过当事人的陈述和证人的证词进行收集。
当事人以书面材料和口头陈述的方式提供证据,法庭会审查和审核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3.证据保护英美法系在证据保护方面相对较弱。
它并没有严格的证据保密制度,也没有针对证据保护的专门法律规定。
法官主要依靠辩论和交叉审问来保护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4.证据运用英美法系的法官主要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判断。
他们会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分析,权衡各方面的证据,并根据相关法律进行判断。
最新 两大法系相关国家之鉴定意见的法律效力比较分析-精品
两大法系相关国家之鉴定意见的法律效力比较分析第三章两大法系相关国家之鉴定意见(专家意见)的法律效力比较分析第一节两大法系相关国家鉴定意见(专家意见)证据能力的考察与比较一、英美法系专家意见的证据能力由于英美法系国家采用的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当事人有权直接聘请会计司法鉴定人员为自己提供会计司法鉴定服务,会计司法鉴定人员在法律上的主体定位为专家证人,因此由其出具的会计司法鉴定意见在英美法系国家称之为专家意见,本质上属于言词证据的一种形式。
其证据能力在英美法系国家称之为“可采性”(Admissibility of Evidence),作为英美法系的典型代表国家美国,其关于会计司法鉴定意见(专家意见)的可采性有着详细的规则加以限定,其中较为核心的有以下几种:(1)专家意见的相关性规则。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 401 条规定:“相关证据指证据具有某种倾向,使决定某项在诉讼中待确认的争议事实的存在比没有该证据时更可能或更不可能。
”在美国,凡是与案件有相关性的证据均具有可采性,反之,不具有相关性的证据则没有可采性,专家意见亦是如此。
笔者认为,这里的相关性可以理解为被检验的财务会计资料与经济案件中的待证事实存在同一性,其与待证事实应有最低的关联。
[58](2)专家意见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非法证据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形式不合法;主体不合法;以及获取手段不合法。
[59]在英美法系国家中,针对非法证据排除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强制排除模式;另一种为裁量排除模式。
由于美国的司法体制更注重对人权的保护,因此其采取第一种强制排除模式,即对非法证据一般应予以排除,同时以例外的形式对特殊情况进行限定。
[60]在裁量排除模式下,出于对案件实质真实的考虑,法官对非法取得的证据是否加以排除则具有一定的裁量权。
[61](3)专家意见的必要性原则。
所谓必要性是指法官凭借一般知识和经验无法判断案件事实,需由专门技术人员予以帮助。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 702 条规定:“如果科学、技术或其他专业知识有助于事实审理者理解证据或者裁决争议事实,则凭借知识、技能、经验、训练或而够格为专家的证人,可以以意见或其他形式就此作证。
两大法系证据制度殊途同归的规律
两大法系证据制度殊途同归的规律
在两大法系中,证据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殊途同归”的规律。
尽管两大法系的起源、发展历程和法律文化背景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它们的证据制度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相似之处。
首先,无论是在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证据的收集和审查都是为了解决事实争议。
无论是采用法定证据制度还是自由心证制度,其核心目标都是确保事实真相得到准确的揭示。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法系都强调证据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并以此作为证据可采性的基本标准。
其次,两大法系的证据制度都重视程序正义。
在大陆法系,程序正义被视为保障实体正义的前提;而在英美法系,程序正义本身就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体现。
因此,两大法系的证据制度都规定了严格的程序和规则,以确保各方当事人在证据的收集和审查过程中的权利得到保障。
此外,两大法系的证据制度都注重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无论是通过举证责任倒置还是通过提供技术援助等方式,两大法系都致力于确保弱势群体在证据制度中得到平等的对待。
综上所述,两大法系的证据制度虽然在形式和具体操作上存在差异,但在实质上却展现出了“殊途同归”的规律。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追求事实真相、程序正义和平等保护的原则。
这种规律反映了人类对司法公正和事实真相的不懈追求,也证明了不同法系之间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法律是否对证据证明力和审查判断证据的规则预先加以规定为标准,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所实行的证据制度均有别于中世纪欧洲大陆盛行的法定证据制度。
大陆法系的证据制度学界一般将其称为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英美法系的证据制度则不同于大陆法系的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因为从西方证据法的历史发展上看,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是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历程。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大陆法系的自由心证是对法定证据制度的彻底否定之外,我们认为主要还有以下几方面:
(1)从历史上看,英美证据规则的形成主要是其陪审团审判制度的副产品。
英美法系历史上形成了陪审团审判制度,由陪审团决定案件的事实问题,法官决定法律问题,但陪审团的组成一直是从代表社区意志和利益的普通公民中选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谙熟法律,为了防止陪审员将其偏见、成见等带人审判过程,或为防止陪审员受到舆论、被告人在社会上的地位、经历以及被告人及其律师巧言善辩的影响而作出不公正裁决,从而逐步形成了诸多大陆法系国家没有明确的证据规则,典型的是传闻证据规则、相关性证据规则、品格证据规则、最佳证据规则以及意见证据规则。
与英美法系不同,大陆法系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后采取了职业审判制和参审式陪审制,在陪审制中陪审员从当地社区选民中产生,与法官一起审理案件,一起作出判决,陪审员在审判过程中虽形式上享有与职业法官同等的权力,但事实上和实质上却缺乏独立性,比较容易受法官的影响乃至操纵,特别是“在审判实践中,法官几乎总是能够说服足够数量的陪审员站在他们这边”,在这种情况下,案件的审判实质上主要是职业法官负责。
所以,无论在参审制还是职业审判制下,职业法官在专业上所独具的高素质使他们受到不当影响的可能性较小,因而也不大喜欢证据规则束缚其对案件真实的追求。
所以,证据规则的相对匮乏就属必然。
(2)诉讼结构上的差异。
英美法系实行对抗式诉讼,当事人双方主导诉讼活动进程,包括证据的提出与调查均属于当事人职责,陪审团及法官居于消极中立的第三者立场,极少干涉双方活动,当事人双方的活动具有很强的竞争性,为保障当事人双方这种竞争型诉讼攻防活动的公平展开和正常进行,有必要确立相应的证据规则予以规制,如交叉询问规则,主询问中反对质疑己方证人、反对诱导性询问规则、反对复合性问题规则等。
在大陆法系国家职权主义(讯问式)诉讼结构中,法官有职责查明案件事实真相,职业法官主导审判过程,主导对被告人、证人、鉴定人的询(讯)问,决定案件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并可依职权自行调查核实证据。
控辩双方的诉讼活动受制于法官的主导活动,在这种庭审结构下,自然毋须象英美法系那样制定有碍法官调查证据的规则。
(3)诉讼价值理念上的差异。
英美法在强调个人本位、个人自由的价值观的前提下,以正当程序为基础,强调限制侦查机关权力、重视刑事诉讼中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护,在刑事证据规则币这一点得到突出体现,如美国贯彻严格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其他一些关于证据可采性的规定。
与此相反,大陆法系国家则更强调犯罪控制,为避免过多的证据规则对查明案件实体真实和打击犯罪造成困难,证据规则比较少,如对非法证据较为宽容,“毒树之果”可以不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