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创新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中,政治体制的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的创新。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和职能。
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对政府、法院、检察院等机关的监督。
同时,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使人民代表大会更加贴近人民,更好地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2. 政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党制度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通过加强与民主党派的交流合作,我国政治体制的活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3. 行政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经历了多次改革,逐步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从过去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的服务和管理模式。
政府机构不断精简,政府职能更加突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的关系逐步清晰。
4. 司法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司法体制逐步完善,司法独立、公正、公平的原则得到了更好的贯彻。
通过改革,我国司法体制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也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5. 民主监督制度的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监督制度逐步完善,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通过加强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舆论监督、审计监督等形式的监督,我国政治体制的透明度和廉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6.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创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基层群众真正成为了社区的主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7. 人事制度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事制度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事制度。
制度创新: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本质与核心
史和 中国近代 史研 究与教 学;
2 、张晓红 ( 1 9 4 9 一 ) ,女 ,湖北武汉人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博士 生导师 ,主要 从事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 究。
第2 期
史成虎 ,张晓红 :制度创新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本质与核心
3 5
和 固化 功 能 ,可 以及 时有 效 地把 政 治 文 明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所 取
构建 新 的制度 ,从而 维护广 大人 民群众 的根本利
益。
得的成果 “ 凝 固”到具有 国家强制性 、普遍约束力 和相对稳定性的规章 、法律和制度上 ,可以为政治 文明的再建设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学者李景治 曾
体制改革 的核心内容 ,也是实现政治现代化 的必 由 之路。
一
、
制度 创 新对 于 当代 中国政 治体 制 改
革 的意 义
( 一) 是 当代 中 国政 治体 制 改革 的 内在要 求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3 — 0 7
作者简介 :1 、史成虎 ( 1 9 7 5 一 ), 男,汉族 ,安徽 六安人 ,华 中科技 大学文华学院讲师 ,法学硕士 ,主要从事政 治学、 e e l , 党
总第 5 1 期 第 2期
加强制度创新,全面深化改革
同样 的土地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条件下 ,它的富裕程度也许
要高的多。 ” 所 以我 国的政治体制就必须根据我国国情的发展 变化来及时进行制度创新 。 有 相 应 的政 治 文 明 去 营造 一 个 良好 的政 治生 态 环 境 。一 些 新
一
2 . 2深化体制改革是培养公 民文化的关键 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如果想要有序地进行运转 ,就需要
而为 中国的政治发展积累 良好的经济基础 。同时 , 制度创新 关键 ,就在于在合理 的制度之下对公民进行有 序的引导与激 那么这就 需要深化体制改革来与之配合 。 可以激发社会活力,从而可 以激发人民群众 的积极性。改革 励 ,
开放总设计Nx  ̄ d , 平 曾经强调:“ 进行政治体制 改革 的 目的, 2 _ 3深化体制 改革是完善社会 主义制度建设 的必要条件 当前 , 我 国正 处 于 全 面深 化 改 革 的 新 的 历史 起 点上 , 面对 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 调动人民和 基层 单位 的积极性 。 ” 要想调动人民群众 的积极性, 只有依靠 新时代 、 新任务、 新挑战 , 我们必须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进 制度 创新 。通过制度创新来打破 旧的社会观念和社会制度 , 行改革 。我 国现有的政治体制 与当前我 国的现状存在一些不 比如政府部门工作效率较低、 社会公共服务方 从而不断解放思想;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拓宽人 民群众参政 议 相适宜 的方面 , 政的渠道 , 使人民真正享有当家做主 的权力 。 面较为 薄弱等等 ,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我 国进行社会主义 1 . 3制度 创 新 是 当代 中 国政 治发 展 的 核 心 的建设和发展 。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要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 、实现中 著名 的政治学家亨廷顿 曾指出: “ 一个社会的政治发展水 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政治活动分子从属和认 同与各 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 ,必须在新 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 种政 治制度 的程度” , 也就是指政治制度的制度化水平 。亨廷 改革” 。所 以, 只有加快推进政 治体制 改革 , 加强政府 自身建 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 顿发现, 一些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所 以发展落后的原因, 在于 设, 最终实现中华 民族 的伟大复兴 。 “ 政治制度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变革” 。这对于文化 的 主义政治制度, 发展也同样适用 , 只有依靠制度创新 , 才能及时扭转及 改变人 们的陈旧思想 , 才 能建设一个民主 、 法治、 自由、 和谐的社会主 参考文献 I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 改革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 N ] . 人 民日报, 2 O 1 3 —1 l 义社会,才 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先进文化所 带来 的 …
中国政治制度与改革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与改革发展中国政治制度与改革发展中国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和运行方式,是中国政治体系的核心。
近年来,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与优势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具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政权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民主参与。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则为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共识和决策提供了重要渠道。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利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坚强领导核心,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其次,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政治制度注重提高决策效率、凝聚共识和推动改革发展,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再次,有利于推动各级政府的改革和创新。
多层次多元化的政府组织体系,使得政绩评估和监督机制更为科学和完善。
最后,有利于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最大化。
中国政治制度注重以人民为中心和为民服务,形成了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机衔接的政治生态。
二、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进展和方向中国政治制度改革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政治制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改革方案。
首先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提高党的领导能力。
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不断创新,在党员教育、党风廉政建设、权力监督等方面不断加强,以确保党始终保持活力和创造力。
其次是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中国政府积极实施代表作用和监督作用相结合,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确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法定范围内发挥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体制与制度创新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体制与制度创新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体制和制度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其政治体制和制度始终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中国历史漫长的过程中,政治体制和制度的演变历经了多个朝代,国内外知名的王朝如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都展现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和制度,并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取得了不同的成就。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体制和制度创新。
一、封建王朝时期的政治体制与制度创新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时期是从商朝到清朝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制度发生了很多创新。
最早的创新始于商代,商代帝王拥有掌握天命的权力,商代夏朝之后,出现了夏、商、周三代王朝。
周代引入了“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的等级制度,并逐渐建立了类似奴隶社会的职业专业分工,同时设置了三公九卿制的官制体系,实现了统治的法制化和机构化,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机构制度、司法制度、财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中央集权政治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清代及其以前的政治体制与制度创新尽管清朝时期诸多地方行政机构、执政体系、作战兵器等都有了显著的变化,但是总的来说,清朝只是在经历了几波更替后,继承了明朝的传统,没有大的改革。
而在清朝以前的时期,政治体制和制度的创新及其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可忽略的。
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楚、晋、燕、赵、秦七个国家形成了一种分封势力,完成了军队领导权的分权,促进了战争部队的有机实现。
此外,战国时期运用铁笛的想法,发展了“听独夫夜笛,不闻子规啼” 的手语信号,改进了军队间的维系。
这些创新成果,直接影响了中国封建王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体制与制度创新时期。
三、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与制度创新中国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涉及到饱受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革命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文化、体制和结构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制度创新
··'( 1& IT U '9016【知识梳理】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制度创新。
(1)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王位世袭制:禹建立了夏朝。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他的位置。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3)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君主专制制度:确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地方实行郡县制。
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削弱了诸侯国势力;“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55(续表)完善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科举制,选拔有才学的人,扩大统治基础。
加强北宋时,皇帝控制军队,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等等。
宋朝时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发展元朝时,在中央设中书省,并在其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设行中书省。
顶峰明朝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立五军都督府;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5)郡县制:秦朝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6)科举制:诞生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制度创新有哪些
制度创新有哪些制度创新是指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目的是提高效率、提升公平性,并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制度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分别探讨制度创新的例子。
在政治方面,制度创新可以体现在政府组织与运作方面。
比如,某些地方政府推行了“互联网+政务”的模式,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实现政务公开、在线办事等服务。
这一创新使得政府机构更加高效、透明,提高了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并有效减少了行政成本。
另一方面,政治制度也可以进行创新,例如某些国家推行了选举制度的改革。
通过引入多党竞争、提高选民参与度等措施,使选举更加公正、公平,提升了政治系统的稳定性和民主程度。
此外,电子投票、网络公投等技术也有助于提升选举的效率和可信度,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在经济方面,制度创新可以体现在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例如,某些国家推行了“一带一路”倡议,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了贸易规模和效益。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有助于创新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创新资源。
此外,金融方面也是经济制度创新的重要领域。
比如,某些国家推行了金融科技(FinTech)的发展,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金融服务。
这不仅促进了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创新,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途径,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在社会方面,制度创新可以体现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
例如,某些国家实施了全民医保制度,通过减少医疗费用和提供医疗服务,保障了人民的基本健康权益。
此外,某些地区推行了弹性工作制度,允许员工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和地点,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总之,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创新,可以提高效率、提升公平性,并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制度创新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社会各方的参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持续推进。
中国的制度创新
中国的制度创新中国的制度创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一直积极探索各种创新的制度,以推动国家的发展。
中国的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等方面。
首先,在经济领域,中国的制度创新始终以市场经济为基础,通过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入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如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私营经济发展等,使得中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税制改革等,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其次,在政治领域,中国的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党的领导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建设和改进党的领导制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建设一个坚定有力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包括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均衡发展、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等。
这些制度创新的举措为中国的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在社会领域,中国的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
中国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社会福利水平,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例如,中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为全体公民提供了基本的教育保障;在医疗保障方面,实施了全民医保制度,保障了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
总之,中国的制度创新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不断发展的产物。
中国的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机制,推动了国家的快速发展。
中国将继续坚持制度创新,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为建设和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进政治制度改革,促进中国式现代政治制度创新
推进政治制度改革,促进中国式现代政治制度创新推进政治制度改革,促进中国式现代政治制度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推进政治制度改革,不断创新中国式现代政治制度,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国家的发展。
一、推进政治制度改革的必要性首先,政治制度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个政治制度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传统的政治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社会发展的需要。
政治制度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社会的发展。
其次,政治制度改革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中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充满挑战的问题,如国内贫富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政治制度改革可以通过建立公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以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权益。
再次,政治制度改革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需要。
中国虽然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政治制度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决策权过于集中、权力滥用、对民意不够敏感等。
政治制度改革可以推动国家治理向法治化、民主化、透明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增强政府的经营能力和公信力。
二、推进政治制度改革的原则和路径推进政治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根据中国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制度改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家、发展中国家,有自己的历史和特点。
政治制度改革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充分尊重中国人民的主体地位,注重平衡各方利益,不能盲目照搬外国模式,更不能放弃中国特色的优越性。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实现人民的共和国,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第三,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也是政治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
一、政治体制改革与创新在政治领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首先,中国在行政体制上进行了调整,实行了政府分级管理和机构职能划分,提高了行政效能,推动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民主制度建设,注重依法治国,推动了政治体制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
这些改革与创新不仅为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是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深化对外开放,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引入市场机制,推动了经济发展动力的释放。
中国还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升了国家竞争力。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设,推动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社会体制改革与创新社会体制改革与创新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
中国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全面的社会保障。
此外,中国还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同时,中国还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与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内容。
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倡导可持续发展。
中国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推动了绿色发展和生态优先的经济转型。
分析当代我国政治发展中的制度创新
分析当代我国政治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一、制度创新是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手段政治制度先进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
回顾人类政治发展的进程, 我们可以发现, 政治发展的过程与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同一个过程。
政治制度是政治发展的主要标志。
城邦民主是希腊文明的集中体现, 政治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是现代政治的主要体现。
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政治制度不断更新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政治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同时社会中也存在不少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依靠传统的政治思维模式和政治管理模式, 很难应对新的挑战和问题。
因此, 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政治思维模式, 创新政治管理模式和各项具体制度、机制, 才能迎接挑战, 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
我国在当前条件下政治发展主要靠政治制度创新。
所谓制度创新, 绝不是改变根本制度, 而是指具体体制和机制的变革。
一般而言,制度创新指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根据新的实际, 建立新的制度, 使整个制度体系更加规范严密, 通过它使整个社会组织体系更完善, 结构更合理, 功能更健全。
其中包括运行机制、操作程序、职责功能、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因此, 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手段无疑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不断创新。
二、制度创新是政治发展的核心政治发展指政治观念更新、政治结构合理、政治制度完善、政治行为进步的过程。
政治制度是政治行为规范、规则和惯例的总和, 它规定着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认为: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 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的个人行为。
”“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 它们建立了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政治科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将制度界定为“嵌入政体或者政治经济组织结构中的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程序、规则和惯例”制度建设, 尤其是制度创新是政治发展的核心。
我国制度创新
我国制度创新我国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推动制度创新,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现有制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制度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家治理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创新、经济制度创新以及社会制度创新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政治制度创新在政治制度方面,我国致力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近年来,实行和完善了党内民主制度,使党内民主机制更加科学、规范。
此外,还积极推动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强化了公众参与,提高了政府决策的公开透明度。
并且,通过立法和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经济制度创新在经济制度方面,我国着力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通过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等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发扬,促进了市场活力的释放。
同时,加强反垄断执法,推动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的公正与公平。
此外,我国还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制度创新,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合作社等举措,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社会制度创新在社会制度方面,我国重视社会公平和公正。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的改革,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的负担。
此外,积极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保护制度的建立,保障他们的权益,促进农村教育公平发展。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司法体制改革,提高了司法公正度和司法效率,为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结起来,我国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创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在制度创新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未来,我们应当继续推动制度创新,加强制度建设和改革,不断提高制度执行效力,以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同时,加强法治建设,规范制度的实施与执行,确保制度在实践中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与制度创新
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与制度创新中国古代政治改革与制度创新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改革与制度创新虽然不太出现在正式的历史教科书中,但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影响到了那个时代的国家形象及其国际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今天的现状。
1. 古代变革的年代背景中国的历史传承了五千年,而在这五千年里面,几乎每一段历史都要经过多次政治变革和制度创新。
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争霸纷争愈演愈烈,这个时期的变革实际上也是一次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
战国之后,随着秦统一六国,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阶段。
在这个时期,各种制度逐渐成型,例如官职、税收、土地、户籍、军队、刑罚等,这一切都呈现出封建体制的特征。
然而,随着封建体制的愈演愈烈,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历史就进入了另外一段政治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时期——唐宋元三朝。
2. 古代的政治改革古代的政治改革,基本上都是以统一为目的的。
在这方面最出名的当属秦朝,统一了天下,而且还进行了多项改革。
一项很著名的改革是简化文字,这个改革让多年的繁琐文字变得简单易懂,从而方便人民的生活。
此外,秦代还进行了均田制度的改革,通过地区分割方式,使得全国土地分配均匀。
而在随后的汉代,均田制度又进行了深入的改革,这一改革的成功大大缓解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增加土地的使用效率,也有利于政府采取有效的资源管理。
唐代的政治改革则更加深入,唐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农民、士兵、学士、商人不同阶层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
唐与秦的不同之处在于,唐始终保持着君主集权的统治,而这也促成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地方官制、科举制度、度量衡等。
3. 古代的制度创新古代的制度创新往往都离不开经济和城市的发展。
例如唐代的制度创新,就与城市的繁荣息息相关。
唐代所奉行的科举制度,使得地方官员的选拔不再固定于官僚门阀的圈子,而挑选出的官员,则更能满足政府对于经办地方事务的要求,从而推进政府管理的效率事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它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1.党的领导体制的创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体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党的领导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包括完善代表选举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和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的自主发展和民族权益。
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体现在加强自治区政府的自治权力、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以及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创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创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要体现在加强基层组织的民主建设、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和提高基层自治能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1.党的领导体制的发展:进一步明确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推进党的领导体制法治化。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的立法和监督职能。
推进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和能力。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进一步保障和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传承。
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治化建设。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法治化建设,加强基层组织的民主建设和治理能力。
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自治创新,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的水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创新和发展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制度创新包括哪些内容
制度创新包括哪些内容制度创新是指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和解决现有问题的一种行为。
制度创新的内容很广泛,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制度创新内容。
首先,制度创新包括了政治体制的改革。
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制度,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运行的基本规范。
在制度创新中,政治体制的改革非常重要,可以涉及到选举制度、议会制度、行政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以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和公信力。
其次,制度创新还包括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
在制度创新中,经济体制的改革是重中之重,可以涉及到市场主体体制、产权制度、价格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市场经济的活力。
另外,制度创新还包括了社会管理的改革。
社会管理体制是指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和调控的制度安排。
在制度创新中,社会管理的改革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保障的重要途径,可以涉及到社会投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
此外,制度创新还包括了文化体制的改革。
文化体制是一个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规范和制度安排。
在制度创新中,文化体制的改革是提升国家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领域,可以涉及到文化产权、文化市场、文化传媒等方面的改革。
最后,制度创新还包括了生态环境的改革。
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
在制度创新中,生态环境的改革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涉及到环境监管、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改革。
综上所述,制度创新是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一种行为,包括了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管理的改革、文化体制的改革和生态环境的改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提高制度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体制创新动力、内容及发展方向
2019年第6期(总第177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6ꎬ2019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77政治文明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体制创新:动力㊁内容及发展方向高洪贵ꎬ苏文生(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ꎬ哈尔滨150028)摘㊀要:政府体制是与政府相关的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ꎮ改革开放以来ꎬ为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ꎬ克服传统政府体制的弊端ꎬ党和政府在信息技术㊁市场经济㊁社会变迁和国际环境的助推下ꎬ在行政文化的价值引领下ꎬ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政府体制创新ꎬ使政府纵向和横向权力结构更加科学合理ꎬ政府组织层级结构和部门结构持续优化ꎬ政府运行结构更加规范有序ꎬ从而为建设公开公正的法治政府㊁打造权责统一的责任政府㊁创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㊁塑造适应性强的高效能政府创造有利条件ꎮ随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ꎬ未来的中国政府体制将会更加完善ꎬ政府治理能力将会进一步增强ꎬ从而更好地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风险与考验ꎮ关键词:改革开放ꎻ中国政府体制创新ꎻ政府治理ꎻ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6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19)06-0059-06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型智库研究项目 黑龙江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对策研究 (18ZK078)作者简介:高洪贵ꎬ1973年生ꎬ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ꎬ政治学博士ꎻ苏文生ꎬ1993年生ꎬ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硕士研究生ꎮ㊀㊀政府体制是与政府相关的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ꎮ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ꎬ与政府制度不同ꎬ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政府的职能构成㊁机构设置㊁人员配置㊁权力关系㊁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ꎮ政府体制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国家政治体制与各种社会体制发生作用的中介点ꎬ其不仅关系着整个政治体制的性质和特点ꎬ而且影响着整个经济体制及其他一切社会体制的调整和优化ꎮ正因为如此ꎬ改革开放以来ꎬ为应对不同阶段内外环境的变化ꎬ党和政府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同时ꎬ也高度重视政府体制的创新问题ꎬ围绕政府权力结构㊁组织结构㊁政府运行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ꎬ有效地促进了政府自身的现代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ꎬ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实现的进程ꎮ为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政府体制变迁的认识ꎬ本文将从动力系统㊁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等角度来具体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府体制创新ꎮ㊀㊀一㊁中国政府体制创新的动力(一)客观环境影响1.技术 经济 社会形态的变化ꎮ改革开放以来ꎬ我国在技术 经济 社会形态方面的重大变化ꎬ推动着政府体制不断革新ꎮ首先ꎬ技术变迁是政府体制创新的工具性动力ꎮ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ꎬ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ꎬ拓宽了信息沟通渠道ꎬ同时也提高了政府人事管理㊁公共项目管理㊁公共政策制定㊁基础设施建设㊁社会保障服务等领域的电子化程度ꎬ使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面临挑战ꎮ为适应信息化电子化时代的到来ꎬ依靠技术引领体制变革ꎬ进而构造科学高效的政府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成为当务之急ꎮ其次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政府体制创新的主要动力ꎮ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ꎬ由计划经济体制催生的管制型㊁全能型政府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ꎮ在此背景下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得以确立ꎬ并明确了其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ꎮ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向政府权力结构和职能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ꎬ促使政府不断调整公私关系㊁政95企关系ꎬ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ꎮ最后ꎬ社会形态的变化是政府体制创新的重要动力ꎮ 社会变迁的实质是 权力多极化 ꎬ而 权力多极化 的实质是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从政治领域的统治下逐步获得 解放 的过程 [1]ꎮ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瓦解㊁单位制的功能转型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组织的发展ꎬ社会领域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性ꎬ但社会权力的分散化程度也逐渐加深ꎮ在此背景下ꎬ实现从 政府本位 向 社会本位 的转变为政府体制创新指明了方向ꎮ2.国际环境的变化ꎮ当代中国政府体制创新与国际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ꎮ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ꎬ我国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ꎮ在经济层面ꎬ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深ꎮ2001年ꎬ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ꎬ与世界各经济体间的依存度越来越高ꎮ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体系㊁释放经济增长活力ꎬ中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定位政府职能ꎬ重新制定公共政策ꎬ进一步缩小对市场经济干预的范围ꎬ以适应有关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的规则㊁规制ꎮ在政治层面ꎬ1991年12月ꎬ苏联解体为15个独立国家ꎻ1992年1月ꎬ东欧八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ꎬ 天鹅绒革命 取得胜利ꎮ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的重大挫折使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ꎬ也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ꎮ与此同时ꎬ以第三条道路为准则的美㊁英㊁法㊁德等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纷纷进行了政府改革ꎮ面对残酷的外部压力ꎬ我党和政府吸取了苏联解体㊁东欧剧变的教训和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经验ꎬ立足中国实际ꎬ改革政治㊁经济体制ꎬ有力地驳斥了 历史终结论 的观点ꎬ使社会主义事业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ꎮ(二)政府自身因素1.政府行政文化的价值引领ꎮ改革开放以来ꎬ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行政文化建设ꎬ在继承古代优秀行政文化精神并汲取西方国家行政文化合理内核的基础上ꎬ通过长期的努力ꎬ实现了由保守型㊁集权型㊁管制型㊁法制型传统行政文化向开放型㊁参与型㊁服务型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型现代行政文化的转变ꎬ从而为政府治理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支撑ꎮ换言之ꎬ观念创新是体制创新的先导ꎬ作为一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ꎬ现代化的行政文化以其潜在无形的力量不仅重塑了政府官员的作风观念㊁行政行为和行政过程ꎬ而且引领着政府组织结构㊁决策体制以及监督机制的变革ꎬ促使政府以贯彻服务理念为宗旨ꎬ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ꎬ不断转变政府职能ꎬ坚持审慎用权㊁依法行政㊁廉洁高效ꎬ极大地增强了政府行政的合法性与权威性ꎮ可以说ꎬ政府行政文化与政府体制具有同构互塑的关系ꎬ其独有的价值引领功能激励着行政组织和个人将新型的行政文化内化于行政实践之中ꎬ为我国政府体制创新提供强劲的内在动力ꎮ2.执政党与政府的自觉行动ꎮ 对于政府及其成员而言ꎬ至关重要的是不断探索提升政府效能和服务品质的创新机制ꎮ这一努力必须百折不挠 [2]ꎮ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到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ꎬ都离不开各级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ꎮ具体来讲ꎬ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宏观战略规划以及重要的法律法规㊁党内文件对于具体改革工作的明确规定ꎬ都为政府体制创新提供了支持和动力ꎮ此外ꎬ由于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担负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任务ꎬ所以为了解决政府治理现代化中的难题ꎬ部分地方政府在现有的改革空间内不断进行新的探索ꎬ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地方性经验ꎬ并得到了上级政府的肯定ꎮ政府体制创新的局部突破ꎬ以及由此产生的示范效应也为其他地区结合本地实际主动进行政府体制改革创造了诱致性动力ꎮ㊀㊀二、中国政府体制创新的主要内容(一)政府权力结构调整政府权力结构是指权力在各主体㊁各部门以及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授受㊁分工㊁配置㊁运行㊁回收和由此形成的相互间的互动协调㊁监督制约关系ꎮ一般来讲ꎬ它包括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个层面ꎮ从纵向结构看ꎬ改革开放前ꎬ虽然我国政府的纵向权力结构在 放收循环 的怪圈里历经多次变革ꎬ但总体上还是呈现出中央政府高度集权㊁06地方政府自主性欠缺的基本特征ꎮ改革开放后ꎬ我国政府纵向权力结构的调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 1992年)是以 放权让利 为目标的调整阶段ꎬ权力逐渐向地方倾斜ꎮ最突出的表现是中央对财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ꎬ即通过 财政包干制 来扩大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权ꎮ与此同时ꎬ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ꎬ中央在放权让利的过程中设立了部分经济特区㊁开放城市和计划单列市ꎬ并将干部人事管理权由 下管两级 调整为 下管一级 ꎬ将一级立法体制调整为两级立法体制ꎬ使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增强ꎮ第二阶段(1992年至今)是以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起点ꎬ党和政府又实施了以分税制为核心的央地财政关系的改革和遏制地方保护主义的垂直管理体制ꎬ进一步理顺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权㊁事权划分上的关系ꎬ使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的权力范围和运行轨迹ꎬ从而实现了中央选择性集权与地方有限分权的充分结合和良性互动ꎮ从横向结构看ꎬ与西方国家的 三权分立 不同ꎬ我们所探索㊁研究和关注的是决策权㊁执行权㊁监督权的配置及其相互关系ꎮ在计划经济和权力一元化的时代ꎬ我国政府体制内部决策权㊁执行权和监督权高度一体且市场和社会的权力空间极其狭小ꎮ改革开放后ꎬ 从公共权力的嵌入性结构看ꎬ增量改革 导致了新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兴起ꎬ国家与社会㊁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出现了新形势 [3]ꎮ面对这些变化ꎬ一方面ꎬ党和政府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决策权㊁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ꎬ并在实践中实现了由集权型权力结构向参与型监督制约结构的转型ꎻ另一方面以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着力点ꎬ不断改造传统的权力结构模式ꎬ实现了政府 权力或职能由体系内传统的政治㊁行政与经济主体向非传统主体(如NGO㊁企业㊁工会等)的扩散 [4]ꎮ其具体表现:一是逐步放弃对市场权力的限制ꎬ实行政企分开㊁政市分开ꎬ完善国家宏观调控职能ꎬ减少了政府对市场和企业过多的行政干预ꎬ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彰显ꎮ二是实现政府权责清单制度ꎬ缩小审批权范围ꎬ还权于社会ꎬ从而明晰了政府权力与社会权力的边界ꎬ实现了政府与社会的平等对话和合作共治ꎮ由此ꎬ无论是在纵向结构层面还是在横向结构层面ꎬ政府权力结构都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ꎮ(二)政府组织结构的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是指政府系统内有形㊁静态的各层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所组成的结构关系模式ꎬ主要包括政府层级结构和政府部门结构两大类ꎮ政府层级结构㊁部门结构的优化是当代中国政府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ꎮ首先ꎬ从政府层级结构看ꎬ 1983年10月ꎬ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ꎬ标志着存在1/4世纪的人民公社体制的终结ꎮ [5]此后ꎬ我国政府在重建乡镇政权和推广 市管县 体制的同时ꎬ以 因地制宜减少中间层次㊁扩大管理幅度 为标准对地方政府层级结构进行了多次调整ꎬ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四级制为主㊁两级制和三级制为辅的政府层级结构形式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ꎬ为改变一些地区 市压县㊁市刮县 的局面ꎬ我国政府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开展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ꎬ通过建立适当灵活的政府层级结构ꎬ减少了政府的行政成本ꎬ加快了信息在上下级政府组织之间的传播速度ꎬ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ꎬ进一步适应了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需要ꎮ其次ꎬ从政府部门结构看ꎬ 政府组织是由政府机构构成的ꎮ从政府自身来说ꎬ政府组织结构是否优化ꎬ就是要看政府机构设置是否精简㊁权责是否统一 [6]ꎮ改革开放40余年来ꎬ党和政府先后进行了八次规模较大的机构改革ꎮ第一次是在1982至1983年ꎬ为改变先前政府机构臃肿㊁人浮于事的局面而对政府机构和人员进行了大幅度的量化精简ꎻ第二次是在1988年ꎬ针对上一轮机构精简后出现的反弹状况ꎬ继续裁减和撤消了国务院部分专业管理部门并新建了一批行业及综合管理部门ꎻ第三次是在1993至1996年ꎬ为切实推进政企分开ꎬ撤并了一些职能交叉和业务相近的机构ꎻ第四次是在1998年ꎬ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ꎬ对经济管理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裁减合并ꎬ并加强和调整了部分社会服务部门和执法监督机构ꎻ第五次是在2003年ꎬ以构建行为规范㊁运转协调㊁公正透明㊁16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为目标ꎬ设立㊁改组了部分国务院组成机构及其直属机构ꎻ第六次是在2008年ꎬ以大部制改革为基本方案ꎬ整合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ꎬ完善了能源㊁环境㊁交通行业的管理体制ꎬ并全面启动了地方层面的政府机构改革ꎻ第七次是在2013年ꎬ以简政放权和自我革新为着力点ꎬ围绕政府职能转变ꎬ重新调整了与铁路㊁交通㊁卫生㊁食品药品等行业相关的政府机构ꎬ解决了以往机构设置仍不够规范的难题ꎻ第八次是在2018年ꎬ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为指导ꎬ以构建系统完备㊁科学规范㊁运行有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为目标ꎬ对各类党政机构实行了统筹设置ꎬ其中ꎬ对部分党政机关 合署办公 模式的探索和尝试是一大亮点ꎮ通过以上八轮机构改革ꎬ逐步改善了某些领域存在的部门众多及管理冲突现象ꎬ使政府的部门结构㊁职能配置实现了持续优化ꎬ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ꎮ由此ꎬ我国政府组织的层级结构逐步由传统的等级式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化结构转型ꎬ部门结构也逐渐由臃肿式㊁分散化向精简式㊁统一化方向发展ꎬ从而为政府体制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柱ꎮ(三)政府运行结构的变革从系统论和政府体制的角度出发ꎬ政府运行结构是指政府运作的过程及由此形成的结构关系ꎬ包括决策㊁执行㊁监督㊁评估㊁反馈等主要环节ꎮ改革开放以来ꎬ关于中国政府运行结构的变革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在决策层面ꎮ 政府决策过程实际上就是把社会上各种利益和要求输入政府系统之中并转化为政策输出 [7]ꎮ改革开放前ꎬ中国的决策模式呈现出精英决策的典型特征ꎬ社会力量参与不足造成了决策过程的随意性和无序性ꎮ改革开放后ꎬ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恢复㊁专家咨询制度的建立以及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ꎬ我国政府决策过程逐步实现了权威性㊁民主性㊁科学性与法治性的统一ꎮ二是在执行层面ꎮ改革开放前ꎬ公共政策的执行主要依靠执政党和政府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ꎬ即通过发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和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等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来提高政策的渗透力ꎮ但这一模式往往容易忽视官僚体系的作用ꎬ造成政策执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偏差ꎮ改革开放后ꎬ我国公务员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ꎬ党和政府更倾向于通过权力精英的依法行政而不是动员模式来执行公共政策ꎬ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ꎬ从而有效克服政府运行中存在的行政不执行㊁虚执行㊁慢执行和违规执行等问题ꎬ进一步提升了政策执行的效度和力度ꎮ三是在监督层面ꎮ1959年ꎬ国家监察部的撤销使行政监督权转向党内ꎬ但由于党的一元化领导和党内权力向少数人集中ꎬ使国家监督制度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ꎬ面对层出不穷的腐败现象ꎬ我国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国家监督体系ꎮ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后ꎬ通过制定«监察法»ꎬ不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ꎬ组建了独立的监察机关 监察委员会ꎬ并与纪委合署办公ꎬ将行政监察上升至国家监察ꎬ逐步形成了以三大系统(法律监督系统㊁政党和政府监督系统㊁社会监督系统)ꎬ八大主体(人大㊁纪委监委㊁巡视组㊁政协㊁审计署㊁群团组织㊁公民㊁新闻媒介)为依托的党政监察体系ꎬ实现了对执政党和政府及其运行的全方位㊁全过程监督ꎬ有力地破解了公权力监督的难题ꎮ四是在评估层面ꎮ进入21世纪以后ꎬ为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ꎬ以服务型政府理念为主导㊁以公众满意度为基准的政府绩效评估受到高度重视ꎮ经过长期的评估实践ꎬ我国在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多元化㊁评估指标的严谨化㊁评估方法的科学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ꎬ进一步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ꎬ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ꎮ五是在反馈层面ꎮ改革开放前ꎬ我国政府在运行过程中缺乏明显的反馈机制ꎬ改革开放后ꎬ我国政府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行政反馈机制ꎮ主要表现是:政府系统内自我反馈机制的完善和政府系统外客体反馈机制的优化ꎮ特别是新闻媒体㊁自媒体行政反馈渠道的建立和信访机制的调整ꎬ为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提供了重要平台ꎮ由此ꎬ我国政府运行结构逐渐走向规范化ꎬ政府系统的自我调适能力不断增强ꎮ㊀㊀三、中国政府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一)建设公开公正的法治政府建设公开公正的法治政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26重要保证ꎮ改革开放以来ꎬ从«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等行政法的制定ꎬ到«组织法»«审计法»«国家赔偿法»«公务员法»«监察法»等行政相关法的实施ꎬ从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到2015年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 2020)»ꎬ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依据㊁目标和路径逐渐明确ꎬ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逐渐增强ꎬ从而为政府治理法治化奠定了基础ꎮ未来一段时期ꎬ为进一步推动政府行政组织法治化㊁行政程序法治化㊁行政行为法治化和行政监督法治化ꎬ仍然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和实践创新相结合ꎬ在政府体制改革的过程中ꎬ不断完善行政组织法㊁机构编制法㊁行政程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ꎬ提高行政领域立法的质量和效率ꎻ不断健全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ꎬ规范和控制好政府权力的范围和边界ꎬ确保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职权法定㊁带头守法㊁公正执法ꎻ不断优化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和方式ꎬ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同时ꎬ实现政府决策㊁执行㊁监督㊁评估㊁反馈等过程的全面公开ꎮ唯有如此ꎬ才能真正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政府ꎬ从而助力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ꎮ(二)打造权责统一的责任政府所谓责任政府是指政府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要秉持人民至上㊁责任至上的价值理念ꎬ积极回应民众需求ꎬ切实履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义务和责任ꎬ对于不履行职责(不作为)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乱作为)ꎬ行政主体须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㊁法律责任或道德责任ꎮ简而言之ꎬ责任政府就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府ꎮ在我国ꎬ国家行政机关㊁审判机关㊁检察机关和监察机关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ꎮ政府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即是对人民负责ꎮ历史和实践证明: 只掌握和运用公共权力而不承担责任的政府是难以持续的ꎬ也无法取得民众的长期支持 [8]ꎮ而要打造权责统一的责任政府ꎬ就必须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ꎮ改革开放前ꎬ由于制度性问责程序的缺乏ꎬ我国政府的权责是不对等的ꎮ改革开放后ꎬ特别是2003年之后ꎬ随着政府自身改革的深入ꎬ对政府的问责开始进入了系统化和制度化时期ꎮ主要表现是首长负责制㊁服务承诺制㊁首问责任制以及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的确立ꎮ今后ꎬ为进一步加强责任政府建设ꎬ还需要秉承责任法定㊁问责适当㊁公开透明的原则ꎬ在拓宽公民问责渠道㊁实现问责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ꎬ借鉴国外经验设立独立的政府问责机构ꎻ需要健全政府责任清单制度ꎬ实行政府责任清单动态调整管理机制ꎻ需要培育责任型政府文化ꎬ以增强政府公职人员的责任意识ꎻ需要构建政府失责防范及调查纠错机制以规范政府问责的过程ꎮ(三)创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政府体制创新的主要趋势是政府管制的成分日益减少㊁政府服务的比重逐渐增加ꎬ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建设服务型政府 的目标ꎮ所谓服务型政府 是指在公民本位㊁社会本位的理念指导下ꎬ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ꎬ通过法定程序ꎬ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9]ꎮ其中ꎬ让人民满意是创建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标和力量之源ꎮ习近平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ꎬ要 转变政府职能ꎬ深化简政放权ꎬ创新监管方式ꎬ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ꎬ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0]ꎮ围绕这一方向ꎬ目前ꎬ我国正着力创建的服务型政府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增加政府在环保㊁民生㊁安全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支出ꎬ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ꎻ二是推行一站式服务ꎬ削减审批项目ꎬ简化审批程序ꎬ优化政市关系ꎬ改善营商环境ꎻ三是加大扶贫力度ꎬ努力实现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ꎻ四是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ꎬ促进公务人员与公众的相互信任与合作ꎮ今后一段时期ꎬ从化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出发ꎬ政府还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服务型政府网站建设ꎬ提升政府在线服务的能力与水平ꎻ应发挥主导作用ꎬ处理好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㊁向社会购买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三者之间的关系ꎬ以解决公共服务中的产品供给短板问题ꎻ应继续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ꎬ激发各类机构和组织活力ꎬ使之更好地凝聚群众㊁组织群众和服务群众ꎮ由此ꎬ才能提高民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ꎬ更36。
当代中国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当代中国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当代中国社会在不断变化,如今已经进入了社会转型期,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成为了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
中国拥有着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国家之一。
然而,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社会面临了多重挑战,社会结构和发展模式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创新。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当代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与创新。
一、政治方面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改革和进步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2018年年初,中国实施了深刻的国家机构改革,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重组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取消并入他机构,重新建立新的机构,以目标为导向进行各部门的协作,促进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
此外,在改革中进一步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地位。
2. 反腐败斗争:为了打击腐败,中国启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腐斗争。
中国从中央纪委推行巡视制度,不只是限制最高层,其政策措施全方位覆盖到了基层。
这一反腐斗争的强烈意志和坚定决心,在全国形成了一种很强烈的道德压力,不仅为中国的政局稳定奠定基础,也提高了中国政治的道德水平。
3. 全球化的推动者: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权利和影响力不断增长。
中国倡导平等互相尊重、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普惠共享的全球化理念,同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同时,中国与各种世界性组织的合作关系也随之增强,成为推进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二、经济方面经济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
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结构失衡:中国经济依赖重工业,而轻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失衡。
因此,政府要加强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发展尖端技术,鼓励政府和企业加强对轻工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加速转型升级。
2. 贫富差距加大: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贫富差距也逐渐加大。
制度的创新 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制度的创新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与完善。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不同角度论述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制度的创新,旨在探讨改革开放如何推动了中国社会制度的全面改革与进步。
一、经济领域中的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创新与改革。
中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旨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通过放开市场准入、鼓励私营企业发展以及推行市场竞争等措施,中国的经济制度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完善。
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二、政治领域中的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不仅在经济领域带来了改革与创新,也在政治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制度改革。
中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通过引入选举、民主协商等程序,积极倡导平等、公正、民主的政治制度,实现了政治权力的民主监督与制约,有效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了社会发展与进步。
三、文化领域中的制度完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文化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促使文化制度得到改革与完善。
中国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鼓励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通过破除行政干预、推动市场化运作等措施,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四、生态环境中的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也为中国的生态环境制度提供了契机与动力。
中国对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承诺,并采取了系列措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绿色发展,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环境治理等举措,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进。
五、社会建设中的制度完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机遇,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全面人的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邮箱:fengrong2012@ 作者:张一云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虽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仍步伐缓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诸多弊端,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尚未在权力机构引入和构建。
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继续保持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困难重重,官员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问题亟待解决,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面临严峻考验。
如何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深层次民主日益被提上日程。
本文试图在总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借鉴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相关经验,提出对未来政治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的展望。
一、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转折
建国六十年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两种政治思维的重大转折。
1978年,邓小平提出“用经济政策来解决政治问题”、“发展经济是最大的政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6页),实现了对建国初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思维的根本超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我国政治制度发展战略的重大历史转折,党的中心工作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把政治发展寓于经济建设之中,这不仅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也是适时推进政治发展的最为妥当的战略决策。
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
1、经济建设出现增长瓶颈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至200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
但在经历30年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出现增长瓶颈,即经济学所说的刘易斯拐点。
同时,2010年我国人均GDP 已超过4000美元,与日本、亚洲四小龙、东南亚四小虎以及拉美国家一样,我国同样面临如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摆脱经济快速发展之后进入了长期经济衰退怪圈的考验。
用经济政策解决政治问题只能是历史性的、阶段性的。
邓小平寓政治改革于经济发展中并不意味着把政治发展湮没于经济改革中。
他明确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①。
2、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稳定之间度的把握具有风险性。
只要有改革就会引发新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必然会遭到固有秩序的抵制,弄不好会因时机把握不准而失败,因此“改革有风险”也是一个客观存在。
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一旦把握不好度,很容易产生社会动荡,甚至亡党亡国。
20世纪八十年代末,苏联尝试的思想先行的民主政治体制改革以失败告终,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壮大蒙上了阴影,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曾因此一度放缓了脚步。
如何突破改革与稳定的悖论,寻求一个合适的度,成为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深入的重大挑战。
3、执政合法性面临现实挑战。
建国60年后,随着当年浴血奋战的共产党人相继离世,建国初我们党作为革命党所具有的政治伦理上的合法性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同时,通过经济绩效来巩固党的执政法理性基础,也是不稳固、不可靠的。
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全球性,以及经济发展自身规律,都决定其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发展。
特别是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党的执政地位必然会由于经济低迷引发种种社会问题而产生政治合法性危机,而党内腐败的蔓延则严重损耗了执政党的政治权威和
①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第164页。
政府公信力。
如何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并实现社会的稳定,如何寻求执政合法性的新的理论支点,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其方向只能是实现现代意义上的执政合法性的法理基础,即宪政民主政治始终强调的“主权在民”,执政党的权力只能源自人民的授予。
三、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伟大启示
1、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首先,“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科学论断的启示。
这是邓小平1992年第二次南巡后做出的伟大论断,同时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宪政民主也不等于资本主义,在历经自古代希腊和罗马至今两千多年的发展和创新,其早已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并无东西方之分。
其次,先试点、再在全国推进改革模式的启示。
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也并不像现在那样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直到1992年,在经历了14年的试点、反思和总结,才得出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结论,并在全国加以推广。
通过试点总结、再在全国推进的成功模式,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已得到了部分应用,例如村民自治、党员干部任前公示等制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微调远远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改革的领域需要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2、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首先,对行政权力实施控制的启示。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对行政权力的控制。
一是《行政诉讼法》、《行政审批法》、《行政许可法》,以及2012年1月刚施行的《行政强制法》等立法,使行政权力的行使得到进一步规范。
二是干部人事制度的规范,颁布了《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将司法、人大、政协等部门工作人员纳入公务员体系,实行逢进必考、领导干部公选等制度。
同样,政治体制改革也应当把对领导干部权力的控制作为核心,在实现党政分开基础上逐步推进。
其次,政企分开对党政分开的启示。
政企不分会排斥市场机制自我运行,导致政企职能错位,使政府陷入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境地,每个企业又像是一级政府和小社会,牵制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行使,作为所有者和调控者的双重职能使政府部门难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实行政企分开。
同样,党政不分也会排斥行政机制自我运行,牵制其监督职能的行使,党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无法实现自我监督,各级党政一把手权力过大,极易产生腐败,使党陷入对政府过错承担无限责任的境地,民众会把所有政府行为导致的社会问题都归于党委领导,也会因此成为西方民主攻击的对象。
要真正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就必须实行党政分开。
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原则
原创型的政治制度多是在自生秩序的基础上自然生长的结果,如代议制民主制度就是最早在英国自然演进成熟的。
而模仿型或移植型的政治制度则是制度移植、制度创新与本土自生秩序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应是结合本国的传统进行具体的制度创新,使宪政民主具备自身生长所需要的土壤,将外生的宪政民主制度转换成本国的、本民族的制度。
一是保证政治稳定。
如果一个国家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首先破坏了政治稳定,动摇了制度创新赖以进行的制度结构的合法性,无法维持国家基本的运行能力,也就不可能完成改革所必需的各种任务。
二是自上而下宪政民主制度与自下而上基层民主制度相结合,充分发挥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自发性制度变迁在制度变革中的作
用。
三是移植先进民主制度。
例如,对选举制度、权力制衡制度、任期制度等方面加以借鉴,对协商民主、行政三分、党内三分等制度形式进行论证与引进。
四是渐进式改革与试点相结合,实行“试错型的制度创新”模式,即“通过不断地试错反弹来修正决策,并在试错中进行制度创设,以解决面对的各种问题,逐渐自然地演化出一种新的体制。
”①
五、建设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制度选择
第一,实行党政分开。
合理界定执政党与政府、执政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保障民主政治的有序推进,不断探寻执政党新的政治发展空间,努力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与现代民主政治的法理性权威相契合。
第二,实行党内竞争性选举和基层民主普选。
将党内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试点引入竞争性选举模式。
基层民主则借鉴普选模式规范直选程序。
第三,完善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实施控权的立法,把对行政权力的控制,从对基层执法人员和行政干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上升到对领导权力的法律界定和制度控制。
第四,进一步加大对先进宪政民主制度的研究和借鉴,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民主政治制度。
第五,不断增强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的决策监督职能。
在人大和政府关系上,实现“弱政府、强人大”。
第六,制定统一的《反腐败法》、《预防腐败法》,成立专门的反腐败机构,将检察院反贪局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并,直接隶属党中央,垂直管理,在党政分开体制下,独立行使党对政府的监督,实现对滥用公权力的控制。
参考书目:
1、[俄]罗伊·麦德维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增订再版)》,王晓玉、姚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版。
2、叶长茂:《制度转轨的政治艺术——当代中国渐进式政治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9年6月第1版。
3、马树颜:《宪政民主与基层民主:中国特色的双向民主发展路径》,大连干部学刊,2 0 1 1年9月第27卷第9期。
①参见萧功秦:《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转型体制》,《浙江学刊》,2005年第5期,第100~107页。
4、周天勇:《建设一个民主和法治的现代化国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总论》,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