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挟沙力计算公式研究综述
水流挟沙力分析与探讨
2009年海洋湖沼通报Transactions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1文章编号:100326482(2009)0120088207水流挟沙力分析与探讨3李瑞杰1,2,罗 锋1周华民2(1.河海大学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2.河海大学物理海洋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8)摘要:水流挟沙力是悬沙输运计算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其计算形式常采用基于重力理论的经验和半经验公式。
本文针对目前广泛采用的2种挟沙力关系式,选用4组实验水槽数据和2组天然河道实测资料分别讨论其关联性。
结果表明,不论指数m在其取值范围内取何值,2个表达式皆存在一定的函数关联性。
且当指数m取1和2/3时,直接表现出很强的线性关联。
在挟沙力计算中采用流速的平方关系式,物理意义清晰,形式简单。
在实际应用时,适当选取系数,挟沙力采用形式简单的平方关系式是完全可行的。
关键词:悬沙;挟沙力;含沙量;流速中图分类号:TN142 文献标识码:A引 言水流挟沙力是泥沙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水流挟沙力是平衡条件下水流挟带泥沙的浓度,也就是水体具有挟带造床悬浮泥沙的能力。
从不同角度出发,水流挟沙力计算公式有几十种之多,但由于各种理论、经验或半经验公式所考虑的因素不同,使得挟沙力表达形式受时空限制而导致针对性较强,至今尚未得到满意的具有普遍性的研究结果[124]。
一般计算水流挟沙力时,对不同水域,同一水域不同位置或同一位置不同时间段,高、中、低含沙水流等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不同形式或不同指数的挟沙力关系式,以求得一个更符合当地实测资料的表达形式[5]。
这一方面对水流挟沙力的研究具有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挟沙力计算在某种程度上的不便,而且挟沙力计算采用不同关系式在理论上有局限性。
分析探讨概念清晰、结构合理的挟沙力表达式,通过选取不同的系数满足理论和实际的需要,就成了目前悬沙研究领域里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十讲悬移质运动与水流挟沙力
z
z U *
其中z为悬浮指标,代表了重力作用与紊动 扩散作用的对比关系。Z值越大,重力作用 越强,含沙量约不均匀。 Z等于5可以作为泥沙进入悬浮状态的临界 值。
不同悬浮指标下的相对含沙量
存在问题
泥沙交换系数不等于动量交换系数。 水面为0,河底为无穷大。可通过选用不同 的流速分布公式改进。 只解决了相对含沙量问题,要求真实含沙 量必须知道y=a处的临底含沙量。
物理意义:含沙量沿程变化与沉降速度,偏离饱和程度成 正比,与单宽流量成反比。系数α称恢复饱和系数,取值 越大,含沙量向挟沙能力恢复也就快。 渐变流(水深及挟沙力线性变化)下解析解:
S i S i* ( S oi S oi* ) e
a i L q
( S oi* S i* )
基于泥沙颗粒在紊流中的随机运动来解释 泥沙浓度垂线分布,称为扩散理论。 扩散理论是将泥沙颗粒的运动与分子热运 动相比拟,用梯度型扩散来表述随机运动 的宏观结果。
三维扩散方程
对于水体中的微分六面体,应 用质量守恒定律,可得悬移质 泥沙的三维扩散方程:
S u S v S w S S S S S x y z t x y z y x x y y z z
国外较为公认的公式
恩格隆-汉森公式
g t 0.05 sU
2
0 s s d 50 g 1 d 50
3/ 2
阿克斯-怀特公式等
10.5 悬移质不平衡输沙
河道水流中含沙量与挟沙力不相适应,河 道发生冲淤变化的状态,称为不平衡输沙 。如果相等,称为平衡输沙。 也可称为不饱和输沙
不同挟沙力公式在新疆托帕水库的应用分析
数;Cov (S2,S)为水流挟沙力公式计算值与实测值协方 ;D(S*)为挟沙力计算值方差;D(S)为挟沙力实测值方
差。
4.2结论分析 各挟沙力计算公式的验证结果见图3~图7= 验证结果表明,韩其为和涂启华挟沙力计算成果较接近。
含沙量小于20 kg/m3时,这两个挟沙力公式计算值大于实测
值;含沙量大于20 kg/m3且小于100 kg/m3时,这两个挟沙力公
为泥沙颗粒容重;#)为浑水容重;D50为床沙中值粒径。其他参 数见表1 =
表1水流挟沙力公式列表
公式形式
主要参数
张瑞瑾[4]
S*=
〔"/(#$!)〕1)5
= 20p」1+〔"3/(45g$!)"15 $
张红武闻 韩其为问 涂启华[7]
S*=2-5 启 (0.022+" Sv)応 "3 ]n (丿 丄 &
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 为接近;含沙量大于100 kg/m3时,这两
个挟沙力公式的计算值小于实测值。含沙量小于30 kg/m3,张
瑞瑾冋的挟沙力公式计算值大于实测值,含沙量大于30 kg/m3
时,该公式计算成果与实测值接近,
大。张红武公
式计算结果均 分布于45。线两/
和实测含沙量结果
=
小,计算挟沙力
从公式结构分析,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韩其为冏
0.005 mm以下的粘土约占18%,粒径较细,为水流挟带及排沙
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干容重为1.30 t/m8叫
2.2河床颗粒级配曲线数据 在托帕水库坝址处采用体积法取1 mxl m@l m的试坑,
对大于100 mm的颗粒采用尺量法,小于100 mm采用筛析法 进行床沙颗粒级配实验,托帕水库 的床沙颗粒级配曲线成
黄土地区渠道挟沙能力的计算
黄土地区渠道挟沙能力的计算渠道某一特定条件的水流,能够挟运某一定型泥沙的数量,称为渠道的挟沙能力。
渠道的挟沙能力与流速、水力半径、泥沙粒径及其沉速等有关。
由于泥沙运动规律的复杂性,因而对渠道挟沙能力的计算,目前还缺乏比较完善的理论公式,现在的公式,大都是根据一定的具体条件分析实测资料所获得的经验公式,有其局限性。
对于大型高含沙渠道的夹沙能力,应作专门研究论证。
一般渠道的挟沙能力,可参考有关经验公式计算。
兹介绍我国北方黄土地区渠道挟沙能力常用的几个计算公式,供参考。
(-)沙玉清公式式中P—渠道的不淤挟沙能力(公斤/ );3—泥沙的沉速(毫米/秒);d—泥沙的粒径(亳米);R—水力半径(米);挟沙系数K值附表11. 1K——挟沙系数,与不淤保证率有关,K值可以从附表11.1选取;V——流速(米/秒);V01—挟动幺速,当把沙防水进入渠区呈运动状态时,挟动幺速等于止动土速,即V01 = VH1;VH1——系明渠水流的水力半径等于1米时的止动幺速(即泥沙运动状态转变为静止状态时的临界流速);n——指数,与水流的佛劳得判数有密切关系,B[J:缓流FrV0.8, n =2;急流 F r>0. 8, n =3。
沙量的不淤积保证率一般可采用0. 01 %左右,其K值为3160。
(二)黄委水科所公式黄委水科所通过对引黄渠道及黄河河道大量观测资料的分析,从而提出了挟沙能力经验公式式中P—水流的挟沙能力(公斤/ );V—断面率均流速(米/秒);H—平均水深(米);B——水面宽度(米);g——重力加速度();3——加权平均泥沙沉降速度(厘米/秒)。
(三)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公式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通过对黄河泥沙资料的分析。
从而提出了渠道挟沙能力公式止动幺速值附表11.20. 07 | 0. 25 30 | 2. 24 0. 08 | 0. 26 40 | 2. 4910. 09 1 0. 27 1 50 | 2. 71 1 10. 10 1 0. 28 1 60 | 2. 90 1 10. 15 1 0. 31 1 80|3. 22 1 1 0. 2 10. 361 1003. 531式中 Ys ——泥沙密实容重(公斤/ )。
水流挟沙力研究的BP-GA方法
2 0世纪 8 0年代 中后期世界范 围内迅 速发展起来 的一个前 沿研 究领域 , 其发展 已经对计算 机科 学 、 工智能 、 知科学等 领域 人 认 产生 了重要影 响 。实 际应用 的神 经 网络模 型 大都 采用 误 差逆传播 ( ak—Poaai , Bc rpgt n 简称 B ) o P 网络及其 变化形 式 , 它
程界 和学术 界研究的核心理论 问题 , 常规 的水流 挟沙力研 究方 法有运动 学派 、 力学 派 和能 量学 派 等… , 动 笔者 基 于 B P—G A
方法 对水 流挟 沙 力 进 行 了研 究 。
的构造 ; P网络参 数 的编码 ; 初始 父代 的生 成 ; 父 代个 ②B ③ ④
体 的适应 能力评价 , 把第 i 个个 体代 入优 化准 则 函数 , 到相 得 应 的网络 全局误差 函数值 E , E 越小 , 该个体 的适应 能力越 则 强; ⑤父代个 体 的选择 ; 父 代 个体 的 杂交 ; 子 代个 体 的变 ⑥ ⑦ 异; ⑧进化迭代 。将 上步 得到 的 n个 子代 个体 作为新 的父 代 , 算法转入 第④ 步 , 入下 一次进 化过 程 , 进 直至 规定 的迭代 步数 或达 到设定 的误 差 限 。笔者 采用 F aa o rn语 言 , 据 以上算 根
遗传算法 ( e ecAgrh 简 称 G 也 称基 因算法 , G nt l i m, i ot A) 就
是 在 “ 胜 劣 汰 ” 导 下 的 随 机 并 行 自适 应 优 化 方 法 , 编 的 码 优 指 所 串相 当 于某 群 体 的 个 体 , 目标 函 数 及 解 变 量 的 约 束 条 件 相 当 于 个 体 所 处 的环 境 , A 的 运 行 过 程 就 是 基 于 个 体 与 环 境 的 作 用 G
长江口水流挟沙力公式初步研究
水 流 挟 沙 力是 指 在 一 定 的 水 流泥 沙 边 界 条 件 下 ,单 位 水 体 能 够 挟 带 和输 送 泥 沙 的 能 力…。在 河 流 单 向 流 作 用 条件 下 , 流 水 的非 线性 作用 较 弱 . 能量 的恒 定 性 好 . 流 挟 沙 力 的 研 究 也 较 为 水 成 熟 , 得 了大 量 各具 特 色 的研 究成 果 , 张 瑞瑾 公 式 【。 国 仁 取 如 l窦 1
步 进 展 ,如 钱 塘 江 河 口公 式 等 。但 目前 的 许 多研 究 成果 在 理 论 上 缺 乏基 础 ,在 应 用 上 缺乏 推 广 价 值 。 在 河 流 水 沙 问 题 的研 究 中 ,美 籍 华 裔 学 者 杨 志 达 口 博 士 提 出 的水 流 功 率 概 念及 其 成 功 应 用 ,表 明从 能量 角 度 研 究 水 流 挟 沙 力具 有 一 定 的 理论 和应 用 价 值 。 同 时 ,科 马尔 及 米 勒 曾利 用 波 浪作 用 下 泥 沙 运动 结 果 与 单 向流 情 况 比较 证 明 .单 向流 研
适 用 条 件 , 通 过 实 测 资 料 的 整 理 和 研 究 , 推 导 得 出长 江 口 水 流 挟 沙 力 公 式 。 结 果 表 明 , 河 口 半 湖 平 均 挟 沙 力 应 考
虑 水 流 对 悬 移 质 的 输 送 和 对 床 沙 中 悬 移 质 的 上 浮 , 同 时 还 应 考 虑 河 口其 它 动 力 因 素 ( 风 、 波 浪 等 )及 其 各 类 动 如 力 过 程 的 非 线 性 作 用 效 应 对 水 流 挟 沙 力 的 贡 献 。 本 文 提 出的 公 式 从 泥 沙 输 运 及 悬 浮 的 角 度 去 分 析 河 口水 流 挟 沙 力 ,
瓯江河口挟沙力公式研究
a ay i g r s l ho d t a h o r l t n c e ce to h e ia v r g e i ntc nc n r to S a d n l zn e u t s we h tt e c re ai o f i n ft e v r c la e a e s d me o e tai n n o i t |
aea ea dfl—d v rg to el i em aue y rl i d t o eO j n ie 9 9a d vrg n lt eaeaeme dt d a wt t e srdh do gc aa fh ui gRv r n 19 n u —i h o hh o t a i 2 0 , ede evr t nc a s bu ev rcl v rg e i e t o cnrt n n 2g ) r 3g w .T e 0 5 w rw t ai i h r o th et a aea esdm n n e t i a dv/ h o / h ) h h ao t a t i c ao S ( v(
废黄河口水流挟沙力公式探讨
0
γγ s U3 γ s - γ c2 h ω
s
5
2
6
2
s
2 挟沙力计算方法比较与分析
目 前 还 没 有 一 种 普 遍 适 用 的 水 流 挟 沙 力 计 算 方 法 , 上 述 水 流 挟 沙 力 公 式 虽 然 均 在 实 际 应 用 中 取 得 了 一 定 成 功 , 但 是 在 废 黄 河 口 区 域 的 应 用 还 需 要 进 一 步 2006 年 2007 年 夏 季 和 冬 季 废 黄 河 检 验 。因 此 , 利 用 口 附 近 水 域 实 测 水 文 泥 沙 资 料 就 上 述 各 个 公 式 在 该 区 域 应 用 的 效 果 进 行 比 较 和 分 析 。式 ( ( 用 1 )~ 式 5 )利 水 文 泥 沙 资 料 拟 合 后 得 到 的 公 式 为 U S = 130 . 36 ( ) 6) ( gh U S = 0 . 18 ( ) 7) ( ghω γγ U ( S = 0 . 023 8) γ - γ c hω U ( S = 16 . 60 9) h U ( S = 0 . 027 3 γ 10 ) gh 别 方 法 2 . 1 判 为 进 一 步 比 较 各 个 公 式 的 计 算 精 度 , 对 其 进 行 量 化 比 较 , 引 入 不 同 的 方 法 对 挟 沙 力 公 式 进 行 检 验 。首 先 构 造 样 本 : 将 挟 沙 力 的 计 算 值 作 为 样 本 表 示 为 A, … , , 样 本 的 第 指 标 , 表 S =( S , S , S ) S 为 i个 示 第 挟 沙 力 的 计 算 值 , 挟 沙 力 的 组 数 , 也 是 样 i组 n为 本 指 标 的 个 数 ; 同 样 , 将 挟 沙 力 实 测 值 作 为 样 本 表 B, S -S ∑ ( S=( S , S , S ) S 表 i组 示 为 … , , 示 第 挟 沙 力 的 实 S +S) /2 b = 16 ) ( n 测 值 。 [ ]是 b 为 b 为 中 : 集 中 系 数 ; 偏 离 系 数 相 关 系 数 法 数 理 统 计 量 的 一 种 , 反 映 实 测 值 式 结 果 及 分 析 2 . 2 与 计 算 值 的 线 性 相 关 关 系 。挟 沙 力 公 式 完 全 准 确 时 , 比 较 分 析 各 计 算 公 式 在 废 黄 河 口 海 域 的 适 用 性 计 算 值 等 于 实 测 值 , 计 算 值 与 实 测 值 完 全 线 性 相 关 , 若 为 精 度 , 利 用 泥 沙 含 量 实 测 值 与 各 公 式 的 计 算 值 绘 制 计 算 值 与 实 测 值 线 性 关 系 很 差 , 则 反 映 计 算 值 与 实 测 和 值 偏 离 较 远 。相 关 系 数 为 图 以 看 出 ,式 检 验 图 ,见 图 1 ~图 5 。由 1 ~图 5 可 · 16·
长江下游大通-镇江河道干流水流挟沙力公式
长江下游大通-镇江河道干流水流挟沙力公式
方波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04(035)012
【摘要】水流挟沙力是河流河道的重要特征,通过对长江下游大通-镇江河道干流断面大量水文泥沙资料的分析和验算,采用拐点法区分床沙质和冲泻质泥沙分界粒径,并以|Δh/ΔT|≤0.1 m/d作为判别能量相对平衡的指标,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引用
S=K(V3/ghω)m基本模式,建立起实用于长江下游大通-镇江河道干流以及大通、马鞍山、南京、镇江等断面的水流挟沙力经验公式.该公式可供长江下游河道河床变形计算时参考.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方波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下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江苏,南京,21001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3+.4
【相关文献】
1.三峡坝下游河道造床流量与水流挟沙力的变化 [J], 闫金波;唐庆霞;邹涛
2.废黄河口水流挟沙力公式探讨 [J], 林伟波;尚进;孔得雨
3.长江下游河道不同时段水流挟沙力探讨 [J], 王炎良
4.长江下游水流挟沙力公式 [J], 吴文浩
5.长江下游干流南京至镇江河段水面比降分析 [J], 姚允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粗细泥沙挟沙能力研究
摘要:文中导出了均匀沙、非均匀粗细泥沙平衡和不平衡状态下的挟沙能力公式,反映出含沙量、来沙量、级配和粘性对挟沙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挟沙能力非均匀沙悬移质基金项目1均匀沙挟沙能力以下的探讨以悬沙制紊的观点出发[1,2,4],针对黄河下游高含沙水流[3]及“多来多排,少来少走”的特点,引入浑水粘性等影响,建立均匀泥沙的挟沙能力关系,作为进一步探讨非均匀粗细泥沙挟沙能力关系的基础;同时,导出平衡状态下和不平衡状态的挟沙能力关系。
1.1 平衡挟沙能力Es和E分别代表在相同水流条件下的浑水和清水在单位时间内的能量损失,而以ΔE代表E和Es的差值,系由悬移质的制紊作用而出现的,则有E-Es=ΔE(1)令A代表过水断面面积,Sv代表以体积百分数计的含沙量,U代表断面平均流速,J、JS分别表示清水及浑水的能坡,γs、γm分别为泥沙及浑水的密度,则E=γm(1-Sv)AUJ+γsSvAUJ(2)Es=γm(1-Sv)AUJS+γsSvAUJS(3)ΔE=(γs-γ)ωAC1Sav* (4)式(2)和原有推导中采用γmAUJ略有差异,其原因在于多(γs-γm)SvAUJ,是表明泥沙的存在对于浑水深液依然有一定的影响。
把(2)、(3)、(4)代入(1)式有(γs-γm)ωAC1Sav*=γmAU(J-JS)+(γs-γm)SvAU(J-JS)Sav*=γm/C1ω(γs-γm)U(J-JS)+γm-γs/γmSvU(J-JS)由J-JS=U2/8gR(f-fS)得Sav*=γm/C2(γs-γm)(f-fS)U3/gRω[1+γs-γm/γmSv](5)而f-fS与含沙量有关,Sv越大,f-fS越大,当Sv=0时,f-fS亦为0。
同时,f-fS的值和浑水的粘性亦有关系,用μr表征相对粘度,则f-fS应正比于μr。
因此有f-fS=C3Sαv*μr(6)式中α和β皆为参数,代入(5)式并整理有Sv*=k(γm/γs-γmU3/gRω)m(1+γs-γm/γmSv)mμmr(7)式中 k为系数(kg/s),m为待定参数均由实验确定,而ω为浑水沉速,μr水的相对粘度。
洋山港区域挟沙力公式研究
沈 淇 ,顾峰峰 ,戚定满 ,孔令双 ,万远扬 ,王 巍
( 上 海河口海岸科 学研 究 中心 ,河 口海岸交通行 业重点实验 室 ,上海 2 0 1 2 0 1 )
摘要 :利 用基于能量平衡观点推 导的挟 沙力公式 ,考虑到 洋山港海域涨 落潮期 间悬沙浓度存在 一定差异 ,分别 沙力公 式。利用计算底部通 量切 引力公式与抉 沙力公 式相等方法 ,估算 了实测期 间水体挟沙
2 0 1 3年 1 1月
水 运 工 程
Po r t& Wa t e r wa y Eng i ne e r i ng
NO V . 201 3
第1 1 期
总第 4 8 5期
No . 1 l S e r i a l No . 4 8 5
洋 山港 区域挟沙 力公式研 究术
C o a s t a l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 S h a n g h a i 2 0 1 2 0 1 ,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C o n s i d e r i n g t h e s e d i me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d u r i n g t h e l f o o d t i d e a n d t h e e b b t i d e , t w o f o r mu l a d e d u c e d
工程泥沙问题研究综述
工程泥沙问题研究综述工程泥沙问题可以简单的定义为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河床或海床变形及有别于自然情况下的泥沙问题。
在实际工程中对泥沙研究目的主要是认识水流中的泥沙运动规律、河床演变规律,进而解决水利工程中的泥沙问题。
研究方向主要分为河流航道工程泥沙问题和海岸工程泥沙问题两大类,其中河流泥沙研究起步较早,而海岸工程泥沙问题是由前者衍生而来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早在公元前256 年的战国末期,当时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工程时巧妙地利用了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工程布局完全符合现代泥沙运动力学原理,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经成功运行至今。
泥沙运动涉及侵蚀、输运、沉积等地貌过程,各种过程涉及的时空尺度变化范围极大。
在一些情况下必须考虑地质构造的上升、下降等大尺度、长时期的过程,有时又必须考虑泥沙起动、悬移等微尺度和瞬时的过程。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河流泥沙研究包含了从宏观到微观多方面的物理现象,因而尽管国内外在河道治理方面不乏成功的例子,但是泥沙学科体系的建立还是20世纪的事情。
19世纪末期,法国的DuBoys第一次提出推移质运动的拖曳力理论。
泥沙学科研究初期,Gilbert 在20 世纪初通过水槽试验研究推移质泥沙的运动规律,最早建立了推移质运动的模式和计算公式。
Rouse等在20世纪30年代初类比分子扩散理论,导出了著名的悬移质泥沙浓度分布公式,至今还在广泛应用。
而后Einstein、Bagnold、Engelund 等人奠定了泥沙学科的基石Einstein 首创用统计方法研究悬移质输沙率和推移质输沙率,导出泥沙挟沙力的计算公式。
特别突出的是能进行非均匀输沙的计算。
此外,Einstein 还定义了冲泻质和床沙质的概念,提出了冲积河流阻力划分与计算方法。
Bagnold 注重泥沙运动的物理本质,用基本物理概念和物理过程描述方法来研究泥沙运动规律,所建立的推移质输沙率、悬移质输沙率计算公式,物理概念明确、理论分析合理,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
黄河口水流挟沙力计算方法研究
近岸海 区) 通过分析认为近岸海区浅水体含沙量与风 吹流、 , 波
浪和潮流密切相关 , 同时也与泥 沙沉速 和水深等 因素有关 , 因
此, 在风浪和潮流作用下挟沙能力应有如下函数形式 :
S = 。 , ,, y,) h ∞, g () 3
上, 用较完善的黄河 口实测资 料对相应挟 沙水流 的水力 、 泥沙
人
民
黄
河
Vo . O. o 1 I3 N . 1 NO ., 0 8 V 2 0
Y L EL 0W RI R VE
【 文 ・ 沙】 水 泥
黄河 口水 流挟 沙 力计 算 方法研 究
侯 志军 , 杨晓阳 , 李 岩
(. 1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河南 郑州 4 00 ; . 50 3 2 黄河河 口研 究院, 山东 东 营 2 79 ; . 5 0 1 3 山东水文水资源局 , 山东 济南 20 0 ) 5 10
平均 水 平 速 度 ; h为水 深 ; g为重 力 加 速 度 。 式 ( ) 以 天津 港 和 连 云 港 2处 海 区的 实 测 资料 为依 据 而 1是
建立的半 经验半理论公式 , 在淤泥质海岸上应用效果较好。
曹祖 德等 叫依据床面 剪切力 对水体 的做功 情况 , 求算 出 波、 流共存时的水流挟沙力为
下式计算水流挟沙力 :
,I _ . . 、 ’
泥质海岸港 口及航道计算中得到过应用 。
曹文洪等 基于 湍流猝 发的 时空尺度 , 到波浪 和潮 流 得
() 1
S :0 073 .2
g,
作用下的床面泥沙上扬通量 , 然后根据连续律建立 了平衡 近底 含沙量的理论 表达式 。根据波浪掀沙和潮流输 沙的模式 , 充 在 分考虑床面附近泥沙交换力学机理 的基础 上 , 推导 出了潮流 和
12 第11次课(第6章:水流挟沙力)
15
y
4、水流挟沙力的数学表达式
u h s y a
h
距床面y处单位时间、单位断 面面积上通过的悬移质沙量 为u×S
悬移质单宽输沙率数学表达式为 如果上式含沙量用 水流挟沙力表示
h
sa
h
g s u Sdy s uSv dy
a a
h
1 g s uS* dy S* h udy S* hU S* q ha a
AUJ 1 Sv AUJ s s Sv AUJ s C1 s ASv
展开,整理能量平衡方程式
U J J s s S v UJ s C 1 s S v
略去等号左侧相对微小项,则得
Sv
U J J s C 1 s
10
6、床沙质和冲泻质的划分
方法1:若在床沙级配曲线右端P<10%的范围内,如果存在明 显的拐点,也可取这一拐点相应的床沙粒径作为床沙质与冲泻 质的分界粒径。 方法2:将悬移质粒配曲线与相应的床沙粒配曲线进行对比, 取床沙粒配曲线上与纵坐标5%相对应的粒径,作为床沙质 与冲泻质的分界粒径。
11
7、床沙质和冲泻质的区别
此处C1及α分别为正值无量纲系数及指数 所以
E C1 s ASv
22
6、张瑞瑾水流挟沙力公式
(2) 公式推导
c、能量平衡方程式的简化
1 Sv AUJ s s Sv AUJ s AUJ E
E C1 s ASv
(6-26)
s
U3 Sv c agR
m
(6-29)
河道挟沙力公式的探讨
河道挟沙力公式的探讨0、引言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径流河段和河口潮流区域水流挟沙力公式进行了大量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和形式的丰富或发展起来的。
泥沙输移、以悬浮泥沙为载体的物质输运、岸滩演变、底床冲淤和港口航道回淤等均与水流挟沙力密切相关。
除开一些变化影响较小的方面,挟沙力在很多情况下已经有大量的公式得以验证。
这些半理论半经验的公式都有较好的和实际情况的符合性。
大量而繁复的公式各式各样,因而在此讨论几个常见类型公式及其公式的适用情况。
1、河道挟沙力研究现状在国内挟沙力问题研究史上一度比较有代表的是1959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流挟沙研究组建立的公式。
当时张瑞瑾等[1](1959)的“制紊假说”根据悬移质具有制紊作用的观点,从挟沙水流的能量平衡原理出发,建立能量平衡方程,导出了水流挟沙能力公式的結构形式:2、公式运用上述五组公式,从直观上难以判断其优劣及适用情况。
为此,引入判别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常用判别法有经验判别法[3],该方法是将公式计算的挟沙力与实测的挟沙力点绘于同一张图上,比较点群分布与45°线的关系,具有简单易行、直观等优点。
不过只能作定性的比较分析,就以直观判断极易产生偏差,此时便需要对挟沙力公式进行定量判别。
3、展望挟沙力的研究已久,并且已经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尚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1)以往的研究中,虽然也提出了不少挟沙力使用范围,但是都没有明确的理论基础来支持;(2)挟沙力在不同的主导因素下,适用的公式并不相同。
在主次因素中,很难界定和把握该如何选择公式。
参考文献:[1]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流挟沙能力研究组.长江中下游水流挟沙能力研究.泥沙研究,1959,2:54-73[2]张红武,张清.黄河水流挟沙力的计算公式.人民黄河,1992,11:7-9[3]陈雪峰,陈立,李义天.高、中、低浓度挟沙水流挟沙力公式的对比分析.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9,10:1-5[4]张红艺,周赤建,张欧阳,张红武.高含沙水流挟沙力计算公式研究.水力发电学报,2004,2:74-78[5]张羽,洪建,李远发,吴腾.黄河水流挟沙力公式的验证.人民黄河,2006,11:16-20。
黄河水流挟沙力公式的验证
黄河水流挟沙力公式的验证
黄河水流挟沙力公式是用来计算黄河水流挟沙能力的一种方法。
这个公式是由中国土木工程学家李建忠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公式的具体形式为:
F = K * Q * S^2
其中,F是黄河水流挟沙力,单位是牛;K是一个常数,取决于水流的流动状态;Q是水流流量,单位是立方米每秒;S是水流的平均沙粒直径,单位是毫米。
黄河水流挟沙力公式的验证通常采用物理模拟或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
物理模拟方法包括模型试验和实际水渠试验等。
模型试验常用于小尺度或中尺度的黄河水流挟沙力研究,可以通过模拟实际水渠的几何尺寸、流体特性和流动条件等来验证黄河水流挟沙力公式的准确性。
渭河下游悬移质全沙水流挟沙力公式研究
渭河下游悬移质全沙水流挟沙力公式研究冯普林;马雪妍;李茜;王灵灵【期刊名称】《人民黄河》【年(卷),期】2012(034)009【摘要】为寻求有效的渭河下游水流挟沙力公式,参考相关研究成果,依据渭河下游275组实测近似冲淤平衡洪水的水力泥沙资料,对挟沙力判数、浑水相对黏度系数、浑水阻力系数、浑水中泥沙有效重度的倒数、浑水卡门常数这5个挟沙力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浑水相对黏度系数与泥沙有效重度的倒数近乎直接相关,且这二者与浑水卡门常数有一定相关性;在5因子、4因子、3因子、2因子的各种组合模式与断面平均含沙量的拟合关系式中,相关性和精度均较好,而且自变量因子具独立性的是包含挟沙力判数和浑水相对黏度系数的2因子关系式,该关系式与张红武挟沙力公式进行的对比表明,二者的系数和指数略有出入;结合数学模型的计算要求,提出了直接代入浑水平均沉速并结合浑水相对黏度系数拟合式进行挟沙力试算,从而得到悬移质全沙挟沙力的计算方案.【总页数】6页(P1-5,23)【作者】冯普林;马雪妍;李茜;王灵灵【作者单位】陕西省河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18;陕西省河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18;陕西省河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18;陕西省河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2;TV143【相关文献】1.渭河下游水流挟沙力公式的初步研究 [J], 赵云峰2.以水流挟沙力和河床演变规律研究调水调沙的主要水沙指标 [J], 张遂业;牛占3.鳌江下厂渔港段水流挟沙力公式研究 [J], 萧云朴;廖君武;蔡西栗;陈羿4.水流挟沙力计算公式研究综述 [J], 董航5.长江口水流挟沙力公式初步研究 [J], 邢云;宋志尧;孔俊;章卫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4 ]
U ω
0.23
1
Δ h h
0 .04
d2 5 d7 5
0.1 06
(9 )
赵龙保[1 1]根据椒江口的实测资料,引入前期含沙量的概 念,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挟沙力经验公式: S f (e ) = a ( U f (e ) ) (Se ( f ) )
m n
(10 )
(2 )
ρ Uh m η
U
2
U
0 . 33
B h
0 .3 2 . 85 μ r
gh
ω
舒安平[35 ]从挟沙水 流紊动能量平衡时均方程理论出发, 建立了高含沙水流挟沙能力公式:
Sv = P f (μ ) r k2 fm 8
3/ 2 N
γ U3 m γ γ gR ω s m
曹如轩[ 3 6]利用南科所以及黄河等室内外实测资料,分粒 径组考虑,分别讨论了高含沙水流,建立了以下公式:
/( gR ω )
3
]
1.5 1.5
]
(2 1 )
S*i = k μ r
α
ω i
β
(Pi
+ P KDPbi )
U3
2.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挟沙力公式
刘家驹
[21 ]
γ γ s gRω i γ
(32 )
认为淤泥 质海岸的主要动力因素是以特征流速 吴伟明[3 1]运用床面泥沙交换机理对平衡输沙水流挟沙力 进行了探讨, 建立了平衡输沙时的非均匀沙分组挟沙力公式: (2 2 )
Z
第 11 卷
泉与窦国仁的研究,得出的长江口半潮平均挟沙力公式为:
S * = K1 U U + K2 gh ghω
2 3
(1 3 )
1+
g J Cfκ 1
g J Cfκ 2
1 ζ b ζ b
(25 )
华东 水利 学院 [1 5]根 据长 江口 资料建 立水 流挟 沙力 公式 为: 落潮:
S* = 7 .8 U gh + 0 .17
S* = K U3 gRω
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973 (2011 )11- 0169- 04
U2 h
m
S* = K
(5 )
范家 骅[8 ]根据引黄济 卫工程的实 测资料,不 考虑周界糙 度对含沙量的影响, 用经验的方法处理的到以下挟沙力公式:
S* = 2.34 U4 ω R2
(6 )
m
γ
(2 0 )
S*i = k0 μ r
α
ω i
( P + aP )
i bi
β
U3
γ γ s gRω i γ
(31 )
郭俊克[20 ]经过一系列分析和推导,建立了以下公式:
S* = 20 ρ )) s 1 + (U /( 45 gR ω
华东师范大学刘高峰[30 ]对式(3 1 )改进后为:
m
[
[U
3
U
+ a3 lg
u*
ω
+ b1 + b2 lg
ω D
U
+ b3 lg
u*
ω
lg
UJ
Uc J
ω
ω
(4 )
2 D50 S *= K 0γ s D25D 75
α
邓家泉 [7 ]根据泥沙运动 理论和水流 能量平衡的 原理,建 立的挟沙力与水力、泥沙要素关系式为: 收稿日期:2 01 1- 0 8- 2 5 作者简介:董
[J]. 海洋工程,2002,20(1) :46- 51.
S* = 18 1
τ B τ 0
(0 . 0022 + SV )U 3
γ γ s m gω h γ m
刘继祥[34 ]依据黄河中下游干支流 1 4 个水文站的实测资 料,建立了高含沙水流悬移质挟沙力的计算公式为:
S* = 0.11
0 .4 02 .
张燕 菁[9 ]根据黄河口 输沙力絮凝 作用比潮流 的作用大的 特点,根据实测资料做了相关分析,得出的公式为: 当S≤ 15 kg
S = 121.9 m
3
时
U ω
0.33
U2 gh
0.3 6
(7 )
当 S > 15 kg
S = 9. 7 U gh
2
m
0.01
3
时
0.16
U ω
(8 )
侯志军[1 0]根据黄河口实测资料,得出输沙力与泥沙组成 (1 ) 引子
(3 )
刘峰[13 ]认为泥沙级配的改变会带来水流挟沙力的改变, 并通过借 用 A.S .Mon in 的清、 浑水能谱分布图对单位质量 清、浑水的紊动能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
β
杨志达 [6 ]从单位水流功 率的理论模 式出发,建 立了床沙 质水流挟沙力公式:
lg S* = a1 + a2 lg
ω D
0.62
从巴连布 拉特的挟沙水流能量平衡方程出发,
S * = 25
1.25
经一些近似简化最终得到如下公式:
λ ρ U3 Sv = 0.056 2( ρ ρ ) gR ω s
(0 .0 022 + S )V
V
3
γ γ m κs γ m
ln
h 6 D50
+ 0. 000 1
γ γ H2 s (γ γ )hTω s s
(V
w
+ Vbt gh
)
2
(2 3 )
4 .高含沙水流挟沙力公式 白永峰[3 2]认为高含沙水流的挟沙力与其流变特性有关, 对宾汉体而言,可用流变参数 τ B 和 η加以代表,从而推出高 含沙水流的挟沙力公式为:
S* = K Re U Rem g Rω
3 m
曹祖德[23 ]从波、流 共存时的边界层及床面剪切力出发, 据此建立的水流挟沙力公式为:
S全 γ ' U3 1.3 = 0 .0012 ( ) γ γ gR ω s c 50
γ UJ 1.3 ) γ γ ω s c 50
[37 ]
'
(3 9 )
S 全 = 1 .4(
U3 h ln γ γ 6D50 s m κ gRω s γ m
(12 )
宋志尧[1 4]运用泥沙运动理论和能量平衡观点,综合邓家
航(1 99 0- )女,辽宁海城人,河海大学,主要从事海洋科学研究。
170
中 国 水 运 沙能力的研究,推导得出了挟沙能力公式为:
S* = ρ δ u4 s dS Vm * 2 + ν TB ω uk s *
171
[4] 浙江水利科学研 究所.钱塘 江河口潮流输沙 经验公式的探 (3 6 ) 讨[R ]. 杭州:1963. [5] 麦乔威, 赵苏理. 黄河水流挟沙力问题初步研究[J]. 泥沙研 究,1958 , (2 ). [6] Yong C T.Incipient Motion and Sediment Transport [J] .ASCE. J.of Hydraulic Engr.,99 (HY10) :1973. (3 7 ) [7] 邓家泉. 潮汐河 口水流挟 沙力研究[J]. 热带海 洋,1989 ,8 (2 ) :48- 54. [8] 范家骅 . 渠 道悬移 质含沙量 的经验关 系式[J]. 泥沙 研究, 1957 , (1 ) :59- 61. (3 8 ) [9] 张燕菁 ,胡春宏 . 黄河口输 沙能力关 系的探 讨[J]. 泥沙研 究,1997 , (2 ) :46- 50. [10] 侯志军, 杨晓阳,李岩. 黄河口水流挟沙力计算方法研究 [J]. 人民黄河,2008,30(11 ) ,49- 51. [11] 赵龙保,祝永 康. 椒江河 口挟沙力经验关系初步分 析[J]. 泥沙研究,1991 , (4 ) :69- 75. (4 0 ) [12] 陆建宇, 陆永军,李浩麟. 瓯江河口挟沙能力的初步探讨
4/3 ω
U
γ U3 m γ γ s m gRω
m
(28 )
(1 7 )
张凌武[2 8]采用随机数学的方法,建立了非均匀沙挟沙力 公式:
S*i = (1 + m)S0 i ∫ e
0 1 6Z η m i
刘兴年[18 ]从 “制紊假说” 出发又考虑了浑水黏性的影响, 建立如下公式:
S v = k (γ γ / gR ω ) (1 + γ μ m /γ s m U s / γ m Sv ) r
于其影响因素的复杂,很难对其进行理论研究。文中主 要介绍了近几十年来国内主要的水流挟沙力公式,并分类进 行分析,最后对公式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水流挟沙力;潮流;波浪;风吹流;非均匀沙;高含沙水流;浮泥 中图分类号:TV 148 一、引言 水流挟沙力是 泥沙运动力学研究领域的 一个重要课题, 但是由于水流 内部结构等影响因素的多变 以及复杂性,至今 没有得出令人 满意的成果。水流挟沙力是 指在一定的水流泥 沙条件下,河 流处于不冲不淤的平衡状态 时,单位水体中所 能携带的的悬 移质中床沙质的数量的平均 值,又称为饱和含 沙量或 者临界含沙量 [1 ]。由于悬移质 在河流输沙中 占了主要 的部分, 因此下面的水流挟沙力公式都是针对悬移质来说的。 河口海岸地区 水流挟沙力的研究成果众 多,在实际的应 用中,主要包 含两大类:基于潮流作用下 的挟沙能力以及明 渠水流挟沙能力公式的移植[2]。 二、水流挟沙力公式 1.仅考虑潮流作用的挟沙力公式 武汉水 利电力学院 张瑞瑾等[3]根据 悬移质具有制 紊作用 的观点, 得出了悬移质中属于床沙部分挟沙力 S *的计算公 式:
γγ (Vw + β Vbt S* =α s γ γ ghω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