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温庭筠、韦庄)学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

(完整版)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

(完整版)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完整版)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诗词作品名为《菩萨蛮》。

本课主要内容涵盖了诗词的朗读、理解、赏析和背诵。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朗读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词的音乐美和韵律美;2. 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4. 背诵并默写诗词。

二、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词的音乐美和韵律美;2. 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4. 背诵并默写诗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领悟诗词意境,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并默写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2. 朗读诗词(5分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词,注意停顿、重音和语调,感受诗词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3. 理解诗意(10分钟)讲述诗词的背景,解释生词难句,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主题。

4. 赏析诗词(10分钟)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5. 感悟作者思想感情(5分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6. 背诵与默写(5分钟)指导学生背诵诗词,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进行默写练习。

7. 课堂小结(3分钟)六、板书设计1. 诗词题目:《菩萨蛮》2. 诗词结构:起、承、转、合3. 诗词意象:春天的美景、作者的情感4. 诗词特色:音乐美、韵律美、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将《菩萨蛮》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其中的生词难句。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一、学习目标1、鉴赏诗歌2、感知“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艺术风格二、相关知识链接1、花间词派: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2、(1)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双眼明秋水润。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2)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宋)欧阳修《诉衷情》(3)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宋)阮阅《眼儿媚》(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宋)王观《卜算子》(5)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上的痣一点。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3、(1)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花冠不整下堂来。

——(唐)白居易《长恨歌》(2)有个女孩名叫婉君,明眸如水绿鬓如云。

——琼瑶《婉君》(3)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杜牧《阿房宫赋》(4)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三、诱思导学1、整体感知,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

四、课堂检测1、词,又称()()等,滥觞于(),兴盛于(),主要有()和()两个大的流派。

2、温庭筠,字(),()派之开山鼻祖,与()并称“温李”。

五、拓展阅读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ruó)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试分析“皱”字的好处。

(2)试比较本词与温词《菩萨蛮》的异同。

教学过程:(一)导入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歌?明确: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途径——鉴赏。

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三)切入诗歌1、结合小注,自读。

提醒注意:一个词语有几种不同的注解,诗无达诂。

以小注②“小山”为例,结合导学案二—2分析证明此处理解为“眉”更好。

菩萨蛮温庭筠优质课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优质课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优质课教案一、教案背景《菩萨蛮》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优秀诗歌作品,以其唯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渴望,以及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通过学习和解析这首诗,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菩萨蛮》的背景和作者温庭筠的创作背景;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4.通过欣赏和解析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菩萨蛮》的意境和情感;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3.掌握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四、教学准备1.教材:《菩萨蛮》诗歌原文;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3.诗歌解析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唐代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重要作家;2.提问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诗歌背景介绍(15分钟)1.简要介绍《菩萨蛮》的作者温庭筠,以及他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和贡献;2.讲解《菩萨蛮》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三步:诗歌欣赏(20分钟)1.教师朗读《菩萨蛮》的诗歌原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分段解读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与学生一起讨论诗歌中的重要词句和意象,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四步:诗歌分析(3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3.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五步:诗歌创作(25分钟)1.鼓励学生根据《菩萨蛮》的主题和情感,进行诗歌创作;2.学生可以选择自由创作,也可以参考《菩萨蛮》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模仿创作;3.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菩萨蛮》(温庭筠)《菩萨蛮》(韦庄)学生

《菩萨蛮》(温庭筠)《菩萨蛮》(韦庄)学生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学习,用心体会温词和韦词以上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导入
唐五代是词萌芽、成熟而发展的重要阶段。温庭筠以其大力创作和卓越成就,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类型和美学厩采。一般说来,温庭筠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韦庄词疏朗秀美,明白晓畅;冯延已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丽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李璟和孝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的艺术风格。唐五代词的美学理想和表现特征,直接启迪了北宋词。这个专题,我们将学习唐五代词,今天我们学习温庭筠和韦庄的两首《菩萨蛮》。
二、朗读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三、初步感受诗和词的区别,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
1、学生总结感性认识
三、了解作者
韦庄(约836-910)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韦应物四世孙。广明二年(881)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第二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12年后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天佑四年(907)作为西蜀王建掌书记的韦庄劝王建称帝建西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终于蜀,谥文清。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旧址,后人又称“韦浣花”。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与温庭筠齐名。

最新整理韦庄《菩萨蛮》教案(优秀篇)

最新整理韦庄《菩萨蛮》教案(优秀篇)

最新整理韦庄《菩萨蛮》教案(优秀篇)韦庄《菩萨蛮》教案一教学目的: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4、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教学重点:1、熟读背诵这首诗,简要了解韦庄。

2、鉴赏这首诗似直而纡的表达艺术。

教学难点:1、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2、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第一节一、导入:初中时我们曾学过白居易的《忆江南》,请同学背诵这首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这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韦庄的一篇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

二、诗人及背景介绍:1、韦庄: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

唐代诗人韦应物四世孙。

韦庄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

59岁举进士,72岁帮助王建创建“前蜀”小朝廷,并任礼部侍郎同平章事。

他的诗词都很著名,因有反映黄巢义军攻入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在诗坛上与温庭筠其齐名,并称为“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著有《浣花集》。

2、花间派: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五百首词,编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

花间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还有极少部分是咏史征戍、行旅写景。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教材第四章“唐五代·词”,具体为温庭筠的《菩萨蛮》。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牌介绍、词作内容解析、意象赏析、修辞手法探究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词牌特点,了解温庭筠的词作风格。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法,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菩萨蛮》中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菩萨蛮》的词牌特点,掌握温庭筠的词作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菩萨蛮》词作、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仕女图,引发学生对唐代美人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温庭筠及其词作,《菩萨蛮》词牌知识。

3. 诗词鉴赏:(1)朗读《菩萨蛮》,让学生初步感知词作的韵律美。

(2)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如“画楼西畔桂堂东”、“玉钩闲挂水晶帘”等。

(3)讲解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菩萨蛮》风格相近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举例说明《菩萨蛮》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意象作用:如“画楼西畔桂堂东”表现了环境的华丽;“玉钩闲挂水晶帘”展现了女子的娇羞。

(2)修辞手法:如“懒起画蛾眉”中的“懒”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倦怠的神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温庭筠的词作,了解唐代词坛风貌,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作中意象的分析。

2. 修辞手法的讲解。

3. 课堂例题的选取与讲解。

4. 作业设计。

菩萨蛮(导学案)

菩萨蛮(导学案)

《菩萨蛮》(韦庄) 1、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 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两首《菩萨蛮》

2、搜集历代文人以女子形象来寄寓情感的诗词,并揣摩其情感。 3、搜集描写江南的诗词,体会其中作者的情感。 教后记
青州三中高二语文导学案
教学课题 《菩萨蛮》(温庭筠)、《菩萨蛮》(韦庄)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并说出两首词中的人物形象,并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找出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能让学生基本把握词中的白描和反衬手法,并能结合具体诗句 作一定的鉴赏。 3、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并说出两首词中的人物形象,并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找出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能让学生基本把握词中的白描和反衬手法,并能结合具体诗句 作一定的鉴赏。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赵玲玲 审核人 张佃霞 使用教师
落 实 是 成 功 的 保 证!
合作探究
《菩萨蛮》(温庭筠)
1、试结合词句分析,这首词中描写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 象?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
2、前人评价温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 ,请结合词句内容加以分析。
3、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女子的艳词,也有人说这首闺怨词中,词人有所寄寓,你认为词 人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课前预习
一、唐五代词 (一)花间词 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花间词是以唐词人 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共 18 人。 这些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花间词派的两种风格。 “温韦”并称。 (二)南唐词 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词派。南唐词,特别是 后主李煜的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有所扩大。 二、知人论世: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 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 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 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 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 , 《金荃集》 ,存词 70 余首。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 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 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 ,影响 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著有《浣花集》

《菩萨蛮/温庭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菩萨蛮/温庭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菩萨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本册书我们学习了近三个单元的课程,学生已经通过前两个单元掌握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具备了自主鉴赏的能力。

本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入选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感和音乐美,通过朗读、吟咏可以感知优美的意境和内在的情感。

基于以上学情考虑,特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识:了解温庭筠及其词作风格;2、读:因声求气,反复吟诵,品味诗韵;3、赏:从考点切入鉴赏词作,理解本词的形象美,欣赏艺术手法并挖掘含蓄的内在情感;4、延:总结闺怨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从考点入手,自主赏析【教学难点】作者微露的深刻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齐读韦庄的《菩萨蛮(其二)》。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似直而纡,似达而郁地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悲情。

的确,思念是一种说不出的痛,今天就让我们把这份“痛”进行到底,走进一首在词坛与韦庄齐名的另一花间词派代表人物温庭筠的《菩萨蛮》。

二、学习目标:1、识:了解温庭筠及其词作风格;2、读:因声求气,反复吟诵,品味诗韵;3、赏:从考点切入鉴赏词作,理解本词的形象美,欣赏艺术手法并挖掘含蓄的内在情感;4、延:总结闺怨词的抒情特点。

三、识(一)识人:温庭筠(约812 —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文思敏捷,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

但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恨不得志。

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

有《花间集》遗存,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二)识词:1、《望江南》2、词作特点:都是文人贵族为歌台舞榭享乐生活需要而写。

绮筵公子、绣幌佳人眉眼传情,当筵唱歌,辞藻极尽软媚香艳之能事。

四、读:(一)初读:齐读(二)唱读:提前安排好一名学生学习唱词(三)再读:选一名学生读、齐读五、赏:如何才叫读懂一首诗歌?我们必须知道:写了什么?形象怎么写? 语言(炼字、炼句、风格)手法为什么写?情感学生分小组讨论,进行提问展示六、延:为何历代文人常用女子的意象作比喻?明确: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中,夫妻的伦理关系和君臣的伦理关系,是相当的。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优秀5篇)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2、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教学方法诵读法、精读法、讨论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特色和技巧2.深入理解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1、看注解,合理想像,同学合作,理出词的大意: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在晨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忽明忽灭,蓬松如云的鬓发将掩未掩到雪白的脸颊,臃懒地起身后画起漂亮的眉毛,迟迟地梳理打扮。

插上头上的花饰,仔细地在镜子的前后照来照去,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穿上新贴图案的绣花丝绸短袄,那图案上是成双成对金色的鹧鸪。

2.概括上下片所写内容。

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形象。

下片:梳妆打扮的过程。

三、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发言。

1、找出词的韵脚,再前后读一读,说说在语感上有怎样的听觉之美?明确:韵脚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襦”、“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于听觉之美。

这就是词这种文学作品特有的音乐美。

2、词写了哪些意象?想一想作品如何营造出视觉之美的?明确:篇中写了“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美好的环境,柔美的鬓发,雪白的肤色,美丽的装饰,美妙的女子,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3、“双双金鹧鸪”和前面哪些写照相照应?又有怎样的含义?明确:“双双金鹧鸪”与“懒”和“迟” 相照应,见物生情,顾影自怜,孤独哀伤。

4、词中的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又有怎样的情怀?明确:篇中女主人公并非“无情”,只是她的“情”深藏不露,偶尔从“懒”、“迟”的动作中轻轻逗出,不经意地又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淡淡映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

客观而论,此词表面所写不过一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及其慵散无聊之心绪、自矜自怜之情怀,描绘了一幅唐代宫廷仕女图。

菩萨蛮(温庭筠、韦庄)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韦庄)教案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菩萨蛮(温庭筠、韦庄)编制人:殷陈雪审核人:郑化伟【教学目标】1、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2、理解感悟词的美感和内在情感【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理解感悟词的美感和内在情感【教学要点】简介作者;赏析两首《菩萨蛮》,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文学常识积累】1、词的简介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最初称为“”、“曲子词”、“”、“诗余”等。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或“”,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分成三种,58字以内为,59—90字为,91字以上为。

2、简介花间词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

花间词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共18人。

这些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花间词派的两种风格。

“温韦”并称。

※【诗词鉴赏思路】一看标题(题目往往提示以下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情感、诗歌类型。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三看注释(写作背景);四看意象(具体所指);五看情感(总体把握)。

※【学生预习展示】问题1:1、在温庭筠的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具体分析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孤寂)的闺中贵妇形象。

描写:肖像、动作(细节)着装反衬比喻、借代问题2:对比阅读韦庄的《菩萨蛮》,概括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江南“好”的?试作分析概括。

“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

(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

(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

2、讨论交流:你是如何来理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句话的?※【合作探究】请比较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不同的抒情特色。

《菩萨蛮》两首教学设计

《菩萨蛮》两首教学设计

《菩萨蛮》两首教学设计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主预习,了解“花间词派”的基本知识。

(2)通过品味语言,学生能够分析《菩萨蛮》语言的精妙;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诗歌,发挥想象,置身诗境,感悟诗歌的形象美与情感美;(2)通过讨论与探究,学生能够对比分析温庭筠与韦庄词作风格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追思故乡、怀才不遇的情感;(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两首《菩萨蛮》,品味其精美的语言,赏析其美妙的形象;2.在对比分析中比较两首词在语言风格、情感抒发特点上的区别。

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知人论世,引发兴趣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词——《菩萨蛮》,他们的作者分别是温庭筠和韦庄。

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两首词放在一起学习呢,除了这两首词都叫《菩萨蛮》之外,你觉得还有其他原因吗?还因为他们的作者有共同之处。

温庭筠和韦庄都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

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他们的词集叫《花间集》,所以把他们叫做花间词派。

2.作者身世简介。

二、问——积极引导,鼓励思考同为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风格有相似的地方,比如都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但他们也有不同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

韦端己之词,骨秀也。

”什么是句秀?什么是骨秀?句秀是指语言韵律和谐、辞藻秀美;骨是指事物的骨架、筋骨,骨秀是指诗歌结构更加分明,情感秀美。

一个是“句秀”,一个是“骨秀”,今天我们就借助两首《菩萨蛮》来体会他们的差异。

三、读——读出韵味,读出美感花间词韵律和谐典雅,我们一起朗诵一下这首词,注意节奏,读出韵味。

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就可以体会一下,这首诗的“句秀”,体现在哪里。

全体朗读。

(好,读完了,八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同学们发现没有,它每两句都押韵。

菩萨蛮温庭筠优秀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优秀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优秀教案菩萨蛮温庭筠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人物形象的解析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通过抓关键词来分析人物形象;2.挖掘人物形象背后词人想表达的深层意蕴;3.学会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来描述人物形象。

三.教学时长:一课时四.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学生收集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一)新课导入以画入诗,明确画是用线条和色彩来塑造形象,而我们诗词是以文字来塑造形象。

幻灯片展示图画:柳宗元《江雪》师:欣赏这幅画,同学们有没有联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一首诗呢?生: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应该能抓住画中的人物)师:同学们很聪明,画是用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而我们的诗词是以文字来塑造形象。

二者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呢?这个问题咱们暂时搁置,今天我们新学一首温庭筠的《菩萨蛮》,看看这首词中又塑造了什么形象。

(二)初读课文,析形象师:咱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词。

生:诵读课文,进入诗词境界师:读完这首词,说说这首词写什么呀?生:(各抒己见,七嘴八舌)女人、美女、女人起床梳妆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回文本抓字词)师:噢原来这首词是刻画了一个人物形象,而且还是个女子形象,同学们还知道了词中写到这个女子起床梳妆打扮的全过程。

那这个女子有什么特征呢?来,咱们再来读一读,同学们再关注得深入一点。

生:齐读课文。

师:再读课文之后,说说该女子形象有什么典型特征?生:美、慵懒师:何以见得?(指导学生回到词中去找一些刻画人物最具表现力的词。

)生:师:(幻灯片展示关键字词)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明灭:时隐时现,忽明忽暗。

(引入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用“颦”字来加深对“重叠”和“明灭”的理解。

)度:飞越,这里是纷披、散落之意。

(这里形容头发蓬乱,丝丝袅袅,半掩着面容,呈飞飘之状。

)懒:慵懒。

迟:动作迟缓。

师: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用得精妙的字词在词性上都有规律可循。

《菩萨蛮·温庭筠》导学案

《菩萨蛮·温庭筠》导学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导学案~教师版温庭筠教学目标1、理解这首词的描写技巧2、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特色和技巧2.深入理解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过程与方法诵读法、精读法、讨论法教时安排:一课时【导入】:(课前播放《菩萨蛮》的歌曲演唱)这首歌曲的歌词就是一首五代的词。

词在最初,是可以配乐歌唱的,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流行音乐的歌词。

古代的宴席,是有歌舞奏乐的,文人骚客兴之所至,就取来漂亮的纸笺,写下一首首小词,以供旁边的美丽女子歌唱。

也正因为词最初是写给歌女的歌词,因此内容多关乎闺情风月,香艳绮丽。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晚唐五代时期的流行歌曲的歌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预习案】一、关于“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词起源于民间,中唐后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

宋朝之后,词学日趋衰落,一直到清朝,才有了一次复兴——这,就是词的大致发展历史。

很少有人知道:词与诗正式分开从温庭筠开始的。

主要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大的流派。

“词”的别称: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词牌”。

一段称为一“阕”。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二、知人论世: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

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作品风格: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他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另有绰号“温八叉”、“温八吟”、“温钟馗”都能反映温庭筠的性格特点。

(此处可根据情况补充绰号的由来,以增加趣味性:温庭筠在当时被称为“温八叉”,因为他在作诗的时候“八叉手而成八韵”,也就是说,双手这样交叉一下,就写出一句,交叉八次,一首诗就完成了,可见当时的温庭筠是多么的才思敏捷。

韦庄《菩萨蛮》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韦庄《菩萨蛮》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韦庄《菩萨蛮》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导言】本教案是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韦庄《菩萨蛮》这首诗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旨在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和欣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审美情趣。

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韦庄的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爱好和研究兴趣。

【教学目标】1. 了解《菩萨蛮》的背景和作者韦庄的生平;2. 理解《菩萨蛮》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掌握《菩萨蛮》的基本意义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和诗歌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与《菩萨蛮》相关的背景音乐。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喜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介绍《菩萨蛮》的作者韦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其文学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2. 通过投影展示《菩萨蛮》的全文,讲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组成要素。

三、分组朗读(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两名学生进行朗读演绎。

2. 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选择表达方式和语音语调。

四、详细解读(20分钟)1. 按照诗歌的结构进行分析:- 第一、二两节:描述山水环境,表达主人公对菩萨的祈求和感叹。

- 第三节:主人公自述沉醉在菩萨庙中的情景。

- 第四节:主人公表达与菩萨之间的心灵契合。

2.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五、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和探讨。

2. 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

六、写作练习(20分钟)1. 提供几个开放式写作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对《菩萨蛮》的个人情感或对诗歌所表达的主题的理解。

2. 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七、课堂展示(10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作品的展示和分享。

2. 学生互相欣赏、评价和交流,增加诗歌欣赏的乐趣。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第四章《唐代诗歌》,详细内容为温庭筠的《菩萨蛮》。

通过本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温庭筠的诗歌特点,感受唐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菩萨蛮》的诗歌内容,掌握其艺术特色,学会欣赏和品味古典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解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化,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菩萨蛮》的意境和寓意,把握其艺术特色。

2.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菩萨蛮》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代诗人温庭筠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菩萨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其起承转合的布局。

(2)解读诗句,分析意象,探讨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夸张等。

4. 例题讲解:以诗句“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为例,分析其意境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诗句。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菩萨蛮》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2. 诗人:温庭筠3.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4. 重点诗句: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5. 修辞手法:对仗、拟人、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并阐述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 答案示例:意象如“花”、“月”等,分别代表了美好、团圆等寓意,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温庭筠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结构与意境分析;2. 诗歌中的意象解读;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

菩萨蛮韦庄优秀教案

菩萨蛮韦庄优秀教案

菩萨蛮韦庄优秀教案【篇一:《菩萨蛮》优秀教案】菩萨蛮教学目标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难点: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比较鉴赏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二、关于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

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

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2.关于花间词派和婉约派的区别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

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

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秾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

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

3.背景介绍《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

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三、诗句赏析1.“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①游人: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

②只合:只应是。

这两句意思:人人都说江南好,确实如此,到江南来作客的人应该在这儿住上一辈子。

小结:这两句抒情。

韦庄是北方人,在中原一片战乱中来到了江南,而在江南韦庄只是一个游人客子,却想在江南终老,这里既沉郁委婉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也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

2.“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韦庄《菩萨蛮》教案

韦庄《菩萨蛮》教案

韦庄《菩萨蛮》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韦庄的《菩萨蛮》。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了解韦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菩萨蛮》。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韦庄诗歌中的情感美,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意象分析。

2.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3 韦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理解。

3.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菩萨蛮》的原文、译文和相关资料。

4.2 学生准备:预习《菩萨蛮》,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介绍韦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菩萨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5.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美,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诗歌进行合理评价。

5.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5.6 课后作业(1)背诵《菩萨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诗歌鉴赏等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了韦庄的《菩萨蛮》。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感受诗歌美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但在课堂活动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1)让学生选取其他诗人描写江南的诗歌,与《菩萨蛮》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

导学案:菩萨蛮

导学案:菩萨蛮

《菩萨蛮》(其二)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2、深入感受词人笔下的江南美景(美在何处?)。

3、理解词人笔下的江南美景与思乡之情之间的关系。

二、预习指导作者简介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唐诗人韦应物四世孙,昭宗乾宁元年进士。

他生活在唐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

年轻时生活放荡,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帮助王建创建“前蜀”小朝廷。

王建称帝,韦庄被任命为丞相。

他的诗词都很有名,著有《浣花集》。

反映黄巢军攻入长安的叙事长诗《秦妇吟》描写了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他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情凝词中,读之始化,以至弥漫充溢于脏腑。

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代表词人。

韦庄生活在唐王朝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

早年为实现其“平生志业匡尧舜”(《关河道中》)的抱负,始终“强亲文墨事儒丘”(《惊秋》),但也曾游历江南。

在黄巢起义以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达十年之久。

这首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所作(一说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

三、自主学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还乡须.断肠2、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四、合作探究3、如何理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句诗?4、白居易也曾写过脍炙人口的《忆江南》词三首(参见P35“相关链接”),试着比较白词与韦庄此章在意境上有什么异同。

五、拓展延伸[双调]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毡,爱杀江南。

(1)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2)古典诗歌的意境,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你认为此曲属何种意境,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五、拓展阅读阅读韦庄的其余四首《菩萨蛮》菩萨蛮韦庄一红楼别夜堪惆恨,香灯半掩流苏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设计
三、这是一首写闺中女子的艳词,也有人说这首闺怨词中词人有所托寓,你认为词人寄托了什么感情?(结合作者生平遭遇各抒己见)
提示:此词表面上看是写一女子晨起梳妆过程、姿容服饰之美及其慵懒无聊的心境和自矜自怜的情怀,但联系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我们有理由认为其中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辩一辩】
二、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 — 约870),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后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
①下片写歌女内心的愁苦。(1分)
②首三句写她追忆往事,哀叹芳华易逝,流年似水,内心伤感不已。后三句,以女主人公“拟歌先敛”、强颜欢笑、寸肠欲断的情态,写出了女主人公命运不能自主,只得让美好年华虚度在陪人欢笑上的痛楚。(3分)
③刻画出歌女无法获得幸福生活而为生计被迫卖唱的痛苦心情。(2分)
备注: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注]①故画作远山长:指流水年华。③颦:蹙眉,表示愁情。故意把双眉画成长长的远山形状,表示离恨的 深长。 ②流芳: 一作“流光”,义同,均指流水年华。③颦:蹙眉,表示愁情。
1、词的下片刻画了女主人公(歌女)什么样的心理?(6分)
【谈一谈】
一、说说该女子形象有什么典型特征?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任选一种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提示:指导学生回到词中去找一些刻画人物最具表现力的词。“懒”“迟”“鬓云”“香腮雪”“花面”等。

菩萨蛮韦庄教案

菩萨蛮韦庄教案

菩萨蛮韦庄教案导入:引用一句诗歌:深宫寺四月初,苑菲菲,玉楼空。

这是唐代文学家韦庄所作的《菩萨蛮》的开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韦庄的这首《菩萨蛮》。

教学目标:1.了解《菩萨蛮》的内容和背景;2.能够欣赏《菩萨蛮》的诗句;3.了解韦庄的生平和作品;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菩萨蛮》中的部分诗句;2.了解韦庄的生平和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韦庄,并展示《菩萨蛮》的封面和内容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文欣赏(15分钟)1.教师读诗:教师朗读《菩萨蛮》的开篇。

2.学生朗读:学生跟读诗句,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诗句分析:教师解读诗句的背景和含义。

三、韦庄生平介绍(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韦庄的生平和作品,包括他是唐代优秀的诗人之一,死后成为了文人的偶像。

2.学生提问:学生提问韦庄的问题,教师进行回答。

3.学习材料:教师分发相关学习材料,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四、课堂讨论(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句解读,分析诗句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学生讨论:学生自由讨论《菩萨蛮》中的诗句,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

五、诗歌背诵(10分钟)1.教师学读:教师朗读整首《菩萨蛮》,学生跟读并尝试背诵。

2.学生背诵:学生分组进行背诵,展示自己的成果。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学生展示: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对《菩萨蛮》的理解和感受。

2.附加内容:教师可以精选其他韦庄的诗作进行学习和讨论。

七、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菩萨蛮》的理解和欣赏,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菩萨蛮》教案导入:深宫寺四月初,苑菲菲,玉楼空。

目标:1.了解《菩萨蛮》的内容和背景;2.能够欣赏《菩萨蛮》的诗句;3.了解韦庄的生平和作品;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重难点:1.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菩萨蛮》中的部分诗句;2.了解韦庄的生平和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菩萨蛮(温庭筠、韦庄)
编制人:殷陈雪审核人:郑化伟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2、理解感悟词的美感和内在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理解感悟词的美感和内在情感
【学习要点】简介作者;赏析两首《菩萨蛮》,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文学常识积累】
1、词的简介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最初称为“”、“曲子词”、“”、“诗余”等。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或“”,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分成三种,58字以内为,59—90字为,91字以上为。

2、简介花间词
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

花间词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共18人。

这些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花间词派的两种风格。

“温韦”并称。

※【诗词鉴赏思路】
一看标题(题目往往提示以下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情感、诗歌类型。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三看注释(写作背景);四看意象(具体所指);五看情感(总体把握)。

※【自学引导】
问题1:1、在温庭筠的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具体分析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问题2:对比阅读韦庄的《菩萨蛮》,概括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江南“好”的?试作分析概括。

2、讨论交流:你是如何来理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句话的?
※【合作探究】
请比较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不同的抒情特色。

※【归纳概括】
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如《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借事抒情: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2、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

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4、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5、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课堂练习】
温庭筠的菩萨蛮通篇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