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逻辑结构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本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后期。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政治史: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史:自然经济的解体。
文化史:新思想的萌发。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本期中国近代史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标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出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
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
(二农二侵二资)经济史: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和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
改革史:戊戌变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本期历史以1912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为标志,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①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政府取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时期,即辛亥革命时期。
②从1912年辛亥革命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新旧交替的时期。
政治史: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逻辑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逻辑关系【关键词】历史和现实科学性与思想性理论与实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教学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 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注重历史和现实、科学性与思想性、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
一、历史与现实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炳麟在言及历史与政治关系时曾说“政治之学, 非深明历史不可。
”美国新史学家司科特(J.W.Scott) 在1989 年与传统史学的论战中开诚布公德指出“历史是过去的政治, 政治是现在的历史。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本课程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 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
所以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昨天、今天、明天衔尾相随, 历史与未来正是在现实中交汇。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都具有历史的“烙印”, 从而都表现为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史过程。
既有主体自身的因素在起作用, 又有客体和环境等现实世界的因素在起作用;既有横向的社会因素的影响, 又有纵向的历史因素的制约。
例如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的革命实践得出的结论。
再如我们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制度。
这是中国历史的选择。
也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又如西藏问题。
除了让学生解西藏的历史, 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 甚至是中国古代历史。
让学生明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逻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逻辑记忆图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鸦片战争前的 2.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中国与世界 3.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一、 4.世界资本主义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帝国主义对发展与殖民扩张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资本—帝国主义 1.罪恶的鸦片输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2.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的爆发1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的半2中国逐渐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4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近代中国的主要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矛盾和历史任务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二、早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抵御外国武装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社会制度的腐败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早期维新思想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爆发的原因金田起义太平天国的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一、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败亡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兴办近代企业洋务事业的兴办建立新式海陆军二、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的兴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戊戌维新运动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维新运动的爱国运动兴起和夭折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改良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启蒙运动的意义和教训改革社会风气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辛亥革命爆发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历史条件清末“新政”及其破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资产阶级革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一、命派的活动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三民主义学说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要不要推翻清王朝关于革命与改良要不要推翻帝制的辩论要不要社会革命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1.武昌起义二、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中华民国的建立2.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的失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护法运动失败)败及其原因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 2.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3.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条件)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开端)中国早期马克思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主义思想运动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与中国共产党诞生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中国共产党的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及其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制定革命纲领,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发动工农运动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国共合作的形成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2.大革命的兴起1.大革命的失败四、大革命的失败 2.大革命失败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3.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4.大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五章中国革命新道路国民党全国统治的建立一 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对革命新道路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的艰苦探索 2.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与土地革命(八七会议)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反“围剿”作战与土地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二、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中央红军实施大转移中国革命的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历史转折红军长征的胜利三、1长征的胜利结束(时间、地点)红军长征的胜利2长征的伟大意义(意义、精神)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近代中国历史框架
专题二总体了解近代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的框架结构一、三个重要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史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转换的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不是“完全胜利”,中国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政权更替(联系古代中国王朝更替):晚晴(清王朝政权1840—1912年)→1912-1949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或北洋政府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三、社会性质(将1840—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遭受侵犯,又保留了部分国家主权;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这两个层面都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四、两大基本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五、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
↓六、革命性质: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七、革命的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侵略反封建革命)↓→参考必修ⅢP70“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诞生;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封建革命)八、四条发展线索1、列强侵华,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屈辱史);必修Ⅰ专题二2、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历史(抗争史);必修Ⅰ专题二史抗英斗争收复新疆海战斗争反帝运动救亡抗战3、中国志士仁人探索国家出路(发展前途——近代化)的历史(探索史);必修Ⅰ专题三;必修Ⅲ专题三、四;选修4中的孙中山、毛泽东4、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化)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发展史)。
必修Ⅱ专题二、四说明:四条线索交互作用,第一条线索代表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当然要注意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问题);第二、三、四代表中国社会的“上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考研政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重要历史概念1.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3.中国近代各阶级(1)帝国主义(2)封建主义(3)资产阶级(4)无产阶级(5)小资产阶级(6)农民阶级二、近代史基本逻辑链条1.鸦片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逐步丧失主权、人民负担加重3.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4.封建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5.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失败6.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戊戌维新运动7.保守势力的镇压-维新运动的失败8.清末新政-清王朝的最后挣扎9.辛亥革命-封建君主专制的覆灭10.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北洋军阀的统治11.国民政府的成立与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的开始12.北洋军阀的覆灭-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反革命行为13.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根据地建设14.反围剿战争的失败-长征15.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16.第二次国共合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17.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18.重庆谈判-和平建国的希望19.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解放战争的开始20.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2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22.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23.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修养道德修养思修法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基础一、思想修养(一)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绪 论
秋 收 起 义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中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绪 论:以史为鉴知兴替
3.近现代资产阶级的政治性格与历史地位的演变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官僚资产阶级是革命的敌 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官僚资产阶级被消灭了。民 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力量,但其具有两面性,不能领导革 命到胜利,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民族资产阶级 作为一个阶级也不再存在。 反帝反封 建的革命性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中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绪 论:以史为鉴知兴替
3.只有通过革命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近代历史表明,帝国主义不会自动放弃在中国的 特权,封建主义不会自动放弃其控制的政权,改良的 道路不可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只有 革命才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绪 论:以史为鉴知兴替
三、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规律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性质的演变
从1840年到21 世纪初,经历了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和社会主义社会两 种社会形态。在这 两种社会形态之间, 还经历了新民主主 义的过渡时期。
1840-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49 19491956 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现在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中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绪 论:以史为鉴知兴替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并非指的一种量 的区分,而是指一种社会性质的过渡:半殖 民地是独立的民族国家向完全的殖民地过渡 的国家形态。半封建社会是从完全的封建社 会向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形态。 独立国家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 完全殖民地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中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构串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结构笔记一、中国近代史1、反清反帝第一讲:鸦片战争:前→中→后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性质特点矛盾任务封建社会1、政治:封建君主专制2、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3、文化:儒家思想4、阶级: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地主VS农民①独立②富强②鸦片战争的过程Ⅰ侵略:1、政治:内政(领事裁判权)+外交→镇压人民+扶植代理+把持海关2、经济:口岸-关税+商品-资本→经济命脉!3、文化:宗教渗透+舆论宣传4、军事:屠杀人民+破坏文物—→不平等条约Ⅱ反抗:人民群众: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爱国官兵:关天培+陈化成+海龄+冯子材......—→失败但觉醒了!1、失败原因:制度腐败+经济落后2、觉醒表现:林则徐+魏源+严复+孙中山......③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性质特点矛盾任务半殖半封社会1、帝国主义2、封建主义(勾结+阻碍)3、资本主义→人民极端困苦+政经极不平衡→阶级变动!帝国主义VS中华民族封建主义VS人民大众①独立②富强第二讲:农民阶级:金田起义(1851年)——→天京事变(1856年)——→天京攻破(1864年)①金田起义→两个原因:1、封建主义(内)2、资本主义(外)②天京事变→五个大王: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③天京攻破→两部著作:1、《天朝田亩制度》2、《资政新篇》→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第三讲:地主阶级: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861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1895年)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核心人物:奕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2、基本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主要洋务:⒈兴办近代企业⒉建立新陆海军⒊办学堂遣留学②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历史意义+经验教训!第四讲:资产阶级改良派:前→中→后①维新运动前:早期思想家:冯桂芳+王韬+薛福成+......→早期的活动:1、上书皇帝2、著书立说3、介绍变法4、兴办:学会-学堂-报纸→早期的论战:维新派VS守旧派Ⅰ内容:⒈要不要变法⒉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⒊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Ⅱ意义:中国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②维新运动: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甲午中日战争后→运动阶级态度口号方式层面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扶清御帝自强求富自下而上器物层面维新运动资产阶级(改良)反封御帝维新救亡自上而下思想层面③维新运动后:1、京师大学堂2、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历史意义+经验教训!1、历史意义:①爱国救亡运动②政治改革运动③思想启蒙运动④社风改良运动2、经验教训: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②空想幻相帝国主义③排斥脱离人民群众→在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第五、六讲:资产阶级革命派:前→中→后①辛亥革命前:《辛丑条约》→1、民族危机+社会矛盾2、地主阶级守旧派3、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的准备工作:⒈组织准备:兴中会(1894年)→中国同盟会(1905年)⒉思想准备:①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②邹容:《革命军》③陈天华:《警世钟》和《猛回头》→三民主义: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2、“创立民国”3、“平均地权”⒊激烈论战:革命派VS改良派Ⅰ内容:⑴要不要推翻清制⑵要不要推翻帝制⑶要不要社会革命Ⅱ评价:②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912年1月1日)→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5日)→历史意义与经验教训!1、历史意义:①推翻清王朝②结束封建制③思想解放运动④社风改良运动⑤亚洲民族运动2、经验教训①没有彻底纲领②没有发动群众③没有坚强政党→在本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③辛亥革命后:Ⅰ军阀统治: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1、政治2、经济3、文化Ⅱ革命反抗:①李烈钧:“二次革命”(1913年)②蔡锷:护国运动(1915年)③孙中山:1、中华革命党(1914年)2、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年)3、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年)→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总结回顾→一个对比,四大革命!①一个对比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性质特点矛盾任务封建社会1、政治:封建君主专制2、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3、文化:儒家思想4、阶级: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地主VS农民①独立②富强Ⅱ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性质特点矛盾任务半殖半封社会1、帝国主义2、封建主义(勾结+阻碍)3、资本主义→人民极端困苦+政经极不平衡→阶级变动!帝国主义VS中华民族封建主义VS人民大众①独立②富强②四大革命革命阶级历史意义教训太平天国运动农民洋务运动地主维新运动改良派辛亥革命革命派2、反军阀第七讲:新文化运动(1915年)—→五四运动(1919年)!①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②新文化运动1、创始人:陈独秀2、主要骨干:李大钊、鲁迅、胡适......3、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新青年》4、主要内容: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Ⅰ历史意义:⒈文化斗争⒉思想解放⒊条件创造Ⅱ历史局限⒈没有揭示根源⒉没有联系实际⒊思想形式偏激③五四运动1、历史条件:①十月革命②力量强大③文化运动2、历史过程3、历史意义①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②一次真正的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第八讲:中国共产党:前→中→后①前五四运动→⑴人员→三类人:①新文化领袖②五四左骨干③辛亥活动家⑵组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第一个地方共产党组织)...... ↔三方面工作:1、研究马克思主义2、组织工人的运动3、讨论建党的问题⑶宣传:三个表现+三个特点②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内容:名称+纲领+规章+任务2、特点:⑴纯正完整⑵革命性强3、意义:Ⅰ、新的领导Ⅱ、新的思想Ⅲ、新的前途③后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Ⅰ工人运动方面Ⅱ农民运动方面第九讲: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1月):前奏→高潮→尾声①前奏1、共产党(二大+三大)2、国民党(一大)②高潮1、农民运动:农民部+讲习所+农协会2、工人运动(广州沙面租借工人罢工):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3、黄埔军校→北伐战争(目标+对象+原因)!③尾声1、蒋介石: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2、汪精卫:“分共”会议→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⑴历史意义:1、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2、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⑵经验教训:1、客观上:力量悬殊+内部分化2、主观上:右倾主义总结回顾反军阀:两个运动、一个政党和一次合作!①新文化运动(1915年)—→五四运动(1919年)②中国共产党:前→中→后③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1月):前奏→高潮→尾声3、反国民党第十讲:主要阐述的是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和中间党的相关活动和表现!①国民党1、宁汉合流2、东北易帜→国民党的全国性统治(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⑴统治措施:庞大军队+特务系统+保甲制度+文化专制⑵统治效果:封建经济为主体!官僚资本VS民族资本②中间党1、组成: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2、代表:Ⅰ邓演达: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Ⅱ梁漱溟:乡村建设派Ⅲ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十一、十二讲: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相关活动和表现!中国共产党:一个背景+三个阶段㈠一个背景:大革命失败→两个根本问题:⑴怎样坚持革命?⑵走怎样的道路?㈡三个阶段:①稳定-调整1、两大会议: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⒉八七会议2、三次起义:⒈南昌起义⒉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⒊广州起义②探索-确立毛泽东→一、基础Ⅰ实践Ⅱ理论: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⒉《井冈山的斗争》→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1、根本原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客观条件:国民革命影响+革命形势向前3、主观条件:相当红军力量+党组织的坚强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二、表现1、根据地建设2、武装斗争3、土地革命③挫折-胜利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31年):→“左”倾危害(三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3年)→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总结回顾反国民党:三个党派的表现!①国民党②中间党③共产党4、反日本第十三讲:抗日战争:历史背景+局部抗战→全国抗战!①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华北事变(1935年)→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深重的灾难:1、殖民统治2、屠杀人民3、掠夺财富4、奴化教育②局部抗战→全国抗战!1、共产党2、国民党3、无党派→西安事变(1936年)!第十四讲: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①第一战线→军队战场:1、战略防御2、战略相持②第二战线→思想战场1、抗日民主工作2、抗日文化工作第十五讲:共产党敌后战场:两部著作+三大表现!①两部著作:1、《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全面抗战!2、《论持久战》→持久抗战!②三大表现:1、根据地建设⑴政治⑵经济⑶文化2、武装斗争Ⅰ对外→游击战Ⅱ对内→三次反共高潮3、党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第十六讲:①胜利标志1944年战略反攻开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49年9月3日)!②意义-地位1、意义:⒈打败日本⒉民族觉醒⒊民族团结⒋反法西斯2、地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原因-经验1、原因:⒈中国共产党⒉中国人民⒊外国人民2、经验:⒈民族团结⒉民族精神(爱国主义)⒊爱和平且反侵略(中国人民)总结回顾反日本:一个背景+两个战场+一个意义①一个背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华北事变(1935年)→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局部抗战→全国抗战!②两个战场:1、国民党的正面战场2、共产党的敌后战场③一个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5、反国民党第十七讲:战后局势:国外局势+国内局势①国外局势:1、帝国主义力量VS人民民主力量2、欧洲均势格局→美苏两极格局3、美国“全球战略计划”→中国“扶蒋反共政策”②国内局势:1、中国人民2、国民党3、三种方案==﹥Ⅰ共产党:促进→反抗!Ⅱ国民党:敷衍→破坏!→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第十八、十九讲:解放战争: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①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②战略进攻(1947年6月-1948年9月)→三条战线:1、第一条战线:三军齐进!→解放区(土地革命)vs国统区(通货膨胀)2、第二条战线: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少数民族运动3、第三条战线:民主党派!→民盟一届三中全会(1948年1月)③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4月)==﹥大决战: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大团结:七届二中→政协一届!→原因与经验!1、原因:⑴领导力量⑵革命力量⑶国际力量2、经验:⒈统一战线⒉武装斗争⒊党的建设总结回顾反国民党:两个局势+三个阶段①两个局势:1、国外局势2、国内局势②三个阶段1、战略防御2、战略进攻3、战略决战6、根本建设:第二十讲:新中国的成立→四大问题+六大行动1、新中国的成立Ⅰ推翻三座大山→国家独立且统一!Ⅱ两个改变:方向改变+政党改变2、四大问题①能不能巩固新生政权②能不能战胜经济困难③能不能维护国家安全④能不能经受执政考验3、六大行动Ⅰ解放运动(1949年10月→1951年10月)Ⅱ土改运动(1950年6月→1953年3月)Ⅲ镇反运动Ⅳ民主运动整资运动+妇女运动Ⅴ经济运动困难:秩序混乱,物价上涨!→一个文员会+一份报告+两大运动Ⅵ外交运动建交活动+抗美援朝第二十一讲:过渡时期总路线(前→中→后)1、前①一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Ⅰ五种经济成分:类型属性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工人阶级2、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3、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Ⅱ两种基本矛盾:新中国VS帝国主义(外)+工人阶级VS资产阶级(内)②一些准备国营经济+资本经济+个体经济→社会主义的道路!2、中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一化三改”3、后Ⅰ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1951年-1956年)行业策略形式评价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Ⅱ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55年7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总结回顾根本建设:问题→行动+路线→改造①问题→行动②路线→改造7、全面建设第二十二讲:中国现代史部分的第二个主题内容,即“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①一次会议→中共八大(1956年)②两部著作⒈《论十大关系》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③两大运动Ⅰ整风运动Ⅱ反右派斗争→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严重化)!总结回顾全面建设:一次会议+两部著作+两大运动①一次会议②两部著作③两大运动8、艰难建设第二十三讲:中国现代史部分的第三个主题内容,即“艰难建设”!两大运动→纠正-中断-纠正-中断→文化大革命!1、两大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2、纠正-中断-纠正-中断Ⅰ纠正→郑州会议Ⅱ中断→庐山会议Ⅲ纠正→八届九中全会+“七千人大会”Ⅳ中断→八届十中全会→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1976年10月)!①前奏:《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五一六通知”-“十六条”+“中央文化革命小组”②过程:形成(全面)→粉碎(林彪)→挫败(江青)③尾声→“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的内乱!Ⅰ原因分析Ⅱ错误分析→艰难的成就:实践成就+理论成就!总结回顾艰难建设:两大运动→纠正-中断-纠正-中断→文化大革命!①两大运动②纠正-中断-纠正-中断③文化大革命9、新的建设第二十四、二十五讲:最后一个主题内容“新的建设”,这两讲我们将主要学习的是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六大阶段)1、十一届三中全会破除“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开始“拨乱反正”→四项基本原则+《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改革开放阶段方针措施调整起步阶段八字方针内:农村+城市外:全面展开阶段中共十二大物质:农村+城市精神:深入推进阶段中共十三大政治+经济继续推进阶段邓小平的讲话政治+经济+党建+外交历史突破阶段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第二十六讲:集中学习的是胡锦涛领导的“小康社会”!两次大会+十大成就+两大启示1、两次大会Ⅰ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Ⅱ中共十七大→科学发展观2、十大成就综合国力→政治(党建)+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民族和睦+祖国统一→人民生活3、两大启示必由之路+艰苦奋斗总结回顾新的建设:改革开放+小康社会①改革开放②小康社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框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框架与体系:主要分为上中下三编、十章,分布如下: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二、政治控制;三、经济掠夺;四、文化渗透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二、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二、“三座大山”的重压;三、两个中国之命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内容梳理)
课程结构和逻辑框架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第四、五、六、七章。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包括八、九、十、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难点:第二编全部和第三编中的第八章即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阶段以及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难点是我党成立以来所做的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事情特点:抑旧扬新、和毛泽东思想紧密结合(大纲要求考查14分,实际考查20分)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
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逻辑结构PPT精品文档
•.
•1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结构的展开
1.一个实质、一个中心、一个主题 2.两对基本矛盾、两大历史任务、两个历史阶段 3.三大革命对象、三次历史巨变、三件大事 4.四次侵华战争、四个选择、四个坚持 5.五次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
•2
三次历史巨变
•.
•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 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 和优势。
•.
•6
• 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 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 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
•7
四个选择
•.
•8
四个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Nhomakorabea•9
三、这一逻辑结构在现代(1949—)的表现
1、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 2、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 3、在“科学发展观”中
•.
•10
四、小结与讨论
•.
•11
三件大事(90年来中国共产党)
•.
•4
三大成就
• 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 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 就是:
•.
•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 确理论。
考研中国近代史纲要逻辑总图
与近现代史的区别
史纲的着眼点在纲(逻辑、判断和线索);要(重大历史事件) 近代史的着眼点在史(具体的史识)
一门是政治学科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 索的历史,是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 争,赢得人民解放的历史;是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把积贫积 弱的中国变成繁荣昌盛的新中国的历史。
再现型试题占 比 0 35.7% 100% 50% ——
设置目的:
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 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在一定程度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说是中共党史的扩大版。
决定了: 第一:与主旋律无关的知识点不会考
第二:史纲的分析题一定会围绕着共产党来考。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逻辑图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太平天国
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早期探索(资本主义道路)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救中国
辛亥革命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土地革命)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为新中国而奋斗(解放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部分 导言
地位 考察分值和考察难度均低于马原和毛中特。逻辑线索清晰,内容较固定, 属于比较容易和把握的科目
科目 马原 毛中特 史纲 思修 时政
占比 22% 30% 14% 18% 16%
难题占比 28.6% 14.3% 0 0 0
简单题占比 分析题得分率 42.9% 42.9% 40% 83.3% 0 57.1% 58.0% 58.8% 61.4% 59.1%
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
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中国近代史的知识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1.历史分期:晚清时期(1840 年—1912 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 年—19 世纪 60年代):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后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1864—1894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对封建统治和列强侵略的一次大规模反抗;洋务运动则是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1901 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国时期(1912 年—1949 年):●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年):这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时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育时期。
政治上,北洋军阀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战后又迅速萧条;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和民主科学思潮影响扩大,新文化运动开展,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年):也被称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结构框架
第三篇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结构框架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840-1919)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洋务运动的兴衰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辛亥革命的失败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国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近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代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史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纲要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从五四运动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抗日民族根据地的建设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全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之中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从新民主主主义向社会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主义过渡的开始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过渡的道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1949-2009)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大跃进”及其纠正建设的成就,探索中的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探索的成果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改革开放与现代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四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框架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教育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理想信念的实现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重要条件思根本途径道科学内涵德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法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律基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内容社会主义思想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代精神的内涵和内容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核心:改革创新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忠诚的爱国者增强国防观念振兴中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含义和关系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目的的作用人生观教育人生态度的意义和端正人生态度反对三种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价值的含义评价人生价值的尺度和普遍标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四个统一价值观教育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社会条件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实践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意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主要内容态度道德总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意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建设的关系道德教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内容重点:诚信道德建设恪守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含义、特点个人品德功能和作用举措社会公德的含义和特点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举措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三大领域的道德规范基本要求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家庭美德恋爱中的道德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和本质法律精神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社会主义法律运行社会主义法律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自由平等观念法治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掌握国家安全法律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法律修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三大法律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维导图模式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社会形态;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思想体系;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宗族家长制。
)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鸦片战争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前的中国乾隆朝后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购膨胀,各级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清王朝 2. 经济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需要寻找新出路的民不由强盛转向衰落断增加.地租剥削、賦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的中国和世界的主要表现: 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读书人动辄以片言只语获罪,整个社会万马齐暗,一片死寂;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军纪荡然,不堪一击;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鸦片战争西方资本制度的确立: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前的世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军事侵略②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国领土(1842,8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③勒索巨额赔款④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1894,11日军:旅顺大屠杀惨案;1900俄国:黑龙江:江东六十四屯惨案)1860英法联军-北京-放火烧“万园之园”)外国列强 2.政治控制: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资本-帝国如何侵略 3.经济掠夺:外国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并逐渐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主义对中国中国?4文化渗透:外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侵略有功论、“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脉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脉络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侵略: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抗争:三元里—太平天国(反封高峰,冲击思想,打击侵略,亚洲民解,两大文件)—义和团探索:地主阶级开明派—洋务运动(封建性、依赖性、腐朽性)—戊戌维新(败因:力量小,局限性)—辛亥革命(无反帝反封纲领,不发动群众,无坚强领导核心。
)国民革命与土地时期国:北洋政府(政治专制,经济反动,文化复古)——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大革命与北伐—大革命失败—国民政府成立——黄金十年党: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决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分裂—八七会议——土地革命时期(十年内战)——土地革命遭遇挫折——遵义会议—长征胜利抗日战争时期:国:九·一八——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与全面抗战——战略防御——战略僵持——战略反攻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论持久战》——敌后战场与游击战——抗战、团结、进步方针——三三制政权——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党建与延安整风——七大解放战争时期:争取民主—发动战争——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道路选择——新中国成立——“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完成遗留任务—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一体两翼”—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社会主义曲折建设时期:《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庐山会议——七千人大会——文化大革命——75整顿——文革结束——徘徊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重心转移—四项基本原则—毛泽东思想评价十二大:现代化建设纲领—从农村到城市—对外开放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基本方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南方谈话:十四大:市场经济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十七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015271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适用对象:本科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形式:考查一、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公共必修课程。
这门课程通过系统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以及致力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大学生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觉性和政治坚定性。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在教学时,应注意结合近现代史的发展,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这个时期历史的基本经验,注意加强课程的理论性。
2.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要注意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者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的说明有关的历史情况,着重从正面讲清道理,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
3.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的结合。
五、教学内容知识点一:课程线索和逻辑结构1.教学目的:通过讲述,帮助大学生认识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了解国史、国情,深刻体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
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梳理和解析:1. 外部影响因素: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是受到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的,其中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这些外部的影响因素,包括西方科技思想、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内部社会矛盾:近现代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动荡,分为地主阶级、买办资本家、封建官僚和工人农民等不同的阶级利益之争。
这些矛盾的激化和剧烈冲突,促使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政治革命的发生。
3. 政治改革与革命:近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尝试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重要逻辑。
从晚清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都曾试图进行政治制度和思想上的改革。
但由于政权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原因,这些改革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和推进,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灭亡,中华民国的成立。
4. 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中国近现代史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包括洋务运动的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戊戌变法对于维新思想的传播、五四运动对于民主、科学和新文化的倡导等等。
这些思想上的启蒙和文化变革为中国的近现代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动力。
5. 革命与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也表现在革命和建设之间的关系上。
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革命与建设并存,各种革命派别之间争权夺利,导致了政权的频繁更迭和政治动荡。
解放战争胜利后,新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了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思想文化转型等各种挑战,在艰难困苦中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建设和改革。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是在外部压迫和内部矛盾的影响下,政治改革和革命的推动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这是一个血与火的历史,也是一个艰难挣扎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 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 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 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 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 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四个选择
四项基本原则) 四个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这一逻辑结构在现代(1949—)的表现 这一逻辑结构在现代(194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逻辑结构
考点冲刺精讲( 考点冲刺精讲(二)
一、中国近代史(1840—1949)的逻辑结构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结构的展开
1.一个实质、一个中心、 1.一个实质、一个中心、一个主题 一个实质 2.两对基本矛盾、两大历史任务、 2.两对基本矛盾、两大历史任务、两个历史阶段 两对基本矛盾 3.三大革命对象、三次历史巨变、 3.三大革命对象、三次历史巨变、三件大事 三大革命对象 4.四次侵华战争、四个选择、 4.四次侵华战争、四个选择、四个坚持 四次侵华战争 5.五次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5.五次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三次历史巨变
三件大事(90年来中国共产党) 90年来中国共产党 年来中国共产党)
三大成就
• 经过 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 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 年的奋斗 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 就是: 就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 确理论。 确理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本制度保障, 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 和优势。 和优势。
1、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 2、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 三个代表” 3、在“科学发展观”中 科学发展观”
四、小结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