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经济管理基础PPT课件

经济管理基础PPT课件
第6页/共82页
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的定义及阶段
经济周期是在主要按商业企业来组织活动的国家的总体经济活 动中所看到的一种波动,一个周期由几乎同时在许多经济活动 中所发生的扩张,随之而来的是同样的普遍衰退、收缩和与下 个周期的扩张阶段相连的复苏所组成;这种变化的顺序反复出 现,但并不是定时的;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在一年到十年;它 们不再分为具有接近自己振幅的类似特征的更短周期。
经济学中的博弈
• 博弈论
• 研究人们在不同的信息条件下如何进行 互动决策的经济理论。
• 互动决策:静态决策和互动决策
• 非攀比性的消费决策,时间安排等 • 讨价还价,价格战,台海关系
• 信息条件:信息完全和信息不完全
• 下象棋和下军棋 • 从南到北,买的没有卖的精
第23页/共82页
构成博弈的要素
(A,A) 帕累托优于(B,B)
A
B
Cheap talk 可以 帮助协调到一个 帕累托最优均衡
A
8, 8
3, 2
B
2, 3
6, 6
第34页/共82页
交通博弈
靠左行 靠右行
靠左行
靠右行
1,1
-1,-1
-1,-1
1,1
第35页/共82页
交通规则的演变
• 在法国大革命以前,贵族的马车习惯上是靠左行的,穷 人在路上看到富人的马车来了,要站在马路的右边。因 此,靠左行与“特权阶级”相联系,而靠右行被认为更 为“民主”。随着法国大革命,作为一个革命的象征, 规定所有的车都要靠右走。随着拿破仑对欧洲大陆的征 服,拿破仑将法国的规则带给了欧洲,也包括靠右行驶 的规则。当然,在地域上这个规则的转变也是从西到东 逐步完成的。比如说,与靠右行的西班牙接壤的葡萄牙 是在一战之后才转为靠右行,奥地利是从西到东一个省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2)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2)
)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2、分论(一) 接着 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

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

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

觉的特殊作用。
二、本论
3.文章按严谨、严密的引论、本论、结论的论证结构来 写。
从本文获得的启示
第一,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体会“选择最 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的语言 运用之妙。
文章不仅以典型的诗词意象阐释鉴赏 诗歌语言的理论,而且在分析、阐释理论 的过程中,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诗中的意 境之美,让读者体会到语言的运用之妙。
接总多着以”,、“又“以一一古字以诗当师词十中””用的的“艺故一术曲事效”,果等。总诗句说,“说一明以”“字一虽”字属抒数写的不尽概之念情,,具却有能“以少 其次在,表说明现“诗一歌”字的在意我境国古中代起诗到词以巨动大写的静的作手用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
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第二层次(第5-10段):是本论的第一分论点, 分三方面说明。
第三层次(第11—14段):是本论的第二分论 点,分两个方面说明
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用“一”作
为众多、全体的代表。
其次,再详以对“一江春水”的探讨及略举的“一汀”、“一川”、“一树”、
“一夜”等为例,分析说明了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 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指出这样的“一”字,在抒 情诗中富有感情色彩,具有其特殊的意味。
赵嘏诗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 情。诗人倚楼远眺,一声长笛悠然传来,方显 笛声悠扬哀婉,韵味清远,才可烘托了凄清的 秋景,才可抒见归雁而思乡怀远之情,才可有 人生如晨星之易逝之叹,否则悠扬哀婉之情尽 失。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2)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2)
接总多着以”,、“又“以一一古字以诗当师词十中””用的的“艺故一术曲事效”,果等。总诗句说,“说一明以”“字一虽”字属抒数写的不尽概之念情,,具却有能“以少 其次在,表说明现“诗一歌”字的在意我境国古中代起诗到词以巨动大写的静的作手用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
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第二层次(第5-10段):是本论的第一分论点, 分三方面说明。
第三层次(第11—14段):是本论的第二分论 点,分两个方面说明
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用“一”作
为众多、全体的代表。
其次,再详以对“一江春水”的探讨及略举的“一汀”、“一川”、“一树”、
“一夜”等为例,分析说明了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 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指出这样的“一”字,在抒 情诗中富有感情色彩,具有其特殊的意味。
层出,妙趣无穷。“一”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 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第二部分(第3—14段):为本论部分,以“一” 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妙用为例,分析文字的 运用之妙。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首孤傲先、.第突以出对一的“形层浓象绿次。万枝(第红一3点-,4动段人春):色不是须多本”论的分的析说概明“说一”,字可以用来表现
2.诗人能使“一”字这个普通而常 用的抽象的数字概念在诗词中新意层出, 妙趣无穷,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 术境界。其中的道理从两个方面体现:
一、“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 形象,有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 用。
二、“一”字具有“乘一总万”、“以少 总多”之妙,其“满”、“完全”之意, 有表现事物的饱满充实的特殊意味。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三层次(11—14)第二分论点:“一” 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 妙,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
事物的饱满充实的特殊的意味。
第三部分
1、总结上文,总结了几层意思? (1)说明在语言艺术家的笔下,一个常用的“一”字,
就可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来,以此说明这是艺术 的特殊功能。 (2)“一”字本身,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只有 依附于作品中所写的具体事物,才能发挥作用,具 有特殊的表现力。 (3)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 2、作用
第二层次(5—10)第一分论点:“一”字 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起着唤 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1、对“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
分析: (1)得出了什么结论?
说明写春色“红一点”,是用“一”字去 表现一种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 傲,或闲适雅致的、属于阴柔之美的含蓄蕴藉 的境界。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一心”,语出《宋史• 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 在善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 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结构
第一部分(1—2):导论 第二部分(3—4):本论 第三部分(15):结论
第一部分
论述的中心: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 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 出,妙趣无穷。“一”字本属抽象的数 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 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运 用 之 妙 , 存 乎 一 心
作者介绍
张文勋,生于1926年,云南大理洱源人,白族,中国 现代学者、作家。他一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文心雕龙》为核心的六朝文艺与美学理论的研 究;二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研究;三是佛家美学思想的研 究。

第18课《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课件)-【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拓展模块)

第18课《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课件)-【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拓展模块)
• 提示:从诗句、营造的艺术境界、“一” 字的作用三个方面列表整理。
赏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所选诗句
营造的艺术境界
“一”字的作用
前村深雪里 , 昨夜一枝开 浓绿万枝红一点, 动人春色不须多
残星几点雁横塞 , 长戍笛鼓一断声人人行倚,楼 边秋一雁声
表现的是一种凌霜傲雪,蓓蕾初放的意境,“一”字虽属数的概念,却能
表现出早梅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力
探妙 • “一”字真有如此奇妙的作用吗?
观点句
指向性词语
第5自然段:我们还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找出“一” 字的许多用法,诗人们赋予它以种种特殊的表现力。 ……但是,在另外一些诗中,“一”字却被用来表现 孤傲、突出的形象。……“一”字在此,具有“以少 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还可以 但是 却
例子
“一曲” “一声” “一笛” “一帆” “一片”

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愁之多,恨之切,而且 “一”字是“满”“完全”的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犹如江水东流,可谓是绵绵无尽期了 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辩妙
• 作者认为郑谷将“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改 为“一枝”改得好,你是否也同意这种改法?请你说说理由。
• 补充资料:
• 一夜里,早开的梅花有几枝开放,这是写实,写得自然,也跟 “早梅”这题目切合。把“数枝”改为“一枝”来迁就“早” 字,反而显出做作的痕迹。事实上,一棵树上的花在一夜中开 放时,不会只有一枝开的,改为“一枝开”,反而不真实。再 说,不该为了迁就题目,把真实的描写改得不真实,所以这两 句诗不必改。(摘自《诗词例话》,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周振甫)
第14自然段:有时候,“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 一、少数的概念相反,而是“满”“完全”的意思, 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运用之妙存乎于心

运用之妙存乎于心

边l思维.操作-表达1—多—-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巾有若广泛的应用。

如何有效地利片{学具展扦教学活动.使思维操作、表达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发展呢v下面的救学片断能带给我们一畦启发.教学片断:斯世纪小学数学六年衄“圆柱的窑枳”,师:(出示一十圆柱形竹杯子)我想知道这十四柱彤杯子的誊积.怎2办呢7生l把杯子倒满水.再把水倒进量杯或圣筒中.就可d知道7师:这个方凄的确很简单.;错。

还有别的方法吗々生2:可n直接量出来,师:f故作惊讦)量出客积!怎2量呢十生2先量一些曲要的数据.再求出窑积就行T.师请休上来量一量,生2:寝先量出圆柱体的高.高是1l厘米师:你蔗怎样量的?生2:我月直足%着杯子的外壁.玻直就量出7高。

师.连需要量出什2’生2:量出底自直径。

先将直足的一端固定.耪动直足的另一端.最长处就是圆柱底面的直径.是14厘米.然后根据圆柱体体积的计鼻公式计算出拳杯的客积生3:老师.我认为选样量不准确一师:嚷.你是怎2想的,生3:我认为要计算出水杯的喜积从外面量得的敷据{准确,因为水杯是有厚度的.应该从杯子的里面量才对!(此言一出.太誊都蹙得有道理)生2怎2从杯子的里自量出它的鹿面直径和高呢’生4:可m^L杯子的外自量.但要去掉杯子底和杯子壁的厚度。

生5:也可m先用铁丝从里面量再量出铁丝的长.在“上的"断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引导学生使用学具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明确的操作要求,往操作的基础上表达交流.真正使思维、操作、表选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我认为.估嘶台理地使用学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牛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许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的能力雨蛰的是还可眦通过操作学具米展币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牛的思考.表达自已的所想、所思。

(作者单位:河南郜州市金水匡实验十学)w操作学具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学具的作用毋庸置疑.那么.如何灵活使用学具呢t在学牛使用学具的过程巾.老师蛀头痛的两个问题一是把一整袋学具发给学生后.到诚用时总会有学生把某个学具弄丢;二是学具成了学生手中的玩具。

运用之妙_存乎一心zhang

运用之妙_存乎一心zhang

一、导论——中心论点

1、概说(3-4)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2、分论(一) 接着 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 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 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 觉的特殊作用。 二、本论 “以 3、分论(二) 其次,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 的概念相反,是“满”、“完全”的意思,表 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 少总多”之妙,用“一” 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
第一部分 (第1—2段):这一部分为引论,指出论 述中心: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
层出,妙趣无穷。“一”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 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第二部分 ( 第 3 — 14 段 ) :为本论部分,以“一” 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妙用为例,分析文字的 运用之妙。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从本文获得的启示
第一,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体会“选择最 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的语言 运用之妙。 文章不仅以典型的诗词意象阐释鉴赏 诗歌语言的理论,而且在分析、阐释理论 的过程中,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诗中的意 境之美,让读者体会到语言的运用之妙。

第二,对“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 写作态度及其意义的正确认识。

作业
一点通115-119页
首先.以对“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分析说明“一”字可以用来表现
孤傲、突出的形象。 接着,又以古诗词中用“一曲”等诗句,说明以“一”字抒写不尽之情,具有“以少 以“一字师”的故事,总说“一”字虽属数的概念,却能 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在表现诗歌的意境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其次, 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 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要重视文 字的运用。古代许多诗人为“吟安一个字,拈 断数茎须”,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 值得学习和借鉴,并指出,是诗人的创造力使 得有限的字花样翻新,变化无穷,达到点铁成 金之妙,使得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新意层 出,妙趣无穷,在诗词中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 境,形成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但 这一切,却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否创作 出了瑰丽多姿的艺术品,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 能。

18运用之妙-存乎一心wrd

18运用之妙-存乎一心wrd

二(3-14) 本论。2.分说(5-14) 3.分论二说到“一”的哪些妙用?
⑷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 ⑸表现出事物的义是什么?由此可 以引发哪些联想和想象?达到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效果? 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 P122,12节。
三(15) 结论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 强调主旨。


4.杜牧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眺望:深秋 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 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 扬的笛声。诗人油然而生人世变易之惆怅。与深 秋密雨意境相配,晚风中送出一笛之声方显悠扬, 方可衬惆怅,否则兴趣索然。 赵嘏诗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诗人倚楼远眺,一声长笛悠然传来,方显笛声悠 扬哀婉,韵味清远,才可烘托了凄清的秋景,才 可抒见归雁而思乡怀远之情,才可有人生如晨星 之易逝之叹,否则悠扬哀婉之情尽失。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张文勋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 诗词审美 》作者 张文勋 ,云南洱源
《 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 》等。 《宋史•岳飞传》 2.“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 ,
人,白族,中国现代学者。著有《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 》
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本文借此为题,
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3.本文的文体是: 议论文。
(5-14)
分论二:“一”能表示多、满。 一字妙用是艺术的特殊功能。
三(15) 结论
必须依附具体事物发挥作用。 用得好不好取决于作家才能。
细节分析
一(1-2)引论,提出论点,论点是什么?
A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B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C在大师们的笔下,文字的运用,确有点石成金之妙。 D一些普通的字,在诗人笔下往往新意层出,妙趣无穷。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案81716演示教学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案81716演示教学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张文勋教学目的1、从宏观上把握作者要“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的见解,了解作者所选择的论证角度。

2、通过研讨文本,理解作者的见解:一方面是“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另一方面是有时“一”字和某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借助于艺术联想,可以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

3、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作者的语言运用理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探讨“最恰当的字眼”,怎样表现出了“最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鉴赏理论,举一反三,通过分析相关诗句,自主分析探讨,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来拓展学习。

教学重点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作者的语言运用理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探讨“最恰当的字眼”,怎样表现出了“最美的意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鉴赏理论,举一反三,通过分析相关诗句,自主分析探讨,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来拓展学习。

教学方法讲授课。

教学课时4课时。

板书设计一、导论——中心论点二、本论概说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分论(一)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用“一”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

分论(二)其次,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三、结论。

总结全文,呼应论点,强调主旨。

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一、解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史•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二、分析课文整体体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为导论,引出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3—14段)为本论部分第三部分(第15段)为结论三、分析第一部分——导论1,首先指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反复推敲,锤字炼句,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用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用
饱满充实。
又哪些例子证明了 这一点?
一江、一汀、一川、一山、一树、 一夜、
第三部分(14)(结论)
1、在第14自然段中,总结了几层意思? (1)一个常用的“一”字,可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
来,说明这是艺术的特殊功能。 (2)“一”字本身,只有依附于作品中所写的具体事
物,才能发挥作用,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3)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 2、作用
张文勋
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
1、理解文章含义,理清文章结构。 2、通过研讨文本,理解作者的见解: 3、体会古代诗人是如何巧妙运用语言 文字实现艺术境界的,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题解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 史•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 全在善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 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百鸟朝凤图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只
2+12+30+56=100
作者介绍
张文勋,生于1926年,云南大理洱源人,白族,中 国现代学者、作家。他一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文心雕龙》为核心的六朝文艺与美学理论的研 究;二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研究;三是佛家美学思想的研 究。
本文是一篇 议论文
自然段落
全文共14个自然段,请大家标清楚。
本文结构层次
导论(引出作者对文章的观点或看法) 第一部分(1—2)
本论(议论文的主体部分) 第二部分(3—13)
结论(论述得出的结果) 第三部分(14)
第一部分(1-2)(导论)
论述的中心: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 的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 层出,妙趣无穷。“一”字本属抽象的 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 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w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w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张文勋
解题: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史• 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 在善于思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借用为题,是 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 独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介绍
张文勋,生于1926年,云南大理洱源人,白族,中 国现代学者、作家。他一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文心雕龙》为核心的六朝文艺与美学理论的研 究;二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研究;三是佛家美学思想的研 究。
的花朵,娇艳、绚丽、好看。 迥然不同:迥:差得远。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蓓蕾:没开的花,花骨朵儿。 屐齿:鞋。 一汀:水边平地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另借指蛰居。 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而不显露的意思。
结构
第一部分(1—3):导论 第二部分(4—14):本论 第三部分(15): 结论
第二层次(6—10)第一分论点:“一”字 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起着唤
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1、对“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
分析: (1)得出了什么结论?
说明写春色“红一点”,是用“一”字去表现 一种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傲, 或闲适雅致的、属于阴柔之美的含蓄蕴藉的境 界。
以“一字师”的故事,说明选用“一枝”, 才可表现“早梅”的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 力,诗的意境才符合“早梅”二字的命意。
4、“一字师”故事的作用
作者通过对“一字师”故事的分析谈启 示,作为本论的概说,可以自然地提出观 点,引出对“一”字妙用的展开分析。先 列举典型例证,不但可以引起读者探究的 兴趣,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精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资料

[精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资料
多”?
• 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 说明写春色“红一点”,是用“一”字去表
现一种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 傲,或闲适雅致的、属于阴柔之美的境界。
• “红一点”景物具有什么特点呢? • 含蓄蕴藉,饶有余味。 • 能达到什么效果? • 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
的艺术效果。
• 哪些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 以古诗词中用“一曲”、“一声”、
分析第三部分(第15段)这一 部分为结论。
• 结论部分强调了哪些注意事项?
归纳
• 归纳写作特色 • 归纳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 明确论述中心。第2节。文章结尾呼
应论点,强调了主旨。
主要内容。
• 3、这个故事阐述了什么道理?可用文中的话来 回答。
• 4、“一字师”故事有何作用?
• 作者通过对“一字师”故事的分析谈启示,作 为本论的概说,可以自然地提出观点,引出对 “一”字妙用的展开分析。先列举典型例证, 不但可以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也增强了文章 的说服力。
张谓《早梅》
• 诗歌是什么意思?引用诗歌的作用是什 么?
•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 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第二层(5-10)第一分论点
• 本部分的分论点是什么? • 分论点:“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
的形象。
• 用到了什么论证方法? • 举例。 • 如何理解“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
“一笛”、“一帆”、“一片”等 诗句,说明以“一”字抒写不尽之 情。
• 另一方面:“一”还能表现什么形象? 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呢?阅读第9-10节。 (用文中话来回答)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完善版)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完善版)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张文勋
张文勋:生于1926年,云南大理洱源 人,白族,中国现代学者、作家。他一 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以 《文心雕龙》为核心的六朝文艺与美学 理论的研究;二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研究; 三是,佛家美学思想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华夏文化与审美意 识》、《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诗 词审美》、《刘勰的文学史论》等。作 为古代文论与文艺美学家,张文勋将深 奥的理论探索和具体的古典诗词赏析相 结合,所著的《诗词审美》从心物感应、 情志合一等许多方面探讨了诗词审美活 动中的特殊现象,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 美学理论的主要命题。
其次,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 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总结全文,呼应论点,强调主旨。
春风又绿江南岸原句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王安石觉得 “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 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 “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 “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 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 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 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 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 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 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 “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 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教学后记授课主要容或板书设计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容及步骤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解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史•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二、分析课文整体体构造第一局部〔第1—2段〕,为导论,引出论述中心。

第二局部〔第3—14段〕为本论局部第三局部〔第15段〕为结论三、分析第一局部——导论1,首先指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反复推敲,锤字炼句,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2,引出论述的中心: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

“一〞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四、分析第二局部——本论1,第一层次〔第3—4段〕概说。

用了什么例证?概括“一字师〞的故事〔“谷改诗〞〕的主要容。

这个故事阐述了什么道理。

可用文中的话来答复。

以“一字师〞的故事,说明选用“一枝〞,才可表现“早梅〞的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力,诗的意境才符合“早梅〞二字的命意。

列举典型例证,总说“一〞字虽属数的概念,却能在表现诗歌的意境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一字师〞故事的作用:作者通过对“一字师〞故事的分析谈启示,作为本论的概说,可以自然地提出观点,引出对“一〞字妙用的展开分析。

先列举典型例证,不但可以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第二层〔5-10〕第一分论点一方面: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对“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分析,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说明写春色“红一点〞,是用“一〞字去表现一种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傲,或闲适雅致的、属于阴柔之美的境界。

具有什么特点呢?含蓄蕴藉,饶有余味。

能到达什么效果?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哪些例子证明了这一点?以古诗词中用“一曲〞、“一声〞、“一笛〞、“一帆〞、“一片〞等诗句,说明以“一〞字抒写不尽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类“一”字要正真获得艺术审美效果,需 要一个条件,是什么运用之?妙,存用乎一原心 话回答。
• 之二: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 一、少数的概念相反,是“满”、“完 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 举了哪些例子? • 详写《虞美人》:“一江”具有特殊的
意味。 • 略举的“一汀”、“一川”、“一树”、
• 另一方面:“一”还能表现什么形象? 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呢?阅读第9-10节。 (用文中话来回答)
• 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 动写静的手法中,往往以“一雁”、 “一鸟”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 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 列举了什么例子?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分析第三层(11—14)
• 第二部分(第3—14段)为本论部分 • 第三部分(第15段)为结论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分析第一部分——导论
• 1,开头用到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 2,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 “一”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
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 界。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分析第二部分——本论
• 第一层次(第3—4段)概说。
• 1、这部分用了什么例证?
• 2、概括“一字师”的故事(“郑谷改诗”)的 主要内容。
• 3、这个故事阐述了什么道理?可用文中的话来 回答。
• 4、“一字师”故事有何作用?
• 作者通过对“一字师”故事的分析谈启示,作
为本论的概说,可以自然地提出观点,引出对
“一”字妙用的展开分析。先列举典型例证,
• 本部分的分论点是什么? • 分论点:“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
的形象。 • 用到了什么论证方法? • 举例。 • 如何理解“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
多”? • 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 说明写春色“红一点”,是用“一”字去表
现一种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 傲,或闲适雅致的、属于阴柔之美的境界。
“运用之妙,存乎 一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解题
•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史• 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 全在善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 心”》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 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பைடு நூலகம்
分析课文整体体结构
• 第一部分(第1—2段),为导论,引出 论述中心。
不但可以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也增强了文章
的说服力。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张谓《早梅》
• 诗歌是什么意思?引用诗歌的作用是什 么?
•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 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二层(5-10)第一分论点
“一夜”等为例,这些“一”在抒情诗 中富有感情色彩。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分析第三部分(第15段)这一 部分为结论。
• 结论部分强调了哪些注意事项?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归纳
• 归纳写作特色 • 归纳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 明确论述中心。第2节。文章结尾呼
应论点,强调了主旨。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一”还有什么妙用呢?用文中原话回答。 (两个妙用)
• 之一: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 万”、“以少总多”之妙,用“一”作为众 多、全体的代表。
• 举了什么例子? • 《游园不值》 • “一枝”的特殊含义是什么?由此可以引发哪
些联想和想象?达到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效果? 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用文中原话回答。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红一点”景物具有什么特点呢? • 含蓄蕴藉,饶有余味。 • 能达到什么效果? • 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
的艺术效果。 • 哪些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 以古诗词中用“一曲”、“一声”、
“一笛”、“一帆”、“一片”等 诗句,说明以“一”字抒写不尽之 情。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