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七讲.ppt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的从确立到扭曲与 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
第二节 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 向
二、商业性报刊的空前发展
(2)史量才与《申报》
《申报》在1912年时销量仅7千多份, 至1922年平均日销5万份。
《申报》在企业化方面主要采取了以 下措施:一是大力开展广告业务。 二是加强报纸发行。三是加强基础 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的从确立到扭曲与 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
第三节 新闻报道业务的加强与 名记者的出现
二、黄远生等名记者的出现
(1)黄远生:“报界之奇才”
黄远生(1885—1915),原名基,字远庸,远 生是他的笔名,江西九江人。辛亥革命后从 事新闻工作,创办《少年中国》、编辑《庸 言》、担任上海《时报》、《申报》、《东 方日报》驻京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日报 》的撰述等。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第二编 从民族报业的的勃兴到新闻事业的 全面发展-概述
第二编:从民族报业的勃兴到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 (1895-1927)
第五讲 民族报业的勃兴与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的从确立到扭曲与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
向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八讲 报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与无产阶级报业的兴起
第二节民族报业的职业 化走向
一、政治性报刊的由盛转衰
“癸丑报灾”:
1913 年 下 半 年 , 袁 世 凯 乘 镇压二次革命之余威, 大肆迫害与查封革命派 及其他异己报纸。据统 计 , 到 1913 年 底 , 全 国 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 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 500 家 锐 减 300 多 家 , 北 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 下20余家。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的从确立到扭曲与 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

中外新闻事业史课件ppt

中外新闻事业史课件ppt

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传播速度慢、范围有限,信息内容较 为简单,但却是当时人们获取信息的 主要途径。
近代新闻事业
近代新闻事业的兴起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西方的报业开始进入 中国,中国的近代新闻事业逐渐兴起。
近代新闻事业的特点
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加广泛,传播速度更快,影响的范围更广,同时 也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报人和报刊。
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经历了 初步融合、深度融合和全面融合三个阶段,呈现 出不断加速的趋势。
媒介融合的影响
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方式、内容生产、信息分发 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新闻业的发展和 变革。
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应用
01
人工智能技术介绍
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在新
现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产 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影 响力。
02
外国新闻事业史
古代新闻传播
古代新闻传播方式
01
口耳相传、烟雾信号、鼓声、烽火等。
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02
传播速度慢、范围有限、信息容易失真。
古代新闻传播的影响
03
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
版权保护
中外在版权保护方面也存在差异。中国加强了对版权保护的力度,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而西方国家则普遍重视 版权保护,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执法机制。
04
新闻事业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
1 2 3
媒介融合概述
媒介融合是指不同媒体形态、媒介平台和信息传 播方式的融合,形成多元化、一体化的媒体生态 。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七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七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七章)第七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1、中央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创办于广州,后迁至汉口、南京,萧同兹任社长,提出三大方针: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

2、《中央日报》,1927年3月22日创办于汉口,顾孟余任社长,陈启修任总编,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3、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在南京播音,国民党第一家全国性广播电台。

二、共产党新闻事业在斗争中发展:1、国统区(白区):《布尔塞维克》(192710.24,上海,瞿秋白,伪装成《少女怀春》)、《红旗》(1928.11.20,上海)后更名为《红旗日报》2、根据地(苏区):⑴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CSR),1931年11月7日,江西瑞金,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⑵《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瑞金,中共苏区第一个中央机关报,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中华报》;⑶《红星报》,1931年12月11日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委会机关报,邓小平、陆定一主编;⑷《青年实话》,1931年7月,中共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⑸《斗争》,1933年,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刊载毛泽东《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

3、中共在海外办报:《救国时报》,1935,法国巴黎,吴玉章、廖焕星主编,总部莫斯科。

4、其他:《立报》,1935年9月,上海,成舍我,在抗日救亡中创全国报纸销量最高记录。

三、国民党的新闻统治:1、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⑴制定新闻出版法令,剥夺进步报刊新闻自由权;⑵实行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⑶残酷迫害甚至杀害进步报人(史量才)。

2、国统区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⑴“九一”记者节的由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我国新闻界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宣传。

《江声日报》经理兼主笔刘煜生因揭露政府官吏卖鸦片吸毒丑闻,被国民党处以枪决,此事激起各界民众公愤,争取“开放言论,保障人权”的呼声席卷全国。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19
广播电 视事业
196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 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 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的节目。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革 命委员会以后,地方电台陆续恢复了少量 的自办节目,但是基本没有地方特色,同 中央台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基绝对保持一 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以来 形成的庄重,朴实,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被破坏。 这一时期,广播事业第一次停步不前,跌入谷底, 但广播事业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中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一步扩大。农村有线广播的 得到较大发展。
报刊数与报刊发行量逐年增加,全国邮发报纸总数1957 年为1325种、1958年为1776种。报刊品种开始增多,报 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党报系统增添了《红旗》杂志 等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理论机关刊物、党的县委机关报等 新品种,晚报、体育报、企业报、农民报、摄影报等各类 报刊大批问世。广播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一大批中等城市 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建。
据统计,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出版 的新闻学著作只有43种。重要的新闻专业刊 物《新闻业务》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 停刊,一些新闻团体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 协会也被迫精停止活动。
18
小报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 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 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
此外,《新民报》老报人赵超构总结其在社会主义时期 办晚报的经验,提出了包括“短、广、软”方针在内的有 关怎样办好社会主义市民报的观点。复旦大学新闻学系 系主任王中在其撰写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提出了党 报的两重性、社会需要、读者需要、按经济区域办报等 新观点。
1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中国新闻史—7PPT课件

中国新闻史—7PPT课件

.
4
第一节 一代名刊《新青年》 第二节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2021/3/10
.
5
第一节 一代名刊《新青年》
《新青年》是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最高典范和最佳缩影。 《新青年》的历史具有极大的丰富性。
2021/3/10
.
6
一、《新青年》的创办及发展经历
2021/3/10
.
21
一、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每周评论》 《星期评论》 《湘江评论》 《钱江评论》 《珠江评论》 《双十评论》 《妇女评论》
-----批判精神 战斗激情
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 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长篇论文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1号
起改组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刊物 。
2021/3/10
.
16
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 。那个时候有《 新青年》
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
后来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
——陈独秀
2021/3/10
.
11
发起了反对旧文学、反对文言文的文学
革命,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021/3/10
2021/3/10
.
18
三、《新青年》主编陈独秀 ——“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全改观。”
陈独秀(1879—1942) 字仲甫,安徽怀宁人。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 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卓 越的报刊活动家,创办 并主编了现代史上最著 名的杂志《新青年》。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

掌握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如官方邸报、民间报纸等。

阐述近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步,如申报、大公报等。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新闻事业的影响,以及五四运动后的新闻事业发展。

讨论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事业特点。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文献和新闻报道。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4 教学评估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章:新闻媒体类型与功能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主要的新闻媒体类型,如报纸、电视、网络等。

理解不同媒体类型的特点和功能。

掌握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报纸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如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

阐述电视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如中央电视台、地方卫视等。

分析网络新闻媒体的崛起和影响力,如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等。

探讨媒体融合的趋势和挑战。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不同新闻媒体的特点和功能。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新闻报道和媒体素材。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2.4 教学评估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不同新闻媒体的特点和功能。

第三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3.1 教学目标了解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理解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掌握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3.2 教学内容介绍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如真实、公正、客观等。

阐述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如保护sources、避免利益冲突等。

分析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如避免偏见、确保信息准确性等。

讨论新闻职业道德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利用案例分析,分析新闻报道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
二、第一次国人办 报高潮的出现
《知新报》,1897 年2月22日创刊 于澳门,康广仁 是创办人之一。
8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 运动与第一次 国人办报高潮
二、第一次国人 办报高潮的出 现
《国闻报》 1897年10月 26日在天津创 刊,严复是创 办人之一。
9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高潮 第三节 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 与第一次国人办报 高潮
康有为
一、《中外纪闻》、《时 务报》等维新派报刊创 办
• 1895年,康有为在光绪 皇帝的支持下,发起维新 变法运动,开会、办报是 主要的运动手段。
5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2,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贡献
1,思想政治贡献 民主思想启蒙、救亡图存教育
2,新闻业务贡献 冲破言禁、提高报业地位、 开创报章文体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 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 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 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 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 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二节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1)概说
1901年1月,清廷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后,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
自1906年至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 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 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新闻事业史》课件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新闻事业史》课件

3.4 对第一批国人办报的评价(讨论)
20
第4章
维新运动与国人办报 第一次高潮
21
4.1 概述
4.2 康有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
国人办报第一次高潮是维新运动的需要—“办报达聪” 国人办报第一次高潮与维新运动同生共荣:1896、8分界为 两阶段 (一)《中外纪闻》(1895、8,北京) 《强学报》(1896、1,上海)的创办:性质、作用
4、现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1915年至1927年)
5、两极格局的新闻事业的形成与演变期( 1927年至 1949年) 6、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发展与改革时期( 1949 年10月至今)
7
二、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一些特点
第一,从事业性质上看,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强 烈的政治性。首先,各种新闻媒介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 产生,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发展。其次,政治家办报是 中国新闻媒体运作的主流。 第二,从新闻业务上看,中国的报纸重视言论,尤 其是重视政论。近代国人办报以政论本位开始。 第三,从管理体制上看,机关报成为了中国的新闻 传播媒介的主体。
26
第6章
民国建立与中国报刊由政论 向新闻时代演变
27
6.1 概述
演变的原因:
1、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堕落
2、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摧残
演变的标志:
1、重视新闻采访、新闻报道和通讯写作 2、一批名记者的涌现
28
6.2 新闻时代的开拓者黄远生
(一)远生其人(1885—1915)(1912—1915)进士、
[1]郭实立来华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出版
[2]郭实立的办报思想与技巧 [二]外国商人和政客的办报活动
16
2.3 鸦片战争后在华外报网的形成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课件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课件

以提供更快速、更准确、更个性化的新闻服务。
社交媒体崛起
02
社交媒体将在新闻传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获取和
分享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
视频化趋势
03
视频内容将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新闻媒体将加大对视频
内容的制作和发布力度。
新闻事业发展的策略
创新驱动发展
新闻媒体应注重技术创新 和业务模式创新,不断提 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机遇
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随着数字化转型和社交化媒体的普 及,新闻媒体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同时,随着视频化和移 动化趋势的发展,新闻媒体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05
CATALOGUE
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
新闻事业发展的趋势
数字化发展
01
新闻媒体将更多地依赖数字化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加强内容质量
新闻媒体应注重提高内容 质量,提供更具有深度、 广度和影响力的新闻报道 和服务。
建立品牌影响力
新闻媒体应积极打造自身 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 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读 者和观众。
新闻事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行业融合加深
新闻媒体将与其他行业进行更多的融合,如科技、娱乐、教育等, 以提供更全面、更丰富、更具有互动性的新闻服务。
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近代报纸的兴起
18世纪末,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深入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近代报纸在欧洲各国迅速兴起。
近代报纸的传播方式
近代报纸采用印刷方式,成本低、速度快、覆盖面广,能够满足大 量读者的需求。
近代报纸的影响
近代报纸的出现,改变了过去那种手抄传播新闻的方式,加速了新 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7第七讲_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7第七讲_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魔弹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西方社会的社会分工已相当完备,但是其固有的 联系却为工业化体系所分割和打破。
2、交通和通讯工具简单甚至简陋。 3、大众媒介还不发达,报纸远未普及,广播刚刚兴
起。 4、大众 “相互隔绝,孤立无援”。 5、媒介资源稀缺必然造成了大众“经验域” 的狭小,
致使大众缺乏对“经验域”以外事、物的独立判断 能力。 6、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和心理战的重要作用。
传播新闻,提供信息
• 人们接触新闻媒体,第一个目的便是获知
信息。没有信息,新闻媒介就没有作用 。
• 新闻评论也有提供信心,沟通情况的作用。
引导舆论,监督社会
• 新闻媒介通过报道营造一定的舆论环境,使新闻收
受者接受“洗礼”,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 新闻媒介被称为“第四势力”,通过舆论又实施监
督社会的职能。监督的主体实质上是社会公众,新 闻监督本质上是社会公众对自己生存环境的监督。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年11月 上午12时59分20.11.2900:59November 29, 2020

重规矩,严要求,少危险。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12时59分2秒00:59:0229 November 2020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12时59分2秒 上午12时59分 00:59: 0220.11.29
抢占媒介市场,形成媒介风格的一种策略。媒介定 位意味着传播的目标化,它使传播活动的目标更加 具体明晰。
•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筹划新闻
媒介两项最主要的工作。
媒介功能的基本组合方式
媒介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功能,而是有主有次, 有轻有重。基本组合方式:

马工程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课件7

马工程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课件7
(1)“小报”有一支分布在上自中央朝廷,下至地方衙门的采写、编排队伍, 他们将所探新闻售予坊间书肆主人,使报纸进入印卖流程,略具专业分工之特征。
(2)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强。 (3)小报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强,比朝廷官报更具备新闻纸的特质。 (4)小报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其中主要有读者了解政局变化的需要, 也有发行者牟利的需要,并催生了“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的行业人群。
第一节 古代报纸
唐代文人孙樵在其所著《经 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中所 描述的“系日条事,不立首末”, 以朝廷政事动态为主要内容的 “数十幅书”,及后来长安“日 见条报朝廷事者”,就是中央朝 廷编发的公报。
开元杂报仿制图
第一节 古代报纸
开元杂报 《经纬集·读开元杂报》 孙樵,字可之,又字隐之,关东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唐宪
这两种作用力的结果,使占绝对优势的朝廷官报不仅形式呆板,而且 功能单一、僵化,千百年来,有序地编报、抄报,机械地宣达皇权、“出 纳王命”,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完善报刊”的“范本”。
第二节 清议
清议
清议,也称“时论”或“时议”,意指公正的议论政治、品评人物 的言论,是中国历史上的舆论约束机制。
清议在儒生群集的场所(如乡校、朝堂、书院、讲会、党社等)生 成,凭借邸(朝)报、奏疏、书信、诗文、著作等媒介广为传播,与官 员选举、推荐制度相结合,成为儒生们干预朝政、批评政治的重要机制, 对于清明政治风气和改良社会风俗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天变邸抄》
第一节 古代报纸
5. 清代的官方新闻传播活动
清前期仿明制,由通政使司主持邸钞工作。雍正后改隶军机处, 由军机处把应发抄的谕旨奏章发交内阁。到内阁后,一方面传知各衙 门抄录执行,一方面交由六科发抄,各省在京提塘官到六科抄录,传 报四方。清代的朝廷官报一般也称邸报,有的称“阁钞”。内容主要 是宫门钞、上谕、臣僚章奏。

中国新闻事业史(超详细!!!)

中国新闻事业史(超详细!!!)

中国新闻事业史(超详细)中国新闻事业史中新史总结(1-3章)第一章古代露布 3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内容:虽然大谈国威帝德,但更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特点: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唐代进奏院状 4唐代进奏院状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官报的雏形。

机构: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称为邸或进奏院。

进奏院的负责人称为邸吏或进奏官。

内容:①皇帝的活动。

②诏旨。

③官吏任免。

④臣僚章奏。

⑤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①不定期,无报头,由进奏官从首都直接发给各地的主官。

②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但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

③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些与收阅者并无直接关系。

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或筛选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主官所关心的那一部分内容。

“开元杂报”8见于唐代人孙樵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其中提到的“开元杂报”可能是流传下来的开元年间“留邸报状”的原件残件,也可能是抄件。

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

特点:无正式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自己随意加的称呼)、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意义:为唐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留邸报状”即后来的“进奏院状”提供了重要的旁证。

“敦煌进奏院状”9是两份现存的进奏院状的原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曾长期被封存在敦煌莫高窟,故称“敦煌进奏院状”。

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分别存于伦敦和巴黎的图书馆。

①存于伦敦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皇帝的临时驻地陕西凤翔发回归义军的。

只残存了开头60行,没有结尾。

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兴元、凤翔两地的活动情况。

②存于巴黎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长安发回归义军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 通讯社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三、国人自办通讯社在民初的长足发展
(1)民初两次办社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通讯事业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 道”。
在1912至1913年间,上海、北京、广州、长沙、武汉、哈尔滨、杭州、 开封、成都等地都创办起了新闻通讯机构,出现了第一个国人自办 通讯社的高潮。
始于辛亥革命前后,国人自办通讯社的呼声日益响亮。1909年11月30 日,《民吁日报》就发表了《今日创设通信部之不可缓》的社论, 强调通讯机构可以迅速及时地向各报刊提供正确的新闻报道,加强 革命报刊的宣传作用。1910年,由上海《时报》、《神州日报》等 60多家报纸发起组织“全国报界促进会”在南京成立,会上即有人 提出《请成立通讯社案》,并经讨论通过了“设立各地通信社案”。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黄瑚
huanghu@ xinwenshi2011@ (201109)
第二编 从民族报业的的勃兴到新闻事业的 全面发展-概述
第二编:从民族报业的勃兴到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 (1895-1927)
第五讲 民族报业的勃兴与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的从确立到扭曲与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八讲 报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与无产阶级报业的兴起
无线电广播事业在中国的首次实践,则归功于一位名叫奥斯邦(E. G. Osborn)的美国商人。 1922年12月,奥斯邦将一套无线电广播发送设备由美国运至上海, 并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China)。之 后,奥斯邦与上海出版的英文《大陆报》(The China Press) 合作,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呼号为XRO, 发射功率50瓦,1923年1月23日晚上8点首次播音,揭开了中国
三、国人自办通讯社在民初的 长足发展
(3)胡政之与国闻通讯社
国闻通讯社,1921年8月由属于皖 系军阀势力的浙江督军卢永祥 出资创办在上海创立,实际主 持社务的是胡政之。
《国闻周报》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 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 社的发展与走向 成熟
三、国人自办通讯社在 民初的长足发展
1916年袁世凯倒台后,又一次创办通讯社的高潮出现,一大批新的通 讯社在全国各地纷纷创建。
邵飘萍1915年创建的东京通讯社和1918年创建的新闻编译社,是民初 办得最成功的两家通讯社。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 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 与走向成熟
三、国人自办通讯社在民初的 长足发展
(4)张竹平与申时电 讯社
申时电讯社于1924年 11月在上海创立, 创办人是张竹平。
申时电讯社记者 外出采访(上)
申时电讯社采编 会议(左)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 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无线电广播电台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一、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的诞生
1920年,美国开始试验无线电台广播。同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 KDKA电台正式开播,标志着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
此外,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创建后,东北无线电长途电话 监督处也曾颁布过经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公署“镇威上将军公署”批 准的《无线电广播条例》、《装设广播无线电收听器规则》和《运 销广播无线电接收器规则》3个地方性无线电广播事业法规。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 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无线电广播电台的 出现与初步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各国通讯社纷纷来华设立分社或直接在华开办 通讯社。最早打破路透社垄断的是日本。1914年,日本人宗方小太 郎在上海创办东方通讯社。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 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二、国人自办通讯社的出现
国人自办通讯社的最初实践,则始于1903至1904年初的广州。第一家 国人自办通讯社是1904年在广州开办的中兴通讯社,创办人为广东 老报人骆侠挺,首次发稿时间为1904年1月17日,主要向香港、广 州地区的报刊发稿。
三、国人自办电台的出现
1925年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曾派人 在北京、天津两地酝酿筹办官办 的广播电台,但因政局动荡而未 果。
在东北,为了抵制日本人的电信侵略, 无线电台工作者刘瀚在哈尔滨创 建起第一座国人自办的无线电广 播电台,1926年10月1日开始正式 播音。
国人自办民营商业电台始于1927年3 月18日开播的上海新新公司主办 的广播电台。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 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一、外国新闻通讯社在华分支机构的建立
中国的新闻通讯事业,与近代报业一样,首先是由外国人在中国创办 通讯社开始的。
1872年,路透社远东分社在上海的设立,揭开了中国新闻通讯事业的 第一页。第一家获得路透社电讯独占权的是英国侨民办的《字林西 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 。最早采用路透社电讯的是维 新运动时期的《国闻报》,自1898年9月23日起开辟《路透电报》。
广播事业的第一页。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 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无线电广播电台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二、无线电广播法规的出台
有鉴于无线电广播事业已事实上在中国出现,当时掌握中国政权的北 洋军阀政府不得不修改已落后于时代的有关现行法律。根据当时交 通部电政司的有关档案记载,付诸拟议的有“广播无线电台规则” 等四五项有关法律、法令,但正式颁行的则只有一项,即1924年8 月交通部颁布的《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
(2)通讯社的长足发展与“消 息总汇”的发展取向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新闻通讯事 业得到长足发展。至1926年, 全国共有通讯社155家。
国闻通讯社、申时电讯社等少数通 讯社开始初步具备“消息总汇” 的规模。
申时电讯社稿件 为各报所采用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 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通讯社的发展 与走向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