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的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
“马太效应”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
、
它是一种隐性调节机制, 在无形 中对个体 、 群体或区域的发展产 生影 响; 第二 , 它是一种普遍存 在的社会现象 , 反映 了社会 发展规律 , 也无 谁 法完全 避免受 到影 响; 三 , 第 它体现了“ 优势积 累” 原理 , 谁先获得优势 , 准就有可能获得更好 的发展 ; 四, 第 它也是体现了“ 稀缺要素 ” 的重要性 , 稀缺要素决定了发展 的可能性 。 从“ 马太效应 ” 的特点 中我们 可 以看 出 , 马太 效应” “ 的结 果偏重 于 “ 锦上添花” 忽视 “ 中送炭 ”造成好的更好 , , 雪 , 差的更差 的局 面, 这是 “ 马 太效应” 的弊端。 但不可否认 ,马太效应 ” “ 在一定程度上优化 了社会资源 配置 , 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 强化 了社会竞 争 , 是它合理 的方 面。而且 这 “ 马太效应”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 的社会现象 , 谁也无法完全避免受 到其 影 响。因此 , 如何充分发挥“ 马太效应” 的优势 , 削弱其弊端 , 尽量 是一个值 得探讨的问题 。 2 . 核心竞争力 的基本 内涵与特征。 核心竞争力” “ 是美国经 济学家普 哈拉哈和哈默于 19 90年在《 哈佛商业评论 》 上首次提 出的 , 指企业在经 营过程中形成 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 、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 , 主 要包括核心技术 能力 、 组织协调能力 、 对外影 响能力 和应变能力 , 其本质 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竞争对手 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 产品 、 服务 和文化。 核心竞争力具有 三个特征 : 第~ 。 能够带来巨大的价值 ; 第二 , 能 够支撑多种核心产品 ; 第三 , 竞争者难 以复制或模仿 。 是区别于同行业 它 片保持 自己的独特性的主要方式。 虽然核心竞争力是针对 经济规律提 出的观点 , 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 力归根结底还是 以个人核心竞争力 为基础的 , 而且杨 I竞争力概念具有 浓厚的哲学根基, 符合社 会的发展规律 , 因此可 以将 它的概念应 用到个
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马太效应探析
他们 加入 中国共产党。
在情理之中 了。 同样 , 一个扭曲的心理则会拒绝接受正面马太效
其次 , 在各项先进 、 优秀以及奖学金 的评 比和奖励方面 。各 应 的青睐。 这样 , 他就会因屡屡丢失进入正面发展轨道的机会而 校在制定各项评优 、 评奖学金 以及奖励办法时 , 都明确规定只有 平庸无为。
教师对后进生 的爱 , 最根本 的表现 个重要的量化指标和综合素质鉴定 的一个前 提条件 。在这样 的 放弃严格要求 的溺爱相对立。
毋庸讳言 , 教师对后进生常常缺乏执 要求 下 , 各种荣誉称 号 、 先进表彰都集 中在 3 %左右 的成绩优 就是对后进生 的积极期待 。 0
秀 、 现 突 出 的学 生 身 上 。 表
学生评价体制中最重要 的和非常有市场的依据就是偏 重传统 的
一
、
智力标准 。 人的智力及 其发展趋势表现在多方面 , 各个方面的智 以学习成绩来判定智力高低是不科学的。浅见使我们评价体制 中不能正确对待 或看不到受教育者身上深藏 的发展潜力 和发展
“ 马太效应” 一说最早 由美 国社会学家罗伯特・ 默顿提出。 他 力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 在每个人身上发展是不平衡的。显然 , 只
首先 , 在选拔培养学 生干部组织发展方 面 , 成绩优秀 、 表现 () 3 形成的基 础条件—— 个体心理素质。在班级中 , 我们也
中, 也存在着 “ 马太效应 ” 具体体现就是 “ 。 好学生好对待 , 学生 会发现马太效应失灵 的个例。有些 同学在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明 差 显处于后进行列 , 但却没有掉进负面马太效应的怪 圈。 他们表现 良好 , 在某些 方面还取得 了较好的成绩。 负面马太效应之所 以不
浅谈“马太效应”在教学管理中的负面影响
浅谈“马太效应”在教学管理中的负面影响摘要:“马太效应”所表现出的“强者愈强”和“弱者愈弱”的理念在学校管理中对教师及学校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面对“马太效应”对教学管理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学校关注教学公平,保证公平公正的对待教师的付出,同时实现公平教育。
本文针对“马太效应”对教学管理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消除负面影响。
关键词:马太效应教学管理负面影响一、“马太效应”在教学管理中的负面影响1.造成了教师发展的不公平在日常工作中,普通教师与名师之间的差距较大,受到“马太效应”的影响,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不公平的待遇,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
学校管理中“马太效应”的影响会让教师所获得的关注与奖励与付出不成正比,过多的重视对教师进行专业能力的重视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面对教师付出相同,收益不同的现象,导致整个工作中存在不公平,导致“弱者愈弱”。
2.加剧了教师群体的两极分化在学校管理中,“马太效应”所表现出“强者愈强”和“弱者愈弱”的现象。
学校更多的关注对名师的培养,对于名师进行职称评定,对于外出的学习的机会也是给予名师的更多,对普通教师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拉大了普通教师与名师之间的差距。
于此同时增加了教师之间的矛盾,对于学校管理过程中的氛围产生了影响。
3.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危害“马太效应”是有其心理危害性的,会导致教师与教师之间出现不健康的心理。
由于差距不断的增加,导致整个工作氛围不健康。
较为严重的会导致普通教师的自尊心受到打击,打击了教师的上进心。
二、学校管理中“马太效应”的应对策略1.完善教师管理相关制度学校在进行教师管理时缺乏合理的制度,以及能力考核标准,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依照企业的考核标准来要求教师,适当地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营造轻松的工作环境。
学校在构建考核体系时不能仅仅依照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估,需要进行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等评估,确保从各个方面了解教师的变化。
另外,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不单一的针对结果进行评价,对教师进行理性的评价。
马太效应的利与弊.docx
马太效应的利与弊马太效应在社会生活领域普遍存在着,对社会生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马太效应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
马太效应对经济的影响首先,马太效应会让贫富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详细来说, 就是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经常会呈现出“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落后地区的人才会不断流向发达地区,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西部地区缺少人才,东部地区的人才却一抓一大把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落后地区的资源会廉价地流向发达地区,再加上落后地区的制度通常又没有发达地区合理,因此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中,地区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其次,在股市中赚钱的总是庄家赔钱的也总是散户,平凡大众的钱渐渐地聚集到了少数人手中,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
另外,富人通常会享受更好的教育,享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可是穷人因为手里没钱,所以没方法享受更好的教育,更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这样的状况假如一直发展下去,也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在同一个项目上,人们总爱把巨大的荣誉赐予一个已经出名的专家,各种奖项也总是授予最资深的权威,即使大部分工作都是权威的一个不知名的弟子完成的。
越是专家、权威,得到的科研经费就越多,身上的社会兼职也越多,各种名目的评奖好像都是为这些专家和权威设立的。
马太效应对教育也造成了恶劣影响,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过度投资名校上。
我们都知道,国家对于教育的总投入是固定的,因此假如对甲校投入过多,那么在乙校方面的投入就必定不足。
现在我国就存在名校因投入过多而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具有肯定优势,可是那些平凡学校却因为投资不足而遭遇“瓶颈",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现在我国的教育资源安排严重不均,资金、师资、生源都严重地向名校倾斜,可是平凡学校却在生源、资金、师资等方面遭遇了全面危机。
另外,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国家将大部分教育经费都投入到城市里,城里的学生从小得到的国家教育资源就多,高考时也能得到特别照看。
舆论知识点汇编(一)
舆论知识点汇编(一)舆论:舆论是什么?按照通常的解释,即社会生活中公众对某一事态所持的意见和看法。
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
有无数人试图回答“舆论是什么”的问题。
在我们通常读到的教科书和舆论学书籍中,舆论的定义各不相同。
其实,简单点理解就是公众对某件事的意见。
以“西单大悦城血案”为例,大家的意见集中在:①点赞逆行者直面暴徒的大无畏精神:②@平安北京被赞发声迅速,舆情处置及时,危难之时显身手:③呼吁保护警察的个人隐私,不赞同大范围曝光涉事女警照片的行为。
舆情:“舆情”一词,对不少人来说是陌生的,新鲜的,但其实互联网时代,舆情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它就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百科的定义: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
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现在我们通常说的舆情是指互联网舆情,比如对于一个热点事件来说,从它在网络上出现,到发酵,到达到舆论热议的顶峰,到慢慢退热,最后停息,这个过程中网络上关于事件的讨论信息都属于该事件的舆情。
借用南大新传首任系主任丁柏铨教授的话,舆情包括意见、态度和情绪三个方面。
另外,舆情=正面舆情+中性舆情+负面舆情,所以舆情本身并没有好或不好,而危机公关所讲的舆情一般是负面舆情。
那舆情和舆论有什么区别呢?舆情不等同于舆论,舆情指的是潜在的或者显性的舆论的情势,通常可分为酝酿期、发展期、爆发期和衰退期。
舆论是公开的公众意见,而舆情既包括了公开的公众意见,也包括了尚未公开的潜在的公众意见。
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破窗效应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
破窗效应最早出现在克洛德·弗雷德里克·巴斯夏的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的第一节,因而他被称为“破窗之父”。
阅读推广中的马太效应
阅读推广中的马太效应秦 秀(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安徽合肥 230036)摘要:前人对阅读推广及马太效应的概念已经进行了阐述,但是,在阅读推广理论中还未有人对阅读推广活动前后所产生的马太效应进行分析,将两者结合起来,浅析马太效应的特征及正负作用对阅读推广的影响。
关键词:阅读推广;马太效应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2-0269-002一、阅读推广的概念、来源“阅读推广”一词来源于英文的“Reading Promotion”,由于英文翻译的不同,也有人把“Reading Promotion”翻译为“阅读促进”。
阅读推广的发展时间轴上,先是在1995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 23日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然后,在1997年又进一步发起“全民阅读”活动。
其后,“Reading Promotion”一词就常见于一些倡导全民阅读的组织或机构的网站和工作报告,这些组织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大阅读”项目、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等[1]。
从字面意义上讲,阅读推广,就是推广或促进阅读。
王辛培在《阅读推广活动机制创新研究》中,对阅读推广从读者阅读习惯、兴趣、提高读者阅读水平、促进全民阅读等相关方面进行了定义具体的来说,应该包含阅读推广人、阅读推广对象、阅读推广内容及阅读推广活动[2]。
王波则从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局面上对阅读推广进行了定义[1]。
因此,阅读推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涉及政府、图书馆、出版社、媒体、家庭及其他一系列相关的社会机构。
二、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的概念、来源马太效应,它是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在1973年为了论述科学社会中的评价与奖励机制而正式提出的。
“对于那些已有一定声望的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容易得到更多的荣誉;而那些不知名的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却很难得到承认。
西方经济学专题投资中的马太效应
投资中的“马太”效应摘要: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它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在投资中也存在着明显的“马太”效应。
资本只有在不断的投资流动中才能实现增值。
对于投资中的各个散户而言,个体的力量十分微弱,只有抱团形成规模优势,再由有经验的团队经营,方能实现财富的最大化。
由于这种领先地位再加上长期持有,复利效应可以充分地被利用起来。
当然,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虽然可以利用“马太”效应,但是也面临着“马太”效应中的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投资者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马太”效应投资规模效应集合理财空手套白狼《新约·马太福音》里记载: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
”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最后的,也要夺过来。
”这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
经济学上,马太效应常被用来解释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现象。
但从投资学看,“马太效应”反映了资本的复利效应和规模效应,即财富资源会自动向资本更多、投资能力更强的企业和个人倾斜。
《圣经》这段话的本意也是要把更多的财富给那些更能赚钱的人,而对缺乏赚钱意识或能力的人,要把他手里的钱收回来,实现资本运作效率最大化。
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心理学中各种常用的效应、定律
各种效应、定律【月曜(yào)效应】(也称为月曜病)有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在星期一上课时往往精神疲惫、注意力分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双休日中,学生在心理上开始自我放松,原来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被悠闲随意的玩乐所取代,于是,晚睡晚起,精神不振。
到了星期一,,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物钟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结果出现了不少学生在星期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纪律散漫等现象。
因为我国古代把星期一又叫做“月曜”,所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
“月曜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双休日(包括其他假日),家长要精心安排孩子的生活,既不能施加太大的压力,又不能放任自流。
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孩子疲于奔命,身心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完全不管,孩子过分放松,便很难适应星期一的紧张学习生活。
另外,家长最好在星期一上学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提醒,引导他们调整生物钟,从而更好地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
【酝酿效应】:所谓酝酿效应,又称为直觉思维,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件事情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但我们茅塞顿开的时候突然会有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放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里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它是在对程序编码时与定势有关的一种现象。
浅谈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马太效应”
DEVELOPING 浅谈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刘琨鹏“马太效应”在教学管理中的利弊,其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差生被忽视、各项评价评优以好学生为标准造成的好学生与差学生的差距越拉越大等方面。
教育工作者要强化其正面效应,弱化其负面影响。
一、马太效应及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表现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原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马太效应”一词,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作为社会学、经济学常用的术语,“马太效应”一词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育学领域,尤其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
二、马太效应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利弊分析(一)马太效应的积极影响马太效应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衡量学生标准相对难以量化,学习成绩的好坏占有超高的权重。
马太效应作用下的优、劣势对比,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过程,使得好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在班级生活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选择学生干部、评奖等活动中,好学生的表现成为选择的标准和依据,无形之中充当了评价者的角色。
(二)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马太效应既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差生被忽视,不被认可,甚至被淹没,这种弱者越弱的现象不利于差生的个体成长,更不利于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
其次,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课堂教学、各项评奖、班干部选拔,甚至包括排座位、办海报等细小事务,都会优先考虑好学生。
各校在制定以上奖惩措施时,虽明确规定学生应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最重要的量化指标,甚至成为唯一指标。
而老师的注意力和获奖机会都是有限的,那些差学生必然受到排挤和忽视,从而沦为弱势群体。
第三,好学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加上老师给予相当的关注、指导和刻意安排,使得他们获得了更多的锻炼和学习能力提升的机会。
反之,老师对差生持怀疑态度,期望其学习、社会能力随自身的刻苦而自然赶上,这种想法不切实际。
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
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存在于社会各个方面,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实力和贫富,小到个人之间的金钱和权利。
通俗而又常见的则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富人通过先有的金钱拿去投资,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利用富人所拥有的人脉资源,聚敛更多的社会资源,让收益更大化,而穷人因为金钱少,满足生活必须的衣食住行后难以再去投资,主要凭借劳动力获得微博收入,久而久之两者之间的差距拉大。
这是社会往前发展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最终拉大贫富差距,激化社会矛盾。
而在其他方面,学习好的人越来越好,学习差的人越来越差;人脉广的人朋友越多,人脉窄的人越来越孤独;人品好的人越来越德高望重,品德差的人越来越差等等。
“同样一篇文章,有了导师的名字之后,很快就被采用了”、“论文有了国自然或者省级课题资助也更容易发表”、“在申报书中列入既往团队受到资助的课题越多,越容易被再次资助”……如此种种,步入研究生的我们,慢慢接触到这些现象,即这次讨论的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现象。
学术圈中的“马太效应”是指杰出学者从学术圈中获得的社会资本越高,他们可以用来创造竞争优势的稀缺资源(如基金资助,数据资源)就越多,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就越容易,这又促使他们可以从学术圈中获得更多的稀缺资源,进而继续开展高质量的研究,变得越来越杰出。
此外,如果一位作者与杰出学者保持密切联系,也将有助于他从更深的关系中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源,从而轻松创造竞争优势,发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科学共同体》一书中写道:“那些在过去做出过优秀成果的人好像在将来更容易因工作良好而得到报偿(即使别人已先于他而完成该项工作);而那些不出名的,大约仍然不会出名”。
有学者认为,“马太效应”是一个中性的说法,用来客观描述学术发展的特点与生态,因此也有着正面和负面之分。
从正面角度来看,这类现象确实能够在资源整合、团队协作、优化结构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技能大赛的“马太效应”及对策分析
的愈 少 的一 种 现 象 。 国科 学 家 罗伯 特 ・ 顿 于 17 美 莫 9 3年
自从 开 始 创设 江 苏 省 职 业 技 能 大 赛 以来 , 级 职 业 市 技 能 大 赛 、 级 技 能 大赛 、 际 技 能 友 谊 赛 也 应 运 而 生 , 县 校 凡 有 省 级 竞赛 项 目的 , 应 就 设 立 市 级 、 级 、 相 县 校级 技 能
引用 了《 圣经》 马太福 音》 中《 的原文 , 把社会生 活领域 中
普 遍 存 在 的两 极 分 化 现 象命 名 为 “ 太 效 应 ” 如 今 技 能 马 。
大 赛 已成 为 各 职 业学 校 开 展 教 学 活 动 的风 向标 , 校 几 各
竞赛项 目, 诸多专业 至少 “ 一年 三赛 ” 凡省级大赛有 的 , 。
3技 能 大赛 导 向下 的 教 育 资 源 配 置 的 “ 太 效 应 ” . 马
结 局 是 “ 上 添 花 ” 而 非 “ 中送 炭 ” 其 后 果 足 事 实 上 锦 , 雪 ,
的 教 育不 公 平 , 须 引起 重 视 。 必
一
“ 通教 育有高考 、 普 职业教 育有技 能大赛 ”技 能大 ,
度 的 意 见 》 苏 教 职 [0 8)0号 ) 件 中所 提 到 的 “ 能 ( 2 014 文 技
大赛要覆盖每个专业 。技能大赛要覆盖 每位 专业教师 。
技能大赛要覆盖每位学生” 的要 求 , 职 、 职 各 专 业 应 高 中 该 都设 有 大赛 项 目 , 事 实 上 是 这 样 吗 ? 者 注 意 到 : 但 笔 自
马太效应16组课件
马太效应16组课件
马太效应是一种逆转效应,实质上是一种基于正面奖励、惩罚或鼓励行为的“反馈回路”循环。
马太效应过程从它最初以猫发明者爱默生博士命名以来一直成为研究辩论双方
争论的焦点,它被广泛用于人际互动、管理、领导等许多领域。
马太效应的基本原理是,当某人施予彼此正面的惩罚或鼓励、正面的回应或正面的response时,他们会反过来获得似乎更佳的效果。
这意味着,如果给予彼此正面的奖励,他们可能会明显受到更多的改善,反之亦然。
这种情况称为“马太效应”,原因是因为它
模仿了传统的“马太”文化,即“你给他们什么他们就会给你什么”。
马太效应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些领导者可以促进如何让被领导者明确他们的行为带
来的大量回报。
例如,当领导者对某一行为给予正面的注意时,他们会激励被领导者重新
考虑这一行为,因为他们被激发做出正确的事情,从而获得正面的回报。
然而,当一个领
导者施加负面的反馈时,他们往往会“反过来”做出似乎更“可怕”的事情,从而获得负
面反馈。
此外,马太效应在人际交往中也被广泛使用,但这种情况正常情况下更多会发生在两
个受到正面评价的人之间。
这种情况可以称为双重马太效应,这意味着,如果有两个人互
相施加彼此的正面奖励,他们可能会遭到更多的影响。
“我也爱你”之类的话也很常见,这是一种双重马太效应。
总的来说,马太效应是一种特殊的正面反馈循环,其中一方施以正面的奖励或彼此的
回应,另一方面也会受到正面的反馈。
它对团队建设、领导、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因
此许多组织和个人都在利用它来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获得更多的成就和成功。
马太效应的典型案例
马太效应的典型案例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经说过:“天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两者说的是同一类普遍现象,马太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在人们熟悉的IT和互联网领域,我们会看到这种现象特别明显。
比如社交领域的企鹅,电商的阿里,搜索的百度,电信设备的华为等等。
典型的赢家通吃案例马太效应的极致情况,就是赢家通吃。
比如鼎盛时期的苹果手机,占据了整个行业90%的利润。
放到我们现实生活中,那就是有钱人会越来越有钱,穷人会越来越穷。
发达地区会越来越发达,而落后地区越来越贫困。
道理很简单,当贫富差距拉开以后,有钱人用资产赚钱,远比穷人用劳动赚钱,赚钱还要快得多。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有典型的财富马太效应。
如果一个人手上有很多套房子,他凭着租房收入,很快又可以买得起新房;而手上没有房子的普通人,哪怕工作再努力,工资收入终究有限,日常开支加上租房费用吃掉了大部分收入,让他买房子变得遥不可及。
北京城资源聚集的马太效应这里顺便说一下,为什么在中国,那么多媒体人对社会满腹牢骚?因为大部分的媒体人和编辑,都集中在北京这一类的城市工作,他们的收入不高,都是高房价的受害者。
偏偏房地产行业,还是互联网广告的主要来源。
他们还得使劲鼓吹房地产上涨的消息。
所有被高房价折磨的怨气都积累在潜意识里,然后把整个社会都黑暗化。
话说回头,马太效应其实有正面和负面的两个作用。
在发展阶段,马太效应会刺激人们的上进心,驱动世界的两种主要力量,一为贪婪,二为恐惧。
贪婪让人进取,而恐惧让人担心落后挨打。
努力进取的结果,优秀者会脱颖而出,逐渐占据上风,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壮大。
IT行业激烈的竞争,最后总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这就是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
到了发展的后期阶段,领先者往往占据了垄断的优势。
这时候,马太效应就开始显示出负面的作用,恶意排挤竞争对手,不择手段维护自己的地位。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源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25章中有这么说到;“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凡没有的连他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级分化现象。
作为中国人,不得不提一下,《道德经·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
同样的,在一同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于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一个群体或者地区有一旦在某方面获得成就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社会心理学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马太效应所谓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处都会找到他头上。
大丈夫立世不应怨天尤人,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态度积极主动执着,那么你就赢得了物质或者精神财富,获得财富后,你的态度更加强化了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此循环,你就能吧马太效应的正面效果发挥到极致。
蝴蝶效应、二八定律、鳄鱼法则、木桶理论、马太效应
【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鲇鱼效应】【羊群效应】【刺猬法则】【手表定律】【破窗理论】【二八定律】【木桶理论】【马太效应】01-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管理启示今天的企业,其命运同样受“蝴蝶效应”的影响。
消费者越来越相信感觉,所以品牌消费、购物环境、服务态度……这些无形的价值都会成为他们选择的因素。
所以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不难看到,一些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公司在他们的公司理念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在你的统计中,对待100名客户里,只有一位不满意,因此你可骄称只有1%的不合格,但对于该客户而言,他得到的却是100%的不满意。
”“你一朝对客户不善,公司就需要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去补救。
”“在客户眼里,你代表公司”。
今天,能够让企业命运发生改变的“蝴蝶”已远不止“计划之手”,随着中国联通加入电信竞争,私营企业承包铁路专列、南京市外资企业参与公交车竞争等新闻的出现,企业坐而无忧的垄断地位日渐势微,开放式的竞争让企业不得不考虑各种影响发展的潜在因素。
精简机构、官员下岗、取消福利房等措施,让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传统的保障,随之而来的是依靠自己来决定命运。
而组织和个人自由组合的结果就是:谁能捕捉到对生命有益的“蝴蝶”,谁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02-青蛙现象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马太效应定律
马太效应定律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在1968年正式提出的。
“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这就是马太效应。
莫顿用这句哈概括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
在经济上,马太效应也反应了一种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
”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马太效应,它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马太效应都存在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
但也不必太悲观,它有坏的一面,自然也有好的一面,强者越强。
我们就要在生活中力争做到强者,更大地发挥马太效应的作用,成为更优秀的人。
比如说,我们坚持早睡早起,那么我们自然就会精力旺盛,不容易犯困。
那么自然就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在工作和学习生活能够快速集中注意力,更快把事情办好,工作效率高。
工作和学习自然就会越来越好。
比如说,我们坚持阅读,那么就充实了我们的知识体系,拓宽更大的视野,训练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境界,丰富我们的人生。
同时也使你更自信,成功也会随之而来。
让自己变得更强,努力勤奋地变得更好,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受到正面反馈,人就会越来越自信,就会越来越优秀。
圣经中的社交案例
圣经中的社交案例
马太效应﹣社交黄金法则
这是来自《圣经》中“马太福音”中的一个故事:主人要到外国去,把三个仆人叫来,按其才干分银子给他们。
第一个得了5000,第二个得了2000,第三个得了1000元。
主人走后,第一个仆人用5000元做生意,又赚了5000元:第二个仆人赚了2000元。
第三个仆人却把1000银子埋在了地下。
过了不久,主人回来了,与仆人算帐。
第一个仆人汇报赚取了5000元,主人说:“好,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让人享受主人的快乐。
”第二个仆人汇报赚取了2000元,主人说:“好,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让人享受主人的快乐。
”第三个仆人汇报说:“我把你分的银子埋在了地下,一个也没有少。
”主人骂了这个仆人一顿,决定夺回他这1000元分给拥有10000元的仆人。
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默顿,最早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效应一“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
”这便是“马太效应”一词的由来。
在社会交往中,“马太效应”的表现是,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友,缺少朋友的人则会一直孤独下去。
在财富的积累也有这种:马太效应,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却越来越穷。
生活中,当人们处于“马太效应”负面时,不要自怨自艾地顺着“马太效应”的情况发展下去,而是要扭转这个情况,把逆境当成磨
炼自己的机会,无论是怎么艰难的环境和条件,要积极和努力,争取改变自己的环境,把负面的“马太效应”改变为正面的,利用正面的“马太效应”使自己越来越走向成功。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心理效应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心理效应摘要:小学生有着独特的特点,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对其心理变化进行细致地研究,掌握其心理特征,并在设置教学环节中下意识地运用一些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的心理效应开展授课,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小学数学课堂上常见的几点心理效应,并未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出了几点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效应;教学策略引言:心理学是一门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极大帮助的学科,很多心理效应都会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得到体现,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心理知识,探索学生的心理,走进其内心世界,把握教育契机,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1.注重马太效应,培养学习信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会发现马太效应:学生受到越多的表扬,越愿意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进而获得更多的表扬;而部分数学基础一般的学生,回答问题往往不能达到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如果缺少教师的鼓励,就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马太效应”对自己的影响,正视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不同产生的差异,不能产生偏爱心理,导致教学上的失误。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授课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1]。
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语言流畅,表达清晰,教师自然要对其进行表扬,引导其保持学习数学的热情。
而面对不能流利表达解题思路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对其进行鼓励,用充满微笑的鼓励,引导其减小回答问题时的忐忑和恐惧心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只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与肯定个鼓励,使其处于积极、正面的数学课堂中年,就会实现马太效应的正面影响,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减少班级数学水平的差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注重增减效应,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增减效应,可以看出学生会更加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和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于不喜欢自己的人和不感兴趣的是,往往也不会产生正面情绪。
浅析高校奖励工作中“马太效应”的影响及规避方法.doc
浅析高校奖励工作中“马太效应”的影响及规避方法-“摘要:“马太效应”在高校的奖励工作中广泛存在,对高校的育人工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为规避奖励工作中“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高校应采取如下措施:对荣誉体系进行梳理,构建多样化的荣誉体系;资源的匹配应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应设置心里辅导员,并由其专门负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高校奖励工作马太效应影响规避方法“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该名字来源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了这个术语,并将“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或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它将拥有更多机会并取得更大的成功或进步。
在高校的育人工作中同样也存在着“马太效应”,尤其在学生奖励工作方面,“马太效应”的表现尤为明显,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因而成为教育者不得不关注的一个现象。
一、高校奖励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笔者经调研发现,凡入学前就已在某一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或受到社会关注的学生,进入学校后,其成长发展更易获得教师的肯定与关注,也更易获取学校提供的各类资源,其在各种荣誉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形成了荣誉与资源在其身上累加的现象。
以某高校2007年的奖学金数据为例,从学校的整体情况看,当年获得两个或两个以上奖项的学生为376人,重复获奖的学生约占获奖学生总数的9.3%。
值得注意的是,该校对每名学生获得奖学金项目数有一定的限制,每名学生最多可获一项综合奖学金和一项单项奖学金或者两个不同类型的单项奖学金。
即便如此,仍然有超过9%的学生获得了多个奖项。
还有一些高校对每名学生最多获奖数没有限制,重复得奖的学生所占比例更高。
从班级层面看,高校一般按比例分配每个班的获奖名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名学生同时获得多个奖项,必然导致奖学金被极少数学生垄断,这将不利于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马太效应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然而 , 成绩差 的学生所受待 遇与前者有 天壤之别。他们 被称为“ 差生”“ ,差生” 概念的形成原 因可能是偶 然的, 但其发 展却是持续 的。可能因为无意间的一个小错误 , 自己进入 让 了“ 差生” 的黑名单 。此时 ,差 生” 阴影会遮盖他全部 的优 “ 的 点, 别人看不到, 自身也看不到。随之而来 的可能就是语文教 师的冷眼相对 、 自身的破罐子破摔。这就是负面马太效应。 可见 , 马太效应在语 文教 学教学中存在双刃性 , 锦上 即“
青睐。这样, 他就会因屡屡丢失进入正面发展轨道的机会I 商
平庸无为。
( 谨防萼太效应 的负面效应 二)
马太效应的消极性 是显而易见的 , 它带来 的危 害是严 重
( ) - 环境 因素是马太效应的激活因子
如果对象已经具备 了形成 马太效 应的素质条件 , 他也 未
的。它能使“ 优等生” 滋生 自满情绪 、 名不副实 ,中等生 ” “ 萎靡
[ 作者简介] 王新文 (91 , , 18 一)男 山东聊城人 , 聊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2 36
基础。商在现实中, 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制 约, 不 少学生缺 乏这种防御 性能 良好 的心理素 质, 不能 自然免疫负
面马太效应的侵袭 。这样 , 马太效应 的屡屡 发生就在情理 之
极 的方 面 。
素等几个方面。 ( ) 一 个体心理素质是马太效应形成的基础条件
在 班级 中 , 们 也 会 发 现 马 太 效 应 失 灵 的 个 例 。有 些 同 我
学在一方 面或几个方面 明显处于后进行列 , 但却没有掉进负
面 马太效 应 的 怪 圈 。他 们 表 现 良好 , 某 些 方 面 还 取 得 了较 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太效应的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
科学家作为群体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称为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
科学社会学研究表明, 科学共同体具有一种特殊的分层结构, 这种结构是共同体成员由于社会承认的不同而形成的无形等级体系。
由于这种等级体系的存在, 加上共同体成员在科学成果上优势积累的不同, 从而出现了被默顿称为“马太效应”的一种现象。
科学共同体内部“马太效应”现象也就是科学上的积累效应, 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科学共同体特定社会运行机制所必然引起的现象。
科学共同体内的“马太效应”与共同体内的分层结构一样同属于一种权威效应, 但它不同于由于权力的不同或财产的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体系,科学上的这种权威结构的形成、权威的行使和对权威的信仰、服从等完全是建立在受动者自愿基础上的, 当某些科学家在科学成果的积累上达到某一优势而形成权威后,他就会受到人们的信赖、同行的崇拜。
他们的论著将会以很高的频率被引用, 并不断获得种种科学荣誉。
综上所述, 是科学研究系统的奖励结构这一科学共同体内的社会运行机制形成了“马太效应”。
正确分析“马太效应”对科技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有利于我们对这种现象加以引导和规范。
“马太效应”对科技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积极的作用:①“马太效应”现象自然产生和形成了某学科的学术权威。
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某学科领域形成了学术权威是这门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学术权威可带领和指导广大研究者不断向科学的深度与广度探索,在研究探索过程中,这种“权威”角色对科技进步和推动学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②由于“马太效应”从客观上有利于学术权威的迅速形成, 而学术权威的产生又对他们所在的科学研究集体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得以提高, 从而使该科研集体在社会系统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③学术权威在某一学科领域能促使正确的学术思想和观念得到承认和发展。
在科学工作中发扬科学民主和学术民主是科研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 但是学术问题在贯彻“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基础上要有一个集中的结论, 而这个结论往往需要学术权威以其威望和影响力及时作出, 这有利于科学理论和学术观点不断向纵深发展。
④科学群体形成的这种权威结构是一个科学群体得以维系、协调和巩固的保证。
同时, 我们还必须看到“马太效应”对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
①一个科学(学术) 新人的成败与他们研究成果能否被及时承认密切相关, 而这种承认又往往取决于一些权威的态度, 由于学术权威们居高临下, 他们拥有对他人学术成果评价的大权, 从而增加了对“小人物”压制的机会。
科学史上欧姆定律被推迟十几年之久才得以承认,致使欧姆60 岁时才进入他所向往的慕尼黑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职务就是“权威”们对其压制的结果, 如若他的发现早被权威们承认,早十年进入慕尼黑大学任教,也许他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②不利于学术民主的发扬, 有碍学术创新的进展。
学术上的这种积累效应, 容易使人们造成对“权威”们的盲目崇拜, 从而把对科学成果的承认和评价演变为对人的承认。
而对共同体内大多数成员的成果来说却往往由“权威”一锤定音。
这种现象不利于对科学成果的公正评价, 致使一些有新意的学术成果难以脱颖而出。
③“马太效应”现象导致科学群体内在研究成果承认上的“贫”“富”差距而形成一种等级体制, 使得大多数成员在心理上难以平衡从而造成内部矛盾。
充分发挥科技道德的影响力,防止和消除“马太效应”现象的消极影响
防止和消除“马太效应”现象的消极影响应从规范共同体内的科技道德入手,
配以必要的制度(行政法规) 和方法来加以约束,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调整的系统运行状态。
科技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在科学共同体特定社会运行机制中, 科技道德作为一种内在力量, 能在科技活动中承担特定的认识功能、沟通功能和调节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从道德约束上消除或减少“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
从这一意义上讲, 科技道德作为科学共同体内的调节剂,其范围之大、影响之深甚至为法律、法规所不及。
在长期社会实践中, 科技道德逐步形成,一旦它被人们普遍承认,成为一种稳定的、习以为常的道德方式,它就可在科学共同体内成为人们的一种内在的主观形式而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主动地评判, 对科技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表示真诚地信服并自觉地加以贯彻。
科技道德作为一种伦理意识在科学共同体内的这种自调节作用将有效地消除“马太效应”现象的消极作用。
马太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成果”和“荣誉”的积累效应,而每一项成果和荣誉都需要经过“评价”这一重要环节, 因此可以说是“评价”过程中的科技道德行为影响或决定着“马太效应”现象。
科技评价活动中的道德准则包括科技评价客体和主体两个方面。
对客体来说应如实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 也就是对自己公布于众的成果要严肃认真, 实事求是。
而对评价主体而言, 则应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成果。
客观公正的科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确定它科学事实的真伪和判别其理论的依据和正误。
二是对已确定的正确理论的意义大小和价值高低作出评估、评价。
公认的科技道德准则的形成对“马太效应”现象的作用在于它能把外在的道德舆论压力与激发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心结合起来,去推动科技工作者自觉和主动地贯彻科技道德原则与规范。
然而, 仅有这些还不够, 因为作为一般意义上对道德规范的遵守毕竟还是建立在自觉和主动基础之上的,对于那些不自觉或不主动者就必须有一种强制力去加以约束。
因此, 我们要注意研究那些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科技道德, 分析、提炼和总结出带普遍意义和影响的科技道德规范, 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以这一强制力去保证科技道德准则的推行。
一般意义上的科技道德行为与法律、法规确定的道德准则的结合是最终防止和消除“马太效应”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