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实词和虚词的区别【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二、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1词、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

(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

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

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

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

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

如"公与之乘"(3“你”“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必须熟悉的。

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必须熟悉的。

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必须熟悉的。

(完整版)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必须
熟悉的
以下是初中文言文中必须熟悉的实词与虚词:
实词
实词是有意义的词,可以单独构成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来使用。

1. 名词
名词指人、事、物、地点等名字,如:“岳阳楼”、“菊花”等。

2. 动词
动词指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如:“行船”、“飞翔”等。

3. 形容词
形容词指描述事物特征或状态的词,如:“美丽”、“悲哀”等。

4. 副词
副词指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的词,如:“慢慢地”、“非常”等。

5. 数词
数词指表示计数和顺序的词,如:“一”、“十”等。

6. 代词
代词指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如:“他”、“她”、“它”等。

7. 介词
介词用于限定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在”、“与”等。

8. 连词
连词用于连接词语、词组或句子,如:“和”、“或”等。

虚词
虚词是语法成分,不能单独构成句子,只能与实词结合起来使用。

1. 助词
助词用来帮助实词表示语法意义,如:“了”、“的”、“地”、“得”等。

2. 介词
介词用于限定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在”、“与”等。

3. 连词
连词用于连接词语、词组或句子,如:“和”、“或”等。

4. 叹词
叹词是指表示感叹的词,如:“哎呀”、“好啊”等。

5. 拟声词
拟声词是指模拟物品发出的声音的词语,如:“叮铃铃”、“哗啦啦”等。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中必须熟悉的实词与虚词,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130个文言实词001.安①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②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④君谓计将安出?(怎么)⑤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怎么)⑥多歧路,今安在?(哪里)⑦子曰“汝安知鱼乐”(哪里、怎样)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逸)⑨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⑩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002.卑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003.被①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②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004.本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本来)②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③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来)④庄子曰:“请循其本”(根源)005.比①曹操比与袁绍(相比)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相比)③其两膝相比者(靠近)④比至陈(等到)006.鄙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见识短浅)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007.毕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全、都)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全、都)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完毕)④吾与汝毕力平险(用尽)008.别①士别三日(分别)②与世无别(区别)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告别)④驱之别院(另外)009.兵①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②上使外将兵(士兵)010.病①未果,寻病终(得病)011.策①执策而临之(鞭子)②策之不以其道(鞭打)③策勋十二转(记录)012.曾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②曾不吝情去留(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③计其长曾不盈寸(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④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013.尝①未尝识书具(曾经)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014.长①惟长堤一痕(与“短”相对)②舟首尾长八分有奇(长度)③北山愚公长息曰(长久)④而或长烟一空(大片)⑤幼有所长(成长)⑥以君为长者(敦厚、年长)⑦宋无长木(多余的)015.朝①朝服衣冠(早晨)②山间之朝暮也(早晨)③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④皆朝于齐(朝拜)016.诚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③帝感其诚(诚心)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如果)017.出①卷石底以出(露出)②奋袖出臂(露出)③水落而石出者(露出)④不复出焉(出去)⑤皆出酒食(拿出)⑥君谓计将安出(产生)⑦不敢出一言以复(发出)⑧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使出)⑨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⑩方出神(脱离)018.初①初极狭(起初)②初,权谓吕蒙曰(当初)③每至晴初霜旦(刚)④令初下(刚刚)019.辞①未尝稍降辞色(言辞)②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脱)③旦辞爷娘去(告辞)020.从①便舍船,从口入(自)②问所从来(自)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④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跟从)⑤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⑥战则请从(跟从)⑦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跟从)⑧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听从)⑨从民欲也(顺从)⑩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⑪当余之从师也(跟从,跟……学习)⑫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⑬从流漂荡(顺、随)⑭鲦鱼出游从容(不急迫)⑮溯洄从之(追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实词的概念及分类实词是语言中具体表达实际事物、动作、状态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等。

1. 名词名词是指人、事物、现象、抽象概念等具体或抽象实体的名称。

根据其含义和词形,名词可分为专有名词、普通名词、抽象名词、集体名词等。

2. 动词动词是表示行动或状态的词语,包括实义动词、系动词、助动词等。

实义动词又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特征、状态、感受等的词语。

根据其构成方式和语义,形容词可分为单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形容词、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等。

4.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量或顺序的词语,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两大类。

5. 量词量词是表示数量或计量单位的词语,包括一些常用的量词,如个、只、块、张等。

6. 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使用的词语,按照其所代替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人称、数和格等,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反身代词、关系代词等。

7. 副词副词是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全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肯定或否定等意义的词语。

二、虚词的概念及分类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含义较为抽象,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结构、表示语法关系或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需要的词语,分类很多,这里只列举常见的几种。

1. 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句子或单词的词语,包括并列连词、从属连词和对比连词等。

2. 助词助词是用于表示语法和逻辑关系、连接词语或补充意义的词语,包括语气助词、时态助词、语态助词、副词性助词、补充助词等。

3.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事物之间位置、方向、时间或关系的词语。

介词一般接在名词、代词或动词的后面,构成介词短语,相当于一个定语或状语。

4. 叹词叹词是用来表示强烈的感情、语气或引起注意等情感意义的词语,包括感叹词、呼唤词、描绘词等。

三、实词与虚词的区别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明确,是语言中最基本、最实在的词语,在语句中担负着主要的语义作用。

中考文言文145个实词和6个虚词详解

中考文言文145个实词和6个虚词详解

145个文言文实词详解01、比:①并列,靠近②及,等到(……的时候)02、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②浅陋无知,见识短浅03、兵:①兵器,武器②军队③战争04、病:①生病②毛病③辱,耻辱05、乘:坐、架(车)06、持:①拿着,握着②掌握③保持④一只手从下托扶⑤控制,挟制⑥对立,对峙07、从:①跟从,跟随(求学于)②听从,顺从③采取某一种办法④自,由08、达:①通②豁达,心怀宽阔③表达,传达④得志,显贵⑤通行的,共同的09、当:①在(某时,某处)②应当,应该③将要,就要④占着,挡着,阻挡⑤对着,面对⑥掌管,主持10、道:①路,途②道理,规律③道义④说,讲11、得:①得到,收获(看到,看见)(领会)(找到)②能够,可以③同“德”,感恩12、尔: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②指示代词,这,那③近④形容词或副词词尾⑤语气词,通“耳”,相当于“而已”13、伐:①砍伐②攻打,讨伐14、犯:①侵害,危害②触犯,违犯15、方:①方圆,周围②区域,地方③将,将要16、负:背,以背载物17、赋:一种文体18、更:①交替,轮换,更换②又,另,还③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19、苟:①苟且,不严肃②姑且,暂且③连词,如果,假设。

20、故:①过去,原来,照旧②原因,缘故③所以,因此④特意21、顾:①回头看,看,看见(环顾,四顾)②拜访③还,反而22、观:①仔细看,看(观赏)②景象23、归:①归来,返回②归还③归属,归依(归到一处)24、过:①经过②次,回,遍③过去,过后④过失,过错⑤犯过失,犯错⑥过分,过于⑦超过,过了25、好:喜欢,爱好26、号:①大叫,呼啸②称号,别号27、还:①返回②交还,归还28、会:①会合,聚会,集会②盟会,宴会③适逢,正好,恰巧29、惠:①恩惠,(给人以)好处②同“慧”,聪明30、及:①到,至②等到……时③比得上④以及,和,与31、极:①尽头,极点,穷尽②到极点(直达)③很,非常32、计:①计算,计量②盘算,谋划,商议③计谋,诡计,策略33、济:有利,有益34、假:①假装,与“真”相对②借35、间:①中间②期间③间或,偶尔④夹杂,参与36、简:①挑选②选拔37、见:①看见,看到②拜见,谒见③表示“被动”,相当于“被”38、竭:尽,完(耗尽,消失)(全部用上)39、尽:①完,没有了(吃光)②全部,都(毫无保留)40、进:①前进,与“退”相对②到朝廷,出来做官③进献,奉献41、居:①停留②居住,安居③处在,处于(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42、举:①举起,抬起②选拔,推荐43、具:①具备,具有②器具,用具③通“俱”,全部,详细地44、俱:①一起,在一起②全,都45、聚:集合,征集46、遽:①立即②就,竟47、决:①决断,判定②解决48、绝:①断②与世隔绝的③极,非常④停止,消失49、类:①类推,类比②类似,像50、临:①靠近②来到③面对,对着④正当,将要,就要51、虑:①考虑,打算②思虑,思想,心思③担心,顾虑52、论:①说②议论,谈论③评定,判定53、漫:随意,随便54、明:①明亮,光明(透亮)(普照,明媚)②清楚,明白,明确③英明④次,下一个55、名:①名字,名称②命名,给……取名③名声,名望④有名,出名⑤说出,指出56、命:①命令,号令②任命,委派③教导,告诫④生命,性命⑤规律,法则57、难:①不容易,困难②灾难③反驳,驳诘,诘问58、平:①平坦②填平,铲平③平常,往常④公平,公正59、戚:①悲伤,忧愁②亲属(指族外)60、强:①强悍,强大②竭力,尽力(勉强,硬要)③有余,略多61、窃:偷取62、请:①请求,请你(允许)我做(某事)②请求,请你做某事63、穷:①生活困难②穷尽,完结(走到尽头,走完)③极64、求:①寻找,寻求②探求,探索,追求,谋求,奢求③索取,要求,需求④乞求,请求65、取:①拿②索取(要回)③获得,讨取(招致)(开辟)④选取,采用66、去:离开②失去,损失(花掉)③去除,除掉④距,距离67、全:①完整,整个②保全68、任:①责任,职责②委任,任用③处理69、入:进入,与“出”相对(深入)(跳入)(注入)(进宫廷)(进入朝廷,在国内)70、若:①香草名,杜若。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中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word资料27页

中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word资料27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

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

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

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故虽有名马。

——《马说》(所以)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学过的知识)公问其故——《扁鹊见蔡桓公》(原因、缘故)共13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111213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特意)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因此)广故数言于亡。

——《陈涉世家》(故意)(2)间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隔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夹杂)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中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暗中)(3)绝以为妙绝。

——《口技》(极点)群响毕绝。

——《口技》(停止、消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隔绝)(4)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观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景象、景观)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看)(5)病君之病在肌肤。

——《扁鹊见蔡桓公》(疾病、大病)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困苦不堪)(6)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石壕吏》(信)乃丹书帛曰。

——《陈涉世家》(写)(7)上上使外见兵。

——《陈涉世家》(皇上)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身体上的)(8)见昨日见军帖。

——《木兰诗》(看见)共13页,当前第2页12345678910111213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拜见)才没不外见。

——《马说》(通“现”,显露)(9)比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

——《核舟记》(靠近)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等到)(10)少宾客意少舒。

——《口技》(稍微)少时,一狼径去。

——《狼》(一会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年轻的)(11)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随从,跟随)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顺从,听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顺从)(12)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分给,分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这里指八分挂零,说明很小)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分内,名分)(13)文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文章)文过饰非。

(掩饰)(14)世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父子相继为一世)共13页,当前第3页12345678910111213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时代,朝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世上)(15)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事业,功业)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职业)(16)犯作奸犯科。

——《出师表》(触犯)(17)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达到)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做官,显贵)(18)当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抵充,相抵)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对着,面对)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应当)(19)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在……之后)(20)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翁》(砍伐)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攻打,讨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讨伐)(21)阴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水的南面,南岸)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阴暗)共13页,当前第4页12345678910111213(22)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用言语规劝)以塞忠谏之路。

——《出师表》(同上)(23)极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极点,极端)此乐何极。

——《岳阳楼记》(尽,穷尽)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到)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极其,非常。

这是副词用法)(24)国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国家)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国都,京城)(25)备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完备)众妙毕备。

——《口技》(具备,齐备)(26)径少时,一狼径去。

——《狼》(径直,一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直径)(27)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扶,持)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率领,统率)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将帅,将领)共13页,当前第5页12345678910111213(28)顾顾野有麦场。

——《狼》(看见)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看望、访问)(29)胜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陈涉世家》(尽,全部)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优美)(30)复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又)(31)称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称赞,赞许)袒右,称大楚。

——《陈涉世家》(号称)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称呼)不能称前时之能。

——《伤仲永》(符合)(32)乘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量词,辆)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同坐(一辆)战车〕(33)章又用篆章一。

——《核舟记》(印章)(34)惊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口技》(受惊)波澜不惊。

——《岳阳楼记》(振起)共13页,当前第6页12345678910111213(35)属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一类)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扁鹊见蔡桓公》(隶属,管辖)神情与苏、黄不属。

——《核舟记》(类似)(36)策执策而临之。

——《马说》(鞭子)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记载)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驱使)(37)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口技》(奇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零数)(38)许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上下、光景)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赞同、答应)(39)舍便舍船。

——《桃花源记》(丢下)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房屋)(40)志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记)共13页,当前第7页12345678910111213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志)(41)寻寻向所志。

——《桃花源记》(找)寻病终。

——《桃花源记》(不久)(42)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道路)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正道)(43)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固执)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本来)(44)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衰亡)今亡亦死。

——《陈涉世家》(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45)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发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推荐)共13页,当前第8页12345678910111213死则举大名矣。

——《陈涉世家》(成)(46)坐众宾团坐。

——《口技》(坐着)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因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同"座")(47)食谨食之。

——《捕蛇者说》(喂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说》(吃)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通“饲”,喂)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