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考作业

合集下载

国开作业《中国当代文学-形考任务》 (2)

国开作业《中国当代文学-形考任务》 (2)

题目:梁斌写出的第一篇反映高蠡暴动的短篇小说是()。

选项A:《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父亲》选项B:《夜之交流》选项C:《父亲》选项D:《抗日人家》答案:《夜之交流》题目:中国新诗史上第一位以表现石油建设和石油工人著称的“石油诗人”是()。

选项A:阮章竞选项B:梁上泉选项C:李季选项D:傅仇答案:李季题目:茹志鹃表现“游击队之母”英雄本色的小说是()。

选项A:《关大妈》选项B:《同志之间》选项C:《百合花》选项D:《春暖时节》答案:《关大妈》题目:50年代中期,大规模表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话剧作品主要有()等。

选项A:《布谷鸟又叫了》选项B:《山那边人家》选项C:《三里湾》选项D:《李双双》答案:《布谷鸟又叫了》题目:孙犁表现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的小说是()。

选项A:《山地回忆》选项B:《新儿女英雄传》选项C:《吕梁英雄传》选项D:《火光在前》答案:《山地回忆》题目:受传统小说“五虎将”模式影响的战争小说主要有刘流的()等。

选项A:《林海雪原》选项B:《保卫延安》选项C:《烈火金刚》选项D:《铁道游击队》答案:《烈火金刚》题目:《三家巷》中描写的“沙基惨案”发生在()中。

选项A:省港大罢工选项B:广州起义选项C:国民革命军北伐选项D:第一次国共合作答案:省港大罢工题目:在五六十年代坚持采用秘密方式写作的“七月诗派”诗人是()。

选项A:牛汉选项B:穆旦选项C:唐湜选项D:绿原答案:绿原题目:贺敬之的民歌体短诗以()为代表。

选项A:《桂林山水歌》选项B:《雷锋之歌》选项C:《西去列车的窗口》选项D:《回延安》答案:《回延安》题目:南方少数民族关于世界初创的原始神话很多,但英雄史诗不多,主要有()。

选项A:傣族的《召树屯》选项B:纳西族的《创世纪》选项C:白族的《开天辟地》选项D:苗族的《苗族古歌》答案:傣族的《召树屯》题目:被排除在“第一次文代会”之外的重要文学家主要有()等。

选项A:张爱玲选项B:朱光潜选项C:沈从文选项D:郁达夫答案:沈从文, 张爱玲, 朱光潜题目:《红岩》的三条线索是()。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只有简答和分析题)作业一四、简答题1、《三里湾》、《山乡巨变》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写合作化运动,开头都是写开会(或学习)贯彻建社或扩社的上级精神,然后写层层发动动员,写如何克服阻力,最后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或目标。

这构成了这类作品的基本的情节线索或模式。

而《创业史》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从中国农村现实这个大背景写起(如一开始的“题叙”),写农民祖祖辈辈的“创业”梦想,始终把各阶层农民改变自己生活和命运的内在要求作为重点,描写他们动机的形成,描写他们彼此间的冲突,以此来揭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变革是如何发生的。

这构成了《创业史》的基本情节线索。

2.“写命运”和“写政策”由于情节基本线索的不同,因此情节的布局也出现了差异。

《三里湾》等作品写会议、讨论、学习的场面不少,这样的情节布局是为了宣传和阐释政策,说明道理,多少是属于“写政策”的一类。

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差异,因此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前者是人物围绕事件转,是写人物对于外来的事件(合作化运动)所作出的被动的反应,合作化运动在作品中似乎是由外在的力量、由上级发动起来而加于农民头上的,这也就是所谓“运动群众”;而后者是因人物性格于命运冲突而展开事件,合作化运动出自人物的内在欲求,真正写出了“群众运动”。

因此《创业史》可以说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动机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即一是把历史的进程浓缩进了人物的命运中,通过人物对自身命运的改变概括了历史必然性;二是把历史的动因置于人物的动机之中,通过对人物的动机的分析于描写揭示了历史的必然性。

2、将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新诗潮"称为"朦胧诗",源于一个误解,但这一称呼形象地概括了"新诗潮"的特点,受到北岛,舒婷们的认同.朦胧诗关于"朦胧"问题的论争,直接缘于老诗人公刘对顾城几首小诗中流露出来的悲观消沉人生观的担心,公刘一方面觉得顾城很有诗才,坦率地承认自己写不出像《生命幻想曲》那样的诗句;一方面对顾城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悲观的人生观感到"颤栗",对顾城无所顾及地在诗中袒露消沉的思想状态和精神状态感到"惊异".因此,公刘怕顾城等年轻诗人误入歧途,呼吁"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同样,顾城的父亲顾工在读了顾城的《生命幻想曲》后,虽然在心中暗自为自己孩子能写出这样的诗而骄傲,却不能不为孩子的政治前途而担心,把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新诗潮"称为"朦胧诗",源于对他们诗歌创作的批评,实际上,初期朦胧诗在艺术上并不很"朦胧",较少运用整体象征,艺术上是明白的,朦胧诗论争的意义主要表现在诗歌的内容上,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就有张冠李戴之嫌,是一种误解.然而这一误解最后却成了正解,后来虽然有许多学者为朦胧诗正名,给这个新兴的诗派一个科学的命名,并正式提出将它称为"新诗潮".但是,无论是朦胧诗的反对者还是支持者,似乎都更钟情于"朦胧诗"这一称号,于是,一个贬义词成了当时流行一时的时髦.事实上,"朦胧"一词也确实概括了这一诗派的美学特征,经过论争,运用整体象征成为朦胧诗人的一种自觉追求.五、分析题1、是毛泽东和当时的时代决定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1983年,王安忆与母亲茹志鹃的美国之行,使她们经历了一次东西方文化的撞击,还收获了一本散文集《母女漫游美利坚》。

2.50年代前期,能较好地体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规范”的农村题材小说主要有马烽的《结婚》、谷峪的《新事新办》等。

3.几乎在朦胧诗出现的同时,小说创作中就出现了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等现代主义的尝试之作。

4.“十七年”小说中描写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吴强的《红日》、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5.“文革”中江青亲自培养的第一批“样板戏”中,有5部京剧现代戏,它们是《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和《海港》。

6.《动物凶猛》的女主人公米兰,可以看作是《空中小姐》中的王湄和《橡皮人》中的李白玲这两种女性类型的结合,兼具天真明朗与放荡妩媚两方面的特点。

7.如果说格非和孙甘露在叙事和语言方面,将马原和莫言的实验推到了极端,那么,则可以说余华在对人的生存方面发展了残雪的探索。

8.1981年,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发表后,终于使现代主义这一创作现象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潮流。

9.余华是1987年1月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开始引起人们注意的。

10.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等带有“黑色幽默”特点的现代主义小说。

11. 1950年赵树理担任《说说唱唱》的执行主编后,引起了三次大的风波,第一次是因为发表了一个描写落后农民的故事《金锁》。

12.“样板戏”《红灯记》为了改变原演出本中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一家三代“平分秋色”的状况,大力给李玉和扩戏。

13.海子一生充满激情和幻想,把印象派大画家梵高(凡·高)看作自己的人生榜样,像他的这位“瘦哥哥”一样,用燃烧生命的热情来投入诗歌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阶段作业2参考按主题排序后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阶段作业2参考按主题排序后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阶段作业2
参考按主题排序后
本文档将按照主题进行排序,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内容。

主题一:鲁迅与现代思潮
-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他关注社会现实并批判封
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压迫。

- 鲁迅的作品中融合了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对中国的
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他通过作品表达了对社会上种种现象的关切,对改革与进步
发出呼吁。

主题二:女性意识与性别议题
-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意识与性别议题是常见的话题之一。

- 作家们通过描写女性的成长、矛盾与心理变化来反映社会对
女性的束缚与期许。

- 这些作品旨在唤起社会对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的关注。

主题三:乡土文学的崛起
-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农村社会与人民生活。

- 作家们通过描绘农民的生活、农村社会的变迁以及乡土精神的传承来反映现实。

- 乡土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起着重要的地位,对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主题四:追求个体自由与人性解放
- 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一种对个体自由与人性解放的追求。

- 作家们通过刻画主人公的命运抉择、自由选择以及对人性的思考来表达对人类自由与尊严的渴望。

- 这些作品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以上就是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阶段作业2参考按主题排序后的内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参考答案题目已按字母A~Z排序一、单项选择题1. 1912年出版的《玉梨魂》曾风靡一时,是鸳鸯蝴蝶派最为畅销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其作者是(徐枕亚)。

2. 1921年7月,西谛在《评论之评论》第1卷第4期发表《文学与革命》,这是革命文学主张的最初萌芽。

西谛即(郑振铎)。

3. 1926—1929年,在《小说月报》上连续发表了三个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的作者,是当时尚在英国的(老舍)。

4. 1930年,丁玲以瞿秋白和王剑虹(丁玲的好友)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了中篇小说(《韦护》)。

5. 1944年到抗战胜利期间,老舍创作了一生中规模最宏大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组成,近一百万字。

这部小说是(《四世同堂》)。

6. 艾芜的第一部小说集与散文集《漂泊杂记》一起,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范围。

艾芜的第一部小说集是(《南行记》)。

7. 巴金的第一部小说是1929年问世的(《灭亡》)。

8. 被卞之琳誉为“抗战以来所出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沙汀的(《淘金记》)。

9. 被称为“鬼才”的新感觉派后起之秀是(穆时英)。

10. 冰心的第一篇小说就是谈女子教育问题的(《两个家庭》)。

11. 冰心于1919年8月在《晨报》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两个家庭》)。

12. 《财主底儿女们》是作为七月派作家贡献给新文学的重大收获。

其作者是(路翎)。

13. 奠定凌叔华文坛地位的成名作是1925年1月10日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五期)上发表的(《酒后》)。

14. 丁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

15. 短篇小说《法律外的航线》表现作者在一艘外国商船上的见闻,船上趾高气扬的洋人和贫困国人的鲜明对比,对偷搭轮船的穷人的残酷惩处,以及峡岸。

形考二答案

形考二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作业二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这人是(D)。

A.苏雪林B.郭沫若C.郑伯奇D.周作人2.《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B)。

A.鲁迅B.周作人C.胡适 D.沈雁冰3.小说《湖畔儿语》以儿童的视线和体验,讲述一个苦难家庭的故事。

其作者是(D)。

A.冰心B.冯文炳C.鲁迅D.王统照4.《教我如何不想她》流传甚广,并首次使用“她”字,经赵元任谱曲后,成为传唱至今的流行歌曲,这首诗的作者是(C)。

A.郭沫若B.胡适C.刘半农D.鲁迅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周朴园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5.文学研究会丛书中的第一部个人诗集《将来的花园》的作者、文学研究会诗人中最受推崇的诗人是(B)。

A.朱自清B.徐玉诺C.郑振铎D.叶绍钧6.洪深在20年代创作的代表作是(C)。

A.《卖梨人》B.《贫民惨剧》C.《赵阎王》D.《五奎桥》7.曹禺在大学期间创作的《雷雨》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一卷三期发表,是由一位著名作家和编辑推荐的。

这位作家和编辑是(D)。

A.鲁迅B.茅盾C.老舍D.巴金8.1921年7月,西谛在《评论之评论》第1卷第4期发表《文学与革命》,这是革命文学主张的最初萌芽。

西谛即(A)。

A.郑振铎B.恽代英C.邓中夏D.瞿秋白9.奠定凌叔华文坛地位的成名作是1925年1月10日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五期)上发表的(C)。

A.《绣枕》B.《女儿身世太凄凉》C.《酒后》D.《资本家之圣诞》10.“水族系列小说”《鱼》、《蚌》和《蟹》的作者是(D)。

A.张爱玲B.苏青C.凌叔华D.梅娘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1.鲁迅先后写了一系列表现农民的苦难、蒙昧和沉默的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题目为随机,用查找功能(Ctrl+F)搜索"水族系列小说"《鱼》、《蚌》和《蟹》的作者是()。

【答案】梅娘《财主底儿女们》是作为七月派作家贡献给新文学的重大收获。

其作者是()。

【答案】路翎《呼兰河传》就是在为一座呼兰河畔的小城作传。

其作者是()。

【答案】萧红《谈艺录》、《宋诗选注》和学术巨著《管锥编》的作者是()。

【答案】茅盾《为奴隶的母亲》在同类题材中,比许杰的《赌徒吉顺》和罗淑的《生人妻》都更深刻,也更具影响。

其作者是()。

【答案】柔石1912年出版的《玉梨魂》曾风靡一时,是鸳鸯蝴蝶派最为畅销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其作者是()。

【答案】徐枕亚1921 年7月,西谛在《评论之评论》第1卷第4期发表《文学与革命》,这是革命文学主张的最初萌芽。

西谛即()。

【答案】郑振铎1926—1929年,在《小说月报》上连续发表了三个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的作者,是当时尚在英国的()。

【答案】老舍1930年,丁玲以瞿秋白和王剑虹(丁玲的好友)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了中篇小说()。

【答案】《韦护》1944年到抗战胜利期间,老舍创作了一生中规模最宏大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组成,近一百万字。

这部小说是()。

艾芜的第一部小说集与散文集《漂泊杂记》一起,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范围。

艾芜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

【答案】《南行记》巴金的第一部小说是1929年问世的()。

【答案】《灭亡》被卞之琳誉为"抗战以来所出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沙汀的()。

【答案】《淘金记》被称为"鬼才"的新感觉派后起之秀是()。

【答案】穆时英冰心于1919年8月在《晨报》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

【答案】《两个家庭》沈从文小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答案】《柏子》奠定凌叔华文坛地位的成名作是1925年1月10日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五期)上发表的()。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阶段作业2参考按流派排序后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阶段作业2参考按流派排序后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阶段作业2参考按流派排序后一、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重要部分。

这些流派包括:1. 朦胧派- 朦胧派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

- 代表作家有戴望舒、臧克家等。

- 该派文学作品追求意象的表现,以及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

2.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冰心等。

- 这些作家关注个人情感和感受,注重形象描写和意境表现。

3. 实验派- 实验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支敢于突破传统的流派。

- 代表作家有余华、张承志等。

- 该派作家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

二、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另一支重要的流派。

以下是该流派的一些代表:1. 农民文学- 农民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中特殊的一支。

- 代表作家有许地山、贾平凹等。

- 农民文学作品关注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展现了真实的社会面貌。

2. 革命文学- 革命文学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等。

- 这些作家通过描绘社会现实和抨击不平等来唤起人们的革命意识。

3. 都市文学- 都市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中对都市生活进行描写的流派。

- 代表作家有王安忆、余华等。

- 这些作家以城市为背景,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价值观和困惑。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新兴力量。

以下是一些代表:1. 后现代派- 后现代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新兴派别。

- 代表作家有毕淑敏、陈冠中等。

- 这些作家通过对形式和语言的独特运用,表达对现实的感知和反思。

2. 新叙事派- 新叙事派是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杨绛等。

- 这些作家对叙事方式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以非线性、碎片化的方式呈现故事。

以上是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阶段作业2按流派排序后的参考内容。

不同的文学流派展示了不同的审美和思想倾向,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二)试题及答案.pptx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二)试题及答案.pptx

I960年前后,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出现了一个热潮,主要有(ABC)等。 A.李季的《杨高传》 B.臧克家的《李大钊》 C.田间的《赶车传》 D.郭小川的《望星空》 20世纪60年代初在京剧现代戏勃兴中出现的优秀剧目主要有(ABD)等。 A.《红灯记》 B.《智取威虎山》 C.《沙家浜》 D.《奇袭白虎团》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缅怀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ABe)等。 A.《芙蓉镇》 B.《古船》 C.《白鹿原》
B.《红色娘子军》 C.《沙家浜》 D.《智取威虎山》 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红色娘子军》和(八)。 A.《白毛女》 B.《红灯记》 C.《沙家浜》 D.《智取威虎山》 高行健与刘会远合作实验话剧是(八)。 A.《绝对信号》 B.《车站》 C.《正红旗下》 D.《野人》 海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长诗是(B)。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 题》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二)试题及答案
国开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在线形考
形考任务二
试题及答案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4年4月;适用于2024春季学期国开电大本科学员一平台在线形考考试。
形考任务二 试题及答案
提醒:试题随机抽取!!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题库中抽取单项选择题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
A.食指 B.北岛 C.舒婷 D顾城 “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有(ABC)等。 A.束为 B.马烽 C.西戎 D孙犁 “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BCD)等。 A.《三里湾》 B.《林海雪原》 C.《红旗谱》
D.《红岩》 《茶馆》所描写的“三个时代〃三(ABD)o A.从戊戌政变失败后清政府的腐朽黑暗 B.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 C.抗战爆发后日本人的奴役 D.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 《茶馆》中三个主要人物是(BCD)。 A.松二爷 B.王利发 C.常四爷 D.秦仲义 《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是(BCD)。 A.梁生宝 B.郭世富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阶段作业2参考按风格排序后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阶段作业2参考按风格排序后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阶段作业2参考按风格排序后一、自然主义风格自然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艺术风格,它追求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写和揭示,展现人性的悲剧和社会的局限。

代表作品有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冯骥才的《废都》等。

自然主义风格注重真实性和科学性,通过对社会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现实。

二、现代派风格现代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另一种重要风格,它推崇个体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的多样性。

现代派文学作品常常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和复杂的叙事结构呈现,突破传统形式的限制。

代表作品有钱钟书的《围城》和茅盾的《子夜》等。

现代派风格强调个体独立性,作者通过自由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了新时代的人们面对困境和冲突的姿态。

三、乡土写实风格乡土写实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种典型风格,它以农村为背景,真实地描绘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现象。

乡土写实作品常常用朴素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困境。

代表作品有老舍的《茶馆》和冯骥才的《马路天使》等。

乡土写实风格看似平淡,却能以真实的细节折射出社会的百态和人情冷暖。

四、象征主义风格象征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它通过象征和寓言手法,传达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象征主义作品常常采用隐喻、比喻和象征符号等艺术手法,引导读者进入作者的思想世界。

代表作品有沈从文的《边城》和毕淑敏的《孽海花》等。

象征主义风格注重隐喻和想象力,作者通过象征的表达方式,探索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意义。

以上是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阶段作业2参考按风格排序后的内容。

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每一种风格都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

2023年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二答案

2023年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二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作业二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旳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旳背甲里面士大夫旳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旳闪击,把某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何?就由于有这样露骨旳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旳困难。

”这人是(D)。

A.苏雪林B.郭沫若C.郑伯奇 D.周作人2.《人旳文学》旳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旳文学”、“平民旳文学”而名声大振旳(B)。

A.鲁迅B.周作人C.胡适D.沈雁冰3.小说《湖畔儿语》以小朋友旳视线和体验,讲述一种苦难家庭旳故事。

其作者是(D)。

A.冰心 B.冯文炳 C.鲁迅D.王统照4.《教我怎样不想她》流传甚广,并初次使用“她”字,经赵元任谱曲后,成为传唱至今旳流行歌曲,这首诗旳作者是(C)。

A.郭沫若B.胡适C.刘半农 D.鲁迅请结合作品旳详细内容,阐明周朴园形象旳矛盾性和复杂性。

5.文学研究会丛书中旳第一部个人诗集《未来旳花园》旳作者、文学研究会诗人中最受推崇旳诗人是(B)。

A.朱自清B.徐玉诺 C.郑振铎 D.叶绍钧6.洪深在23年代创作旳代表作是(C)。

A.《卖梨人》B.《贫民惨剧》C.《赵阎王》D.《五奎桥》7.曹禺在大学期间创作旳《雷雨》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一卷三期刊登,是由一位著名作家和编辑推荐旳。

这位作家和编辑是(D)。

A.鲁迅 B.茅盾 C.老舍D.巴金8.1923年7月,西谛在《评论之评论》第1卷第4期刊登《文学与革命》,这是革命文学主张旳最初萌芽。

西谛即(A)。

A.郑振铎B.恽代英C.邓中夏 D.瞿秋白9.奠定凌叔华文坛地位旳成名作是1925年1月10日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五期)上刊登旳(C)。

A.《绣枕》B.《女儿身世太凄凉》 C.《酒后》D.《资本家之圣诞》10.“水族系列小说”《鱼》、《蚌》和《蟹》旳作者是(D)。

A.张爱玲B.苏青C.凌叔华D.梅娘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1.鲁迅先后写了一系列体现农民旳苦难、蒙昧和沉默旳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一、引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末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创作的文学作品。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在思想、艺术表现、风格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1. 多元的创作思潮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的创作思潮,包括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纪实文学、新感觉派等。

这些不同的思潮体现了作家对现实问题的不同关注点和审美追求。

2.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当代文学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创新。

作家们在作品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并对其进行再创造,使当代文学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3. 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中国当代文学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通过作品展现了人们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作家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揭示了社会问题,并深入思考人性的弱点和挣扎。

三、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1. 《红高梁》——迟子建《红高梁》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揭示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的杰出作品。

小说通过对一个农村家庭的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描述,展现了农民阶级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 《活着》——余华《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通过一个农民的命运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苦难和人性的折磨。

小说以鲜明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人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存的坚持。

3. 《丰乳肥臀》——莫言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作品《丰乳肥臀》通过对一个中国农村家庭的历史变迁和女性命运的描绘,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变迁。

四、中国当代文学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学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展现了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也对社会的认知和思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思考,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改革,引起了社会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它对社会风气的改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2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2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试题及答案一、判断正误1 颁行语言文字法的主要目的是推广普通话。

选择一项:错2 充当普通话音节韵尾的音素一共有四个,即i、u、n、ng。

对3 iou、uei、uen 三个韵母,在使用中有时候省略韵腹,有时候省略韵头。

4 在给汉字注音时,字母i 只有充当韵腹时,上面的一点才能省略。

错5 韵母ü的原形在拼写时永远不会出现,因为注音时上面两点按拼写规则要省略。

错6 普通话其实就是北京话,北京话就是普通话。

错7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汉语拼音字母读音与拉丁字母读音并不相同。

对8 普通话声母p 和k 的发音方法完全相同,只是发音部位不同。

对9 根据规则,用汉语拼音拼写普通话,必须以词为书写单位,例如“鸭绿江”拼写为“YālùJiāng”。

对10 普通话语音系统中辅音音素则是22 个,但是辅音声母只有21 个。

对11 普通话语音系统的音素可以分为声母和韵母两大类。

对12 中响复韵母就是主要元音充当韵腹的韵母,例如韵母iang。

错13 普通话音节响亮、悦耳,原因是音节中元音占优势。

:对14 声调的类别是根据调值的具体类别归纳出来的。

对15 朗读和朗诵是一回事,二者没有区别。

错16 现代汉语方言呈现向普通话集中靠拢的趋势。

对17 “世间最难得的是人材”。

这个句子中词语使用完全正确。

错18 从构词法角度看,“血红”是限定式,“口红”是陈述式。

对19 “银耳、牺牲、板鸭”从造词法角度看,既是语法手段造词,又是修辞手段造词。

对20 词和语素的本质区别在于,词大多是由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语素多为单音节形式。

错21 “放大、高大、最大、远大、强大”都是词,不是短语。

错22 惯用语大多由三个音节构成,结构关系大多为动宾关系。

对23 “抨击、诽谤和批判违法乱纪行为是大众传媒的责任”,这个句子的词语使用没有什么问题。

错24 “花儿、玩儿、幼儿、女儿”都是词根+词缀构成的派生式合成词。

最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考答案doc

最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考答案doc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考答案作业1一、填空题1、胡风2、郭小川3、巴金4、路翎5、卢新华6、陈奂生7、高行健8、西线轶事9、池莉10、苏童11、北京12、吴琼花13、舒婷14、郭建光夺目15、福建16、章明17、朦胧18、姚文元19、浪漫20、山药蛋二、单选题1、a2、b3、d4、a5、d6、d7、b8、b9、a 10、c三、多选题1、abcd2、ab3、abc4、abcd5、bcd四、简答题1题提示:两条道路指“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

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赵树理的《三里湾》没有把两条道路的斗争写得尖锐对立。

第二,这种斗争主要是通过家庭人伦关系的变化的来表现的。

主要原因在于:作者较少受到当时流行的理论(意识形态)的影响,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2题提示:将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新诗潮”称为“朦胧诗”,源于一个误解,但这一称呼形象地概括了“新诗潮”的特点,受到北岛、舒婷们的认同。

朦胧诗关于“朦胧”问题的论争,直接缘于老诗人公刘对顾城几首小诗中流露出来的悲观消沉人生观的担心,公刘一方面觉得顾城很有诗才,一方面对顾城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悲观的人生观感到“颤栗”,对顾城无所顾及地在诗中袒露消沉的思想状态和精神状态感到“惊异”。

臧克家、丁力等人的批评挥动的却是政治的大棒。

臧克家在《关于“朦胧诗”》中说:“现在出现的所谓‘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一股逆流。

”丁力更认为,章明把这些诗称为朦胧诗不准确,把问题提轻了,不应该叫“朦胧诗”,而应该叫“古怪诗”,因为朦胧还是艺术问题,而古怪就是政治问题了。

因此,我们说,把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新诗潮”称为“朦胧诗”,源于对他们诗歌创作的批评,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就有张冠李戴之嫌,是一种误解。

然而这一误解最后却成了正解,后来虽然有许多学者为朦胧诗正名,给这个新兴的诗派一个科学的命名,并正式提出将它称为“新诗潮”。

最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考答案doc

最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考答案doc

最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考答案doc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考答案作业1一、填空题1、胡风2、郭小川3、巴金4、路翎5、卢新华6、陈奂生7、高行健8、西线轶事9、池莉10、苏童11、北京12、吴琼花13、舒婷14、郭建光夺目15、福建16、章明17、朦胧18、姚文元19、浪漫20、山药蛋二、单选题1、a2、b3、d4、a5、d6、d7、b8、b9、a 10、c三、多选题1、abcd2、ab3、abc4、abcd5、bcd四、简答题1题提示:两条道路指“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

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赵树理的《三里湾》没有把两条道路的斗争写得尖锐对立。

第二,这种斗争主要是通过家庭人伦关系的变化的来表现的。

主要原因在于:作者较少受到当时流行的理论(意识形态)的影响,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2题提示:将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新诗潮”称为“朦胧诗”,源于一个误解,但这一称呼形象地概括了“新诗潮”的特点,受到北岛、舒婷们的认同。

朦胧诗关于“朦胧”问题的论争,直接缘于老诗人公刘对顾城几首小诗中流露出来的悲观消沉人生观的担心,公刘一方面觉得顾城很有诗才,一方面对顾城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悲观的人生观感到“颤栗”,对顾城无所顾及地在诗中袒露消沉的思想状态和精神状态感到“惊异”。

臧克家、丁力等人的批评挥动的却是政治的大棒。

臧克家在《关于“朦胧诗”》中说:“现在出现的所谓‘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一股逆流。

”丁力更认为,章明把这些诗称为朦胧诗不准确,把问题提轻了,不应该叫“朦胧诗”,而应该叫“古怪诗”,因为朦胧还是艺术问题,而古怪就是政治问题了。

因此,我们说,把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新诗潮”称为“朦胧诗”,源于对他们诗歌创作的批评,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就有张冠李戴之嫌,是一种误解。

然而这一误解最后却成了正解,后来虽然有许多学者为朦胧诗正名,给这个新兴的诗派一个科学的命名,并正式提出将它称为“新诗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三仙姑2、红灯记3、江河4、19625、杨子荣6、汪曾祺7、周立波8、海港9、章明10、锻炼锻炼11、红色娘子军12、岗上的世纪13、邪不压正14、现实主义15、赵振开16、陈思和17、1958 18、于坚19、金锁20、杨炼二、单项选择题1、C2、B3、B4、C5、C6、A7、B8、A9、A 10、A三、多项选择题1、AC2、AB3、BCD4、ABCD5、BCD四、简答题1、1959年,《文艺报》组织的“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讨论中对《锻炼锻炼》的讨论,最终导致了对赵树理的否定性意见,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农村现实的歪曲,丑化了正在进入共产主义的农民形象。

这些意见是否符合作品实际?产生这种意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59年,《文艺报》以“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组织了对《锻炼锻炼》的讨论,有署名武养的读者指责这部作品不真实,“歪曲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的现实”,“诬蔑农村劳动妇女和社干部”。

虽然编辑部支持赵树理,以王西彦的《〈锻炼锻炼〉和反映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作为这次讨论的总结,肯定这篇小说“按照生活实际去刻画有个性的活人”。

后来老舍和茅盾也分别撰文对赵树理的创作进行了肯定的评价。

但是,当时文坛弥漫的激进主义文艺思潮和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最终导致了对赵树理的否定性意见,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农村现实的歪曲,丑化了正在进入共产主义的农民形象。

这些意见从现在来看显然是不符合作品实际的。

赵树理是努力地想加入“时代的大合唱”、想写歌颂农村新生事物的作品的。

但长期的创作定势使他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实际上将歌颂也写成了揭露和批判。

《“锻炼锻炼”》创作的本意是站在青年干部杨小四的立场上,维护农村中的新生事物,让自私落后的人出点丑,意在“批评中农和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

但实际上却揭露了农村生活的贫困和农村干部作风的粗暴,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益激化的“干群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考作业问答题参考答案第一次作业在20世纪60年代为什么会产生样板戏?样板戏是否具有文学价值?样板戏的概念:样板戏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在激进文艺思想的指导下,在全国盛演的以京剧现代戏为主要构成的剧作,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等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等。

样板戏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存在以及对它们的评价,是一个经常困挠戏剧界的课题。

这里论及的样板戏与它的本意略有区别,因为现在经常可见的样板戏主要是其中的京剧剧目,像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虽然同属样板戏,限于技术、市场等多种原因,其身影如今并不多见,至于交响乐《沙家浜》更难重新上演。

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定型之后若干年里又出现了“第二批样板戏”,其中的京剧剧目如《平原作战》和《杜鹃山》等,与此前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剧目一样仍然活跃在今天的戏剧舞台上,构成了戏剧理论界关注的样板戏现象。

给我们的民族与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史无前例的文革终于结束,经历一个时期的拨乱反正,文革中盛行的极左思潮以及坚持极左观念的人虽未敢称完全绝迹,毕竟已经不能再像文革时期那样风光无限。

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同样如此,作为文革时期主流意识形态中核心部分的极左艺术观念,以及在这一观念支配下创作、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文革极左政治思想的作品,也基本上被理论界与公众唾弃。

文革中流行的小说、诗歌、电影以及舞蹈,早就失去了读者观众,文革期间创作的一些美术作品现在也仅仅拥有作为一个时代表征的文物价值。

惟有样板戏却一枝独秀,至今依然活跃在戏剧舞台上。

文革期间红极一时、对文革中盛行的极左思潮起到过相当大程度的推波助澜作用,而且此后也一直被视为文革在文学艺术领域之象征的样板戏,不仅没有像同一时代、同类性质的其它文艺作品那样受到冷遇,相反,诸多样板戏中的核心唱段甚至整剧还能经常在舞台重现,更重要的是它们不仅拥有观众,而且也确实得到不少观众发自内心的喜爱。

这一现象不仅是对那些在文革中惨遭迫害者情感的挑战,同时也是对文艺理论的挑战。

要完整地阐释样板戏现象,涉及到两个相关却又不完全相同的理论问题,其一是对样板戏现象成因的探究,其二是对这些剧目的历史评价问题。

如果说样板戏有其艺术成就,那么最重要的成就是在音乐唱腔方面,而不是它的情节冲突、它所塑造的人物。

样板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相当多优秀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获得了超出它所承载的剧本文学内涵的独立价值,这既是它们在当时广为流传的基础,也是样板戏在文革之后仍然有其生存空间的基本条件.第二次作业1、1959年,《文艺报》组织的“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讨论中对《锻炼锻炼》的讨论,最终导致了对赵树理的否定性意见,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农村现实的歪曲,丑化了正在进入共产主义的农民形象。

这些意见是否符合作品实际?产生这种意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1959年,《文艺报》以“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组织了对《锻炼锻炼》的讨论,有署名武养的读者指责这部作品不真实,“歪曲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的现实”,“诬蔑农村劳动妇女和社干部”。

虽然编辑部支持赵树理,以王西彦的《〈锻炼锻炼〉和反映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作为这次讨论的总结,肯定这篇小说“按照生活实际去刻画有个性的活人”。

后来老舍和茅盾也分别撰文对赵树理的创作进行了肯定的评价。

但是,当时文坛弥漫的激进主义文艺思潮和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最终导致了对赵树理的否定性意见,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农村现实的歪曲,丑化了正在进入共产主义的农民形象。

这些意见从现在来看显然是不符合作品实际的。

赵树理是努力地想加入“时代的大合唱”、想写歌颂农村新生事物的作品的。

但长期的创作定势使他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实际上将歌颂也写成了揭露和批判。

《“锻炼锻炼”》创作的本意是站在青年干部杨小四的立场上,维护农村中的新生事物,让自私落后的人出点丑,意在“批评中农和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

但实际上却揭露了农村生活的贫困和农村干部作风的粗暴,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益激化的“干群矛盾”。

因此,一经发表,就受到了批判。

赵树理是一位站在农民立场上为农民说话的作家,特别是他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使他在五、六十年代总是显得“右倾”,显得不合时宜。

可以说,时代在变,而他的创作思想几乎没变,因此,他总是受到批判。

事实上,自从《邪不压正》、《金锁》等作品受到批评以后,赵树理也意识到自己与时代的差距,也努力改变自己的创作来加入“时代的大合唱”,但他又不肯违背生活的真实,就像《锻炼锻炼》一样,实际上将颂歌也写成了揭露和批判,这样,他努力的方向总是与时代的要求恰恰相反。

时代要求他写出农村中“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和两个阶级的斗争,但他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两条道路”和“两个阶级”的斗争并不是农村中的主要矛盾。

人们对赵树理的指责和批判,实际上是当时文艺界越来越高涨的激进主义文艺思潮和越来越严重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反映。

也说明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始终与当时的主流意识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因此,尽管老舍、茅盾、王西彦等作家一再为赵树理辩护,也并不能改变赵树理作品“不合时宜”的命运,也就无法改变赵树理最终在劫难逃的命运。

2、阿庆嫂与胡传魁、刁德一之间的“智斗”,主要内容是什么?精彩之处是什么?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并经久不蓑?答:《智斗》是《沙家浜》中最精彩的一场戏,所谓“智斗”是指阿庆嫂在与胡传魁、刁德一周旋的过程斗智斗勇的故事。

在“智斗”这场戏中,充分展示了阿庆嫂的风采,她不但具有一个地下工作者所应有的机智和敏锐的斗争经验,同时也具有开茶馆的老板娘所应有的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处事作风。

正如剧中人刁德一所说:“这位阿庆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

”当她一听说胡传魁的部队就要到来,立即通过“日本鬼子前脚走,他后脚就到了”的判断,从而确定了自己的斗争策略。

在与胡传魁和刁德一的周旋中,巧妙地利用胡传魁的愚蠢,面对刁德一的步步紧逼,察言观色,滴水不漏。

作品的精彩和巧妙之处在于,不但突出了阿庆嫂的智慧和沉着,而且也渲染了刁德一的狡猾和凶狠,他先是从以前没见过阿庆嫂而产生怀疑,再从阿庆嫂曾在日本人眼皮底下救过胡传魁而加重了疑心,继而从单刀直入问新四军的行踪,引阿庆嫂上钩,最后甚至想出了化装成老百姓下湖捕鱼,让藏身在芦苇荡里的新四军自己走出来的诡计,给阿庆嫂配上了一个真正的对手。

而胡传魁虽蠢,却每每事出有因,完全符合他的性格和特征,是这场戏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阿庆嫂的性格特征正是在与这两个人物性格的冲突中凸现出来的。

“智斗”是《沙家浜》精华所在,受到观众的欢迎而经久不蓑的原因主要是有“戏”,即戏剧冲突更能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

一方面“智斗”是敌我斗争最直接、最复杂、最巧妙、最紧张、戏剧矛盾最汇集的一场戏,也是最能迸出火花的一场戏,整个“智斗”充满着戏剧矛盾,是《沙家浜》最为精彩的部分。

另一方面《沙家浜》的角色原型,直接来自民间文学中非常广泛的“一女三男”的角色模型,在“智斗”中,观众真正欣赏的是阿庆嫂滴水不漏带点江湖习气的对话,是她如何周旋于胡传魁、刁德一两个男人之间,也就是说,“智斗”适应了观众具有民间趣味的审美要求,观众更愿意、更喜欢带有传奇色彩的“地下斗争”。

3、将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新诗潮”称为“朦胧诗”是不是一种误解?为什么?答:将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新诗潮”称为“朦胧诗”,源于一个误解,但这一称呼形象地概括了“新诗潮”的特点,受到北岛、舒婷们的认同。

朦胧诗关于“朦胧”问题的论争,直接缘于老诗人公刘对顾城几首小诗中流露出来的悲观消沉人生观的担心,公刘一方面觉得顾城很有诗才,坦率地承认自己写不出像《生命幻想曲》那样的诗句;一方面对顾城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悲观的人生观感到“颤栗”,对顾城无所顾及地在诗中袒露消沉的思想状态和精神状态感到“惊异”。

因此,公刘怕顾城等年轻诗人误入歧途,呼吁“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同样,顾城的父亲顾工在读了顾城的《生命幻想曲》后,虽然在心中暗自为自己孩子能写出这样的诗而骄傲,却不能不为孩子的政治前途而担心。

因为在那个年代,“朦胧”就意味着现代,“现代”意味着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就意味着颓废,颓废也就意味着反动。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如果说章明发表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还只是就艺术上对朦胧诗提出批评的话,臧克家、丁力等人的批评挥动的却是政治的大棒。

臧克家在《关于“朦胧诗”》中说:“现在出现的所谓…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一股逆流。

”丁力更认为,章明把这些诗称为朦胧诗不准确,把问题提轻了,不应该叫“朦胧诗”,而应该叫“古怪诗”,因为朦胧还是艺术问题,而古怪就是政治问题了。

“古怪诗的出现是受国内和国外的影响。

在国内,有些人对过去的新诗重新评价,为过去不受群众欢迎的流派,如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反动派翻案,这是不好的。

”(丁力《新诗的发展和古怪诗》)因此,我们说,把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新诗潮”称为“朦胧诗”,源于对他们诗歌创作的批评,实际上,初期朦胧诗在艺术上并不很“朦胧”,较少运用整体象征,艺术上是明白的,朦胧诗论争的意义主要表现在诗歌的内容上,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就有张冠李戴之嫌,是一种误解。

然而这一误解最后却成了正解,后来虽然有许多学者为朦胧诗正名,给这个新兴的诗派一个科学的命名,并正式提出将它称为“新诗潮”。

但是,无论是朦胧诗的反对者还是支持者,似乎都更钟情于“朦胧诗”这一称号,于是,一个贬义词成了当时流行一时的时髦。

事实上,“朦胧”一词也确实概括了这一诗派的美学特征,经过论争,运用整体象征成为朦胧诗人的一种自觉追求。

五、分析题(40分)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立意新颖独特,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

该题不得少于1000字。

1、《“锻炼锻炼”》“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但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趋激化的“干群矛盾”而受到了批判。

你认为,赵树理是否有可能逃脱这场批判?为什么?答:在五、六十年代特殊的文化语境中,赵树理受到批判,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从赵树理的创作情况和创作风格来看,赵树理不能与新的国家意志构成了新的时代共名,不能不陷入创作的困境,与当时的文化语境产生矛盾,必然引起批判。

赵树理是一个自觉而本色地代表农民立场的作家,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争环境下,为了有别于知识分子视角下的新文学叙事立场,他的创作受到了高度的推崇,一度被誉为“赵树理方向”。

但随着战争的胜利,新的国家意志构成了新的时代共名,对农民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民的本来立场及其文化形态并不总是与时代共名相一致的。

这时候,本色的赵树理不能不陷入创作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