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证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证分析一、引言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所建立的一系列程序、政策和制度,以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遵守法律法规,保护公司资产,防止欺诈和错误以及促进业务有效性和效率。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经济利益和声誉。
本文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力。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重要性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内部控制可以确保企业的财务报告真实、准确,及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规范经营活动,避免资源浪费和虚报。
(3)合规性和法律风险的控制。
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合规经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降低违法风险。
(4)风险管理和防范欺诈。
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有效防范欺诈和错误。
(1)保护公司资产。
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范资产损失和盗窃,保护公司的利益。
(2)防范风险和确保经营稳健。
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确保经营的稳健性,降低风险,确保企业能够持续经营。
三、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证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选取了若干家知名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合规性、风险管理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不同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1. 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实证研究发现,一些企业存在财务报告失实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账目虚报、资产负债表失衡、损益表错误等。
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员工素质低、管理层失职等原因导致的。
这些问题导致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给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了不确定性,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和声誉。
2. 合规性和法律风险控制实证研究发现,一些企业在合规性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表现为相关法律法规的不遵守、环境污染、违规行为等。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有效性分析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有效性分析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管理的难度逐渐加大,为了保证经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内部控制制度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点。
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增加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利润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本文将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分析三个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深入探讨。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预防和避免不必要的风险,防止企业资金被挪用和损失。
其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防范企业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第三,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增强企业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促进企业信用升级,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第四,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规范企业的管理,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增强企业的合规性和法律风险管理能力。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
其中,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主要包括内部控制政策和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包括制定各项制度的目标、实施步骤、控制措施和内部控制标准等;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是将制度落实到具体操作中去,包括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和流程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是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分析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是确保企业的安全和稳定性。
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分析是衡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指标。
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透明度。
1、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体现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是否覆盖全面、是否强调重点、是否符合规范等方面。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评价方法8篇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评价方法8篇第1篇示例: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评价方法一、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企业内部控制是保障企业财务报告准确性、合法性和完整性的重要制度和程序。
它通过规范企业活动、降低风险、促使员工依规操作,进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确保企业长期稳健发展。
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能增强企业的信誉度,吸引投资,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控制环境评价: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管理层的诚信度、员工的素质和能力等。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管理层的诚信度息息相关,只有管理层高度重视内部控制,才能建立起一个严密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
2. 风险评估:企业应对外部和内部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包括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人员风险等。
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价,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 控制活动评价:控制活动是指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而设立的程序和制度。
企业应对现有的控制活动进行评估,包括财务内部控制、运营内部控制、合规性内部控制等,确保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和适当性。
4. 信息与沟通评价:信息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只有及时、准确的信息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
良好的沟通机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应畅通无阻,确保信息的顺畅传递。
5. 监督与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是持续改进的基础。
企业应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等部门,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1. 自评: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自评的方式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管理层和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制定评估标准和流程,对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自查自评,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 外部评价:企业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价。
外部评价可以提供客观的、独立的评价意见,帮助企业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 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门之一,负责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估和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证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证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企业整体运行的有效性及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确保企业的财务报告准确可靠,防范和发现风险,保护企业资产和资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证分析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1. 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系统,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机制等要素。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合法性和及时性,保护企业资产和资源,防范和管理风险,推动企业有效的经营。
(1)全面性: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一种全面的系统,包括各项控制措施和环节,覆盖财务和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
(2)合规性:内部控制需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可靠。
(3)及时性:内部控制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确保企业的运行高效和持续发展。
(1)保障企业资产和资源的安全。
(2)降低风险,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3)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1)财务报告准确性:通过审计报告、财务报表分析等方法,评估企业的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准确。
(2)风险管理效果:通过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评估,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效果。
(3)业务经营效率:通过成本控制、资源利用效率等指标,评估企业的经营效率。
2. 实证分析方法(1)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案例,分析其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及其影响。
(2)问卷调查:对企业管理人员和内部控制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看法。
(1)大多数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弱点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内部控制流程不完善、人员配备不足、内部沟通不畅等方面。
(2)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和财务报告准确性有显著的影响,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和财务披露的可靠性。
(3)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企业的规模、行业特点、管理水平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差异。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摘要】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识别潜在风险,并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的概念,然后阐述了其原则与要求,以及方法与工具。
随后详细讲解了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的实施步骤,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其实际应用。
从分析的启示、挑战和未来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这篇文章将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的重要性与实施过程,为企业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重要性、研究背景、意义、概念、原则、要求、方法、工具、实施步骤、案例分析、启示、挑战、未来发展1. 引言1.1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的重要性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运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经济效益和风险控制能力。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应对外部环境和市场变化所带来的种种挑战。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分析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企业能够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避免可能引发的财务损失和声誉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
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分析和评估,企业可以发现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和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质量。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对企业的发展和长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是企业持续发展和健康经营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旨在探讨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估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重要性及意义。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证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证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达成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制度,以确保企业的资源安全、业务效能和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证分析进行论述。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
企业确保资源的安全和正确使用,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有效的
内部控制也能够保护企业的利益不受到内外部欺诈行为的侵害,维护企业的声誉和信誉。
有效的内部控制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决策质量和风险管理能力,减少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和
不确定性,增强企业的抵御能力和竞争力。
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由于企业规模和业务复杂性的增加,内部控制的实施难度和成本也随之增加。
一些小型企业或新兴行业可能由于人员和财
务资源的限制,在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
一些企业存在管理层的道德风
险和道德风险,可能会出现内部控制失灵和漏洞,进而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
国际
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和技术创新的迅猛发展,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一定的挑战。
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至关重要。
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内部控
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显著影响。
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企业
应该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不断完善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证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证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目标、维护资产、保护利益,采取各种控制措施,防止内外部风险和问题对企业的影响。
其有效性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营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从理论角度来看,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增强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大要素上。
具体来说,控制环境包括企业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伦理价值观的塑造等;风险评估包括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控制活动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过程,包括授权、监督、审计等;信息与沟通是为了保证各级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有效传递;监督是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包括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等。
这些要素相互配合,可以确保企业运营的顺利进行。
虽然理论上企业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但实证数据显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我国企业中,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存在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不够到位,导致控制活动的效果不佳。
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也存在问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足,造成对于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的有效性降低。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企业的管理层应该增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对内控的认知和理解。
企业需要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流程和制度,并相应配套投入资源。
企业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和监督,确保控制活动的有效性。
政府和监管机构也应该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和指导,建立相应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虽然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增强管理层的重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执行和监督等措施,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营管理的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一、引言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保护企业资产和资源,预防、发现和纠正错误和不当行为,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管理活动。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1.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包括财务报告可靠性原则、固有风险原则、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原则、内部控制和审计的协同性原则等。
这些原则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基础,只有遵守了这些原则,企业内部控制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2.内部控制的要素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前提,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的纽带,监督是内部控制的保证。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保护企业的资产和资源,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合法合规地进行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只有达到了这些目标,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才得以体现。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需要持续性的监督和改进。
企业应当不断地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和修订,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分析1.内部控制自评价内部控制自评价是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方法。
企业可以根据内部控制的要素和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对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内部控制优化评估是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发现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改进。
这种评估方式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确保优化评估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4.内部控制成熟度评估。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达到经济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性措施,以确保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准确和可靠、财产安全以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一种管理活动。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对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与监控。
本文将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否能够有效地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和可靠、合法合规地开展经营活动。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 完整性: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该涵盖企业的所有相关业务和风险,并且各个环节之间应该相互配合,确保企业全面有效的管理。
2. 可靠性:企业内部控制措施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和减少风险,确保企业的财产安全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3. 及时性:企业内部控制应该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风险和问题,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和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4. 合规性:企业内部控制应该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确保企业合法合规地经营。
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有多种,可以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1. 自评与外部审计自评与外部审计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自评是企业内部自行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包括自评问卷、自评报告等形式,通过内部人员的自我检查,了解内部控制体系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外部审计是由专业的审计师团队进行的内部控制评价,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通过独立、客观的审计手段全面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 问卷调查与访谈问卷调查与访谈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内部控制调查问卷,征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了解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访谈是指通过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内部控制的相关认识和理解,评价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证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证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障资产安全、提升经营效益和规避风险,通过建立各种制度和措施,对内部经济活动进行有序管理和监督的过程。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业务运营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保护企业的利益和投资者的权益。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指的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并在实际操作中得以落地和执行。
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减少风险,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保障内部经济活动的安全和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助于减少风险。
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如财务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等。
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及时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措施,减少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和损失。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助于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
企业内部控制通过规定和优化企业资源的使用方式,合理调配企业各种资源,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助于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规范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运营,减少操纵财务信息和欺骗投资者的可能性,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为了验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利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实证研究可以通过采集和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模型构建,得出客观和科学的结论。
实证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通过比较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程度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来验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可以通过统计分析企业的财务指标、经营指标和市场指标,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估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可以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过程的调查和访谈,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的落地情况,验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进行案例分析,从中总结出内部控制的最佳实践和经验,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有效的企业内控能够助推企业实现工作质量与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然而,就当前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而言,普遍存在许多问题,限制了内控管理效益的发挥。
对此,企业必须重视和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合理评价,并在评价结果基础上不断优化、完善内控模式,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有效性,推动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分析企业的内部控制包括企业经营目标、经济效益目标等方面,同时需要包括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控制目标。
为确保企业经济业务开展的有效性,企业内控需遵循企业会计工作准则,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充分确保相关会计材料真实、全面。
在内控实施过程中,需根据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对内控政策、措施进行合理制定,确保能够满足企业各项工作开展要求[1]。
换言之,企业内控工作效果对于企业战略目标发展与实现有着直接关系,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加强对内控管理的高度重视,结合战略目标规划,选择合理的可执行的战略内控,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因素企业的内控管理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企业唯有加强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明确、分析,方可实施有效的企业内控。
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内控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对以下相关因素予以高度重视。
(一)内控认知情况企业经营管理,要求企业全体人员全面、清晰认识内控工作的重要性,才能确保企业内控工作的有效落实,避免内控工作形式化。
同时,这也是影响到企业内控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缺乏对内控的高度、深入认识,不利于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升,同时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不良影响。
(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性企业内控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密切相关。
企业的经营发展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为内控管理有效性的充分发挥提供制度保障。
所以,内控制度建立的完善性会对企业内控实施有效性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2]。
内控制度的缺失,或者是内控制度的不完善,将会造成企业内控工作没有必要依据,使得各项内控工作的开展仅凭员工的个人主观,无法保障内控工作的全面性与有效性。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达到经营目标,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和财务信息真实性而建立的一种管理体系和控制方法。
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
本文将从有效性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析。
首先,有效性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之一、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保障企业资产和财务信息的安全,防止错误和欺诈的发生。
同时,它可以确保内部流程的合规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
有效的内部控制还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预防风险的扩大,保护企业的利益。
因此,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必须注重有效性,不仅仅是一个纸上的规定,更要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发挥作用。
要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自评报告:企业可以通过编制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自评报告是由企业内部进行编制的,可以详细描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控制活动等情况,评估其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让企业内部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部控制情况,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外部审计:外部审计是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
审计人员将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其有效性和合规性。
外部审计能够提供客观的评价结果,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专业的建议和改善方案。
3.内部控制测试:内部控制测试是企业通过具体的测试工作来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该测试可以通过抽样的方式选择控制活动进行测试,以验证它们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内部控制测试可以直接反映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对企业加以改进和完善提供具体依据。
4.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点和优先级。
企业可以通过定期的风险评估来发现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
风险评估可以帮助企业更全面地了解内部控制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总结起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保障资产安全和财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保证。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达成其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程序和制度。
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确保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护企业资产,防止欺诈和错误发生,以及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政策。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层了解控制系统的强弱,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在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时,需要综合考虑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五个要素。
对于控制环境,企业需要考虑组织结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意识和态度、人员的整体素质等因素。
强有力的控制环境可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风险评估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企业需要评估其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来应对这些风险。
在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时,需要看企业是否能够充分评估和应对各种风险。
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包括授权程序、分离职责、审计轨迹等。
评价控制活动的有效性,需要考虑这些活动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以及是否能够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信息与沟通也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企业需要确保信息的准确和及时传递、以及内外部沟通的有效性。
在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时,需要考虑企业是否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和及时传递,以及内外部沟通的有效性。
监督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企业需要确保有适当的监督机制来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评价。
评价监督的有效性,需要看企业是否能够建立适当的监督机制,并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
在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自评、外部评价和内部审计。
自评是企业自行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种方法,通常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面试和文件审阅等方式进行。
外部评价是由外部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士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还可以采用成熟度模型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成熟度模型通常包括多个阶段,从初级到成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达到经营目标,有效管理风险和确保运作效率而建立的一系列措施和程序。
它包括一系列管理活动、制度、规范和程序,以便能合理地实现企业目标、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合理使用资产、保障经济效益以及遵守各类法律法规。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利润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评价和监控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1.1 风险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风险管理。
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和管理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通过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企业可以提前预防潜在的风险,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从而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资产保护企业内部控制还包括资产保护。
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保障企业的资产免受盗窃、损坏和浪费。
这包括对重要资产的保险、监控和保管,以及对员工和外部人员的资产管理和监督。
通过建立健全的资产保护机制,企业可以降低资产损失的可能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增加企业的利润。
1.3 财务报告准确性企业内部控制还包括财务报告准确性。
通过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程序和机制,企业可以确保其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
这包括对财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报告过程进行监督和审核,以及对财务人员的监督和审计。
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企业可以防范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1.4 合规性企业内部控制还包括合规性。
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遵守各类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包括公司治理法规、会计法规、税收法规和劳动法规等。
通过建立健全的合规性机制,企业可以确保自身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避免法律风险和法律责任,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COSO框架COSO是美国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架构委员会的缩写,是国际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框架。
该框架将企业内部控制定义为一个过程,以提供对实现企业目标的合理保证。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证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证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合规性,通过制定相应的管控政策、流程和机制,对企业内部各项活动进行规范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手段。
它对于保障企业利益、防范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角度进行评估。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在实践中,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和权限、制定标准和程序、建立内部审计等,可以有效减少财务报告的错误和欺诈行为的发生,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研究表明,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投资者信心,有利于企业吸引外部融资和降低融资成本。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还可以从防范风险的角度进行评估。
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防范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内部风险如员工不当行为、管理失误等,外部风险如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
通过建立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规范业务流程、加强内部审计和风险监控等,可以提前识别和应对风险,减少损失的发生。
研究表明,有较好的内部控制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风险挑战,提高业绩和长期竞争优势。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还可以从提高经营效率的角度进行评估。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种规范和监督企业内部活动的手段,它通过梳理业务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浪费和冗余,提高企业内部工作效率。
研究表明,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度和适应度与企业业绩和经营效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良好的内部控制不仅可以提高效益,还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还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估。
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一种对财务报告、风险和效率的管理手段,更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通过规范企业内部行为,保护企业利益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企业可以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和舆情对企业形象和信誉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合规性,预防和发现欺诈行为,保护资产,促进经营效率和效益所建立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程序和措施。
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提高运营效率,增加财务透明度,增强企业治理和管理的可持续性。
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1.合规性:企业内部控制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要求,遵守从业守则和企业规章制度,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进行。
2.可靠性:企业内部控制应当能够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确保企业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能够获取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3.风险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应当能够有效地识别、评估和管理各类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确保企业的资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4.运营效率:企业内部控制应当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效益,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滥用,确保企业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5.信息和沟通:企业内部控制应当能够确保信息的畅通和有效传递,确保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及时做出决策。
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风险评估法风险评估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确定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然后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对各类风险进行预防、控制和管理,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流程评价法流程评价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另一种方法。
通过对企业各项业务流程的评价,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改进建议,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各项流程,确保其符合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市场需求。
3.自评和外部审计法企业可以通过自评和外部审计的方法评价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达成经济目标,保护企业资产,确保财务报表真实可信,以及防范风险,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企业自身规定所实施的一揽子管理制度和措施。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将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评价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关系到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和财务报告真实可靠,同时能够减少内部风险带来的损失。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1.合法合规性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通过企业合法合规的程度来衡量。
合法合规是内部控制的基础,企业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企业自身规定来实施内部控制。
如果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明确、制度健全、执行到位,可以有效避免违反法规和规定,保障企业合法合规经营。
2.资产保护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也可从资产保护的角度来衡量。
内部控制可以通过设立审批流程、分工制度、权限控制等管理制度来规范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保护企业的资产。
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配套措施合理完备、管理制度得以落实,可以降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和疏漏,防范企业资产的损失。
3.财务报告真实可靠性财务报告真实可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
企业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建立会计核算、财务报告、审计等制度来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信。
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且执行有效,可以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从而增强企业的财务透明度和客观性。
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问题,评价的结果可以发现问题、改进制度、优化流程,并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定性评价法企业内部控制的定性评价方法是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情况进行审核、检查、评估和判定,然后得出质量判断的评价方法,主要有:(1)分析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对制度是否完善、执行是否严格进行分析。
(2)分析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情况,对企业的业务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等进行分析,进而探究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措施是否得当,以及防范措施是否有效。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随着企业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准确把握企业的运营状况,规避风险,提高运营效率,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探讨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企业资产和提供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制度。
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 合理性:内部控制制度必须符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规模,不应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2. 目标导向: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对企业的各项经营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确保企业能够按照规划执行。
3. 可操作性:内部控制制度必须简单明了,易于操作和执行,员工能够理解并严格遵守。
4. 及时性:内部控制必须能够及时反映企业的运营情况,并且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确保企业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5. 对策性:内部控制应当拥有有效的对策措施,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迅速应对。
为了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运用一些评价方法来进行分析。
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自我评价、风险自评、控制自评和审计评价等。
1.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由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和员工对内部控制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和理解,了解员工对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短板和不足之处,从而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
2. 风险自评风险自评是企业管理层自行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
管理层可以通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及时进行控制和预防。
3. 控制自评控制自评是企业内部控制主管部门自行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4. 审计评价审计评价是通过内部审计部门或外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XX集团为例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XX集团为例为了保证企业能够规范运作、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必须实施内部控制机制。
本文以XX集团为例,分析其内部控制有效性。
一、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简述1.组织结构方面:XX集团公司设立了集团管理部,专门负责集团内部控制的规划、实施和监督工作,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和网站,方便员工查询和使用。
2.人员配备方面:XX集团公司着力完善内部控制人员培训制度,通过组织内部控制培训和外部专业培训,提高员工对内控的认识和理解,增强风险意识。
3.业务流程方面:XX集团公司对各业务板块的流程进行了规范化管理,确保业务流程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包括采购、生产、库存、销售、薪酬等环节。
4.内部监督方面:XX集团公司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对集团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督促各部门正常运行。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根据上述内部控制机制,本文对XX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具体内容如下:1.组织结构的完善程度XX集团公司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同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和网络平台,实现了内部控制的全面管理,在组织结构方面较为完善。
2.人员配备的合理性XX集团公司通过内外部培训提高了员工对内控的认识和理解,有效提升了内部控制效能。
但还需完善内部控制人员的专业水平,确保部门负责人和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业务流程的规范和运行情况XX集团公司对各生产、经营环节的流程进行了规范化管理,确保业务流程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但是公司需要进一步细化各流程环节,增强控制操作的可操作性和进一步优化风险控制。
4.内部监督的全面性XX集团公司的内部监督机构能够有效地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具有一定的全面性。
但是监察机构需进一步完善监测指标、规划年度计划,实现内监的有效发挥。
综合来讲,XX集团的内部控制机制还需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在内部监督机制和人员培训方面,要注重提高控制人员和部门负责人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提高内部控制的协调性和有效性。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机制,是保护企业利益和资产的重要手段。
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仅是为了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更是为了保障企业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成为了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1. 有效性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有效降低各种风险的发生概率,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保护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以及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2. 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标准: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考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执行情况和效果。
具体包括:内部控制目标的确立是否清晰明确;内部控制措施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是否到位;内部控制措施的效果是否显著。
3. 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性: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降低经营风险;(2)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3)保障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增强各方对企业的信心;(4)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1. 内部控制自评价: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评价的方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的优点是节省成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但由于自评存在着主观性和局限性,因此需要结合外部评价来进行验证。
2. 外部评价:企业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价,以求得更加客观的评价结果。
外部评价通常包括审计、评估和咨询等形式。
外部评价的优点在于客观性强、专业性强,可以有效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3. 内部控制评价框架:企业可以根据COSO(内部控制一体化框架)、COSO ERM(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等专业内部控制评价框架,系统地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控制的有效性分析1绪论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经营风险、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
尤其是现代经济的飞速的发展奠定的公司制企业的基础。
然而在一个大的公司系统里,部控制又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此外中小企业的频频建立也为部控制的建立提出新的挑战。
金融危机过后,大家都在自省,找到自己的缺陷,而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部控制的问题。
完善的企业部控制已经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本文针对当前企业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成因,提出完善企业部控制的建议。
1.2 部控制概述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是随着企业加强部管理和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种自我调整和制约的手段,从其形成至完善,大体经历了“部牵制的采用--制约机制的建立--控制体系的形成”三个阶段。
只要存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部控制。
企业制定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其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程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部控制的职能不仅包括企业管理者用来授权与指挥进行购货,销售,生产等经营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还包括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和设置的各项规章制度。
因此,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目前,我国的企业部控制制度建设和理论相对滞后,我国公司制企业以及一些事业单位在部控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况且我国的部控制的发展制度还不健全。
使研究企业部控制的理论与实务成了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1.3 影响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根据COSO的研究,部控制包括五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构成要素,就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
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也正是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
然而,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中,部环境和部监督两个要素是目前我国企业做的最差的部分。
部控制环境是部控制所赖以依存和运行的,对其建立和实施发生影响的多种因素的总和,它是部控制运行的基础。
没有有效的部控制环境,部控制的目标、容、方法等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管理当局对部控制须持有肯定态度,并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最高管理当局应该认真组织与领导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工作,并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控制制度的规定,采用相应的管理政策与措施以保证制度的切实可行。
如果企业的治理环境、结构不合理,或者企业文化里没有部控制或监督的理念,及时制定的控措施也是纸上谈兵,更谈不上制度的有效运行。
部环境讲起来很虚,实际上又很实在。
中国的社会文化对部控制环境不是很有利,这跟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关联。
比如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比较欧美和国的大型并购案例。
单从并购合同就能看出很大的区别。
比如主合同一般都有几十页,再加上合同的副本就三五百页了,而国并购合同都是只有两三页纸。
国外把违约的一切可能性采用程序化一一列出来,对任何一种违约都有处理办法,国却是含糊其词,背后隐藏着很多风险。
其次,转型时期对利益分配和道德诚信的认识,对整个部环境存在很大挑战,价值观比较紊乱,没有已经固化下来的标准,要做也都是纸面化的东西。
部监督。
部监督是再控制,是目前最令人担忧的地方。
首先,几十年历史的大型国企,都不缺制度,条目特别多,不能说不完善,但是制度跟制度之间的衔接是否合理,却没人说得清楚。
其次,制度的执行情况更是没人能说明白,大型企业都缺乏一套有效的部监督体制。
大企业一般都有一个审部,干什么工作?还是在做财务审计、专项审计和责任审计,真实的管理审计几乎都没有做。
再加上很多领导不太重视部审计工作,在人员和资源配置上都不理想,所以很难做好部监督,也就根本没办法去判断制度执行的好坏。
此外,信息沟通对企业的管理也是不容小觑的。
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天天在与信息打交道。
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人、团体、组织贯通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
管理与管理层、管理层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都需要沟通来掌握和传播信息、交流思想。
整个公司借助沟通可使组织部成员之间主动地把我自己与他人、与总体的动态联系,从而推动组织发展。
为保证企业管理运作和控制监督的有效执行,企业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必须以有效的沟通方式加以确认、捕捉、和传递。
管理者必须密切关注部沟通。
1.4 有效的部控制制度涉及到的原则(1)合法性原则: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部会计控制规的要求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完善并落实本单位的部控制制度。
(2)有效性原则:应当约束企业所有部会计工作人员,不得拥有超过部控制的权力,将合理的部控制落到实处,提高其有效性。
(3)全面性原则:部控制应当涵盖单位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和相关岗位,将控制措施和手段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各个环节,尽可能加大部会计控制制度这一“网”的密度,使各项工作和业务在这一“网”有条不紊地进行运作。
(4)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和岗位设置以及职责权限划分合理,各单位应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工作安排时,将互为不相容的职务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去执行,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利用他们之间的制约关系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
(5)成本效益原则:建立和实施部会计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合理控制成本,达到相对最佳的控制效果。
部会计控制在强调其技术性的同时,作为一项实际的工作还要强调其社会性,片面追求控制效果而忽视控制成本是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
(6)适应性原则:部会计控制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部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加强对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不断修订和完善。
2 当下部控制存在的问题2.1部控制机构设置不规,制度不健全对于部控制机构与制度的不完善,首先,是因为单位管理层的重视不够,其次,是对于现有的理论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
中小企业缺乏监督,更缺乏监督体系,致使奖罚不到位,使各层次领导及员工责任心不强,思想和行为随意而不规。
有的企业没有制度化的部审计,该设审机构的不设,该配备的专职或兼职审人员缺席;有的设有部审计,形同虚设,独立性不强,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虽然说中小企业经营活动单一,经营规模小,但是这不应该是问题的根源。
中小企业人员配置上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这样就造成岗位设置缺乏有效牵制性。
目前中小企业部控制能力明显薄弱,没有建立完全的部控制制度,既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人员,也没有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工作流程和控制环节中。
不少中小企业的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部牵制”原则根本没有建立,甚至有些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审核等全由一人包办。
其直接后果是,在会计上使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管理上导致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牵制,造成管理脱节。
2.2 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从目前部控制的制定与执行效果来看,大多数企业都会按照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相应的部控制制度,甚至是严格逐级逐层的制定控制环节和控制点。
但对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执行却存在明显的漏洞,如无人监督和难以落到实处,造成有章不循,有制度不依,处罚不严,使单位控制度被明显弱化,部控制形同虚设。
这势必造成整个公司管理的无序性和随意性,严重扭曲了部控制既定目标和应发挥作用的初衷,丧失了它的权威性,更谈不上在有效的执行好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确保部控制质量。
事业单位也是如此,贪污受贿事件屡见不鲜。
今年初春神木县农村商业银行原副行长龚爱爱,被查出在京拥有多处房产,这个房姐是倒下了,但是还有许多钻空子的人在其中受益。
可见事业单位的部控制还是漏洞百出的,他们的制度不是不严谨,只是其中人员的执行不力造成的局面。
2.3 部控制队伍组织素质有待提高说到部控制环境和部控制制度,以及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归根到底还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
没有高素质的控人才那已形成一个完备的部控制机构,更别提是有效地部控制。
我国这发面的人才还是欠缺的,现在一些大企业中的控人员也并非是真正的控专业的人员,大多都是经过数年的管理里的摸爬滚打才了解其中的一些表面的东西。
现实中企业核心人员的个别属性存在私心,人员素质低下。
对起约束作用的控制度不情愿接受,甚至不愿意加强控制度建设。
在人事政策方面也设有建立起完整的人力资源流转机制和激励机制,产生部人控制现象。
制度可能因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误解指令而失效;制度可能因有关人员的相互勾结、外串通、合伙舞弊而失效;制度可能因管理当局越权控制、执行人员滥用职权或屈从于外部压力等原因而失效。
2.4 部控制的有效性与成本效益等原则的冲突无论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多么完善,都无法消除其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和局限性。
这种缺陷和局限性决定了部控制不能绝对保证预防或察觉错误和不正常的现象。
比如说: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企业在建立控制度时,可能因成本与效益关系放弃一些理想的控制度,选择一些理论上并非十分完善的控制度;制度一般仅针对常规业务活动而设计,对于个别的、偶发的业务难以建立有效的控制;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客观经营环境、业务活动和性质则是不断变化的,制度总是滞后于环境的变化3 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3.1 人员的滥用以及人员素质不够人员的任用影响着企业部控制环境的优劣。
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不分,且权力凌驾于所有公司制度,所制定的部控制制度难以得到遵循。
且他们对部控制制度认识不足,甚至有些仍旧采用传统管理经验来经营企业,而不是用现代规化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导致企业根本未建立部控制制度。
家族式的企业管理及其独断专行的行事作风给企业部控制的良好运行带来极大的阻碍。
还有就是,出于对家族成员的信任,管理者通常让家族中的某位成员兼任会计,而不是专业的会计人员。
从而,许多企业并未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即使设计了良好的部控制制度,没有良好的执行环境,也是徒然。
或者有些企业文化建设只停留在泛泛地宣传上,没有真正同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以至于企业缺乏应有的向心力。
人们当提到部控制的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最多的就是部审计的问题,也就会联想到的是公司的财务问题。
但是,一个系统的部控制的机构或是环境不单单只是公司的财务问题,包括的是公司的方方面面的。
形成的应该是囊括公司各个部门,以及业务之间也会有一定的联系,部牵连的一个系统,所以更需要更专业的人才。
目前,国在这个行业里面临很严重的人才短缺。
以中铁集团为例,现在从事控工作的都是做从基层慢慢成长起来的、经历过很多工作岗位的业务骨干,对企业整个运行很熟悉,学习能力也比较强,对控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