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论语》导读分析

合集下载

探究《论语》中的孔子思想

探究《论语》中的孔子思想

探究《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论《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所倡导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本文将就《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人文关怀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文关怀,他强调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论语》中多次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比如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和学习,使得君子既能够表现威严,又能够保持谦逊。

二、仁爱与人际关系仁爱则是《论语》中最为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阐述了仁爱的含义和重要性,比如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对他人待遇应该如同对待自己一样。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爱,人们才能够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三、教育与人才培养孔子主张通过教育来提升个人的修养和才能,并且强调了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如他说:“教无类。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是无差别的,应该普及到每一个人。

孔子也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的努力。

四、政治与善治《论语》中也探讨了孔子对于政治和善治的思考。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善治与领导者的品德和才能密切相关。

他反对道德败坏的领导者,同时也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强调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公正的政治智慧。

五、宗教与信仰孔子的思想中也涉及到宗教和信仰的问题。

他不对神明和来世谈论过多,注重对人间生活的关怀和改善。

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对先祖的尊重和信奉,强调通过对祖先的敬意和礼仪,维系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六、道德与行为规范《论语》中的孔子思想也强调了道德和行为规范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诚信、忠诚、恭敬等美德,认为只有通过良好的行为规范,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高中语文 必修一 名著导读《论语》和孔子(精品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一 名著导读《论语》和孔子(精品版)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 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其中有一句话: “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 年前孔子的智慧。”
孔子,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 第二。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 文化名人”之首。相传曾修《诗》《书 》,订《礼》《乐》,序《周易》,撰 《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 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 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 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温,良,恭,俭,让
温——面慈貌和,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良——心地纯善,只有利他之心,而无自私 之念;
恭——出门如见大宾,平等恭敬每一个人;
俭——心安于道,自奉俭约,视名利如浮云;
让——“自卑”而尊人,言谈举止进退皆合礼 仪。
孔子思想: 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爱
人” ;主张“礼”,维护、恢复周礼;主张 “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礼乐 治国)”。
子贡善于经商
之道,富致千金, 为孔子弟子中首 富。相传,孔子 病危时,未赶回, 子贡觉得对不起 老师,别人守墓 三年离去,他在 墓旁再守了三年, 一共守了六年。
子贡赎奴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子人路在(其拯他溺诸)侯受国牛中:做 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子可路以拯到溺国者库,中其领 取个国家赎诸金侯给。国他的有中一赎赎次了金。, 一孔 个孔子 鲁子说的 国弟 人:人 之 必子 ,“拜 。 拯赐子(之 孔 溺回贡(以 子 者国子(牛曰矣后端贡,:。的木)拒子“”名赐绝路鲁))收在呀受人下一。 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 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不只是个人的事 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 赎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 你的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 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由《论语》分析孔子的观察之术

由《论语》分析孔子的观察之术

由《论语》分析孔子的观察之术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

孔子一生勤劳好学,熟读古代文献典籍,相传他曾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大约在而立之年就学有所成。

他一边收徒讲学,一边从事政治活动。

据说其弟子先后有三千多人,精通六艺并有成就者有七十二人,为儒家学派培养了大批人才,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也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评价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孔子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并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新的创造,他的启发诱导教学与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孔子的因材施教虽重点在教但着眼点必定在材上。

如何区别不同人的才,观察就必不可少了。

观察,即是以视觉器官感受事物存在,经由感官而获得对外部事物的认识。

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以此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那孔子到底是怎么观察的?《为政篇》中有一则: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哉?人焉哉?意思是: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观察他是怎样去做的,考察他能安心干什么。

那么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是孔子观察人物的基本原则。

孔子认为观察事情评判人物必须防止随大流,反对人云亦云,而应做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篇》)。

意思是:大家厌恶的,一定要去考察。

大家喜欢的,也一定要去考察,防止感情的蒙蔽。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在观察人物方面他也坚持这个标准。

他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里仁篇》)。

翻译是,人的过失,和他的品性有关,我们观察一个人所犯的过失,就知道这个人是不是仁了。

名著导读《论语》

名著导读《论语》

《论语》名句集锦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上) 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 1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子路)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上)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公冶长) 19.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季氏) 2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 语· 为政)
名著导读《论语》
哲学思想: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对富贵的态度:富贵于我如浮云
处世 思想
对仕宦的态度: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对人生的态度:生无所息
对鬼神的态度:敬而远之
名著导读《论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多次。省(xǐng):检查反省自己。
谋:办事。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
六.为政者以道德教化治国,主张统治者以身作则,对民众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名著导读《论语》
2、教育思想
名著导读《论语》
教育 思想
教 学
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启发式教学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温故知新
名著导读《论语》
学习态度: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名著导读《论语》
晚年时期
近70岁,孔子回到鲁国。 很受尊敬,享受国老的 待遇,但政治上得不到 重用。孔子退而修诗书 礼乐。
名著导读《论语》
孔子因求仕得不到重 用,乃集中精力从事 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 人,身通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 者七十二人。
名著导读《论语》
他先后删《诗》、 《书》,订《礼》、 《乐》,修《春秋》, 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 了全面整理。老而喜 《易》,曾达到“韦 编三绝”的程度。孔 子一生的主要言行, 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 整理编成《论语》一 书,成为后世儒家学 派的经典。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分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分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分析
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孔子,更是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灵魂。

《论语》作为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文献来源,深刻地将其形象展示给后人。

在《论语》中,孔子以生动形象展示了其博大智慧、不拘一格教义、深厚人情、热忱助人。

一方面,孔子以自己的智慧出类拔萃,在《论语》中不同的场景中展示不同的才智。

就拿他写诗的能力比如说,在《论语》第三十四章“谏逐客”中,孔子在出使归来后,要求接待客人时调礼,写下一首名为《文王之什》的诗。

一方面,诗歌本身充满了哲学思想,能够清晰地表现出孔子对统治者要履行责任,不滥用官权的伟大意志;另一方面,孔子在选字、调和、构思等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证明了他拥有极为丰富的智慧。

另一方面,孔子能够用一种放开的思维方式,将自己的教义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给人们,《论语》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他的智慧,他把
自己的教义作为人的教导,不去拘泥于一种形式,他的教义也远不止是政治,他还用自己的教义讲解了农耕、论诗、读书、做人等各个方面,而且每一个内容都有其自身的智慧,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文化。

此外,《论语》也清晰地反映了孔子的深厚人情。

在孔子身边,
有着众多学生,他不只是传授知识,还给他们指导人生、引导道德。

他对待学生也不拘泥一格,传授给学生很多知识,这表明他对学生有极高的重视,并且注重他们的思想发展,而非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此外,孔子还不忘回馈助他的人,《论语》中更是可以看到他对助他
的人的热忱。

总而言之,《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表达了一个具有博大智慧、不拘一格教义、深厚人情、热忱助人的伟大人物。

他为人们普及和传承着儒家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

解读《论语》中的孔子与教育思想

解读《论语》中的孔子与教育思想

解读《论语》中的孔子与教育思想1. 引言《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深入解读《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2. 孔子的教育观点孔子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张虚心向他人请教。

他还强调“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强调通过复习已有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

3. 培养德行和品格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格修养。

他认为,“君子不力”,即君子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并且以身作则,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4. 勤奋努力与实践孔子倡导勤奋努力和实践。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表示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随时借鉴他人的优点,从经验中学习。

5. 个性化教育孔子提倡个性化教育,他说:“因材施教”(《论语·为政》),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

6. 倡导乐观积极的心态孔子鼓励学生们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他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了知识和道德修养后,就能摆脱迷茫、忧虑和恐惧。

7.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深远意义。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习惯;注重德育与智育并重,在培养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品德与品格;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并以身作则。

结论通过解读《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于教育的看法,并从中获得启示。

孔子强调学习、德行、实践和个性化教育等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教育依然具有深远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论语名著导读教案

论语名著导读教案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

教读文本时,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数:2个第一课时一、导课: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万世师表,道贯古今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 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

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二、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师。

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

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

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一)孔子的历史贡献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详细的展现与解析。

这些思想包括了孔子对于教育的目标、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和阐述。

在本文中,我们将结合《论语》中的原文,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逐一分析和解析。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围绕着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展开。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修身,然后齐家,再治国,最后才能平天下。

这一理念体现了孔子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视。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待人接物的态度,要做到不愠不火,能够以礼待人。

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孔子主张人们要有所作为,要有所立足之地,同时也要追求他人的认可和了解。

这一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于人格培养的关注,他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才能在社会中获得自己的位置和尊重。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方法和过程。

在《论语·为政》中,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段话表明,孔子主张通过德行和礼仪来教育人民,而不是通过刑罚和惩罚。

他认为,只有通过德行的教育,人们才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和秩序,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还包含了对人性和教育目的的思考。

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理解,认为人性本质是相近的,但通过不同的学习和培养可以产生差异。

这一观点体现了孔子对于教育目的的思考,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总的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与解析。

他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倡导以德行和礼仪来教育人民,强调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论文

《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论文

《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论文《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论文摘要:高校语文教材中《论语》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孔子的诸多教育教学思想。

我们可以借助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在《论语》相关内容的讲析中渗透孔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传授,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也从教育理念的高度为大学生的未来准备了一定的职业素质,从而放大了语文课程的能量,其价值不言而喻。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思想。

高校语文教材中《论语》12则分别选自《为政》《公冶长》《雍也》《泰伯》《子罕》《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等十二章,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孔子的诸多教育教学思想。

教师在《论语》教学中,可以更深入地解析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从更高的层面领悟《论语》的精神境界。

一、因势利导《子罕》篇记孔子言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村野农夫问事于孔子,孔子对事务事理并无了解,却能通过“叩其两端”的反问方式,层层剥笋,引导村夫自己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条语录不仅启示了我们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教育的方式,即启悟式教学。

孔子以能否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启发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

《卫灵公》篇记孔子言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季氏》篇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这些言论都充分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坚持启悟的方法。

二、学思兼修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此话阐明了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学思兼修的重要性。

孔子始终强调“学”的重要性:“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学”的内容又须不断温习,才能充分掌握。

03《论语导读》第三课

03《论语导读》第三课

論語 導讀
子路之死
背景:卫出公辄是卫庄公蒯聩的儿子。卫庄公蒯聩, 卫灵公的儿子,因为刺杀卫灵公的老婆南子未遂, 被逐,外逃的蒯聩通过这次政变夺回王位。《左 传·哀公十五年》
卫孔圉(孔文子)取大子蒯聩之姊(孔伯 姬),生悝。孔氏之竖浑良夫,长而美,孔 文子卒,通于内。大子在戚,孔姬使之焉。 大子与之言曰:“苟使我入获国,服冕乘轩, 三死无与。”与之盟。为请于伯姬。
論語 導讀
闰月,良夫与大子入,舍于孔氏之外圃。昏, 二人蒙衣而乘,寺人罗御,如孔氏。孔氏之 老栾宁问之,称姻妾以告,遂入,适伯姬氏。 既食,孔伯姬杖戈而先,大子与五人介,舆 豭从之。迫孔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
栾宁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季子(子路 為孔氏邑宰 )。召获驾乘车,奉卫侯辄来奔。 季子将入,遇子羔将出,曰:“门已闭矣。” 季子曰:“吾姑至焉。”子羔曰:“弗及, 不践其难。”
論語 導讀
論語 導讀
論語 導讀
《论语导读》第三讲
三、 子 路 与 颜 回
論語 導讀
子路、颜回其人其事
1、颜渊、子路共坐于门,有鬼魅求见孔子,其目 若日,其形甚伟。子路失魄口噤;颜渊乃纳履拔剑 而前,卷握其腰,于是化为蛇,遂斩之。孔子出观, 叹曰:“勇者不惧,智者不惑,仁者必有勇,勇者 不必有仁。”
論語 導讀
2、孔子尝使子贡出,久而不返,占得鼎卦无足, 弟子皆言无足不来;颜回掩口而笑。孔子曰:“回 笑,是谓赐必来也。”因问回:“何以知赐来?” 对曰:“无足者,盖乘舟而来,赐且至矣。”明旦, 子贡乘潮至。
正卯)
பைடு நூலகம்
論語 導讀
《论语导读》第三讲
二、 子 路 其 人
論語 導讀
《孔子家语·弟子解》:“仲由,弁人,字子路, 一字季路,少孔子九岁。有勇力才艺,以政事著名。 为人果烈而刚直,性鄙而不达于变通。”

导读范文(优选八篇)

导读范文(优选八篇)

导读范文(优选八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导读范文(优选八篇)导读范文(篇一)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导读

《论语》导读

《论语》导读《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其主要内容包括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和行为,以及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道德观。

本文将以《论语》为导读,介绍其中的重要内容和思想。

一、孔子及其弟子《论语》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所编写的书籍,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反映了他们对政治、伦理、文化等方面的观点。

其中,孔子是《论语》的主要人物,书中几乎所有的言论和故事都与他有关。

孔子倡导“仁”,强调个人品德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提倡不断追求自己的内心和行为的完美。

孔子的弟子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子路、颜回、子贡、宰我等人。

这些弟子都受孔子的影响很深,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同时也深化了这些思想。

二、儒家核心思想历史上,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而《论语》则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它是一种关注他人的态度,重视社会活动和人性的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有着深刻的阐述。

他认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仁者”不妒忌、不怨尤、不愁虑,能够保持冷静和睿智。

另外,儒家思想还重视家风建设、家庭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规范。

孔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说,在做好自己的前提下,将自己家庭的事务管理好,再把这种精神意识扩展到整个国家和社会范围之内。

三、互动故事《论语》中有很多反映人性、家庭、政治等方面问题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可能是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

孔子在对话中主要是提出问题,而弟子则回答问题,这种方式反映了教育的本质。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注家庭伦理、子女教育、个人品德等方面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

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思而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四、影响与意义《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实文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思想和文化特点。

《论语》导读第十二讲——语言特色

《论语》导读第十二讲——语言特色

对其他人的动作、神态描写,用语也很简练。如在《阳货第十七》
人虽欲中自绝阳,其货何伤于指日月责乎?孔多见其子不知量“也。怀其宝而迷邦,可谓仁乎?”以简练的语言描写 了阳文货对孔子那种有才不施展,不算是有仁智做法持有反对的态度;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 与?抑或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 之。夫子之求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与?” (《学而第一》)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第三》) 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 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 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第七》) 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 之,何陋之有?” (《子罕第九》)
得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并把“知言”与“知 ”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
《论语》往往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把人物的心理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活画了出来 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命”、“知礼”相提并论,看作为人处世的必要智能。 《公冶长第五》中“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何诛?’”通过孔子之话简练地描写了宰予贪睡的性格;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5、全文中有少量的章节采用“短评式”组织成章,简短有力,节奏快。
苟;“仁者,其言也仞。(《颜渊12·3》仁人,他的言语迟 《论语》中句子的表达方式极为丰富,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长句与短句的结合运用,整句与散句的运用,语气语调强弱分明,节奏语速有快有慢,形成一种规律性的变化,试
”(孔子说:“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改,由子产作最后文词上的加工润色。

《论语》导读教案共3篇

《论语》导读教案共3篇

《论语》导读教案共3篇《论语》导读教案1《论语》导读教案随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关注,孔子和《论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记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在学生中间普及《论语》,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和精髓是必要且迫切的任务。

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论语》的基本背景和思想精髓。

2. 能够分析《论语》中的各篇章节的中心思想。

3. 能够从《论语》中汲取启迪和精神,用生活实践加以运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使学生对《论语》有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2. 分析《论语》中的各篇章节的中心思想;3. 学习《论语》中精髓的生活实践方法并运用。

三、教学内容和方式1. 教学内容(1) 《论语》的基本背景:孔子的生平及思想、《论语》的传承和发展等。

(2) 《论语》的整体框架:《论语》所包含的内容及各篇章节的基本思想。

(3) 《论语》的精髓:仁、义、礼、智等观念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2. 教学方式(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在讲解中,老师要把握主线,简洁明确的概括每一篇章的核心内容,引领学生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和精髓;而在讨论中,老师可以针对某个篇章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论语》的理解。

(2) 角色扮演通过选取一些篇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可以体验到其中的情境和角色,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和精髓。

(3) 个人体验引导学生在课后结合日常生活实践,感受和发掘《论语》中提及的种种生活智慧和精神力量。

四、教学评估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应针对教学目标展开多样的评估方式。

包括课堂评估和作业评估两种。

1. 课堂评估覆盖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对各个篇章的理解情况;(2) 学生的讨论参与度;(3)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4) 学生对《论语》个人体验的分享。

2. 作业评估(1) 检查学生掌握了哪些篇章的内容,以及对每个篇章的理解情况;(2) 检查学生是否能够从《论语》中汲取生活经验,如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如何做一名忠诚、勇敢的人等。

孔子与《论语》导读ppt课件

孔子与《论语》导读ppt课件

道德伦理
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等 道德准则,成为了中国道德伦 理的核心内容。
社会价值
孔子的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具有重要
意义。
03
孔子与《论语》的关系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
01
仁爱
孔子提倡仁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论语》中记
录了孔子关于仁的言论,强调了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仁。
《颜渊篇》
涉及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赏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人道主义思想,告诫人们要尊重他人,不要 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才能 获得真正的快乐。
阅读《论语》时,不仅要理解其意义, 更要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注重整体
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一章或某一句话, 而应将《论语》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把握其核心思想。
《论语》中的重要篇章导读
《学而篇》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出“学而 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观点。
《为政篇》
探讨政治伦理,提出“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等观点。
孔子与《论语》导读
• 孔子简介 • 《论语》简介 • 孔子与《论语》的关系 • 《论语》导读 • 结语
01
孔子简介
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
孔子出生在贵族家庭,但家道中落,他自幼刻苦好学,精通六艺,后成为伟大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的成书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论语选读)《论语》导读教材

(论语选读)《论语》导读教材
学 温故知新 谨言慎行
为人处世
以身作则,推己及人
学习态度: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下:形容词做名词,不如 自己的人。
孔子说:“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 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
2020/10/1
名著导读《论语》
24
❖学习规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论语 地位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后来被尊奉为儒家经典,成为《四书》
(包括《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中的一种,甚至被尊为儒家
之《圣经》。
《论语》从西汉开始就已经成为了读
书人必读的著得极其重要。在现代,《论语》对于
研究孔子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更是
2020/10/1
名著导读《论语》
20
• 2、教育思想
2020/10/1
名著导读《论语》
21
兴办私学
2020/10/1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七十有二人名。著导读《—论—语》《史记·孔子世家》 22
温、良、恭、俭、让
有教无类
教育 思想
教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启发式教学 举一反三
2020/10/1
名著导读《论语》
26
孔子论学习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 有教无类。
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 奉行?”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宽仁之道)吧! 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2020/10/1
名著导读《论语》
19

《论语》导读 教案

《论语》导读  教案

1. 了解孔子生平及《论语》相关常识;识记《论语》中经典篇章。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解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4 .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论语》中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 .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经典篇章,并能理解、背诵。

引导学生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取其精华,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提升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1 .诵读法。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

授课时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进行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论语》、多媒体。

3 课时1、多媒体展示: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蔡伯潜《诸子通考·绪论》2、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

3、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

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代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

4、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

而在国外,一所所孔子学院也相继成立,孔子的思想已影响到全世界的人。

(多媒体展示)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

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罗大经《鹤林玉露》5、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圣人的教诲吧。

《论语》导读第一讲孔子的代与生平

《论语》导读第一讲孔子的代与生平

20岁,委吏(仓库)乘田(牛羊); 尝为季孙氏牧牛羊
21岁,任司职吏,司吏人口。
29岁,(公元前523年,鲁昭公19年。)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神农氏造五弦琴,禁止淫邪,匡正人心。桐木,能知闰 年,能知秋,
长三尺六寸,象征着一年三百六十日; 宽六寸,象征六合;前广后狭,象征尊卑; 五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 大弦为君,小弦为臣。宫、商、角、徵、羽五音。
西周初期在思想上奉行敬天保民之说。施行裕民政治,实现 了社会的安定繁荣。
西周后期,内外矛盾不断加剧,国力日益衰弱。周幽王奢侈 淫逸,贪婪无厌。终于在犬戎进攻下国破身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放弃镐京迁都洛邑,从这年到公元前 476年,是中国史上的春秋时代。
平王东迁以后,王室日益衰微。各诸侯国不再定期向天子纳 贡、朝觐、述职,东周王室失去了诸侯朝聘贡献这一重要收入。 地小贡少的东周天子已不能对诸侯国发号施令,只是在名义上 保持天下共主的地位。
北京国子监孔子像 山东曲阜孔子雕像
衢州孔氏南宗家 庙孔子行教像
吴道子所画的经典孔子像 南宋马远画孔子像
陕西长武县民间收 藏的明代孔夫子青 铜造像
二○○六 年孔子标
准像
台北、台南孔庙
(5)其他附加服务。
11.检验和验收
5.4 供应商对竞争性磋商文件有任何异议的均应在递交响应文件截止时间1天前向磋商小组或采购代理机构提出,在规定时间内未提出异议的视为完全认同本竞争性磋商文件的要
30,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
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
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 7、汉武帝时确立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察举制。
C项,“强烈谴责了同时代那些治学之人的不学无术”错误,原文“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可知批评的是“舍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0/24
光明的大道。 名著导读《论语》
17
二、孔子及儒学的命运
❖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均推尊孔子。亚圣孟子认 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 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
2020/10/24
名著导读《论语》
18
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 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和上马石。
名著导读《论语》
7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 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 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 从不回头的强人。
2020/10/24
名著导读《论语》
8
2020/10/24
一、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
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生于
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
2020/10/24
名著导读《论语》
6
2020/10/24
孔府大门 孔府大门,明代建筑。三 间,灰瓦 悬山顶,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每间 辟一门,黑漆红牙 ,狻猊铺首,菊 花阀阅。明间上悬"圣府"竖匾,为明 代严嵩书。左右柱上悬挂木联:“与国 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 道德圣人家。” ,为清代著名学者纪 昀书,其中"富"字上无点,"章" 字 中竖通上去。意为孔家富贵无头,文 章通天。门前有粉白照壁、明代石狮
❖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 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 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 “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 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 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020/10/24
名著导读《论语》
2020/10/24
名著导读《论语》
13
孔子一生
他在鲁国做过官, 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 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 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 一个私家学派——儒家。
2020/10/24
名著导读《论语》
14
❖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 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 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有异质,学无常师。尝问礼于老子,
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
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摄鲁国
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
六十八返鲁。卒于敬王四十一年
(公元前名4著7导9读)《论,语》 年七十三。
9
孔子像
2020/10/24
名著导读《论语》
10
一、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删《诗经》《尚书》, 定《礼记》《乐记》,
赞《易经》,
修《春秋》,
以传先王之道。
2020/10/24
名著导读《论语》
11
2、兴办私学
2020/10/24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七十有二人名。著导读《—论—语》《史记·孔子世家》 12
❖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
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 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 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 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 教育,整理《诗》、《书》等古 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 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之先例。公元 153年设官守庙,"掌领礼器"。公元541年始塑孔子像,
"旁立十子"。隋、唐时多次扩建重修。公元1105年(北宋徽宗崇宁 四
年)颁孔子像"冠服制度用王者,冕十二旒,衮服九章"。公元1021年扩
建孔庙为三路布局,四进院落,"凡增广殿庭廊庑三百十六间"。公元
1499 年重修扩建至现存规模。公元1725年重建大成殿等建筑。 孔庙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
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2020/10/24
名著导读《论语》
4
孔庙,全称至圣庙,亦称阙里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心。 前479年孔子逝
世,鲁哀公尊孔子为"尼父","故所居堂,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
",岁时奉祀。公元前195年刘邦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开帝王祭祀孔子
名著导读
2020/10/24
名著导读《论语》
1
万 世 师 表 ,道
贯 古 今
2020/10/24
百 代 馨 香 , 德 配 天 地
名著导读《论语》
2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 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 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
2020/10/24
名著导读《论语》
3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 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 子的智慧。”
2020/10/24才被中国人尊为名著至导读圣《论语先》 师,万世师表。 16
【 颁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
奖 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
辞 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
】 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
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
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
留下的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疼痛,而是刻骨铭
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
现占地140000多平方米。南北长1300多米,东西宽150多米。有金、
元、明、清时期建筑104座466间,碑刻1172通,古树1250株。孔庙
建筑群仿皇宫之制。空间和平面布局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为中轴,
院分九进,建筑东西对称排列。
2020/10/24
名著导读《论语》
5
孔府,全称袭封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嫡系长孙历代衍圣公 的官衙住宅。孔子后代赐爵始于公元前195年刘邦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 奉祀君,奉祀孔子。历经宋、金、元、明、清延续880年。孔子去世后, "因宅立庙",后代子孙附庙而居,故称庙宅。宋代始设官署袭封视事厅, 前有客馆、客位,后有双桂堂等建筑,官署住宅合一格局初步形成。金 代扩建双桂堂为袭封宅。公元1377年勅建袭封衍圣公府。公元1503年重 修扩建至现存规模。 孔府现占地约73300平方米,有楼、房、厅、堂 480余间。整个建筑座北朝南,以南北为中轴线,三路布局,七进院落。 中路前为官署,后为内宅。最后是花园。东路称东学,西路称西学。
15
❖ 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 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 道理。
❖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 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 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 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 “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 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 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