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接触与电接触材料(三)
电接触与电接触材料(一)
电接触与电接触材料(一)
堵永国;张为军;胡君遂
【期刊名称】《电工材料》
【年(卷),期】2005()2
【摘要】随着各类弱电、强电相关电子、电气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应的电接触技术及电接触材料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电接触涉及电气工程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两大学科,电、热、力及环境气氛与电接触材料的交互作用极为复杂。
为了对电接触理论及电接触材料有进一步的了解,对电接触理论和电接触材料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本文是电接触与电接触材料系列论文的第一篇,重点介绍了电接触和电接触材料的分类、电接触材料的基本要求、电接触与电接触材料的研究内容。
【总页数】3页(P44-46)
【关键词】电接触;材料;性能
【作者】堵永国;张为军;胡君遂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20
【相关文献】
1.Ag-GNPs新型电接触材料的制备及其电接触行为 [J], 王松;谢明;陈家林;张吉明;李爱坤;胡洁琼;王塞北
2.新型铜基电接触材料的电接触性能研究 [J], 闫超杰;张晓燕;李远会;王文平;李广
宇;朱礼兵
3.从“第26届国际电接触会议暨第4届电工产品可靠性与电接触国际会议”看环保型电接触材料的研究动态 [J], 陈乐生;申乾宏;贺庆;乔秀清;吴兴合;穆成法;张玲洁;樊先平;杨辉
4.反应合成AgSnO_2电接触材料的电接触性能研究 [J], 刘方方;陈敬超;郭迎春;耿永红;管伟明
5.电接触复合材料,制造电接触复合材料的方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触头【电接触材料】【精品】
触头电路的通断和转换是通过电器中的执行部件,主要是其触头来实现的。
触头是有触点电器的执行元件,又是电器中最薄弱的环节,其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电器的性能。
本章就触头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出现的主要问题,如接触电阻、振动等,进行一定的分析,找出减少其危害的一些实用方法并对触头的一些基本参数作一介绍。
第一节概述一、触头的分类触头作为电器的执行机构,是非常重要的部件,它对电器的工作性能、总体结构、尺寸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触头的工作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电器可靠性。
触头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经常要受到机械撞击、电弧等的有害作用,很容易损坏,故它又是有触头电器的一个薄弱环节。
触头可按以下方法分类:1.按触头工作情况可分为有载开闭和无载开闭两种。
前者在触头开断或闭合过程中,允许触头中有电流通过,后者在触头开断或闭合过程中,不允许触头中有电流通过,而在闭合后才允许触头中通过电流,如转换开关等。
无载开闭触头,由于触头开断时无载,故无电弧产生,对触头的工作十分有利。
2.按开断点数目可分为单断点式和双断点式触头。
3.接触头正常工作位置可分为常开触头和常闭触头。
4.按结构形状可分为指形触头和桥式触头等。
5.按触头的接触方式可分为面接触、线接触和点接触3种。
二、触头接触面形式触头接触面形式分为点接触、线接触和面接触3种,如图14—1所示。
图14—1 触头的接触式(a)点接触;(b)线接触;(c)面接触。
1.点接触点接触触头是指两个导体只在一点或者很小的面积上发生接触的触头(如球面对球面,球面对平面)。
它用于20 A以下的小电流电器,如继电器的触头,接触器和自动开关的联锁触头等。
由于接触面积小,保证其工作可靠性所需的接触互压力也较小。
2.线接触线接触是指两个导体沿着线或较窄的面积发生接触的触头(如圆柱对圆柱、圆柱对平面)。
其接触面积和接触压力均适中,常用于几十安至几百安电流的中等容量的电器,如接触器、自动开关及高压开关电器的触头。
触头实现电联接,一般采用触头弹簧压紧,压力较小,并考虑到装配检修的方便和工作可靠,多采用点接触或线接触的形式。
电接触理论
26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b、 以铜为例:空气中,金属材料表面由吸附膜发展成肉眼可 见的氧化暗膜,生长规律理论上由氧化速率的抛物线定律决定,但实 际的生长规律复杂。
27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四、膜的导电性问题:
1、 理论分析:由经典理论知:一层绝缘膜,不论厚度如 何,电子都不能穿过它而导电。而量子力学理论:由电子的“波” 的性质,电子能透过薄膜而导电,这个效应叫“隧道效应”。
平的,当两金属表面互相接触时,只有少数凸出的点发生了真正的 接触,其中仅仅是一小部分金属接触或准金属接触的斑点才能导电。
19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当电流通过这些很小的导电斑点时,电流线必然回发生 收缩现象,见下图6-4的示意图。
•
20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二、接触电阻的组成:
Rs Rb (Rs1+Rs2)
式中 Rb:表面间膜电阻; Rs:收缩电阻。因电流线收缩 (图6-4),使流过导电斑点附近的电流路径增长,有效导电 面 积减小,故电阻值相应增大而形成。
特别地:1、材料相同时,Rj Rb 2 R;s 2、在真空中, Rb ≈ 0,故 Rj 2 Rs 。
21
§6-2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三、如何减小Rj: 1、收缩电阻Rs : 1) 分析某孤立的圆形、 半径为α的导电斑点(尺寸只 有零点几毫米,甚至几微米的 数量级); 2) 对a建立收缩物理模 型,理论上定量分析。见图 6-5。
具体分析其原理: 利用稳定情况下的热 平衡式: Q Q1 Q2 参考右图6-10。
40
§6-3 导电斑点处的温度计算
对斑点,由远及近,对斑点由远及近分析:先忽略高阶无限小
电接触材料研究报告
电接触材料研究报告电接触材料是电力传输、控制与通信等领域中的关键部件之一,其用途广泛并多种多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接触材料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对其相关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报告将对电接触材料的特性、分类及其应用领域等进行详细介绍。
一、电接触材料的定义及特性电接触材料(Electric Contact Material)是指通过电流作用时,在两个接触金属之间产生连续性接触界面,并且能够维持良好的电接触性能的材料。
其主要特性包括导电性、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抗磨损性和抗腐蚀性等。
根据其材料特性不同,可以将电接触材料分为以下几类:1、银基接触材料银基接触材料具有导电性好、电氧化膜稳定性高、接触电阻低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高低压开关、接触器、保险丝等领域。
其主要特点是具有高的导电性,低的接触电阻,在高温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钴基接触材料具有高硬度、耐磨性好、耐蚀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低压开关、熔断器等领域。
其主要特点包括高硬度、较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等。
三、电接触材料的应用领域电接触材料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电力传输、控制与通信、交通运输等领域。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有:1、高低压开关高低压开关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稳定性直接影响到供电的质量。
银基接触材料因其优良的导电性和稳定性,成为了制造高低压开关的主要材料。
2、继电器继电器是交流和直流电动力控制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其质量直接关系着电气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等。
钨、铜和银等材料混合制备的继电器开关具有使用寿命长和静电扭矩小等优点,因而广受青睐。
3、交通运输电接触材料在交通运输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汽车、火车、飞机等。
特别是在高速列车领域,电接触材料不仅能够保障列车正常行驶,还能够减轻列车因接触材料引起的运行噪声和振动等。
综上所述,电接触材料是电力传输、控制与通信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其应用非常广泛。
掌握电接触材料的特性、分类和应用领域等,有助于了解各类电接触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优缺点,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不同的场合中。
电接触与电接触材料(四)
算得到的值。而速率常数又是以试验中热电偶记录 的平均温度计算而得。因为测量温度似乎比界面真 实温度低,扩散带宽度的测量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差 异还不足以确定是由于电流存在所导致。从表 1 可 看出,由扩散层宽度反过来计算的温度值 ( !caIc ) 与 样品表面测量温度间的偏差不大。需要指出的是, 表 1 的实验结果中扩散层宽度计算值与实验值偏 差较大,这可能与实验中大电流 ( 200A) 作用下样品 中产生的很大的温度梯度有关。因此,在所设计的 实验研究中金属间化合物宽度增长速度主要受温 度控制,一般情况下不受电流影响。这与传统电迁 移理论预计的情形相一致。大多数学者怀疑静态电 接触存在显著的电迁移现象。
为了确定电流对电迁移影响大小的推测是否 正确以及用上面的定义来评估迁移速率 # 的参数 值是否确实提供了电迁移的上限,人们设计了直接 通以电流发热实验测量相互扩散带的宽度以及两 物体间物质的迁移量 [2 ] 。在该实验中,当电接触界 面电流密度为 ( 0. 1 ~ 1) X 108A / m2 时,铝—黄铜接触 面产生焦耳热效应,温度可达到 300C,这样金属间 化合物层会快速生长。该实验示意图见图 1。将铝和 黄铜薄片卷焊在一起,制得铝—黄铜—铝的层状复 合材料,这样就形成相互扩散对。如图所示当直流 电通过样品时,两个界面同时发生物质沿电流方向 的扩散。在样品的一侧放置热电偶,就可以测量焦 耳热效应引起的温升。
通电既不影响金属中的杂质也不影响金属的自扩散
率。电流的作用仅是改变了由扩散引起的材料分布
梯度区域范围。尽管这种改变对界面机械完整性的
影响还不是很清楚,但如果这种改变比扩散区域的
宽度小,则其影响也会较小。电迁移的方向取决于
电流方向和电迁移宽度大小 y,y 由下式给出[1 ]。 是时间。1 由下式计算
4. 电接触
式中 K 不同金属的接触系数,可查表 F 接触压力(N) 0.5 m= 0.75 点接触 线接触
0.8~0.95 面接触
Rs
HB
2 nF
经推导而得,值得相信。
当m=0.5时,两式的量纲一致,但当m取其它值时, 两者的量纲不同。 经验公示后可介绍量纲分析,模型缩比实验、巴申定律
6. 减小接触电阻的措施
3. 电接触
定义:两个导体间通过机械连接的方式而实现的 导电叫做电接触 日常的闸刀:指片式接触,面接触 高压接线 不良电接触的危害: 1. 接触处发生熔焊,造成开关拒动; 2. 收缩电动力使触头相斥而高速振动,形成间歇 电弧,使触头严重烧损。
3.1 电接触的方式
1. 固定接触:两连接导体间没有相对运动 2. 可动接触:两连接导体间 有相对运动 • 可分接触:两连接导体可连接、可分离。 开关 中的动、静触头即为可分接触 • 不可分接触:两导体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或滚 动),但不可分离。开关中的中间触头即为不可 分接触
(1)点接触:只在一个点或很小面积上的接触,如球面与球面,球面与平面 (2)线接触:只在一条线或很狭长面积上的接触,如柱面与平面,柱面与弧面 (3)面接触:大面积上的接触
• 接触压力
图4所示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压 力较小时,接触电阻很大;随着 压力增大,接触电阻迅速减小; 当压力大于一定值后,接触电阻 基本不变。
3.5 典型的触头结构
• • • • • 1. 插入式(梅花瓣形式):油、SF6、真空 2. 片式(指型) 3. 端面对接式:真空 4. 滚动或滑动式触头(动触头的中间部分) 5.刀式: 负荷开关、隔离开关
课堂作业
• 解释开距、行程和超行程的含义。 • 超行程的作用是什么?
电接触理论
可分、合接触在开断过程中,触头材料损失应尽量小
可分、合接触在闭合过程中,接触处不应发生不能断 开的熔焊,且触头表面不应有严重的损伤或变形
主要研究内容
接触电阻 温升 熔焊 触头材料损失
2019/5/24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熟悉各种电接触,了解电接 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 掌握接触点最高温升的计算,了解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 • 掌握触头间的电动斥力、熔焊与焊接力,熟悉触头材料,
了解触头质量的转移与磨损; •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电器开关中接触电阻所涉及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触头的质量转移和磨损
2019/5/24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2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概述 电接触内表面的物理图景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ψ-θ理论和接触电压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触头间的电动斥力 触头熔焊与焊接力 触头的质量转移和磨损
铜
在空气中会由吸附膜发展为氧化暗膜
2019/5/24
第六章 电接触理论
15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接触电阻(Rj)
对于电接触,最关于的是膜的导电性和是否易于破坏 设电子透过势垒形成的电流密度为J,接触面之间的
电压为U
膜的隧道电阻率(面电阻率)
膜电阻
n个并联导电斑点的膜电阻
绝缘膜的破坏
机车电器基础知识—电器的电接触理论
二、金属陶瓷材料
金属陶冶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彼此不相熔合的金属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其中一种金属有很高的导电性(如银、铜等),作为材料中的填料,称为导电 相,另一种金属有很高的熔点和硬度(如钨、镍、钼、氧化镉等),在电弧的 高温作用下不易变形和熔化,称为耐熔相,这类金属在触头材料中起着骨架 的作用。这样,就保持了两种材料的优点,克服了各自的缺点,是比较理想 的触头材料。
触头的参数 (a)断开状态; (b)刚接触时; (c)闭合状态。
五、触头的压力
1、触头的初压力:触头闭合后,其接触处有一定的互压力,称为触头压力。 触头压力是由触头弹簧产生的。 触头弹簧有一预压缩,使得动触头刚与静触头接触时就有一互压力F0,称为触头初
压力,它是由调节触头弹簧预压缩量来保证的。 初压力可以降低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 2.触头终压力:动、静触头闭合终了时,触头间的接触压力称为终压力FZ。它是由
在同一压力条件下,线接触的接触电阻比前两种较低。 其原因是触头的压力强度和实际接触面得到了适当配合。面接触的接触点虽较多,但
压力强度小,点接触的压力强度虽高,但接触点少,因此它们的接触电阻都比线接触情 况大。 线接触容易做到触头间有滑动和滚动,从而使触头的工作条件得到改善;线接触触头 的制造、调整、装配均比较方便,因而得到广泛的采用。常用于几十安至几百安电流的 中等容量的电器,如接触器、自动开关及高压开关电器的主触头。 触头实现电联接,一般采用触头弹簧压紧,压力较小,并考虑到装配检修的方便和工 作可靠,多采用点接触或线接触的形式。在近代高压断路器和低压自动开关中,有的采 用多个线接触和点接触并联使用,以减小接触电阻,使得工作可靠,制造检修方便。
电压表测量出其AB长度上的电压降为U, 则AB段导体的电阻为 R U
电器学原理06电接触理论03
__
v2
v20 0 2
v20 2
__
xm v2 tm
tm
xm
__
v2
xm v20 2
2xm
v1
2xm 1 K v1
HOME
9
§6.6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反跳达到最大距离 xm:
xm
l02
1 K m1v12
C
l0
触头第一次碰撞后反跳 t 时间后,动触头弹簧将被压缩的总距离为:
x l0 x x' l0 x v1t
弹簧所具有的弹性势能为:
1
Wx 2 C
x2
1 2
Cl0
x
v1t 2
C — 弹簧刚度。
HOME
7
§6.6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动触头在反跳过程中,实际的能量交换(弹簧储能变化)为:
v1
v1
2xm 1 K
xm 1
2 1 K
l02
1 K m1v12
C
l0
xm
l02
1 K m1v12
C
l0
1 2
1 K
HOME
10
§6.6 触头闭合过程的振动分析
考虑到动触头的预压力: F0 Cl0
xm
F02 C1 K m1v12 F0
HOME
11
设其塑性变形所消耗的能量为 WA,则触头碰撞前后的能量平衡方程式:
W1 W2 WA
1 2
m1v120
1 2
m1v220
第3章_电接触与触头总结
2) 线接触: 一个圆柱面与一个平面相接触,从几何学角度看, 两面接触在一条直线上,所以称线接触。当然,实际接触面 是分布在狭长区域内的若干个接触点。
3) 面接触: 两平面相接触,从几何学角度看,接触面是一个 平面,所以称为面接触。当然,实际接触面是分布在若干处 的很多个接触点。
1 收缩电阻: Rs n
Zn
Pt
HCl
各种金属在电解液中的电位(与氢相比较),按电位高低排
成次序,叫做电化序表。
金属 电位/V Al Zn Cr Fe Cd Ni Sn H Cu Ag Pt
-1.34 -0.76 -0.56 -0.44
-0.4
-0.2
-0.14
0
0.345
0.8
0.86
两种金属在表中的位置相隔越远,组成电池时的电动势就 越高。当电池正负电极用导线短路后将有电流I流通。在 电流流过的同时,负电极金属溶解到电解液中,造成负电 极金属的腐蚀。电动势越高,电流越大,腐蚀越严重。正 电极则不会出现这种腐蚀作用。 不同金属构成电接触时也会发生类似的腐蚀现象。如铜铝 接触、铜铁接触等。
一、接触电阻的异常恶化问题
Rj的大小直接影响触头温度及工作可靠性,设计和维护 良好的断路器, Rj不应变化太大。 新加工的触头,表面氧化膜很薄,触头接触电阻较小。 经过长期工作后,触头表面与周围介质起化学作用,接 触电阻会不断增加。为了保证触头工作可靠,在长期工 作过程中,必须保证触头接触电阻长期稳定。为此,必 须分析造成接触电阻不稳定的原因。
3-实际导电斑点
R j Rs Rm
二、接触电阻的影响因素及工程算法 1. 材料性质 构成电接触的金属材料的性质直接影响接触电阻的大小。 这些性质是材料的电阻率ρ,材料的布氏硬度Hb,材料的 化学性能以及金属化合物的机械强度与电阻率。
电接触功能复合材料
电接触功能复合材料1. 引言电接触功能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电导特性和接触功能的新型材料。
它在电子领域、能源领域和传感器领域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电接触功能复合材料的定义、组成、制备方法以及应用进行全面详细的介绍。
2. 定义电接触功能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一定的制备工艺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殊电导特性和接触功能的新型材料。
这些复合材料通常由导电相和非导电相组成,通过控制两相之间的界面结构和相互作用,实现了独特的电子传输和接触性能。
3. 组成电接触功能复合材料通常由以下几个基本组分组成:3.1 导电相导电相是指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物质,如金属、碳纳米管、导电聚合物等。
导电相在复合材料中起到传输电子的作用,使得整个材料具有较低的阻抗和较高的电导率。
3.2 非导电相非导电相是指具有较低或无导电性能的物质,如陶瓷、聚合物基体等。
非导电相在复合材料中起到绝缘和支撑的作用,保证复合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机械强度。
3.3 界面层界面层是指导电相和非导电相之间形成的一层薄膜或界面区域。
界面层的存在可以有效地调控两相之间的接触行为和传输特性,提高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
4. 制备方法电接触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制备方法包括:4.1 堆叠法堆叠法是指将不同性质的材料片层堆叠在一起,并通过烧结、压制等工艺将其固定在一起。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制备较厚且尺寸较大的复合材料。
4.2 化学沉积法化学沉积法是指通过溶液中金属离子还原沉积到基底表面形成金属薄膜,然后将其与非导电相组合形成复合材料。
这种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界面结合和传输性能。
4.3 混合法混合法是指将导电相和非导电相的粉末混合均匀,然后通过烧结、热压等工艺将其烧结或压制成块状。
这种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导电性能。
5. 应用电接触功能复合材料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电子领域电接触功能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备柔性电子器件、导电薄膜和导电粘接剂等。
关于电接触
膜的性质分类:
(1)前锈膜: 它在基体金属上产生,能发展 成锈膜,故有前锈膜之称。如化学吸附的 单层氧化膜 (2)锈膜 它由阵点金属原子组成。例如氧 化物就是一种常见的锈膜。 (3)外膜 在金属表面附的一层其他物质。 例如润滑膜、水膜。
根据膜的厚度分:
(1)吸附膜 它只有一个到几个原子厚。最 典型的是单层膜。 (2)保护膜 这种膜在很薄时,停止生长,它 能阻止化学侵蚀。 (3)暗膜 这种膜能连续生长、加厚,颜色 灰暗,故有暗膜之称。在许多普通金属表 面上,例如钢,常生成这种暗膜。
在不同的接触方式,膜的破裂情况是极不相 同的。 对于两金属表面无相对滑动的接触,实际 接触面内膜的破裂呈不规则的网状分布, 膜破裂成一块块小矩形碎片,在碎片与碎 片之间,基底金属被挤压填满这些缝隙。
对于两金属表面且有相对活动的接触,当 接触斑点上的膜按压碎后,膜碎片在切线 力的作用下,产生大块剥离,在接触斑点中 形成大面积金属接触。 因此有相对滑动和无相对滑动的两类接触 中,接触斑点内膜的破裂情况和形成金属 接触的详细结构是不同的,在考虑收缩电 阻和有关特性时应该区别对待。
电接触理论
1-1 电接触的定义、现象和问题
电接触是研究固态导体与固态导体、固态导 体与液态导体、固态或液态导体与等离子 体接触过渡区中的机械现象、电现象、热 现象、化学现象的一个专门学科。 电接触含义是指导体接触过渡区产生的各种 物理、化学现象。 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电接触”常指的是接 触导体的具体结构或接触导体本身,称为 “电触头”,简称触头或触点。
材料的实际硬度都不是无限大,在外力作用下,材料都会产生变形。 当外加接触力较小时,材料产生弹性变形,如果接触力超过一定限度, 材料将产生塑性变形。因此,在外加接触力作用下,两实际金属面的 接触过程如下:两表面开始接触时只有很少的实际接触点,如图2— 4a。由于此时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单位实际接触面积受到的力非常 大,起始接触点首先产生弹性变形,然后向塑性变形过渡。由于起始 接触点变形,实际接触面积扩大, 同时两金属表面的空隙部分相互 靠近,继续产生新的实际接触点,如图2—4b,图中箭头所指为新产 生的接触点。最后,当总的实际接触面积扩大到支持力与外力相平衡 时,接触过程结束。
触点材料
AuNix (x=5、9、10、16等) AuCo合金
成分:AuCo5 特点:强度高、抗氧化性好、材料迁移小。应用于对材料迁移要求高的场合
Pd基合金
目的:降低成本 方法:加入Cu、Ag、Ni、W、Ru(钌)
PdCu:特点:桥转移小、硬度高、耐电流冲击。应用于弱电触点材料 PdAg:特点:金属转移小。应用于弱电触点材料
Pt基合金
PtIr(铂铱):硬度高、熔点高、耐蚀、接触电阻低,是典型的弱电触点材料 PtRu(铂钌):可替代PtIr
(3)复合触点
Ag-氧化物
成分:Ag-(10~15)wt% CdO,或SnO2、ZnO、CuO、MgO、PbO、In2O3 特点:氧化镉质点有助于灭弧、抗熔焊、粘合,烧损率比Ag小得多(Ag与CdO不互溶) 应用:低压电器中 成分:Ag、Ni烧结而成,不是合金 (室温下Ag在Ni基中的固溶度小于2%,Ni在Ag中不溶) 特点:导电导热好,抗金属转移,电弧和浸蚀,耐磨,强度高, 延展性加工性好 应用:负荷开关和断路器 特点:硬度高,耐电弧、粘着、熔焊 缺点:表面形成混合氧化物使接触电阻提高 应用:低压电器触点材料
2)触点材料 (1)纯金属
贵金属:Ag、Au、Pt、Pd(钯) 贱金属:W、Cu、Mo、Ni、Co 优点:导电导热率高、加工性好、价格便宜、不易氧化 缺点:硬度低、熔点和沸点不高。不耐磨和电弧 应用:小电流触点
Ag:
Au、Pt、Pd:
优点:导电导热好、加工性好 缺点:价格昂贵 应用:弱电触点
缺点:难机械加工、价格贵、耐氧化性差 应用:舌簧继电器
MEMS微幵关的设计 和研制 对触点材料的要求
MEMS工艺兼容,导电和导热性能好, 能耐电弧、金属转移轻,熔点高、不易 产生触点粘结现象,且有硬度、疲劳 极限和弹性模量高的特征
电接触材料
电接触材料
电接触材料是指在电路中两个导体之间产生接触的部分,用于传递电流和信号。
这些材料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可靠的接触性能,能够承受各种电子设备中的高频、高压和高温等极端工况。
目前广泛应用的电接触材料主要有铜、银、钯、金、钨、铁、镍等金属以及其合金。
这些金属在电路中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能够有效地传递电流和散热。
铜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电接触材料,因其导电性能好、价格适中,被广泛使用在各种电器设备中。
银的导电性能最好,接触电阻小,但价格较高,常用于高档电器设备中。
钯、金等贵金属常用于高频电路和高精密电子设备中,其接触性能和抗氧化性能较好。
除了纯金属,金属合金也是常用的电接触材料。
例如钨铜合金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热导率,适用于高频电路和高温环境下的电接触材料。
镍铁合金则具有良好的耐磨损性和耐腐蚀性,常用于开关和插座等需要频繁接插的场合。
此外,电接触材料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接触性能和耐磨性能。
接触性能包括接触电阻、接触压降、接触可靠性等指标,称为电接触特性。
耐磨性能则指材料在接触过程中的磨损情况,越小越好。
因此,在电接触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中,除了考虑导电性能外,还需要对材料的接触特性和耐磨性能进行全面评估。
总之,电接触材料是电子设备中起到传导电流和信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关系到设备的电气性能和可靠性。
随着电
子设备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接触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已有的材料,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
电接触理论与应用
1.背景电接触理论在电力一次和二次装置的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却广泛的被忽视,造成了很多的质量问题,本文主要对电接触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对电力一次和二次设备的开发有所帮助。
2.金属表面接触肉眼看到干净平滑的金属表面实际上是凹凸不平的,当两个金属表面相接触时,粗糙表面将刺破表面氧化层和其他污染膜层,从而建立局部的金属接触导电路径,这些接触斑点成为a斑点,如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导电的接触面积只是名义接触面积的一小部分,通常认为远小于1%。
例如完全退火的两个铜表面接触,施加10N的力,导电接触面积只占实际接触面积的0.008%,1000N的力,只占0.8%。
两个金属表面从施加力到接触完成的过程:当粗糙表面相互接触时,最高的粗糙顶峰最先接触,出现局部的应力,使顶峰被压缩,新的顶峰参与接触,承受大部分载荷。
当接触的粗糙顶峰数量增加到足够承受所施加的载荷时,接触完成。
3. 电接触材料3.1 铜铜的硬度低,可锻造,延展性好,并且具有比较高的电导率。
当前电力工业中应用比较多的是EPT铜,而EPT铜因为含有氧元素在氢气环境中加热到370度会发生氢脆现象,可以采用特殊的工艺得到基本不含氧纯度为99.98%的纯铜,成为无氧高导电率铜(OFHC)。
紫铜加工材按成分可分为:普通紫铜(T1、T2、T3---这个编号是按照杂质的含量,T1是小于 0.05%,T2是小于0.1%,T3是小于0.3%)、无氧铜(TU1、TU2和高纯、真空无氧铜)、脱氧铜(TUP、TUMn)、添加少量合金元素的特种铜(砷铜、碲铜、银铜)四类。
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锌的含量为15%~40%,其电导率为紫铜的1/4,很少用于导电器件,一般是加工成无缝钢管用于热交换器和冷凝器,硬度比紫铜高,也可以用于连接件。
铜在含有氨和氯化物的空气中会产生十分严重的腐蚀,在沿海地区的盐分会加重铜的腐蚀,潮湿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也会腐蚀铜。
3.2 银银广泛的用于闭合触点和断开触点,其缺点主要是熔点和沸点低,机械强度低,其最严重的缺陷是在含硫化合物的影响下较容易产生硫化特性。
电接触材料的要求和分类.
12电气(2) 段浩
触头材料是所有开关电器中必不可少的元件。电接触的可 靠工作与否,与采用的触头材料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认为采用优异性能的触头材料是改善电气性能和制造 出高技术竞技指标电器产品的关键性措施之一。
电接触材料的要求: 1:尽可能高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2:良好的力学性能 3:良好的化学性能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金属陶瓷材料(粉末冶金材料)
• (1)银-氧化隔---这种材料具有好的耐电磨损、抗熔 焊和接触电阻而稳定的特点。它被广泛用于中等功率 的电器中。 (2)银-氧化铜---与银-氧化隔相比,耐磨损,抗熔焊 性能好,无毒,使用寿命长,价格便宜,组织结构更 均匀,分解温度更高。缺点是当焊接温度稍高或时间 偏长时,触头表面就会起泡,在生产和焊接过程中所 形成的粉尘对人体有害。 (3)银-氧化锌---抗熔焊,抗电弧磨损性能好,且电 导率高,常用于各种低压开关电器中。
•
•
谢谢观赏
接触材料的分类:
纯金属材料 1:银 2:铜 3:金 4:钨 金属合金材料 金属陶瓷材料 1:银-氧化隔 2:银-氧化铜 3:银-氧化锌
1:银合金
2:金合金 3:铂合金 4:钨合金
纯金属材料:
• (1)银(Ag)——纯金属中银的导电和导热都是最好的。 银在空气中不易氧化,在潮湿的介硫气体中易硫化。银的氧 化膜和硫化膜易分解,故接触电阻小且稳定,允许温度高。 银的熔点低,在强电弧作用下易喷溅,只适用于小功率电器 触头,或在固定触中作镀银材料。 (2)铜(Cu)----铜的导电和导热性能仅次于银,与银相 比有较大的硬度和强度,熔点较高,价格低,易加工。缺点 是易氧化,使接触电阻随温度和时间迅速增长。现在,用纯 铜作触头材料已较少见。 (3)金(Au)----金的导电和导热性次于银和铜,突出的 优点是不氧化,接触电阻稳定。金的缺点是价格贵,易于产 生冷焊、变形和磨损,一般用于弱电触头或用作镀层。 (4)钨(W)------钨的许多性质和铂相近,但它有很高的 硬度、耐热性和耐腐蚀性,因而它的抗电弧烧损、抗熔焊性 能都很好。缺点是在高温下形成不导电的氧化膜,需要很大 的接触力才能破坏,故适用于大功率电器的触头。
电器学原理06电接触理论01
HOME
12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a 导电斑点点接触物理模型
HOME
13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等位面为一系列共焦点的椭球壳。 根据导电媒质中恒定电场与介质中静电场的相关关系:
C G
式中:G、κ — 导电煤质中的电导、电导率; C、ε — 介质中相同场的电容、介电常数。
R 1 1 G C C
HOME
10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2. 接触电阻的理论计算 1)收缩电阻:
HOME
11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物理模型: (1)接触内表面中,导电斑点的几何形状为圆形,半径为a,且a 为常数; (2)导电斑点之间有足够大的分散距离,以至于斑点与斑点之间 电流—电位场互不干扰; (3)两接触元件中,收缩区内的电流—电位场是全对称; (4)两接触元件材料的电阻率处处相等; (5)除导电斑点外,其余的接触表面均不导电; (6)斑点圆形平面上电位处处相等; (7)取斑点圆形平面上的电位为零。
孤立斑点a总收缩电阻的理论公式为
2Rj 2a
式中: ρ — 接触元件材料的电阻率。 收缩电阻的物理意义: 收缩电阻的本质是金属电阻,其大小与接触元件
材料的电阻率成正比,与导电斑点的直径成反比。
HOME
14
§6.3 接触电阻的理论和计算
一般情况下,接触内表面中,导电斑点不只一个,设有n个导电斑
电子可借助于“隧道效应”,透过薄膜而导电,这类膜由“吸 附”效应产生,故又称为吸附膜。
点,则 n个导电斑点的总电导为:
n
Gj Gji
i 1
n 2ai i 1
1
电接触材料科技攻关项目
电接触材料科技攻关项目一、为什么电接触材料这么重要?电接触材料,说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它就是咱们生活中很多电器里不可或缺的“小小零件”。
它的作用呢,就像是电器里面的小桥梁,把电流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保证电器能够顺利运行。
你想想,你的手机、电视、冰箱、甚至电动牙刷里,都有电接触材料在默默地“工作”。
没有它们,很多电子设备就不能正常工作,哪怕是个小小的开关都可能因为接触不良,导致设备瘫痪。
说到底,电接触材料就是保证电器顺利运转的“幕后英雄”。
要知道,做得好的一小部分,可能会让我们享受科技的便利;做得不好,可能就“坏了大事”。
想想看,要是家里的冰箱突然坏了,冰箱里面的电接触材料出了问题,谁能忍受呀?二、现状如何,问题在哪里?说起电接触材料的现状,咱们现在的技术虽然不算差,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是有一点的。
大家都知道,电接触材料的使用环境很复杂。
高温、高压、强腐蚀的环境,材料得经得住这些考验。
可是,咱们现在用的很多材料,耐久性还是有待提升。
你想想看,手机的电池是随便用就能用几年的吗?不,当然不是。
过了一段时间,电接触材料就可能会出现老化、腐蚀,甚至直接导致设备失灵。
再加上,现在的电子设备日益轻薄,小小的电接触面要承受更大的电流,电接触材料的挑战越来越大。
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得有更强的科技攻关,才能不断突破。
三、科技攻关的意义在哪儿?既然问题这么多,怎么解决呢?这就得靠科技攻关啦!电接触材料科技攻关项目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困扰。
想象一下,未来如果我们能研发出更高效、更耐用的电接触材料,电器不再频繁出现问题,大家的生活也能更加便利。
比如,以后我们用的电动工具、家电,甚至是电动汽车里,电接触材料的性能都会更加可靠,不容易出现故障。
电接触材料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子产业的发展。
因为材料问题,直接影响到科技产品的质量,影响到消费者的体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能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提升产品的性能,还能节省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毕竟,这可是关乎“节能减排”的大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一是降低表面硬度以增加接触面积; 二是选用导 电性优于基体材质的涂层降低接触电阻;三是消除 原金属表面存在的绝缘氧化膜。同时导电涂层还起 着抗污染、 抗氧化、 抗腐蚀、 抗机械磨损等作用。 在铜基连接器表面镀金是提高电接触可靠性的 重要手段, 然而环境 (包括高湿度、 苛刻的污染环境、 户外环境等) 试验结果表明, 即使采用镀金涂层也不 能避免腐蚀,其原因在于镀金层含有气孔等缺陷。 因此, 镀金层必须要有足够的厚度, 无气孔, 才能使 连接器接触可靠。由于镀金成本太高,也曾试验用 其它材料替代, 但效果不够理想, 如镀钯层易晦暗并 形成金属有机化合物。钯 - 银、 锡 - 铅、 锡 - 镍、 钴 - 金等复合镀层则具有较好效果。在铝基连接器表 面镀锡 - 镍被认为是减缓表面腐蚀及氧化的较好工 艺。 有导电膜层时, 为了建立接触电阻数学模型, 需 要应用数值分析方法来获得接触电阻与镀层材料电 阻率、接触斑点尺寸与镀层厚度的比值等影响因素 之间的关系。图 l 是有镀层时的电流分布状况示意 图。假设镀层材料的电阻率大于基材,斑点半径接 近镀层厚度,电流从斑点扩散流向镀层基材 (图 基材中斑点的电压降与膜 / 基材界 la ) , 在此情形下, 面垂直方向的电压降相比可忽略不计, 所以镀层 / 金 属界面可以认为是一等位面, 镀层中电流密度均匀, 扩散电阻由下式给出 [l ]: ! S =! / 4 $ 式中 ,! 为基体材料的电阻率。 ( l)
作者简介: 堵永国 ( 1958 - ) , 男,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 材 料,获新型银基电接触材料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4 项,发表相关论文 20 余篇。电话: 0731 - 4574791 , E-m aiI : D udt dy g @ 126 . com 收稿日期: 2005 - 11 - 20
-l
l/2
之间的关系判断有无污染
图"
不同尺寸金探针与新抛光铜间接触力与接触电阻关系
图 4 和图 5 都证实了金属与金属间接触面积仅 与接触面的塑性变形程度 (硬度) 有关。 # 金属间化合物膜层对接触电阻的影响 众所周知, 原子在两接触界面间的相互扩散将导 致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在电接触状态下, 由于高温 环境或当足够大的电流通过接触面进而使 O 斑点温 度远高于环境温度时, 为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提供了 扩散条件。 近年来, 由于双金属连接方式 (如压接、 摩擦焊、 爆炸焊等)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关注接触界面元 素的扩散现象。在相对较高温度下, 频繁出现的浪涌 电流和电气操作均可能产生热激活扩散, 从而为在电 接触界面形成金属间化合物提供了条件。 由于金属间 化合物的高阻特性及脆性, 通常情况下其存在是有害
从A 1 / Cu 、 A 1 / 黄铜、 A 1 / 带镀层黄铜的连接中已发现 了微电子元件中两种金属电连接的可靠性与金属间 化合物存在密切联系。图 6 是 A 1 / 黄铜界面的扫描电 镜照片。 连接件分别在 250C 加热 7651 及 400C 加热 黄铜成分为 Cu70zn30。 从图中可明显看出均存在 61 ,
2 -l /2 , 式 R c = (!" 变为下式: KH / 4 F ) ) ] ( [ ( R t = ! p +!P f / 2 "KH / 4 F ) l / 2( 5) 式中, H 为配对接触偶中更软金属的硬度值。 f
由于界面上 O 斑点尺寸受 F 的 影 响 , 因 此 P f
图1 有镀层时电流分布状况示意图 ( b ) 膜电阻率小于基体材料
图2
( 2)
! ! /! > 1 时镀层因子与 ! / 2 " 之间关系曲线
图3
! ! /! < 1 时镀层因子与 ! / 2 " 之间关系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 当 d / 2 a ! l 时, ! f 接近一极 限值, 此时, 镀层表面的发散电阻为 ! ef f / 4 a 。 如果两粗糙表面接触材料的电阻率(如镀层和 测试探针)分别为 ! 和 ! p ,而有镀层材料的等效电 阻为 !p
污 污染物的电阻率 ! co n t 通常远大于基材金属, 染物对接触电阻的影响可用式( 2)计算,其膜电阻 为 ! co n t・ d co n t /Ka 。式中, 接触面 d co n t 为污染膜厚, 2 积为 F / H ( 即 Ka = F / H ) , 因此, 总接触电阻为:
2
R c = [ (!p +!P f ) / 2 ] (" KH / 4 F ) ( 6) +Pco n t d co n t H / F 式 (6)可广泛用于分析测试镀层界面接触电阻, 如在连接器表面电镀涂层时可以用此式进行设计计 算。 从式 (6) 可以看出, 研究接触电阻与载荷之间的 关系可以判断带涂层电接触表面有无污染物。 可用如 下试验方法研究带涂层接触电阻与载荷之间的关系 : 将一金属探针压于涂层表面,探针一般选用纯金制 作,探针端部为一半径为 l . 6m m 的光滑半球面,用 接触电阻与载荷倒数 F 膜存在。 图 4 [3 ] 为 5 种不同尺寸金探针与金靶之间接触 力与接触电阻之间关系曲线, 其中 4 种探针端部半球 面半径分别为 3 . 2、 第 5 个端部为 l . 6、 l . 2、 0 . 9m m , 很尖的锥体, 锥角为 60 , 直径为 3 . l8m m 。在无污染 膜时, 其接触电阻的测量值与式 (6) 的计算值非常吻 合 ( d co n t = 0) , 唯一例外的是尖锥接触, 研究发现阻值 明显增大, 其原因可能是尖锥有更大的电阻值, 当从 接触电阻测试值中去除该部分阻值时, 用尖锥探针所 得电阻值结果与其他情形相似。
电工材料 2005 N O . 4
电接触与电接触材料 (三)
39
厚度为 d 、 电阻率 由于电流也流过面积为 !a 2、 为 ! f 的镀层膜, 附加膜电阻约为 ! f d / Ka 2 , 经一级 近似处理且认为膜足够薄时, 总电阻为 : R t = R s +! f d /Ka 2 推导得 : R t = (! / 4 a ) { l + ( 4 /K) (! f /! ) ( d / a ) } ( 3) 当 O 斑点半径与镀层厚度比值不大时,发散电 阻随镀层厚度增大呈线性增大,若镀层足够厚,发 式 ( 3) 表明, 散电阻则明显偏离上式, 而接近! f / 4 a , 当 (! f /! ) ( d / a ) 远大于 l 时, 收缩电阻由膜电阻的 阻值控制。
-4
( a ) 膜电阻率大于基体材料
பைடு நூலகம்
当镀层材料的电阻率小于基体材料时,电流线 在镀层内比在基体内更发散 (图 lb ) 。 发散电阻随膜 厚增加而减小,当 O 斑点半径明显小于膜厚时 , 发 散电阻接近 ! f / a , 当 ! f 比基体材料电阻大或小时, 镀层对接触电阻的影响常用下式表示:
! f ( d / a ,! f ,! ) = 式中, !f ( d / a
(! ef f / 4 a ) / (! / 4 a ) =! ef f /!( 4) ,! f ,! ) 称为镀层因子, ! ef f 是有镀
层基体的等效电阻。当 d = 0 时, ! ef f =!。 图 2 和图 3 分别为典型情形下, 当 ! f /! < l 和 镀层因子与 d / 2 a 之间关系曲线 [2 ]。 ! f /! > l 时,
!!!!!!!!!"
中图分类号: T M 20
电接触与电接触材料 (三)
堵永国 , 张为军 , 鲍小恒
(国防科技大学 , 湖南长沙 410073)
摘要: 介绍了导电膜层 (如电镀层) 、 污染膜层等对接触电阻的影响以及镀层不同时接触电阻的计算公 式。从工程应用角度说明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合理的镀层, 根据接触电阻测试结果可以判断有无污染物 的存在。 重点介绍了双金属连接界面处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形成机理、 长大动力学, 指出高阻值金属间化 合物将明显提高接触电阻。 关键词: 接触电阻 ; 收缩电阻 ; 电镀层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 - 8887 ( 2005 ) 04 - 0038 - 07
O。
40 !"! 污染膜对接触电阻的影响
电接触与电接触材料 (三)
电工材料 2005 N O . 4
图 5 是与图 4 完全相同的金探针与新抛光铜间 接触电阻测试结果。可以看出 A u-Cu 与 A u-A u 接触 电阻有明显不同。 曲线左半部分, 即载荷为 20g 前, 斜 率约为 - l, 接触电阻明显大于 A u-A u 接触状态。接 触电阻与力之间呈反比关系说明了此时的接触特性, 即 d co n t! 0,即存在电阻率较大的污染膜 ( 如氧化膜 等)。 研究发现, 当!co n t・ d co n t = 2 . 75 X l0 - l4 O・ m 2 时 与式 (6) 计算值吻合较好。 图 5 的曲线也表明 , 接触电 阻可按式 (6) 计算, 接触电阻与探针几何形状尺寸无 关。
38
电接触与电接触材料 (三)
电工材料 2005 N O . 4
!"
!!!!!!!!!!"
技术讲座
!!"
!
引言 固定电接触、分合电接触、滑动电接触等各类
电接触元件在生产、存放、服役过程中其表面的成 分、 组织结构、 性质各不相同, 且随时间的延长发生 变化,因此对接触电阻会产生重要影响。若电接触 元件表面镀覆与基体材料不同的导电金属,其接触 电 阻 的 变化与 镀层金属 的导电性 有 关。 另 一 方 面 , 膜的成分及组织结构的变化还将引起表面硬度的 改变, 从式 ! c = {!"!" / 4 # } 可知 , 硬度对接 触电阻有重要影响。不同电接触材料配对时还可能
又是载荷 F 的函数。 实际上当表面粗糙且某接触面 为导电镀层时,界面接触电阻随载荷增加而降低的 关系并非呈 F l / 2 关系。 下面举例讨论式 ( 5) 的工程应用。 假设室温下一 金探针以 0 . lkg 的载荷与镀锡层为 l0H m 厚的铜电 2 极接触。金的硬度为 30kg / m m ,远大于锡的硬度 , 故式( 5)中硬度值 H 取 4 , 按式 F = ( 4kg / m m 2) 金属与金属接触面积为 F / H , 即 0.l /4 A c H 计算, l/2 推导出平均接触半径为 (0 . 025 /K ) = 0 . 025m m 2, = 0 . 089m m ,镀层厚度与平均接触斑点直径的比值为 从图 2 中查出镀层因子 P f 为 2 。 l0 / l78 = 0 . 06 , A u 的 电 阻 率 ! p = 2 . 3H O・ cm , Cu 的 电 阻 率 ・ , 其接触电阻为: R t = [ ( 2 . 3 > l0 - 5 P= l . 75H O cm + l . 75 > l0 - 5 > 2) / 2 ] [K4 / ( 4 > 0 . l ) ] l / 2 = l . 63 > l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