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民族音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民族音乐
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血脉,是文化意志的灵魂。它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语法、词汇有诸多不同。中西方音乐也是如此,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了。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明背景,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深受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儒家重中庸,讲究中正平和,在音乐上主张“中和之美”;道家重境界,强调无为,在音乐上主张“大音希声”。这正是我们古典审美意识的基础,即有情感而不狂放,有欲望但却含蓄。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音乐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音乐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一个美好的意境可以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升华。
西方音乐从浪漫主义晚期起,写作技法日趋繁富。其对传统的叛逆大致从理查.斯特劳斯开始,经过德彪西的“质的飞跃”,勋伯格的“异化”,一直到斯特拉文斯基、梅西安、斯托克豪森,技法愈来愈精细,其装饰性因素之多欧洲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公认的首部歌剧为1597年在佛罗伦萨上演的《达佛涅》,三年后有上演了《欧里狄克》,早期歌剧最有影响的是蒙泰韦尔迪的《奥尔甫斯》。17世纪末,斯卡拉蒂创立了那不勒斯乐派,确立了歌剧咏叹调与序曲的三段式。随着18世纪轻、喜歌剧兴起,大量咏叹调堆砌的正歌剧开始引起观众不
满,继而引发了戏剧与音乐相结合的歌剧改革,为此作出重大贡献的为德国的格鲁克。在轻歌剧、喜歌剧盛行后,19世纪上半叶又出现了充满浪漫气息的新歌剧,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在19世纪音乐史上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欧洲歌剧发展的结晶,并在意、德、法三国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三个歌剧流派;
人类早期音乐都比较发达,功用和场合性质也有类似,例如“唱诗”,这是中西方很多民族和文明都发源很早的音乐形式,诗是唱出来的,能唱一定是诗,这种合一,中西无异。其次,宗教与政治场合,社交场合,都有音乐伴随其中,也是一样。十六世纪之后,音乐逐步溢出了原来的宗教、礼仪场合,而出现了纯粹欣赏的音乐市场,这与西方近代市民社会的出现是一致,甚至就是市民社会的出现,。世俗化的浪潮,使音乐可以“玩”,可以私人拥有,大大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中西方音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乐器种类、演奏技巧都发展缓慢,虽然各自已经表现出乐器个性上的鲜明差别,例如中国的编钟与古希腊的竖琴是截然不同的乐器,但总体来说大家都比较朴素地,乐器个性独立,种类不够丰富,这都是事实。到西方的巴洛克后期,音乐的丰富性逐步呈现,小提琴的出现是一件大事。这种乐器不仅音色惊艳,音阶表达精准,而且变化极为多端,适合表现非常复杂细腻的情感,以及高难度技法的追求。而另一方面,小提琴又容易成为乐队齐奏方面的主力军,其地位无有匹敌者。这是硬件的保证。随后,大提琴、中提琴、各种各样的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敲击乐器都运用到乐队演出上来,乐器的改革,同时塑造了一大批顶尖的演奏家,他
们能以惊人的才华把乐器的质感和表现能力,推至极致,给人带来无穷的享受。这一点,中国民乐演奏家也是普遍承认,并且主动去学习,融入国乐演奏中的。
中西音乐渊源各异,除了因民族性所产生的色彩差异之外,主要表现于中国音乐注重的是情韵,而西洋音乐注重的是和谐。西方人爱玩交响乐,台上的乐手和乐器越多越显得气派;中国人不这样也能取得同样的艺术效果,一把琵琶就能弹出悲壮的垓下之围,一架古筝就能奏出连海之春江潮水,一只古埙就能吹出千古兴衰之幽思。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对中西音乐的曲式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中国音乐自愉自得,故不在乎形式,以线型发展为主;西方音乐重逻辑论证,故注重形式,讲究结构,这两者的差异,其实是由中西音乐审美追求的不同所决定的。
通过对中西方音乐的比较,使我们了解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不是孤立存在发展的,它与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对其研究时,应全方位、动态地进行。在这种比较文化研究中首要的是加深民族主体意识、立足民族文化之土壤,客观看待西方文化和艺术,从中汲取积极的精神为我所用,这是比较文化进行的目的。
总之,中国音乐有中国音乐的魅力,西方音乐有西方音乐的情怀,虽然有差异,但我相信,通过中西方音乐的交流就一定能创作出更好的音乐,为我们呈上更大的听觉盛宴!
参考文献:
【1】杨萌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2】刘再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3】《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孙继楠,周柱铨主编【4】《中国音乐通史简编》郑祖襄著
【5】《琴史出编》许健著
【6】《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
【7】《西方音乐史》保罗·朗多尔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