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应用,融合创新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评价指标的修订与应用

优课评价指标表述的修订 (教学效果部分)
评价 指标
教学 效果
权重
2014 年度优课评价指标描述
2015 年度优课评价指标描述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 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学生学习积
10
与度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 极主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
验,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体验。
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学 教学目标达成,全体学生都能达 10
如何推进融合创新
进一步思考应用与提高质量的关系问题,重点思考和研究 用什么样的融合方式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注意, 这里说的是用什么样的“融合方式”,而不是用什么样的 “技术 ” 融合创新不是盲目的,也不是简单的,希望电教系统加强 对融合创新的研究工作。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创新,同时,要 通过价指标表述的修订 (教学实施部分1)
评价 指标
教学 实施
权重
2014 年度优课评价指标表述
2015 年度优课评价指标表述
10 10 10
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 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 合理。
教学环节完整,课堂容量适当, 时间分配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方法有效,引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规范;教学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优课评价指标的修订与应用
蒋鸣和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二级教授
2019年10月24日银川
从深度融合到融合创新
“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思路是“深化应用,融合创新” ,刘 延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对从深度融合到融合创新作了重要阐述:
以信息化推动教育体系的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思想变革, 实现教育的创新发展。 以网络学习空间为核心拓展课堂的外延,支持网络化学习。 把教改课改放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 原则上,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全面形成课堂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新常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7.08.31•【文号】教职成〔2017〕4号•【施行日期】2017.08.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7〕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支撑和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现就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准确把握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机遇与基本要求1.“十二五”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不断健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持续深入,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教师信息化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
但从总体来看,与国家实施“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需求相比,与世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相比,与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还亟待提升。
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是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趋势,如期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举措。
2.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服务全局、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深化应用、融合创新,完善机制、持续发展,努力改善职业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提升现代化水平。
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等职业教育特色。
要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求,突出行业与区域特点,注重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推动协调发展。
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与融合创新

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与融合创新摘要:信息技术由计算机技术衍生而来的,将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形成信息技术。
将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工作进行融合,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或手机终端在短时间内接收到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经济数据和信息,为后续决策投资工作良好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策略1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主要目的在于避免资金浪费,严格控制企业运营维护成本,避免贪腐现象发生。
由此可见,经济管理工作可分为成本控制、财务管理以及监督管理三个方面。
将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过程进行融合,能够提升管控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可以对于企业资金运转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与此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平台能够实现经济信息的储存、收集以及核算工作,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强度,从而达到节约人力资源的目的。
2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现状2.1信息多,关联性不高企业经济管理涉及到大量的信息,其中大部分信息是无关的,信息是众多而复杂的。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经济管理过程中,可以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管理者,而不受人为因素和地理因素的限制。
但是,结合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应用情况,可以看出,虽然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发布,提高了数据发布的效率,但忽视了数据的集成,导致一些企业的管控信息不完整,管理者获取的信息通常是无序的,需要分析和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这会降低工作效率,并间接影响数据传输效率。
2.2企业忽视信息经济的管控虽然大多数企业在日常管理中都引入了信息管理平台,但他们更注重眼前利益,忽视了信息平台的维护。
平台维护投入的资源和资金不足,信息管理平台存在大量漏洞。
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大多数企业不愿改进传统的管控模式,与信息技术的使用存在冲突。
这不仅会对企业的快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影响整个行业,导致行业内信息技术普及率低,阻碍行业发展。
深化应用,融合创新

深入应用,交融创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课方案【教课背景】(对教材中育人点的剖析)经过引领学生对为何能构成三角形的学习,在逐渐培育抽象、推理、想象、创建等能力的过程中浸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生剖析】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边、极点和角,以及三角形稳固性的知识,这些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学生乐于着手,喜爱实践,同时比较擅长发现和总结,这也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整体设计说明】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先给学生创建情形,惹起悬念,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
最后讲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沟通、自主的实验考证、互动评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我有充足的时空去关注学生的动向生成,多方面的深入认识学生的真切思想水平,实时点拨,使学生思想的空间在研究学习中获取有效拓展。
【教课准备】准备小棒、多媒体课件【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培育学生着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木棒围三角形来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体验实验发现、总结概括的学习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愉悦,同时培育着手操作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策略,发展思想。
2、能踊跃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
3、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成立自信心。
4、体验数学的美,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课重、难点:要点:指引学生想象、猜想、实验,研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难点: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认识三角形三边关系,知道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课方法】情境——研究——发现.终究如何让学生自主研究,着手实践,合作沟通充足落实到每一节讲堂中呢?我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节中作初步的试试,也许能给人以一些印象。
一、创建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1、师:应用“三通二平台”演示三角形相关的拼图图案。
发问:你们想不想经过作图、拼接等知道三角形些什么呢?学生回答。
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专创融合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专创融合的改革与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深化专创融合的改革和实践,以培养更多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专创融合是指将专业领域创新思维和实践有机融合,以达到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专创融合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产学研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合作,将产业需求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创新。
通过将学生引入真实的企业和社会问题,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解决方案提供者,为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技术手段,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成果的创新性。
二、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成为一个具有实用意义的项目的方法。
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学习如何将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不同的项目,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自主创新实践自主创新实践是指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和自主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不断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创新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研究现实问题和挑战,不断探寻自己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四、交叉学科教育交叉学科教育是指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学生。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交叉学科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拓宽视野,形成全局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为问题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深化专创融合的改革和实践,培养更多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这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搭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做出贡献。
一师一优课:国家优质资源库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师一优课:国家优质资源库建设的几点思考赵铭;赵华【摘要】教育部提出"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作为重点工程,解决了硬件和资源之间的互通问题.当前,"晒课"项目已实现了"一个转变"和"两个推动"."晒课"工作整体推进了教师课堂研究水平,促进了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与信息技术融合层次较低和学科本身的研究不足等.文章对部级优课的地域、学科、教材版本分布进行分析,优势地区、强势教材占有较大比重.对"晒课"本身、"晒课"内容、信息技术融合、资源建设和使用以及未来"晒课"工作提出五点建议.【期刊名称】《化学教与学》【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5页(P6-10)【关键词】一师一优课;国家优质资源库;建设;晒课;思考【作者】赵铭;赵华【作者单位】扬州树人学校江苏扬州 225000;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江苏南京2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2.41我国在“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思路主要有两点,一是体现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战略,即教育部提出的“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二是进一步在“三通两平台”基础上继续发展,即进一步落实刘延东副总理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为进一步落实从硬件到平台,从平台到资源建设,从优质资源到教学服务,自2014年起,由教育部基教二司和中央电教馆共同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这个项目的含义是:力争使每位中小学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至少上好一堂课,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讲授。
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专创融合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专创融合的改革与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深化专创融合的与实践。
首先,应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推进教学与科研的专业融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更加注重与企业合作,开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探索,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协同机制。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引入企业资源和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和创新项目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应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并将科研成果与教学紧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应加强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教学、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可以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
再次,应注重跨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将多学科知识融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可以开设跨学科的课程,组织跨学科的科研团队,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应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以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最后,应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基地。
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设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的平台。
可以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学生提供实验和创业的条件。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创新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专创融合的与实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加强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注重跨学科融合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基地等措施,可以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提升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切实加快全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而制定的法规。
2018年4月16日,《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文件编号教技〔2018〕5号,自2018年4月16日起实施。
主要内容《规范》明确,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基本思想,采用云服务模式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学校教育的质量提升。
《规范》明确,数字校园建设应达成如下目标:一是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从基础设施(网络、终端、教室等)、资源(教材、图书、讲义等)到应用(学习、教学、管理、生活等)的数字化。
二是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实现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建设网络应用环境,实现校园宽带网络全接入、全覆盖;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和共享,让每个班级都享受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打造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师师、师生、生生、家校之间的互动。
三是实现用户信息素养提升。
提升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技术人员的信息化服务能力。
四是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与创新发展;支持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的优化与再造,提升校园管理效能与决策水平。
《规范》提出,数字校园建设应采用“云-网-端”架构模式:“云”服务指基于云计算技术提供的互联网服务,包括IaaS(基础设施服务)、PaaS(平台服务)、SaaS(软件服务),由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组织建设、租用、购买服务等方式建设和维护;“网”指固定宽带、移动宽带、有线电视网络等方式;“端”指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和各种新媒体技术设备(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幼儿园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 幼儿园教学

幼儿园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对幼儿园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幼儿园教育的需求,融合创新应用教学的方式成为了当下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趋势。
通过融合创新应用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案例1. 主题:感官探索2. 目标:通过感官探索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丰富幼儿的感官体验,激发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 教学内容: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设置不同的感官探索游戏,如触摸盲盒、嗅味识别、听觉游戏等,让幼儿用手、用眼、用鼻、用耳去感知世界,培养幼儿的感官能力。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通过感官探索,让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4. 教学活动:教师根据不同的感官探索游戏,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在触摸盲盒游戏中,老师将不同材质的物品放进盒子中,让幼儿用手去触摸,然后猜测是什么物品;在嗅味识别游戏中,老师将不同的气味进行混合,让幼儿通过嗅觉去区分不同的气味;在听觉游戏中,老师播放不同的声音,让幼儿通过听觉去识别声音来源。
5. 教学效果:通过感官探索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感官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幼儿通过感官探索,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动力。
感官探索教学也能够丰富幼儿的感官体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三、教学案例的意义与启示融合创新应用教学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幼儿园教育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通过感官探索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感官能力,还能够激发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幼儿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融合创新应用教学的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幼儿园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的实施,对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感官探索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丰富幼儿的感官体验,提高幼儿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动力。
2021年度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案例名单

山东省
济南市
大数据驱动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32
山东省
烟台市
区域网络视频教研体系的构建研究
33
山东省
潍坊市
以融合创新驱动学生信息素养攀升
34
山东省
淄博市
以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5
山东省
青岛市崂山区
依托信息技术优化作业管理
36
河南省
三门峡市卢氏县
互联网+”助推卢氏县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创新
37
借“云”起舞,青铜峡“三个课堂”风景独好
二、学校
序号
省份
学校名称
案例主题
1
北京市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
以人为本,打造未来学校智慧新生态
2
北京市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改革
3
天津市
宝坻区王卜庄镇何仉庄小学
活网络空间融智慧教育惠农村师生
4
河北省
保定市第十七中学
OAO模式下的“研、教、评”教学新样态
湖北省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微光计划”—“321行动”+“456路径”的新探索
38
湖南省
长沙市
大数据赋能构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
39
湖南省
长沙市天心区
信息化精准融合教学赋能教育优质发展
40
湖南省
长沙市岳麓区
依托“网络研修校联体”深化“三个课堂”按需应用,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41
湖南省
永州市新田县
同步共建有机融合优质均衡发展
42
广东省
东莞市
莞式慕课:构筑教与学模式推进信息化融合创新
43
广东省
引领未来智慧教育新方向——“互联网+”时代下的智慧校园建设

67Internet Technology互联网+技术一、引言根据国家《教育现代化2035》《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笔者学校实际,超前谋划、过细部署、认真落实、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提升智慧教育建设水平,笔者所在学校校智慧校园建设从核心网络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网络计费审查设备、数据中心虚拟化设备到统一身份认证、基础主数据平台、网站群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学工系统等核心应用全部采用最新技术路线,通过建设智慧校园平台提高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建成技术领先、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智慧化、数字化校园。
二、建设原则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指引的基本原则,攻克智慧教育的难点、痛点、堵点,着力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教学服务环境,持续提高师生员工的信息化素养,加强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智慧校园建设要坚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发展,从学校的实际需求为突破口,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数据为支撑的原则,实行长远规划、分段实施的策略,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智慧校园建设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各项工作中去,要实现深度融合,以促进学校的各方面工作迭代创新。
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还要充分借助各级教育部门所建的系统,高水平、大力度推动对外合作,全力争取社会各界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为社会提供全覆盖、深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公共服务,降低学校的门槛,拆除学校的围墙,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服务。
按照《国家网络安全法》要求。
智慧校园建设要实引领未来智慧教育新方向——“互联网+”时代下的智慧校园建设现与网络安全的“三同步”。
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压实学校相关各方的责任,筑牢网络安全屏障,推动网络安全等各项要求的落地,为智慧校园建设保驾护航。
三、建设内容(一)智慧环境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其底层基础是智慧环境。
智慧环境涵盖网络环境、数据中心、教学设施、支撑平台等。
职业院校智慧校园标准

职业院校智慧校园标准包括以下方面:
1. 总体目标:坚持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全局,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深化应用,融合创新,完善机制,持续发展,推动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加大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方式,以应用促融合,以融合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创新教学、服务和治理模式,提升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
2. 主要任务: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支撑和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和能力,以智慧化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高素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提供信息化支撑和保障。
3. 具体实施:
* 提供先进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针对性开展职业课程教育,为师生们提供专业的实践场地,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
* 开展有职校特色的文化活动。
* 完善有职业特征的制度文化。
制定校园文明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 整合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
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中国信息化发展大事记

中国信息化发展大事记摘要:一、引言二、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四个阶段1.启动和探索阶段(1980 年代)2.快速发展阶段(1990 年代)3.深化应用阶段(2000 年代)4.融合创新阶段(2010 年代至今)三、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成就1.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2.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3.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4.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四、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挑战与展望1.核心技术受制于人2.数字鸿沟和网络安全问题3.信息化与实体经济融合4.展望未来:智能社会与数字中国正文: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回顾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大事记,总结取得的成就,分析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四个阶段1.启动和探索阶段(1980 年代)上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始启动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事件是1984 年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2.快速发展阶段(1990 年代)从1990 年代起,我国信息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以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为主要特征,特别是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标志着我国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3.深化应用阶段(2000 年代)进入21 世纪,我国信息化发展进入深化应用阶段。
这一阶段,互联网产业迅速崛起,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应用不断涌现。
此外,政府和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日益深入。
4.融合创新阶段(2010 年代至今)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进入融合创新阶段。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三、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成就1.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4G 网络,5G 网络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光纤宽带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互联网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了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
两系统总体介绍

个人空间 教学统计 使用帮助
教师备授课系统
授课系统:以教材为主体,整合丰富的多媒体资源。
视频 动画
互动 练习
教学 课件
拓展知识 及习题
-9-
教师备授课系统
备课系统:配合教学内容,提供优质课件和教学设计,并支持教师 自主备课。
制作教学课件
制作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资源的人人通学习系统
人人通学习系统
穆彬)
建设了“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
台”,为天津市师生提供“备授课系统”
和“人人通学习系统”支撑下的优质数字 教育资源和应用。
系统概况
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人教版部分的系统建设工作。
基于国家课程教材的教师 备授课系统 基于课程资源的 人人通学习系统
系统概况
课前
支持教师轻松备课 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支持师生互动交流
数字教材
微 课
测 评
内嵌资源 外链资源 辅助功能
微课视频 相关资源 我的微课
同步训练 拓展训练 统计分析
交 互
人人通学习系统
数字教材
1
1.数字教材
整合优质资源 区分师生角色 适配多种终端
人人通学习系统
微 课
2
1
2.微 课
教材编写 专家设计 一线优秀 教师主讲 覆盖教学 知识体系 覆盖教学 重难点 每段微课 3至8分钟
教 师 布置作业 批改作业 统计分析
学 生 我的作业 同步训练 个性训练
家 长 学生作业 统计分析 成长轨迹
错题与收藏
统计分析 成长轨迹
3.测 评
Step 1 Step 2 Step 3
01 教师 布置练习
略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略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作者:包彩容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9期摘要:国家“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深化应用、融合创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现代教育装备,将数字化资源与教育教学活动深度融合,使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真正创建起充满活力和智慧的数学课堂。
文章结合正在开展的信息化数字化教学实践,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界定,并积极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促进获取更好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促进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何切实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积极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内涵和特征(一)内涵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在多媒体或计算机网络环境上运行的教育教学资源,其包括网络课程、声像资料、电子教案、数字化素材库等。
学生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能借助数字化资源,通过数字化学习方式开展学习,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学习方式,寻找和处理有益的信息资源,实现有效的数字化学习。
(二)特征与应用传统的教科书等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等特征,最明显的就是教学资源数字化,能极大展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数学创新思维,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策略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数学课堂教学巧妙相融,使得设备和技术不再只是教师“教”的工具,更是激活学生“学”的工具,从而构建起一种更加开放灵动的数学教学新模式。
(一)巧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设境激发数学兴趣教师巧妙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24小时计时法》教学中,教师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了激趣教学环节:(1)情境创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应用,融合创新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对教材中育人点的分析)通过引领学生对为什么能构成三角形的学习,在逐步培养抽象、推理、想象、创造等能力的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边、顶点和角,以及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这些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学生乐于动手,喜欢实践,同时比较善于发现和总结,这也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整体设计说明】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
最后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自主的实验验证、互动评价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我有充分的时空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水平,及时点拨,使学生思维的空间在探索学习中得到有效拓展。
【教学准备】
准备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木棒围三角形来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体验实验发现、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策略,发展思维。
2、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
3、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4、体验数学的美,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想象、猜测、实验,研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难点:进一步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知道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方法】情境——探究——发现.
究竟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充分落实到每一节课堂中呢?我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节中作初步的尝试,或许能给人以一些印象。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1、师:应用“三通二平台”演示三角形有关的拼图图案。
提问:你们想不想通过作图、拼接等知道三角形些什么呢?学生回答。
2、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这里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拼图入手,
自然地引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课题,并巧妙渗透"数形结合"与"数学源于生活"的唯物主义的朴素思想。
]
3、动手操作引发矛盾。
出示:五条长为
1cm,2cm,3cm,4cm,5cm的线段示意图(板书,画线段图示)。
思考:
(1)根据上述信息,你可以画几个三角形呢?
(2)怎么解决你所提出的问题?动手操作实践一下。
让学生先猜一猜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动手试一试.
提出问题,自行探究:
三根小棒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三通二平台”演示画三角形的过程,让生体验三角形为何画不成?)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六人一个小组合作操作,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教师巡视到各小组进行帮助指导。
)
4、师(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大家想一想看,是否任意给出三条线段,就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假设要用三根木棒,如何选择第三根木棒?(或第三根木棒长可以任意长吗?)(这里只作为问题提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课题。
)
生1:我知道了,刚才这几位同学都用了两块刻度尺比试确定了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但这样做是试出来的,而且
有时候不碰巧,特别是考试时,时间紧迫,更不容许我们去凑出来。
(并当场出示三根有固定长度的木棒,演示说明当三角形很小时,就更难用这种拼凑的方法了。
)
生2:我有一种更好的办法。
我发现确定一个三角形,主要就是定出三个顶点。
就是先画一条线段作为底边,确定了三角形的其中二个顶点,这样只剩下一个顶点待确定,就比较容易了。
生3:我已经画出来了,但好象不只一个。
生4:我也画出来了,这样的三角形有两个。
生5:不对,这样的三角形共有四个。
师:请三位同学将你的画图过程在黑板上向同学们再示范一下好吗?其余同学观察并交流总结画法。
生A:老师,我发现要画好这个三角形。
可以先画一条线段AB=7cm,确定了三角形的其中二个顶点A、B,那么第三个顶点C到A、B的距离一定满足等于4cm或5cm,而到一点的距离等于4cm的点是落在以A为圆心,4cm为半径的圆上,同样以B为圆心,5cm的半径的圆上也有点C,这样两圆的交点即为第三个顶点C,从而三角形就可确定。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有见解。
下面同学们仿照刚才画法继续完成以⑵7cm、4cm、3cm,⑶7cm、4cm、2cm为边长的三角形。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呢?
生B:老师,两个都画不出来。
生C:老师,一个能画出来,另一个画不出来。
生D:老师,我两个都能画出来。
师:请刚才三位同学上台表演,按各自的画法画在黑板上,其余同学仔细看看,你们觉得哪位同学画得对呢?
生E:老师,两个都画不出来才对。
因为3+4=7,交点与AB=7cm同一条线上,因此画不成三角形;而4+2<7,它们没有交点,也画不成三角形。
师:根据刚才的三个题目,同学们,任意给出三边,就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能。
)那么,同学们讨论一下,并用事先准备的教具拼图观察一下,究竟什么条件下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生6:老师,我知道了,从刚才的三个图形中,我们可以发现两条较短边之和大于第三条最长边,就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生7:不对,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不错。
(引导学生计算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本节就是让同学们理解与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即随意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的问题。
)利用“三通二平台”演示能否构成三角形,并强调保留作图痕迹,让生直观感受知识生成过程,从而获得体验。
(一节课时间很快过去了)。
师: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为止。
我们今天探究到了三角形的一个秘密,其实它的秘密还有很多,有兴趣的话,我们以后可以继续研究。
请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到三角形的
哪些知识?你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开其中的奥秘?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对哪些地方印象最深刻?你还有什么疑惑,请及时提出来?老师和同学们愿意助你一臂之力。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如: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尝试讲解、参与评价等活动;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倡导求变、求异、求新。
教师只是充当活动的主持人,通过深化应用“三通二平台”,融合创新,适时点拨、引导,让生直观感悟,领会升华。
有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有了学生创新思想的展示,数学课堂就活了。
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敢于放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