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X射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X射线的吸收 当一束强度为Io的X光通过厚度为dx的吸收体后,强度减少量-dI正
比于dx和强度I(x)之乘积,引入吸收系数µ,有
− dI = µI (x)dx
积分给出
−x
I (x) = I0e−µx = I0e x0
xo = µ −1 是吸收长度,即通过xo厚度的吸收体后,强度为入射强度的e-1 ( 37%);
电子占据的几率大4-5倍,因而Kα线的强度比Kβ线的强度大4-5倍。 同理产生Kγ线几率更小,强度更弱。
特征X射线由布拉格发现,后经莫塞莱加以系统化。莫塞莱发现, 同系特征X射线频率的平方根与阳极靶原子序数存在线性关系。
莫塞莱定律
ν = C(Z −σ )
T = 1 (Z −σ ) Rn
第七章
§ 8.4 X射线的吸收
(2)若光子和内层电子相碰撞时,碰撞前后光子能量几乎不变,故 波长有不变的成分。
(3)因为碰撞中交换的能量和碰撞的角度有关,所以波长改变和散射角 有关。
§ 8.5 康普顿效应
3.康普顿效应的定量分析
电子的质量
m=
m0
1

v c2
2
光子能量:
E = hν
m0:电子的“静止质量”。
光子的动量:
p = E = hν = h c cλ

λ0,λ > λ0


(2) ∆λ = λ − λ0

与散射角ϕ有关


(3)不同散射物质,在同一散

射角下波长的改变相同。

(4)波长为λ的散射光强度随散射
物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
§ 8.5 康普顿效应
2. 光子理论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
高能光子和低能自由电子作弹性碰撞的结果。 (1)若光子和外层电子相碰撞,光子有一部分能量传给电子, 光子的 能量减少,因此波长变长,频率变低。
1. 标识谱线系
§ 8.3 同X射线有关的原子能级
X射线标识谱来源:
内层电子的跃迁!
问题:
内层电子是填满的,不可能再加电子。为什么会有内层电子的跃迁? 解答:要有跃迁,必须先有电子空位。
例如产生K线系的条件是最内层n=1有一个空位。
产生电子空位的方法:
(1)利用高速电子对原子的非弹性碰撞。
(2)吸收能量足够高的光子。
µ: 线性吸收系数,表示射线经过单位厚度的吸收体强度减弱的百分比。
§ 8.4 X射线的吸收
2.光与物质相互作用--X射线吸收的几种方式
(1)光电效应-光子与束缚电子作用,光子被完全吸收 (2)康普顿效应-光子与自由电子的散射; (3)电子偶效应-当光子的能量大于电子的静止能量的两倍时(即1.02MeV),
伦琴,1845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商人家庭,1869年在苏黎世大学获 博士学位。1895年11月8日傍晚,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管中气体放电实 验时,为了避免杂光对实验的影响,他用黑纸板将管子包起来,却发现 距阴极管一段距离外的一块涂有铂氰酸钡(BaPt(CN)6 )结晶物质的屏幕发 出了荧光,伦琴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射线,经检查 发现,射线来自阴极射线管管壁。
Arthur Holly Compton 1892.9.10-1962.3.15
§ 8.5 康普顿效应
1. 实验现象
1922 年康普顿观察X射线通过物质散射时,发现散射的波长发生变化的 现象。
R
光阑
B1 B2
λ0
A
晶体 ϕ
石墨晶体(散射物)
X 射线管
探测器
§ 8.5 康普顿效应
(1)散射X射线的波长中有两个峰值
波长最短的称为K线系,K线系的第 1,2,3,...依次称为Kα、Kβ、Kγ...。
Kα强度最强,波长最长,实际一 般由几条线构成,依次称为Kα1、 Kα2...等。 Kβ、Kγ波长依次减小。
铑靶的Kα、Kβ、Kγ及连续谱
§ 8.2 X射线的发射谱
3. 莫塞莱定律
1913 年莫塞莱测量了从Al到Au 共38种元素的X射线的K线系。
阳极(靶)一般用熔点高的金属制 成,以耐高温。
硬X射线: 软X射线:

λ <1A

λ >1A
2. X射线的性质
(1)X射线能使照相底片感光;
(2)X射线有很大的贯穿本领,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 (3)X射线能使某些物质的原子、分子电离; (4)X射线是不可见光,它能使某些物质发出可见光的荧光; (5)X射线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具有反射、折射、衍射、偏振等性质。
§ 8.2 X射线的发射谱
3. 莫塞莱定律 由莫塞莱 Kα 线公式
ν~Kα
=
R(Z

1)
2
1 (12

1 22 )
可算出
18 Ar λ = 4.194 A°
Z=
121.6
λ
+
1
=

19 27
K
λ
°
= 3.74 A

°
Co λ = 1.79 A

°
28 Ni λ = 1.66 A
ν~
=
R(Z

b)2
(
1 m2

1 n2
)
n>m
原子光谱是原子最外层电子跃迁的结果,外层电子组态的周 期性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X射线是内层电子跃迁的结果。
ν~ 随Z呈线性关系,说明它受外层电子影响很小,只受原子核
的影响。莫塞莱图提供了从实验测定原子序数Z的一种有效方法。历史
上正是他首次纠正了27Co,28Ni在周期表的次序。
原子物理学
吴亚杰
wuyajie@xatu.edu.cn
第八章 X射线
8.1 X射线的产生及其波长和强度的测量 8.2 X射线的发射谱 8.3 同X射线有关的原子能级 8.4 X射线的吸收 8.5 康普顿效应 8.6 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
X射线的发现
在1895年以前,由阴极射线管产生的X射线在实验里已经存在了30 多年,在射线发现前,不断有人抱怨,放在阴极射线管附近的照相底片 模糊或感光,如1879年的克鲁克斯,1890年的古德斯比德等人。但最终 发现 X 射线的却是威廉·康拉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
n
∑ µ= wjµ j j =1
其中 µ j 代表吸收体内第 j 种元素的质量吸收系数,wj是它所
∑ 占质量百分比( wj = 1 )。
§ 8.4 X射线的吸收
3.吸收限(又称吸收边缘)
实验表明,吸收系数随X光子能量增加而下降,这是由于X光子 能量越高,其穿透性越强。
吸收限:代表原子各壳层有一个电子电离时需要吸收的能量。 原子吸收了这样的能量,使它从基态跃迁到各层的电离态。
§ 8.2 X射线的发射谱
3. 莫塞莱定律
根据元素X射线在图上的位置, 就可定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
ν~Kα
=
R(Z

1)
2
1 (12

1 22 )
早期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量大小顺序排列的。如K(A=39.1)在 Ar(A=39.9)前, Ni(A=58.7)在Co(A=58.9)前。由莫塞莱图给出 Kα了X 射线波长( Å )为:Ar 4.19 > K 3.74,Co 1.79 > Ni 1.66。(波长大, 则Z小)
§ 8.3 同X射线有关的原子能级
1. 标识谱线系
K,L,M,N,O, 对应n=1,2,3,4,5 cm-1 K线系:K 某能级
能量最大
Kα线系:K
L
Kβ线系:K
M
E Kγ线系:K
N
L线系:L 某能级 能量次之
Lα线系:L
M
Lβ线系:L
N
E Lγ线系:L
O
图 镉原子的X射线能级图
要产生K线系,高速电子需足以击出K 电子。激发电压由阳极靶决定。
威廉·康拉德·伦琴[德]
1895年1月5日,在维尔茨堡大学工作 的伦琴发现了X射线,于1901年获诺贝尔物 理学奖,是世界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为 了表明这是一种新射线,伦琴采用未知数X 将其命名为X射线。这一发现宣布了现代物 理学时代的到来,也使医学发生了革命。
伦琴拍摄的第一张X 光片:伦琴妻子的手
§ 8.1 X射线的产生及其波长和强度的测量
3. X射线的波长
(1)利用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可以测定其波长。 布拉格公式(当出射倾角等于入射倾角时,干涉加强。 )
2d sinθ = nλ n = 1, 2, ⋅⋅⋅
S1 S2
P A1
C
θO
θ
A
X射线摄谱仪
旋转晶体,得到不同角度的谱线
弧长(AA1)
Wilhelm Conrad Röntgen 1845.3.27~1923.2.10
“我的发现属于所有的人。但愿 我的这一发现能被全世界科学家 所利用。这样,它就会更好地服 务于全人类”.
§ 8.1 X射线的产生及其波长和强度的测量
1. X射线的产生
X射线一般由高速运动的电子 打在物体上产生。
高压一般几万伏~十几万伏。
K、L、M…吸收限是X光子分别使K层、 L层、M层一个电子电离发 生共振吸收的能量。吸收系数 µ的突变即吸收限的出现,再次证明原子
内部电子的壳层结构。
4. 例: 铝(Al)被高速电子束轰击而产生的连续X光谱的短波限为5 Å 。 问这时是否也能观察到其标志谱K系线?
解: 短波X光子能量等于入射电子的全部动能。因此
入电离室射线特别强,布拉格公式满足。
S1 S2
C
θ θ
A
图: X射线测谱仪
X射线谱
§ 8.2 X射线的发射谱
标识谱:波长不连续的线状谱,是靶材的“指纹” 连续谱:波长连续变化,强度弱于标识谱 可见,X射线的发射谱包含连续谱和标识谱。
1. 连续谱
§ 8.2 X射线的发射谱
连续谱是电子在靶材上被减速而产生的。高速电子打在靶 上,受靶中原子核的库仑场作用而速度骤减,电子动能转化成 辐射能,就有射线发出,这种辐射称为韧致辐射。
连续谱的最短波长和最大频率
hc = eU ,
λ0
hν 0 = eU
λ0
=
12398.10 U
0
A
(U : unit
in
Volt)
早年(1920年),我国科学家叶企孙曾以此测普朗克常数。
连续谱的最短波长只与阴极射线管的外加高压有关,与靶材无关。
§ 8.2 X射线的发射谱
2. 标识谱(特征X射线)
标识谱是线状谱,由个别波长的谱线 构成。谱线波长决定于靶材,不同元 素有一套不同波长的标识谱,成为该 元素的标识。
光子在原子核场附近可将全部能量转化为正、负电子对。
这三种作用对应的吸收系数分别为µ光电, µ 康, µ 对偶,总的
吸收系数是
µ = µ光电 + µ康 + µ对偶
§ 8.4 X射线的吸收
当X射线由低能光子组成(一般不超过150Kev)时,这时不会发生电子偶 效应。
µ = µ光电 + µ康
假若吸收体由 n 种不同纯元素均匀混合而成,那么该吸收体的质量吸收 系数为
= 4θ
半径(晶体与胶片距离)
胶片上谱线的深浅与射线的强度成线性关系,可测射线的相对强度。
§ 8.1 X射线的产生及其波长和强度的测量
(2)利用电离室测量X射线波长和强度 a.电离室充稀有气体,电离电流与X射线强度成正比。
b. 测量波长时,事先使晶面和电离室与入射X射线成一直线,然后,
晶面转一个小角 ∆θ ,电离室转 2∆θ ,当电离电流突然增强,表明进
wk.baidu.comε电
=h c
λmin
≈ 2.48
keV
要使铝产生特征K线系谱线,则必须使铝的1s电子吸收足够的能量 被电离而产生空位,因此轰击电子的能量必须大于或等于K吸收限能量。
根据莫塞莱公式,K吸收限平均能量为:
EK = hcRZ 2 = 2.30 keV
所以,可以观察到K线系的谱线!
§ 8.5 康普顿效应
阿瑟·霍利·康普顿,1918年开始研究X射线 的散射。1922年发现X射线对自由电子发生散 射时,光子的能量减少,而波长变大。这一 发现被称为“康普顿效应”或“康普顿散射 ”,后来又被他的研究生吴有训进一步证实 。由于这项成就,康普顿被授予1927年度诺 贝尔物理学奖。
1. 标识谱线系
§ 8.3 同X射线有关的原子能级
产生X射线的能级示意图
§ 8.3 同X射线有关的原子能级
2. 选择定则
产生特征X射线需满足一定的选择定则: (1) 主量子数之差Δn≠0,即同层电子不可转换。 (2)角量子数之差ΔL=±1。 (3)总量子数之差ΔJ=±1 或 0。
K电子壳层空缺后,其空位被L层电子占据的几率要比被M层
各元素的Kα线
ν~Kα
=
R(Z
−1)2 (112

1 22
)
各元素的Lβ1线
ν~Lβ 1
=
R(Z

7.4)2
(
1 22

1 32
)
K线系的莫塞莱定律
标识谱反映原子内层结构情况,谱线波长代表能级间 隔,谱线精细结构反映能级的精细结构。标识谱对研究原 子结构有重要意义。
§ 8.2 X射线的发射谱
3. 莫塞莱定律
Henry Moseley 1887.11.23-1915.8.10
4. 例: 某X光机的高压为10万伏,问发射光子的最大能量为多大?算出 发射X光的最短波长。
解: 电子的能量全部转换为X光子的能量时,X光子的能量最大,波长 最短。 根据
hc = eU λmin
⇒ λmin
=
hc eU
0
= 0.124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