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思考题(陈世珍老师版)总结

合集下载

大二马原期末总结

大二马原期末总结

大二马原期末总结学生阶段即将结束,大二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也即将告一段落。

回顾这个学期的学习过程,我深感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是我们在大学期间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我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原理和方法论,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提高。

下面将从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思维方式的转变、实践应用等方面对这学期上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进行总结。

首先,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

课程开始之前,我以为马克思主义原理只是一种学说,只是所谓“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

但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这门课程涉及面非常之广,不仅包括了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的内容,还对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剖析和探讨。

因此,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理解这门课程的知识内容。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阅读,我逐渐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剩余价值论等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我深感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深刻的学说,它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解析和分析非常准确。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我逐渐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体系的深入理解。

其次,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让我发生了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课程开始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所持的态度可以说是比较陌生和抵触的。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过时的理论,不适用于现代社会。

然而,随着课程的深入,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越发深刻,对这一学说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理论,是一种具有强烈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逐渐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和科学性,深刻领会到了它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这种转变让我深感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最后,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还让我认识到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作为一门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思考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题同学们,为了帮助大家顺利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的考试,我们年级学习部组织整理本材料以供大家复习时使用。

本材料根据老师的的复习提纲整理而成,因为内容较多,请大家多花点时间,尽量在理解的前提下去背,这样会更省时间。

以下内容中的斜体字部分在答案中可以不必写入,斜体字部分用来帮助大家理解,有些也可能会出现在选择题中,所以请大家要去看看。

材料中难免会出现错误,请大家谅解,也请大家发现错误之后立即向班级学委提出。

建议大家回到课本多看书多理解,不要只是孤立地看这份整理的材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2-6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成长。

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

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这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马原期末自我总结

马原期末自我总结

马原期末自我总结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首先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创立,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通过学习这段历史,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学说,更是一种宏大的社会运动,它试图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为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而奋斗。

其次,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如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论等。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理论,我明白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剥削和压迫,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在今天,资本主义仍然是世界主要的经济体制,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来解决这种矛盾。

此外,通过学习课程提供的案例和论文,我还进一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应用研究和实践。

例如,通过研究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了解到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正确的党的领导和经济制度的安排。

与此同时,通过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我认识到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结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这个世界。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参与了一些小组讨论和研究项目。

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和合作,我学会了更好地沟通和协作。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从中获取了更多的思路和观点。

这个过程让我增加了自信,并且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体,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探索改变社会的途径。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对于我来说将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除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我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是我大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增加了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作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思考题及考试题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思考题及考试题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1、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个方面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

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2、意识的能动作用。

含义: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①要遵循客观规律;②要通过实践活动;③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有两种性质的反作用: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积极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落后的的思想、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

大学课程马原期末总结

大学课程马原期末总结

大学课程马原期末总结首先,马原课程对我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剖析,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指引人类解放的方向。

在学习马原课程过程中,我深刻理解到了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我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正确对待社会现实,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

马原课程还使我认识到,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决定了人的行动,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

通过科学的唯物辩证法,我们能够从事物的全面联结和内部矛盾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其次,马原课程开拓了我的思维,提高了我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问题,用辩证的思维方法看待社会现象和问题。

马原课程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学习和讨论,我已经能够较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和基本观点,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综合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对我的个人发展和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马原课程深化了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科学的价值观。

学习马原课程,不仅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核心价值观包括追求真理、奋发向上、爱国主义、民族团结、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观等等。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识到这些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石,也是我们作为青年一代要坚守的信念。

我们作为青年大学生,要以追求真理为目标,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学习和进步,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最后,马原课程还使我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免费阅读】马原思考题及详细答案

【免费阅读】马原思考题及详细答案

1.内涵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批判、继承和创新的?(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 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4.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5.怎样理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阶级性和实践性是根本特性。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7.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期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理论的真正阐述者。

马原期末总结文档

马原期末总结文档

马原期末总结文档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关于宇宙和人类思维、实践、社会发展等问题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其核心思想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在整个马原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了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通过学习马原课程,我深刻认识到了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作用。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发展是辩证的。

唯物史观把事物的出发点和归宿放在物质世界,把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决定因素归结为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深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唯物史观强调了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基础作用,批判了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经验论等错误思想。

同时,我也系统地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矛盾和变化的认识,认为事物的每一方面都是相对的、有限的、对立的,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各种矛盾的相互作用和斗争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主要有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量变和质变的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等。

这些方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马原课程的过程中,我也对现实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现实、服务于人民的科学理论,一切理论都必须联系实际。

通过学习,我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际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路径。

我发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说,必须与时俱进地研究和运用。

我们要善于把握时代特征、社会矛盾和人民需要,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马原课程还增强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最先进的科学理论,它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上一种最先进的文化形态。

通过学习马原,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我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学生和传播者的决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思考题[小编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思考题[小编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思考题[小编整理]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思考题马克思基本原理期末思考题一.辨析题(40分,每题10分)1.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

3.辩证否定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学习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6.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

7.唯物主义经验论是对的,唯心主义经验论才是错误的。

8.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9.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都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他们只能在既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体系中创造.10.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3.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14.剩余价值既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又不在流通领域中产生。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1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17.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1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二.材料题(20分)1.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既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 材料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

这个范畴只能归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于现实。

” 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 请回答:(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8分)(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思考题..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1-2012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复习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三个直接理论来源。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内容?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式。

5、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运动与物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6、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含义、特点和形式)及其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含义、特点;发展的的含义、实质)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9、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重点论与两点论,一点论与均衡论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1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3、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14、客观规律性的含义及其特点,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5、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16、实践对认识有哪些决定作用1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旧认识论有哪些区别?)18、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特点;理性认识的的含义、形式、特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9、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真理与谬误的区别。

2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2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2、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其构成。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含义。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

2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2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马原笔记期末总结

马原笔记期末总结

马原笔记期末总结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原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深入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认识现实、改造现实、建设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不仅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

那么,我将从三个方面总结我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这一学期的马原课堂上,我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了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懂得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赋予了我们深入分析现实、洞察问题的能力,使我们能够站在历史和理论的高度来审视现实,从根本上认识到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通过学习,我逐渐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革命理论,它具有深刻的历史分析力和矛盾分析力。

通过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我明白了世界是物质的、历史是自然现象的产物,人是在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创造自己的。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教会了我看待问题的辩证方法,使我逐渐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二、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阶段,而需要将其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我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探索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我明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指导实践的重大意义,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参加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报告的过程中,我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的诸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教育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反映了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实际存在,也是我们需要解决和改变的现实问题。

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我能够较好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三、思维方法和人生态度的转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学的学习,我逐渐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马原复习思考题(自助整理).doc

马原复习思考题(自助整理).doc

201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第一部分简答题仁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肘代条件(1)资木主义机器大生产巨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资本主义制度白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LI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瓯的内容:(1)物质与意识、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木原,即何者为第一性,何考为第二性问题?凡是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而意识是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而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可知论者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者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彖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木质及发展规律。

怀疑论者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不做出正面冋答,采取冋避的态度,是对客观批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表示怀疑。

3、物质概念,意识的起源、本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条件(1)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Z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的木质,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对象和内容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彖,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原课的期末总结

马原课的期末总结

马原课的期末总结马原课,全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是大学哲学系列课程之一。

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原课的学习对我们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学期的马原课中,我通过学习和思考不仅更加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首先,马原课教会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劳动价值论等。

通过对这些原理的学习和理解,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充满活力和前瞻性的科学理论,它以人类解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为我们提供了创造美好世界的指导思想。

其次,马原课让我认识到了我作为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作为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探索、创新,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同时,马原课还教会了我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仰,不被眼前的挫折和困难所打击,要为追求真理、实现人民利益而奋斗终身。

再次,马原课让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伊始便强调实践、批判和革新,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灵活体系。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与新时代的发展保持紧密联系,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

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和视野,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最后,马原课还让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逐渐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

我们应该将个人利益融入到人类利益之中,以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为目标,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类解放而努力。

同时,马原课还教会了我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不仅要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更要探索问题的本质和根源,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思考题(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思考题(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表现为,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频繁爆、资本积累和社会严重两极分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2)阶级基础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强烈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3)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中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创立的劳动价值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原期末每章总结

马原期末每章总结

马原期末每章总结第一章思维及其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

在这一章节中,马原首先阐述了思维和物质的关系,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思维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主观活动,人的思维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思维运动具有内在的辩证性,它表现为形式的、量的和质的三个方面。

形式是思维运动的外部表现,量是思维运动的数量规律,质是思维运动的质与质之间的转化。

了解思维的辩证运动规律,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思维方式,促进思维方法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矛盾及其规律性马原在这一章节中着重阐述了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而实现的。

事物的矛盾表现为质的和量的矛盾,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量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

事物的质与质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质与量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

认识事物的质和量的关系,对于我们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推动实践中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内因与外因的联系及其规律性这一章节主要阐述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性。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和环境。

内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外因,外因又可以影响和改变内因。

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认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半边学和整体学说及其规律性这一章节重点讲述了半边学和整体学说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性。

半边学从部分出发,研究特定的事物,整体学说从整体出发,研究一定范围内的事物。

半边学和整体学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决定着科学认识事物的全面性和一般性。

了解半边学和整体学说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准确简练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复杂性有着重要作用。

第五章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性这一章节主要讨论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性。

马原期末总结1000字

马原期末总结1000字

马原期末总结1000字首先,本学期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对于我们做好人民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它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的教育工作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够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其次,本学期的学习使我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和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第一的原理,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前提,只有把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以人为本的原理,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者。

在我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观点的真理性。

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够真正了解人民的需要和愿望,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让我深刻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改造世界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应当牢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思想,努力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

只有明确了社会前进方向,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同时,本学期的学习还让我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科学的哲学,它以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理论,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门时代的哲学,它积极回答了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理论武器。

因此,作为学习者,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在逆境和困难面前坚持信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坚持真理的科学,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的运行规律和历史的发展趋势。

马原理期末总结

马原理期末总结

马原理期末总结在马原这门课程中,我通过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世界上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因和解决办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马原这门课程期末的总结,总结内容将结合课程内容进行阐述,以期清晰地呈现我对马原的学习成果。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存在和变化是物质的存在和变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唯物主义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它要求人们站在物质的基础上来认识世界,而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物质第一性”,即物质是基本的,意识是从物质中产生的。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物质的历史,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的。

在学习中,我明确了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了解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且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主导地位的阶级。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提出了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而阶级斗争是向这个目标迈进的动力。

在学习中,我深刻理解了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内涵,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此外,在学习马原的过程中,我还对辩证法、实践和认识论等哲学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辩证法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思维方式,能够解决复杂问题,指导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真理和认识规律。

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它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方法。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对世界的本质、发展规律、阶级斗争、人的自由与解放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马原这门课程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使我能够从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审视世界,去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期末复习总结整理人:2014级郝尚义修改人:2014级傅成昱第一讲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之路Q1:马克思的生日?恩格斯的生日?A1:1818年5月5日;1820年11月28日Q2:作为时代背景的欧洲“三大革命”分别指?“三大革命”的转折是指?这种转折所孕育的时代课题是指?A2:(1)①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过渡,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②法国大革命:正如托克维尔所指出的,大革命毁灭了旧的封建政治制度,传播了自由民主的思想,并且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

这是政治领域的一个大变革。

③德国哲学革命:从康德到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建立起来。

它认为人的地位高于神的地位,因而需要发展市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它也认为历史发展是合理的,因此我们需要技术革新以推动历史前进。

④这三个革命分别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文化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由此完全建立。

(2)转折是指以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哲学危机为表现形式的社会新问题。

①经济危机:英国资本主义为了维持工人福利而不断扩张,最终引发了经济危机。

1778年英国的纺织工业便已经历了第一次危机,而1825年是英国的第一次普遍危机。

这种局势是前所未有的。

②政治危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分享发展果实时的不平等导致了二者的矛盾,而经济危机更是加剧了阶级矛盾、对立和斗争。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展现了两大阶级的日益分离,政治危机愈发深刻。

③哲学危机:黑格尔固然建立起了德国古典哲学,但是他也将“理性”推到了极端,结果人的活动结果愈发不受人的支配(例如机器就在不断异化成为人类的对手)。

结果,人的价值被削弱了,理论面临危机。

同时,黑格尔对“理性”的推崇其实来源于基督教对上帝的推崇,而费尔巴哈对基督教的着力批判,给这种德国古典哲学——基督教哲学的投影——带来了毁灭性的冲击。

对宗教的冲击加以社会的剧烈变化,哲学体系遇到了深刻矛盾。

(3)面临着经济、政治和哲学的危机,“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成为时代最紧迫的课题。

Q3:对这个时代课题,除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外,还有哪些人做出了思考?A3:①托马斯·卡莱尔:认为英国19世纪反而不如12世纪好,因而人类需要回到过去。

②西斯蒙第:阐述了资义危机的必然性,认为需要以宗法原则组织社会、维持原状。

③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快于物质增长,因而要对现状进行改良。

④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建立社会平等;但是无法实现。

(①托马斯·卡莱尔。

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是一个矛盾重重的社会,在《文明的忧思》一书中,卡莱尔指出英国走向衰落的事实。

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口膨胀、城市化和财富增长,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工业革命初期工人阶级境遇的恶化。

卡莱尔对工人悲惨遭遇给予的同情,对统治者腐败无能提出的警告,正如恩格斯所言,无疑是正当的,有进步意义的。

②西斯蒙第。

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他并没有拒绝接受与商品生产有关的经济范畴,但他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的缺点和矛盾,提出了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迥然不同的结论,否定了他们宣扬的的资本主义的进步性和永恒性。

马克思指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无情地做出了自己的最后结论并以此结束,西斯蒙第则表现了政治经济学对自身的怀疑,而对这个结束作了补充。

他最早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必然性,但他的危机理论仅归结为主要是生活资料消费不足,并未真正认识危机的原因。

③马尔萨斯。

他是一个英国的教士和经济学家,以人口理论闻名于世。

在《人口论》中他指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他呼吁采取果断措施,遏制人口出生率。

④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

19世纪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这三位思想家具有同旧制度决裂的勇气和为新世界而努力奋斗的愿望。

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刻的批判,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的必然性,表达了建立新制度的热切愿望。

然而,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没有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科学的阐释这些矛盾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新社会制度的出现,并且描绘了美好图景,但没有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社会力量。

)Q4: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是因为?A4:第一,他们敏锐地把握了时代问题。

由于三大危机(经济、政治和哲学)的爆发,“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成为了时代的难题。

由之产生的“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更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二,对人民,尤其是社会下层的人民有着深刻的关切和同情。

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经历了对《林木盗窃法》的讨论。

面对着山林拥有者的责难和资产阶级的妥协,马克思已经看出国家和法不过是大私有者的工具。

然而他仍然公开表明自己站在备受压迫的贫苦人民一边,力争免除对贫穷山民“盗窃林木”的惩罚,体现了他对广大底层人民的关切。

第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马克思继承了早先思想家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政治思想。

在这些成熟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得以站得更高、看的更远。

第四,勇于面对实践,不断追寻时代的脚步。

马克思在革命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修改、发展自己的理论。

从青年时期综合性的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中年时期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再到他晚年时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马克思的思想在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有了不断进步的内生性动力。

Q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A5: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书P14)科学性:马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与实践结合)革命性: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开声明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服务的。

(不断革新)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这种统一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实现。

这种统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这种统一性的关键,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对科学的革命理论有强烈的渴望。

第二讲《马克思的幽灵》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Q1:《马克思的幽灵》是谁的作品?A1: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

Q2:《马克思的幽灵》是为马克思主义辩护而创作的吗?A2:否。

目的只是在于分析“社义向何处去”,解答“人类向何处去”。

《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对解构主义哲学的应用(解构主义是一种以反传统和反权威为宗旨的阅读和批判模式),并不是为马克思主义辩护而创造的。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动荡,资本主义一片乐观,认为未来的世界将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系统一世界,代表人物便是“历史终结论”提出者福山。

此时,德里达在1993年4月份的主题为“在国际观点的全球危机中,马克思主义该向何处去”的大型国际研讨会上作了一个发言,并以此为基础写作本书,意在祛除媒体社会的新国际话语权的同一性魔咒,为向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中所有霸权式的政治言说打入离心化的楔子。

所以,虽然书中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程度的认可,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像幽灵一样难以磨灭的,但是他的首要目的还是探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社会向何处去,并发扬解构主义的研究传统,而非为马克思辩护。

第三讲《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Q1:《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作者是谁?A1:英国思想家伊格尔顿。

Q2:《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讨论了几个议题?A2:十个。

(1.资本主义自身的演化带来了阶级分化的淡化、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已不是马克思批判的那个残酷的资本主义世界,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必伴随独裁暴政;自由市场消失必意味着自由丧失及物资短缺。

3.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中存在着一种历史铁律,一种宿命论,是对人自由意志的一种忽视。

4.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乌托邦,无视人性险恶,将人人设想为美好的个体。

5.马克思主义之中的经济决定论过于片面。

6.马克思的物质决定论表现出了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无视。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忽视精神道德的粗俗唯物主义,因此轻蔑人性,比如斯大林。

7.马克思主义所迷信的阶级斗争图景越来越没有意义。

8.马克思宣扬暴力革命拒绝温和渐进的改革,所以荼毒生灵。

9.马克思主义要求建立的政权是对自由和私有财产的侵犯。

10.马克思的理论并没有适应新社会运动的浪潮,强调劳工运动的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是当今社会运动的主流。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传统逐渐被其它维权方式如环保主义取代了。

)第四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Q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谁的作品?其文本特点是什么?A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于布鲁塞尔写在他的1844-1847年笔记本中的笔记,笔记本上端写着:“1.关于费尔巴哈”这种笔记式的文字,以供未来研究。

恩格斯称这些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12页)。

笔记因此而得名。

Q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观点A2:①实践的观点是核心。

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②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第三条:“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

第九条:“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十条:“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④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分析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揭示了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抽象性。

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宗教观、认识论和哲学观。

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对现实、对象和感性,只是从客体或直观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把它们当作僵死的对象,走向了机械唯物主义或者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