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应用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要实现对土地利用的有效管理和规划,就需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变化情况。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对地观测手段,为土地利用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或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
它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强、数据综合性和可比性好、经济性等优点,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的土地信息,为土地利用监测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
在土地利用监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地利用类型的识别与分类是遥感技术的基本应用之一。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将土地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遥感影像上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空间特征。
例如,耕地通常呈现规则的几何形状和较均一的光谱特征;林地则具有复杂的纹理和较高的植被覆盖度;建设用地则表现为密集的建筑物和道路网络。
利用这些特征,可以采用目视解译、计算机自动分类或人机交互分类等方法,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识别和分类。
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如耕地的减少、建设用地的扩张、林地的破坏等。
这种变化监测可以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和管理。
在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时,通常需要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图像增强等,以提高影像的质量和可比性。
然后,采用图像差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分类后比较法等方法,对不同时期的影像进行对比分析,提取变化信息。
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获取土地利用的现状信息,如土地的分布、面积、利用程度等。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准确获取地表信息的手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或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它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强、数据综合性和可比性好等优点,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丰富、准确、及时的信息。
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期调研阶段,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面积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
通过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城市、农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状况。
与传统的实地调查方法相比,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遥感技术还能够对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
通过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对比,可以及时发现土地利用的新增、减少和变更情况,为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土地资源评价。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获取土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属性信息,以及土地的交通、区位、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属性信息。
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数学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土地的适宜性、生产力、生态价值等进行综合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分区和功能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案制定过程中,遥感技术也能够提供有力的支持。
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构建土地利用规划模型,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模拟和预测。
例如,可以模拟城市扩张、农田保护、生态廊道建设等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评估其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选择最优的规划方案。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监测和评估。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定期获取遥感影像,对比规划目标和实际实施情况,及时发现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一、引言土地是国家珍贵的资源,同时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因此,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规划部门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依据区域特点,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进行战略性、总体性、综合性的规划,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方案。
遥感技术是一种远距离、非接触、无损的地球观测技术,具有快速、高效、精准等特点,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之一。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图像获取大范围的土地利用信息,可以快速、准确地收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获得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等信息,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的数据基础。
2.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是指对不同时间的土地利用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很方便的获取多期卫星图像,通过对多期遥感影像的比对,可以精确地判断出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变化程度、变化原因等信息。
3.土地评价和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的品质和潜力进行评估,以科学的方式确定正式利用和开发方案。
遥感技术可以帮助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者获取土地的客观信息,包括土地的地理位置、坡度、高程、土地类型、土层等信息,从而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方法实现土地评价和适宜性分析。
4.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方向,是土地政策、法律和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土地信息,可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制定的重要依据,通过遥感技术实现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土地评价和适宜性分析的结果,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5.土地利用监管和管理在土地利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利用情况进行监管和管理。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多期遥感影像数据的对比分析,及时发现不符合规划的土地利用,对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实施进行调查,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而遥感技术的应用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和监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一、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研究意义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是通过研究和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和趋势,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土地利用分类与变化监测遥感影像可以提供大范围、连续、定时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通过不同波段和特征提取方法,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和监测,并分析不同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利用遥感图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提取土地利用变化的信息。
2.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析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尺度、时空连续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对多期遥感影像的比对和分析,可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和趋势。
通过时空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3.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可以进行多尺度、多要素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可以确定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揭示其作用机制。
这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可以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和模拟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连续的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模型模拟方法,可以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和模拟。
通过建立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可以对未来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利用土地,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对地观测手段,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丰富、准确且及时的数据支持,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各个环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遥感技术概述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它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强、数据综合性和可比性等优势。
通过遥感卫星、飞机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可以获取不同波段、不同分辨率的影像数据。
这些数据涵盖了地物的光谱、纹理、形状等特征,为土地利用的分类、监测和分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具体应用(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遥感影像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和面积等信息。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大范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的分布情况。
相比传统的地面调查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
(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实时监测。
定期获取同一地区的遥感影像,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影像,可以及时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如城市扩张、耕地减少、森林砍伐等。
这有助于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的动态信息,为规划调整提供依据。
(三)生态环境评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评估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监测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
通过分析这些生态环境指标的变化,制定更加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利用遥感数据获取的地形、土壤、植被等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分析功能,可以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确定不同类型土地适宜的用途,如适宜耕种的区域、适宜建设的区域等,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分类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分类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它在土地利用分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能够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地球资源。
本文将探讨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分类。
首先,遥感技术是通过探测和记录地球上的电磁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
利用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到不同波段的图像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地表物质的特征。
在土地利用分类中,这些图像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和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例如森林、农田、城市等。
其次,遥感图像的预处理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的重要步骤。
由于遥感图像通常包含大量噪声和复杂的信息,我们需要对图像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分类的精度和准确性。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
通过这些预处理步骤,我们能够得到质量更好的图像数据,为后续的土地利用分类提供可靠的基础。
接下来,土地利用分类可以借助机器学习算法来实现。
机器学习算法能够从大量的遥感图像数据中学习并发现模式,从而自动识别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卷积神经网络等。
这些算法在土地利用分类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效率,能够处理大规模的遥感图像数据。
此外,土地利用分类还可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空间分析。
GIS可以对土地利用分类结果进行空间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的地理分布特征。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分类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环境保护方面,土地利用分类可以帮助我们监测和评估土地的健康状况,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领域,土地利用分类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农田管理,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率。
在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方面,土地利用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合理规划土地用途,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总之,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分类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分析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分析中的应用一、引言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分析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关键环节,准确评估土地资源的状况和利用现状对于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技术手段,通过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球观测信息,对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探讨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分析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具体介绍。
二、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1. 地表覆盖分类地表覆盖分类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可以准确识别城市中的各类地表覆盖类型,如建筑物、水体、绿地等。
这些信息可为城市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帮助规划者了解城市内部的空间格局和土地利用状况,从而制定合理和可持续的城市规划方案。
2. 土地利用与变化监测遥感技术可以提供连续的、多期的土地利用图像,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图像,可以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
例如,可以通过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模式,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和规模,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 城市热环境分析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城市表面温度分布的空间信息,通过对城市热环境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和空间格局,为城市规划者提供调控城市热环境的参考依据。
三、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析中的应用1.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是土地利用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
借助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图像,将不同类型的土地区分出来,如农田、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等。
这些信息为土地管理者提供了科学依据,帮助他们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多期的土地利用图像,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图像数据,可以准确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
例如,可以对城市扩展、耕地面积减少等问题进行分析,并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3. 土地利用效率评估土地利用效率评估是土地利用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析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析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分析变得尤为重要。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的数据获取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分析领域。
本文将探讨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析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优势和挑战。
一、遥感技术简介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航空器或其他远距离的传感器收集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
遥感技术的一大优势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数据,从而提供全面的土地利用信息。
遥感数据可以是光学图像、红外图像、激光雷达数据等,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分析土地覆盖类型、植被分布、土地利用变化等信息。
二、土地利用分析的意义土地利用分析是研究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研究。
通过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并为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土地利用分析的结果可以帮助政府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1. 土地覆盖类型监测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土地覆盖类型的信息,帮助监测土地利用变化。
利用遥感数据,我们可以确定各种土地类型的边界和分布情况,并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
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遥感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从而进行土地规划和管理。
2. 植被分布和生态环境评估遥感技术可以提供植被分布的信息,从而评估土地的生态环境状况。
通过遥感数据,我们可以了解植被的类型、密度和分布情况,并对植被覆盖率进行评估。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帮助监测植被的生长状况和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从而提供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指导。
3. 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支持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所需的空间数据。
通过获取土地利用的相关信息,如土地面积、土地类型、土地变化等,可以为土地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利用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进行土地利用潜力评估、土地开发潜力研究等,从而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制定提供支持。
四、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析中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遥感技术具有全面、高分辨率、实时更新等优势,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土地利用信息。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旨在合理分配和管理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它已经成为土地利用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将探讨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遥感技术是通过获取和分析地球表面的图像和数据,来研究和监测地表现象和特征的一种技术手段。
这项技术可以在大范围内获取数据,实现高效准确的土地利用规划。
以下是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几个主要应用领域。
首先,遥感技术在土地分类和调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方法常常面临时间和人力成本大、更新速度慢等问题。
而应用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处理卫星图像,实现高分辨率土地分类和调查。
通过图像解译和分类算法,可以识别不同类型的土地覆盖,如农田、建筑用地、森林等,从而为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其次,遥感技术在土地变化监测和分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由于土地使用和覆盖的动态性,了解土地变化对于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比多个时间点的卫星图像,检测和分析土地的变化情况。
这将为规划者提供清晰的土地利用历史和现状,从而更好地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趋势,有针对性地制定规划政策。
另外,遥感技术还可以在土地评估和决策支持方面提供重要帮助。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多源数据可以用于土地评估,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生产潜力评估等。
利用卫星图像、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软件,可以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性评估,为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预测自然灾害、监测环境污染等情况,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然而,尽管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
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价格昂贵,数据获取和处理的成本相对较高。
其次,遥感数据的解释和分析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
图像解译和分类算法的准确性受到操作者的技能和经验的影响。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中的应用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
而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在监测和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非接触式的手段获取远距离目标的信息。
它利用传感器接收来自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然后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
在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中,遥感技术具有许多显著的优势。
首先,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面积、同步的观测。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到一个较大区域的土地利用信息,相比传统的地面调查方法,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覆盖范围。
其次,它具有多光谱和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
多光谱可以让我们获取不同波段的信息,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土地的特征。
高时空分辨率则能够捕捉到土地利用在短时间内的细微变化。
再者,遥感技术能够实现长期、连续的监测。
通过对不同时间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
那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中到底是如何应用的呢?在土地利用分类方面,遥感技术大显身手。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处理和分析,结合计算机算法和人工解译,可以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
例如,利用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等,能够准确区分出不同类型的土地覆盖。
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定期获取的遥感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比如,原本的农田变成了工业园区,或者森林被砍伐转为了牧场。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影像,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并计算出变化的面积和速率。
在城市扩张研究中,遥感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占用了大量周边的土地。
通过遥感影像可以直观地看到城市边界的扩展,分析其扩张的方向、速度和模式,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遥感技术能够监测湿地、水域等生态系统的变化,及时发现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破坏,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支持。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遥感技术是一项应用于地球科学、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等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获取和分析远距离地面特征的信息,为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探讨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1. 土地分类与变化检测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地表图像和数据,实现对土地类型和变化的监测。
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得到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为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例如,利用多时相遥感图像,可以实现对农田面积和用途的监测,辅助农业生产管理和农村土地整治。
2. 土地覆盖变化分析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土地覆盖信息,并通过图像分析和数据处理,实现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定量分析。
这对于生态环境监测和区域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对历史遥感影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追踪自然资源的利用和退化情况,及时调整相应的管理措施。
3. 土地利用规划与评估遥感技术的高时空分辨率可以提供详细的土地利用信息,为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遥感数据,可以进行土地资源供需的分析和评估,为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的调整和规划提供参考。
例如,通过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地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发展趋势1. 多源数据融合当前,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感器或平台。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多源数据的融合,包括多源遥感图像、多种分辨率数据和多种数据类型的集成。
这将大大提高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支持。
2. 智能化技术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遥感图像解译和分析将进一步智能化。
传统的人工解译方法将逐渐被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算法替代。
未来的遥感技术将能够自动提取土地利用信息、识别土地变化模式,并实现高效的土地利用分析和评估。
遥感图像分类技术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遥感图像分类技术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而遥感图像分类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管理中。
本文将探讨遥感图像分类技术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遥感图像分类技术概述遥感图像分类技术是指利用遥感影像数据,通过计算机算法对地表进行分类,将不同的地物或地表覆盖类型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通过图像分类,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情况,判断土地的功能和利用方式,为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构建方法在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前,首先需要构建分类系统。
分类系统是根据土地利用的目标和需要,将土地按照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划分的一种方法。
在构建分类系统时,可以参考现行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
分类系统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地理位置、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
三、遥感图像预处理方法在进行遥感图像分类之前,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工作。
常见的遥感图像预处理方法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
辐射校正是将遥感图像的数字计数值转换为真实的辐射亮度值,以消除光谱间的差异。
大气校正是通过对图像中的大气散射和吸收进行修正,以提高图像质量。
几何校正是对图像的几何位置进行调整,以消除因图像采集或传感器摆放不准确引起的位置误差。
四、遥感图像分类方法遥感图像分类主要分为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两种方法。
监督分类是根据已知样本进行分类,通过对图像的地物进行标记,然后采用分类算法进行分类。
常见的监督分类算法包括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分类、随机森林分类等。
非监督分类是不需要事先标记样本,通过利用图像中的统计特性进行分类。
非监督分类的常见方法有像素聚类、K-means聚类等。
五、遥感图像分类结果评价方法遥感图像分类的准确性评价对于土地利用管理至关重要。
常见的分类结果评价指标包括精度、召回率、Kappa系数等。
如何使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
如何使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应用一、引言土地利用分类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了解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土地规划和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遥感影像成为进行土地利用分类的重要数据源。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
二、遥感影像的获取和预处理使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的首要步骤是获取合适的遥感影像数据。
常见的遥感影像数据源包括卫星影像、航空影像和无人机影像等。
获取到影像数据后,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噪声处理等,以确保数据质量可靠。
三、土地利用分类方法1. 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是一种常用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法。
它基于人工标注的训练样本,使用统计学或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类。
常见的监督分类算法有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等。
监督分类需要提前准备一定数量的标注样本,并进行训练和验证,以获取分类器。
2. 无监督分类无监督分类是另一种常见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法。
它不需要人工标注的训练样本,而是根据像素的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
经过聚类分析后,人们可以根据像素的属性信息进行分类命名,从而得到土地利用分类结果。
无监督分类的优点是不需要事先准备训练样本,但分类结果的准确性较监督分类低。
四、特征提取和选择特征提取和选择是土地利用分类的重要环节。
通过提取合适的特征,能够更好地反映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
常用的特征包括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空间特征等。
光谱特征是最为常用的特征,可以通过计算不同波段的反射率或辐射亮度来进行提取。
纹理特征可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的细节信息,如纹理粗糙度、纹理方向等。
空间特征则可以描述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格局和相邻关系等。
五、分类精度评价分类精度评价是对土地利用分类结果进行可信度评估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分类精度评价指标包括生产者精度、用户精度、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等。
生产者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是指分类结果中各类别的正确识别率。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方法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方法引言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利用调查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方法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耗时,不仅成本高昂,而且难以获取准确的数据。
而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观测方法,具有高效、全面、准确的优势,因此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方法,并讨论其在实践中的优势和挑战。
一、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飞机等载体,通过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而推断出目标物体的特征和属性。
这些传感器可以感知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等不同波段的辐射,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或遥感数据。
基于这些数据,可以进行地表覆盖分类、变化监测、土地利用分析等研究。
二、1. 地表覆盖分类地表覆盖分类是土地利用调查中最常见的任务之一。
遥感图像提供了丰富的地表辐射信息,可以通过光谱特征来识别不同类型的地表覆盖。
主要的分类方法包括:像元级分类、物体级分类和混合像元分类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调查人员迅速识别和量化目标区域的不同地表类型,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地变化监测土地利用调查需要对土地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多时相的遥感图像,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图像,可以对土地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这对于城市扩张、农田面积变化、植被覆盖的演变等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帮助。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变化监测,不仅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精确刻画土地变化的过程,还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3. 土地利用分析土地利用分析是指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类别和分布情况,探索土地利用背后的规律和特征。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图像数据,可以通过分类、指数计算和模型建立等方法进行分析。
例如,通过NDVI指数可以评估土地植被覆盖的情况;通过NDWI指数可以评估土地的水体分布情况。
这些分析结果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三、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优势1. 高效性: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土地数据,并提供多时相的观测结果。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一种基于遥感卫星和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之一就是土地资源调查。
本文将探讨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遥感技术可以对大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快速、准确的获取和监测。
通过遥感卫星图像,在不进入实地的情况下,可以获取到大量土地利用的信息,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这对于国土资源调查、土地规划和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监测。
通过比对多个时间点的遥感卫星图像,可以追踪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如城市扩张、农田减少等。
这样的监测结果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遥感技术可以辅助土地资源评价和分类。
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和分类,如土壤类型、土地适宜性等。
这有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优势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有许多优势。
首先,遥感技术具有广覆盖性。
遥感卫星可以在瞬息万变的地表环境中获取大面积的数据,而且可以定期获取图像,实现连续性监测。
其次,遥感技术具有高时效性和高精度性。
由于遥感技术的高速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可以迅速获取最新的土地利用信息,并能够提供高精度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
第三,遥感技术具有非接触性。
无需进入实地,遥感技术就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土地信息。
这不仅提高了调查的效率,还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消耗,降低了成本。
三、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局限性然而,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遥感数据的获取方式,其分辨率有限。
对于一些较小的土地利用单位,如小块农田、居民住宅等,遥感技术的应用效果可能不够理想。
其次,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需要专业人员进行。
对于未经训练的人员来说,理解和解释遥感图像可能是一项困难的任务,这不利于普及和推广。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地的利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保障可持续性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变得非常的重要。
然而,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时候,面对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土地的种类、位置和用途的判断,同时,虽然人类可以使用各种手段来了解土地,但是,在技术水平和效率方面,会存在很大的限制。
这时,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本篇文章将会讨论一下关于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的概念和分类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遥感技术。
简单来说,遥感技术就是对地球表面进行无接触观测和数据收集,然后使用分析方法来研究地球表面特征的科学技术。
遥感技术通过遥感传感器从航空器、卫星等空间平台采集地表信息,形成图像、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
遥感技术可以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两种,根据不同的光谱波段和频率,可以把遥感技术进一步分类为以下几种:1.可见光遥感可见光遥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遥感技术,它可以拍摄到人类肉眼可见的景象,从而得到图像信息。
比如我们拍摄的照片就是一种可见光遥感。
2.红外遥感红外遥感主要是利用物体对红外辐射的反射,形成图像信息。
这种遥感技术对于检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有着很好的应用。
3.微波遥感微波遥感利用微波,通过对地球表面的反射和遥感图像进行分析,获得地面特征的遥感数据。
这种遥感技术可以用于探测海洋和大气等领域。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遥感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研究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主要是指对于任意一块土地,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来判断这块土地是什么类型的利用。
例如,是农田、城市建设或者自然保护区。
通过这种遥感技术,可以非常准确地将土地进行分类,从而方便进行合理的规划。
2.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研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土地的利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对于土地利用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中,准确地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至关重要的。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并探讨其应用和挑战。
一、遥感技术概述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或航空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进行感知和记录,从而获取地表的信息。
常用的遥感技术包括光学遥感、雷达遥感和红外遥感等。
这些技术能够捕捉到地表的不同特征,如植被、建筑物、水体等。
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意义准确地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对于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的不同利用类型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可持续性。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三、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为了进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类,首先需要获取遥感图像数据。
常见的遥感数据来源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摄影。
其中,卫星遥感图像提供全球覆盖的数据,而航空摄影图像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数据。
获取遥感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预处理。
这包括影像增强、几何校正、地物提取等过程。
通过这些处理步骤,可以得到更加清晰、准确的遥感图像,为后续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做准备。
四、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方法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是根据一定的分类规则和特征,将遥感图像中的地物进行划分和分类。
常用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方法包括基于像元的分类和基于对象的分类。
基于像元的分类是将遥感图像中的每个像元都作为一个分类单位,根据像元的特征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适用于土地利用类型较为单一、相邻类型较容易区分的情况。
基于对象的分类是将遥感图像中的地物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分类。
这需要事先根据地物的特征构建对象模型,然后通过匹配遥感图像和对象模型来完成分类。
五、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应用和挑战通过遥感技术进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结果,可以评估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发现潜在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规划和管理措施。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与研究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与研究引言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经济的信息获取手段,在土地利用规划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提供大范围、高精度的土地信息,帮助规划师更好地分析土地利用现状、预测未来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与研究。
一、土地利用分类与监测土地利用分类与监测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工作,遥感技术通过获取遥感影像数据,可以对土地进行精确的分类和监测。
遥感影像数据包含丰富的空间信息,可以通过空间分析和图像处理算法实现土地利用的分类、变化监测等操作。
1. 土地利用分类通过遥感影像数据,可以利用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等进行土地利用分类。
例如,使用多谱段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将土地分为城市用地、农田、林地、水域等不同类型,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2.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可以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与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影像,可以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
例如,可以监测土地的扩张或萎缩情况,评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与评估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与评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土地信息,可以辅助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并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1. 土地资源评估通过遥感影像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估。
利用遥感数据可以获取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可利用程度等信息,通过空间分析和统计模型,评估土地资源的潜力和可利用性,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制定结合遥感技术获取的土地利用信息,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未来趋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确定不同土地类型的分布、用途和规模,推动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更加高效、精确、准确地了解土地利用现状,以便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
而遥感技术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从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海量、多种多样的数据,如红外线图像、多光谱图像、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等,这些数据可以被应用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土地变化、土地资源管理等领域。
首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的监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采集遥感数据,我们可以获取关于土地利用现状的大量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的面积、分布、变化情况等。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农作物生育状况,预测农作物产量、评估农业生产水平等,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遥感技术在土地覆盖分类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利用遥感数据,我们可以将地表覆盖物分为水体、草地、裸地、建设用地等多个类别,同时还可以确定这些类别的边界。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地面环境,来制定相应的管理和环境保护政策。
另外,遥感技术还可以辅助进行土地变化探测与分析。
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土地的利用和覆盖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通过运用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对土地发生的变化进行观测、探测和分析。
例如,可以分析城市扩张的趋势和空间模式、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以及监测开发项目的影响等。
最后,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开发规划、土地利用管理等方面。
在土地资源调查中,遥感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高效地了解土地的基本情况、土地的劣化和恢复情况,为土地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土地开发规划中,利用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开发和利用计划,以满足社会需求和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之,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和解译地表和地球系统的数据,成为土地利用分类分析的有力工具。
土地利用分类分析是对特定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识别和划分的过程。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可以为土地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农业规划等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类分析中的应用1. 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根据其分辨率可分为遥感影像和遥感信息。
遥感影像是通过卫星、飞机等获取的图像数据,其分辨率较高,可提供详细的地表信息。
遥感信息则是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而得到的,可以提供更具体的土地利用分类信息。
2. 土地利用分类方法:在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时,常用的方法包括无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
无监督分类是根据遥感影像中像元的统计特征进行聚类,自动将像元分为不同的类别。
监督分类则是根据人工标记的样本数据进行训练,通过遥感影像的特征和分类算法将未标记的像元分类。
3. 土地利用分类指标:遥感技术可以提取土地利用的特征指标,如植被指数、土地覆盖度、水体面积等。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识别并划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如农田、森林、城市建设用地等。
二、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的优势1. 高时空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地表信息。
通过对多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到地表变化的信息,并识别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模式。
2. 自动化处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可以实现自动化处理,减少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通过编写适当的算法和模型,可以对大量的遥感影像进行快速分析和识别。
3.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多源的遥感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提高土地利用分类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通过将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和特征。
三、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类分析中的应用案例1. 精确农业规划: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可以帮助农业规划部门制定精确的农业发展方案。
通过对农田、水体、森林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识别和划分,可以进行农作物布局和耕地资源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应用——以秦皇岛为例摘要: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经过波段选择、色彩合成、拼接裁剪、遥感图像增强和人机交互解译等步骤,将秦皇岛市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湿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6类,绘制出秦皇岛市土地利用现状图。
关键字:遥感;土地利用;秦皇岛;土地分类前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1]。
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且资源的数量是相对有限的,土地的利用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
因此如何合理的配置现有的土地资源,使其不断满足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需求,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
遥感技术具有高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实时观测、重访周期短等特点,在土地利用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2]。
本文以秦皇岛市为例,介绍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应用。
1研究区域自然经济概况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部沿海,处于北纬39º24'-40º37',东经118º34'-119º51'。
东邻辽宁、西接唐山、北靠燕山、南临渤海。
西南距省会石家庄483km,西距首都北京280km,距天津220km。
现辖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3区和昌黎县、抚宁县、卢龙县、青龙满族自治县四县,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港口城市,著名的旅游城市。
随着秦皇岛市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加大了对土地资源开发的力度,引起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变化。
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和无序利用,导致秦皇岛市生态环境恶化,产生了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严重威胁生存安全的生态问题。
2遥感影像数据概述遥感图像是各种传感器所获信息能量的产物。
具有以下四个特征[3]。
1)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或指遥感器区分两个目标的最小角度或线性距离的度量。
它们均反映对两个非常靠近的目标物的识别、区分能力。
2)光谱分辨率(Spectral Resolution),指遥感器接受目标辐射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间隔越小,分辨率越高。
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光谱分辨率。
3)辐射分辨率(Radiant Resolution),指探测器的灵敏度,遥感器感测元件在接收光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或指对两个不同辐射源的辐射量的分辨能力。
4)时间分辨率(TemporalResolution),是关于遥感影像间隔时间的一项性能指标。
遥感探测器按一定的时间周期重复采集数据,这种重复周期,又称回归周期。
它是由飞行器的轨道高度、轨道倾角、运行周期、轨道间隔、偏栘系数等参数所决定。
这种重复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称为时间分辨率。
研究以秦皇岛市为研究区,以秦皇岛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LANDSAT 是美国陆地探测卫星系统,包括从1972年开始发射的第一颗卫星LANDSAT一1到1999年发射的LANDSAT一7。
LANDSAT TM数据广泛应用与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土壤、海洋表面温度等温度等制图。
使用的软件有ERDAS IMAGINE和ArcGIS。
ERDAS IMAGINE是美国ERDAS公司开发的遥感图像处理系统。
它的图像处理技术先进,用户界面和操作方式友好、灵活,具有内容丰富而功能强大的图像处理工具,是一个用于影像制图、影像可视化、影像处理和高级遥感技术的完整的产品套件。
ArcGIS是美国ESRI公司在全推出的代表GIS最高技术水平的全系列GIS平台。
可以完成任何从简单到复杂的GIS工作,包括制图,数据管理,地理分析和空间处理。
3图像预处理3.1波段选择与彩色合成单波段的遥感影像是灰度影像,彩色影像比黑白影像有着丰富色彩,包含更大的信息量,所以往往需要选择3个波段的灰度影像,分别赋予红、绿、蓝进行假彩色合成。
TM数据包含7个多光谱波段,地物在不同波段有不同的反射波谱特征信息,在遥感影像上呈现不同的灰度值,而且各类型的波谱差异也不一样。
好的波段组合能大大提高区分不同植被和地物类型的能力。
波段选择的原则为波段辐射量的方差应尽可能大,因为方差的大小体现了所含信息的多少,方差越大波段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大;波段组合之间的相关性要小[4]。
TM遥感数据中TM3、4、5三个波段的信息量能代表TM六个波段全部信息量的绝大部分而且相关性小,根据波段选择的原则,确定3、4、5波段组合为假彩色合成的最佳波段组合。
3.2遥感影像的拼接和裁剪分别将TM影像的3、4、5波段进行假彩色合成,并将影像拼接在一起,然后用秦皇岛市行政边界裁剪,得到秦皇岛市TM3、4、5波段的假彩色合成图像。
3.3遥感图像的增强考虑到影像的特点和研究的精度,有针对性地进行预处理,其中涉及到的技术操作主要包括:遥感影像的空间增强、辐射增强、光谱增强、高光谱增强、傅立叶变换、地形分析等。
其主要操作方式包括卷积增强处理、锐化处理、滤波分析、直方图处理、主成分分析、色彩变换等。
4图像的解译4.1土地利用分类及解译判读标志根据秦皇岛市的具体情况采用土地利用二级分类系统,将秦皇岛市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湿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6类。
如表1。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土地利用情况又划分了21个二级类型,包括水田、旱地;有林地、灌木丛、疏林地、其它林地;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河渠、水库坑塘、滩地、滩涂、沼泽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其它建设用地、沙地、盐碱地、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5]。
并用遥感图像的大小、纹理、阴影、形状、位置和布局等与多种非遥感信息资料相结合建立解译标志。
表1秦皇岛市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一级分类土地利用二级分类水地水田、旱地林地林地、灌木丛、疏林地、其它林地草地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水域湿地河渠、水库坑塘、滩地、滩涂、沼泽地建设用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其它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沙地、盐碱地、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4.2人机交互图像解译遥感图像解译分为自动解译和非自动解译二大类。
由于技术、数据源、模型等多方面的因素,土地利用/覆被计算机自动解译有时候达不到期望的精度。
人机交互解译用于土地利用解译可获得更准确的分类结果。
研究采用人工解译结合监督分类的方法解译秦皇岛遥感图像数据。
4.2.1人工解译人工解译(Manual interpretation)是根据人的经验和知识,分析图像解译的基本要素,建立具体的解译标志来识别图像中目标的方法[6]。
根据秦皇岛的实际情况,在对土地类型进行分类并确立土地类型判读标志后,手动勾画秦皇岛地类,解译各土地类型的影响特征。
并在ArcGIS支持下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多次修改初分类结果,获得更准确的分类结果,绘制秦皇岛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4.2.2监督分类监督分类(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又称训练场地法或先学习后分类法。
是根据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利用一定数量的已知样本的观测值确定判别函数中待定参数,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观测值代人判别函数,依判别准则对该样本的所属类别作出判定[7]。
建立分类模板。
ERDAS IMAGINE的监督分类是基于分类模板进行的,分类模板的生成、管理、评价和编辑功能对监督分类结果尤为重要。
结合秦皇岛市实际情况。
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湿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在ERDAS IMAGINE中用AOI建立分类模板。
用可能性矩阵对分类模板进行评价,分析AOI训练区的像元是否完全落在相应的类别之中。
可能性矩阵的输出结果是一个百分比矩阵,说明每个AOI训练区中有多少个像元分别属于相应的类别。
经检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模板精度都在90%以上,说明该分类模板符合要求。
如果分类模板精度在85%以下,说明分类模板精度太低,需要重新建立[8]。
执行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实质上就是依据所建立的分类模板.在一定的分类决策规则条件下,对图像进行聚类判断的过程。
执行监督分类,绘制秦皇岛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5成果利用上述方法对秦皇岛遥感影像数据解译得到秦皇岛的土地利用解译图,解译结果以矢量格式转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中。
在GIS环境下,对图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秦皇岛地区土地利用二级分类信息。
根据解译结果分析秦皇岛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秦皇岛市土地利用的调整对策,合理利用土地,发挥土地的最大功效。
6参考文献[1]郭丽英,刘彦随,任志远.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陕西榆林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5,27(2):128-133.[2]贾凌,都金康,赵萍等.基于TM的海南省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和分析[J].应用技术,2003,(1):22-25.[3]郭之怀.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现在.环境科学,1993,14(4):28-33.[4]韩丽君.土地利用分类中TM影响最佳波段组合和选择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1):126-129.[5]田静毅,林年丰,王立新等.ETM+图像处理和土地利用分类实验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5,21(8):46-48.[6]贾海峰,刘雪华等.环境遥感原理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304.[7]王雨晴,宋戈.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案例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6):743-748.[8]党安荣,贾海峰,易善桢等.ArcGIS 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方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