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荒漠化防治整理版

荒漠化防治整理版

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决议及第47届联大决议,1994年6月在巴黎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第一节荒漠化的概念2、荒漠类型的划分(1)地理学的分类(成因分类)①热带、亚热带荒漠类型②温带、暖温带荒漠类型③滨海荒漠类型④极地与高山荒漠类型(2)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分类①岩漠②砾漠③沙漠④泥漠或盐碱漠(3)热量条件分类分为热荒漠和冷荒漠两类。

(4)干燥度分类可分为极端荒漠、荒漠、和半荒漠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

”荒漠化防治工程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为治理和预防土地荒漠化所采取的各种工程的、生物的、农业的和综合的技术措施与手段。

荒漠化防治工程的必要性(四点)(1)全球尺度,荒漠化危害严重(2)我国是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3)我国大面积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与人口众多密切相关(4)防治荒漠化工作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并与我国粮食安全息息相关二、荒漠化防治工程的意义1.是保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长远大计2.是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生态环境面貌、实现再造壮丽秀美新山河的重中之重。

3.是实拖扶贫攻坚计划,实现全国农村奔小康目标的重要措施。

4.是充分发挥荒漠化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全面开创21世纪中国沙产业的必然选择。

第3节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对策一、充分利用成熟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因地制宜,组装配套(草方格沙障固沙技术)二、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加强科技推广队伍三、提高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四、依靠科技,建立荒漠化地区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五、深入开展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投入二、按等级划分1、评价荒漠化现状的指标:(1)沙丘占地面积(2)土壤表土损失率(3)现实生产力占潜在生产力的比率(4)土壤厚度(5)地表岩砾覆盖率2、评价荒漠化速率的指标:(1)面积年扩大率(2)土壤年损失率(3)生物生产力下降率(4)2M高年输沙率3、评价荒漠化潜在危险性的指标:(1)土壤结构(2)2M高平均风速(3)起沙风频率(4)沙粒运动的潜在能力4、评价引起荒漠化的人畜压力指标:人畜超载率荒漠化程度的判断:一般把沙漠扩展速度、流沙所占面积、植被覆盖度及土地滋生力情况,作为荒漠化的判断依据。

西农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名词解释

西农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名词解释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名词解释荒漠:荒漠作为一种地理概念,最初是指缺乏降水,植物稀少,因而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干旱地区,或者指没有人工灌溉就不能发展农业的地方。

这就是传统荒漠的概念。

也称为狭义荒漠或热荒漠。

此外,在地球上还分布着气候干冷,终年负温,固体降水,植被贫瘠,地貌营力以寒冻风化作用占主导的自然地带,被称为冻荒漠(简称寒漠)。

广义荒漠为热荒漠和冻荒漠二者统称。

气候干燥(干燥度K>4)、降水稀少(<200mm)、蒸发量大(>2500mm)、植被贫乏的地区。

沙漠:是沙质荒漠,是荒漠的一种类型,是荒漠、半荒漠地带中地面组成物质主要由沙粒构成的地区。

沙地:半干旱或湿润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或沙层所覆盖的土地。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沙漠化:即沙质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沙漠环境的强化与扩张过程(即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

沙漠化土地: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

防风固沙林体系:以灌木为主体,乔、灌、草搭配,带、片、网结合,并且与周围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生物环境的综合体。

回归沙漠:在南北纬15°~35°之间,由于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的控制和干燥信风的影响,降雨较少,气候干燥,形成的沙漠称之为回归沙漠。

雨影沙漠:由于高山阻隔,处于西风带的背风面,受不到湿润海风影响,气候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为雨影沙漠。

滨海沙漠:也称寒流海洋型沙漠,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冷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因为冷流的低温高寒性质改变了沿海的气候状况,导致沿岸气候干燥多风,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为滨海沙漠。

内陆沙漠: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终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气候十分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之为内陆沙漠。

流动沙地(丘):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容易顺风向移动。

荒漠化防治

荒漠化防治

荒漠化防治荒漠化防治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南方湿润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的治理措施。

荒漠化防治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治理。

而荒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变得贫瘠且不适宜农业或其他植被生长的现象。

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防治荒漠化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土壤改良和保护土壤是植被生长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土壤的改良和保护工作。

一方面,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等,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增强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

二、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因此,在荒漠化地区,应该优先选择具有抗旱能力的植物进行种植。

灌木草丛等,同时,要加强植被的保护,禁止滥砍滥伐,控制牲畜放牧的规模和范围,避免过度损害植被资源。

此外,可以通过人工造林、合理放牧等方式,促进植被的恢复和扩展。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是荒漠化防治的关键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有效地减缓荒漠化的程度。

首先,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禁止乱排乱倒、乱采乱挖水资源的行为,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

其次,要推广节水措施,例如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使用高效节水设施,减少水的浪费。

此外,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通过修建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土流失,为植被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四、灌溉制度的改进灌溉是荒漠化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合理的灌溉制度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荒漠化的风险。

因此,要进行灌溉制度的改进,采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方法。

可以引入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的浪费。

此外,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能力。

荒漠化的防治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 荒漠化的定义和原因1.1 定义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土地退化,形成荒漠地区的过程。

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的覆被减少、水资源的匮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1.2 原因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 - 气候因素:干旱气候、高温等 - 土地利用方式不当:过度放牧、大规模垦荒等 -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等2. 荒漠化防治的目标和意义2.1 目标荒漠化防治的目标是减少荒漠化区域的面积,恢复和保护荒漠地区的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意义•维护生态平衡:荒漠化防治可以减缓生态系统的破坏,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水资源:荒漠化防治可以改善水资源状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荒漠化防治可以减少土地退化,保护农业生产基地,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荒漠化防治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3.1 植被恢复和保护•实施植被恢复工程:通过人工种植或天然更新等方式,恢复受荒漠化影响的植被。

•加强植被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差异化补偿机制等,保护荒漠地区的植被。

3.2 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水资源监测系统,加强水资源调度和保护。

•推行节水措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村水资源管理等,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3.3 控制土壤侵蚀•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合理的梯田建设、植被覆盖等措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

•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地退化严重的地区,进行土地整治,恢复土壤肥力。

3.4 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畜牧业管理创新:加强畜牧业的规范管理,控制过度放牧等行为。

•科技支撑:推广适应荒漠地区的畜牧业技术,提高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5 加强国际合作•信息交流和分享:加强国际间荒漠化防治的信息交流和分享,共同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

•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加大国际援助力度,为荒漠化防治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沙漠化与荒漠化防治

沙漠化与荒漠化防治

沙漠化与荒漠化防治沙漠化与荒漠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

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耕种等人类活动,许多地区正面临着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防治沙漠化和荒漠化,以保护我们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确保可持续发展。

1. 沙漠化和荒漠化的概念沙漠化是指原本不具备沙漠性特征的土地逐渐演变为沙漠的过程。

而荒漠化则是指原本可用于农业或其他用途的土地逐渐贫瘠、失去生产能力的过程。

这两个问题往往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2. 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原因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发生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候变化是导致这两个问题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干旱和不稳定的降水模式使得土壤水分逐渐流失,土地变得干燥。

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如过度灌溉和过度耕地,也加速了土地退化的过程。

此外,乱砍滥伐和过度开发也直接导致了土地的贫瘠和水源的枯竭。

3. 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影响沙漠化和荒漠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们导致了土地的贫瘠,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许多植物和动物无法在沙漠化和荒漠化的环境中生存,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

此外,沙尘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也会增加,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困扰和损失。

4. 沙漠化和荒漠化的防治为了应对沙漠化和荒漠化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抗击措施。

首先,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

科学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如水土保持和合理轮作,能够减缓土地退化速度。

此外,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保护,通过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的水分保持能力。

另外,国际间的合作也是防治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关键。

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通过合作开展研究和技术创新,可以发现更先进、更有效的方法来应对沙漠化和荒漠化。

国际组织和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防治沙漠化和荒漠化的投资,支持相关项目的推进。

《我国荒漠化的防治》课件

《我国荒漠化的防治》课件

3 我国荒漠化程度及其
影响
我国荒漠化严重,涉及面 积广,对环境、经济和社 会都有重大影响。
防治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
通过减少农业耕地, 恢复自然植被,防止 土地退化。
植树造林
大规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树造林项目 可以提高土地植被覆 盖率,减缓荒漠化的 进程。
沙漠治理
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 如人工防护措施和水 土保持工程,来减缓 沙漠的扩张。
案例展示
通过图片和数据展示案例中的变化,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效果评估
对已经实施的防治措施进行评估,分析其效果和可持续性。
未来展望
1 荒漠化防治未来发展趋势
探讨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如新技术的应用和国际合作。
2 政策展望
展望国家和地方政策对荒漠化防治的支持和引导。
3 环保行动前景
生态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 生物多样性,促进荒 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
成效展示
1
荒漠化防治的历史回顾
回顾我国过去几十年在荒漠化防治方面
成果展示
2
所取得的成绩。
展示一些成功的案例,讲述荒漠地区发
生变化的故事。
3
经验总结
总结过去防治荒漠化的经验,为今后的 工作提供借鉴。
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分析
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案例,探讨其原因和防治措施。
我国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土地逐渐退化,无法被植被覆盖的 现象。本课件将介绍我国荒漠化的概述、防治措施、成效展示、案例分析、 未来展望以及结论。
概述
1 荒漠化的定义
荒漠化指的是土地退化, 无法被植被覆盖,进而影 响生态环境。

荒漠化的防治知识讲解

荒漠化的防治知识讲解

荒漠化的防治知识讲解要点一:荒漠化1.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包括: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3.土地退化(一般了解)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使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包括:①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③长期的自然丧失。

4.荒漠、沙漠、荒漠化、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之间的关系要点二: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景观特征位置范围位置:亚欧大陆腹地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范围:新疆、宁夏和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自然特征:半干旱、干旱区自然特征总结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日较差大,干旱少雨,降水自东向西递减,大风日数多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沙质沉积物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经度地带性极为明显东西部自然景观的差异导致农牧业生产特点的差异【典型例题】例题1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扩大较快的地区之一。

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所示各河流()A.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B.上游流量大于下游C.流量季节变化小D.侵蚀作用强烈,含沙量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荒漠化的理解。

依据题干“荒漠化扩大较快”的提示,可以判断该地为我国内陆地区,河流应以内流河为主;再依据图中“省界”的走势和形状,可以初步判断出该地区位于我国甘肃省的河西走廊。

该地的河流主要发源于祁连山脉,主要靠山地的冰雪融水补给,故题中A项错误;河流的流量是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季节差异大,故C项错误;该河流流域由于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河流往往消失在沙漠中,因此该地流水侵蚀作用弱,而风力侵蚀作用强。

答案:B例题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荒漠化防治措施

荒漠化防治措施

荒漠化防治措施一、荒漠化的定义和危害荒漠化是指土地退化成为沙漠或半沙漠的过程,是一种严重的生态问题。

荒漠化不仅会导致土地贫瘠、水资源短缺,还会影响气候、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

二、荒漠化防治的原则1.综合治理: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方面。

2.科学规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包括人口控制、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

3.政策保障: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三、荒漠化防治措施1.植被恢复(1)造林。

通过人工或天然方式进行造林,以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和抵御风沙能力。

(2)草原恢复。

通过种植牧草或野生植物等方式进行草原恢复,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减少风蚀。

2.水土保持(1)建设防风林。

在荒漠化地区建设防风林,以减少风蚀。

(2)修建护坡。

通过修建护坡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3.产业结构调整(1)发展旅游业。

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

(2)推广生态农业。

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对荒漠化地区的压力。

4.人口控制(1)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2)加强教育宣传。

加强教育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四、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荒漠化是一种全球性问题,在许多国家都存在。

荒漠化不仅会影响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会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加强荒漠化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荒漠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控制等方面。

只有综合治理,才能有效地防止荒漠化的发生和扩散。

同时,加强荒漠化防治工作也是对全球环境保护的一种贡献。

荒漠化防治措施

荒漠化防治措施

荒漠化防治措施1. 背景介绍荒漠化是指原本适宜生长植被的土地逐渐退化为不适宜生长植物的荒芜地带。

全球范围内,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的生活和环境带来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荒漠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2. 控制水资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资源的短缺。

因此,控制水资源是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 2.1 水资源调配合理调配水资源是降低荒漠化风险的重要措施。

可以通过建设水利工程、修建水库等方式来调配水资源,确保水的合理利用。

• 2.2 水资源保护保护水源地和水生态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破坏,从源头上保护水资源,防止其过度开采和污染。

3. 植被恢复和保护植被是维持土壤水分和防止土壤侵蚀的关键因素,因此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对于荒漠化防治至关重要。

• 3.1 人工种植人工种植是恢复和保护植被的有效手段之一。

可以通过营造适宜生长环境,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进行种植,提高土壤固持力,防止水土流失。

• 3.2 退耕还林还草对于过度开垦的农田和草原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是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恢复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降低荒漠化风险。

• 3.3 植被保护加强对植被的保护,禁止乱砍滥伐和盗采珍稀植物。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管,确保植被得到有效的保护。

4. 土地治理• 4.1 沙漠化土地固定措施对于沙漠化土地,可以采用固沙措施,如沙网固沙、固沙行道、沙场封育等,减少流动沙的范围,防止沙尘暴的发生。

• 4.2 土壤改良措施改良贫瘠的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和蓄水能力,有助于恢复植被和防止土壤侵蚀。

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改变耕作方式、植树造林等方式实施土壤改良措施。

5. 强化政策法规与教育宣传• 5.1 强化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荒漠化防治政策法规,加强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监管,规范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利用,保护植被和水资源。

• 5.2 教育宣传加强公众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的主观能动性,动员公众参与荒漠化防治。

千教网-荒漠化的防治114013

千教网-荒漠化的防治114013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 约》的界定,荒漠化是指包括气 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 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 地区的土地退化。
一.基本概念
1.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3.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变异 (2)人为原因:过度经济活动
灌溉不当
地下水位上升 蒸发旺盛
盐分地表聚集 次生盐渍化
课堂小结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 3.调节农、林、牧地之间的用地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
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三.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根本原因:
a.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人类的活动不当
2.人为原因的表现
(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樵采天然植被 过度樵采 采挖药材、发菜
破坏固沙植物 铲掉草皮 沙化
牧草难生长
过度放牧 土壤结构被破坏 沙化
4.具体表现: 耕地退化
草地退化
林地退化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自然因素(荒 漠化的基础和潜在因素)
1.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并且 风力强盛, 2.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害严重 3.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 4.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5.气候,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

2.1荒漠化的防治

2.1荒漠化的防治

4、具体措施:针对原因找对策
自然因素
西北地区 荒漠化的 原因
人为因素 人口激增
植被覆盖 差,沙丘 活化
利用生物 措施和工 程措施构 筑防护体 系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 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 间的关系
水资源利用不当
合理利用水资源
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控制人口增长


物质基础
候 植被稀少
土壤发育差

多疏松沙质 沉积物
沙 漠 多



大风日数多
动力因素
活 动
(2)气候异常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多雨年
气温、降水变 率大
持续干旱
抑制风沙活动
加剧荒漠化进程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 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西北干旱半干旱 区,原来非沙漠地区 地区 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 的变化 。
指在热带、亚热带湿 我国西南云贵地 润、半湿润气候 区, 区 溶岩大面积裸露或砾 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 象。
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 华北、西北灌溉 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 农业区 渍化过程
/show/gioe__ScW2hW4zER.html
1、地形:说出图中主要的地形区和山脉。找出河西走廊、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 位置。
2、水文:找出塔里木河、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说明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
3、气候: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冈底斯山
非季风区受海
陆置、地形等
因素的制约,

荒漠化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荒漠化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荒漠化防治技术研究进展荒漠化防治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和治理荒漠化的过程,恢复和改善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生态系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荒漠化防治技术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荒漠化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1.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通过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来防治荒漠化。

该技术通常包括引种和培育适宜的植物物种,并采取合适的种植模式和管理措施,以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

例如,使用多年生植物来抑制风蚀和水蚀,种植适应性强的农作物来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2.技术措施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水源治理、植被覆盖、适度人工引水等。

水源治理是改善土地水资源状况的关键。

通过修建水渠、水库等措施,增加水源的储备量和利用率,以满足农作物和植被的水分需求。

植被覆盖是指通过植物的种植和管理来改善土地的植被状况,以减少土壤的侵蚀和风蚀。

适度人工引水则是通过通水渠、流动灌溉等方式来引水,保证农作物和植被的生长。

3.生态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恢复和改善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生态系统的技术。

比如,采用生物土壤护理技术,通过添加有机质和微生物来改善土壤质地和营养状况。

此外,还可以利用生态护岸技术,在河岸和湖泊边缘种植适应性强、根系发达的植物,以遏制沙土的蔓延。

4.综合治理技术综合治理技术是通过综合运用植被修复、水源治理、生态工程等多种技术手段来进行荒漠化治理。

它主要包括土地复耕、水源调配、农作物结构调整等。

例如,利用荒漠化地区的丰富阳光资源,发展和利用太阳能农业,在荒漠地区建设光伏农业大棚,既增加了土地利用效率,又改善了当地的水源管理和生态环境。

总之,荒漠化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植物修复技术、技术措施、生态工程技术以及综合治理技术等。

通过不断创新和应用这些技术,我们可以有效地防治荒漠化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荒 漠 化 的 防 治(制)

荒 漠 化 的 防 治(制)
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 土地退化。
2、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红色荒漠化、石质荒漠化 和次生盐渍化 3、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部分半湿润地区。
4、危害:(1)、导致土地资源丧失,影响农业生产。 ( 2)、气候变干 ( 3)、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频发。
土地沙漠化
二、西北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自然原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 ④气候异常
多雨年 持续干旱
抑制风沙活动 加剧荒漠化进程
三、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根本原因) 2.人类的活动不当(直接原因)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长城以北
根据地形和海陆位置图解释本区干旱原因:
A 深居内陆,距海洋远 B 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气流进入,降水少 C 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 8级) 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 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 20-30厘米高度 范围内。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工程建设 1% 水资源利用不 当 10% 过度农垦 27%
过度樵采 32%
过度放牧 30%
过度放牧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边 缘
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
过度开垦
使土壤风蚀沙化和次生盐渍化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绿洲地区
读图观察
使植被生长衰退,导致荒漠化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6分)

荒漠化防治名词解释

荒漠化防治名词解释

荒漠化防治名词解释(基础知识)1荒漠化一一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该定义明确了以下三个问题(慈龙骏,1995):①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起因和发展的;②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干燥半湿润区,这就给岀了荒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③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干燥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将荒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内,从而界定了其区域范围。

2 土地一一土地是指具有陆地生物生产力的系统,由土壤、植被、其它生物区系和在该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生态及水文过程组成。

3 土地退化一一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乃至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干燥半湿润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多样性的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①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③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

4荒漠化防治工程一一荒漠化防治工程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为治理和预防土地荒漠化所采取的各种工程的、生物的、农业的和综合的技术措施与手段。

其中包括营造的各种类型防护林体系、设立的自然保护区、进行的草场植被的人工播种及复壮更新措施、集约型生态农业的建设;以及为防治风蚀所设置的机械沙障、实施的化学与力学固沙工程等,为防治水土流失所修建的各种拦沙蓄水、防洪护岸工程和梯田工程等,为治理土壤盐渍化所建立的排水工程和实行的冲洗改良措施、灌溉淋盐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等。

5. 草原一一草原指由耐寒旱生多年生草本(以丛生禾草为核心)植被为主(有时由旱生小半灌木取代或两者共优)组成的植物群落。

其中耐寒旱生植物的生态型包括中旱生、真旱生、强旱生。

我国温带草原区植被类型依据生态一卜貌原则,可划分为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和荒漠草原带。

其中草甸草原带建群种为中旱生或广旱生多年生草本,中下层渗杂有中生、旱中生草本层,中生灌木、小灌木层等。

沙漠化治理与荒漠化防治

沙漠化治理与荒漠化防治

沙漠化治理与荒漠化防治【引言】沙漠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全球约有40%土地面积面临沙漠化威胁。

造成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有:气候变化、土地过度开垦、缺水等。

而荒漠化更是沙漠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地球上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关于降水、温度和土地利用的自然和人为的复杂交互影响。

【主体】一、沙漠化治理沙漠化治理是指通过对沙漠化区域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减缓沙漠化的发展趋势,实现沙漠化区域的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常见的沙漠化治理措施有:1.农业和林业措施:如绿化带、沙枣林和植树造林等。

2.生态建设措施:如修建草原、防风林和自然保护区等。

3.水利工程措施:如修建大型水库和水渠以及改善水源等。

4.水土保持措施:如设置护坡、修建固沙网和石库等。

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减少沙漠化的进程,亦可保持甚至改善环境。

二、荒漠化防治荒漠化防治,是指通过对干旱地区的资源进行科学利用、改善植被覆盖、压制荒漠化和发挥社会主体的积极作用,从而防止已形成的荒漠化区域扩大和新区荒漠化的发生。

常用的荒漠化防治措施有:1.生态修复:包括对干旱地区的植被修复和管理等措施。

2.水土保持:包括设置固沙排水工程以及进行土壤改良。

3.节约水资源:因为节约水资源也是预防荒漠化的一种方法。

4.产业带动:通过发展有益于植被修复和社会稳定的产业,如畜牧业、旅游业等,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5.治理荒地:荒地治理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改善耕地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促进农业发展。

【结语】沙漠化治理和荒漠化防治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全球合作。

各国政府和企业应在政策法规制定、技术升级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合作,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同时,也需要提高公众意识,增强群众自然资源保护的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的防治

外来引水 灌溉区地下水位上升
土壤中的盐分在土壤中积聚 土壤盐渍化
灌区放弃
四、荒漠化的发展 1、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时间上)
历史时期 古代(唐 宋以后) 近代 (清代) 现代(建 国以后)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盲目垦耕、战争、 塔里木盆地南部沙 瘟疫 漠边缘的古绿洲 内蒙古南部 农垦规模扩大 农牧过渡地带 人口压力、 管理失误 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
2、表现为自东向西,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的不 同,降水随之减少,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形 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5、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干旱的自然特征
•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 干旱(基本条件)、 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 风力强劲(动力因素)
干旱松散强风的环境特征下,物理风 化和风力成为塑造地貌的主要外力, 长期的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形成 了今日西北地区广袤的荒漠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 • • • • • 1. 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一是预防潜在的荒漠化的威胁 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 荒漠化防治的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 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 3. 措施 • 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 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 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持续发展的道路
球2/3的饥饿人口居住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
其中一半生活在土地荒漠化地区,由于土壤贫瘠、农 作物产量低下,人们处在饥饿与贫困之中,可以说, 荒漠化与贫困密不可分。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 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受风蚀、
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影响,我国干旱的沙漠边

2.1 荒漠化的防治

2.1 荒漠化的防治
然因素
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 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 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 的主要自然因素。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 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 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 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会加剧荒漠化进程。
③光照状况:光照充足(晴天多)
4. 植被、水文、土壤
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受气候干 旱的影响 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 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三、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基本条件 ——干旱
一般分析: 物质基础 ——地表物质松散
动力因素 —— 风力强劲
合作探究: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
四、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根本原因) (1) 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 人口压力 (2)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 理利用。 ——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
2、西北地区荒漠化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直接原因)
(1)过度樵采
2、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全球沙漠化的分布
西北地区是我国 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荒漠化的防治 (2)

荒漠化的防治 (2)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为因素典型地区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农垦区周围及荒漠绿洲使土壤风蚀沙化及次生盐渍化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防治的对策
1.荒漠化防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影响,我国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湿润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分布。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为严重。
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
干旱(基本条件)
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
一是预防潜在的荒漠化的威胁
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防治的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措施
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风力强劲(动力因素):干旱松散强风的环境特征下,物理风化和风力成为塑造地貌的主要外力,长期的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形成了今日西北地区广袤的荒漠
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人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一、荒漠化概念
1、荒漠化概念
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土地严重退化。
2、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1荒漠化的防治

2.1荒漠化的防治
的不同影响
农作侵入牧区
带来的影响
人口增长与荒漠化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时期
人文因素
发生荒漠化区域
塔里木盆地 沙漠边缘
古代 盲目恳耕,战争, 瘟疫 (唐宋后)
近代 (清代后)
现代 (建国后)
涌向“口外”,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 “开放蒙禁”造 度地带,使农牧界 成大规模移民开 限向西北推进 垦 人口压力,管 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 理失误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多雨年 抑制风沙活动 降水变率大
持续干旱
加剧荒漠化进程
小结: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 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荒漠化的发展过程 自 然 条 件 人 类 活 动
加剧加 速发展
分 散 的 土 地 退 化
最终连接
荒 漠 般 景 观
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2.荒漠化形成过程: 植 被 破 坏
地 面 裸 露
风沙侵蚀 水土流失
土壤中的水 分和养分流 失 土地的生产力长 期丧失
荒漠般的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 a. 自然界线: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 山—古长城以北 b.行政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 (大部)
c.气候区:非季风区(年降水量<400mm的干 旱半干旱地区)

c.主要景观——草原、荒漠为主

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本地区自东向西随 着据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减少,干旱程度增强,土 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自东向西的自 然带以此是森林、草原、荒漠
小结:
贺兰山以西 降 水 少 小 沙漠、戈壁 干 旱 以下200mm以上 大 贺兰山以东 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漠化防治名词解释(基础知识)1 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该定义明确了以下三个问题(慈龙骏,1995):①“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起因和发展的;②“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干燥半湿润区,这就给出了荒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③“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干燥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将荒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内,从而界定了其区域范围。

2 土地——土地是指具有陆地生物生产力的系统,由土壤、植被、其它生物区系和在该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生态及水文过程组成。

3 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乃至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干燥半湿润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多样性的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①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③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

4 荒漠化防治工程——荒漠化防治工程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为治理和预防土地荒漠化所采取的各种工程的、生物的、农业的和综合的技术措施与手段。

其中包括营造的各种类型防护林体系、设立的自然保护区、进行的草场植被的人工播种及复壮更新措施、集约型生态农业的建设;以及为防治风蚀所设置的机械沙障、实施的化学与力学固沙工程等,为防治水土流失所修建的各种拦沙蓄水、防洪护岸工程和梯田工程等,为治理土壤盐渍化所建立的排水工程和实行的冲洗改良措施、灌溉淋盐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等。

5. 草原——草原指由耐寒旱生多年生草本(以丛生禾草为核心)植被为主(有时由旱生小半灌木取代或两者共优)组成的植物群落。

其中耐寒旱生植物的生态型包括中旱生、真旱生、强旱生。

我国温带草原区植被类型依据生态──外貌原则,可划分为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和荒漠草原带。

其中草甸草原带建群种为中旱生或广旱生多年生草本,中下层渗杂有中生、旱中生草本层,中生灌木、小灌木层等。

典型草原由典型旱生──真旱生或广旱生植物组成。

6. 风蚀荒漠化——以风力为主要侵蚀营力造成的土地退化称为风蚀荒漠化。

其主要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为过度活动的影响,在风力侵蚀作用下,使土壤及细小颗粒被剥离、搬运、沉积、磨蚀等过程,造成地表出现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

7. 沉降堆积——当风速减弱,使紊流漩涡的垂直分速小于重力产生的沉速时,在气流中悬浮运行的沙粒就要降落堆积在地表,称为沉降堆积。

8. 遇阻堆积——风沙流运行时,遇到障阻,使沙粒堆积起来,称遇阻堆积。

9. 尘暴或降尘现象——风沙流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了湿润或较冷的气流,会被迫上升,这时部分沙粒不能随气流上升而沉积下来。

两股风沙流相遇,即或在风向几乎平行的条件下,也会发生干扰,降低风速,减小输沙的能力,从而使部分沙粒降落下来。

在风沙流经常发生的地区,粒径小于0.05mm的沙粒悬浮在较高的大气层中,遇到冷湿气团时,粉粒和尘土就成为雨滴的凝结核随降雨大量沉降,成为气象学上的尘暴或降尘现象。

10.风沙流——指含有沙粒的运动气流。

当风速达到起沙风速时,砂粒在风的作用下,随风运动形成风沙流。

风沙流是风对沙输移的外在表现形式。

气流中搬运的沙量在搬运层内随高度的分布状况风沙流结构。

11. 沙质荒漠化——简称沙漠化是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活动,破坏脆弱生态平衡,在风力作用下,产生风蚀劣地,粗化地表,片状流沙堆积及沙丘形态发展等风沙活动现象的土地退化过程。

12. 土壤流失——由于风及风沙流对地表土壤颗粒剥离、搬运作用,使土壤产生严重流失。

13. 磨蚀——由风力推动沙粒沿地面的冲击力而引起的作用.14. 风蚀作用——由风的动压力及风沙流中沙粒的冲蚀、磨蚀作用,使地表物质被吹蚀和磨蚀,造成土壤养分流失,质地粗化,结构变差,生产力降低,沙丘及劣地形成等土地退化的作用过程。

15. 蚀积原理——土壤风蚀原因及风沙运动规律16. 侵蚀起动流速——水流能够冲刷推动泥沙运动的最小流速,称为起动流速或临界流速。

17. 水力侵蚀作用过程——水流对地表泥沙作用过程包括剥离、搬运和堆积作用过程。

18.水流侵蚀作用——水流及其携带的泥沙通过冲蚀、碰撞和磨蚀等作用破坏地表,并冲走地表物质的作用叫水力侵蚀作用。

19. 下蚀或切蚀——水流切深床面称为下切侵蚀,简称下蚀或切蚀。

20. 塑源侵蚀——水流在源头与床面坡度突变处不断切深床面,并向上发展,使形成的沟谷源头后退,指向源头的侵蚀作用,又称塑源侵蚀。

21. 侧蚀——或叫旁蚀,则是水流拓宽床面的作用,它主要发生在水流弯曲处的凹岸,其作用强度受环流离心力和水流冲刷力控制。

22. 土壤侵蚀模数——指单位面积上每年侵蚀土壤的平均重量。

23. 沟谷密度——单位面积上沟谷的长度。

24. 地面割裂度——沟壑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百分数。

25. 水流搬运作用——水流挟带泥沙及溶解质,并推动坡面物质移动的作用,称为水流搬运作用,泥沙随水流搬运方式有悬移和推移两种。

悬移是较细小的泥沙在水流上举力作用下起动并进入水流以与水流相同的速度呈悬浮状态搬运的一种方式。

起动泥沙颗粒较大时,可在水流中回落到床面上时,对床面泥沙有一定冲击作用,使另一部分泥沙跃起进入水流,或起动泥沙沿床面滚动、滑动,称为推移。

26. 水流挟沙能力——在一定水流条件下,能够搬运泥沙的最大量称水流挟沙能力,或饱和挟沙量27. 侵蚀率——由于水力侵蚀作用,使单位面积的坡面上可能最大的产沙量,被称为侵蚀率。

28. 层状侵蚀——坡面水流形成初期,水层很薄,由于地形起伏的影响往往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固定的流路,多呈层流,速度较慢。

在缓坡地上,薄层水流的速度通常不会超过0.5m/s,最大也在1~2m/s之间。

因此,能量不大,冲刷力微弱,只能较均匀地带走土壤表层中细小的呈悬浮状态的物质和一些松散物质,即形成层状侵蚀。

29. 细沟侵蚀——当降雨进行到,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已饱和,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地表便开始出现沿天然坡度流动的细小水流即漫流。

随径流汇集的面积不断增大,同时又继续接纳沿途降雨,因而流量和流速不断增加,到一定距离后坡面水流的冲刷能力便大大增加,产生强烈的坡面冲刷,引起地面凹陷,随之径流相对集中,侵蚀力相对变强,在地表上会逐渐形成细小而密集沟,形成细沟侵蚀。

30.沟蚀——地表坡面薄层水流进一步汇集而形成股流,股流水流集中在沟槽中,冲刷侵蚀能量增强,一方面掏冲下覆土体,一方面进行侧蚀,不断地改变沟槽形态,形成形态各异的侵蚀沟,由于水流能量的差异,沟谷总是先出现细小沟谷,然后依次出现大型沟谷。

31. 重力侵蚀(下渗侵蚀)——由于水流下渗,增加了土体重力,同时下渗水浸泡使土体颗粒之间凝聚力减弱,当重力超过内摩擦力、凝聚力和根系的固持力时,就会发生滑坡、崩塌、泻溜等,造成土壤侵蚀,由于这类侵蚀的直接作用力主要是重力,故也叫重力侵蚀。

32. 混合侵蚀——水力对土壤侵蚀除了以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及下渗水流形式侵蚀外,还与其他营力共同作用或三种状态水营力交替作用对土壤产生混合侵蚀。

最常见的混合侵蚀就是泥石流。

33. 降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

34.土壤抗蚀性——指土壤抵抗径流对其分散和悬浮的能力.35. 土壤抗冲性——指在土壤抵抗径流对其机械破坏和推动下移的能力.36. 盐渍土——所谓盐渍土(或叫盐碱土)是指对作物生长有害的水溶性盐类(如NaCl 、Na2CO3等)在土壤中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达到对作物正常生长产生危害的土壤,是对盐土、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统称。

37. 盐渍化——盐类在土壤中积累形成盐渍土的过程称为盐渍化。

38. 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些不利措施,如大水灌溉,有灌无排,渠系严重渗漏,排水受阻,平原中高水位蓄水等引起含有可溶性盐的地下水位上升,使原来为非盐渍化的土壤或已经改良为非盐渍化的土壤,经过盐渍过程演变为盐渍化土壤。

39. 直播——用种子作材料,直接播于沙地建立植被的方法。

40. 植苗(即栽植)——以苗木为材料进行植被建设的方法。

41. 立地条件类型——实际上就是把环境条件一致或近似的沙地归类。

可以理解为是这样的地段,在这些地段上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因子(如气候、肥力、水文、沙地流动性等)是相同或相近的,也就是植物生长的效果相同,在同样经济条件下应采取同样的措施,这样的地段总和就划为一个立地条件类型,也就是一个森林植物条件类型。

42. 立地条件类型地区——以控制本区水热条件的基本因素为依据,分映地带性大尺度气候差异,地域上是相连的完整区域。

是分类系统的高级、中高级单位;43.立地条件类型区——在上述大尺度地域划分的基础上,依据中尺度地域水热条件差异进一步划分,在地域上也是相对完整连片的区域。

反映中尺度区域的气候差异;44.立地条件类型组——由地域不相连接,但能重复出现的生态条件相似的立地类型组合,反映小尺度地域的差异(基质、水分、地形、地貌等);45.立地条件类型——立地划分的基本单位,可落实到具体地块,是生态条件相同或近似的地段组合。

46. 机械沙障——采用柴、草,树枝、粘土、卵石、板条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以此控制风沙流动的方向、速度、结构,改变蚀积状况,达到防风阻沙,改变风的作用力及地貌状况等目的,统称机械沙障。

47.沙障孔隙度——通常把沙障孔隙面积与沙障总面积之比,叫做沙障孔隙度。

48. 沥青乳液——又叫乳化沥青,它是要乳化剂存在条件下,通过乳化设备将沥青以微粒形式分散于水中的两相体系。

其中的沥青微粒叫做分散相或内相,水叫做连续相或外相,这种乳液又称水包油式乳液。

49. 风力治沙——风力治沙是以风的动力为基础,人为地干扰控制风沙的蚀积搬运,因势利导,变害为利的一种治沙方法。

50. 水力拉沙——水力拉沙是以水为动力,按照需要使沙子进行输移,消除沙害,以改造利用沙漠的一种方法。

其实质是利用水力定向控制蚀积搬运,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

51. 拉沙修渠——利用沙区河流、海水、水库等的水源,自流引水或机械抽水,按规划的路线,引水开渠,以水冲沙,边引水边开渠,逐步疏通和延伸引水渠道。

它是水利治沙的具体措施。

52. 引水拉沙造田——利用水的冲力,把起伏不平、不断移动的沙丘,改变为地面平坦、风蚀较轻的固定农田。

这是改造利用沙地和沙漠的一种方法,是水利治沙的具体措施。

53. 引水拉沙筑坝——引水拉沙筑坝即利用水力冲击沙土,形成沙浆输入坝面,经过脱水固结,逐层淤填,形成均质坝体。

用这种方法进行筑坝建库,称为引水拉沙筑坝,俗称水坠筑坝。

54. 水蚀工程防治技术——即水土保持工程,指应用工程的原理,防治山区、丘陵区、风沙区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