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病机 PPT课件
中医基础学第七章病机PPT课件
于外所致。
2021
8
二、阴阳失调病机:
1.阳盛病机
概念:主要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所出现的一种 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 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特点:多表现为阳热亢盛而阴液未亏(或亏耗不甚) 的实性、热性病证。
形成:多由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寒入里从阳而 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 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2021
4
• (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 (三)正邪斗争决定发病与否
2021
5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虚、实病机 (1)虚的病机 虚概念: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不足为矛盾主
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特点:一系列虚弱不足或衰退的证候表现。
形成:多由素体虚弱,或慢性病耗伤,以致精气虚 亏不足;或大汗、大吐、下利不止、大出血等因 素耗伤人体气、血、津液,或耗伤阳气、阴精等 所致。
概念:主要指血内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脉道扩 张,或使血液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外感温热病邪入于血分;或外感寒邪, 入里化热,伤及血分;或情志郁结五志过极,郁 久化火,伤及血分,内火炽盛,郁于血分等所致。
表现:(1)热象。 (2)面红目赤,舌绛等。 ( 3)出血。 (4)心烦或躁扰发狂等。
表现:阴虚病证上出现畏寒肢冷、自汗、下利清谷 等症,即为阴损及阳,最终可发展成阴阳两虚病 证。
2021
11
4.阳盛格阴病机
• 概念:邪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 内,不能外透布达于肢体,从而形成阴阳格拒或 排斥,以致阳伏于里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 形成:多由邪热炽盛,阳热亢极所致,多见于外 感热病的极期阶段。
中医病因病机—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贰、气机失调
(4)气闭:指气机郁闭,外出受阻,气不外达,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常由情志抑郁或巨大的精神创伤,或外邪、痰浊而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四肢厥冷甚或四肢拘挛;呼吸困难,气急鼻煽或面青唇紫。
贰、气机失调
(5)气脱:指气虚至极,气不内守而外脱,以致全身功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常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慢性长期消耗、汗吐下太过、大出血而致气脱,症见: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摇”特征的一类病理状态。 内风与脏腑的关系:与五脏相关,与肝最密切。内风包括:热极生风、
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四种类型 。
伍、内 生 “ 五 邪 ”
(二)寒从中生: 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 内寒与脏腑的关系:五脏相关,脾肾为要,尤肾为最。
阳气不足,机失体失于温养(畏寒肢冷);气化功能减退,痰饮水湿停留;阳不化阴, 津液不化(小便清长,痰涎清稀)都是内寒的表现。
我们可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外寒与内寒区别
伍、内 生 “ 五 邪 ”
(三)湿浊内生 指因体内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内生并停滞的病理状态。 内湿与脏腑的关系:五脏相关,肺脾肾为要,以脾为最。
以下通过列表来对比内湿和外湿的区别
伍、内 生 “ 五 邪 ”
(四)津伤化燥 指体内津液不足,导致脏腑、肌表等失于濡润而产生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内燥与脏腑的关系:五脏相关,肺、胃、大肠最为多见
以下内燥与外燥的列表对比可便于大家课后复习及记忆
伍、内 生 “ 五 邪 ”
(五)火热内生: 指由于邪郁化火,或五志化火,或阴虚火旺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
奋的病理状态。包括: 1.阳气过盛化火,“壮火食气”,“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六淫或体内病理性产物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情志刺激,气机郁结或亢逆,日久化热 4.阴虚火旺,津液亏损,阴气大伤,阴不制阳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七章-发病[可修改版ppt]
概述
发病——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 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 盾斗争过程。
发病学说——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 机制、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 素的理论。
中医关于发病认识的历史沿革
发病机理 :
《内经》提出外内合邪的发病观——“外内合邪”;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两虚相感,乃客其形”。
生活工作环境——生活工作环境的不良可导致疾病的 发生与流行,如职业病、矽肺、空调综合症、急、慢 性中毒等
社会环境——人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 化程度、家庭情况、境遇变迁、人际关系等与疾病的 发生有一定的联系
体质与发病
决定发病倾向——体质强则不易感邪发病,体质弱则 易感邪发病。
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阳虚易感寒邪,阴虚易 感热邪。
正气的基本概念
正气——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 简称为“正”
正气旺盛取决于三个条件: 一、脏腑组织功能活动正常 二、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充沛 三、各种机能活动之间和谐有序
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
——文天祥《正气歌》节选
人 身 小 天 地, 天 地 大 人 身
LOGO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七 章-发病
Company Logo
概述
疾病——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定有 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失调 形质损伤或机能障碍,表现为一系列临 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
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二者在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环境与发病 体质与发病 精神状态与发病
环境与发病
环境——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与 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PPT课件
继发
• 概念 疟疾久延不愈,致气血亏损,瘀血结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於胁下,并出现痞块,名为疟母 • 临床举例 久疟之后—继发疟母 肝阳上亢—日久发为中风 肝胆疾病—日久发为癥积、结石 小儿食积—日久发为疳积 哮喘—日久发为肺肾气虚、心血瘀阻
医学课件 22
合病与并病
• 合病的概念 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 如: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温 病卫气同病、气血两燔、气营两燔。 • 并病的概念 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 的病证。 • 二者的区别 合病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位侵害,出现多 部位病证,并病是指在疾病种病变部位的传变, 而原始病位依然存在。“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 次相乘”。
医学课件 19
卒发
伏发
• 概念 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 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 临床常见 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 破伤风、狂犬病—均经一段潜伏期后才发病 伏暑、伏气温病—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医学课件
20
徐发
• 概念 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 • 临床常见 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粘滞,故 湿邪伤人多为缓发。 内伤邪气,思虑过度,忧愁不解, 房室不节,嗜酒成癖,日久可成虚劳。
医学课件 3
2.隋· 巢元芳《诸病源候论》 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3.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阐明了儿科 病机特点。 4.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 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医学课件 4
医学课件
11
邪气的侵害作用
导致生理功能异常——阴阳失调, 气血精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以及 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等。 造成脏腑经络的形质损害——损伤 皮肉筋骨脏腑,亏耗精气血津液。 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改变个体 体质特征,影响其对疾病的易罹倾向。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西医结合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如中药药理研究、针灸治疗
机理研究等,这些研究为病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病机研究展望
跨学科合作
个体化治疗
未来病机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 包括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通 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深入探讨疾病 的发病机制和病机变化。
未来病机研究需要关注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详细描述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病机 ,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感 冒可以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者的病 因和症状不同,治疗时应分别采用辛温解表 和辛凉解表的方法。同病异治原则要求医生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和
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因人制宜原则
要点一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扶正是指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有助于祛除邪气。祛邪是指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 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扶正祛邪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扶正药和祛邪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 行药物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病异治原则
总结词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 区、患者机体状况的不同,或病情发展阶段 不同,或病因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
病机在中医中的地位
核心地位
病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指导意义
通过对病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促进 中医现代化发展。
病机与证候的关系
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而病机则是疾病的本质和规律。
证候是病机的外在表现,病机则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病机(发病)PPT课件
通过对病机的认识,可以采取相应 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 展。
03
发病机制的探讨
发病机制的定义与特点
发病机制的定义
发病机制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 程中,病因作用于机体,导致组 织损伤和功能代谢改变的内在规 律。
发病机制的特点
发病机制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 个体差异性,涉及多种因素和多 个系统的相互作用,是医学研究 的重要领域之一。
转化医学
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促进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提高疾 病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未来病机研究面临的挑战
1 2
数据整合与共享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如何有效整 合和利用海量数据成为病机研究的挑战之一。
伦理与隐私
在研究过程中,如何保护患者隐私和遵循伦理规 范,避免侵犯患者权益,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据。
病机研究意义
通过对病机的研究,可以深入了 解疾病的本质和发生机制,为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预防效果。
病机的重要性
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通过对病机的了解和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 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病机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病机的 深入研究,可以推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进程,使其更好地 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病机(发病)ppt课件
• 病机概述 • 病机的基本原理 • 发病机制的探讨 • 病机与治疗 • 病机研究的未来展望
01
病机概述
病机的定义
病机定义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 及其结局的机理,是疾病过程中 各种矛盾运动、转化的机制和原
理。
病机研究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7.2)--基本病机.ppt
第七章病 机第二节一、邪正盛衰二、阴阳失调三、精气血津液失常基本病机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1、病机的概念及层次结构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3、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4、精气血津液失常及相互关系失调的病机了解:1、中医病机学的形成2、阴阳失调的概念及与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常的关系概述(一)病机及病机学说含义☯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依据。
前人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
☯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的基础理论,对诊断和防治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概述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和精气血津液等病理变化。
(二)病机的层次划分☯第一层次——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和精气血津液失常☯第二层次——脏腑、经络病机——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第三层次——某一类疾病——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机☯第四层次——某一病证——感冒、哮证病机等☯第五层次——某一症状——疼痛、发热、健忘等中医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指出病机的重要性。
充实并完善于历代各家着创见和阐释,并为近代科学研究所发展。
(1)《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 和六气病机的理论基础。
☯《素问·调经论》的“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为气血病机之概括。
☯《素问·热论》对热病及三阴三阳经脉内在联系之论述,奠定了经络病机、六经病机的基础。
(2)《伤寒论》阐释了外感伤寒病六经病机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病机有所发挥。
(3)《诸病源候论》——最早病因病机学专著深入论述了邪气侵入途径、发病条件、病机过程及其转归。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七章1.痹病
3、辨痰瘀
(二)治疗原则
1、共同治法: 祛邪(祛风散寒除湿清热)
•静止期:调营卫,养气血,补肝肾
分型施治
(一)风寒湿痹
1、行痹
主证:游走性关节疼痛+表证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痿 证
(三)相关检查
(一)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 查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 位与损伤程度。 (二)实验室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 沉降率、C-反应蛋白、粘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 类风湿因子、血清抗核抗体、血清蛋白电泳、血尿 酸盐以及关节镜等检查,有助于西医相关疾病的诊 断与鉴别诊断。 (三)心电图、有关血清酶及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 等检查可提示痹证内舍入心。
一、概述
(一)定义• • 痹证是由于 风 、 寒、湿、热 等外邪侵袭人 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以肌肉、 筋骨、关节发生
酸痛、麻木、重着、屈伸 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源流
1、痹证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风气 “ 其 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 “饮食居住,为其病本。” 2、《金匮要略》称本症为“历节”。“病历节不可屈伸 ,疼痛,乌头汤主之”
结语
一、痹证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其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 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感受外邪及饮食、外伤为引发 本病的基本因素,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 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 本病机。 二、痹证日久,其基本病理变化为: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 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 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 二是病久使气血耗伤,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和肝 肾不足的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 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病机PPT医学课件
内容概括
• 病机学说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邪正
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 2.从
本规律。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
病机
简介及基本概念
•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 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 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 规律,即病机学说。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 理。当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人体 正气强弱不一,病变部位有深浅,阴阳平衡状态有别,邪 气性质与盛衰亦有差异,在疾病过程中的病机也是随着正 邪消长而不断变化的。因此,疾病发生的机理,有不同的 分类方法,可以区分为病机总纲、基本病机、和具体病机 等不同的层次。
基本病机
• 主要指气机失调和气化失常。人之所有惟气与血,人体内 所有的生理活动都是以气机活动和气化过程为基础的,因 此,任何具体的生理活动都是气机运动和气化活动的一部 分,都可以用气机运动和气化过程加以概括。所以说,在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任何病机变化不论是产生于局 部,还是发生于全身,都必然要引起气机运动的失调和气 化活动的失常,从这一意义上讲,气机失调和气化失常是 疾病的基本病机。
如内生“
制约因素
• 它的制约因素一是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二是与致病因素的性质有关。病邪 作用于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正邪斗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导致阴 阳失调,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但从 总体来说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 ①邪正斗争。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映 ,主要表现虚实的变化 。《素问·通 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 的一种病理反映。一般多见于疾病的早期或中期。如痰涎涌盛,食积不化, 瘀血内阻,水湿泛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 有力等,均为实证。虚,以正气虚损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如大病久 病后的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畏寒肢冷, 脉虚无力等,均为虚证。邪正斗争还可以概括疾病转归,正胜邪衰则病退, 正虚邪实则病进。
中医病因病机—病机(中医基础课件)
卫气营血传变
• 顺传多为渐传 卫分——温病初期阶段,病在肺卫 气分——温病中期,病在肺、胃、肠、胆、脾
营分——温邪深入里,温病严重阶段,病在心与心 包。
血分——温病的晚期,病在心、肝、肾 • 温病四个病理阶段,若病由营血出卫气,则由重转
轻。 • 逆传——多为暴发形成——邪入卫分后,不经气
分而直接深入营血分。
饮食不节 气逆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痰浊阻滞
肺气上逆:气喘,胸闷。
(3)气陷 概念: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多由脾气 虚转化而来。 清气不升:眩晕,倦怠。 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
垂,久泻脱肛。少腹重坠,便意频频。
(4)气闭:气机突然闭阻不通的病理变化。
病机
病机与病机学概念
• 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亦即病 因作用于人体,致使机体某一部位或层次的生理 状态遭到破坏,产生或形态、或功能、或代谢等 方面的某种失调、障碍或损害,且自身又不能一 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
• 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 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包括疾 病发生的机理、病变机理及传变的机理)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实的病机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邪气盛则实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 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 的内伤病。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 便不通,脉实有力等。
(四)阴阳格拒
概念:阴或阳一方偏盛至极,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 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 假寒之证。 包括:阴盛格阳,简称格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感受阳邪—实热
感邪的性质 感受阴邪—实寒
感邪的轻重
邪轻—病轻 邪重—病重
邪气作用部位
邪客肌表—表证 邪客脏腑—里证
邪气与发病
9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1、外环境与发病 ——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与邪气的性质和量有关 (1)自然环境与发病:
季节气候—— “季节多发病”(六淫) “时行疫气”(疠气)
第七章 病机
1
概述
病机: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理
病机学说
——研究和阐明病理机制变化规律的理论
2
第一节 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 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 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的理论。
发病学说和病因学说的区别 : 病因学说 —— “发病的原因是什么?” 发病学说 —— “疾病怎样发生发展?”
3
一、健康与疾病
正气
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总称,即人体正 常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 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 力、抗邪防病能力、康复自愈能力。
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作用方式
6
(一)邪正斗争与发病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中医发病学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健康 形体、精神心理与环境适应的完好状态。
五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能力是健康的
基本条件
精阴 神平 乃阳 治秘
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机体与外界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 的阴阳平衡
4
疾病 阴阳失调
健康与疾病
阴 机体本身的功能紊乱或失调
阳
失 调
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坏和影响
5
二、正不胜邪的结果。
有密切的病理联系
继发病
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肝癌
15
(五)合病与并病
合病——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 并病——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
邪气较盛 合病—— 同时并见 正虚邪并 并病—— 先后出现
发病时间的差异
16
(五)复 发
疾病愈后间隔或长或短的时间, 原有疾病的重新发作。
旧病
缓解 静止
复发
病理性损害 与旧病相同
正气渐虚
正气渐虚,未能及时祛邪 邪气不能立即导致发病
发病——气血失调、正气削弱 新感引动伏邪
13
(三)徐 发
徐发—缓发—徐缓发病 邪气种类、性质、致病特点
体质因素
寒湿邪气——病多缓起 老年病人——反应性低下 内伤致病——可致渐进性病变
14
(四)继 发
在原有疾病未愈的基础上又发生新的病证
原发病 前提
正气虚弱
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及对疾病的 防御、斗争和修复(新生)能力低下
病邪的致病毒力过强,正气相对虚弱。
正能御邪
抵御外邪的侵袭 影响发病的证候类型 机体对疾病的自愈能力
7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在一定条件下,邪气甚至可以起主导作用。 邪气对正气的损害
导致生理功能异常 造成机体形质损伤 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
疾病少愈即复发 ——多见于较重的外感热病初愈
休止与复发交替 ——旧病宿根未除,如哮喘病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交替 ——慢性疾病症状较轻的缓解期 与症状较重的急性发作期的交替 如胆石症
20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21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4)遗传因素
体质类型、遗传病
11
三、发病类型
(一)卒 发
卒发—顿发—感而即发
感邪较甚——外感六淫
邪势亢盛
情志遽变——暴怒、过度悲伤 疫气致病
正不胜邪
毒物所伤——中毒、毒虫、
毒蛇、毒气等
急性外伤
12
(二)伏 发
邪气伏藏而后发病
伏气温病 伏暑
伏邪内藏
感受的邪气不太强 治疗不彻底,余邪未尽 邪气所伏部位特殊不易祛除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22
与主病有因果联系
后遗症
17
复发的基本条件
1、邪未尽除 ——余邪未尽是复发的首要条件
2、正虚未复 ——疾病复发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3、诱因
18
复发的诱因
复感新邪——多发于热病新瘥 食复—— 疾病初愈 劳复——疾病初愈 药复——滥施补剂,用药失当 情复——病后情志失调 环境变化而复发
19
复发的主要类型
地理特点—— 地方病 如瘿瘤等 工作生活环境—— 职业病 (2)社会环境与发病
如 心身疾病等
10
2、内环境与发病
—— 体质因素、精神状态和遗传因素
(1)体质因素
体质的特异性
(偏阳质、偏阴质;体型胖瘦;年龄大小等)
——决定对外邪的易感性及某些疾病的易患倾向
(2)精神因素
如“因郁致病”
(3)营养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