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任务书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任务书](https://img.taocdn.com/s3/m/5ec638626bd97f192379e94c.png)
河南理工大学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姓名:李钦博学号:311204000210学院:机械与动力机械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班级:热动1201指导老师:王华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2016.3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设计一台煤油冷却的换热器二、操作条件: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2、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40℃。
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
三、设备型式:管壳式换热器四、处理能力:14t/h五、设计要求:1、选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类和工艺流程。
2、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和主要的工艺尺寸的设计。
3、设计结果概要或设计结果一览表。
4、设备简图。
(要求按比例画出主要结构及尺寸)5、对本设计的评述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目录一.设计概述 (3)1.1热量传递的概念与意 (3)1.2换热器的概念及意义 (5)1.3管壳式换热器的简介 (5)二.试算并初选换热器规格 (6)2.1. 流体流动途径的确定 (6)2.2. 物性参数及其选型 (6)2.3. 计算热负荷及冷却水流量 (7)2.4. 计算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 (7)2.5. 初选换热器的规格 (8)三.工艺计算 (9)3.1. 核算总传热系数 (9)3.2. 核算压强降 (11)3.3经验公式 (12)四.设计评述 (13)参考文献 (13)一.设计概述1.1热量传递的概念与意义1.热量传递的概念热量传递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简称传热。
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在自然界中凡是有温差存在时,热就必然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因此传热是自然界和工程技术领域中极普遍的一种传递现象。
2. 化学工业与热传递的关系化学工业与传热的关系密切。
这是因为化工生产中的很多过程和单元操作,多需要进行加热和冷却,例如:化学反应通常要在一定的温度进行,为了达到并保持一定温度,就需要向反应器输入或输出热量;又如在蒸发、蒸馏、干燥等单元操作中,都要向这些设备输入或输出热量。
管壳式换热器的课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的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8d770d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9.png)
避免选用不合适的材料导致设备损坏 或安全事故;注意材料的兼容性和与 其他材料的接触情况;考虑材料的可 加工性和安装维护的便利性。
04
管壳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
传热效率优化
01
传热效率
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优化管程和壳程流体的流速和温度,以及采用强
化传热技术,如增加翅片、改进管子形状等,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管件与结构
优化换热器内部的管件和 结构,减少流体流动过程 中的局部阻力,降低压力 损失。
结构强度优化
1 2
应力分析
对换热器进行详细的应力分析,确保其在正常操 作条件下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材料选择
根据使用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厚度, 以提高换热器的结构强度和耐腐蚀性。
3
支撑与固定
合理设计换热器的支撑和固定结构,以减小应力 集中和振动,提高其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新型材料
采用高导热性能的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新型涂层
利用先进的涂层技术,如陶瓷涂层、金属氧化物涂层等,增强换热器的抗腐蚀和 耐磨性能。
节能减排与环保要求
高效节能
研发低能耗的换热器,优化换热器结构,降低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环保设计
采用无毒、无害的材料,减少换热器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对换热器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环保处理。
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应用
发电厂
管壳式换热器可用于加热和冷却发电厂中的各种 流体,如锅炉给水、凝结水和冷却水等。
船舶工程
在船舶工程中,管壳式换热器可用于船舶发动机 的冷却和加热,以及生活用水的加热和冷却。
采暖系统
在供暖系统中,管壳式换热器可用于将热量从热 源传递到水中,为建筑物提供热水供暖。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课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6cc0fcc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8.png)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XXX课程设计: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学院:机械与XXX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班级:11-02班指导老师:小组成员:目录第一章:设计任务书第二章:管壳式换热器简介第三章: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第四章:工艺计算4.1 物性参数的确定4.2 核算换热器传热面积4.2.1 传热量及平均温差4.2.2 估算传热面积第五章: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计算管壳式换热器是常用的热交换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制药、食品等行业。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设计一台管壳式换热器,以满足特定工艺条件下的换热需求。
在设计之前,需要了解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管壳式换热器由外壳、管束、管板、管箱、管夹等部分组成。
热量通过内置于管束中的流体在管内传递,再通过管壳间的流体传递到外壳中,从而实现热交换。
设计过程中,需要确定流体的物性参数,包括密度、比热、导热系数等。
同时,还需要核算换热器传热面积,以满足特定的传热需求。
传热量和平均温差是计算传热面积的重要参数,而估算传热面积则需要考虑流体的流动状态、管束的排布方式等因素。
最终,我们将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计算,确定外壳、管束等部分的尺寸和数量,以满足特定工艺条件下的换热需求。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本项目旨在设计一台管壳式换热器,用于将煤油由140℃冷却至40℃。
处理能力为10t/h,压强降不得超过100kPa。
具体操作条件为:煤油的入口温度为140℃,出口温度为40℃,冷却水的入口温度为26℃,出口温度为40℃。
2.第二章管壳式换热器简介管壳式换热器是石油化工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换热器。
尽管各种板式换热器的竞争力不断上升,但管壳式换热器仍然占据着换热器市场的主导地位。
目前,各国为提高这类换热器性能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强化传热、提高对苛刻工艺条件的适应性以及开发适用于各类腐蚀介质的材料。
此外,结构改进也是向着高温、高压、大型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5.1 换热管计算及排布方式在设计管壳式换热器时,需要计算并确定换热管的数量、直径和排布方式。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6f12b3e011ca300a7c3901c.png)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一、管壳式换热器的介绍管壳式换热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换热设备,它的特点是结构坚固、可靠高、适应性广、易于制造、处理能力大、生产成本低、选用的材料范围广、换热面的清洗比较方便、高温和高压下亦能应用。
但从传热效率、结构的紧凑性以及位换热面积所需金属的消耗量等方面均不如一些新型高效率紧凑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组成:管子、封头、壳体、接管、管板、折流板;如图1-1所示。
根据它的结构特点,可分为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形管式、填料函和釜式重沸器五类。
二、换热器的设计2.1设计参数参数名称壳程管程设计压力(MPa) 2.6 1.7操作压力(MPa) 2.2 1.0/0.9(进口/出口)设计温度(℃) 250 75操作温度(℃) 220/175(进口、出口) 25/45(进口/出口)流量(Kg/h) 40000 选定物料(-)石脑油冷却水程数(个) 1 2腐蚀余度(mm) 3 -2.2设计任务1. 根据传热参数进行换热器的选型和校核2.对换热器主要受压原件进行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包括筒体、前端封头管箱、外头盖、封头、法兰、管板、支座等。
3.设计装配图和重要的零件图。
2.3热工设计2.3.1基本参数计算2.3.1.1估算传热面积-=220-45=175-=175-25=150因为,所以采用对数平均温度差算术平均温度差:=P=R=查温差修正系数表得因此平均有效温差为0.82放热量考虑换热器对外界环境的散热损失,则热流体放出的热量将大于冷流体吸收的热量,即:取热损失系数,则冷流体吸收的热量:由可的水流量:==31372.8这里初估K=340W/(),由稳态传热基本方程得传热面积:=16.552.3.1.2由及换热器系列标准,初选型号及主要结构参数选取管径卧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参数见上表。
从而查《换热器设计手册》表1-2-7,即下表公称直径管程数管子根数中心排管管程流通换热面积换热管长换热管排列规格及排列形式:换热管外径壁厚:d=50mm排列形式:正三角形管间距: =32mm折流板间距:2.1.1.3实际换热面积计算实际换热面积按下式计算2.2计算总传热系数,校核传热面积总传热系数的计算式中:——管外流体传热膜系数,W/(m2·K);——管内流体传热膜系数,W/(m2·K);,——分别为管外、管内流体污垢热阻,(m2·K) /W;—管壁厚度,m;——管壁材料的导热系数,W/(m2·K) oαiαiorr,δwλ2.2.1管内传热膜系数管内未冷却水流入,其速度为:雷诺数:对于湍流,由Dittus –Boelter关系式,有传热膜系数:其中,普朗特数: =4.87由于冷却水要被加热,故取n=0.4,即管内传热膜系数为:=927.4W/()2.2.1管外传热膜系数因换热管呈正三角形排列,根据Kern法当量直径:=故0.55流体流过管间最大截面积是其中壳体内径估算为=0.37因此,=0.216.7=雷诺数:普朗特数:壁温可视为流体平均温度,即:2.2.3总传热系数因为有污垢热阻,因此查看表《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可有管外有机物污垢热阻:/W管内冷却水污垢热阻:/W插入法得到=因此得到故2.2.4总换热面积由稳态传热基本方程:=8.5(1+25%)=10.62.3计算管程压力降管程压力降有三部分组成,可按照如下公式进行计算—流体流过直管因摩擦阻力引起的压力降,Pa;--流体流经回弯管中因摩擦阻力引起的压力降,Pa;—流体流经管箱进出口的压力降,Pa;—结构矫正因素,无因次,对Φ25×2.5mm,取为1.4;--管程数,取2;--串联的壳程数,取1其中:对光滑管,Re=3时,由伯拉修斯式,得:因此,因此,管程压力降在允许范围内1.3.2壳程压力降采用埃索法计算公式:式中:--流体横过管束的压力降,Pa;--流体通过折流板缺口的压力降,Pa;—壳程压力降的结垢修正系数,无因此,对液体取1.15;其中:式中:F—管子排列方法对压力降的修正系数,对三角形F=0.5;—壳程流体摩擦系数,当Re>500时,;--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子数,对三角形排列;--按壳程流通截面积计算的流速,。
管壳换热器课程设计
![管壳换热器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b8c1b6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7.png)
管壳换热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管壳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结构类型、设计计算方法和应用范围。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管壳换热器的选型、设计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热能工程领域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
1.管壳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包括热传递过程、传热速率、对数平均温度差等。
2.管壳换热器的结构类型:光管换热器、壳管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
3.管壳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方法:包括换热面积计算、壳程压力降计算、管程压力降计算等。
4.管壳换热器的应用范围:石油、化工、电力、制冷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教学方法应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管壳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应用案例。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石油、化工、电力、制冷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管壳换热器的理解。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学资源应该能够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管壳换热器设计与应用》。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4.实验设备:配置相应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5ca6f100b4e767f5acfce8b.png)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说明书题目: 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和选用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 09级学生姓名: 李哲学号: 2009115057指导教师: 吴峰设计起止时间:2012 年1月1日至2012 年 1月13日设计题目: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和选用一、设计条件炼油厂用循环水将煤油油从230℃冷却到120℃。
柴油流量位28700kg/h;循环水初温为22℃,经换热后升温到46℃。
换热器的热损失可忽略。
管、壳程阻力压降不大于100kPa。
试设计能完成上述任务的列管式换换热器。
二、设计说明书的内容1、设计题目及原始数据;2、目录;3、设计方案的确定;4、工艺计算及主体设备设计;5、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主要设备尺寸、衡算结果等);6、设计结果概要或设计结果汇总表;7、参考资料、参考文献;目录一.设计任务及设计条件 (3)二.设计方案 (3)1.换热器类型选择 (3)2.流程选择 (3)3.流向选择 (3)三.确定物性数据 (3)四.估算传热面积 (3)五.工艺结构尺寸计算 (3)1.管径及管内流速选择 (3)2.传热管数和传热管程数 (4)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5)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5)5.壳体内径 (5)6.折流板 (5)7.其他主要附件 (6)8.接管 (6)9.壁厚的确定、封头 (7)六.换热器核算 (7)(一).热流量核算 (7)1.壳程表面传热系数核算 (8)2.管程表面传热系数核算 (8)3.污垢热阻 (9)4.传热面裕度 (9)(二)传热管壁温及壳体壁温计算 (9)(三)阻力计算 (10)1.管程流体阻力计算 (10)2.壳程流体阻力计算 (10)七.换热器主要计算结果汇表 (11)八.主要符号说明 (11)九.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图和管子布置图 (12)十.参考文献 (15)一.设计任务及设计条件:用循环冷却水将流量为28700Kg/h 的煤油从230℃降至120℃,冷却水为清净河水,进口温度22℃,选定冷却水出口温度46℃,设计一台列管换热器完成冷却任务。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96963d011ca300a6c390ff.png)
目录前言 (2)第一部分,甲苯冷凝器的设计一、设计任务 (4)二、设计要求 (4)三、工艺结构尺寸 (6)(1)管径和管内流速 (6)(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6)(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6)(4)传热管的排列和分程数法 (7)(5)壳体内径 (7)四、换热器主要传热参数核算 (8)(1)计算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8)(2)计算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8)(3)确定污垢热阻 (9)(4)总传热系数 (9)第二部分,甲苯冷却器的设计一、试算并初选换热器规格 (11)(1)流体流动途径的确定 (11)(2)确定流体的定性温度、物性数据,并选择列管换热器的型式 (11)二、计算总传热系数 (11)(1)计算热负荷 (11)(2)冷却水用量 (12)(3)计算平均传热温度差 (12)(4)总传热系数K (12)(5)估算换热面积 (12)三、工艺结构尺寸 (12)(1)管径和管内流速 (12)(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12)(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13)(4)传热管的排列和分程方法 (14)(5)壳体内径 (14)四、换热器主要传热参数核算 (15)(1)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15)(2)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16)(3)基于管内表面积的总传热系数 (16)(4)计算面积裕度 (17)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任务题目##.#万吨/年甲苯精馏塔冷凝冷却(水冷)换热系统工艺设计。
二、任务给定条件1.热流条件:流量为10500kg/h的甲苯蒸汽从120℃,0.14 MPa(绝压)冷凝到120℃,0.14 MPa(绝压) 甲苯液,再冷却到30℃;120℃甲苯汽相热焓140 Kcal/Kg,液相焓53 Kcal/Kg,30℃甲苯液相焓13 Kcal/Kg ;定性温度80℃时甲苯密度810Kg/m3 , 比热0.446(Kcal/Kg. ℃) 绝对粘度0.32(cp) ,比热0.104 (Kcal/(m.h. ℃)) 。
化工原理管壳式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管壳式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f14fef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5.png)
化工原理管壳式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2. 了解换热器类型选择、换热面积计算、流体流动与传热过程的相关理论知识;3. 掌握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中涉及的主要参数及其对换热效果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管壳式换热器的选型、设计和校核;2. 学会运用相关软件或工具,对换热器进行模拟和优化;3. 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换热器相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化工设备在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性。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管壳式换热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未来从事化工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化工专业人才。
二、教学内容1. 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概念与结构:包括换热器类型、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等,对应教材第3章第1节;2. 换热器选型与设计计算:涵盖换热器类型选择、换热面积计算、流体流动与传热过程相关理论知识,对应教材第3章第2节;3. 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参数及其影响:分析壳程、管程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探讨主要参数对换热效果的影响,对应教材第3章第3节;4. 换热器设计实例与校核:结合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换热器选型、设计与校核,对应教材第3章第4节;5. 换热器模拟与优化:介绍相关软件或工具的使用方法,对换热器进行模拟和优化,对应教材第3章第5节。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1周:管壳式换热器基本概念与结构;2. 第2周:换热器选型与设计计算;3. 第3周: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参数及其影响;4. 第4周:换热器设计实例与校核;5. 第5周:换热器模拟与优化。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6b6edfdda38376bae1fae02.png)
目录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概述试算并初选换热器规格1. 流体流动途径的确定2. 物性参数及其选型3. 计算热负荷及冷却水流量4. 计算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5. 初选换热器的规格工艺计算1. 核算总传热系数2. 核算压强降经验公式设备及工艺流程图设计结果一览表设计评述参考文献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设计一台换热器二、操作条件:1、苯:入口温度80℃,出口温度40℃。
2、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35℃。
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50kPa。
4、每年按30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三、设备型式:管壳式换热器四、处理能力:99000吨/年苯五、设计要求:1、选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类和工艺流程。
2、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和主要的工艺尺寸的设计。
3、设计结果概要或设计结果一览表。
4、设备简图。
(要求按比例画出主要结构及尺寸)5、对本设计的评述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1.设计概述1.1热量传递的概念与意义1.热量传递的概念热量传递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简称传热。
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在自然界中凡是有温差存在时,热就必然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因此传热是自然界和工程技术领域中极普遍的一种传递现象。
2. 化学工业与热传递的关系化学工业与传热的关系密切。
这是因为化工生产中的很多过程和单元操作,多需要进行加热和冷却,例如:化学反应通常要在一定的温度进行,为了达到并保持一定温度,就需要向反应器输入或输出热量;又如在蒸发、蒸馏、干燥等单元操作中,都要向这些设备输入或输出热量。
此外,化工设备的保温,生产过程中热能的合理利用以及废热的回收利用等都涉及到传热的问题,由此可见;传热过程普遍的存在于化工生产中,且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无论是在能源,宇航,化工,动力,冶金,机械,建筑等工业部门,还是在农业,环境等部门中都涉及到许多有关传热的问题。
应予指出,热力学和传热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热力学不研究引起传热的机理和传热的快慢,它仅研究物质的平衡状态,确定系统由一个平衡状态变成另一个平衡状态所需的总能量;而传热学研究能量的传递速率,因此可以认为传热学士热力学的扩展。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a11d738f12d2af90342e623.png)
河南理工大学课程设计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班级:11-02班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小组成员:目录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1)第二章管壳式换热器简介 (1)第三章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 (2)第四章工艺计算 (3)4.1 物性参数的确定 (3)4.2核算换热器传热面积 (4)4.2.1传热量及平均温差 (6)4.2.2估算传热面积 (8)第五章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计算 (9)5.1换热管计算及排布方式 (9)5.2壳体内径的估算 (12)5.3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 (12)5.4折流板 (13)第六章换热系数的计算 (17)6.1管程换热系数 (17)6.2 壳程换热系数 (17)第七章需用传热面积 (19)第八章流动阻力计算 (20)8.1 管程阻力计算 (21)8.2 壳程阻力计算 (22)总结 (24)第一章设计任务书煤油冷却的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设计用冷却水将煤油由140℃冷却冷却到40℃的管壳式换热器,其处理能力为10t/h,且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
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1、设备形式:管壳式换热器2、操作条件(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2)冷却水介质:入口温度26℃,出口温度40℃第二章管壳式换热器简介管壳式换热器是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换热器。
纵然各种板式换热器的竞争力不断上升,管壳式换热器依然在换热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
目前各国为提高这类换热器性能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强化传热,提高对苛刻的工艺条件和各类腐蚀介质适应性材料的开发以及向着高温、高压、大型化方向发展所作的结构改进。
强化传热的主要途径有提高传热系数、扩大传热面积和增大传热温差等方式,其中提高传热系数是强化传热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强化管程传热和壳程传热两个方面得以实现。
目前,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方法主要有:采用改变传热元件本身的表面形状及表面处理方法,以获得粗糙的表面和扩展表面;用添加内物的方法以增加流体本身的绕流;将传热管表面制成多孔状,使气泡核心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从而提高总传热系数并增加其抗污垢能力;改变管束支撑形式以获得良好的流动分布,充分利用传热面积。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化工机械课程设计)资料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化工机械课程设计)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e5f237e77232f60ddcca163.png)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2011~2012学年第2 学期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工作部门:一、课程设计题目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二、课程设计内容1.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包括:管子数n,管子排列方式,管间距的确定,壳体尺寸计算,换热器封头选择,容器法兰的选择,管板尺寸确定塔盘结构,人孔数量及位置,仪表接管选择、工艺接管管径计算等等。
2. 壳体及封头壁厚计算及其强度、稳定性校核(1)根据设计压力初定壁厚;(2)确定管板结构、尺寸及拉脱力、温差应力;(3)计算是否安装膨胀节;(4)确定壳体的壁厚、封头的选择及壁厚,并进行强度和稳定性校核。
3. 筒体和支座水压试验应力校核4. 支座结构设计及强度校核包括:裙座体(采用裙座)、基础环、地脚螺栓5. 换热器各主要组成部分选材,参数确定。
6. 编写设计说明书一份7. 绘制2号装配图一张,Auto CAD绘3号图一张(塔设备的)。
三、设计条件(1)气体工作压力管程:半水煤气(1、0.80MPa;2、0.82 MPa;3、0.85Mpa;4、0.88 MPa ;5、0.90 MPa)壳程:变换气(1、0.75MPa;2、0.78 MPa;3、0.80Mpa;4、0.84 MPa ;5、0.85 MPa)(2)壳、管壁温差50℃,t t>t s壳程介质温度为320-450℃,管程介质温度为280-420℃。
(3)由工艺计算求得换热面积为120m2,每组增加10 m2。
(4)壳体与封头材料在低合金高强度刚中间选用,并查出其参数,接管及其他数据根据表7-15、7-16选用。
(5)壳体与支座对接焊接,塔体焊接接头系数Φ=0.9(6)图纸:参考图7-52,注意:尺寸需根据自己的设计的尺寸标注。
四、进度安排制图地点:暂定CC405时间安排:从第7周(2012年3月31日)至第10 周(2012年4月20日)序号内容主讲人时间听课班级1 化工设备设计的基本知识唐小勇4月9 日星期一、三、五上午09化工1,24月11日09化工1,24 月13日09化工1,22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唐小勇4月9 日-13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3009化工1,23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设计唐小勇4 月16 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3009化工1,24月17 日09化工1,24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制图唐小勇4 月17 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3009化工1,24 月18 日09化工1,24月19 日09化工1,25 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唐小勇4月9日-18日上午:8:30-11:3009化工1,209化工1,209化工1,26 答辩唐小勇4月20日上午:8:30 09化工1 下午14:30 09化工2五、基本要求1.学生要按照任务书要求,独立完成塔设备的机械设计;2.设计说明书一律采用电子版,2号图纸一律采用徒手绘制;3.各班长负责组织借用绘图仪器、图板、丁字尺;学生自备图纸、橡皮与铅笔;4.画图结束后,将图纸按照统一要求折叠,同设计说明书统一在答辩那一天早上8:30前,由班长负责统一交到HF508。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课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804911e7cd184254b353521.png)
课程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管壳式换热器选型班级:2012级一班姓名:季恩卉学号:2012507072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5年 5 月 25 日化工系目录前言 (3)1.管壳换热器的设计书 (6)2.设计方案的确定 (6)2.1.管壳换热器的型式 (6)2.2.流程的选择 (6)3.确定流体的定性温度、物性数据并选择列管换热器的型式 (6)3.1.定性温度 (7)3.2.物性参数 (7)4.换热器的工艺计算 (7)4.1.估算总传热系数 (7)4.1.1.热流量 (7)4.1.2平均传热温差 (7)4.1.3.冷却剂水用量 (8)4.1.4. 选取K值,估算总传热系数 (8)4.2估算传热面积 (8)5.换热器的工艺结构尺寸设计 (8)6.5.1.管径和管内流速 (8)5.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8)5.3.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8)5.4.计算平均传热温差 (9)5.5.壳体内径 (9)5.6.折流板 (9)5.7.计算壳程流通面积及流速 (9)5.8.计算管程流通面积及流速 (10)6. 换热器核算 (10)6.1传热系数的校核 (10)6.1.1.传热面积 (10)6.1.2.核算总传热系数 (11)6.1.3.污垢热阻 (11)6.1.4对流传热系数 (11)6.1.5壳体对流传热系数 (11)6.1.6.传热面积 (11)6.2.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12)6.2.1.管程流动阻力 (12)6.2.2.壳程流动阻力 (12)7. 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13)8.在ChemCAD中的结果 (14)9.附图 (15)10.总结 (17)11.参考文献 (17)前言换热器是化工、炼油工业中普遍应用的典型的工艺设备。
在化工厂,换热器的费用约占总费用的10%~20%,在炼油厂约占总费用35%~40%。
换热器在其他部门如动力、原子能、冶金、食品、交通、环保、家电等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换热器课程设计---管壳式换热器
![换热器课程设计---管壳式换热器](https://img.taocdn.com/s3/m/888d6b513c1ec5da50e2708b.png)
管壳式换热器目录第一章设计方案概述和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方案简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 管壳式换热器的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设计方案选定 (4)第二章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5)2.1 物性参数的确定 (5)2.1.1定性温度,取流体进口温度的平均值 (5)2.1.2果汁和水在定性温度下的相关物性参数 (5)2.2 估算传热面积 (5)2.2.1 计算热负荷 (5)2.2.2 确定冷却水用量 (6)2.2.3 传热平均温度差 (6)2.2.4初算传热面积 (6)2.2.5 工艺结构尺寸 (6)2.3换热器校核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1传热面积校核............................................................................ 错误!未定义书签。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件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63481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3.png)
支撑结构设计要点
考虑支撑结构的承载能力、稳定性 、防腐和防震等方面,以确保支撑 结构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性和可靠 性。
有限元分析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支撑结构进 行强度和稳定性分析,优化结构设 计,降低成本并提高设备性能。
密封设计
01
02
03
密封类型选择
根据工艺操作条件和介质 特性,选择合适的密封类 型,如垫片密封、机械密 封、磁力密封等。
计算公式法
根据传热基本方程和物性参数,通过计算公式计算传热系数。
热平衡计算
热平衡方程
换热器入口和出口的流体温度满足一定的关系,可以根据热 平衡方程计算换热器的效率。
效率计算
根据热平衡方程和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换热器的效率,从 而评估换热器的性能。
05
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度设计
压力设计
压力等级
根据工艺要求和操作条件,确 定管壳式换热器的压力等级, 确保设备在正常操作和异常工 况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密封设计要点
考虑密封性能、耐腐蚀性 、寿命和维护性等方面, 以确保密封装置在长期运 行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密封失效预防措施
为防止密封失效,采取相 应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检 查、更换密封元件、加强 设备维护等。
06
管壳式换热器的制造与检验
制造工艺
制造流程
01
管壳式换热器的制造流程包括材料准备、切割、焊接、组装等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多个环节。
关键工艺参数
02
在制造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关键工艺参数,如焊接温度、压
力、时间等,以确保产品质量。
质量标准
03
制造完成后,应按照相关质量标准进行检验,确保产品符合设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苯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苯](https://img.taocdn.com/s3/m/e1eebd8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e6.png)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苯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换热器中流体流动与传热的关联性,并运用苯的热物性参数进行换热器设计计算。
3.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计算出换热器的传热面积、换热效率等关键参数。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CAD软件绘制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图。
2. 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并编制计算报告。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验证换热器设计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工设备设计工作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真实性,敢于面对和解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实践性课程,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备设计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工原理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缺乏实际工程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并具备一定的设备选型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换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壳体、管束、管板等,以及流体流动和传热的基本过程。
教材章节:第二章换热器的基本类型与结构。
2. 苯的热物性参数及其在换热器中的应用:分析苯的热物性参数对换热器设计的影响,并探讨其在换热过程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流体力学基础与第四章热传导。
3. 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讲解换热器设计的基本公式,如传热系数、传热面积、换热效率等,并结合苯的热物性参数进行计算。
教材章节:第五章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4. CAD软件在换热器结构图绘制中的应用:教授学生如何运用CAD软件绘制换热器结构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设计题目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二、课程设计内容1.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包括:管子数n,管子排列方式,管间距的确定,壳体尺寸计算,换热器封头选择,容器法兰的选择,管板尺寸确定塔盘结构,人孔数量及位置,仪表接管选择、工艺接管管径计算等等。
2. 壳体及封头壁厚计算及其强度、稳定性校核(1)根据设计压力初定壁厚;(2)确定管板结构、尺寸及拉脱力、温差应力;(3)计算是否安装膨胀节;(4)确定壳体的壁厚、封头的选择及壁厚,并进行强度和稳定性校核。
3. 筒体和支座水压试验应力校核4. 支座结构设计及强度校核包括:裙座体(采用裙座)、基础环、地脚螺栓5. 换热器各主要组成部分选材,参数确定。
6. 编写设计说明书一份7. 绘制2号装配图一张,Auto CAD绘3号图一张(塔设备的)。
三、设计条件气体工作压力管程:半水煤气0.75MPa壳程:变换气 0.68 MPa壳、管壁温差55℃,tt >ts壳程介质温度为220-400℃,管程介质温度为180-370℃。
由工艺计算求得换热面积为140m2,每组增加10 m2。
四、基本要求1.学生要按照任务书要求,独立完成塔设备的机械设计;2.设计说明书一律采用电子版,2号图纸一律采用徒手绘制;3.各班长负责组织借用绘图仪器、图板、丁字尺;学生自备图纸、橡皮与铅笔;4.画图结束后,将图纸按照统一要求折叠,同设计说明书统一在答辩那一天早上8:30前,由班长负责统一交到HF508。
5.根据设计说明书、图纸、平时表现及答辩综合评分。
五、设计安排六、说明书的内容1.符号说明2.前言(1)设计条件;(2)设计依据;(3)设备结构形式概述。
3.材料选择(1)选择材料的原则;(2)确定各零、部件的材质;(3)确定焊接材料。
4.绘制结构草图(1)换热器装配图(2)确定支座、接管、人孔、控制点接口及附件、内部主要零部件的轴向及环向位置,以单线图表示;(3)标注形位尺寸。
(4)写出图纸上的技术要求、技术特性表、接管表、标题明细表等5.壳体、封头壁厚设计(1)筒体、封头及支座壁厚设计;(2)焊接接头设计;(3)压力试验验算;6.标准化零、部件选择及补强计算:(1)接管及法兰选择:根据结构草图统一编制表格。
内容包括:代号,PN,DN,法兰密封面形式,法兰标记,用途)。
补强计算。
(2)人孔选择:PN,DN,标记或代号。
补强计算。
(3)其它标准件选择。
7.结束语:对自己所做的设计进行小结与评价,经验与收获。
8.主要参考资料。
【格式要求】:1.计算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2.计算过程及说明应清楚;3.所有标准件均要写明标记或代号;4.设计说明书目录要有序号、内容、页码;5.设计说明书中与装配图中的数据一致。
如果装配图中有修改,在说明书中要注明变更;6.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层次分明;7.设计说明书要有封面和封底,均采用A4纸,装订成册。
目录1前言 (1)1.1概述 (1)1.1.1换热器的类型 (1)1.1.2换热器 (1)1.2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2)1.3管壳式换热器的发展史 (2)1.4管壳式换热器的国内外概况 (3)1.5设计思路、方法 (5)2壳体直径的确定与壳体壁厚的计算..................................2.1 管径 (11)2.2管子数n (11)2.3 管子排列方式,管间距的确定 (11)2.4换热器壳体直径的确定 (11)2.5换热器壳体壁厚计算及校核 (11)3换热器封头的选择及校核 (14)4容器法兰的选择 (15)5管板 (16)5.1管板结构尺寸 (16)5.2管板与壳体的连接 (16)5.3管板厚度 (16)6管子拉脱力的计算 (18)7计算是否安装膨胀节 (20)8折流板设计 (22)9开孔补强 (25)10支座 (27)10.1群座的设计 (27)10.2基础环设计 (29)10.3地角圈的设计 (30)符号说明 (32)前言1.1概述1.1.1换热器的类型管壳式换热器是最典型的间壁式换热器,历史悠久,占据主导作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挡板和封头等组成。
一种流体在管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另一种流体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
管束的壁面即为传热面。
其主要优点是单位体积所具有的传热面积大,传热效果好,结构坚固,可选用的结构材料范围宽广,操作弹性大,因此在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上多采用列管式换热器。
为提高壳程流体流速,往往在壳体内安装一定数目与管束相互垂直的折流挡板。
折流挡板不仅可防止流体短路、增加流体流速,还迫使流体按规定路径多次错流通过管束,使湍流程度大为增加。
列管式换热器中,由于两流体的温度不同,使管束和壳体的温度也不相同,因此它们的热膨胀程度也有差别。
若两流体温差较大(50℃以上)时,就可能由于热应力而引起设备的变形,甚至弯曲或破裂,因此必须考虑这种热膨胀的影响。
1.1.2换热器换热器是化工、石油、食品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生产规模、物料的性质、传热的要求等各不相同,故换热器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按用途它可分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
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可分为三大类:混合式、蓄热式、间壁式。
间壁式换热器又称表面式换热器或间接式换热器。
在这类换热器中,冷、热流体被固体壁面隔开,互不接触,热量从热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冷流体。
该类换热器适用于冷、热流体不允许直接接触的场合。
间壁式换热器的应用广泛,形式繁多。
将在后面做重点介绍。
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又称混合式换热器。
在此类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相互接触,相互混合传递热量。
该类换热器结构简单,传热效率高,适用于冷、热流体允许直接接触和混合的场合。
常见的设备有凉水塔、洗涤塔、文氏管及喷射冷凝器等。
蓄热式换热器又称回流式换热器或蓄热器。
此类换热器是借助于热容量较大的固体蓄热体,将热量由热流体传给冷流体。
当蓄热体与热流体接触时,从热流体处接受热量,蓄热体温度升高后,再与冷流体接触,将热量传给冷流体,蓄热体温度下降,从而达到换热的目的。
此类换热器结构简单,可耐高温,常用于高温气体热量的回收或冷却。
其缺点是设备的体积庞大,且不能完全避免两种流体的混合。
工业上最常见的换热器是间壁式换热器。
根据结构特点,间壁式换热器可以分为管壳式换热器和紧凑式换热器。
紧凑式换热器主要包括螺旋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
1.2设计的目的与意义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以实现不同温度流体间的热能传递,又称热交换器。
换热器是实现化工生产过程中热量交换和传递不可缺少的设备。
在换热器中,至少有两种温度不同的流体,一种流体温度较高,放出热量;另一种流体则温度较低,吸收热量。
在工程实践中有时也会存在两种以上的流体参加换热,但它的基本原理与前一种情形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换热设备在炼油、石油化工以及在其他工业中使用广泛,它适用于冷却、冷凝、加热、蒸发和废热回收等各个方面。
其中,管壳式换热器虽然在换热效率、设备的体积和金属材料的消耗量等方面不如其他新型的换热设备,但它具有结构坚固、弹性大、可靠程度高、使用范围广等优点,所以在各工程中仍得到普遍使用。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是为了保证换热器的质量和运行寿命,必须考虑很多因素,如材料、压力、温度、壁温差、结垢情况、流体性质以及检修与清理等等来选择某一种合适的结构形式。
对同一种形式的换热器,由于各种条件不同,往往采用的结构亦不相同。
在工程设计中,除尽量选用定型系列产品外,也常按其特定的条件进行设计,以满足工艺上的需要(得到适合工况下最合理最有效也最经济的便于生产制造的换热器等等)。
1.3管壳式换热器的发展史为了满足电厂对在较高压力下运行的大型换热器(如冷凝器和供水加热器)的需要,在20世纪初,提出了壳管式换热器的基本设计。
经过长期的运用,使设计变得相当成熟和专业化。
当今已广泛地应用于工业上的壳管式换热器,在20世纪初也开始适应石油工业提出的要求。
油加热器和冷却器、再沸器以及各种原油馏分和有关的有机流体的冷凝器这些设备需要在恶劣的野外条件下运行,流体常常不干净而且又要求高温和高压,因此,设备便于清洗和进行现场修理是绝对需要的。
壳管式换热器发展的早期阶段,出现的最大量的严重问题,不是在传热方面(这可以由实践经验粗略的估算),而是各种部件,特别是管板材料的强度计算问题,还有在制造技术和工程实施中的许多有关的其他问题,如管和管板的连接,法兰和接头管的焊接等。
在20世纪20年代,壳管式换热器的制造工艺得到相当圆满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几个主要制造商努力的结果。
制造设备的传热面积可达500m2,即直径约750mm、长6m,用于急剧增长的石油工业。
在30年代,壳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者,根据直接经验和在理想管束上的实验数据,建立了很多正确的设计原则。
水-水和水-气换热器的设计,大概与现今的设计差不多。
因为污垢热阻起很大的作用,壳侧流动的粘性流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而且,60年代以前的他们的了解很少。
随着壳管式换热器的应用稳步增长,以及对在各种流程条件下性能预计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这造就40年代直至50年代研究活动的激增。
研究内容不仅包括壳侧流动,而且相当重要的还有真实平均温差的计算、结构件特别是管板的强度计算。
多年来发展起来的壳管式换热器,由于其结构坚固并能适应很大的设计和使用条件的变化,已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换热器。
1.4管壳式换热器的国内外概况随着现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和能源问题的日益严重, 必然带来更多的高性能、高参数换热设备的需求。
换热器的性能对产品质量、能量利用率以及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在发达的工业国家热回收率已达96% ,换热设备在石油炼厂中约占全部工艺设备投资的35%~40%。
其中管壳式换热器仍然占绝对的优势,约70%。
其余30 %为各类高效紧凑式换新型热管和蓄热器等设备,其中板式、板翅式、热管及各类高效传热元件的发展十分迅速。
随着工业装置的大型化和高效率化, 换热器也趋于大型化,并向低温差设计和低压力损失设计的方向发展。
当今换热器的发展以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模型化技术、强化传热技术及新型换热器开发等形成了一个高技术体系[1]。
该换热器是当前应用最广,理论研究和设计技术完善,运用可靠性良好的一类换热器。
目前各国为改善该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强化传热主要有3 种途径提高传热系数、扩大传热面积和增大传热温差,研究主要集中在强化管程和壳程传热面方面。
2壳体直径的确定与壳体壁厚的计算2.1管子数n选用Φ32×3的无缝钢管,材质为20号钢,管长3m 。
L F n d 均π= ()根均5123029.014.3140FL =⨯⨯==∴nd n π其中安排拉杆需减少6根,故实际管数n=517根 2.2管子排列方式,管间距的确定采用正三角形排列,由《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表7-4查得层数为12层,查表7-5取管间距a=40mm.2.3换热器壳体直径的确定l b a D i 2)1(+-= 其中壁边缘的距离为最外层管子中心到壳l其中b 为正六角形对角线上的管子数b=25mm ,查表7-5,取管间距a=32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