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整理

合集下载

化学名词解释完美整理版

化学名词解释完美整理版

化学名词解释完美整理版
化学名词是化学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通过解释这些名词
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下面是一份完美整理的化学名
词解释。

1. 原子:构成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具有元素特性。

2.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稳定结构。

3.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4. 化合物: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以化学方式结合而成的物质。

5. 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的转化,原有物质消耗并生成新的物质。

6.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7. 酸:具有给出氢离子(H+)能力的物质。

8. 碱:具有接受氢离子(H+)能力的物质。

9.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过程,包括氧化(失去电子)和
还原(获得电子)两个反应。

10. 反应速率:反应物消耗或产物生成的速度。

11. 平衡态:反应物和产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的状态。

12. 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与其摩尔数的比值。

13. 摩尔比例:反应物之间的摩尔数比值。

14. 电离:溶解在水中的化合物分解为离子的过程。

15. 阴离子:带有负电荷的离子。

16. 阳离子:带有正电荷的离子。

17. 反应热: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18.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

19. 化学键:原子间形成的电子共享或电子转移的连接。

20. 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同一元素。

以上是一份完美整理的化学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1 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1  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名词解释克拉克值:指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常用单位有%,ppm,ppb,ppt)。

地球化学体系:根据研究需要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特定的物质区域)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T、P等),并且有一定的时间连续。

元素丰度:将元素在宇宙体或者较大的地球化学体系中的平均含量称之为丰度。

大陆地壳:地表向下到莫霍面,厚度变化在5-80km,分为上部由沉积岩和花岗岩组成的硅铝层,下部由相当于玄武岩、辉长岩或麻粒岩等组成的硅镁层两部分组成。

类质同象:某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被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原子、离子、络离子或分子)所占据而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格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离子正负电荷的平衡保持不变或相近的现象。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当体系与环境处于不平衡条件时,元素将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伴随着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位移,以达到与新环境条件的平衡,该过程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共同离子效应: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的多相平衡将发生移动,原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将降低。

水-岩化学作用:由于地壳上部与水圈直接接触,两者之间发生的化学作用统称为水-岩化学作用。

水-岩化学作用是地表条件下范围广泛和极为活跃化学作用,对地表系统元素的组成、演化及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水-岩化学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上部,可一直延伸到上地幔。

盐效应:当溶液中存在易溶盐类时,溶液的盐度对元素的溶解度有影响。

溶液中易溶电解质的浓度增大,导致其它化合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

共同离子效应:当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与该化合物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原难容化合物的溶解度将会降低,称为—。

总分配系数(D i):为了解微量元素在岩石与熔体间的分配行为,需计算微量元素在由不同矿物组成的岩石和熔体间的总分配系数。

法律名词解释整理

法律名词解释整理

法律的渊源〔法律形式〕:指那些来源不同〔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

国际法: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国内法:调整国内法律关系的、由一国所制定或认可的、并在一国领域内实施的法律。

根本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及其职权等根本问题和重大事项,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制定程序严格的法律。

普通法:宪法以外的其他法律。

一般法:一国内一般公民、法人和一般事项都适用的法律。

如《刑法》、《合同法》。

特别法:一国内特定公民法人、特定事项、特定区域适用的法律。

如《妇女权益保障法》、《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军法》。

实体法:规定法律关系实体内容,规定具体权利、义务、后果及其范围的法律。

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著作权法》。

程序法〔诉讼法〕:规定实现实体法律的方法与手续的法律。

如《民事诉讼法》、《行政复议法》。

成文法:由一定的国家机关以国家的名义,依照特定程序创制的,以文字的条文形式作为其表现形式的法律。

习惯法:由习惯被国家赋予法律效力形成的法律。

公法:配置和调整公权力的法律标准的总和。

私法:相对于公法,一般而言指的是标准私权关系、保护私人利益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等。

也可以理解成私家所定的法规。

衡平法:是14世纪开始的,大法官法院的大法官们根据公平正义原则对普通法进行修正、补充而形成的一种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

普通法:是专有名词,特指11世纪诺曼人征服英国后通过法院判决而逐步形成的适用于全英格兰的一种法律。

固有法:一国遵循本国法律传统而形成或建立的法律。

继受法:模仿他国法律所制定的法律。

法律的历史类型:按照法律的阶级本质及其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划分。

法律体系:假设干法律部门构成的统一整体。

法律部门: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同类法律法规的总称。

标准性法律文件:表现法的内容的形式或者载体,部门法就是由标准性法律文件〔法律、法规和规章〕构成的。

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得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与态度得过程。

2、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得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得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就是指学生原有得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得学习得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得个人生理、心理发展得水平与特点。

钽洼塤燭变渙铌。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得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得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掙萝遗锕飒贤鵯。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就是儿童得现有水平,二就是即将达到得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得差异,就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儿童在有指导得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得解决问题得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得水平之间得差异,实际上就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得过渡状态。

瘾连殚写設牆懸。

6、人格:又称个性,就是指决定个体得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并使其与她人得行为有稳定区别得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得关系得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绿綿颼繅买珲罚。

8、认知过程:就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与解决问题得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得认知方式与认知能力等方面得个别差异。

獎诱鳟黄诹锰熒。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就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与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与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得独特而稳定得风格。

瘧馀预结镨贗顏。

10、掌握学习:就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得学生提供最佳得教学与给予足够得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得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得教学评价项目)。

节艫場鲒徹瘪琏。

11、性格:就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得对现实得稳固得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得习惯化得行为方式。

生化名词解释

生化名词解释

生化名词解释(整理)1、增色效应:在DNA变性解链过程中,由于碱基之中的共轭双键被暴露出来,使DNA在260nm 处的吸光值增加,称为增色效应。

2、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称为核酶。

其在rRNA转录后加工过程中起自身剪接的作用,催化部位具有特殊的锤头结构。

3、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高能磷酸基团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这种ADP或其他核苷二磷酸的磷酸化作用与底物的脱氢作用直接相偶联的反应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4、Tm:DNA的变性从开始解链到完全解链,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内完成的,在这个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Tm)。

一种DNA的Tm值的大小与其所含的碱基中的G+C比例相关,G+C比例越高,Tm值越高。

5、Klenow片段:利用特异的蛋白酶将DNA聚合酶Ⅰ水解为大、小两个片段,其中C端的大片段具有DNA聚合酶活性和5ˊ→3ˊ核酸外切酶活性,称为Klenow片段。

它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酶。

6、顺式作用元件:指可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DNA序列。

按功能特性分为启动子、增强子及沉默子。

7、框移突变:基因编码区域插入或缺失碱基,DNA分子三联体密码的阅读方式改变,使转录翻译出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称为框移突变。

8、酶的比活力:即酶纯度的量度,指单位重量的蛋白质中所具有酶的活力单位数,一般用IU/mg蛋白质来表示。

一般而言,酶的比活力越高,酶纯度越高。

9、SD序列:原核生物mRNA上起始密码子上游,普遍存在AGGA序列,因其发现者是Shin- Dalgarno而称为SD序列。

此序列能与核糖体小亚基上的16S rRNA近3ˊ端的UCCU序列互补结合,与翻译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有关。

10、信号肽:即Signal Peptide,它是一段由3-60个氨基酸组成的短肽序列,常指新合成多肽链中用于指导蛋白质跨膜转移(定位)的N-末端的氨基酸序列(有时不一定在N端),至少含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氨基酸,中部有一高度疏水区以通过细胞膜。

整理的名词解释

整理的名词解释

整理的名词解释【整理的名词解释】一、定义和作用整理,指对一堆杂乱的事物进行有条理的归类、清理和安排,以达到更有效、更高效的目标。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混乱和浪费。

二、物品整理物品整理是指对物品进行分类、清理和组织,以达到更好的使用和管理。

首先,分类是整理的基础,将物品按功能、用途或特性进行划分,使其有序可触,方便寻找。

其次,清理是整理的重要环节,通过清除多余、损坏或过期的物品,可以减少占用空间,提升整体整洁度。

最后,组织是物品整理的关键,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容器的选择,使物品摆放井然有序,易于取用。

三、文件整理文件整理是指对各类文件进行分类、归档和管理的过程。

首先,分类是文件整理的基础,可以按照文件的性质、用途或日期进行分类,提高查找效率。

其次,归档是保证文件整洁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步骤,将文件按一定规则归入合适的文件夹、盒或柜中,便于管理和保管。

最后,管理是文件整理的核心,通过建立文件索引、制定管理制度和定期清理,可以确保文件的可用性和存储效果。

四、时间整理时间整理是指有效规划和管理时间,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更高效、更有成果的工作和生活。

首先,分析时间:通过对时间使用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主要时间浪费的原因和症结。

其次,制定计划: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标,制定合理的时间安排表或计划表,将时间分配给各项任务。

最后,执行计划:按照预定的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和顺序,尽量避免拖延和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和自律性。

五、信息整理信息整理是指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分类和处理,以便于获取知识、加深理解和实现应用。

首先,采集信息:通过阅读、听讲、观察等途径,主动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

其次,分类整理:对采集到的信息按照主题、领域或重要性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信息库或知识体系。

最后,处理应用: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总结和应用,将信息转化为实际的知识和经验,提升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心理整理心理整理是指对自身心理状态和情绪进行调整、平衡和管理,以实现内在的和谐与积极。

名词解释 整理排版

名词解释 整理排版

2017-4三、名词解释41、信息的普遍性:信息是普存在的,它是事物运动和状态改变的方式。

因此,只要有事物存在,只要有事物运动,就会有它们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就存在信息,因此信息是普遍的。

42、计划型数据类:反映目标、资源、转换过程等计划值。

43、流程:是指由一系列的活动或事件组成,可为渐变的连续型流程,也可为突变的断续型流程。

44、全量备份:是备份策略的一种。

执行数据全部备份操作。

45、模块测试:也称单元测试,用于发现程序设计或详细设计中的错误,保证每个模块本身能运行。

四、简答题46、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同时又是一个一体化集成的系统。

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将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及各级管理人员融为一体,具有数据处理、预测、控制和辅助决策的功能。

47、简述系统开发过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任务划分;计划安排;经费管理;审计控制;风险管理;质量保证。

48、简述BSP法中子系统规划的方法。

第一步:建立初步U/C矩阵。

第二步:对初步U/C矩阵进行行列变换。

第三步:用箭头描述了系统间的数据关系。

49、简述系统详细设计的内容。

编码设计;输出与输入设计;人机界面设计;处理过程设计;数据库设计;安全控制设计;50、简述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的途径。

1、建立和健全各类系统开发文档资料。

2、开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各阶段所规定的开发原则和规范来进行。

3、维护文档的可追踪性。

4、避免改旧错出新错的现象发生。

5、建立和健全从系统开发到系统运行各阶段的管理制度。

2016-1041、非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是指很难用确定的模型来描述的一类管理决策活动(1分),它强调决策者的主观意志(1分),这类问题一般都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复杂性(1分)。

42、数据类在BSP法中,数据类是指支持企业所必需的(1分),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1分),并能组成相对独立的完整数据单位的那些数据部分(1分)。

43、新系统逻辑模型经分析和优化后,新系统拟采用的管理模型和信息处理方法(1分),新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最终结果(1分),是系统设计和实施的依据(1分)。

法医学名词解释整理

法医学名词解释整理

法医学名词解释整理一. 绪论1. 法医学〔forensic medicine〕:法医学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化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理论和技能解决法律问题的科学,用于侦察犯罪和审理民事或刑事案件提供证据。

2.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人,我国古代出色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著有“洗冤集录“是现存最早的系统古代法医学著作。

3. 洗冤集录:成书于1247年,是现存最早的系统古代法医学著作。

该书对于尸表达象、损伤、窒息、现场勘验和尸体检查等各方面,进展了观察、归纳和总结。

较欧洲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的诞生早350多年。

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法医学开展史上具有重要位置。

4. 法医学鉴定:①应用法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对诉讼案件涉及的活体或尸体及其生物源物质等进展检验、作出判断,并以鉴定书的形式报告给委托机关的过程②最常见的具法律效力的特殊证据。

5. 法医学鉴定书:是法医司法鉴定人将鉴定的受理、检验过程、检验结果及经科学分析后得出的鉴定意见形成的书面报告。

法医学鉴定书必须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要准确客观的反映检验结果,结论要明确,根据要充分。

6.补充鉴定:对于提出新的问题就提供新的资料,要求原鉴定人复验、修正容或补充意见者,称为补充鉴定。

7. 法医病理学〔forensic pathology〕:研究与法律有关的人身伤亡的发生开展规律的法医学分支学科。

对象主要是尸体。

主要是确定死亡原因、判断死亡方式、推断死亡时间、推定致伤物、个人识别、医疗事故鉴定。

8. 法医物证学〔science of medicolegal physical evidence〕:就涉及法律问题的生物性检材进展检验,解决个人识别和亲权鉴定问题的法医学分支学科。

还包括法医人类学、法医牙科学。

研究对象是生物检材,主要是各种人体成分及分泌物、排泄物。

9. 临床法医学〔clinical forensic medicine〕:应用临床医学和法医学理论和技术,研究解决与法律有关的人体伤、残及其他生理病理状态等问题的分支学科。

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整理)

宏观经济学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得全部最终产品(物品与劳务)得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则就是一个国民概念,就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得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得最终产品得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得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得产品与劳务。

4.中间产品:就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得产品。

5.存货投资:企业掌握得存货价值得增加(或减少)。

6.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得投资。

7.政府支出得转移支付:只就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者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得物品或劳务得交换发生。

(所以转移支付与公债利息不计入GDP)8.政府购买:各级政府购买物品与劳务得支出。

(计入GDP)9.企业得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得社会慈善捐款与消费者呆账。

10、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11、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得产出称均衡产出。

也就就是经济社会得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与企业想要有得支出。

12、边际消费倾向:增加1单位得收入中用于增加得消费部分得比率。

13、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得比率。

14、边际储蓄倾向:增加1单位得收入中用于增加得储蓄部分得比率。

15、平均储蓄倾向:任一单位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得比率。

1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得政府购买支出变动得比率。

17、税收乘数: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得比率。

18、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得比率。

19、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与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得比率。

20、投资:经济学中所讲得投资,就是指资本得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得增加,主要包括厂房、设备得增加。

决定投资得因素主要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与投资风险等。

21、资本边际效率:(MEC)就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得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得现值之与等于这项资本品得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名词解释:1、季风(monsoon):就是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得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得、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得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得风称为季风。

大陆与海洋间得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得风系,称为季风。

季风就是海陆间季风环流得简称,它就是由大尺度得海洋与大陆间得热力差异形成得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得风称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得风为冬季风。

(2006)2、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得水在太阳辐射与地心引力得作用下。

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下渗及径流不断地发生相态转变与周而复始得运动过程。

(2006)3、大气环流:就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得运行得总称,指大范围内得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得各种气流运行得综合现象。

就是形成各种天气与气候得主要因素,可分为行星风系、季风与局部环流。

按水平尺度划分,有某个区域得大气环流、半球或全球得大气环流;在垂直方向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得大气环流;按时间尺度划分,有日、月、季、半年、一年至多年得平均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得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与极地环流)、定常分布得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得大型扰动等。

大气环流既就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得重要机制,也就是这些物理量得输送、平衡与转换得重要结果。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得非均匀分布就是大气环流得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得基本形势,就是全球气候特征与大范围天气形势得主导因子,也就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得背景。

(2006)4、洋流: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得水平运动,就就是洋流。

洋流就是海水运动得主要运动形式。

风力就是海洋得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与海底起伏等等,也有不同程度得影响。

(2006)5、生态系统:就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得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名词解释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名词解释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名词解释整理的方法和步骤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名词解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我们理解特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而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和交流。

因此,掌握一些名词解释整理的方法和步骤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整理方法和步骤,希望能对读者在学习和研究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化繁为简,分类整理名词解释的第一步是将复杂的概念化繁为简,将其分解成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组成部分。

这可以通过分类整理来实现。

首先,将概念分解为定义、特征、例子和应用等几个方面,并使用合适的词语对其进行描述。

其次,根据定义、特征和例子等信息,将概念归纳到相应的类别中。

最后,将不同类别的概念进行比较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关系。

二、查找权威资料,深入了解在进行名词解释整理时,不仅需要理解其表面含义,还需要深入了解其内涵和相关背景。

这可以通过查找权威资料来实现。

首先,找到相关的学术著作、期刊文章、权威网站等资料。

然后,仔细阅读和分析这些资料,寻找与所解释名词相关的重要信息。

最后,将这些信息整合到名词解释中,以增加其准确性和深度。

三、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名词解释的表达应该具备准确性和简洁性。

在描述名词的定义和特征时,应使用准确、恰当的词语,避免含糊和模棱两可。

同时,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句子和段落,避免冗长和啰嗦。

此外,还应注意逻辑严谨性,确保表达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四、结合实例和比喻,形象化解释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名词解释,可以结合实例和比喻进行形象化解释。

通过提供具体的例子,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

同时,通过使用生动的比喻,可以使概念与读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提高名词解释的可理解性和可记忆性。

五、反复阅读和修改,确保准确性名词解释整理的最后一步是反复阅读和修改。

通过多次阅读和修改,可以发现和纠正一些不准确和不清楚的表达,提高名词解释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此外,还可以请他人帮助阅读和审查,以获得不同的观点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名词解释。

整理的名词解释

整理的名词解释

整理的名词解释
整理的解释
整顿使有条理,有秩序
详细解释
(1).整齐而有条理。

《潜夫论·本训》:“是故法令刑赏者,乃所以治民事而致整理尔,未足以兴大化而升太平也。

”《南史·范泰传》:“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


(2).整顿,使有条理。

《敦煌变文集·张义潮变文》:“僕射即令整理队伍,排比兵戈,展旗帜,动鸣鼍,纵八阵,骋英雄。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次早,赵二便去整理衣褶,準备做新郎。

”孙中山《和平统一化兵为工》:“本大总统这次回来,专在整理广东。


(3).料理;安排。

《村乐堂》第三折:“小官同知的便是。

有我那大夫人。

因奸合毒药药丈夫。

我告防御大人。

谁想防御相公不整理。

”明唐顺之《与项瓯东郡守书》:“愿闻兄之所安,整理民事皆是吾人切
实工夫,而两郡之治如何,并愿闻之。

”清沉復《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芸为整理小酒榼。


(4).整治,修理。

《鲁斋郎》楔子:“我有把银壶瓶跌漏了,你与我整理一整理。

”《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当时宣崔寧见驾,将这玉观音教他领去,用心整理。

”。

法律名词解释整理

法律名词解释整理

法律名词解释整理一、法律名词解释1.法律(law):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并强制实施的、用以调整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利益的规范性文件。

2.法律规定(legal provision):指法律中具体的法条或条款,用于明确规定法律关系和约束公民行为。

3.法律适用(application of law):是指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合理、公正的解释和裁决。

4.法律责任(legal liability):指违反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和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5.法律效力(legal effect):是指法律具有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对公民具有法律约束力,保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得到有效实施。

6.合法合规(legitimate and compliant):是指符合法律规定和法律精神的行为和事务,遵守法律的要求,不存在违法行为。

7.法律程序(legal procedure):是指为了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步骤进行的法律行为或法律程序。

8.依法治国(governance according to law):是指国家在行使权力、管理社会、调整利益关系时必须依照法律进行。

9.法理学(jurisprudence):是指对法律本质、基本原则和规范的研究,包括法律哲学、法律社会学等学科。

10.法官(judge):是指经过法律职业培训和考试,担任审判职务的专门人员,负责审理并裁决案件。

二、法律名词解释的重要性法律名词解释在法律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公民准确理解法律规定,在行为上做到明确、合规。

其次,通过对法律名词的解释,可以避免因法律术语理解错误而导致的法律风险和纠纷。

此外,在法律实务中,准确解释法律名词也是法官、律师等从事法律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

三、法律名词解释的方法1.定义解释法:即通过对法律名词进行定义,明确其含义和适用范围。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具有明确、普遍接受的定义的法律名词。

中医学名词解释整理

中医学名词解释整理

中医学名词解释整理中医学名词解释整理1. 中医学: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

2. 整体观念: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3. 辨证论治(施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4.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5.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6.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7. 肺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8.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啤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9. 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脾统血的功能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

10.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11. 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12. 肾主藏精:藏,即闭藏,指肾有贮藏、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13. 肾主水:指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肾的这一功能主要是靠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

14.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保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以保证机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的作用。

15.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是指脾气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功能;而水谷精微又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

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心理学名词解释一、效应1.序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最初效应)近因效应:新近获得的信息(最近效应)2.刻板效应(P58)——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在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4.投射效应——以己度人、疑邻盗斧、将心比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5.登门槛效应(低球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6.霍桑效应——宣泄效应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是指当被观察着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启示:1)给予学生额外的关注,真的会造就这个人。

【从旁观者角度】2)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学生自身角度】(这里的被观察着认为他们被抽到是因为他们是优秀的、被关注的)7.启动效应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8.南风效应---温暖法则拉封丹(法)9.星座效应——巴纳姆效应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将某些特性往自己身上套)10.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我们倾向于对优秀者表扬鼓励更多,而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1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团体面临外在威胁时,会更加团结12.詹森效应(P174)平时成绩好,因情绪紧张而在正式场合不能正常发挥的效应。

13.德西效应(不好,不应采用)当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内在动机时,如果人为的给予外在鼓励,反而会降低其学习动机。

14.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P103)正向的肯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15.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名词解释:1、季风(monsoon):是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称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2006)2、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

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下渗及径流不断地发生相态转变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2006)3、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的运行的总称,指大范围内的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是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可分为行星风系、季风和局部环流。

按水平尺度划分,有某个区域的大气环流、半球或全球的大气环流;在垂直方向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环流;按时间尺度划分,有日、月、季、半年、一年至多年的平均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

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2006)4、洋流: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运动,就是洋流。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运动形式。

风力是海洋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006)5、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1、通货膨胀税: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们手中货币的购买力。

它一般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执行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

2、财富效应(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

3、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

分子是总产出(即,CDP),分母是资本、劳动和资源的加权平均数。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增长是构成生产能力的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生产能力的各种因素都影响着经济增长;其次,经济增长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因素也会影响到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总投入量(即劳动和资本的要素投入量)以及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即全要素生产率),其他(诸如土地、非正常因素、农业气候、劳动争议、需求强度)可以略而不计。

由于全部要素生产率可以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变化,体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常被用以表示技术进步的速度,而且在分析经济增长因素时,也常常用技术进步替换全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

3、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Keynes trap):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4、挤出效应(Crowing out):“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资料整理的名词解释

资料整理的名词解释

资料整理的名词解释资料整理是指对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数据、文档等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整合的过程。

它是为了方便管理、查找和利用信息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资料整理进行解释。

从定义上来说,资料整理是指对各种形式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管理的过程。

这些资料可以是纸质文件、电子文档、图书、报告、研究数据、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

从目的上来说,资料整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信息的组织性和可访问性。

通过对资料进行分类、标注、编目等操作,可以使得信息更加有序,方便用户进行检索和利用。

同时,资料整理还可以帮助用户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所收集到的信息,促进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从方法上来说,资料整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收集资料,这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文献阅读、网络搜索等方式进行;然后是分类整理,将不同类型的资料进行分类,如按主题、按时间、按地区等进行分类;接着是标注和编目,给每个资料添加描述性的标签和索引,以便于后续的检索和利用;最后是整合和归档,将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归档保存,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信息库。

从意义上来说,资料整理对于个人和组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个人而言,资料整理可以帮助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使得个人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知识和信息资源。

对于组织而言,资料整理可以提高组织的信息管理能力,促进团队协作和知识共享,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资料整理是对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和管理的过程,旨在提高信息的组织性和可访问性。

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个人和组织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工具,可以更好地进行资料整理,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和应用效果。

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名词解释:1、季风(monsoon):是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称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2006)2、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

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下渗及径流不断地发生相态转变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2006)3、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的运行的总称,指大范围内的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是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可分为行星风系、季风和局部环流。

按水平尺度划分,有某个区域的大气环流、半球或全球的大气环流;在垂直方向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环流;按时间尺度划分,有日、月、季、半年、一年至多年的平均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

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2006)4、洋流: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运动,就是洋流。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运动形式。

风力是海洋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006)5、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考古学家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

1921年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石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牙齿化石;同年又发掘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并首次将考古地层学引入我国。

1925年出版了《甘肃考古记》,将甘肃史前文化分为六期(齐家、仰韶、马厂、辛店、寺洼、沙井),其中将前三期归入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后三期归入早期青铜时代。

尽管这一分期被以后考古工作证实并不准确,但却开中国史前考古分期研究之先河。

安特生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进行的考古工作,对于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建立和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发展,都是有开创之功的。

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是从安特生开始的。

安特生在《中华远古文化》一文中,将仰韶文化彩陶和中亚安诺和特里波列文化彩陶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种文化类型彩陶纹饰非常相近,提出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李济:字济之,湖北省钟祥县人。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

生于清光绪年间,1979年卒于台湾省。

李济曾在哈佛大学学习人类学专业。

归国后开始从事田野考古。

1926年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自行主持的考古发掘。

领导的安阳殷墟等重要考古工作。

李济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以殷墟发掘资料为中心,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其中花费精力最大的是对殷墟陶器和青铜器的系统研究。

著有《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

在与他人合著的《古器物研究专刊》第1~5本中,对殷墟发掘所获170件青铜容器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其他论著中文的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英文的有《中国民族的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安阳》等梁思永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0年,从美国哈佛大学专攻考古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后归国,同年秋,先后主持和参加发掘了黑龙江昂昂溪细石器文化遗址、山东章丘城子崖和殷墟的发掘。

1931年,梁思永先后主持了安阳后岗遗址的两发掘。

与以前发掘的最重要的区别是,发掘与遗物统计均依土质土色区分的文化层为单位进行,并依据遗物的特征,将各文化层合并为3个大的文化层,即上层的小屯文化(商文化)、中层的龙山文化和下层的仰韶文化层,这就是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三叠层”。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从地层上确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更重要的是标志着以前水平层位发掘法的结束和以文化层为单位发掘法的开始。

从而奠定了中国科学的考古地层学基础,使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有了突破性进展而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标志着中国考古地层学方法的成熟。

夏鼐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

曾主持发掘了河南辉县商代遗址,第一次发现了早于殷墟的商文化遗址。

还主次参与了北京明定陵、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工作。

1935年参加了安阳殷墟的发掘。

1945年通过甘肃阳洼湾齐家文化墓葬的发掘,第一次从地层学上确认仰韶文化的年代早于齐家文化,从而纠正了原来安特生关于甘肃远古文化分期“六期说”的错误判断。

夏鼐先生把考古学的历史划分为: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发展期和继续发展期等几个阶段,基本概括出了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二、旧石器考古下川文化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是一种以细石器和石叶石器为特色的旧石器文化。

分布在山西沁水中条山的下川盆地一带。

1973年后多次进行发掘,获得数以千计的石制品。

下川石器中一小部分用砂岩、石英岩打制,尺寸较大。

主要是以燧石为原料、用先进的间接打击法和压制法生产的细石核、细石叶、石叶及用石叶加工的工具。

细石核包括锥状、半锥状、柱状和楔状的。

石叶工具,有边刮器、光状器、钻具、箭头、雕刻器、锯齿刃器和琢背小刀等。

因用压制法加工,石器形状规整,制作精美,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

据测定,下川文化的年代大约距今2.4万~1.6万年。

还发现了石磨盘、石磨棒等。

汉源富林遗址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富林文化。

发现与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镇。

遗址位于大渡河和流沙河汇合的第二阶地上。

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

发现的石制品大多为石片和石核,石器较少,此外还发现大量碎石屑和不成型的废石片,由此可知该遗址为一处石器制造场。

其石制品的特点是细小。

富林文化与中国被放弃去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某些遗存,如山西的峙峪文化,内蒙古的萨拉乌苏遗址、河南的小南海文化等地的石器有相似处,富林文化可溯源于北京人文化。

北京猿人及其文化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

属直立人。

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堆积中。

年代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北京人头骨的最宽处在左右耳孔稍上,头盖骨低平,眉脊粗壮,面部较短,没有下颏(ke),牙齿比猿类弱小,头部的原始性质和爪哇人相似,又具有现代蒙古人种的特质。

北京人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器、用火遗迹。

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较少,且多为小型。

洞穴堆积中有许多破碎的兽骨。

还发现成堆的灰烬,说明他们已经能很好的管理火。

北京人穴居,从事狩猎和采集。

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石器和用火遗迹的的发现,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三、新时期考古马家窑文化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因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以陇西平原为中心,东起陇东山地,洗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甘肃北部和宁夏南部,南抵甘南山地和四川北部。

目前一般认为,它是仰韶文化的晚期地方性分支。

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

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

马家窑文化一般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3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

根据发掘的人类化石,可以推断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当时戎,羌族系的祖先。

生活以经营原始的旱地农业为主,种植栗和黍。

原始手工业有石器制造、木作、纺织和陶器等。

房屋遗迹平面呈方形、圆形和分间三类。

当时流行公共墓地,盛行土坑墓,出土的随葬品存在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别,从而体现出的贫富分化情况,充分反映了原始社会逐渐走向解体的过程。

西阴村遗址:西阴村遗址位于中国北部的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尉郭乡西阴村的西北部,遗址西北隔鸣条岗近涑水河,东南隔青龙河依中条山,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

1926年由考古学家李济主持发掘,它是中国考古学者主持发掘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是中国人首次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

遗址内发现有窖穴、灰坑等多处遗迹,并出土有大量陶片。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1963年再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察。

1994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为新石器时代仰韶庙底沟类型文化、西王村三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三里桥类型文化和商代二里冈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因1928年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原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命名。

距今约4350~3950年。

龙山文化由大汶口文化文化发展而来,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生产工具以使其为主,骨、角、蚌器仅占少数,石器绝大多数为磨制。

冶铜业在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

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有极少数的屈肢葬、俯身葬,无二次葬。

仰韶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前身是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裴李岗诸文化,在中原地区发展为庙底沟二期文化。

仰韶文化的居民在河谷阶地上营建聚落,聚落以向心布局为典型形态。

仰韶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家畜饲养,兼营采集、渔猎,还进行多种手工业的生产活动。

表现仰韶文化特征的陶器,以手制泥沙红陶为主,泥质陶上习见绘彩,有几何图案、植物和动画花纹,拍印粗、细绳纹。

石器大量经过磨制,但打制石器仍占有相当比例。

葬制有二次多人合葬、女性厚葬等,都反映了以女性为中心;同一墓地内有分片的墓区;儿童瓮棺不入公共墓地。

仰韶文化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得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辛遗址的发掘。

主要分布于泰山南北两侧及汶河、泗河流域,年代在公元前5500-4200年之间。

典型的遗址除北辛遗址外,还有泰安大汶口遗址的下文化层、兖州王因遗址的下文化层等。

北辛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如下:房子多为带门道的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室内灶面与居住面持平。

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晚期有少量二次葬和两个人以上的合葬墓,流行生前拔除侧门齿的风俗。

随葬品普遍较为贫乏,无明显差异。

打制石器占较大比例,磨制石器及骨角器总体来说不发达。

陶器有泥质和夹沙两类,主要为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器表以素面为主,有一些篦线纹和刻划纹,晚期出现了红衣陶和单彩陶。

陶器造型多三足器和平底器,包括鼎、釜、盆、三足钵等。

卡若文化中国西南地区澜沧江上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得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城东南的卡若村遗址的挖掘。

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2100年。

卡若文化早期房屋以半地穴式或地面营建的草拌泥墙建筑为代表,平面呈圆形,方形或者长方形。

晚期房屋以半地穴式石墙建筑为代表,平面呈方形或者长方形。

大型打制石器、细石器与磨制石器共存,以打制石器为主。

出土有镶嵌石叶的骨刀梗、骨针、骨锥、骨饰等。

陶器多数夹砂,早起红陶较多,晚期黑陶较多。

还发现有炭化栗和猪牛羊等家畜骨骼,以及多种兽骨、鸟骨。

这是在西藏高原进行的第一次考古发掘,对研究西藏地区的原始文化与相邻地区的关系等有重要的意义。

朱封大墓: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山东龙山文化墓地。

位于山东临朐的西朱封村。

1989年后已发掘3座大墓。

均有棺椁葬具。

三墓随葬品丰富,陶器有鼎、豆罍和蛋壳陶杯,玉器有钺、刀、簪、头(冠)饰,还有绿松石串饰、石镞、骨镞、骨匕等。

其中一座墓的墓主,身旁有木边箱,脚下有木脚箱,主要随葬品放置在箱内。

三墓的墓主,是当时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显贵人物。

陶寺文化:以襄汾县陶寺遗址的文化遗存为代表的“陶寺文化”,分布于晋南地区的汾河下游及其支流浍河流域。

在该地区现已发现陶寺文化遗址90多处,其中有些遗址的规模很大,遗址面积达100- 300万平方米,其中襄汾县陶寺遗址的面积有300多万平方米。

陶寺遗址发现了陶寺文化早期和中期的城址,发掘墓葬1300余墓,发现了大量反映时代信息的遗物和遗迹,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

陶寺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其早期年代为距今4300-3900年,晚期年代为距今3900-3600年。

陶寺文化早期年代早于夏代,晚期年代已进入夏代纪年范围。

丁公陶文:龙山时代陶文,发现于山东邹平丁公遗址。

文字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器内面,计有5行11个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