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附件3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适宜技术操作规范一、基本要求1.开展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应当具备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所需的基本设备和条件。

2.从事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指导的人员应为接受过相关培训的执业医师。

3.按照社区有关高血压管理规范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同时联合中医健康管理,每年中医健康管理不少于1次。

4.积极引导患者及患者家属自主开展适宜的中医适宜技术,使更多的高血压患者掌握中医健康技能,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5.每次服务后应及时将诊疗过程及疗效评价等信息进行记录,纳入居民健康档案。

二、操作规范根据机构情况,结合高血压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时间要求,每年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的基础上,可在下列耳穴贴压、体穴按摩和中药代茶饮中选择1~2项开展,每年至少要有1次。

— 25 —(一)中医耳穴贴压1.材料采用王不留行耳穴贴2.取穴基本取穴:耳尖、心、神门、肝、降压点、降压沟。

60岁以上老年人增加:肾、内分泌。

超重者(BMI≥28)增加:胃、饥点。

3.定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进行耳穴定位。

耳尖:在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

心: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15区。

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4区。

肝:在耳甲艇的后下部,即耳甲12区。

降压沟:耳廓背面,由耳廓的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一条凹沟。

降压点:三角窝的前上角。

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即耳甲10区。

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18区。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4区。

饥点:耳屏侧面下1/2隆起的中点的肾上腺与耳屏外侧面与屏尖,肾上腺呈等边三角形的外鼻穴连线的中点。

— 26 —4.操作方法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寻找耳穴点,按压有无疼痛感,将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对准穴位贴压,至穴贴处出现沉重、胀痛、发热感为度。

每日分别于清晨、午后、睡前按压30~40次。

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证型

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证型

高血压中医健康指导辨证要点(一)阴虚阳亢证主症:头部胀痛、烦躁易怒、腰膝酸软。

次症:面红目赤,胁痛口苦,便秘溲黄,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失眠梦遗。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

舌脉:舌红苔黄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本方功用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可用于肝阳偏亢,风阳上扰而导致的眩晕。

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柔肝滋阴。

男、女均见,老、中、青均见,此证型多发。

高血压,脑出血等(二)气血两虚证主症:头晕时作、少气乏力。

次证:言语音低、呼吸短促微弱,动则气短,头部空痛,自汗或盗汗、胸闷,心悸失眠,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肢倦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脱发,心悸少寐,纳少腹胀。

平时易于感冒及血失统摄。

女性多见。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本方功用补益气血,健脾养心,主治因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而导致的眩晕等。

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补血生血养心;茯苓、炒扁豆补中健脾;远志、枣仁养血安神。

失眠症,心肌缺血,更年期综合征等女性多见(三)痰瘀互结证主症:头重或头痛,眩晕。

次症:头重如裹,胸脘痞闷,胸痛心悸,纳呆恶心,身重困倦,手足麻木。

痰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

此疼痛多部位固定,或刺痛,或持续性阵痛,且疼痛较顽固。

疼痛的具体部位常为痰瘀聚集之处,如痰瘀聚于头则头痛,瘀痰上蒙清窍,可见反应迟钝、健忘、甚则突然昏倒,不醒人世;久郁化火,上扰神明则可出现头痛、失眠、烦躁易怒、耳鸣、脑鸣,甚则发狂等证。

舌脉:舌淡紫暗,苔白黄厚腻脉滑或脉涩缓方药自拟。

中成药有通心络,步长脑心通,银杏叶片,绞股蓝片等等。

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高脂血症,糖尿病,高黏血症,肥胖症,癌证,妇科良性肿块等等,各脏均发病(四)肾精不足证(肝肾不足)主症:心烦不寐、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酸。

医院高血压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医院高血压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医院高血压健康管理技术规范(一)工作目的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是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疾病相关基本常识的健康教育,使其掌握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原则,规范地进行高血压药物治疗,同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心血管的高危因素,减少或延迟高血压心、脑、肾以及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降低高血压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同时节省社会医疗资源。

(二)工作职责(1)按照高血压健康管理工作制度完成相应工作。

(2)负责门诊、住院、辖区内医联体的高血压患者的预防、诊疗等健康管理工作。

(3)负责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信息收集工作,充分、全面、细致地收集门诊就诊患者的基本信息,并及时记录于健康管理登记本及录入健康管理信息系统。

(4)负责高血压患者的健康干预计划的制订及健康知识的宣教。

(5)负责高血压患者的医联体内双向转诊工作及出院后跟踪随访工作。

(三)服务模式在院前、院中、院后为高血压患者及高危人群开展健康管理监测、风险评估、行为干预、疾病诊疗等健康管理服务。

(四)技术方法1.高血压患者初筛经高血压专科医师评估后需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收住心血管内科治疗,高血压专科医师评估可以在出院后转健联体内继续治疗或健康干预、按医嘱复诊时进行。

医联体社区高血压患者经院坐诊专家诊断评估后根据病情进行门诊或住院治疗,纳入高血压管理人群,定期随访。

2.随访评估经高血压专科医师评估不需要住院的患者,按医嘱每周测量血压并记录测量值,根据患者病情轻重按医嘱每两周至每月复诊,复查相关生化项目及特殊检查,门诊、医联体每半年提供一次免费高血压专家门诊。

(1)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收集高血压患者家庭史、个人史、健康史、常规生化指标等基本资料。

(2)测量血压、脉搏、心率、足背动脉搏动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若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

对于紧急转诊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期间患者的症状。

高血压病中医诊疗规范

高血压病中医诊疗规范

高血压病中医诊疗规范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主编的第六版《中医内科学》)。

1.1 临床表现1.1.1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者仆倒。

1.1.2 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1.1.3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1.2 实验室检查1.2.1 血、尿、便常规检查。

一般多正常或有尿蛋白。

1.2.2 心、肝、肾功能检查。

一般多正常或肾功异常。

1.2.3 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I测定(根据情况考虑选做)。

1.3 其他检查1.3.1 心电图检查,可出现ST-T异常1.3.2 眼底检查,可有眼底动脉硬化。

1.3.3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出现主动脉硬化,左房增大,左室顺应性减退。

1.3.4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有全天血压超过正常范围的40%。

1.3.5 CT或MRI,正常或出现脑缺血灶,脑梗塞或出血。

2. 中医治疗2.1 中医内治法2.1.1 阴虚阳亢证主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肢麻震颤,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或颜面潮红舌红,无苔,脉弦细数治法:燮理阴阳、滋养肝肾方药:香天麻汤加减(协定方)药用:天麻10g 钩藤15g 石决明12g 草决明12g珍珠母30g 丹参15g 葛根15g 郁金6g牛膝12g 杜仲12g 桑寄生12g 首乌20g 中药加减:肝火过盛者,可加龙胆草、菊花、丹皮等;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火麻仁;阴动化风者,可加龙骨;肝阳亢急生风者,可加用羚角钩藤汤。

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篇: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一、简介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所致。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成功找到了位于下肢腓浅神经上的特定穴位“肩痛穴”。

平衡针灸法针刺肩痛穴治疗离周炎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二、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包括肩周炎、颈椎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脆性骨软骨炎、冈上肌腱断裂等引起的疼痛。

(一)西医诊断1.40~50岁以上,缓慢起病,多有受凉或外伤史。

2.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3.体征检查: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

4.X线检查阴性。

(二)中医诊断1.风寒阻络:肩部疼痛、抬举困难、手指麻木,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浮熙。

2.气虚血瘀:肩部疼痛、上举困难、肩部活动不便、面色灰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3.寒湿凝络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三、禁忌症孕妇禁用。

四、操作规范(一)病人取仰卧位,暴露膝关节下肢。

选穴肩痛穴,该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点,在穴位上消毒。

(二)取穴原则交叉取定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即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

(三)针刺方法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

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四)出针快速出针,并以酒精棉球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中医适宜技术-高血压病中医药干预方案

中医适宜技术-高血压病中医药干预方案

高血压病中医药干预方案中医古文献中无高血压病的名称·但有矣高血压病症状的记载,散见于“眩晕头痛”、“肝阳”、“肝风”、“中风”等论述中。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病源候论》说:“肝气胜为血有余,则病目赤善怒·逆则头晕·耳聋不聪「这些论述对现代防治高血压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高血压的预防(一)合理膳食:以低糖、低脂、优质高蛋白质和高纤维素为原则。

减少膳食高糖、高脂防、高胆固醇食物(动物内脏、蛋黄、蟹黄、就鱼、沙丁鱼、脑髓、鱼卵等)·提倡多食牛羊肉禽肉、鱼肉、豆制品和奶制品这些优质蛋白质,因为膳食鱼类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矣,较高的膳食鱼类及海产品,尤其对舒张压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食富含钾的蔬菜和水果(香蕉、苹果、柑橘)·增加钙的摄入量,提倡多食奶制品、豆制品和海产品·因为钙与血压水平呈负相矣。

低盐饮食,少吃咸菜及腌制品。

少饮可乐、雪碧等含糖量高的饮料·提倡饮用绿茶。

少吃甜食和油炸食品,提倡多吃海藻类和食用菌类(香菇、蘑菇、喉头姑、银耳、黑木耳和茯苓)·提倡多吃一些杂粮和薯类。

粗细均衡搭配,做到有粗有细,不甜不咸,吃好早中餐,晚餐不宜太饱(二)控制体重:体重和体重指数与血压水平存在明显正相矣,它与肥胖有着先天的“亲密”联系·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常见危险因素。

(三)戒烟限酒:烟草中尼古丁能引起小动脉痉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因此应不吸烟及尽早戒烟。

同时有研究显示随着饮酒量的增加,高血压病志病率逐渐增加·平均比非饮酒组高0.55倍。

(四)适量运动:坚持有恒、有序、有度·即长期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按个人具体情况进行的适量适度运动对健康有利,应避免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运动·只有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主要消耗脂防·而高强度的运动主要利用糖原,增进食欲明显,不利于饮食控制。

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 规范与注意事项
目 录
• 中医适宜技术简介 •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 中医适宜技术注意事项 • 中医适宜技术风险与应对 •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与教育
01
中医适宜技术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适宜技术是指安全、有效、 简便、经济、实用的中医技术, 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特点
中医适宜技术具有针对性强、疗 效显著、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 优点,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 保健需求。
分析培训目标
明确培训目标,如提高适宜技术的掌 握程度、提高临床应用能力等,确保 培训内容与目标相符合。
培训内容与方法
01
02
03
制定培训大纲
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结果, 制定适宜技术的培训大纲 ,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 能两个方面。
选择培训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 培训方法,如集中授课、 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 以提高培训效果。
操作器具应妥善保管,避免损坏和丢 失。
04
中医适宜技术风险与应对
风险识别与评估
风险识别
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过程中,应全面 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如操作不 当、患者体质差异、药物配伍禁忌等 。
风险评估
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 其对操作过程和患者安全的影响程度 ,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风险预防与控制
拔罐操作规范
总结词
注意火候,避免烫伤
详细描述
拔罐操作时需注意火候,避免火源直接接触皮肤造成烫伤。拔罐时应选择适当的罐具,掌握拔罐时间和压力,避 免造成皮肤损伤。
中药煎煮操作规范
总结词
讲究火候,注意配伍禁忌
详细描述
中药煎煮前需将药材充分浸泡,掌握火候和煎煮时间,遵循中药配伍禁忌原则,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煎煮器具应清洁卫生,确保药液质量。

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一)基本原理及要求1.原理:泡脚水选用温热(热水),通过温热刺激使腿及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周围血 液分布增多,循环阻力减少,全身血压也随之下降。可以减轻高血压的症状。
2.材料:足浴盆或桶尽量选用木质的为好,桶高应不小于40cm,泡脚水选用温热(热水),水温为40℃。
3.足浴时间:泡脚可每天2次进行,下午与晚间各1次,每次30-40分钟。
痰瘀互阻证,可法夏三皮汤:法半夏、陈皮、大腹皮、茯苓皮各30克。水煎取汁,待温时足浴,每次15-30 分钟,每日2次,每日1剂,连续3-5天。
肾精亏虚者,可选用杜仲木瓜汤:杜仲、桑寄生、木瓜各3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用毛巾蘸药液热熨 腰痛部位,待温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3-5天。
肾阳亏虚证者,可选用杜仲木瓜汤:杜仲、桑寄生自然的统一性,季节更替时天气变化无常,如夏秋交替,冷热更迭,患 者容易因气候突变而加重病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目眩、心悸等症状。中医重在治未病,如能在气候多变 的季节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在情志、饮食及运动方面加以调节,则可能起到比服用药物更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高血压日常中医保健方 法
血压常见辨证 1
分型
用代茶饮推荐 2

3 常用中医针灸
保健疗法
4 推荐中医足浴
疗法
5
季节更替养生
(一)阴虚阳亢证主症:头部胀痛、烦躁易怒、腰膝痠软。 次症:面红目赤,胁痛口苦,便秘溲黄,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失眠梦遗。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二)气血两虚证主症:头晕时作、少气乏力。 次证:动则气短,头部空痛,自汗或盗汗、心悸失眠 舌脉: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三)痰瘀互结证主症:头重或痛。 次症:头重如裹,胸脘痞闷,胸痛心悸,纳呆恶心,身重困倦,手足麻木。 舌脉:苔腻脉滑 (四)肾精不足证主症:心烦不寐、耳鸣腰酸。 次症:心悸健忘、失眠梦遗、口干口渴等症。

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干预操作规范

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干预操作规范

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干预操作技术规范
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填表人:时间:年月日
1、诊断:□西医:高血压□中医:眩晕
2、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1)主症:
□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颜面潮红□舌红苔黄□脉炫细数□其他
□肝火上炎:□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易怒□舌红苔黄腻□脉炫数□其他
□痰浊上蒙:□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炫滑□其他
□气血亏虚:□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其他□肝肾阳虚:□眩晕久发不止□视力减退□两目干涉□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炫细□其他
□淤血阻窍:□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其他
2、治法主症:□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清肝泻火,清利湿热□燥湿祛痰,健脾和胃□补养气血,健运脾胃□滋养肝肾,养阴填精□去瘀生新,通窍
活络
3、1)方药:
2 )中成药:
5、干预指导
1)饮食调养:
2)生活起居:
3)养生锻炼:
4)按摩调养:
5)情志调摄:
6)中医适宜技术保健指导: 7)其他特色干预:。

中医科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科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科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刮痧疗法【适应症】感冒、哮喘、便秘、高血压、肩周炎、颈椎病、腰痛、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

【禁忌症】患部皮肤破损、溃疡、严重皮肤病者、急性传染性疾病、心力衰竭。

【操作】一、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暴露刮痧部位。

二、将刮痧油均匀抹在患处。

一手持刮痧板,倾斜45°,按气血运行方向,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先阳后阴的顺序刮拭。

三、刮后患部皮肤充血,有舒适感,2~3天后可进行第二次治疗。

四、每次刮痧后可饮一杯白开水,以协助排毒。

五、保健强身仅刮颈、背部。

【注意事项】一、治疗室温暖、舒适,勿冷风吹和寒冷侵袭。

二、刮痧板边缘必须光滑,防止损伤皮肤。

三、刮痧中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疲劳等,可立即刮涌泉、百会、人中、合谷穴或稍休息。

拔罐疗法【适应症】腰背疼痛、软组织扭挫伤、肩周炎、颈椎病、神经痛、疖、痈、感冒、支气管炎等。

【禁忌症】心力衰竭、血友病、浮肿及广泛性皮肤病者。

【操作】一、准备不同型号的火罐数个,另备火柴、酒精灯、镊子、95%酒精及少许凡士林。

二、常用方法。

闪火法:先将酒精灯点燃,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患部。

术者左手握罐体,使罐口向下,右手持镊子,夹住沾有酒精的小棉球,在洒精灯上点燃后,伸进罐内绕1~2圈,迅速抽出,随即将罐扣在治疗部位。

投火法:用薄纸做一小纸卷,燃着后投入罐内,然后将罐迅速扣在治疗部位。

架火法:先用导热性能差的材料做一点火架,再将一小酒精棉球放在架子上、点燃酒精棉球后随即扣上罐子。

滴酒法:向罐内滴入1~2滴酒精,将罐倾斜,转动一周,用火柴将酒精点燃后罐口向下,迅速将罐子扣在治疗部位。

贴棉法:取0.5~1cm见方的脱脂棉,沾少许酒精,贴在罐内壁的中部,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治疗部位。

三、留罐时间一般为10分钟,治疗中患者有烧灼感或皮肤颜色变化过于明显、起水泡等异常现象,立即起罐。

四、起罐时,术者左手扶罐,并轻推罐体使其倾斜,右手食指尖轻按罐口边缘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缝隙,空气进入,罐子随即脱落。

高血压中医干预保健方法指导

高血压中医干预保健方法指导

高血压常见病症分型(阴虚阳亢证)的中医干预方法主症:头部胀痛、烦躁易怒、腰膝酸软次症:面红目赤,胁痛口苦,便秘溲黄,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失眠梦遗。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中医干预方法1、推荐茶饮:菊花茶、苦丁桑叶茶、菊楂决明饮。

2、体穴按压:太冲、太溪、三阴交、风池、内关(操作:用指尖或指节按压所选穴位,每次5-10分钟,以酸胀为度,14天一疗程。

)3、耳穴压丸:降压沟、降压点、肝、皮质下、高血压点等。

(操作:以王不留行固定于所选穴位上,嘱患者每日按压2-3分钟,以耳廓发热为度,两耳交替,3-5天更换1次,14天为一疗程。

)4、体针疗法:百会、曲池、太冲、太溪、三阴交(操作:常规针刺,留针20-3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辅助降压)5、放血降压:耳尖或降压沟三棱针点刺出血3-5滴,2-3天一次。

(可用于血压骤然升高或体针降压效果不佳者)6、中药内服:(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左归丸等)7、刮痧调压:由大椎从上至下沿膀胱经游走罐或刮痧,每周1次,辅助降压。

(夏季适用)8、中医足浴:怀牛膝、川芎各15克,天麻、钩藤(后下)、夏枯草、吴茱萸、肉桂各10克,将全部药材加水2000毫升煎煮,水沸后10分钟,取汁趁温热浴足20—30分钟(注意水温不宜过热,泡脚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可能导致血压波动)高血压常见病症分型(气血两虚证)的中医干预方法主症:头晕时作、少气乏力。

次症:动则气短,头部空痛,自汗或盗汗、心悸失眠。

舌脉: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中医干预方法1、推荐茶饮:龙眼红枣茶、党参红枣茶2、体穴按压:气海、血海、中脘、太阳、合谷、足临泣等。

(操作:用指尖或指节按压所选穴位,每次5-10分钟,以酸胀为度,14天一疗程。

)3、耳穴压丸:降压沟、降压点、脾、脑、肺、高血压点等。

(操作:以王不留行固定于所选穴位上,嘱患者每日按压2-3分钟,以耳廓发热为度,两耳交替,3-5天更换1次,14天为一疗程。

高血压的中医适宜技术

高血压的中医适宜技术

高血压的中医适宜技术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世界各地数以亿计的人们。

虽然西医在高血压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中医在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副作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有许多适宜技术可以帮助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改善其病情。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在调理高血压中的重要性。

首先,适宜控制总能量的摄入,限制糖分和脂肪的摄入,防止体重增加。

此外,中医提倡低盐饮食,通过减少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

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等,对调理高血压也有积极的作用。

中药治疗中药作为中医的核心治疗手段,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天花粉、丹参、黄芪、山楂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节患者的血压,如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等。

中药治疗高血压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优点,是很多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对高血压的疗效也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进而对高血压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针灸对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疗效,且无明显的副作用。

民间偏方除了正统的中医手段,一些传统的民间偏方也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中。

比如,葱姜汤、醋泡蒜、苹果等,都被认为具有降低血压的功效。

虽然这些民间偏方在临床上的证据有限,但一些患者通过这些方法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生活习惯调整除了药物治疗和中医调理,高血压患者还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中医强调合理的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对控制高血压非常重要。

中医建议患者坚持适度有规律的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降低血压。

综上所述,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高血压的治疗中。

合理的饮食调理、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民间偏方以及生活习惯的调整,都是中医适宜技术的具体表现。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控制高血压,改善生活质量。

高血压管理的操作及评分标准

高血压管理的操作及评分标准

高血压管理的操作及评分标准简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管理非常重要。

本文档旨在介绍高血压的管理操作和评分标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指导。

高血压管理的操作高血压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操作:1. 定期测量血压:建议患者每日测量血压,并记录在血压监测表上。

医生可根据血压监测结果调整治疗计划。

2. 饮食控制:建议患者限制钠盐的摄入,减少高盐食物的摄入量。

此外,建议患者适量增加蔬果、坚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3. 运动锻炼:建议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4.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个体情况,医生会根据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

评分标准为了评估高血压管理的效果,可以根据以下评分标准进行评估:1. 目标血压达标率:评估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比例。

2. 平均降压幅度:评估患者血压在治疗后的平均降低程度。

3. 合并症发生率:评估患者出现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情况。

4. 患者满意度:评估患者对于治疗方案和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

以上评分标准可以作为高血压管理效果的参考指标,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治疗效果并进行调整。

总结高血压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

通过定期监测血压、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和管理高血压。

评估高血压管理效果时,需要考虑目标血压达标率、平均降压幅度、合并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等评分标准。

这些操作和评分标准将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

注意:本文中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高血压病的中医诊疗规范

高血压病的中医诊疗规范

高血压病的中医诊疗规范【概述】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增高,可使收缩压或舒张压高于正常或两者均高。

其本身可引起一系列症状, 并降低患者的生活、工作质量, 重者甚至可威胁生命, 长期高血压可影响重要脏器尤其是心、脑、肾的功能, 最终导致脏器功能衰竭。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又与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因此,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本病从发病机制以至临床防治的研究。

本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病范畴,主要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失血、劳倦过度等因素。

【病因】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与“肝”、“肾”两脏有关。

体质的阴阳偏盛或偏虚、气血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其发病机制主要为上实下虚,上实为“肝”气郁结,“肝”火、“肝”风上扰,气血并走于上。

下虚为“肾”阴虚损,水不涵木,“肝”失去滋养,而至“肝”阳偏盛。

患病日久,阴损及阳,又导致阴阳两虚,出现相应的征候。

一般说来,病的早期多为“肝”阳偏盛,中期多数属“肝”、“肾”阴虚,晚期多属阴阳两虚。

【病机】(一)肝阳上亢。

素体阳虚,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东,上扰清空,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至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头痛。

(二)气血亏虚。

久病不愈,好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化生气血,以至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头痛。

(三)肾精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阴不充分,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耗,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为眩晕、头痛。

(四)痰湿中阻。

嗜食肥甘,饥饱劳倦,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至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胜,浊阴不降,引起眩晕、头痛。

(五)气滞血瘀。

肝气郁滞,血运行不畅,血脉淤滞,脑失所养,故见头晕头痛。

眩晕的病因虽如上述,但往往彼此影响,相互转化。

心脑病科中医项目操作规范:降压操

心脑病科中医项目操作规范:降压操

降压操降压操是一项十分有益的健身运动,采用按压穴位或反应点,很多慢性病可以治愈,对心脏病、高血压很有效,主要是要达到精神上的放松,使周身舒畅,关键在于勤习,责在坚持。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高血压的慢性病患者,体质虚弱者适宜,防病强身,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二、评估1.主要症状、既往史、心理状况。

2.跌倒史、活动能力、体力等、是否妊娠。

三、告知1.按摩的局部感觉:热、麻、胀、痛,告知患者勿在过饥、过饱、大怒、醉酒的状态下进行,如有不适,立即停住。

2.姿势:坐在椅子或沙发上,姿势自然端正,正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手掌放在大腿上膝关节呈90度角,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肌肉放松,均匀呼吸。

四、患者准备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宁心静气,穿宽松衣物,防滑鞋,注意保暖。

五、基本操作方法1.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护士准备:衣着宽松合体,熟练掌握降压操。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宁心静气,注意保暖。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1)预备动作:坐在椅子或沙发上,姿势自然端正,正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手掌放在大腿上膝关节呈90度角,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肌肉放松,呼吸均匀。

(2)按揉太阳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约做32拍。

(3)按摩百会穴:用手掌紧贴百会穴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4)按揉风池穴:用双手拇指按揉双侧风池穴,顺时针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5)摩头清脑:两手五指自然分开,用小鱼际从前额向耳后按摩,从前至后弧线行走一次为一拍,约做32拍。

(6)擦颈:用左手掌大鱼际擦抹右颈部胸锁乳突肌,再换右手擦左颈,一次为一拍,共做32拍。

(7)揉曲池穴:按揉曲池穴,先用右手再换左手,旋转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8)揉关宽胸:用大拇指按揉内关穴,先揉左手后揉右手,顺时针方向按揉一周为一拍,共32拍。

(9)引血下行:分别用左右手拇指按揉左右小腿的足三里穴,旋一周为一拍,共做32拍。

(10)扩胸调气:两手放松下垂,然后握空拳,屈肘抬至肩高,向后扩胸,最后放松还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3
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
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一、基本要求
1.开展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应当具备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所需的基本设备和条件。

2.从事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指导的人员应为接受过相关培训的执业医师。

3.按照社区有关高血压管理规范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同时联合中医健康管理,每年中医健康管理不少于1次。

4.积极引导患者及患者家属自主开展适宜的中医适宜技术,使更多的高血压患者掌握中医健康技能,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5.每次服务后应及时将诊疗过程及疗效评价等信息进行记录,纳入居民健康档案。

二、操作规范
根据机构情况,结合高血压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时间要求,每年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的基础上,可在下列耳穴贴压、体穴按摩和中药代茶饮中选择1~2项开展,每年至少要有1次。

— 25 —
(一)中医耳穴贴压
1.材料
采用王不留行耳穴贴
基本取穴:耳尖、心、神门、肝、降压点、降压沟。

60岁以上老年人增加:肾、内分泌。

超重者(BMI≥28)增加:胃、饥点。

3.定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进行耳穴定位。

耳尖:在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

心: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15区。

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4区。

肝:在耳甲艇的后下部,即耳甲12区。

降压沟:耳廓背面,由耳廓的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一条凹沟。

降压点:三角窝的前上角。

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即耳甲10区。

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18区。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4区。

饥点:耳屏侧面下1/2隆起的中点的肾上腺与耳屏外侧面与屏尖,肾上腺呈等边三角形的外鼻穴连线的中点。

— 26 —
4.操作方法
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寻找耳穴点,按压有无疼痛感,将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对准穴位贴压,至穴贴处出现沉重、胀痛、发热感为度。

每日分别于清晨、午后、睡前按压30~40次。

每3天双耳轮换1次,两周为1疗程。

一个干预周期进行2个疗程,中间间隔1周。

(二)体穴按压
1.取穴
(1)百会穴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操作:按法、揉法。

(2)曲池
定位:患者应采用正坐,侧腕的取穴姿势,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操作:按法、揉法。

(3)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

操作:按法、指压法,朝小指方向用力。

(4)足三里
— 27 —
定位: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胫骨前肌上。

操作:按压法,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有针刺样酸胀、发热的感觉。

(5)涌泉
定位: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操作:
推法、搓法。

(6)高血压点
定位:在脚的大拇趾趾根上,有粗的横纹。

操作:按法、揉法。

(7)拿五经
手法:叉开五指,中指置于前发际中点,五指同时用力从前发际按压至后发际
2.操作程序
室内环境安静,温度适宜,患者取坐位,适当暴露四肢,脱下鞋袜。

然后依次进行操作:
(1)按揉百会穴,用拇指端按揉,每次30次;拿五经,每次30次;
(2)按揉、平推曲池穴,每侧3分钟;
(3)按压合谷穴,每侧3分钟;
(4)按压足三里穴,每侧3分钟;如衣服较多,也可用捶打法,每侧20次。

(5)推搓涌泉穴,每侧3分钟。

— 28 —
(6)按揉高血压点,每侧3分钟。

3.疗程
每天早晚各1次,两周为1疗程。

一个干预周期进行2个疗程,中间间隔1周。

(三)中药代茶饮
1.药物组成
基本方:炒决明子3g、炒槐米3g、菊花3g、枸杞子3g、罗布麻叶3g。

60岁以上老年人:加杜仲3g
超重者(BMI≥28):加生山楂3g。

2.用法
每次1袋,每日1次,开水浸泡后饮用(可反复冲泡至药味变淡为止)。

3.疗程
30天为1疗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