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whPPT课件
合集下载
【检验 基础 课件 PPT】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
![【检验 基础 课件 PPT】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56fa3bac10a6f524ccbf85c1.png)
/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 xwj2017/201707/t20170725_134231.htm
Outline 我国关于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简)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分类 开展实验活动需要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条件( BSL-2实验室) 实验活动中产生气溶胶的评估 实验室设立单位管理体系的评估 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分析
外单位人员信息表 单位介绍信 知情同意书 实验环节 反馈、纠正 风险评估
保卫处备案 -安保
体检/培训/考核/上岗 项目安全实施计划(SOP)
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审查
实验室主任审核批准
风险评估
及时讨论存在问题 开展实验活动 定期生物安全监督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中关注的关键问题 (Biosafety risks)
风险评估的组织: 操作人员、专家、领导 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
21
风险评估的主要任务:
➢ 识别评估对象可能造成各种潜在危害的风险
➢ 评估风险概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 评估组织/单位所能承受风险的能力
➢ 确定风险控制/消减的可能性及优先等级
✓ 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 风险控制措施的再评估(是否带来新的风险
2
Outline 我国关于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简)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分类 开展实验活动需要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条件( BSL-2实验室) 实验活动中产生气溶胶的评估 实验室设立单位管理体系的评估 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分析
3
实验室生物安全定义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和状态不低于容许水平,可避免实 验室人员、来访人员、社区及环境受到不可接受的损害, 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的要求。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害评估课件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害评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0a46e26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c.png)
包括实验室的空间、设施与 设备等能满足生物平安的需要, 确保所开展的实验活动平安进行。
2. 制定相关操作或管理规程
微生物操作规程; 仪器设备使用的操作程序; 微生物保藏、运输、灭活、销毁程序; 潜在危害分析与意外事故处理程序; 人员培训、个人防护及健康监测程序。
3. 提供相关病原微生物的背景信息
(四) 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 环境的存活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影响病原 微生物的传染性,特别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病原体。
稳定性评估: ◙ 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 ◙ 对物理因素、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五) 被操作病原微生物的浓 度和剂量的影响
所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和剂量与可能产生 的危害程度密切相关;
危害评估需要获得不同的实验操作、不同的样 本类型所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和剂量,以 此来判断危险性的大小。
如果实验涉及体积较大的样本或浓度较高的病 原微生物制品,那么需要提高防护水平。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目的
根据在实验活动中病原微生物 可能对个体或群体造成的危害大小, ①制定相应的平安防范制度和操作 程序,②选择相应等级的生物平安 实验室及设备配置,③实验人员采 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使用相符的平 安防护装置,到达确保实验工作人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用途
1. 确定所需的生物平安防护水平
真菌: 粗球孢子菌、马皮疽组织胞浆菌、荚 膜组织胞浆菌、巴西副球孢子菌4类
Prion: BSE病原等 5类
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
管理条例
第 能够引起人类
一 或者动物非常
类
严重疾病的微 生物,以及我
国尚未发现或
者已经宣布消
灭的微生物。
美国生物平安
2. 制定相关操作或管理规程
微生物操作规程; 仪器设备使用的操作程序; 微生物保藏、运输、灭活、销毁程序; 潜在危害分析与意外事故处理程序; 人员培训、个人防护及健康监测程序。
3. 提供相关病原微生物的背景信息
(四) 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 环境的存活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影响病原 微生物的传染性,特别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病原体。
稳定性评估: ◙ 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 ◙ 对物理因素、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五) 被操作病原微生物的浓 度和剂量的影响
所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和剂量与可能产生 的危害程度密切相关;
危害评估需要获得不同的实验操作、不同的样 本类型所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和剂量,以 此来判断危险性的大小。
如果实验涉及体积较大的样本或浓度较高的病 原微生物制品,那么需要提高防护水平。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目的
根据在实验活动中病原微生物 可能对个体或群体造成的危害大小, ①制定相应的平安防范制度和操作 程序,②选择相应等级的生物平安 实验室及设备配置,③实验人员采 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使用相符的平 安防护装置,到达确保实验工作人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用途
1. 确定所需的生物平安防护水平
真菌: 粗球孢子菌、马皮疽组织胞浆菌、荚 膜组织胞浆菌、巴西副球孢子菌4类
Prion: BSE病原等 5类
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
管理条例
第 能够引起人类
一 或者动物非常
类
严重疾病的微 生物,以及我
国尚未发现或
者已经宣布消
灭的微生物。
美国生物平安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ppt课件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3c81292e3f5727a5e9626a.png)
3、所有其他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在丢弃前应放置在防渗漏
的容器(如有颜色标记的可高压灭菌塑料袋)中高压灭菌。
-
18
实验室的清污
➢高压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是清除污染时的首选方法。
➢紫外灯
➢化学杀菌剂
碘和碘伏: 碘伏和碘酊是很好的抗菌剂,必须于4~10℃储存。
乙 以
醇: 对于繁殖的细菌、真菌和含脂病毒具有活性,可
• 四类:生物制品、菌苗、疫苗生产用各种减毒、弱毒菌种及不属于上述一、二、
三类的各种低致病性的微生物菌种。
-
14
保藏管理
• 进行菌种编号 • 应有严格的登记使用制度 • 利用微生物的孢子、芽孢、菌体或病毒进行保藏 • 菌(毒)种和样本销毁标准操作和记录 • 应急处理标准操作程序和记录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第45号令
-
5
-
6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的主 要依据
➢ 微生物的致病性、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宿 主范围、是否具有有效预防措施和治疗措 施
➢微生物的危险度分级幻灯片 7
➢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幻灯片
8
-
7
病原微生物的分级
国际 分级
中国分类 个体感染
GB19 国务院 危险性 489 条例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 生物安全
-
1
生物安全的含义
➢ 生物安全(biosafety)
生物技术安全的简称。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
全通用要求》对生物安全的定义是避免危险生 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 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 实验室生物安全:
防止病原体或毒素无意中暴露及意外释放的防护 原则、技术以及实践。
最新生物安全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精品课件
![最新生物安全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e747c531126edb6e1a10e3.png)
生严重型临床传染病死 亡。
第十三页,共31页。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pínɡ ɡū)的 要素
3)自然传播途经。
4)病原微生物在环境(huánjìng)中的稳定性。
5)病原微生物的宿主。
6)从动物研究和实验室感染报告或临床报告中得到 的信
息。
7)当地是否能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2、拟从事实验活动的危险分析:
4.2.3血清学检测:血清未灭活前,检测麻疹 病毒抗体,需在BSL-2实验室内进行;血清
第二十二页,共31页。
麻疹病毒危害评估(pínɡ ɡū)报告
4.3 拟从事实验活动的危险性分析(fēnxī) 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4.3.1 标本采集
4.3.1.1 咽拭子:采集时近距离接触患者, 可能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而引起感染, 操作者必须加强个人防护(工作服、口 罩、帽子、一次性乳胶手套等)。
B类:其它危害程度二类病原菌的样本和 第十一页,共31页。
有关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真菌 (zhēnjūn)的说明
三、其它说明:
1、一般情况下对现场和临床的未知样本检测应 在二级以上生物安防
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但此项工作仅限于对样本中 病原菌的初步分离鉴
定,一旦病原菌初步明确,应按病原菌的危害类别 将转移至相应级别的
有关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真菌zhnjn的说明1一般情况下对现场和临床的未知样本检测应在二级以上生物安防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但此项工作仅限于对样本中病原菌的初步分离鉴定一旦病原菌初步明确应按病原菌的危害类别将转移至相应级别的2霍乱属甲类传染病霍乱弧菌流行株按第二类管理其菌株或活菌培养物运输包装分类属a类
1、生物安全实验室正式启用前 2、收集的资料(zīliào)表明所从事的病原微 生物
第十三页,共31页。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pínɡ ɡū)的 要素
3)自然传播途经。
4)病原微生物在环境(huánjìng)中的稳定性。
5)病原微生物的宿主。
6)从动物研究和实验室感染报告或临床报告中得到 的信
息。
7)当地是否能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2、拟从事实验活动的危险分析:
4.2.3血清学检测:血清未灭活前,检测麻疹 病毒抗体,需在BSL-2实验室内进行;血清
第二十二页,共31页。
麻疹病毒危害评估(pínɡ ɡū)报告
4.3 拟从事实验活动的危险性分析(fēnxī) 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4.3.1 标本采集
4.3.1.1 咽拭子:采集时近距离接触患者, 可能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而引起感染, 操作者必须加强个人防护(工作服、口 罩、帽子、一次性乳胶手套等)。
B类:其它危害程度二类病原菌的样本和 第十一页,共31页。
有关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真菌 (zhēnjūn)的说明
三、其它说明:
1、一般情况下对现场和临床的未知样本检测应 在二级以上生物安防
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但此项工作仅限于对样本中 病原菌的初步分离鉴
定,一旦病原菌初步明确,应按病原菌的危害类别 将转移至相应级别的
有关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真菌zhnjn的说明1一般情况下对现场和临床的未知样本检测应在二级以上生物安防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但此项工作仅限于对样本中病原菌的初步分离鉴定一旦病原菌初步明确应按病原菌的危害类别将转移至相应级别的2霍乱属甲类传染病霍乱弧菌流行株按第二类管理其菌株或活菌培养物运输包装分类属a类
1、生物安全实验室正式启用前 2、收集的资料(zīliào)表明所从事的病原微 生物
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PPT
![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PPT](https://img.taocdn.com/s3/m/0365e65eb0717fd5370cdc9e.png)
2.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4 3.在琼脂平板培养24小时,粗糙菌落。菌落呈毛玻璃状,边缘不整齐
,呈卷发状,有一个或数个小尾突起,这是本菌向外伸延繁殖所致。
5
第五页,共81页。
4.在5~10%绵羊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无明显的溶 血环,但培养较久后可出现轻度溶血。菌落有粘性,用 接种针钩取可拉成丝,称为“拉丝”现象。
55
第五十五页,共81页。
3.导致疾病
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病牛临床表现为步态不稳、共济失调、搔 痒、烦躁不安等神经症状。
绵羊痒病:它是羊的一种慢性致死性疾病,病羊具有中枢神经系 统变性、剧痒、共济失调、高死亡率等特点。
克-雅氏病:人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和病理
组织学变化与疯牛病、绵羊痒病十分相似。
56
第五十六页,共81页。
共同特征:潜伏期长(可达数年至数十年),一旦发病即呈 慢性进行性发展,最终死亡。
副霍乱肠毒素Ace 肠段积液
侵袭力 鞭毛 菌毛
46
第四十六页,共81页。
CT的结构
由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构成
的多聚体,不耐热。
(前噬菌体基因编码)
B亚单位: 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 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 合;
1A+5B
47
第四十七页,共81页。
霍乱典型临床特征
患者出现上吐下泻,泻出物呈“米 泔水样”。 并发症有血容量减少, 循环衰竭 及肾功能衰竭,导致尿闭、电解 质、酸碱平衡失调导致肌肉痉挛。
52
第五十二页,共81页。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结构
prion 是一种不含核酸和脂类的疏水性糖蛋白,分子量为 27~30×103,因此又称为 PrP27~30。大小30-50nm,电镜下
,呈卷发状,有一个或数个小尾突起,这是本菌向外伸延繁殖所致。
5
第五页,共81页。
4.在5~10%绵羊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无明显的溶 血环,但培养较久后可出现轻度溶血。菌落有粘性,用 接种针钩取可拉成丝,称为“拉丝”现象。
55
第五十五页,共81页。
3.导致疾病
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病牛临床表现为步态不稳、共济失调、搔 痒、烦躁不安等神经症状。
绵羊痒病:它是羊的一种慢性致死性疾病,病羊具有中枢神经系 统变性、剧痒、共济失调、高死亡率等特点。
克-雅氏病:人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和病理
组织学变化与疯牛病、绵羊痒病十分相似。
56
第五十六页,共81页。
共同特征:潜伏期长(可达数年至数十年),一旦发病即呈 慢性进行性发展,最终死亡。
副霍乱肠毒素Ace 肠段积液
侵袭力 鞭毛 菌毛
46
第四十六页,共81页。
CT的结构
由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构成
的多聚体,不耐热。
(前噬菌体基因编码)
B亚单位: 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 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 合;
1A+5B
47
第四十七页,共81页。
霍乱典型临床特征
患者出现上吐下泻,泻出物呈“米 泔水样”。 并发症有血容量减少, 循环衰竭 及肾功能衰竭,导致尿闭、电解 质、酸碱平衡失调导致肌肉痉挛。
52
第五十二页,共81页。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结构
prion 是一种不含核酸和脂类的疏水性糖蛋白,分子量为 27~30×103,因此又称为 PrP27~30。大小30-50nm,电镜下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wh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wh](https://img.taocdn.com/s3/m/fe2d3009a76e58fafab003e9.png)
播途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感染剂量、浓度、动物实 验数据、预防和治疗。
危害程度评估应由适当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
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危害程度分类是病原微生物危险评价的主要依 据之一,危害类别的高低是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个
体和群体的感染后可能产生的相对危害程度来划
分的。由于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国家流行的状况不
《 病 原 微 生物 实 验 室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 WHO《生物安全手册》 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求》(GB19489-2004) (第三版,2004)
二类:能够引起人类 或 者 动 物 严重 疾 病 ,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 接在人与人、动物与 人、动物与动物间传 播的微生物。 3 级:(高个体危害,低 群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 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 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 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 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 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微生 物。 3 级:( 个体危险高, 群体危险低)病原微生 物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 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 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他 个体的传播,并且对感 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措施。
• 重组DNA分子相关研究指南(美国NIH,1997) • 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 (加拿大,1996) • 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委员会指令93/88(1996) • 病原体的分类(比利时,1997) • 澳大利亚(1995)
有关说明
• 国外新发现(我国尚未发现)传染病病原体的操作级 别完全按照国外同类标准 • 非法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操作级别主要参照国际相 关标准
同病毒培养。使用病毒培养物提取核酸,裂解剂或灭活剂
的加入必须在与病毒培养等同级别的实验室和防护条件下 进行,裂解剂或灭活剂加入后可比照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 料的防护等级进行操作。 • 动物感染实验:指以活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的实验。
危害程度评估应由适当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
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危害程度分类是病原微生物危险评价的主要依 据之一,危害类别的高低是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个
体和群体的感染后可能产生的相对危害程度来划
分的。由于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国家流行的状况不
《 病 原 微 生物 实 验 室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 WHO《生物安全手册》 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求》(GB19489-2004) (第三版,2004)
二类:能够引起人类 或 者 动 物 严重 疾 病 ,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 接在人与人、动物与 人、动物与动物间传 播的微生物。 3 级:(高个体危害,低 群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 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 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 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 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 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微生 物。 3 级:( 个体危险高, 群体危险低)病原微生 物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 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 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他 个体的传播,并且对感 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措施。
• 重组DNA分子相关研究指南(美国NIH,1997) • 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 (加拿大,1996) • 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委员会指令93/88(1996) • 病原体的分类(比利时,1997) • 澳大利亚(1995)
有关说明
• 国外新发现(我国尚未发现)传染病病原体的操作级 别完全按照国外同类标准 • 非法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操作级别主要参照国际相 关标准
同病毒培养。使用病毒培养物提取核酸,裂解剂或灭活剂
的加入必须在与病毒培养等同级别的实验室和防护条件下 进行,裂解剂或灭活剂加入后可比照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 料的防护等级进行操作。 • 动物感染实验:指以活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的实验。
病原5.生物安全PPT课件
![病原5.生物安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31fde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8.png)
检测与鉴定过程中的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
样本处理
废物处理
人员培训
在检测与鉴定过程中,应遵循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采取必 要的防护措施,如穿戴个人防 护装备、使用生物安全柜等, 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样本 时,应采取适当的灭活和消毒 措施,以确保实验室内人员的 安全。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
目录
• 病原微生物概述 •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 •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与控制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 • 案例分析
01 病原微生物概述
病原微生物的定义
病原微生物
指那些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的微 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生 动物等。
特点
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进行分类处理,严格遵守废 弃物处理规定,防止对环境 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应急预案
制定针对实验室事故的应急 预案,确保在发生意外事故 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降低危害程度。
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与操作
个人防护装备
工作人员在实验过程中需穿戴符合要求 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口罩、手
案例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严格隔离,扑杀措施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对全球养猪业构成严重威胁。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措施包括严格的隔离措施,及时发现 并扑杀感染猪群,以及对猪肉和猪肉制品实施严格的检验和监管。
案例三: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处理和预防
风险评估,严格操作规程
VS
实验室感染事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 物安全事件,需要采取及时、专业的 处理措施,并加强预防措施。关键在 于对实验室操作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 制定并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以及配备 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THANKS FOR WATCHING
病原微生物感染ppt课件
![病原微生物感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3edc08e77232f60dccca161.png)
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
抗毒素,作治疗用。
外毒素
0.3~0.4%甲醛 脱毒
类毒素
精选ppt课件2021
免疫动物 抗毒素
10
2)内毒素(endotoxin)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于 菌体裂解时释放。
作用于白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等多种细胞和 体液系统,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血压下降及微循环障 碍,有多方面复杂作用,但相对毒性较弱。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斑,造成龋齿。
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霍乱弧菌(Vibrio)
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细胞死亡,造成溃疡 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dysenteriae)
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或血液中
(2) 胸腺(thymus) 内:髓质 (上皮网状细胞构成) ; 外:皮质 (淋巴细胞构成)
(3) 法氏囊或类囊器官(bursa of Fabricins)
——鸟类特有,B细精胞选pp成t课件熟2021
29
精选ppt课件2021
30
2) 周围免疫器官(二级淋巴器官)
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反应的主要场所
3、作用机制
精选ppt课件2021
26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1、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2、免疫系统
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免疫分子:
1、抗原(Antigen,Ag) ;2、抗体
三、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感应阶段;2、反应阶段;3、效应阶段
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之间的关系;
最新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PPT课件
![最新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81ed7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b.png)
至今发现的真菌毒素达300种。其中,毒性较强 的有黄曲霉毒素、棕曲霉毒素、黄绿青霉素、红色青 霉毒素B、青霉酸等。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毒素, 是剧毒物,也是致癌物,可诱发肝癌。已确定结构的 黄曲霉毒素共有20多种,以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大, 致癌性最强,稳定性最高。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的范 围很广,包括粮食、油、蔬菜、豆类、烟草、肉类、 乳品、水果等,其中以花生、花生油、玉米、棉籽饼 粉、棕榈仁、可可豆、大米、小米等较常见,污染最 重的是花生、花生油和玉米。
三、酸性矿水
酸性矿水的形成:化学氧化和生物(耐酸细菌)氧化。
FeS——﹥FeSO4+H2SO4 FeSO4 硫杆菌 ﹥Fe2(SO4)3
FeS+ Fe2(SO4)3——﹥FeSO4+S
S 硫杆菌 ﹥H2SO4
酸性废水的危害:随水渗漏或顺河道扩散,污染农田、
水渠、河流,破坏自然生态、生物群落、毒害鱼类、影
鉴于加氯消毒可能产生致癌有机物,用臭氧氧化代替水厂中的滤前 加氯和污水厂中的加氯消毒是可取的。
D、紫外线消毒 1)紫外线消毒的机理有二: ①短波射线一般有改变细胞组成的作用,从而促使细胞因突变而死亡; ②紫外线的照射改变核酸分子的结构从而杀死细菌。 2)紫外线由紫外灯发出,有效波长在200~300nm之间 3)优点: 紫外线照射是物理方法,经过消毒的水化学性质不变,不会产生臭味和
常见的外毒素有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霍乱肠毒素、肉毒
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
(1)肉毒毒素 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是一种极强 的神经毒,主要作用于神经和肌肉的连接处及植物神经末 梢,阻碍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收缩不全和 肌肉麻痹。肉毒毒素属剧毒物,1mg可以杀死100万只豚鼠。 此毒素对热极不稳定,经80℃、30min或100℃、10~20min 可完全破坏。肠道中蛋白分解酶不能分解此毒素。肉毒梭 菌是革蓝氏阳性菌,产芽孢,能运动,专性厌氧,可侵染 水果、蔬菜、鱼、肉、罐头、香肠等食品。
第二章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危险评估
![第二章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危险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54dd89b771fe910ef12df8ee.png)
2动物感染实验: 指以活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的实验。
实验活动名词解释说明
3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操作: 指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在采用可靠的方法灭活前进行
的病毒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生化分析等操 作。 4灭活材料的操作:
指感染性材料或活病毒在采用可靠的方法灭活后进行的 病毒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生化分析、分子 生物学实验等不含致病性活病毒的操作。 5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
3.当地所具备的有效预防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通过 接种疫苗或给予抗血清的预防(被动免疫);卫生 措施,例如食品和饮水的卫生;动物宿主或节肢动 物媒介的控制。
4.当地所具备的有效治疗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被动 免疫、暴露后接种疫苗以及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 物和化学治疗药物,还应考虑出现耐药菌株的可能 性。
2样本检测:包括样本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药物敏感性实验、 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涂片、显微观察 等初步检测活动。
3霍乱弧菌:因属甲类传染病,流行株按第二类管理,涉及 大量活菌培养等工作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非流行株归 第三类。
• 《名录》对列入的病原微生物操作作出 了最基本的法规要求,但不可能涵盖所 有的实验活动。各单位应根据实验活动 的具体情况,对实验活动的危害进行再 评估和实时评估,以采取适当的防护措 施,确保生物安全。
第三类74种,第四类6种;
2) Prion 6种: 第二类 5种,第三类 1种;
3) 细菌等155种:第二类10种,第三类145种;
4) 真菌59种: 第二类 4种,第三类55种。
病原微生物名录 特点
1) 科学实用,中西结合—— 明确了不同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明确了运输包装分类(A类和B类);
实验活动名词解释说明
3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操作: 指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在采用可靠的方法灭活前进行
的病毒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生化分析等操 作。 4灭活材料的操作:
指感染性材料或活病毒在采用可靠的方法灭活后进行的 病毒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生化分析、分子 生物学实验等不含致病性活病毒的操作。 5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
3.当地所具备的有效预防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通过 接种疫苗或给予抗血清的预防(被动免疫);卫生 措施,例如食品和饮水的卫生;动物宿主或节肢动 物媒介的控制。
4.当地所具备的有效治疗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被动 免疫、暴露后接种疫苗以及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 物和化学治疗药物,还应考虑出现耐药菌株的可能 性。
2样本检测:包括样本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药物敏感性实验、 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涂片、显微观察 等初步检测活动。
3霍乱弧菌:因属甲类传染病,流行株按第二类管理,涉及 大量活菌培养等工作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非流行株归 第三类。
• 《名录》对列入的病原微生物操作作出 了最基本的法规要求,但不可能涵盖所 有的实验活动。各单位应根据实验活动 的具体情况,对实验活动的危害进行再 评估和实时评估,以采取适当的防护措 施,确保生物安全。
第三类74种,第四类6种;
2) Prion 6种: 第二类 5种,第三类 1种;
3) 细菌等155种:第二类10种,第三类145种;
4) 真菌59种: 第二类 4种,第三类55种。
病原微生物名录 特点
1) 科学实用,中西结合—— 明确了不同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明确了运输包装分类(A类和B类);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2e97b20b50e2524de4187e5f.png)
一、病毒(160种):一类29种、二类51种、三类80种
二、细菌(155种):二类10种、三类145种 放线菌 衣原体 支原体 立克次体 螺旋体
三、真菌(59种):二类4种、三类55种
附件:朊病毒 ( 6种):二类5种、三类1种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doc
2021/1/12
25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1微生物的一般生物学特性概述2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3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剂量4暴露的潜在结果5自然感染途径6实验室操作所致的除消化道呼吸道以外的其他感染途径7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8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9微生物自然和易感人群宿主10宿主来自临床实验动物研究的信息11计划进行的实验操作12可能会扩大的宿主范围和重组dna操作13预防和治疗措施14评估结论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三
2021/1/12
7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原则
坚持“结合实际、科学评估”原则 坚持“简明扼要,科学可行”原则 坚持专业人员协作完成的原则
2021/1/12
8
生物危害评估主要原则
在进行未知病原危害评估时,原则上一般从四 个方面考虑进行:
危险因子的鉴定 暴露因素评估 剂量反应评估 危害程度鉴定结论
剂量反应评估的目的是找出病原体暴露数量与人群健康状况 反应的关系。由于缺少病原特异性反应的数据以及那些依赖于宿主 免疫状态的反应,能获取的信息非常有限,因此这一步非常困难。 然而,即使对于剂量反应功能的内涵了解有限,获取的信息仍然能 为不同控制措施的功效比较提供有效信息。这一步的重要特征是, 在不同的易感人群中,产生的反应也不同。
Ⅲ 高 个 体 危 害 , Ⅲ 个体危险高, 级 低群体危害 级 群体危险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主要依据
• 微生物的致病性。致病性越强,导致的疾病越严重,其 等级越高。 • 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宿主范围。它们可能会受到当地人 群已有的免疫水平、宿主群体的密度和流动、适宜媒介的 存在以及环境卫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 当地所具备的有效预防措施。包括:通过接种疫苗或给 予抗血清的预防(被动免疫);卫生措施,例如食品和饮 水的卫生;动物宿主或节肢动物媒介的控制。 • 当地所具备的有效治疗措施。包括:被动免疫、暴露后 接种疫苗以及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化学治疗药物, 还应考虑出现耐药菌株的可能性。
(一)《名录》编写说明
12
编写原则
• 参照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条例》的病原微生物的分级标准
• 尽量全面,体现实验活动,满足不同需要 • 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惯例 • 紧密结合国内的实际(物质、技术、人员) • 便于查找,注重实用 • 广泛听取不同意见
病原微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危害评估
王健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4)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4 生物危害评估 当实验室活动涉及传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因子时,应
进行危害程度评估。危害程度评估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生物因子的种类(已知的、未知的、基因修饰的或未知 传染性的生物材料)、来源、传染性、致病性、传播途 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感染剂量、浓度、动物实验数 据、预防和治疗。
8
《 病 原 微 生 物 实 验 室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 WHO《生物安全手册》 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求》(GB19489-2004) (第三版,2004)
四 类 : 在 通 常 情 况 下 1级 : ( 低个 体危害 , 低 1级:( 无或极低的个体
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 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 和群体危险)不太可能
7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第七条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 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 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 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 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 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 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 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施的微生物。
且传播风险有限。
预防和治疗措施,并且
疾病传播的危险有限。
9
《 病 原 微 生 物 实 验 室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 WHO《生物安全手册》 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求》(GB19489-2004) (第三版,2004)
二类:能够引起人类 3级:(高个体危害,低 3级:( 个体危险高,
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群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 群体危险低)病原微生
物疾病的微生物。
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引起 人或动物致病的微
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 生物。
物因子。
三 类 : 能 够 引 起 人 类 2级:(中等个体危害,有 2级:( 个体危险中等,
或 者 动 物 疾 病 , 但 一 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 群体危险低)病原微生
般情况下对人、动物 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 物能够对人或动物致病,
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 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 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
危 害 , 传 播 风 险 有 限 ,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 社区 、牲畜或环境不易
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 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 导致严重危害。实验室
起严重疾病,并且具 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 暴露也许会引起严重感
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 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 染,但对感染有有效的
4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 第四条 国家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对实验 室实行分级管理。
• 第五条 国家实行统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实 验室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 第二十一条 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5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第八条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卫生 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 公布;动物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兽 医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 以公布。
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 ,间 接 传 播 , 对 感 染 一 般
或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病 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原微生物。
措施。
10
根据《条例》的有关要求,为规范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操作,确保 实验室生物安全,卫生部组织制订了《人 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已于2006 年1月11日下发。
11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 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 物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
接在人与人、动物与 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 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
人、动物与动物间传 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 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他
播的微生物。
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 个体的传播,并且对感
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微生 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物。
措施。
危害程度评估应由适当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
2
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3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危害程度分类是病原微生物危险评价的主要依 据之一,危害类别的高低是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个 体和群体的感染后可能产生的相对危害程度来划 分的。由于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国家流行的状况不 同,因此,不同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 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以及流行状态 并考虑是否具有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等因素,来 划分各自的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一类:能够引起人类 4级:(高个体危害,高群 4级:( 个体和群体的
或 者 动 物 非常 严 重 疾 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动物 危险均高)病原微生物
病的微生物,以及我 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 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
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 能治愈,容易直接或间接 严重疾病,并且很容易
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 发生个体之间的直接或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主要依据
• 微生物的致病性。致病性越强,导致的疾病越严重,其 等级越高。 • 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宿主范围。它们可能会受到当地人 群已有的免疫水平、宿主群体的密度和流动、适宜媒介的 存在以及环境卫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 当地所具备的有效预防措施。包括:通过接种疫苗或给 予抗血清的预防(被动免疫);卫生措施,例如食品和饮 水的卫生;动物宿主或节肢动物媒介的控制。 • 当地所具备的有效治疗措施。包括:被动免疫、暴露后 接种疫苗以及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化学治疗药物, 还应考虑出现耐药菌株的可能性。
(一)《名录》编写说明
12
编写原则
• 参照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条例》的病原微生物的分级标准
• 尽量全面,体现实验活动,满足不同需要 • 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惯例 • 紧密结合国内的实际(物质、技术、人员) • 便于查找,注重实用 • 广泛听取不同意见
病原微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危害评估
王健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4)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4 生物危害评估 当实验室活动涉及传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因子时,应
进行危害程度评估。危害程度评估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生物因子的种类(已知的、未知的、基因修饰的或未知 传染性的生物材料)、来源、传染性、致病性、传播途 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感染剂量、浓度、动物实验数 据、预防和治疗。
8
《 病 原 微 生 物 实 验 室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 WHO《生物安全手册》 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求》(GB19489-2004) (第三版,2004)
四 类 : 在 通 常 情 况 下 1级 : ( 低个 体危害 , 低 1级:( 无或极低的个体
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 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 和群体危险)不太可能
7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第七条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 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 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 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 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 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 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 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施的微生物。
且传播风险有限。
预防和治疗措施,并且
疾病传播的危险有限。
9
《 病 原 微 生 物 实 验 室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 WHO《生物安全手册》 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求》(GB19489-2004) (第三版,2004)
二类:能够引起人类 3级:(高个体危害,低 3级:( 个体危险高,
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群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 群体危险低)病原微生
物疾病的微生物。
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引起 人或动物致病的微
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 生物。
物因子。
三 类 : 能 够 引 起 人 类 2级:(中等个体危害,有 2级:( 个体危险中等,
或 者 动 物 疾 病 , 但 一 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 群体危险低)病原微生
般情况下对人、动物 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 物能够对人或动物致病,
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 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 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
危 害 , 传 播 风 险 有 限 ,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 社区 、牲畜或环境不易
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 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 导致严重危害。实验室
起严重疾病,并且具 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 暴露也许会引起严重感
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 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 染,但对感染有有效的
4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 第四条 国家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对实验 室实行分级管理。
• 第五条 国家实行统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实 验室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 第二十一条 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5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第八条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卫生 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 公布;动物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兽 医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 以公布。
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 ,间 接 传 播 , 对 感 染 一 般
或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病 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原微生物。
措施。
10
根据《条例》的有关要求,为规范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操作,确保 实验室生物安全,卫生部组织制订了《人 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已于2006 年1月11日下发。
11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 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 物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
接在人与人、动物与 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 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
人、动物与动物间传 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 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他
播的微生物。
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 个体的传播,并且对感
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微生 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物。
措施。
危害程度评估应由适当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
2
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3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危害程度分类是病原微生物危险评价的主要依 据之一,危害类别的高低是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个 体和群体的感染后可能产生的相对危害程度来划 分的。由于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国家流行的状况不 同,因此,不同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 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以及流行状态 并考虑是否具有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等因素,来 划分各自的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一类:能够引起人类 4级:(高个体危害,高群 4级:( 个体和群体的
或 者 动 物 非常 严 重 疾 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动物 危险均高)病原微生物
病的微生物,以及我 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 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
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 能治愈,容易直接或间接 严重疾病,并且很容易
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 发生个体之间的直接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