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蝶恋花》优秀教案
《蝶恋花》(晏殊)教案
《蝶恋花》(晏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蝶恋花》的背景知识,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掌握诗歌的基本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蝶恋花》,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独特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诗句的理解。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3.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3. 诗歌的欣赏和评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晏殊的生平背景和《蝶恋花》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逐句解析《蝶恋花》的诗句,讲解字词释义,解释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讨论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人生哲理。
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蝶恋花》的诗句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欣赏能力。
3. 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深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蝶恋花》(晏殊)全文及其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晏殊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相关书籍。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音乐。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句释义、艺术特色等。
2. 互动法:组织学生讨论、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意境。
4. 欣赏教学法:让学生朗读、背诵,提高审美情趣。
八、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蝶恋花》诗句的理解。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3. 探讨诗歌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哲理思考。
晏殊《蝶恋花》教案
晏殊《蝶恋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蝶恋花》。
(2)了解晏殊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蝶恋花》的创作背景。
(3)分析《蝶恋花》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蝶恋花》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晏殊的文学魅力,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蝶恋花》。
(2)理解《蝶恋花》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蝶恋花》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蝶恋花》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深入了解晏殊的文学地位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晏殊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介绍《蝶恋花》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蝶恋花》,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对新诗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蝶恋花》的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详细解读《蝶恋花》的每一句诗句,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蝶恋花》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蝶恋花》。
2. 深入了解晏殊的其他作品,与同学交流心得。
3. 参观诗词展览或参加诗词朗诵比赛,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蝶恋花》。
2. 学生能够理解《蝶恋花》的意境和情感,分析其艺术特色。
3. 学生能够运用《蝶恋花》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出有感情的诗句。
4. 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蝶恋花》的书法墨迹,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韵味。
晏殊《蝶恋花》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晏殊《蝶恋花》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晏殊《蝶恋花》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导言】晏殊是北宋的一位优秀词人,代表作《蝶恋花》是为后人所传诵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对于学生们的文学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教案主要介绍晏殊《蝶恋花》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晏殊的生平与代表作;2.掌握词作的格律形式;3.理解《蝶恋花》的词意;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导入环节通过诗词歌赋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同时帮助他们了解什么是词。
2.生平介绍通过对晏殊的生平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晏殊的诗词文化背景,以及为何迅速崛起成为当时北宋的杰出词人之一。
3.掌握词作的格律形式晏殊的《蝶恋花》是七绝词。
通过对七绝词的音律结构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格律的规则及各种韵脚,以便后续的创作。
4.《蝶恋花》的词意通过对《蝶恋花》中的每个字和每个词的解析,让学生掌握词的含义和作者的思路。
5.文学鉴赏与创作让学生重新理解词的作用和特点,并教授学生词的鉴赏方法,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词的艺术特色。
在鉴赏的基础上,实行创作,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七绝词的格律和情感表达。
6.课后作业除了在课堂上完成的创作或作业,也可以安排相关的阅读文章或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词的文化背景。
【教学板书】1.生平介绍;2. 七绝词的特点;3.《蝶恋花》的词意;4. 词的文学鉴赏与创作。
【教学感悟】晏殊是中国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词的发展。
通过对《蝶恋花》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对晏殊及其词作《蝶恋花》的研究,我们了解了词作的格律形式、词的文化背景以及词的文学鉴赏方法。
教学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文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文学兴趣和创作热情。
此外,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发掘词中的文学意蕴,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让他们成为具有文化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现代人晏殊《蝶恋花》教案教案教学设计2晏殊《蝶恋花》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晏殊的生平、创作背景及《蝶恋花》的文学价值。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网友来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蝶恋花》(晏殊),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2. 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晏殊及《蝶恋花》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解析字词:解释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4.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表现手法等,体会诗歌的美感。
5.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手法等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晏殊的其他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2. 引导学生关注同期的其他诗人的作品,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八、教学资源1. 教材《蝶恋花》(晏殊)。
2. 相关资料:关于晏殊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等教学素材。
九、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5分钟,具体分配如下:1. 导入新课:5分钟2. 朗读诗歌:5分钟3. 解析字词:10分钟4. 分析诗歌:15分钟5. 讨论交流:10分钟6. 总结提升:5分钟7. 作业布置:5分钟十、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朗读,让朗读成为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
《蝶恋花》教案12篇
《蝶恋花》教案《蝶恋花》教案12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蝶恋花》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蝶恋花》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
二、关于词人:晏殊P62注释⑥太平宰相,一生平顺,仕途坦荡。
然而也逃不过普通人的聚散离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他的[蝶恋花]。
三、诵读全词1、对照注释,注音2、听读录音3、齐读四、炼字析文,感悟意象:1、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明确:提示抓关键词“离别苦”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2、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菊、兰、轻寒、燕子、明月3、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明确:菊愁兰泣和词人一样痛苦以悲景写悲情烘托燕子双飞月明到晓不能体会我的愁绪以乐景写悲愁反衬一夜无眠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明确:“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看不见“寄彩笺” “知何处”寄无所踪“满目山河空念远”5、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明确:凋使……凋零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刘备?徐庶)独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孤独无依望尽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一跃为广阔山长水阔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6、前人说这首词上阕“情致深婉”,下阕“寥廓高远”,通过我们的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紧扣词句中的用字,意境营造,阐述情感,体会词的风味转换。
晏殊《蝶恋花》教案
晏殊-《蝶恋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蝶恋花》。
能理解《蝶恋花》的字词含义和诗文内容。
能分析《蝶恋花》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蝶恋花》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探讨《蝶恋花》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晏殊的诗歌才华,欣赏《蝶恋花》的美。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蝶恋花》的创作背景。
2.2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蝶恋花》,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2.3 诗歌解释解释《蝶恋花》中的生僻字词,解析诗歌的基本意思。
2.4 诗歌分析分析《蝶恋花》的诗歌形式,探讨其韵律、对仗和意象等艺术特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蝶恋花》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蝶恋花》的字词含义和诗文内容的理解。
《蝶恋花》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2 教学难点《蝶恋花》中生僻字词的解释。
《蝶恋花》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朗读、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蝶恋花》的文本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五、教学计划5.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4个课时完成。
5.2 教学步骤第1课时:介绍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朗读《蝶恋花》。
第2课时:解释《蝶恋花》中的生僻字词,分析诗歌的基本意思。
第3课时:分析《蝶恋花》的诗歌形式,探讨其艺术特色。
第4课时:总结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和测试。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朗读等,以评估学生对《蝶恋花》的理解和兴趣。
6.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和练习,包括字词解释、诗歌分析和创作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诗歌应用能力。
七、作业与练习7.1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熟读《蝶恋花》,并尝试解释其中的生僻字词。
晏殊《蝶恋花》教案
晏殊-《蝶恋花》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2.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情感。
3. 能够了解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体会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1. 介绍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解释诗文的《蝶恋花》的意义。
2.2 诗文朗读与理解1. 学生朗读诗文,感受其韵律和意境。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诗文分析与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情感。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1. 教师以图片或实物展示《蝶恋花》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美景与人生的关系。
3.2 诗文学习1.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 教师讲解诗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3.3 讨论与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4 欣赏与创作1. 学生欣赏其他古典诗词,感受其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学生进行小创作,如写一首以《蝶恋花》为主题的短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诗文背诵与理解1. 检查学生对《蝶恋花》的背诵情况。
2. 评估学生对诗文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4.3 创作与展示1. 评估学生的小创作作品,如写的短诗。
2. 观察学生的展示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深入了解晏殊的其他作品1. 学生自主选择晏殊的其他作品进行学习。
《蝶恋花》(晏殊)教案
《蝶恋花》(晏殊)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宋代词人晏殊及其作品《蝶恋花》的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蝶恋花》,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蝶恋花》的诗意、诗句、诗境。
2.2 教学难点:晏殊词风的把握,对诗中意境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晏殊及其作品《蝶恋花》的背景、词风等。
3.2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3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的意境、词人的情感等。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介晏殊及《蝶恋花》。
4.2 朗读课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4.3 解析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解释难懂词语。
4.4 小组讨论:讨论诗中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抄写《蝶恋花》诗句。
5.3 预习下节课内容。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6.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6.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7.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需要改进。
7.3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推荐相关诗词:向学生推荐与《蝶恋花》相似的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8.2 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8.3 文化背景介绍:为学生介绍更多关于宋代词文化的知识,加深对词的了解。
第九章:教学资源9.1 教材:使用官方出版的《蝶恋花》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9.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晏殊和《蝶恋花》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蝶恋花》教学设计[模版]
《蝶恋花》教学设计[模版]第一篇:《蝶恋花》教学设计[模版]《蝶恋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词中孤独凄清的意境和空虚惆怅的心境,体会作者因“不见所思”引发的伤离愁绪。
2.揣摩意象,激发联想与想象,古今语言转换,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品味鉴赏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缠绵悱恻的相思离别之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歌曲《蝶恋花》,苏轼词《蝶恋花》(创设情境)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们熟悉的诗句。
蝶恋花,多少思绪惆怅;蝶恋花,多情总被无情伤。
以豪放著称的苏轼,也有清新婉约的一面,一曲《蝶恋花》唱尽了惆怅思绪。
今天我们来玩味下同样是婉约宋词的情韵,另一曲《蝶恋花》又能唱出多少柔情?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课前印发)晏殊(991—1055),字同叔,谥元献,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自小聪慧,少年以神童应昭,赐同进士出身。
仕途显达,官至宰相。
他喜欢宾客,乐于引荐人才,爱好文艺。
他家常常尽曰宴饮,宴必“歌乐相佐”,他的家庭实际就是一个文艺沙龙。
据记载,他能诗能文,著作丰富,但对他来说最有成就的是词。
现存词130多首,编集成《珠玉词》。
晏殊的词,主要承袭晚唐、五代的遗风,多为遣兴娱宾而作,内容比较狭窄,大多是反映士大夫宴游嘉会的生活以及对良时易逝、欢事无多的感慨。
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的作品,是晏殊词另一主要内容。
其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晏殊词的主要成就还是在艺术上。
王灼说:“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
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
”(《碧鸡漫志》)“温润秀洁”四个字,较准确地概括了晏殊词的艺术风格,而且作者的主张也正是这样。
《蝶恋花》(晏殊)教案
《蝶恋花》(晏殊)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蝶恋花》,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蝶恋花》的意象、意境、韵律等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蝶恋花》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珍惜美好时光。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分析《蝶恋花》的创作背景。
2.2 诗词意象分析《蝶恋花》中的主要意象,如“蝶”、“花”、“春色”等,理解其寓意和象征意义。
2.3 诗词意境通过品读《蝶恋花》,感受其优美的意境,理解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无奈。
2.4 诗词韵律分析《蝶恋花》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押韵等,感受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晏殊及《蝶恋花》的创作背景。
(2)分析《蝶恋花》的意象、意境、韵律等特点。
(3)感受《蝶恋花》的情感内涵。
3.2 教学难点:(1)理解《蝶恋花》中意象的深层寓意。
(2)分析《蝶恋花》的韵律特点。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词背景、意象、意境等。
(2)品读法:引导学生品读诗词,感受其韵律美。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4.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原文、图片等。
(2)音响设备:播放古典音乐,增强诗词的音乐感受。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课堂导入以晏殊的生平为切入点,引出《蝶恋花》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诗词讲解(1)讲解诗词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关系。
(2)分析诗词意象,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3)品味诗词意境,使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4)分析诗词韵律,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5.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2)问答环节:回答学生关于诗词的问题。
5.5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课后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2023年晏殊《蝶恋花》教案+赏析
2023年晏殊《蝶恋花》教案+赏析晏殊《蝶恋花》教案+赏析1原文: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断天际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会本词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1节教学方式:研习式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引: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然情致,语言婉丽。
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二句,传诵颇广。
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
今日,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享有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文学常识:关于作者:见教材P64注⑥。
补充:谥元献。
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三、文本研习: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覆盖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好像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静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调(象征品行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调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子公自己的哀愁。
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调。
2、其次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定关系吗?特殊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早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肯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溢哀愁、对节候特殊敏感的主子公眼里,那燕子好像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
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
|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子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调。
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蝶恋花》(晏殊)教案
《蝶恋花》(晏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蝶恋花》诗歌;(2)了解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慨;(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 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内涵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 诗歌情感的深入剖析;3.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蝶恋花》诗歌文本、相关注释资料、PPT等;2. 学生准备:预习《蝶恋花》诗歌,了解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发学生对《蝶恋花》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歌朗读与翻译(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2)教师逐句翻译诗歌,解释生僻字词;(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翻译,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 意象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蝶恋花”、“月上柳梢头”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意象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总结并点评,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美感。
4. 表达技巧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2)学生举例分析,分享各自对表达技巧的发现和欣赏;(3)教师点评并总结,提高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5. 情感内涵剖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如喜悦、忧伤等;(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总结并点评,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晏殊-《蝶恋花》教案
晏殊-《蝶恋花》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蝶恋花》。
2. 理解《蝶恋花》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晏殊的生平等信息。
3. 分析并欣赏《蝶恋花》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蝶恋花》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1. 介绍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解释《蝶恋花》的题目含义和背景。
2.2 课文朗读与翻译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蝶恋花》。
2. 翻译并解释诗句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3 课文分析1. 分析《蝶恋花》的结构和韵律。
2. 探讨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代诗词。
2. 引出本课的主题《蝶恋花》。
3.2 课文朗读与讨论1. 引导学生朗读《蝶恋花》。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3.3 课文分析与欣赏1. 分析《蝶恋花》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欣赏诗句中的美。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与背诵1. 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2. 给予鼓励和建议。
4.2 学生课文分析与欣赏1. 评估学生的课文分析和欣赏能力。
2. 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拓展活动5.1 创作自己的《蝶恋花》1. 指导学生创作一首以《蝶恋花》为灵感的诗歌。
2. 学生互相分享并给予评价。
5.2 参观诗歌展览或演出1. 组织学生参观诗歌展览或演出。
2. 鼓励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诗歌知识和技巧。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使用《蝶恋花》原文和相关注释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准确的阅读材料。
6.2 参考资料提供关于晏殊和《蝶恋花》的参考书籍、文章和网络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6.3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蝶恋花》的背景和意境。
晏殊《蝶恋花》教案
晏殊-《蝶恋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晏殊词的语言特色和意境。
学生能够了解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晏殊词与其他词人的不同之处。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词中所表达的离愁别绪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2.1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诗意和意境。
2.2 晏殊词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3 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3.1 词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2 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如“蝴蝶”、“菊花”等意象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4.1 教室内设置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乐和影像资料。
4.2 准备《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全文和相关评论、解读资料。
4.3 准备晏殊的生平介绍资料。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晏殊其他著名词作的音乐或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词的氛围。
简要介绍晏殊的生平背景。
5.2 诵读《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5分钟)学生集体或分组朗读词作,感受其音韵美。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词中的押韵和节奏。
5.3 分析诗意和意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字面和深层两个层面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词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5.4 欣赏语言特色(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晏殊词的语言特色,如用词、句式等。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晏殊词的语言特点。
5.5 小结与作业(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和背诵。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并写一篇简短的解读心得。
六、教学延伸6.1 对比分析(10分钟)教师选取其他词人的类似题材作品,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等,进行对比分析。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蝶恋花》(晏殊);(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作者晏殊的创作风格;(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的才情与品格;(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分析;(3)作者晏殊的创作风格及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3)将诗歌内容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诗歌欣赏的学习氛围;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比较教学法:将《蝶恋花》(晏殊)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4.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晏殊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蝶恋花》(晏殊),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 字词解析:解析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4. 句子翻译:翻译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5.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从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分析诗歌;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蝶恋花》(晏殊);2. 结合课后注释,进一步了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的创作风格;3. 选取一首与《蝶恋花》(晏殊)主题相近的诗歌进行鉴赏,写一篇简要的分析心得。
《蝶恋花》(晏殊)教案
《蝶恋花》(晏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蝶恋花》,使学生了解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蝶恋花》,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词牌、意境等。
2. 诗歌的情感内涵: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感受诗的美。
2. 诗歌的情感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修辞等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蝶恋花》的创作背景。
2. 朗读: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蝶恋花》,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蝶恋花》,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分析讲解:教师对诗歌中的意象、修辞等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写下自己对《蝶恋花》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提问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写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歌理解和感受的程度。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诗歌技巧进行创作。
2. 邀请诗人或文学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典诗词的魅力。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晏殊《蝶恋花》教案+赏析
晏殊《蝶恋花》教案+赏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晏殊《蝶恋花》的背景及创作意图。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及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诗歌的情感表达。
2.诗歌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晏殊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词”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二、课堂讲解1.讲解《蝶恋花》的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1)诗歌的上片描绘了什么场景?这些场景有何特点?(2)诗歌的下片表达了什么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体现的?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1)词牌《蝶恋花》的特点是什么?(2)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是如何体现的?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蝶恋花》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探讨诗歌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及艺术特色。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蝶恋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诗歌赏析1.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1)诗歌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诗歌中的“似曾相识燕归来”又有何寓意?2.探讨诗歌的象征意义。
(1)诗歌中的“花”和“燕”分别象征了什么?(2)诗歌中的“似曾相识”有何象征意义?三、课堂小结2.强调古典诗词的欣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蝶恋花》。
五、教学反思1.讲解诗歌背景时,要尽量简洁明了,避免过多冗余。
2.在分析诗歌艺术特色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词牌的特点,以及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3.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赏析:《蝶恋花》是北宋词人晏殊的一首代表作,以词牌命名,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诗歌通过对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词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上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绘了春色满园的美好景象,红杏出墙的意象既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又寓意着美好生活的向往。
蝶恋花晏殊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蝶恋花晏殊教学设计》一、引言蝶恋花是元代晏殊所作的一首古诗,通过描绘蝴蝶与花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诗歌教学融入其中,通过深入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内涵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本文将以《蝶恋花晏殊教学设计》为题,提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诗歌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蝶恋花》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和结构,掌握相关的诗歌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优秀诗歌的喜爱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阅读《蝶恋花》,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好爱情与情感表达。
2. 诗歌分析: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3.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范例。
四、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蝴蝶与花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讨论关于爱情的话题。
2. 诗歌欣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蝶恋花》,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诗歌的形式。
4. 诗歌赏析:通过讲解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修辞手法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表达。
5.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根据自己对爱情的理解进行表达,并提供相关的写作指导。
6. 诗歌分享:让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分享,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教学评估1. 个人作业:布置学生对《蝶恋花》的阅读笔记,并要求学生进行对诗歌的分析和思考。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诗歌欣赏和分析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和交流。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成果,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六、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准备《蝶恋花》的诗歌文本,包括打印版和电子版。
晏殊《蝶恋花》教案
晏殊《蝶恋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蝶恋花》。
(2)理解《蝶恋花》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蝶恋花》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蝶恋花》的意境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蝶恋花》。
(2)理解《蝶恋花》的意境和内涵。
(3)掌握《蝶恋花》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分析《蝶恋花》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联系作者的生平背景,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的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蝶恋花》,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蝶恋花》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蝶恋花》的韵律特点。
(2)深入剖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揭示诗歌的内涵。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蝶恋花》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总结诗中的美好愿景和积极情感。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蝶恋花》,我们了解了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风格,领略了古典诗词的魅力。
我们深入分析了诗中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希望大家能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诗词传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蝶恋花》。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解读《蝶恋花》的意境和内涵。
3. 选取一首古代诗人咏花的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1)挑选其他描写花卉的古代诗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与《蝶恋花》进行对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蝶恋花》教案【教学目标】1. 把握诗词中常用意象的含意,感悟全诗意境。
2.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欣赏探究名句,获得本词外的体验与认识。
【教学重点】把握诗词中常用意象的含意,感悟全诗意境。
【教学难点】欣赏探究名句,获得本词外的体验与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
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二句,传诵颇广。
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他就是晏殊。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闺思的名篇——晏殊的《蝶恋花》。
二、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
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集政权、军权于一身,兼文武二职的宰相,进入了人生的巅峰阶段),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
词作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吟弄风月,风流蕴藉,温润秀洁,亦颇有意味深长者。
有《珠玉词》。
三、解题这首词选自《全宋词》,“蝶恋花”是词牌名。
这是一首写离别相思的名词。
上阕写景,借景传情;下阕写人,写闺妇的相思与期待。
四、文本分析(一)上阕赏析1、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明确: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提示:抓关键词:“离别苦”)2、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菊、兰、罗幕、燕子、明月。
3、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明确:菊愁兰泣和词人一样痛苦以悲景写悲情烘托燕子双飞月明到晓不能体会我的愁绪以乐景写悲愁反衬一夜无眠鉴赏一:“槛菊愁烟兰泣露”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
(秋菊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仿佛在忧愁;兰草上沾满了露水,好象在哭泣。
)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首句写景物,不但点明了时令——秋天,并且描绘了环境的幽美。
菊而曰“槛菊”,则是在庭院廊庑之间。
菊花笼着轻烟,兰花带有露点,则是在清晓。
用“愁”来表达菊在“烟”中所感,用“泣”来解释兰上何以有“露”,说的是菊与兰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菊与兰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亦物亦人,物即是人。
这一句只有七个字,但却写出了景物、地点、季节、时间和人物的情绪、感觉,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
鉴赏二:“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
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
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
(燕子——李白《双燕离》诗:“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清晨燕子从帘幕中间飞了出去。
“轻寒”新秋早晨的气候,而“双飞”则反衬人的孤独。
一清早,燕子自管自地穿过帘幕,双双飞走了,却不顾屋里还有一个孤独的人,就含有燕子无情之感,从而暗中过渡到下文对明月的公然埋怨。
鉴赏三:“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
有两点变化。
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
第三句有没有别的信息?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
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
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皎洁的明月静静的转入红阁楼,低斜照入美丽的纸窗内,照着无法入眠的人。
本应不该有怨恨,然而园月为何无情的向分离的人比表示团圆呢?)机杼相类。
写在天亮以后,还有残月的余晖斜射房中,因而回想起昨夜的月光,竟是这样地整整照了一夜,使人无法入梦,直到现在,它还不肯罢休。
它之所以这样,不正是因为不知道离别的痛苦吗?这种无理的埋怨,正是无可奈何的心情的表现。
小结: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明确: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融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来暗衬离别之“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二)下阕赏析1、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明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看不见“寄彩笺”“知何处”寄无所踪“满目山河空念远”2、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明确:凋使……凋零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独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孤独无依望尽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一跃为广阔山长水阔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鉴赏一:“昨夜西风凋碧树”“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
“凋”,使。
凋落。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物的萧索肃杀体现了人物的悲哀孤独。
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鉴赏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独上高楼”,她要上楼去看。
一个“独”字,既见其孤寂,更见其羞涩;而一个“高”字却又多么真实地表达了姑娘急切地盼望能见到日夜思念的情人的感情。
可是上楼看到的是“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夜功夫,一排排绿树已被西风刮得枯凋零,一个“凋”字,烘托了姑娘的孤寂凄苦之情,可谓情景交融。
尽管凭栏极目远眺,甚至已经“望尽天涯路”,(一个“尽”字,又一次感受到她相思情深,真是含而不露)可是“过尽千帆皆不是”,仍不见他的踪影,真是望眼欲穿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
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
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
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层境界: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出于晏殊的《蝶恋花》,谈立志。
(做学问成大事者首先应该登高望远,鸟瞰路径,了解概貌,‘忘尽天涯路’。
)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出于柳永的《凤栖梧》,谈执著。
(必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出于辛弃疾的《青玉案》,谈欣喜。
(经过反复追寻、研究,最终取得了成功。
)鉴赏三:“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望不到怎么办?姑娘要把心中的思念之情向他倾诉,怎么去了这么久,竟连一封书信也见不到,我要写信给他,要让他知道我的相思之情。
“欲寄彩笺兼尺素”,这里的“彩笺”和“尺素”都是书信,重复使用,姑娘反复“欲寄”,是要把她对情人执着而真挚的恋情推向顶峰。
信是写好了,可谁知道他又在什么地方呢?姑娘可犯愁了:“山长水阔知何处?”山那么高远,水那么浩渺,中间那么多阻碍,书信难通,一片愁苦之情表露出来了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五、总结:1、内容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上片写长夜相思之苦。
运用移情于景德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
下片写登楼望远的愁思。
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把思念远人的殷切心情和无处寄情达意的失望惆怅,表现得委婉而又尽致。
2、手法:本词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
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
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
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集体朗诵全词六、作业背诵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