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的演变及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迁教育在中华文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可谓历史长河中一道永恒的风景线。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人民就开始有了教育意识,开始探索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迁来探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演变。
1. 古代教育制度的产生中国教育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时期,但正式的教育制度要从封建社会开始。
周朝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萌芽时期,当时教育主要靠家长和教师在家庭、教坊等场所传授。
而后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实现了对教育的观念的深入探索与创新,使教育理论和实践得以升华和发展。
在秦汉时期,教育制度开始变得完善,将书法、音乐等课程逐渐添加进教学体系中。
同时,开始了官学和举贤良方面的试举。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基础逐渐奠定。
2. 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到了唐朝时期,教育已逐步得到了正式的管理。
当时的政府设立了太学、州学、县学等官学,相应的增加了专职的教师人员。
并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的教育内容,让教育开始更加广泛和多元化。
宋代以后,义务教育的观念逐渐形成,许多地方政府还规定了义务教育条款。
同时,也有了更加自主的私塾,它们连同官学一起构成了古代中国教育制度的主要载体,为千百年来中国教育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3.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冲击随着现代文明的进入,传统教育面临了重大的挑战。
20世纪初,袁世凯颁布了《新学义务法》,开始将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改为更加现代化的招生制度,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教育报告》,之后,中国的现代教育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府对教育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建设新中国的教育体系,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蓬勃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教育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善,不断地适应和引领着各个时期的社会发展。
中华民族自古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教育来改变命运,以获得智慧和知识,实现自我提升和社会价值。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一直以来都备受社会关注,对于塑造学生的思想、习惯和技能具
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展开探讨。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至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代,教育多由私人或宗教
机构负责,学生通过师徒制学习知识和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立学校逐渐兴起,并成为普遍教育的主要方式。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19世纪开始建立,经
过多次改革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当前的模式。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全面性:学校教育制度覆盖广泛,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有序性:学校教育制度遵循一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保障学生学习的有序性和连贯性。
•公平性:学校教育制度注重公平,致力于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力。
•专业性:学校教育制度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评价性:学校教育制度通过考试和评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现状
目前,学校教育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完善和发展。
各国政府致力于提高教育
质量和公平性,推动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向前发展。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制度也在积极探索教育科技的应用,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结语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对于塑造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学校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现代教育制度的起源和演变

现代教育制度的起源和演变从古代的古希腊到现代的美国,现代教育制度的起源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现代教育制度的起源和演变。
一、教育制度的起源教育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希腊的教育制度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制度的先导。
在古希腊,年轻人需要接受对文学、音乐和体育方面的教育。
这种教育旨在让年轻人了解和掌握文化知识以及进行身体锻炼,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教育制度逐渐成为古罗马和古埃及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社会中,教育旨在培养优秀的公民,为政府或国王选拔才能,提高劳动力和社区的知识水平。
二、教育制度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制度逐渐成为国家责任,成为了现代教育制度的雏形。
在欧洲,公共学校起源于16世纪。
那时,一些城市开始为穷人的孩子提供免费或廉价的教育,以防止他们成为无家可归的乞丐。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许多国家制定了全国性的教育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确保在国家范围内的每个儿童都有机会接受教育。
美国的教育制度也在19世纪时逐渐形成。
在早期,美国的教育制度主要是私人学校和教会学校。
但在19世纪中期,美国开始制定全国性的教育法律。
这些法律要求所有儿童必须上学,为所有儿童提供廉价或免费的教育。
这些法律还规定教育应该遵循一定的课程和标准,提高教育的质量。
三、现代教育制度的特点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使教育变得更加广泛和普及。
现代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是:1、公立学校。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公立学校。
这些学校是由政府或地方政府资助和管理的,主要提供基本的教育和培养基本的技能。
2、私立学校。
私立学校是由私人或公司资助的学校。
大多数私立学校是为了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而设立的,因此学费比公立学校要高。
3、教育标准。
现代教育制度设立了一系列的教育标准,以确保教育质量的一致性。
这些标准覆盖了接受教育的儿童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4、多样化的课程。
现代教育制度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儿童的需求和兴趣。
中国的教育制度演变

中国的教育制度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教育,传统的教育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调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发展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中国教育制度的演变和变革,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1. 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此思想强调了道德和传统价值的重要性。
古代的中国教育以家庭和私人教育为主,父亲传授儿子知识和道德规范。
此外,还有一些私人学校,教授经书和文学知识给愿意支付学费的学生。
2. 新文化运动和现代教育制度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新文化运动,这是一场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体制的挑战。
在这一时期,许多教育改革家和知识分子主张将中国的教育制度现代化,并引入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此时,公立学校开始涌现,孩子们有机会接受现代教育,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制度的第一次重大转变。
3. 毛泽东时期的教育制度毛泽东时期的教育制度强调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方法。
此时期,重点放在培养工农兵的技能和意识形态的灌输上。
学生们被灌输着共产主义思想和党的指导下的正确道路,这导致了一种过于集体主义的教育制度。
4.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国家开始关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力资源需求。
同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对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教育制度开始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5. 现代教育制度的挑战尽管中国的教育制度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高考制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强调分数和升学率,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
此外,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也需要被关注和解决。
要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教育制度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并持续进行改革和调整。
总结起来,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变革。
从古代的儒家教育到现代的综合素质培养,教育制度反映着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教育制度的演变

教育制度的演变古代教育制度原始社会的教育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教育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存技能、部落习俗和宗教信仰等。
这种教育方式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和集体性,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奴隶社会的教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剧,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这些学校主要为贵族阶层服务,教授文学、哲学、法律等知识。
奴隶阶级的教育机会相对较少,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和生产劳动获得知识。
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更加完善,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机构。
官学由国家设立,主要为培养官吏和士人服务;私学则由民间人士创办,面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书院则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机构,注重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此外,封建社会还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官僚体系。
近现代教育制度工业革命与教育改革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了教育制度的变革。
为了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各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同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为劳动者提供再培训的机会。
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20世纪初,现代教育制度逐渐确立。
各国普遍实行义务教育制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同时,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学成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此外,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促进了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当代教育制度的创新与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教育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学习变得更加便捷和个性化。
同时,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教育制度的演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从原始社会的口传心授到现代的网络教育,教育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第一阶段:古代教育制度在人类历史早期社会,教育主要是通过口传的方式进行的。
儿童从父母和长辈那里学习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育主要是针对实用技能,如狩猎、农耕和生存等,没有明确的教育机构和体系。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形式化的教育体系。
最早的教育机构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他们建立了学校来培养精英阶层,包括祭司、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古希腊是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里程碑。
在古希腊城邦,教育被认为是全体公民义务和责任。
古希腊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
小学主要关注基本的算术、音乐和体育;大学则更加注重哲学、逻辑和修辞,旨在培养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和公民。
第二阶段:中世纪教育制度中世纪的教育制度主要由宗教教育主导。
基督教成为当时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宗教,教会掌控了教育的方向和内容。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虔诚的基督徒,为教会服务。
教育机会主要限于修道院和教堂学校。
修道院教育以拉丁文和基督教神学为基础,教堂学校则提供基础的文学、算术和神学课程。
这种教育体系主要服务于教会和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
第三阶段:近代教育制度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主要伴随着工业革命和对知识经济的需求。
工业革命催生了新的社会阶级,迫使政府采取措施扩大教育机会,并满足社会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
19世纪,国家开始建立普通教育系统,旨在向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教育。
这时期的教育以国家为导向,课程内容更加多样化,包括语言、科学、数学、历史等等。
教育机会也得到了扩大,学校建设成为政府重要的投资领域。
20世纪,教育制度进一步发展,教育变得普遍而且强调全面发展。
课程的多样化使得学生能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并为未来的职业做好准备。
政府对教育的关注也进一步加强,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教师培训和教学质量。
第四阶段:现代教育制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教育制度正经历着新的变革。
现代教育制度更加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教育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事业,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在中国的历史中,教育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制度的起源,演变过程与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教育制度的起源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就在不断地进步,这一过程中,知识的传承与学习便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便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逐渐形成。
中国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
在王朝时期,贵族阶层的子女就是在家里由家庭教师或长辈进行教育的。
而对于平民百姓的子女,他们则是在集体劳动和家庭农活中学会一些生活技能和社会道德。
到了周朝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实用技能和文化知识就流于不足。
于是周公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旨在提供更加完整和严密的教育体系。
周朝的官学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各位诸侯需要为自己统管的区域设立学校,并授予官员来管理学校和教授学生。
二、教育制度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制度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为了进行军事竞争和国家建设,纷纷开始推广军事教育和文化教育。
军事教育旨在提高将领和士兵的战斗素质,而文化教育则主要是教授书法、数学、经济学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学科知识。
秦朝统一后,开始进行教育的改革。
秦始皇规定了教育的唯一标准,即以考试成绩为准入学的依据。
这就是著名的“均田制”,它强调了教育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并将教育制度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到了隋唐时期,国家教育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
这时,唐朝贞观年间,大唐圣统元年(627年),皇帝李世民颁布“开元盛世”的教育改革中,制定了全国性的六品学士制度,要求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此外,唐朝好学之风还非常盛行,不少有才学之人都能得到较为优越的学习条件。
随着时代的变迁,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也逐渐成型。
明代时,设立了太学、国子监等重要学府,门下学习成了教育的主要形式。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演变近现代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阶段,也是中国教育制度一系列重大变革的时期。
教育制度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政府的政策取向,对于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晚清教育贵族化晚清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处于落后和封闭状态。
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使得封建统治者意欲将知识教育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形成了一种教育贵族化的趋势。
在这个时期,高等教育主要由士子儿所主导,他们是具备高贵身份和优越背景的人才,他们受到优质教育的机会远远超过了普通百姓。
这种教育制度的贵族化特征导致了知识分配不均,普通百姓的教育机会极为有限,知识流动性差。
二、近代教育的西化与变革随着近代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国教育开始受到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
为了防止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建设。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了《新式学堂章程》,这一政策进一步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西方的课程、教学方法和学制被引进,与传统的儒家教育相结合,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中也出现了许多先驱者,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
他们积极倡导教育改革,主张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这些先驱者的努力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迈向更加民主和科学的方向。
三、教育制度的继承与发展20世纪中叶至今,中国教育制度发生了深远的变革。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制度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着力解决普及教育的问题,推行“义务教育免费化”政策,保障了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同时,国家大力投资于教育事业,改善教育设施和师资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中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
特色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新的教育形式相继涌现,为不同人群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教育选择。
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为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经历了长期演变和发展。
从古代的私塾制度到现代的义务教育制度,教育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以下将详细介绍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一、私塾制度私塾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起始形式。
从古代开始,私塾就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这些私塾通常由一位老师在自己的家中教授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如经典、字课、算术等。
私塾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学生数量较少,只有家族中的子弟可以参与。
二、官学制度宋朝时期,官学制度逐渐形成。
官学是由政府设立和管理的学校,旨在培养人才为政府服务。
官学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教育的范围,还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制度和规范。
在明清时期,官学制度进一步完善,分为国子监、府学等级别,招生范围逐渐扩大,教学内容也更加多样化。
三、现代学校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近代教育制度。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许多国内学者和留学生返国,推动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先进的西方学校制度和教育理念进入中国,为我国教育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和发展。
在195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制度,推动全民受教育的目标。
这一制度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公平地分配,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受教育水平。
1978年,我国启动了开放的进程,教育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
随后推行的措施包括取消高考加分项目、推行分层次教育、鼓励创新等,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选择空间和学习途径。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教育制度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国家相继出台了《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推动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等也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方向。
通过对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的描述,可以看出,教育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逐渐发展壮大。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中国教育主要由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组成。
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进行的道德教育和基础知识传授。
宗教教育由宗教教派负责,教授宗教典籍和仪式知识。
在这个时期,非贵族子弟接受正式教育的机会较少。
公共教育机构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以国子监最为有名。
2.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
他废除了诸侯国的私学,建立了官办的教育制度。
同时,他实行了一套统一的课程和考试制度,以选拔官员。
这个制度以官学为核心,招收学生培养官员,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汉代继承了这个制度,并发展了史学和儒学。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政权的不稳定和社会动荡导致教育的衰败。
官学逐渐没落,私学逐渐兴起,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私学由知识名流、士人或寺庙开办,在这里学生们学习文学、历史、经学、儒学和诗词等。
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私立或寺庙学校,主要培养佛教僧侣。
4.隋唐时期:隋朝和唐朝是教育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
隋朝废除了科举制,建立了国子监和地方官学,实行了寄宿制、军事化和统一管理的教育体制。
唐朝进一步强化了教育,实行了科举制度,设立了国子监、太学和进士科以选拔人才。
唐朝的教育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德育和文治。
5.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时期,学术重视科学和实用性,发展了科技和经济。
进一步发展了官学和私学,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学科,例如经学和理学。
元朝对儒学持批评态度,废除了科举制,但保留了官学制度。
明朝恢复了科举制度,并建立了明经院、太学和校书院等教育机构。
清朝在教育方面较少,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教育制度。
总体上,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从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始,逐渐发展为官学和私学并存的制度。
科举制的出现使得教育与官员选拔紧密关联。
教育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并逐渐加入其他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教育制度也发生了演变。
中小学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中小学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中国的中小学制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变,形成了现今相对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小学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1. 早期中小学教育:古代教育制度的雏形在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和私塾负责。
家庭教育以家族传统和礼仪为核心,而私塾则是富家子弟学习经书和文学的地方。
这种教育制度注重传统文化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但缺乏系统性和普及性。
2. 公立学校的兴起:近代教育改革的开始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开始传入。
19世纪末,中国开始兴办公立学校,采用近代教育制度,如以科目划分的课程设置和以考试选拔人才的选拔制度。
这标志着中国中小学教育进入了新阶段,开始走向现代化。
3. 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确定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小学教育制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相继出台,包括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等,为中小学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 现代中小学教育制度的特点:多元发展与个性化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中小学教育制度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一方面,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更加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均衡,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 未来的发展方向:面向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展望未来,中小学教育制度将继续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
这包括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等方面。
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中小学教育制度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国家的未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通过对中小学制度的演变与发展的回顾和展望,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中国的教育以家庭和私塾为主要形式。
这种形式主要是由家庭成员或有才华的士人来负责教育子孙或其他学子。
这种私人教育注重修养和道德教育,重视孔子及儒家经典的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最重要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这个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选拔有才华的人才,以便他们在政府中服务。
通过参加科举考试,人们能够在官员选拔中脱颖而出。
这种制度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儒家经典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并强调对经典的解读和理解。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考试内容逐渐扩展到儒家经典以外的其他学科。
然而,科举考试的范围和形式仍然相对狭窄,只重视记忆和背诵。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的教育制度也开始发生巨大的变革。
清政府于1905年颁布了《西学东渐章程》,开设了洋务学堂和官办学校,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学科。
这标志着现代教育在中国的兴起。
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拉开了中国新教育制度的序幕。
教育家蔡元培等人对中国教育系统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建立了以普通教育为基础的全面教育体系。
这一时期,中国迎来了许多教育家和学者,为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政后,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实施了大规模的普及教育计划,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全民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使得教育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
开放以后,中国教育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开始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从而使得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
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和多样化,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到了21世纪,中国教育系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教育的方向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加强校际合作和国际交流。
当前的教育重点包括完善学前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加强高等教育和创新等方面。
总的来说,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方向。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草木盛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这一时期,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以家族教育为主,父祖代代相传家族的学问和技艺。
2. 儒家教育的兴起(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儒家教
育主要以经书为基础,推崇礼仪和道德。
这一时期,家族教育逐渐向公共教育转变,学习经书成为上层社会的重要任务。
3. 秦汉时期的官学教育(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
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他建立了官学,培养官吏和精英人才。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教育制度,不过在汉朝,官学的数量和规模有所增加,学习内容也更加丰富。
4. 魏晋南北朝的私学教育(220年-589年):在这一时期,由
于政权的动荡和分裂,官学衰落,教育主要由私人开办的私学来承担。
这些私学往往由有学问的士人或僧人主持,培养学生的技艺和人文素养。
5.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618年-1279年):唐朝推行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官吏。
这一制度在宋朝得到进一步完善,科举成为唯一的晋升途径。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教育得到了普及,并且出现了许多学府和书院。
6. 元明清时期的书院教育(1279年-1912年):元明清时期,
官学渐渐衰落,书院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书院除了培养官员外,还注重培养士人的人文素养和政治觉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是从家族教育到官学教育,再到私学教育,最后形成科举考试和书院教育并存的局面。
这个过程中,教育的主要目标从家族的传承转向培养官吏和士人,教育内容也从经书转变为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巧记我国学校制度的演变

一、清末学制(1840年-1911年)1. 废科举,兴学校: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意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废除了科举制度,兴办学校。
2. 壬寅学制(190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3. 癸卯学制(1904年):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承袭了日本学制,分为三段五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4.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二、民国时期学制(1912年-1949年)1. 壬戌学制(1922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采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2. 九年义务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三、新中国成立后学制(1949年至今)1. 学制改革(1951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2. 义务教育法(1985年):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承担九年义务教育责任。
3. 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年):确定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四、巧记方法1. 谐音法:将学制名称的谐音与重要事件或人物相结合,如“壬寅”谐音“银元”,代表近代银元经济的兴起。
2. 顺口溜法:将学制演变过程编成顺口溜,便于记忆。
例如:“清末废科举,壬寅癸卯起;民国壬戌制,新学制兴起;新中国成立后,义务教育普及。
”3. 时间线索法: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学制演变过程,形成清晰的脉络。
通过以上方法,相信大家对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中国教育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中国教育制度的演变与改革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革。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教育制度的演变,并分析近年来的改革举措。
一、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主要依托于儒家思想。
在封建社会中,教育被视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为目的。
私塾教育是主要的教育形式,由士人或地主设立并招收学生。
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三维新书》为主,侧重于道德伦理的培养和古代经典文化的传承。
二、近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近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受到西方文化和教育思想的影响。
自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模式和先进的科技知识,并逐步改革教育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举措便是推行了新式学堂教育,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
此外,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学校也相继成立,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制度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制度迎来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的需求,中国开始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此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得到了改善。
四、当下的教育改革趋势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并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教育改革呈现出以下趋势:1. 提高教育质量:加大对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 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支持,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4. 推动教育现代化: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远程教育,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
五、未来的教育改革展望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教育改革应该注重以下方面:1. 强化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古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

古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古代至今,教育制度不断演变,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改革,为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主要由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官学教育三部分组成,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家庭教育在古代,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都会给孩子上一些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和道德原则。
虽然这种教育方式很难制度化,但它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父母会教育孩子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孝敬父母和长辈等等基本道德和社会习俗。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着重强调孩子的德育教育,认为这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二、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私塾中,学生们接受传统文化和文学知识的教育。
私塾起源于春秋时期,其最早的形式是由名医、贵族和知名学者开设的小型学校。
在秦汉时期,私塾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了中国教育中一种重要的学制。
在私塾教育中,师父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师父们不仅教授学生们知识,还传授给他们道德和社会习俗。
在私塾教育中,如果一个学生能够获得名师的赏识,那么他的前途会非常光明。
因此,在私塾中,学生们必须刻苦学习、勤于向师父请教,以期获得名师的认可和信任。
三、官学教育官学教育是古代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部分。
它从汉代开始出现,并在唐代时达到了最高水平。
在官学中,学生们接受国家官方教育,学习各种课程和技能。
作为国家制度,官学教育非常正规和严格,因此也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顶点。
在官学中,学生们学习不仅是文化和文学知识,还包括政治和官僚文化。
这种综合性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官学的学制和课程从唐代一直延续到清朝,直到近代被废弃。
总结古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历经了数百年的变革和改革。
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官学教育三部分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体系,并共同为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一、导言中国拥有悠久的教育历史,其教育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旨在揭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并探讨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二、夏商周时期的教育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夏商周时期,教育主要由父母和家庭负责。
父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传承者,教育内容包括礼仪、孝道和家族历史等。
2. 宗族教育制度的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族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通过世袭的家族仪式和宗庙的活动,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三、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1. 秦朝的教育改革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他推行的政策包括实行乡宦制、设置太学和推行笔录文字。
2. 太学教育太学成为秦汉时期最重要的教育机构。
学生被选中进入太学学习经书、礼仪和政治,以备任用官员。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制度1. 科举制度的出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成型。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提高了社会晋升的途径,促进了社会流动性。
2. 私学盛行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私塾也开始兴盛起来。
私塾教育注重文学修养和实用技能,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1. 私塾与书院教育宋元明清时期,私塾和书院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私塾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书院则强调文理并重的教育。
2. 科举制度的改革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出现了一些改革,如增加考试科目和改进考试评分等。
这些改革旨在选拔更具实际才能的官员。
六、总结与展望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家庭教育、宗族教育、太学教育、科举制度、私塾和书院教育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这些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取代了古代教育制度,为培养更多的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新的机遇。
我们希望通过对古代教育制度的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七、参考文献(这里列举您使用的参考文献,但请注意不要包含任何网址链接。
)。
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古代的中国教育主要以儒家教育为主导。
儒家注重礼仪、道德和文化的传承,其教育目的是培养一种合乎社会规范的官吏阶层。
儒家教育强调“四书五经”的学习,注重对文学、经史等经典著作的解读和理解。
这种教育制度在封建社会长期存在,并且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时期,六艺成为了教育的重要内容。
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的学问。
这种教育制度目的在于培养人才,提高治国能力。
虽然六艺教育为后来的中国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但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逐渐衰落。
明清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主要以科举制为核心。
科举制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评选出优秀的士人。
科举制以进士考试为最高级别的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朝廷做官。
这种教育制度促使了学子们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术学习,培养了不少人才,但也造成了对创新能力的压抑,以及对实用技能的忽视。
在20世纪后期,中国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和创新。
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教育试点,推行了“办学自主、工作量与工资挂钩、弹性学制、多样化评价”的教育政策。
此后,1993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法》确保了每个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2001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进一步了中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提倡素质教育。
近年来,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公平。
教育部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击办学乱象,保障学生的平等受教育权益。
同时,中国还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人才。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儒家教育、六艺教育、科举制以及现代教育制度的演进过程。
每一次制度的变革都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教育制度将继续不断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中国的教育制度演变与发展

中国的教育制度演变与发展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教育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革。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到当前的教育改革,探讨中国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古代教育制度古代中国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家学说强调道德与格物致知,追求全面的人格塑造。
古代教育分为四个层级: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州府学堂和国子监。
家庭教育是基础,父母传授孩子基本礼仪和道德原则;私塾是进一步学习经典和文学的地方;州府学堂是官方举办的地方学校,培养地方政府的干部;国子监则是最高学府,选拔朝廷官员。
近代教育制度进入近代,中国受到西方现代教育的影响,开始推行新式教育制度。
1905年,京师大学堂成为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诞生。
随后,中国大学教育迅速发展,各地相继设立了大学和学院。
然而,在政治动荡的时期,教育受到严重干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也受到了停滞。
新中国教育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制度迎来了巨大的变革。
教育深入农村和广大人民中间,让每个人都能接受基本教育。
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教育资源,增强了社会公平。
此外,高等教育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建立了大学和研究院等高等学府。
现代教育改革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新阶段。
教育的目标从单纯追求知识面的广度,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国家也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
教育制度的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较大。
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注重应试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考试成绩过于突出,给学生和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
总结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古代教育到现代教育再到当前的改革,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意义。
我国教育制度的演变及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制度的演变及现状分析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我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政治背景,也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完善。
本文将从演变的角度和现状的分析两个方面,来论述我国教育制度的变迁以及目前的现状。
一、教育制度的演变1. 古代时期在我国古代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来执掌政事和治理国家。
古代的教育制度相对封闭,只有一些特权阶层的子女才有机会接受教育。
最早的著作是《诗经》和《书经》,这也成为了古代教育的基础,后来又发展出许多传统的文化和技艺,如儒家经典、音乐、书法和绘画等。
2. 近代时期近代时期的教育制度开始向规模化和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新学制”,通过引进西方教育的方法、体系,来推动现代化建设。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又推出了“旧学制”的改革,教育真正地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扩大普及率和提升教育水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大规模的改革,西方的教育体系被放弃,而采用了苏联的教育模式,成为了今天的我国教育制度的雏形。
3. 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留学和本土教育折衷的教育体系被推出,许多新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被建立。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像是教育质量的不均衡以及升学压力过重等。
二、教育制度的现状分析1. 教育资源我国的教育资源在近年来有了极大的提升,如教育投资的增加、新指导计划的发布、师资力量的提升等等。
很多学校都开始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这也使得学生学习更加与时俱进。
2. 教育质量在教育资源的不断加强和大力推广的情况下,教育的质量不断得到了提高。
不过,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我国的教育质量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教育机会不均衡问题。
3. 教育体制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但是改革的进程宏大而缓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制度的演变及发展摘要:教育制度就是在教育内部建立起比较系统的规章,广义的教育制度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方针的实施、各级各类国家机构体系的建立等方面。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学制的建立将教育通过专门的学校将教育制度化的过程,根据不同的国家教育情况,建立不同的学制类型,并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改革,使其为本国教育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教育制度;学制;改革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制度”这个词和”System”这个词相关,翻译出来就是系统或者体系,制度就有系统性、体系性的特点,且教育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及其相关规章制度的总和;而狭义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的教育制度,即学制。
如果要去建立一个学校教育制度,我们应该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现代学校教育的类型有包括那些呢?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站在全球的角度去看,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制度都有哪些发展的趋势?(一)教育制度的概念的界定《教育大辞典》把教育制度解释成“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1教育制度是依据教育目的来设置的,教育制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机构或组织系统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
无论是教育制度还是学校教育制度都涉及到机构,都是各级各类机构及其组织的单位、管理规则的总称。
所谓“教育制度”是指“拥有达到一定目的的机构、其存续收到社会的公认组织”。
具体地说,这个定义除学校制度外,还包括社会教育设施——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儿童馆、青年之家等,也包括间接地支撑教育活动的教育行政制度和教育财政制度。
[2]那么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学校制度外,还有什么属于教育制度的范畴呢?如:少年宫、社会上的图书馆、博物馆、甚至一些电影院承载着教育的功能的话,也属于广义教育制度的一个范畴。
教育制度有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和强制性等特点。
教育制度的这些特点对教育制度的规定作出了一定的要求,人不能随心所欲的在制定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制定或者废除必须是在其发展的轨道上,只能提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制度,如: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义务教育,此时,教育制度就必须加上了义务教育。
历史发展:在古代只是出现最简单学校系统到今天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历史趋势。
教育制度的发展由一开始出现学校萌芽的简单的学校体系至今发展成为按照终身教育体系来建立的教育制度。
(二)学制概念的界定“当社会经验积累到非经过专门组织传递不可的程度时,才使得教育制度化”[3]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4]。
学制就是狭义的教育制度。
当我们提到学制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一些数字,比如:我们三年的幼儿园,六年的小学、三年的初中、三年的高中、四年的大学、三年的研究生、三年的博士等。
这些数字代表的是我们的修业年限,这就是各级各类学校所包含的内容,即狭义的教育制度。
如:小学和中学,它们要去培养目标一定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它们的性质和任务是不一样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关于修业年限的问题,我们知道在历史上也曾经经历过把不同的改革,以前我们国家曾经实行过五四制,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后来我们又将其调整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之后又变成了九年一贯,这就是对修业年限的调整,属于学制改革的范畴。
学制的地位十分重要,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虽然教育制度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但如果是教育制度的核心或者是教育制度的主体,指的就是学校教育制度,,一般来说,学制是三个要素构成的: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这是我们探讨学制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去考虑到的三个要素,广义的教育制度包含两个方面,看得见的体系,设施,还有看不见的相关的规定,这些都是教育制度,这里包含了学校,因为学校是一种设施,少年宫也是一种设施,教育考试制度是一种规定。
二、建立学制的依据“教育制度是为了一小部分专门的政治家的选拔和训练”[5]要想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符合我们国家需要的学制,我们需要考虑那些因素?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的状况,其次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科技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时也提到过,这几个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对它们的反作用,这两点都是在讲社会的需要。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是在说个人的发展需要,第四,人口的发展状况,不能因为看到人就认为这是个人,人口依然是大的社会的元素,是属于社会的需求,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概况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这两点都体现出学制要考虑社会因素。
另外,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也是我们制定学制的相关的因素,当我们想要去建立一个新的学制的时候,我们要参考一下,我们国家以前都建立了什么样的学制,是否适合社会的发展,每一个学制都有时代特征的影响,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学制,如:日本的学制、美国的学制、欧洲的学制,这些学制中有没有我们国家学习借鉴的地方。
最后,从这些中我们得到从六年的小学、三年的初中、三年的高中,我们实行的是六三三学制,这个学制的确立,会受到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对义务教育阶段做出相应的规定。
中国曾经建立过五年的小学、四年的初中,也就是五四制。
这与当时我们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更早些的时候有两年的工农兵速成班,这个学制更是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两年、五年,四年、六年,三年,看起来是一些数字的变化,实际背后支撑它的是整个社会的发展。
综上,学制建立的依据有社会方面的依据、有个人的因素,最后是学制本身的因素。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原来西欧学制属双规学制,美国学制属于单轨制,苏联学制是分支型学制。
三种学制示意图[6]以阶段性教育的纵向组合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结构体系就是双轨制,以阶段性教育的横向组合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结构体系就是单轨学制,介于双轨学制与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类型就是分支型学制。
[7](一)双轨制研究分析首先是双轨学制,英法德俄都是双轨制,双轨制就是两条轨道,一条轨道给穷人,一条轨道给贵族,穷人的叫自上而下,富人的叫自下而上。
对穷人的教育是先从小学让穷人家的孩子接受教育,慢慢让其接受小学、初中、高中,这是给穷人的;给贵族的教育则是另一种,贵族最早的教育是在家里完成教育,从大学再往下使其接受教育,这就是双规学制。
在近代发展的历程中,英国最初是以家庭教育为主,当自己的孩子学有成绩的时候,这些贵族就想把他们的孩子送到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但是要进入这样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很不容易,每一个贵族进入高等学府时,未必能跟上高等教育的步伐。
于是贵族就在子女们进入高等教育前设置了预备校,这是进入名牌大学的奠基石,预备校最典型的一种就是公学,公学属于私立学校的性质。
公学对也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能力,而且要有相当好的成绩,二者的叠加,才能进入公学,而进入公学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迈入了名牌大学,这就是贵族子弟接受教育的渠道。
在英国,老百姓的子女很难接受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但民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劳动人民也只有接受教育,才能赶上工业发展的需要,进而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工人。
因此,英国专门给贫民子弟开设了新的途径,这个途径是先上小学,上中学,上完初中,这些学生没有权利进入学术型的学府里,只能进入职业学校进行学习,最终做一个合格的工人或者技术人才。
一条途径是针对贵族子弟,另一条途径是针对贫民子弟,这样的教育人们形象的称其为双轨制,典型代表的国家有英国。
(二)单轨制的研究分析另一个是单轨制,典型的代表国家是美国。
美国是殖民国家,美国的建立并没有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影响,美国所建立的学制是单轨制,即一条轨道。
美国单轨制的建立与美国的历史相关,美国的建立最初是由清教徒建立的,他们的观念是人与人之间生来平等,清教徒到美洲开辟殖民地,他们没有贵族传统,且与原著的居民打交道的是时候,也没有贵族传统,因此双轨制的教学模式就很难建立起来。
此外,美国的发展正处在欧洲启蒙运动的时候,启蒙思想源源不断的传到美洲大陆上。
因为双轨制在美国没有成长的土壤,而美国的杰出人物:杰克逊、富兰克林、华盛顿在政治运动中也渗透教育领域,这些杰出的领袖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应该从小学开始接受教育,通过考试进入到中学,再通过各种考核进入到大学,且中学分了两段,前三年是初中,后三年是高中,美国根据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办学,这就是单轨制。
单轨制体现出民主、平等的精神。
(三)分支型的研究分析而苏联和中国是分支型学制,以我国为例,我们从高中的时候就分成了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这就是我们的分支型学制。
苏联是建立全世界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在积贫积弱的情况下建立国家的,国土辽阔,各个地区的发展非常不均衡,靠近莫斯科的地区发展较好,而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发展的均不太好,因此,苏联不能像美国一样去发展,但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又想凸显出教育的民主化、平等化,就建立起了分支型学制。
分支型学制要求每个人都有上小学、初中的机会。
初中上完可以依据成绩就读职业学校,成为国家需要的技术人才;或者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去高等学府接受学术性的教育。
四、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演变在旧中国中的出现了四个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这是中国首次颁布的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学制;1904年,颁布“”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总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其智识、练其艺能”[8]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把资材阶级推上历史舞台,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它将资材阶级推向了历史舞台。
这三个学制均是以日本为蓝本。
1922年的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它是以美国为蓝本。
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这个学制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新中国的学制沿革: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1958年学制改革“三个结合”包括:“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此时,,国家开始给地方一些权力了,1985年,提出九年义务教育。
于此相关,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2006年又对义务教育法修订。
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在2013年的中长期规划中,提出扫除青壮年文盲。
又提出“两全”:“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重点建设好一批学科和一批重点学科”。
今天使得资源不均衡,在2013年,不在强调建重点,而是强调教育需要均衡发展,让优质资源共享,这就是政策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