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ppt

合集下载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1-
武 侯 祠 图 片
-22-
武 侯 祠 图 片
-23-
武 侯 祠 图 片
■ 称颂诸葛亮的诗句
-24-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修身名言,请选一个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14-
·
道出了“志”与“学”的关系,“志”是成才的前提 和基础,胸怀大志方能成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两

句话有什么作用?

点明“淫慢”“险躁”的不利之处,从反面补充论述
,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

■“文章最后一段话表达了什么?
诸葛亮劝诫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有所作为。
■ “静”与“俭”关系是怎样的?。
文题解读
《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 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的信。以此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 容,简洁明了。
诫子书
-7-
夫(fú)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dàn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
词类活用
1.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2.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3.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诫子书》课件(48张PPT)

《诫子书》课件(48张PPT)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 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 力,老大徒伤悲”。 静心想一想,你有蹉跎岁月吗?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读一读,议一议,读 懂了什么,哪些词语、 句子不理解的?
译文:
摒除杂念与干扰, 宁静专一 操守,品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俭朴节约
思考
诸葛亮几千前对儿子说的话,
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积累名言
放声朗读,找出文中你最 喜欢文章的警句。 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 一起分享吧!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 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 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 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 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 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1)解释词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 ②非志无以成学 (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 ④年与时驰 ( )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堂小结(3分钟)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 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 从淡泊宁静下功夫,最忌险躁。
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静-学 才-学
( 正 面)

子 书 证明论点
(静)非学-无才 非志-无学
比 论
修身: 淫慢-不励精
( 反 面) 证
(躁) 险躁-不治性
例: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4.引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例:可以为师矣
可译为“凭借”“依靠”
(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
年与时驰(时间,岁)月
(1)时 元方时年七岁( 当时 )
(2)意 意与日去( 意志 )
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
(3)行 夫君子之行( 品行,品德 )
三人行( 同行 )
(4)志
教师点拨(5分钟)笔记
考点:常用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况且因为一个和氏璧的缘故违背了强 大秦国意愿,是不行的)
2.引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 例:辄以水沃面 静以修身
以 译为“拿”“用”。
(就用冷水来洗脸)
3.表目的, 译为“来”、“用来”
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 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 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强调无 “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 则学无目标,必然学无所成
课前提问(3分钟)
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珍惜光阴,勉励他刻 苦学习。

《诫子书》优秀PPT课件

《诫子书》优秀PPT课件

《诫子书》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对文学创 作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有助于推动 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诫子书》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对文化交流和 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有助于推动中华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出师表》、《前出师表》、《草庐 对》等。
生平经历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投奔荆州刘表,后 投靠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作为丞相 ,他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君主,致力 于恢复汉室、统一中原。
写作背景
三国时期
三国鼎立,蜀汉偏居西南,面对内忧外患的 局面。诸葛亮为了教பைடு நூலகம்儿子,写下这封家书 。
家庭背景
诸葛亮46岁才得后诸葛瞻,对这唯一之子寄 予厚望,希望他能够成为品德与才华兼备的 人才。
,促进家校合作。
在社会教育中的应用
社区教育
将《诫子书》引入社区教育中,通过讲座、宣传等形式,提高居 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企业培训
在企业员工培训中,引入《诫子书》的道理,培养员工良好的职 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社会公益活动
在公益活动中,组织以《诫子书》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06
时代背景
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诸葛亮希望通过 家书教育儿子保持高尚品德,不为私欲所动 摇。
作品影响
文学价值
《诫子书》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是中国古代家书的代表作品,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育意义
文章强调了修身养德、淡泊名利的 重要性,对后世家庭教育产生了深 远影响。
思想意义
文章体现了诸葛亮的人生哲学和道 德准则,对于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 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
才须学也
04 才能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

《诫子书》ppt课件

《诫子书》ppt课件

夫君子之行,静以
先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核心
修身,俭以养德。 为“静”。
非淡泊无以明志, 进而阐发“静”的价值(静的正面表现:淡泊、
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达成志向。
夫 学 才 淫学 慢也 ,须则,非静不非志也 能学无, 励无 以才 精以 成须 ,广 学。“ 途径学接” --着“学,才。先”正“后志反”,的论关述系“,静核”心与是实现志向的
• 5.《诫子书》中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一句是:__非__学__无_以__广__才___,___非__志__无_以__成__学__。
• 6.《诫子书》中强调只有学习中达到心无旁骛、潜心专 一,才能成才的一句是:__夫__学__须__静_也__,___才_须__学__也___。
• 7.在《诫子书》中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 能__淫__慢___、不能__险__躁___。(用原文词语填空)
• 2.《诫子书》中告诉我们,修身养德的方法是___静___和 ___俭____。(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 3.《诫子书》中强调安贫乐道、内心澄净的千古名句是 ___非__淡__泊__无_以__明__志__,__非__宁__静_无__以__致__远____。 • 4.《诫子书》中认为,“明志”的根本前提是__淡__泊__和 __宁__静___。(分别用两字词语概括)
诫子书
诸葛亮
作者简介
•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 军事家。27岁时出山辅佐刘备,“身 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主 要功绩是促成了孙刘联盟,共抗曹魏 政权。54岁时病死五丈原。曾发明孔 明灯。
• 文学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出 师表》、《隆中对》等。
解题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8张ppt)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8张ppt)

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谆 谆

分析观点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子 情
能治性(反)
殷殷告诫: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反)
积累拓 展
积累关于“立志”“学习”“惜时”的名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头悬梁锥刺股 囊萤夜读
梳理文意
句首发 语词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行为、操守
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 养,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内心恬淡, 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梳理文意
达到 远大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表:(议论文)奏议的一种。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2、说:(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 ,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记:(记叙文)杂记。包括: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 4、铭:(称颂功德,记叙文)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 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5、序:(记叙文)赠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6、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7、传:(记叙文)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 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

语文 诫子书 课件(共20张PPT)

语文 诫子书 课件(共20张PPT)

赏析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 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 书信告诫诸葛瞻。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 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 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 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 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课堂延展
诸葛瞻的故事
带着父亲诸葛亮的劝诫,诸葛瞻也成了优秀卓越的人。诸葛亮去 世之后,魏国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绵竹。邓 艾派使者来诱降,许诺将上表请封诸葛瞻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 并斩杀使者,与其子诸葛尚率军抵抗,后英勇牺牲。
诸葛亮的个人修养与品行
关于淡泊
诸葛亮年轻时隐居的隆中 “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是一个非常适合修身养性的 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抚平 了父母早逝给他带来的心灵 创伤,也益于他养成淡泊宁 静的胸怀气度。
诫子书
导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
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文天祥
教学目标
文高解借结 的阅文助合 能读章工课 力浅大具下 。易意书注
文,,释 言提理并
子体把理反 的会握解复 谆诸文课诵 谆葛章文读 教亮主内课 诲对旨容文 。儿,,,

《诫子书》课件(共26张PPT)

《诫子书》课件(共26张PPT)

任务1:用蓝色笔作圈画,积累文化常识
作者简介
与诸葛亮有关的文化常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任务1:用蓝色笔作圈画,积累文化常识
作者简介
与诸葛亮有关的文化常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复姓
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琅琊 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 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 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 贤相”。
家喻户晓的事迹:三顾茅庐 草船 借箭 赤壁之战 空城计,他被誉为 “智慧的化身”。
本课小结
诫子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
提出论点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
证明论点
(正面) 治学: 志、静-学-才
(反面) 修身:俭、静(反面)
告诫儿子: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课后作业
1.将《诫子书》全文用白话文翻译 2.思考“任务4”中剩下的三个问题,分
享自己的看法 3.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成语或典故
任务1:用蓝色笔作圈画,积累文化常识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复姓
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琅琊 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 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 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 贤相”。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5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5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精读细研
7.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 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 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不矛盾。
(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 目的在静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 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 向上,催人奋进的。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的目标
合作探究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将复何及 宾语前置,即“将复及何”
精读细研
1.结合前面的字词分析,试着解释一下文章题目的含义。 告诫、 劝勉之义
子书
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旨在告诫、劝勉的信。
精读细研
2. 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
问候语,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问候语。运用礼貌语言,使 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尊敬。
长者多问候身体,中年人多问候事业和家庭,青年人多问 候爱情和学业,少年儿童多祝愿健康成长。
知识备查
正 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一件事一段,注意要分层次 叙述清楚,简洁清晰,语言要求准确通俗,明白如话,不要做过 多、过深的修饰,已免造成对方难于理解。
课堂检测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
A.夫 君/子之行
B.非学/无以广才 C.淫慢/则不能/励精 D.非淡泊/无以明志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句子划分节奏。一般来说,主谓 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 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 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A项中,正确的 节奏划分为“夫/君子之行”。
写作特色
②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

16 诫子书 课件(共22张PPT).ppt

16  诫子书 课件(共22张PPT).ppt
干扰,宁静专一。 是 Nhomakorabea者的目的。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节
俭来培养品德。 内心恬淡, 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明确、坚定。
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


诸 葛


情景导入
作者介绍
书法欣赏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
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成为儒家士人理想的人生规划, 而其中“修身”是基础。
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理解内容: 反面说明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
求,强调与志向是相关的。
合作探究
你认为"远"有哪些深层含义?
合作探究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这两句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 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 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 享受而分神劳力。所以“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 的基础上的美德。7和能给你
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理解本层次内容: 从反面论述:修身(诫躁) 说明了淡薄宁静的重要性。
翻译理解
疾行,指迅速逝去。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46张PPT).ppt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46张PPT).ppt

合作探究
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 别有怎样的关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 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 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读出情韵
我们如何读出文中这位慈父拳拳爱子之心呢?
这封书信虽历经千年,闪耀 着不仅是一位智者的谆谆告 诫,也是一位慈父殷殷叮嘱 与期望。所以这不仅是一封 告诫书,也是一封爱的遗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父亲是充满智 慧、立意深远、用心良苦的, 应该读得字字铿锵,读出慈 爱柔和、语重心长的语气。
合作探究
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 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 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德” 是成才的关键。

明事理,读情韵

知家训,抒胸臆
读出情韵
除了本文,还有哪些家训的力量鼓励着你呢?
1.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家训资料。 2.以书面的形式推荐你们小组喜欢的名家家训,谈谈你的理 解并阐述推荐的理由。 3.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谈谈你学完本文的认识和收获。
古人家训
博士买驴,书券三纸,尚未见一驴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朱子家训》。 今诲汝等,居家孝,事君忠,与人谦和,临下慈爱。——《贾昌朝家训》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我性不喜华靡。——司马光《训俭示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敕后主辞》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曾国藩《家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欧阳修《示子》

16 诫子书 课件(共20张PPT)

16  诫子书  课件(共20张PPT)
新课导入
能认出这幅书法作品写的是什么吗?它出自哪篇文章?
诫子书
三国·诸葛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 沂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隐居南阳隆中,后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 丞相,逝后谥“忠武侯”。诸葛亮雄韬伟略,多谋善断,备受后 世尊崇;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发明了木牛流 马、孔明灯、诸葛连驽等。
研读探究
静是修身之本

静是立志之根
静是治学之基
静是去躁之药
静是孔明活法,是诸葛亮对其人生最精辟的总结。
研读探究
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精研提高
1.为何“淡泊”才能“明志”?如何理解“淡泊”一词的含义?
只有不慕名利,不受外界诱惑的干扰,知道自己的本分、职责是什么, 才能坚定自己的志向。否则,内心纷纷扰扰,今天想这样,明天想那样, 志向就立不起来。 2.“俭”为何能“养德”?养何德?仅仅是培养节俭惜物的美德吗?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
/与日去,遂(suì)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自读课文
(1)自由练习朗读,读得顺畅。 (2)小组互读,揣摩语气,读出韵味。
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奈。 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亲的冷静与智慧。 用期望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

险躁则不能治性
“俭”强调以物质生活的低要求来实现摒除杂念、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 是对“静”的补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诫子书》 精品课件(共28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诫子书》 精品课件(共28张PPT)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 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 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 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 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 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 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 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 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随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 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益于社会,只有 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诫 子 书
诸葛亮
作者介绍
诸葛亮
1.(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书法 家、 散文家、 发明家。
2. 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3.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 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 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 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 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 《诫子书》等 。
展现自我
标准答案
第一,要经常性的静思反省。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要经常性地自我对照检查,要善于 自己发现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缺点、错误,彻底反省、检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觉中放 任自己的思想道德不足的错误,缺点泛滥。
第二、要俭朴节约。每一个善于吃苦耐劳的人,知道“锄禾”的道理,而如果不善于俭 朴节约,或者因为一时高兴而忘记了以前所遭受的痛苦,仍然会陷入不应有的错误境地。 时刻保持俭朴节约,实际上也是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对照检查自己,不因生活、待遇改 善而沾沾自喜,甚至走向腐化、堕落。从古至今,几乎每个朝代走向衰亡,都是因为没有 能够保持艰苦创业时的俭朴节约,一度挥霍无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 错误,其后果是无法弥补的。例如战国时期的吴国,吴王夫差 整天迷恋于美貌的西施,不 再理朝治和加强国防建设,结果在派兵攻打别国时,被越王勾践乘虚发兵灭掉吴国,导致 吴王夫差自杀,国人流亡的惨状。俭朴节约,时刻警醒是多么的重要啊!

部编版15《诫子书》课件 (共37张PPT)

部编版15《诫子书》课件 (共37张PPT)
15 诫 子 书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 词和虚词。(重点) 2.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赏析精彩论点,积累 名言警句。(重难点) 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难点)
“诫”是“告诫、劝勉”的意思。“子”在文中 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是古代一种应用性文 体。以“诫子书”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 洁明了。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使学习 有所成就。 精析:从立志方面来谈,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性。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 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于是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可 悲地守着贫寒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精析:对爱子反复告诫,人生短暂,要珍惜时光,刻苦 学习。
(2016·山东聊城中考,12分) 阅读【甲】【乙】两文, 完成下面问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 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 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 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 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依__靠__屏__除__杂__念__和__干__扰__来__修__养__身__心__,__依__靠__节__俭__来__培__养__自__己____ _的__品__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①淫慢:放纵懈怠。②励精:振奋精神。③接 世:接触社会。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5张PPT)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5张PPT)

结局问题
总结论题 提出号召 诚恳告诫
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谆


分析观点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教 诲 、 无
能治性(反)
限 期

殷切叮咛: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1.根据本课内容,解释下列红色字体的词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__连_词__,__表__目__的_,__来__。______ (2)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精:__振__奋__精_神____________
古文探究
①年与时驰(chí):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②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③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④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⑤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⑥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用庄重、慈爱的语调读出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之情。 本文朗读节奏划分 示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 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整体感知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 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薛谈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 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 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整体感知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志:以俭养德 学:以静求学 才:以学广才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 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 “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学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题: 诫子书: 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文学常识: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是中国历 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本文选自 《诸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听读课文:
要求: 标出生字词,并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 语气、语调等。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许 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 节奏感强,文章用语简明,用意 却很深刻。
诸葛亮几千前前对儿子说的 话,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 何理解?
3、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 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 理或事实均可)?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B无论做人 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 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 “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为下列划线字词注音: fú 1、夫君子之行 dà n 2、非澹泊无以明志 n 3、淫慢则不能励精 yí 4、险躁则不能治性 zà o 5、遂成枯落 suì lú 6、悲守穷庐
疏通文意:
1、独自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设置与探究: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 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 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 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 永远静止。(席勒)
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 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 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 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 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 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 (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 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 存高远(诸葛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