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意义+研究区概况

合集下载

论文研究区概况怎么写

论文研究区概况怎么写

论文研究区概况怎么写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对企业健康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利税40%、就业机会75%的中小企业,现阶段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对外贸易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或策略2.探究中小企业的出口路径的意义中小企业能在国际市场大显身手,也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扩大企业市场,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困难,可以利用出口获得发展资金,也可以吸引海外风投基金或者吸引外资合股以及从海外资本市场出口型中小企业是近年来我国贸易增长的中坚力量,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其发展越来越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对企业、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对于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目前产业集群发展的现阶段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集而不群,大而不强,缺乏整体协调发展的支持体系和战略部署。

这一点,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尤为凸显。

目前我国对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研究还不多见,远远落后于实践中的需要。

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以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高集群应对风险能力及集群竞争力为目标2.国内外研究现状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3.选题研究的内容: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一)广电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二)员工配置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三)广电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一)机遇1、拓展电视传播的新渠道2、增强电视传播的互动性3、扩大电视传播受众群体(二)对策1、加快广电网络的改造2、开办内容新颖的节目3、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关于巢湖水文地质特征的研究

关于巢湖水文地质特征的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关于巢湖水文地质特征的研究*名:**学号:**********专业:12土木辅修院系: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指导老师:**职称学位:助教/硕士完成时间:2014.03安徽新华学院2012届辅修土木工程毕业论文(设计)教务处制安徽新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独创承诺书本人按照毕业论文(设计)进度计划积极开展实验(调查)研究活动,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调查)记录,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参考文献资料外,论文(设计)中所有数据均为自己研究成果,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工作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关于巢湖水文地质特征的研究摘要合肥市是安徽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较严重缺水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使其与水资源之间的危机矛盾日趋严重。

为了解决居民用水问题,省市联动、统一调配,合肥市将从大别山区引水入库,使其有效的保障了省城大建设和市民生活用水。

虽然水资源匮乏,但境内的大水缸并未完全得到利用,因而出现合肥人抱着巢湖这一大水缸却要向其他区域借水这一困窘。

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由于经济过快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而巢湖是我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又是合肥最重要的水源,可是却日趋严重,由于经济的过快发展越来越多的污水的排入巢湖,使巢湖成了合肥的污水汇集处即作为纳污水体,同时又受下游巢湖闸的阻隔影响,导致其水体交换能力变差,使巢湖污染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巢湖污染对其周边的地下水产生影响和范围做出判断,并对巢湖周边的地质做简单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巢湖污染;地下水;地质特征The study of hydrological ge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chao hu lakeAbstractHe fei is the capital city of an hui province, is also a city of severe water shortag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with more and more serious crisis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water resource. Linkag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esidential water, provinces and cities, unified deployment, he fei will be from Da Bie Shan Ou diversion into the Treasury, the effective guarantee of the provincial capital construction and the residents living water. Although scarcity, but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the big tank has not fully get use, thus in he fei people holding the chao hu a large tank is borrowed from other areas of water the embarrassment.Becaus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in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rought by the economic rapid development, and chao hu lake is one of the five largest fresh water lake in China,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ter source of he fei, bu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due to the ?Key Words:Chao hu lake pollution; Groundwater;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目录1 引言 (1)1.1研究目的意义 (1)1.2研究内容 (1)1.3研究方法 (1)2研究区域概况 (1)2.1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概况 (1)2.2地形地貌 (2)2.3水文气象条件 (2)2.3.1气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一、引言地质调查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地质历史和地质现象的重要手段,对于了解地质环境、资源分布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某一特定区域进行地质调查,并提供相关数据和分析结果,以期为该地区的发展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本次地质调查的研究区域位于某省的东部,总面积约为xxxx平方公里。

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包含了山地、丘陵和平原等不同地貌类型。

气候上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较丰富。

三、地质背景1. 地质构造研究区域位于某省的XX断裂带附近,是一个地质构造活跃的区域。

该断裂带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断层和褶皱,对地质构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岩性组合研究区域主要由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

沉积岩主要包括砂岩、泥岩和灰岩,形成于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海相沉积环境。

变质岩主要为片麻岩和片岩,形成于古生代的构造变形作用。

四、地质资源1. 矿产资源研究区域存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炭、铁矿石、铜矿石等。

其中,煤炭资源是该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广泛且储量丰富,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水资源研究区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

地下水主要储存在砂砾层和砂岩中,水质较好,可供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

地表水主要来自于降水和河流,对农业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估1. 地震风险研究区域位于某省的地震活动带上,地震风险较高。

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和断裂带的活动性,我们对该地区的地震风险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灾措施。

2. 滑坡和泥石流风险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和降水较多,研究区域存在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

我们通过对地质条件和降水情况的综合分析,评估了该地区的滑坡和泥石流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建议。

六、地质环境评价1. 地质景观研究区域拥有丰富多样的地质景观,包括山地、峡谷、溶洞等。

这些地质景观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吸引游客并带动当地经济增长。

1研究区概况与试验布设

1研究区概况与试验布设

1研究区概况与试验布设1. 1 研究区概况采样地点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六铁乡增建村马桑坪,坡向西南,属于中山(二半山)农业耕作区,年均气温14.7℃,其中7月均温20.9 ℃,1月均温6.6℃;年降水量1100 mm,其中90%分布在5~10月的雨季;无霜期约345 d。

试验地海拔1400~1485m,面积12 hm2,坡度25˚。

土壤为褐红壤,母质为玄武岩风化形成的坡积物和残积物。

土壤风化彻底,砾石少,质地粘重,辟为坡耕地后,顺坡耕种多年,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试验开展前土地因退化已弃耕。

于1994年对弃耕地采取双行固氮植物篱培植和坡改梯措施,经过2 a的土壤培肥和水土保持,1996年开始种植农作物,主要农作物有土豆、玉米、甘薯、桑树等。

1. 2 试验布设1994年在马桑坪试验站建有15个5 m×20 m(坡面距离)的标准径流小区。

实验小区之间用水泥墙隔开以免相互干扰。

共设有10个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双行等高植物篱实验小区,9个植物篱+农作物(T1处理)和1个植物篱+桑树(T2处理)。

另外,设有3个坡耕地改造后的梯地(坡改梯)(T3处理)实验小区,田块中作物种植玉米、绿豆。

同时,设有2个坡耕地实验小区作为对照(CK处理),田块中种植作物玉米、绿豆。

2 研究方法2.1 样品采集于2007年6月下旬采集0~30cm的耕作层土壤样品。

T1和T2处理的10个实验小区中,每个小区取25个土样,共采集250个土壤样品;坡改梯(T3处理)2个实验小区中采集50个土样,坡耕地(CK处理)3个小区采集15个样品。

15个实验小区共采集315个土壤样品。

2.2分析方法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水合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进行测定;土壤全氮采用高氯酸—硫酸快速消化、扩散定氮法进行测定;水解性氮采用碱解扩散法进行测定[24]。

2.3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实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及Microsoft Excel2010进行分析不同处理(T1、T2、T3和CK)之间土壤养分显著性检验及绘制图表。

国土空间背景下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优化策略研究—以辽宁省新民市为例

国土空间背景下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优化策略研究—以辽宁省新民市为例

国土空间背景下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优化策略研究—以辽宁省新民市为例摘要:国土空间的综合协调发展对于国家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其中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的现状评价及布局优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本文以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民市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探寻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为新民市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永久基本农田:耕地;布局优化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1.1研究区概况新民市隶属于辽宁省沈阳市,位于辽宁省中部,辽河下游平原地区。

区域面积3318平方公里,约占沈阳市全域面积的四分之一。

下辖4个乡、20个镇、4个街道;有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民市东与沈阳市于洪、新城子两区交界,北与彰武、法库两县毗连,西与阜新、黑山两县接壤,南与辽中县为邻。

新民市共有18个少数民族。

汉族人口占92.5%;满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朝鲜族人口较多,分别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6.77%、17.98%、8.04%、7.64%、5.24%;彝族、壮族、苗族、维吾尔族、藏族、布依族、达翰尔族、白族、土家族、鄂温克族、傣族、土族和羌族13个民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0.33%新民市为辽河冲积平原。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北部边界一带海拔在50米以上,向南逐渐降低,最低点在金五台子乡南部一角海拔19米。

依地势把全境分为各具不同特点的四个地区:一是北部低丘区,海拔35-55米;二是辽河以东平原区,为冲积平原,海拔22-49米;三是柳绕沙碱区,为冲积倾斜平原,海拔30-62米;四是辽绕低洼区,为绕阳、辽、柳河冲积平原,地面以细粉砂为主。

截至2021年1月,全市人口总数670,000人。

平均人口密度:209.9人/平方公里,其中城区人口密度:2541人/平方公里。

1.2数据来源本次研究的土地利用数据主要来源于新民市第三次土地调查更新成果,文本数据主要来源于新民市相关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等。

陇西地区第四纪黄土物源研究

陇西地区第四纪黄土物源研究

陇西地区第四纪黄土物源研究陇西地区第四纪黄土物源研究引言:第四纪黄土是指在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时期,由风力在地表堆积的黄土。

陇西地区作为中国黄土分布的典型地区之一,黄土层发育古老,且保存完整。

了解陇西地区第四纪黄土的物源是研究该地区风成地貌和环境演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陇西地区第四纪黄土的物源进行研究,探讨其形成机制和地质意义。

一、研究区域概况陇西地区位于中国甘肃省东南部,东临秦岭,西接巴山,南临秦巴山区,北濒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陇西地区地势起伏,坡陡谷深,多山丘和山脊,黄土地貌发育较为完整。

二、陇西地区第四纪黄土的特点陇西地区第四纪黄土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山地之间,层厚较大,一般都有几十米到数十米不等。

黄土颜色呈黄褐色至黄色,质地较为坚硬。

三、物源分析的方法和结果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物源分析方法,包括地球化学分析、矿物组合分析以及粒度分析等。

通过对黄土样本中的元素组成、矿物组合以及粒度特征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陇西地区第四纪黄土的物源主要是来自周边山地的风化作用。

黄土中富集了铁、铝等元素,反映了山地风化物质的输入。

2. 矿物组合分析显示,陇西地区第四纪黄土的主要矿物成分包括石英、长石和云母等。

其中,石英含量最高,约占总矿物的80%以上。

3. 粒度分析结果显示,陇西地区第四纪黄土的颗粒大小主要集中在10-30微米之间,呈现较为均匀的分布。

四、物源解释和分析根据以上物源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物源解释和分析: 1. 随着第四纪气候变干,受风化剥蚀的影响,周边山地的风化物质逐渐通过风力搬运到陇西地区,堆积成黄土。

2. 矿物组合的结果表明,主要的黄土物源是石英,这与周边山地的石英岩风化有关。

在风力作用下,碎屑颗粒被风力搬运到陇西地区。

3. 黄土颗粒大小的均匀分布说明黄土是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沉积的,地表水体的影响较小。

五、地质意义陇西地区第四纪黄土物源研究对于认识该地区的环境演化以及黄土地貌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区概况——精选推荐

研究区概况——精选推荐

3 研究区概况3.1保护区性质连城自然保护区于2001年4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建立了甘肃连城省级自然保护区并设管理局,2005年7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晋升为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本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天然青杄、天然祁连圆柏森林生态系统,及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3.2自然地理概况3.2.1地理位置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永登县境内,距永登县城65 km,距兰州市140 km,是距兰州市西部最大、最近的一片天然林区。

地理坐标为东经102°36′~102°55′,北纬36°33′~36°48′。

保护区东以永登县民乐乡普贯山为界,南接青海省乐都县,西北与青海省互助县北山林场为邻,东北与天祝藏族自治县古城林场相连。

其总面积47930 hm2,其中核心区14 223.1 hm2,缓冲区13 189.4 hm2,实验区20 517.5 hm2。

黄河流域湟水之主要支流大通河纵贯全区,流经本区35 km,在大通河两侧,鱼骨状排列着岗子沟、小岗子沟、指南北沟、吐鲁沟、竹林沟、棚子沟、西寺沟、铁城沟、小杏儿沟、天王沟、苏都沟、水磨沟等较大沟系。

3.2.2地质地貌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东部祁连山地与陇中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也是祁连山山脉东延与陇西沉降盆地间交错的过渡区,在大地构造上属北部祁连山加果东地槽,由于第三纪喜马拉雅山地显著降升,产生西北至东南和东北至西南二组断裂,形成皱褶断块。

保护区地貌表现为石质山地与黄土丘陵交错分布。

地形特征可概括为“两山夹一河”。

山川相通,山岭相望,丘壑纵横。

海拔由东向西逐步升高,表现为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最低处海拔1870 m,最高出张家俄博海拔3616 m,相对高差为1746 m。

根据地形特征,保护区内分为三种地形:西部河北部石质山地、东部黄土丘陵地、大通河河谷地。

其中石质山地,坡度在45°以上,海拔在2 000~3 600 m之间。

内蒙古河套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

内蒙古河套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
内蒙古河套平原原生高砷地下 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
01 一、背景介绍
目录
02 二、研究目的
03 三、研究方法
04 四、研究结果
05 五、结论与展望
06 参考内容
一、背景介绍
内蒙古河套平原位于我国内陆北部,是一个广袤的平原区域。该地区地势平 坦,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棉花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然而,随着工业化、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河套平原部分地区,高砷 地下水的出现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困扰。因此,开展内蒙古河套 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形成机理:通过对河套平原地质结构、气象水文条件以及地球化学过程 的分析,发现高砷地下水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变 化、地质运动和地球化学过程对高砷地下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人类活 动如农业施肥、工业废水排放等也会对地下水产生一定影响。综合分析表明,河 套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形成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2、实验分析:对采集的地下水样品进行化学分析,测定其中的砷含量、以 及其他相关理化指标,如pH值、总硬度、溶解氧等。
3、数据处理:运用GIS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可 视化,绘制高砷地下水分布图,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深入探讨。
四、研究结果
1、高砷地下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河套平原的高砷地下水主 要分布在平原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这些高砷地下水 多数位于潜水层中,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较弱。
4、水稻系统中砷的富集机制
水稻对砷的吸收和富集主要受土壤中有效态砷含量、土壤pH值、气候条件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中有效态砷含量与水稻中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r=0.75),表明土壤中有效态砷是水稻吸收和富集砷的主要来源。此外,气候 条件也对水稻系统中砷的富集有重要影响。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水 稻对砷的吸收和富集能力增强。

地理区域分析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地理区域分析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地理区域研究的意义和内容教案内容分析区域是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我国三大自然区、三个经济地带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学生对我国商品农业区域、农业低产区、水土流失地区、能源基地、城市新区等区域特点、区域开发与保护等内容有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而设立的理论研究性内容。

本单元是对本册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对地理区域研究方法的总结。

设置本单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透过大量、具体的地理现象看到其本质,并且能够站在一定理论高度上重新审视地理区域,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虽然学生在前面学习中,曾接触到众多各具特色的区域,但把区域作为一个概念抽象出来进行认识和研究其特点,对学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

此外,地理区域研究作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其意义和内容也是高中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因此教材第一课以地理区域研究的意义和内容为题,主要介绍了区域及其特点、区域研究的意义及内容两部分知识。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区范围,它具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由于其内部特定性质和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毗邻地区。

区域的概念和特点是抽象的,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教材第一部分采用了学生分析干旱区和湿润区的方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在此,教材明确指出: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用不同的指标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果仅以一种指标来划分的区域叫做单一特征区划,如果用综合多种指标来划分的区域则为综合区划。

分析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是揭示地理区域特点的关键,了解地理区域特点是理解区域发展条件的基础,而了解区域发展条件又是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前提。

教材第二部分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思路,并用很大篇幅从感性、理性两个层面上分别介绍了区域研究的详细内容。

这样可使学生对区域地理研究的内容有个比较具体的认识。

教案目标1.认识区域的概念和主要特点,掌握区域研究的具体内容。

地理科学专业论文 基于遥感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地理科学专业论文 基于遥感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基于遥感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学院名称地理与规划学院专业名称地理科学学生学号12345678学生姓名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教授姓名助理指导老师老师姓名202X年X月摘要本文利用丰城市2010年landsat5 TM影像数据,运用遥感数据温度反演和监督分类等数据分析手段,综合研究丰城市地面温度分布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关性。

得出城市下垫面及人工热源等因素与城市地面热力场分布息息相关,而水体及城市绿化面积对城市热效应有积极缓解作用等结论。

最后将之与北方大城市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情况相比较,总结出南方中小城市的热岛效应的特点,即热岛效应相对较轻,市中心与郊区温差存在但相对较小,河流与植被对其的影响非常显著。

由此可见,丰城市今后的城市规划发展,应直视城市热岛问题,合理布局城市各项工程用地建设,切实践行城市可持续发展所提倡的“生态城市”建设,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力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关键词:遥感;热岛效应;土地利用;南方中小城市;丰城市AbstractThe Fengcheng City 2010 landsat5 TM image data,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of temperature inversion and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data analysis method,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Fengcheng City grou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urban land use types of correlation. That urban underlying surface and artificial heat sources and urban ground thermal field distribution have closely relation, and water and urban greening area of urban heat effect is positive the alleviation effect conclusion. Finally compared with the big cities of the north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research,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n medium-sized and small cities in the south.The heat island effect is relatively light, downtown and suburban temperature difference exists but is relatively small, rivers and vegetation on the effect is very significant. Thus, Fengcheng City Urban Planning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hould be open urban heat island, reasonable layout of urban projects in the construction, cut practice for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vocated by the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formulate rational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strive for the unity of the artifi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Key words: RS;urban heat effect;land use;Medium-Small-Sized Cities in the Southern China;Fengcheng City第1章绪论1.1 研究意义及背景在全球变暖和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出现了高强度的城市热岛效应,特别是城市局部地区温度居高不下,给城市居住人口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绪论的研究区域概况

绪论的研究区域概况

绪论的研究区域概况
绪论是一篇论文的开端,是整篇论文的引言和概述,是一篇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术研究中,绪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研究背景和意义;2.研究的目的和研究问题;3.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4.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
5.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综述。

绪论的撰写对于整篇论文的质量和成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介绍,更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因此,绪论的研究区域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在绪论的研究中,学者们通过对文献和实证研究的分析和总结,探讨了绪论的作用、撰写方法、策略和技巧等方面的问题,以期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 1 -。

地理区域分析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地理区域分析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地理区域研究的意义和内容教案内容分析区域是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我国三大自然区、三个经济地带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学生对我国商品农业区域、农业低产区、水土流失地区、能源基地、城市新区等区域特点、区域开发与保护等内容有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而设立的理论研究性内容。

本单元是对本册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对地理区域研究方法的总结。

设置本单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透过大量、具体的地理现象看到其本质,并且能够站在一定理论高度上重新审视地理区域,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虽然学生在前面学习中,曾接触到众多各具特色的区域,但把区域作为一个概念抽象出来进行认识和研究其特点,对学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

此外,地理区域研究作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其意义和内容也是高中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因此教材第一课以地理区域研究的意义和内容为题,主要介绍了区域及其特点、区域研究的意义及内容两部分知识。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区范围,它具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由于其内部特定性质和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毗邻地区。

区域的概念和特点是抽象的,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教材第一部分采用了学生分析干旱区和湿润区的方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在此,教材明确指出: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用不同的指标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果仅以一种指标来划分的区域叫做单一特征区划,如果用综合多种指标来划分的区域则为综合区划。

分析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是揭示地理区域特点的关键,了解地理区域特点是理解区域发展条件的基础,而了解区域发展条件又是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前提。

教材第二部分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思路,并用很大篇幅从感性、理性两个层面上分别介绍了区域研究的详细内容。

这样可使学生对区域地理研究的内容有个比较具体的认识。

教案目标1.认识区域的概念和主要特点,掌握区域研究的具体内容。

《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范文

《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范文

《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荒漠草原地区的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荒漠草原作为典型的生态系统,其水文循环和生态平衡对区域气候、生物多样性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内蒙古荒漠草原位于我国北方,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该地区的小流域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征,是研究生态水文过程的重要区域。

研究区地貌类型多样,包括固定沙地、流动沙地、裸岩等,这些地貌类型对小流域的水文循环有着显著影响。

此外,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也较为丰富,是多种野生动物和植物的重要栖息地。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实地考察、遥感技术、水文模型模拟等方法,对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综合研究。

首先,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收集气象、水文、地质等基础数据;其次,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表覆盖信息,分析植被分布及变化;最后,建立水文模型,模拟小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分析水循环、土壤水分、植被与水资源的相互关系。

四、研究结果(一)水循环特征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的水循环过程受到气候、地貌和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该地区的水循环呈现出蒸发强烈、降水量小、地表径流少的特点。

其中,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显著,植被覆盖度高的区域,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渗透增加。

(二)土壤水分变化小流域内土壤水分的分布和变化受到地形、植被和气象因素的影响。

干旱季节土壤水分蒸发较快,土壤含水量较低;而湿润季节则相反,土壤含水量较高。

此外,植被类型和覆盖度也会影响土壤水分的分布和变化。

(三)植被与水资源的关系该地区植被与水资源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植被通过吸收和蒸腾作用消耗水资源;另一方面,植被的存在也有助于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地表径流和风蚀。

此外,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可以促进植被恢复和水资源保护。

《2024年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研究》范文

《2024年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研究》范文

《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阴山北麓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样地观测、数据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了该区域的群落特征。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意义,随后详细描述了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过程,最后分析了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和土壤特性等,旨在为荒漠草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意义阴山北麓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脆弱。

荒漠草原作为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防止沙漠化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荒漠草原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因此,对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为荒漠草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样地观测、数据分析等方法,对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的群落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1. 实地调查:对研究区域进行实地踏查,了解当地的气候、地形、植被等情况。

2. 样地观测:设置样地,对样地内的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进行观测和记录。

3.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群落特征的相关结论。

三、群落结构特征1. 物种组成: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的物种组成较为丰富,主要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小半灌木等。

其中,优势种为旱生植物,如沙棘、沙柳等。

2. 群落分布:群落分布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和生态梯度。

不同地域的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以草本植物为主,灌木和小半灌木为辅的特点。

3. 空间格局:群落在空间上呈现出斑块状分布,各斑块之间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存在差异。

这种空间格局与地形、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四、物种多样性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的物种多样性较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种类丰富:包括多种草本植物、灌木、小半灌木等。

《土默川平原东部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与应用》范文

《土默川平原东部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与应用》范文

《土默川平原东部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与应用》篇一一、引言土默川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与水资源丰富区,其地下水资源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土默川平原东部地下水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以期为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土默川平原东部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势平坦,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该地区以农业为主,同时也具备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然而,随着近年来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地下水开采量逐渐增加,使得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成为一项迫切任务。

三、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本文采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研究。

该方法以地下水动力学原理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地下水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等优点。

具体步骤如下:1. 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水文地质参数等数据,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2. 确定模型参数。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模型的渗透系数、给水度、储水系数等参数。

3. 设置边界条件。

根据区域边界条件和地下水补给、排泄情况,设置模型的边界条件。

4. 模拟地下水运动过程。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立的数值模型进行求解,模拟地下水运动过程。

四、土默川平原东部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对土默川平原东部的地下水进行了详细的模拟研究。

首先,我们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和水文地质参数,建立了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接着,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模型的渗透系数、给水度、储水系数等关键参数,并设置了模型的边界条件。

最后,我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立的数值模型进行求解,模拟了该地区地下水的运动过程。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通过对土默川平原东部地下水的数值模拟研究,我们得到了该地区地下水流动的速度、流向以及分布规律等信息。

通过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地下水开采与保护的可行性措施,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研究》范文

《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研究》范文

《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研究》篇一摘要本文对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通过实地调查、样方分析、生态学原理等方法,对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的植被结构、物种组成、群落分布及生态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阴山北麓地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其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和环境意义。

该区域因干旱、风沙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对该区域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的研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概况阴山北麓地区位于我国内蒙古中西部,是一个以干旱和半干旱为主的荒漠草原区。

该区域气候特点为降水稀少、温差大、风沙活动频繁。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荒漠草原群落。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与样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的植被结构、物种组成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同时,结合生态学原理和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对群落的分布和生态功能进行深入探讨。

四、群落特征分析1. 植被结构: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的植被结构以草本植物为主,包括少量的灌木和半灌木。

其中,草本植物具有耐旱、耐寒的特点,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生存。

2. 物种组成:该区域的物种组成丰富,但多数为适应干旱环境的耐旱性物种。

常见的植物包括:驼绒藜、狗尾草等。

3. 群落分布:在阴山北麓的各个子环境中,群落分布有所不同,呈现显著的生态位分化现象。

这种分化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4. 生态功能:该区域的荒漠草原群落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该群落也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

五、结论与讨论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的群落特征主要表现为耐旱性强的草本植物为主,物种丰富但以适应干旱环境的为主;群落分布呈现显著的生态位分化现象;该群落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导致群落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陕西省人口分布及其特征研究PPT课件

陕西省人口分布及其特征研究PPT课件
陕西省人口分布及其特征研究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学术研讨会
.
1
摘要
▪ 以陕西省十一个市(区)人口分布的数量、素质和结构为主要资 料,应用文献分析方法,对陕西省人口分布特征进行相关性研究, 阐述了陕西省不同区域人口分布的差异性及人口分布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促进陕西省人口合理分布的合理化建 议,对揭示和解决陕西省人口分布特征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
2
目录
content
.
3
1.研究区概况
▪ 陕西省位于中国的西北内陆腹地,是我国
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其省会设于西安,
临于黄河中游和长江上游,她地处于
105°29′E~111°15′E和31°42′N~39°35′N
之间,东边是山西和河南,与山西仅是一
条黄河之隔,西边紧靠宁夏、甘肃,南部
是四川省、重庆市和湖北省,北边与内蒙
数的多少。

第二,从图表可以看出各市(区)平均每户人数却是相差很小,每户基本
上都有3-4人,说明我省的家庭人口规模有传统的大家族式逐渐向核心家庭转
变,这也符合我省的人口健康增长规律。

再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来看,全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8‰,
各市(区)差异性还是比较大的。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榆林市,为5.30‰,
.
5
2..陕西省人口分布 现状特征
▪ 2.1 人口分布现状特征 ▪ 2.1.1 人口数量地区分布不均
单位:万人 1000
855.29 800
600
532.1
492.86
400
373.67
341.84 335.69
219.81
263.36 234.19

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综述

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综述
中国现代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
目前国内外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的比较研究尚显不足,缺乏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对比分析。
研究空白与不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现有的研究多侧重于某一特定领域或地区,而对跨学科、跨地域的综合性的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相对较少。
尽管遥感和GIS等空间分析技术在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在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技术仍有待提高和完善。
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国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历史悠久,主要涉及风水、园林、建筑等方面。以苏州的“江南水乡”为例,其研究重点在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注重地方特色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
中国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
中国现代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主要涉及乡村旅游、土地利用、自然保护区等方面。以浙江的“农家乐”为例,其研究重点在于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同时注重地方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国内外比较研究
综合性研究
研究方法与技术
04
研究区域概况与案例分析
研究区域概况
地理位置
研究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包括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
气候条件
研究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较为充沛。
土地利用状况
研究区域以农业用地为主,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同时,农村居民点也较为分散。
01
02
应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乡村规划和建设中,为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同时还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
研究展望与未来方向
06
参考文献
陈英等. 2017. 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格局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31(11): 73-8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湿地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众多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生长在潮汐带及海陆相接的河口带的红树林是地球上具有很高生产力和极多生物多样性的湿地类型之一,它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向海洋生态系统过渡的重要生态系统。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是全球四大湿地生态系统中最具特色的一个,也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有“海上森林”之称,是唯一的水生森林生态系统,是关键的碳库。

此外,由于红树林独特的生态学特性,红树林还是研究海岸变化或海平面升高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全球环境、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成为了国际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保护的主要对象。

近年来,由于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许多海岸地区从事养殖业所进行的围垦工程,已经造成大片的红树林迅速消失。

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估计,在过去的20 年中,有超过1/4 的红树林在超负荷的水产养殖业、薪炭与木材工业、城市化和污染的压力中消失,并且目前仍以每年约 1.1%的速率递减,等同于热带雨林的消失速度。

据国家海洋局2003 年统计,20 世纪50 年代中国红树林面积约5.5 万hm2,至2002 年,红树林面积已不足 1.5 万hm2,减少了73%,尤其在南中国海地区,其约占世界28%的红树林,平均年损失率达1.7%,比全球平均损失率高35%。

因此,对于红树林湿地的研究与保护已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普遍关注的环境资源热点之一。

红树林群落的空间格局,即红树林群落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是研究红树林湿地功能和动态的基础。

要对红树林湿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管理,除了必须准确摸清其分布和面积之外,还要清楚红树林群落内部的空间格局。

及时准确地掌握红树林群落的空间格局,可以揭示红树林湿地变化的动因、规律和机制,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管理以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海岸潮间带的耐盐性木本植物群落,由于温暖洋流的影响,有的可以分布到亚热带,有的因潮汐的影响,也可分布于河口海岸和水陆交叠的地方,在最高潮边缘而具有水陆两栖现象。

全球红树林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最北可达北纬32°,最南可达南纬33°。

红树林具有极大的经济、社会、生态价值,它能够防风护堤,稳固海岸线,净化水质,为当地居民提供重要的森林产品与社会服务,包括鱼虾繁殖和饵料基地,作为食用、药用、燃料以及建筑材料等,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发展生态旅游、开展科学研究、维持海岸带生态平衡以及减灾等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们对红树林的砍伐和侵占,水文条件的改变,水域污染和气候变化等诸多原因,红树林资源数量正在急剧减少,甚
至可能超过了内陆地区热带森林植被破坏的速率。

红树林与珊瑚礁、上升流、海岸湿地并称为最具生命力的四大海洋自然生态系统,是国际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对象。

红树林有发达的支柱根,独特的呼吸根和“胎生',繁殖方式,生长环境条件较为特殊。

由于其独特的生态学特性,红树林已成为近年来海岸线变迁和海平面升高的重要研究载体之一,对地球环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管理,必须准确摸清其分布、面积、植物组成和结构等现状以及各时期的变化情况,也就需要准确编制红树林分布和类型结构图。

由于红树林分布于地势开阔平坦的潮间带浅滩,传统的实地调查方法难以进行,利用常规手段对红树林湿地进行准确定位和描绘费时费力,且周期长,时效性差。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红树林湿地监测,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和人力、财力、物力,并且通过光谱与纹理分析能够增加植被分类精度,从而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制图。

遥感技术也常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结合,实施长期的环境变化监测制图,建立森林资源信息数据库。

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深圳湾北岸,区域范围在北纬22°30’- 22°32’,东经113°56’- 114°3’之间,总面积3.68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红树林保护区,也是我国唯一处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内外对于深圳福田红树林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从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管理、红树林群落分布、红树林湿地价值评估、红树林湿地鸟类研究、红树林湿地植被的恢复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成立了几年,但是我们对于保护区范围内的红树林保护成效缺乏直观的认识,对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状况缺乏深入的了解,缺乏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景观动态变化研究。

在己有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研究中,红树林湿地保护和管理、发展规划等方面大多是采用描述性的方法,缺乏科学具体的数据支持且论述泛于表面,给红树林湿地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深圳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果,本文通过遥感技术监测红树林湿地,结合景观格局指数与森林破碎化模型,对比分析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内不同区域在红树林覆盖面积及景观空间模式等方面的时空动态变化并分析其演变原因,把握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的情况和趋势,探索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提出对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策,指导红树林湿地恢复规划的制定,为深圳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推进福田红树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使其各项效益得到最大发挥。

2.1研究区概况
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地处深圳湾东北岸,东起深圳河口,西至车公庙,呈带状分布,长约9 km,直线距离约为7 km。

1984 年 4 月,广东省政府在此成立
了福田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 年 5 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红线面积367.64 hm2,是全国唯一地处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截止2011 年,自然保护区内植物有51 科127 属140 种,其中自然分布生长的真红树植物有 4 科5 属 5 种,半红树植物有 2 科 2 种,主要为秋茄、木榄、桐花树、白骨壤、海漆、老鼠簕等,此外还有从海南引种的真红树植物2 科 4 属8 种,半红树植物 1 科 1 属 1 种,从澳大利亚引进的 1 科 1 属1 种。

1998 年鸟类调查结果约有189种,其中陆鸟9 目28 科57 属89 种,水鸟9 目16 科51 属100 种;至2010 年,深圳市观鸟会在区内监测到的鸟类约有112 种,卷羽鹈鹕、白肩雕、黑脸琵鹭、黑嘴鸥等23 种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

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水文区别于陆地生境和水生生境,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形成了红树林的独特物理化学环境。

影响深圳湾的河流主要是深圳河,年径流丰富,约为1000~9000 m3在深圳湾北岸注入的河流还有新洲河、布吉河、大沙河、凤塘河及深圳市政排水沟渠等\其中新洲河全长 5 070 m,河面宽12~53 m,积水面积20.16 km2,日均流量 3.6 万t,50 a 一遇洪峰流量为212 m3/s。

南岸有香港的元朗河、锦田河、红河桥河和屏山河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河流淡水较为充足。

深圳湾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

根据深圳赤湾水文站资料,深圳湾平均潮差1.36 m,大潮离高潮时潮差为3 m,低高潮时,潮差仅0.5 m,平均高潮位0.41 m,平均海平面-0.26m,平均低潮位-0.96 m,最大潮差3.44 m,平均潮差1.37 m。

深圳湾潮流特征基本呈典型往复流,潮流多表现为沿岸流,流向大体上与等深线相平行,或与水槽走向相一致,平均涨流潮历时均小于落潮流历时,涨落潮流的流速在1 kn 左右,余流主要受径流所控制,在10 m 深区域,则为风场所控制。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由于填海造陆及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福田红树林的面积快速减少,同时,城市污水直接排入保护区内的情况加剧,原住居民及外来流动人员在基围鱼塘内和红树林岸边从事海产品养殖、养猪等生产活动,区内水体环境污染严重,外来入侵植物侵入,红树林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出现明显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