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机器人控制

合集下载

并联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

并联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

并联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在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并联机器人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机器人,具有高精度、高刚性和高自由度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装配、焊接、演示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深入探讨并联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以满足并联机器人在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1. 智能控制系统概述智能控制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算法和技术实现机器人自主感知、决策和执行任务的能力。

对于并联机器人而言,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考虑到高精度控制、动力学建模、运动规划和碰撞检测等方面。

2. 高精度控制高精度控制是并联机器人应用的关键要素之一。

通过采用高分辨率的传感器和先进的控制算法,可以实现机器人对于位置、速度和力的精确控制。

此外,还需要考虑机器人本体和传感器的刚性,以减小误差对控制精度的影响。

3. 动力学建模在并联机器人的智能控制系统中,准确的动力学建模是实现高效力控制和优化轨迹规划的基础。

通过建立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可以预测机器人的响应和行为,并根据实时输入的传感器数据进行调整。

传统的建模方法包括牛顿-欧拉方法和拉格朗日-迭代方法,而基于机器学习的建模方法也在逐渐得到应用。

4. 运动规划运动规划是并联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考虑机器人的自由度、约束条件和目标任务,可以确定机器人的最佳运动路径和对应的关节角度。

此外,还需要考虑碰撞检测和避障算法,以确保机器人的安全运行。

5. 碰撞检测与防护在高精度任务中,碰撞检测和防护技术对于并联机器人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通过使用传感器和机器视觉技术,可以检测机器人与周围环境或其他物体的碰撞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停止运动或改变轨迹。

此外,还可以通过安全软件和硬件设备来防护机器人系统的运行,保护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综上所述,针对并联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需要考虑高精度控制、动力学建模、运动规划和碰撞检测与防护等方面。

并联机器人控制技术流程

并联机器人控制技术流程

并联机器人控制技术流程步骤1:系统建模并联机器人的控制技术流程的第一步是对系统进行建模。

这是通过将机器人系统划分为多个子系统来实现的。

每个子系统包括机器人手臂、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

然后,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每个子系统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性质。

步骤2:路径规划路径规划是控制并联机器人系统的关键步骤之一、它涉及到确定机器人手臂在工作空间中的路径,以便实现所需的目标。

路径规划可以是基于轨迹的,也可以是基于运动学的。

基于轨迹的路径规划是指在给定的起始和终止位置之间生成一条平滑的轨迹。

而基于运动学的路径规划是指根据机器人的运动学约束来生成合适的路径。

步骤3:动态建模动态建模是控制并联机器人系统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它涉及到通过建立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来解析和预测系统的运动。

动态建模的目标是确定机器人手臂的位置、速度和力矩等运动参数。

这些参数将用于控制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和力量输出。

步骤4:控制策略设计控制策略设计是控制并联机器人系统的核心步骤之一、它涉及到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和方法来实现机器人系统的控制。

常见的控制策略包括基于位置的控制、基于力的控制和基于视觉的控制等。

选择适当的控制策略取决于机器人系统的要求和应用。

步骤5:控制器设计和实现在确定控制策略之后,需要设计和实现相应的控制器。

控制器的设计通常包括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自适应控制器等。

在设计控制器时,需要考虑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性质,以及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然后,通过数学建模和仿真来验证和调整控制器的性能。

步骤6:实时控制和反馈实时控制和反馈是并联机器人控制的最后一步。

它涉及到将控制信号发送给机器人系统的执行器,并实时监测和调整系统的状态。

这可以通过传感器来实现,如力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和位置传感器等。

通过实时控制和反馈,可以确保机器人系统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保持准确、稳定和安全的操作。

总结起来,控制并联机器人系统的技术流程包括系统建模、路径规划、动态建模、控制策略设计、控制器设计和实现、以及实时控制和反馈等步骤。

并联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并联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并联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医疗护理、教育培训等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并联机器人作为一种重要的机器人形态,具有高精度、高刚度等优点,在工业制造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并联机器人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并联机器人。

并联机器人是指由两个或多个机械臂通过共同的工作台实现协同作业的机器人系统。

相比于串联机器人,它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精度,并且能够承受更大的负载。

此外,由于并联机器人的结构特点,它具备更灵活的运动能力,能够完成更加复杂的操作任务。

在并联机器人控制技术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运动控制。

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主要包括位置控制和力控制两种方式。

位置控制是通过控制机器人关节的角度或位置来实现末端执行器的精确定位;而力控制则是通过传感器感知外界力或力矩,使用闭环控制技术来控制机器人的力输出。

这些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满足不同操作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另一个研究方向是运动规划。

并联机器人的运动规划旨在确定机器人的轨迹和姿态,以完成特定的操作任务。

运动规划问题可以形式化为求解逆运动学、轨迹规划和轨迹跟踪等子问题。

逆运动学问题是指已知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求解机器人关节的角度或位置;轨迹规划问题是指规划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使得其能够在特定约束下完成任务;轨迹跟踪问题则是保持机器人执行轨迹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运动规划的研究是为了提高机器人的操作能力和灵活性。

此外,并联机器人的控制技术还涉及到感知与导航、人机交互、智能控制等多个方面。

通过感知与导航技术,机器人可以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实现自主导航和位置定位。

人机交互技术使得人类与机器人可以进行自然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人机界面的友好性。

智能控制技术通过集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使得机器人可以自主学习和优化控制策略,适应不同的操作场景。

在应用层面,并联机器人的应用已经覆盖了多个领域。

并联机器人力觉控制算法研究

并联机器人力觉控制算法研究

并联机器人力觉控制算法研究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在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机器人的柔性、精度、速度等性能优势,使其可以完成许多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

但是,机器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必须要有感知和反馈控制,才能保证运动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机器人力觉控制是一种能够实现机器人道路感知、位置感知、力感知、力控制等功能的控制方法。

在机器人应用中,力觉控制技术能够让机器人更加灵活地适应各种工作环境,进行精确的力控制,避免对物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并联机器人是一种具有多个执行机构的机器人系统。

通过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可以实现机器人的多轴运动协同工作。

在机器人力觉控制中,采用并联机器人可以较好地实现机器人的精确力控制。

因此,研究并行机器人力觉控制算法,对于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并联机器人力觉控制算法中,传感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传感器的采集,可以获得机器人末端执行机构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力、力矩等信息。

这些信息为机器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了必要的输入。

目前,机器人力觉控制中常用的传感器有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力矩传感器等。

在传感器的基础上,机器人力觉控制算法需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一、建立机器人动力学模型。

机器人动力学模型是机器人力觉控制算法的核心。

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包含机器人各部件的质量、惯性参数、运动学关系等信息。

通过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可以实现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力、力矩等信息的控制。

二、建立机器人控制模型。

通过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和传感器信息,需要建立机器人控制模型。

机器人控制模型包括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和力控制等方面。

通过机器人控制模型实现机器人的动态性能调节和位置、速度和力的控制。

三、机器人轨迹规划。

机器人力觉控制算法需要实现机器人的精确运动控制。

机器人轨迹规划是一种能够实现机器人动作精确控制的方法。

通过机器人轨迹规划,可以实现运动的精准性和稳定性。

两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

两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

两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并联机器人是一种具有多个机械臂、执行器和传感器的机器人系统,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的特点。

在工业自动化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于精密操作、装配、搬运等任务。

为了进一步提高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和运动控制精度,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方法和算法。

目前,主要有两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分别是基于刚性机械臂的并联机器人和柔性物体的并联机器人。

基于刚性机械臂的并联机器人是指机器人系统中,机械臂和执行器由刚性材料构成。

这种机器人通常具有较大的负载能力和较高的运动速度。

在机构性能分析方面,研究人员主要关注并联机器人的刚度、可重复性和精度等指标。

而在运动控制方面,传统的方法包括基于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和力控制的算法。

此外,还有许多创新的方法,如基于模型的控制、自适应控制和优化控制等。

柔性物体的并联机器人是指机器人系统中,机械臂和执行器由柔性材料构成,可以适应复杂的非刚性工件。

在机构性能分析方面,研究人员主要关注并联机器人的柔性度、变形能力和稳定性等指标。

而在运动控制方面,传统的方法无法直接应用于柔性机械臂的运动控制。

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方法,如基于模型的控制、自适应控制和协调控制等。

在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方面,主要包括刚度分析、可重复性分析和精度分析等。

刚度分析是指研究机器人系统在外力作用下的刚度性能。

可重复性分析是指研究机器人系统的姿态误差和姿态精度。

精度分析是指研究机器人系统的位置误差和位置精度。

在机构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优化机器人的机构参数和设计。

在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研究方面,主要包括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和力控制等。

位置控制是指控制机器人系统到达目标位置的控制方法。

速度控制是指控制机器人系统运动速度的控制方法。

力控制是指控制机器人系统对外力的敏感性和响应能力。

在运动控制方面的研究中,可以根据具体任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和控制策略。

并联机器人控制

并联机器人控制

数据融合
将多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以获得更准 确的环境感知信息。
数据传输
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到控制系统中,以实现 实时的机器人控制。
感知系统在控制中的应用
01
路径规划
根据传感器获取的环境信息,规 划机器人的安全、高效的运动路
径。
03
障碍物规避
通过传感器检测到的障碍物信息 ,实现机器人的自主避障功能。
算法库
选择或开发适合机器人控制的 算法库,如PID控制、模糊控制
等。
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
运动学建模
建立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描述机器人 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与关节角度之 间的关系。
VS
动力学建模
建立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描述机器人末 端执行器的力和关节驱动力之间的关系。
控制策略与算法
控制策略
根据机器人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如轨迹规划、力控制等。
02
运动控制
根据传感器检测到的机器人运动 状态和环境信息,实时调整机器 人的运动参数,实现精确控制。
04
任务执行
根据传感器获取的任务目标信息 ,实现机器人的自主抓取、搬运
等作业任务。
05 并联机器人编程与调试
编程语言与开发环境
编程语言
Python、C、Java等高级编程语言以及Assembly、PLC等低 级编程语言。
安全与可靠性问题
安全防护
加强并联机器人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攻 击。
可靠性设计
通过优化设计、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提高并联机器人的可靠性 和稳定性。
故障诊断与恢复
建立故障诊断和恢复机制,确保并联机器人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快 速恢复正常运行。

并联机器人的特点有哪些

并联机器人的特点有哪些

引言概述:并联机器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机器人,其特点是由多个机械臂通过共享同一个基座连接在一起。

这种机器人结构在工业生产和其他应用领域中广泛使用,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本文将详细介绍并联机器人的特点,并对其应用范围进行分析。

正文内容:一、高精度和刚性1.1 高精度控制:并联机器人由多个机械臂组成,通过共享同一个基座,可以实现对机器人运动的高度控制。

这种结构可以提供更高的精度,使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能够保持更强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1.2 刚性结构:由于并联机器人的各个机械臂共享同一个基座,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结构。

这种结构提供了较高的刚性,使机器人在进行各种操作时能够保持更稳定的姿态,减少振动和变形。

二、扩展性和柔性2.1 多自由度:由于并联机器人由多个机械臂组成,每个机械臂都可以单独控制,因此具有较高的自由度。

这意味着并联机器人可以执行更复杂的任务,并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需求。

2.2 应用广泛:由于其结构的柔性和可调节性,使得并联机器人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装配行业中可以用于精确装配操作,在医疗领域中可以用于手术辅助等。

三、较高的负载能力3.1 共享负载:并联机器人的机械臂通过共享同一个基座连接在一起,可以共同承担负载。

这使得并联机器人能够处理较重的物体和执行较大的力矩任务,适用于一些需要高负载能力的工作场景。

3.2 分配负载:并联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负载分配,通过合理分配负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器人的效率和稳定性。

四、高速度和高加速度4.1 快速响应能力:并联机器人由多个机械臂组成,每个机械臂都可以独立运动和控制。

这使得并联机器人具有快速响应能力,能够以较高的速度完成各种任务。

4.2 高加速度:并联机器人的结构允许机械臂进行快速加速和减速。

这对于某些需要快速动作和高加速度的任务非常重要,如快速拾取和放置等。

五、安全性和人机协作5.1 安全性保障:并联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由于其结构可以提供更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减少了机器人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并联机器人是由多个独立的机械臂组成的,每个臂都能够单独操作和移动。

每个机械臂都有自己的关节和执行器,能够实现自由度运动。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每个机械臂的运动,使它们协同工作完成特定的任务。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过程通常分为三个步骤:计算运动轨迹、控制机械臂运动和协同工作。

在计算运动轨迹阶段,通过输入任务要求和环境约束,利用运动学和动力学原理计算每个机械臂的运动轨迹。

这些轨迹被传输给每个机械臂的控制系统。

在控制机械臂运动阶段,每个机械臂的控制系统根据接收到的运动轨迹,控制各自的电机和执行器,使机械臂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运动。

通过传感器的反馈信息,控制系统可以实时调整机械臂的运动,以适应变化的任务和环境。

在协同工作阶段,各个机械臂的控制系统通过通信协议进行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协调。

它们根据共同的任务目标和约束条件,实时更新自己的运动轨迹,并与其他机械臂进行协作,完成复杂的操作任务。

这种协同工作可以通过中央控制系统或分散式控制系统实现。

通过以上的工作原理,每个机械臂可以独立运动,同时又能够与其他机械臂进行协作,从而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操作。


联机器人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物流、制造业和医疗等。

并联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及控制研究

并联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及控制研究

并联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及控制研究并联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及控制研究摘要: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并联机器人的兴起,对其运动轨迹规划及控制的研究成为机器人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了并联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及控制的关键技术和方法,为进一步推动并联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成为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助手。

并联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的机械臂结构,具有高精度、高刚度、大负载能力和快速响应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装配、搬运、焊接等工业领域。

而并联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及控制是实现其高效运动的关键。

二、并联机器人的结构和运动学并联机器人是指由多个相对运动的平行机构组成的机器人系统。

其特点是具有多段并联结构,有独立的多个执行机构。

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是研究其各个执行机构相对运动关系的数学模型和解析解方法,是进行运动轨迹规划和控制的基础。

三、并联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方法1. 基于几何方法的规划:该方法主要通过几何学原理推导机器人的轨迹方程,并通过解析或数值方法求解。

这种方法计算简单,但对机器人的约束条件较多。

2. 基于优化方法的规划:该方法通过优化算法寻找机器人的最优轨迹,如基于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

这种方法可以考虑多个运动学和动力学约束条件,但计算量较大。

3. 基于插值方法的规划:该方法将机器人的轨迹离散化为一系列路径点,然后通过插值算法得到机器人的连续轨迹。

这种方法计算简单,但对插值算法的选取有一定要求。

四、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方法1. 开环控制方法:该方法将规划好的轨迹直接输入控制器,通过控制机器人的关节位置控制实现运动。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但对机器人自身的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较敏感。

2. 闭环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机器人的运动状态,根据规划好的轨迹和实时状态,控制机器人的运动。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对机器人的精确控制,但需要较强的控制算法和传感器反馈。

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轨迹规划及柔顺控制

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轨迹规划及柔顺控制

04
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控制策略 研究
基于运动学的控制策略
基于运动学的控制策略主要关注机器 人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通过逆 向运动学求解得到各关节的期望位置 和速度。
该控制策略计算量较小,适用于实时 控制,但可能存在奇异位形和多解问 题,需要额外处理。
基于动力学的控制策略
基于动力学的控制策略考虑了机器人各关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力矩,能够更精确地预测和控制机器 人的运动。
柔顺控制是一种先进的控制策略 ,旨在使机器人能够适应环境变 化,提高机器人的操作能力和安
全性。
柔顺控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 机器人的运动状态,使其在满足 操作要求的同时,能够减小对环
境的干扰和冲击。
柔顺控制的关键在于建立机器人 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并 利用该模型对机器人的运动进行
优化和控制。
柔顺控制在并联机器人中的应用场景
用于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 等。
并联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发展现状
并联机器人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控制精度、稳定性等。
发展趋势
未来并联机器人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提高控制精度、增强稳定性、降低能耗等 方面,同时随着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工厂的兴起,并联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应用 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发展。
并联机器人是一种具有多个独立 运动链的机器人,通过各运动链 的协同工作来实现机器人的整体 运动。
特点
高刚度、高精度、高速度、高可 靠性、低能耗等。
并联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01
02
03
04
航空航天
用于飞机和卫星装配、检测等 。
汽车制造
用于汽车零部件装配、检测等 。
电子制造

两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

两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

两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两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摘要:本文对两种常见的并联机器人——三自由度重叠型并联机器人和六自由度Stewart平台机器人的机构性能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其运动控制方法。

首先,通过分析并联机器人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探讨了它们在机构刚度、承载能力和运动自由度等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

然后,针对这些优势和局限性,提出了相应的运动控制策略和方法,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

最后,对比分析了这两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和运动控制方法,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并联机器人;重叠型并联机器人;Stewart平台机器人;机构性能;运动控制引言并联机器人由于其具有刚度高、机构紧凑、负载能力大等优点,在工业领域和科研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它们可以通过多个自由度的同时运动来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和运动控制,因此在精密立体定位、航空航天领域等对位置和速度要求较高的任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选取了两种常见的并联机器人进行研究:三自由度重叠型并联机器人和六自由度Stewart平台机器人。

重叠型并联机器人由于其结构简单,易于控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线上。

Stewart平台机器人则以其高精度、高刚度和负载能力大而著称,广泛应用于飞行模拟器和医疗机器人等领域。

本文将对这两种机器人的机构性能进行分析,并研究其运动控制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一、三自由度重叠型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1.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三自由度重叠型并联机器人由一个固定基座和一个能够相对基座运动的平台组成,平台上有三组相交的平动副件使得平台可以做三个自由度的运动。

该机器人结构简单、刚度高,在工业生产线上得到广泛应用。

该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每个平动副件的长度变化,从而实现平台的运动。

平动副件的长度变化可以通过液压、电机等方式控制。

此外,还需要进行运动补偿,以消除由于副件间配合间隙和机构刚度等因素产生的误差。

两轴并联机器人控制算法

两轴并联机器人控制算法

两轴并联机器人控制算法一、引言两轴并联机器人是一种常用的工业机器人结构,由两个平行的旋转轴和一个连接两个轴的平台组成。

该机器人结构具有高精度、高刚度和高速度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装配、加工和检测等领域。

二、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两轴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算法主要包括轨迹规划、逆运动学求解和运动控制三个部分。

1. 轨迹规划轨迹规划是指确定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运动轨迹,使其能够按照既定的路径和速度完成任务。

常用的轨迹规划方法有插值法、样条曲线法和直线插补法等。

在两轴并联机器人中,由于机构的特殊性,轨迹规划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运动范围和工作空间限制。

2. 逆运动学求解逆运动学求解是指根据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计算出各个关节的运动参数。

在两轴并联机器人中,逆运动学求解可以通过解析法或数值法进行。

解析法能够直接求解出解析解,但只适用于简单的机器人结构;数值法则通过迭代计算逼近解,适用于复杂的机器人结构。

3. 运动控制运动控制是指通过控制机器人的关节电机,使其按照规划的轨迹进行运动。

常用的运动控制方法包括PID控制、自适应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等。

在两轴并联机器人中,由于机构的刚性和动态特性,通常采用PID控制算法。

三、控制算法的实现方法两轴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算法可以通过编程实现。

常用的编程语言包括C++、MATLAB和Python等。

在编程实现时,需要先建立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然后根据控制算法进行编码实现。

四、控制算法的应用领域两轴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算法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1. 汽车制造两轴并联机器人在汽车制造中可以用于焊接、喷涂和装配等工序。

控制算法能够实现对机器人的精确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电子制造在电子制造领域,两轴并联机器人可用于印刷电路板的组装和测试等任务。

通过控制算法,机器人能够按照既定的路径和速度进行精确的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医疗器械两轴并联机器人在医疗器械领域可以用于手术辅助和康复训练等任务。

并联机器人控制

并联机器人控制

并联控制正文:1.引言在并联控制领域,如何实现高精度、高速度的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介绍一种并联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多个臂同时进行协同控制,以实现复杂任务的自动化操作。

2.系统结构2.1 硬件配置该并联系统由多个臂组成,并联在一起,共享相同的基座。

每个臂由关节驱动器、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组成。

2.2 控制系统架构控制系统由中央控制单元、关节控制器、通信模块和用户界面组成。

中央控制单元用于协调多个臂的运动,关节控制器用于控制每个臂的关节运动,通信模块用于实现之间的数据传输,用户界面用于人机交互。

3.运动规划算法3.1 逆运动学逆运动学算法用于根据臂的末端位置和姿态,计算出每个关节的角度。

常用的逆运动学算法有解析解法和数值解法。

3.2 路径规划路径规划算法用于臂的运动轨迹,使其尽量满足特定的约束条件,如保持一定的速度、避开障碍物等。

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有最短路径算法、光滑路径算法等。

4.运动控制算法4.1 PID控制PID控制算法是一种经典的反馈控制算法,通过根据误差信号来调整臂的控制信号,使其向目标位置靠近,并保持在稳定状态。

4.2 力/力矩控制力/力矩控制算法是一种基于末端的力和力矩传感器的反馈控制算法,通过调整臂的关节力矩,使其保持力和力矩的平衡,以实现对外力的反馈控制。

5.系统性能评估5.1 运动精度运动精度是衡量控制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与指定目标的偏差来评估。

5.2 控制速度控制速度是指臂实现运动的速度,可以通过控制指令的响应时间来评估。

6.系统应用案例6.1 自动化装配并联控制系统可以应用于自动化装配生产线,实现产品的高速度、高精度装配。

6.2 医疗手术并联控制系统可以应用于医疗手术中,实现对患者的精细手术操作。

7.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控制软件、逆运动学算法代码、运动规划算法代码等。

附件的详细信息,请参考附件列表。

8.法律名词及注释8.1是指一种能够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或自主决策执行任务的自动化机械设备。

并联机器人控制

并联机器人控制

图2.1 电位计用作位置传感器;(a)旋转式;(b)直线式
编码器
编码器是一种能检测细微运动且输出信号为数字信号的 简单装置。编码器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增量式和绝对式。
增量式编码器
增量式编码器仅检测角位置的 变化,它并不能直接记录或指 示位置的实际值。
图2.2 编码器工作原理图
绝对式编码器
绝对式编码器码盘的每个位置都对应着透光与不透光弧 段的唯一组合,这种确定组合有唯一的特征。通过这唯 一的特征,不需要已知起始位置,在任何时刻就可以确 定码盘的精确位置。
传输系统
传输系统主要是电机和两条传送带,当机器人 运行时,控制器给出使能信号使电机带动传送 带运动,另外,传送带上装有编码器,将传送 带的速度实时反馈给控制器。
附属设施控制
附属设施的控制包括气源泵、夜间工作照明、 急停开关、状态指示灯等开关量的控制。
1.2 控制系统主要硬件配置
高速拾取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硬件主要有上位机、PLC控制 器、交流伺服电机等。
2.1.2 速度传感器
速度传感器的使用与所采用的位置传感器类型有很大关 系,根据所用位置传感器的类型,甚至可以不需要使用 速度传感器。
编码器
如果用编码器测量位移,那么实际上就没有必要使用 速度传感器。对于任意给定的角位移,编码器将产生 确定数量的脉冲信号,通过统计指定时间内脉冲信号 的数量,就能计算出相应的角速度。
1.控制系统设计

在前面机械系统 的基础上,要想 实现机器人的抓 取操作,还必须 有控制系统
图1.1 Delta并联机器人本体与控制柜
1.1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机器人的整个控制系
统以工业控制计算机 为中心,采用PLC控制 器为主控单元,进行 伺服控制和开关量的 控制,具体包括机器 人本体的伺服控制、 视觉系统控制、气动 系统控制、传输系统 控制和一些附属设施 的控制。

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设计

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设计

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设计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并联机器人作为一种特殊的机器人系统,由于其高刚度、高精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制造等行业。

而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算法是其运动特性的基础,对于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的设计和实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并联机器人的运动特性入手,探讨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

一、并联机器人运动特性并联机器人是由多个臂与关节构成的机器人系统,相较于其他机器人系统,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高刚度、高精度和高负载能力。

同时,由于并联机器人的多个臂和关节可以动态运行,其在操作区域和约束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对于并联机器人的运动特性来说,它的运动控制可以归纳为二级框架控制。

其中第一层控制是关节运动控制,第二层控制是末端位置、速度和力的控制。

在此基础上,就能够实现并联机器人的准确的动态运动。

二、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设计思路对于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的设计思路,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机器人的精确控制,保证机器人运动的平稳和准确。

基于这一目的,其设计思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路径规划算法:路径规划是指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需要经过的路径规划。

对于并联机器人来说,路径规划的精度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路径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运动特性和被操作物体的几何结构,以及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约束条件等因素。

2. 运动学控制算法:运动学控制算法是指通过对机器人系统的连杆和关节运动学建模,并对其位置、姿态、速度、加速度、平稳性等特性进行精确控制。

在运动学控制算法中,需要对机器人的静态和动态特性进行建模和仿真,并将其控制参数化。

3. 动力学控制算法:动力学控制算法是指通过对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建模,控制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以实现机器人控制和应用。

在动力学控制算法中,需要对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建模和参数化,并在多种控制算法之间进行选择,实现动力学控制的最佳效果。

并联机器人-习题解答-第11章 并联机器人的控制习题解答-20210528

并联机器人-习题解答-第11章  并联机器人的控制习题解答-20210528

第11章并联机器人的控制习题解答三江学院许兆棠刘远伟11-1. 绘制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组成的示意图,介绍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

解: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组成的示意图:图11-1 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组成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1)并联机器人本体并联机器人本体由并联机构、动平台上的操作器和驱动系统组成。

1)并联机构并联机构是并联机器人的执行部分的主要部分,通过机构的运动确定动平台及操作器的运动,决定了动平台及操作器自由度、工作空间、奇异位形、主要工作精度等,没有并联机构,就没有并联机器人。

2)操作器操作器是并联机器人的执行机构,除了操作器本身的驱动器控制其运动外,操作器的运动主要取决于动平台的运动。

3)驱动系统驱动系统由驱动器、动力装置和驱动控制器等组成,驱动器和动力装置是驱动系统本体。

驱动系统的形式有液压、气压、电和微驱动系统。

(2)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由驱动控制系统、计算机硬件和控制软件、输入/输出设备(I/O设备)和传感器组成,如图11-1中虚线框中所示。

1)驱动控制系统驱动控制系统控制驱动器,使驱动器按照操作器的位姿要求工作,为并联机器人提供动力和运动。

2)控制部分计算机硬件和控制软件、输入/输出设备(I/O设备)是控制系统的控制部分,计算机硬件和控制软件组成控制器,通过计算机硬件和控制软件控制驱动器等的运动,并通过传感器的负反馈信息修正驱动器的运动,输入/输出设备(I/O设备)用于输入控制数据和修改控制软件,改变驱动器输出的运动和力的变化的规律;从I/O设备输入的控制数据主要是动平台工作中的位姿数据;驱动器输出的运动和力的变化的规律和要求决定了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也决定了控制软件。

3)传感器传感器为控制系统的传感部分,用于监视操作器或动平台、驱动器和其他工作器件的运动、力和温度等;对操作器或动平台监视的传感器,监视操作器或动平台的位姿、速度和加速度;对驱动器监视的传感器,监视驱动器输出的动力和运动;对其他工作器件监视的传感器,有监视连杆的力的传感器,有监视操作器、动平台和连杆的温度的传感器等;传感器将监视得到的信息负反馈给控制器;没有传感器的并联机器人由人控制;对动平台和操作器没有传感器监视的并联机器人,为并联机器人本体开环控制的并联机器人;对动平台和操作器有传感器监视并有负反馈信息给控制器的并联机器人,为并联机器人本体闭环控制的并联机器人。

并联机器人在装配作业中的协调控制研究

并联机器人在装配作业中的协调控制研究

并联机器人在装配作业中的协调控制研究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在装配作业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一种值得关注的技术是并联机器人技术。

与传统的串联机器人相比,并联机器人具有更高的刚性和稳定性,能够实现更高精度和更复杂的操作。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实现并联机器人之间的协调控制仍然是一个挑战。

首先,需要深入研究并理解并联机器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并联机器人是由多个运动链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运动链都受到自身的限制和其他运动链的制约。

为了实现协调控制,需要考虑各个运动链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整个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问题,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控制策略。

其次,需要研究并开发适合并联机器人的协调控制算法。

协调控制算法是控制并联机器人的关键。

目前,已经有一些算法被提出,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算法可以预测并联机器人系统的未来状态,进而进行合适的调整。

此外,基于优化的算法可以通过优化目标函数来实现并联机器人的协调控制。

这些算法的研究为实现并联机器人的高精度装配作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同时,还需要考虑并联机器人的传感器系统。

传感器系统可以为并联机器人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以实现对装配作业的准确控制。

例如,力传感器可以感知机器人与工件之间的力与力矩,从而调整机器人的姿态和力度。

视觉传感器可以感知环境中的物体及其位置,并实时反馈给机器人系统。

通过合理地设计和配置传感器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并联机器人的协调控制精度。

此外,还需要考虑并联机器人与操作环境之间的交互。

在装配作业中,机器人需要与其他设备和操作人员相互配合,实现高效的装配任务。

因此,需要开发适应该环境的通信和协作策略。

例如,可以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机器人与其他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此外,还可以通过集成人机交互界面,使机器人操作更加简单直观,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验证。

并联机器人在装配作业中的协调控制研究需要通过实验验证其有效性。

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

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

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机器人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并联机器人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机器人,其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性能分析。

一、并联机器人概述并联机器人,也称为并联机构机器人,是一种由多个自由度机械结构组成的机器人系统。

其特点是有多个机械臂或执行机构通过关节或连接件连接到底座或台架上。

并联机器人相比串联机器人具有更高的刚性、更广泛的工作空间以及更高的运动速度。

二、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1. 控制系统结构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通常由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用户界面组成。

传感器用于获取机器人和外界环境的信息,执行器用于执行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器负责对传感器信息进行处理和运动控制,用户界面则用于与机器人进行交互和监控。

2. 运动规划与轨迹控制在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中,运动规划和轨迹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机器人的工作任务,需要设计合适的运动规划算法,以确定机器人的运动轨迹。

同时,轨迹控制算法能够实时监控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误差,并对执行器进行调整,以保证运动的精度和稳定性。

3. 力/力矩控制并联机器人通常需要进行力控制或力矩控制,以适应不同工业环境中的应用需求。

力/力矩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机器人施加在工件上的力或力矩,并通过反馈控制算法对机器人的力/力矩输出进行调整,以保证工件加工的质量和效率。

4. 非线性控制由于并联机器人的多自由度和非线性特性,常规的线性控制方法难以满足其控制要求。

因此,设计并实施适用于非线性系统的控制算法变得至关重要。

例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以及自适应控制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中,以提高其运动控制性能。

三、并联机器人性能分析1. 运动性能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性能是评价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主要包括定位精度、姿态精度、运动速度和运动灵活性。

通过精确的运动控制和轨迹规划算法,可以提高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性能,以实现高精度、快速和灵活的运动。

《2024年6PUS-UPU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冗余力控制实验研究》范文

《2024年6PUS-UPU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冗余力控制实验研究》范文

《6PUS-UPU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冗余力控制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并联机器人因其高精度、高刚性和高负载能力等优点,在工业生产、医疗康复、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6PUS-UPU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的并联机器人结构,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然而,其复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尤其是冗余力控制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讨6PUS-UPU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冗余力控制方法,为该类机器人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6PUS-UPU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概述6PUS-UPU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是一种新型的并联机器人结构,其结构特点是通过六个腿部的PUS(推拉式)和UPU(上平台、下平台和上平台内柱)机构实现冗余驱动。

这种结构使得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但也带来了复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

三、冗余力控制方法针对6PUS-UPU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冗余力控制问题,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优化算法的冗余力控制方法。

该方法通过优化机器人的关节力矩,实现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精确控制,同时考虑了机器人的动力学特性和约束条件。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了遗传算法和梯度下降法等优化算法,对机器人的关节力矩进行优化。

四、实验设计与实施为了验证所提出的冗余力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首先,我们搭建了6PUS-UPU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实验平台,包括机械结构、传感器系统和控制系统等。

然后,我们设计了多种任务场景,如抓取、搬运、装配等,对机器人的性能进行测试。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机器人的关节角度、关节力矩和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姿态等信息,然后根据所提出的冗余力控制方法,对机器人的关节力矩进行优化,实现精确的任务执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不同任务场景下,所提出的冗余力控制方法都能有效地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稳定性。

并联机器人多目标协同智能控制

并联机器人多目标协同智能控制

多目标协同智能控
02
制理论
协同控制理论
协同控制理论概述
协同控制理论是一种强调多机器人或多机器系统通过相互协 作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控制理论。它着重于解决复杂任务,如 分担工作负载,增加工作效率,提高灵活性等。
协同控制理论的核心概念
协同控制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任务分配、信息共享、协同决 策等。这些概念旨在实现多机器人或多机器系统的最优协调 和最佳性能。
混合智能控制
结合传统控制方法与人工智能 技术,实现控制策略的灵活性 和鲁棒性。
可视化与优化
通过可视化技术和优化算法, 对并联机器人的运动过程进行 优化,提高作业效率和精度。
跨学科合作与创新
控制科学与工程
结合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策略,提高系统的 稳定性和鲁棒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利用计算机科学中的算法和计算技术,实现高效的感知、学习和决策 过程。
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并联机器人的出现使得生产过程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满足高精度、高强度、高危险性的生产需求
并联机器人的高精度和高强度特性使得在一些高危险性的环境中也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 动化和智能化。
推动工业技术的发展
并联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推动了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为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 新的思路和方法。
智能控制理论概述
智能控制理论是一种以人工智能为基 础的控制理论,它强调机器学习、模 式识别、神经网络等技术在控制系统 中的应用。
智能控制理论的应用
在并联机器人控制中,智能控制理论 可用于实现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 模糊控制等先进的控制策略。
多目标协同智能控制的应用
并联机器人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3 CCD图像传感器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是现在最 常用的机器视觉传感器,是20世纪60年代贝尔实验室发 明的固体状态摄像机技术,由分布于各个像元的光敏二 极管的线性阵列或矩形阵列构成,通过按一定顺序输出 每个二极管的电压脉冲,实现将图像光信号转换成电信 号的目的。由于CCD传感器有光照灵敏度高、噪声低、 像元尺寸小等优点,所以一直主宰着图像传感器市场。
图2.3 机器人控制HMI界面
2.1.2 速度传感器
速度传感器的使用与所采用的位置传感器类型有很大关 系,根据所用位置传感器的类型,甚至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需要使用 速度传感器。
编码器
如果用编码器测量位移,那么实际上就没有必要使用 速度传感器。对于任意给定的角位移,编码器将产生 确定数量的脉冲信号,通过统计指定时间内脉冲信号 的数量,就能计算出相应的角速度。
传输系统
传输系统主要是电机和两条传送带,当机器人 运行时,控制器给出使能信号使电机带动传送 带运动,另外,传送带上装有编码器,将传送 带的速度实时反馈给控制器。
附属设施控制
附属设施的控制包括气源泵、夜间工作照明、 急停开关、状态指示灯等开关量的控制。
1.2 控制系统主要硬件配置
高速拾取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硬件主要有上位机、PLC控制 器、交流伺服电机等。
(2)PLC控制器。对控制器的要求,主要是能够实现多轴
运动控制和一些开关量的控制,市场上很多运动控制卡 及PLC都能满足要求,这里介绍一种大工计控生产的 PEC6000控制器。该控制器采用高速总线通讯,具有直 线、圆弧和样条三种插补算法支持单轴、多轴和轴组运 动控制,并且支持G代码。主要参数如下: • 2路RS485通讯,1路以太网通讯; • 16路普通/8路高速(4路AB相)数字量输入,12路普通 /4路高速数字量输出。
1.控制系统设计

在前面机械系统 的基础上,要想 实现机器人的抓 取操作,还必须 有控制系统
图1.1 Delta并联机器人本体与控制柜
1.1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机器人的整个控制系
统以工业控制计算机 为中心,采用PLC控制 器为主控单元,进行 伺服控制和开关量的 控制,具体包括机器 人本体的伺服控制、 视觉系统控制、气动 系统控制、传输系统 控制和一些附属设施 的控制。
(1)上位机。上位机主要是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从而间接的实现对控 制器的访问一般的上位机都是一个专业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具有多种 插槽和数据接口,可以方便的和各种控制卡或控制器连接。不过现在 大多数采用的上位机为触摸屏小型计算机,具体参数如下: . 15寸触摸屏; . Intel双核1.8GHz四线程低功耗CPU,1GB DDR3内存,30GB SSD硬盘; . 6个USB接口,3个1000M以太网口,2个DB9隔离RS一485接口, 1个DB9 RS一232接口,1个DBl5 VGA接口。
2.2 软件系统
2.2.1 HMI界面
采用VC开发的人机接 口界面如图2.3所示, 界面上的按钮与后台 的PLC程序相关联, 通过触摸屏操作,使 后台的程序运行从而 控制机器人运动。
图2.3 机器人控制HMI界面
2.2.2 机器人的编程
机器人的编程是采用与控制 器相配套的编程软件 PLC_Config。 PLC_Config 支持功能块、梯形图、指令 表编程语言,支持运动控制 指令以及G代码指令。PLC 编程界面如图5.8所示。 在PLC_Config编写机器人 的上位机程序,然后下载到 PLC控制器,即可实现对机 器人的控制。
图1.2 机器人控制系统整体框图
上位机
上位机是指可以 直接发出操控指令 的计算机。其屏幕 上显示各种信号变 化(角度,压力, 温度 等)
图1.3 上位机屏幕显示
图1.4 机器人系统及视觉系统示意图
机器人视觉系统
机器视觉系统大多是指通过机器视觉产品(即图 像摄取装置,分CCD和CMOS两种)把图像抓 取到,然后将该图像传送至处理单元,通过数 字化处理,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 ,来进行尺寸、形状、颜色等的判别。进而根 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
2.1.4 COMS图像传感器
CMOS图像传感器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 喷气推进实验室诞生的,同CCD图像传感器几乎是同时 起步的。不过,CMOS图像传感器过去存在着像元尺寸 大、信噪比小、分辨率低、灵敏度低等缺点,一直无法 和CCD技术抗衡。 但是,随着标准CMOS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 ,大大改善了CMOS图像传感器的图像质量。CMOS图 像传感器的高度集成化减小了系统的复杂性,降低了制 造成本,并具有功耗低、像素缺陷率低、对局部像素图 像的编程可随机访问等优点,所以现在应用也很广泛。
气动系统设计
气动系统设计方案如右图 所示,气源泵(空气泵) 产生压缩气体,经过滤减 压阀过滤、定压,分为两 支路,一路气体通过真空 发生电磁阀到达真空发生 器用于产生真空;另一路 气体经过真空破坏电磁阀 直接与吸盘相通。 两个电磁阀的通断信号来自控制器的开关量信号,当吸盘到达待抓取物体 的正上方时,真空发生电磁阀打开,真空发生器产生真空,吸盘将物体吸 住;到达放置位置时,真空破坏电磁阀打开,吸盘气压高于大气压,物体 被“放下”。
(3)伺服电机。伺服电机是机器人的驱动装置,在 选择时主要考虑扭矩和功率等因素。
2.传感器及控制软件
2.1传感器
在机器人中传感器既用于内部反馈控制,也用于与外部 环境的交互。于是,机器人传感器又分为内部传感器和 外部传感器。 内部传感器包括检测位移、角度、方位角、速度、加速 度、力/力矩的传感器。 外部传感器用来检测外部环境,包括视觉、触觉、滑觉 、接近觉、力觉、热觉等传感器。
图2.1 电位计用作位置传感器;(a)旋转式;(b)直线式
编码器
编码器是一种能检测细微运动且输出信号为数字信号的 简单装置。编码器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增量式和绝对式。
增量式编码器
增量式编码器仅检测角位置的 变化,它并不能直接记录或指 示位置的实际值。
图2.2 编码器工作原理图
绝对式编码器
绝对式编码器码盘的每个位置都对应着透光与不透光弧 段的唯一组合,这种确定组合有唯一的特征。通过这唯 一的特征,不需要已知起始位置,在任何时刻就可以确 定码盘的精确位置。
2.1.1位置传感器
位置传感器既可用来测量位移,包括角位移和线位移, 也可用来检测运动。在很多情况下,如在编码器中,位 置信息还可以可用来计算速度。
2.1.1位置传感器
电位器:电位器通过电阻把位置信息转化为随位置变化 的电压。电位器既可以是旋转式的也可以是直线式的, 因此能够测量旋转运动或直线运动。旋转运动式电位器 还可以是多圈的,这使得用户能够测量多圈的旋转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