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陋室铭》与《爱莲说》)重点知识讲解
陋室铭爱莲说课堂笔记

陋室铭爱莲说课堂笔记《陋室铭》《爱莲说》课堂笔记一、《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1. 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
2.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 (二)重点字词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出名,有名)2.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灵验)- 这里运用类比手法,以山、水引出陋室。
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惟:只;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中心句,点明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主人品德高尚。
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 环境描写,写出陋室环境的清幽宁静,以景色之雅衬托陋室不陋。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交往之人的高雅,从交往角度写陋室不陋。
6.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 生活情趣高雅,从生活角度写陋室不陋。
7.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躯体)- 否定句,表明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进一步强调陋室不陋。
# (三)重难点1. 主题思想-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歌颂,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 重点理解作者借陋室表达的精神追求,这是文章的核心思想,容易理解偏差。
(用红笔标注)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借陋室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陋室是物,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是志。
- 类比:开头以山、水类比陋室,说明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
- 理解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如何从描写陋室的各个方面得出作者的志向,是难点。
(用蓝笔标注)# (四)补充点1. 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对他创作此文的影响。
他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始终坚守自己的人格操守,这在文中有所体现。
2. 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典故,以古代名贤自比,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短文两篇复习资料(《陋室铭》《爱莲说》)

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一、文学常识积累:1、《陋室铭》作者,字,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
《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爱莲说》作者,代著名的哲学家,世称“”。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本文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字词句积累(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惟吾德xīn()苔痕()案dú()鸿儒()甚蕃()濯()清lián()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jìng()植xiè()玩(二)一词多义:鲜: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名:有仙则名()名之者谁()并自为其名()不能名其一处也()远: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贤臣,远小人()益: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至于斟酌损益()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何陋之有()久之,目似瞑()(三)词类活用:不蔓不枝: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四)理解性默写:1、《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2、《陋室铭》中写居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3、《陋室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烦的句子是:4、《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6、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7、《爱莲说》中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8、《爱莲说》中表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9、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来说是:三、内容及写法理解:《陋室铭》1、托物言志,借陋室不陋,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笔记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的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短文两篇》包括《陋室铭》和《爱莲说》。
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代文人的名篇,主题相近,但表达方式和风格各异。
《陋室铭》是唐代文人刘禹锡的作品,文章通过描绘陋室的简陋环境,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爱莲说》则是宋代文人周敦颐的作品,文章以莲花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赞美。
2. 《陋室铭》和《爱莲说》在写作手法上也有所不同。
《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绘陋室的简陋环境来表达作者的高尚品格;而《爱莲说》则采用了象征手法,通过描绘莲花的纯洁、美丽来表达作者对美好品德的追求。
3. 在学习这两篇文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其次,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文章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最后,要注意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学习古文的语言表达方式。
4. 通过学习《陋室铭》和《爱莲说》,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品格,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正能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初一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整理

初一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整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9.作者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赞赏?
安贫乐道;赞赏
10.文中的散句是哪一个?
孔子云:“何陋之有”?
11.列举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陋室不陋的例子。
杜甫草堂钱钟书的书斋
12.本文描写陋室环境清净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喜欢;因为这样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品质有极大影响。
14.本文作者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正直、善良、上进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对我们的成长有益。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全解

《陋室铭》与《爱莲说》全解一、《陋室铭》《陋室铭》是唐朝刘禹锡的一篇著名散文。
文章通过描绘陋室的景象,表达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1.文章背景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
在和州期间,他遭受了知县的刁难,被迫三次搬家,最后住在一间非常简陋的小屋里。
然而,刘禹锡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反而写下了这篇《陋室铭》,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文章内容文章开头以山水起兴,引入陋室。
接着,作者描绘了陋室的景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最后,作者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类比,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简陋生活的超然态度。
3.文章主题《陋室铭》以陋室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情操的追求,体现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精神境界。
同时,文章也讽刺了那些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的人。
二、《爱莲说》《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4.文章背景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和文学家。
他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
当年著书立说,在著书楼东边开辟一块池塘种莲花,名之曰“爱莲池”。
每当茶余饭后或他独坐堂前时,必爱欣赏池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此自喻高洁清雅的品格。
5.文章内容文章开头以菊花和牡丹作对比,突出了莲花的独特品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美的独特理解。
接着,作者将菊花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而莲花则比作君子,进一步突出了莲花的高尚品质。
最后,作者感叹:“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梳理陋室铭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问题归纳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第17课《短文两篇》知识梳理-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陋室铭》重点内容一、重点注释及课文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无/丝竹之乱...,阅/金经..耳,..,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二、文学常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文辞精炼、有韵,读起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与格言相似。
三、重点问题。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爱莲说》重点内容主备:杨淑哲同备:25届语文组审核:张东华一、重点注释及课文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而不妖.,中通../.外直../而.不染.,濯清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何人二、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三、重点问题。
1.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莲,分别象征了君子的哪些品质?文章着重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方面描绘莲的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的内心豁达大度、通达正直不趋炎附势;美名远扬、清高庄重;“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在文章提到菊和牡丹的写法、用意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语文第17课 短文两篇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17课短文两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同时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2.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简评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点01 作者与背景【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曾任监察御史。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创作背景】《陋室铭》:本文是刘禹锡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他在公务之余,退居陋室,吟诗作文。
本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知识精讲《爱莲说》:本文是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
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他酷爱莲花,钟情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鄙视当时封建社会官场骄奢淫逸的生活。
【微点拨】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
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其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可分两类:一类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叫墓志铭;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2《短文两篇》知识点整理

《陋室铭》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刘禹锡集》,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代表作《竹枝词》《乌衣巷》《秋词》;著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2.铭:本是刻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记述生平、事迹、功德或警诫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短小、精悍、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诫之意。
3.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二、整体把握1.全文分为三层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
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③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2.文章开头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①开头四句运用了比喻、起兴、类比、以虚衬实、对偶的写法②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有“吾”之陋室,生动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①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②突出了陋室环境清幽(景色雅),交往人物的不俗(交往雅)和日常生活情趣的高雅(情趣雅)的特点③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4.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①类比,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又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文章用孔子的话结尾,有何用处(用意何在)?①引用典故,运用反问句强调了“陋室不陋”②既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照应,又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①“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②这句话写出了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是全文的主旨句。
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22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22.短文两篇
丰华中学王要鲜陋室铭刘禹锡
一、导语
同学们,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
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文题理解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
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字词准备
1、正音字
馨(xīn)苔(tái)儒(rú)牍(dú)蜀(shǔ)
2、多音字
tiáo调素琴tái苔痕上阶绿
调苔
diào调动tāi舌苔
3、形近字
儒rú鸿儒读dú读书
蠕rú蠕动犊dú牛犊
濡rú相濡以沫牍dú案牍
4.一词多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讲解

6、从文章的相关内容看,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是一个不受世俗羁绊,淡泊名利,有
着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情趣的人。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就。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闻名。 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成为有灵气的。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 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 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案牍(dú) / 读(dú ) 书 鸿儒( rú ) /相濡( rú ) 以沫
周敦颐 (yí) 甚蕃 (fá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玩
隐逸(yì)
噫(yī)
鲜(xiǎn)有闻
朗读:
陋室铭
刘禹锡
山 /不 在 高, 有 仙/ 则 名。 水 /不 在深, 有 龙/ 则 灵。 斯 是/ 陋室, 惟 吾/德 馨。 苔 痕/上阶/绿, 草 色/入帘/青。 谈 笑/有/鸿儒, 往 来/无/白丁。 可 以/调/素琴, 阅 /金 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上:动词,长到。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

课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 之有?
词类活用
①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著名。例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 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例句: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的生活态度,以及对
、
的世风的鄙弃。
文体常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体裁是 铭 ,它是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警戒自己 或 称述功德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 种文体。
2.《爱莲说》的体裁是 说 ,它是既 可以 说明 、 记述 事物,又可以 发表 议论 的一种文体。
再见
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
译 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
课 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文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
•
诸葛庐、子云亭—因住人有名而受景仰—自比古贤居室
结尾
陋室 不陋
•
何陋之有——因住人“德馨”而不陋——高尚情趣
写法理解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本文采用反向立意的写法。 3.本文句式整齐,对仗工巧,
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 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 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表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综美 相结合的和谐美。
主题理解
•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的描述“陋室” 内外的情景,并用类比和例证,有力 的分析证明了“陋室不陋”的原因,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 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则原文及注释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则原文及注释短文一:《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注释:“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名”:出名,有名。
“灵”:灵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调素琴”: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
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案牍,指官府文书。
形,形体、躯体。
“南阳诸葛庐”: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住的草庐。
“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短文二:《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释:“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代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自李唐来”:从唐朝以来。
李唐,指唐朝。
“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濯,洗。
涟,水波。
妖,过分艳丽。
“中通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陋室铭、爱莲说》重点知识总汇

陋室铭刘禹锡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3.在课文中找出本文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二、重点词语(一)词语解释:名:出名,有名。
灵:神异。
斯:这。
是: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惟:只德馨:品德高尚。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上:长上。
入:映入。
青:青色。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形:形体、躯体。
乱:使……乱,扰乱。
案牍:官府文书。
劳形:使……劳神伤身。
(二)一词多义1.之无丝竹之乱耳(助词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2.往来往来无白丁(交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3.名有仙则名(出名,有名)名之者谁(命名)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名字)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有名的,著名的)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三)词类活用: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长上苔痕上阶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四)古今异义:1.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样子,形状3.孔子云古义:说今义:云彩三、特殊句式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
“何陋”是前置的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句子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短文两篇(《陋室铭》与《爱莲说》)重点知识讲解

短文两篇《陋室铭》原文及译文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文言知识积累一、一词多义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名: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②名之者谁?(动词,命名)丁:①往来无白丁(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统编(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课件

(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亭子。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4/5/2020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13
1.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赏析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陋室的居住环境。“上 ”“入”二字对仗工整,化静为动突出了陋室环境的生机盎然; “绿”“青”,色彩清丽,衬托出陋室环境的清新、幽雅,以景 色之雅见“惟吾德馨”,突出“陋室”不陋。
4/5/2020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9
2.作者眼中的“莲”具有哪些君子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 不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4/5/2020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
陋室铭
4/5/2020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3
作者名片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称之
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 名的诗作有《竹枝词》《秋词》《浪淘沙》 等。
4/5/2020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4
背景链接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 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失败后被降职为 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本 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但是,和州策知县是个势力之徒, 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半年之间,让刘禹锡连 搬三次家,住房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一家老小无 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 室铭》一文。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说课稿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说课稿教材分析: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亮的时代特点。
《陋室铭》轻松爽朗,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乐趣。
《爱莲说》描画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教学设想: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关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专门大的关心,同时关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专门好的借鉴意义。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3、感悟、明白得和积存语言。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指导学生感悟、明白得和积存语言,是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4、进一步把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爱好,把握学习规律。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和同学们切磋探究,质疑解惑,提高学习能力。
一、说教材:(一)教材简介:《陋室铭》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本文通过颂扬简单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乐趣。
全文只有9句,81字,但以其立意鲜亮,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依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明白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明白得、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把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明白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乐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判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学生也会专门爱读,因而我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陋室铭》原文及译文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文言知识积累一、一词多义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名: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②名之者谁?(动词,命名)丁:①往来无白丁(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②庖丁解牛(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逍遥游》)③其日丙丁(天干的第四位)(《吕氏春秋》)二、古今异义①有仙则名。
(名,古义:出名。
今义:名声,名称。
)②无案牍之劳形。
(形,古义:身。
今义:样子。
)③惟吾德馨。
(馨,古义:美好。
今义:芳香。
)④谈笑有鸿儒。
(鸿,古义:大,渊博。
今义:指鸿雁,书信。
)⑤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指丝绸和竹子)三、词类活用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著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名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③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作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以为有了芳馨。
)④无丝竹之乱耳。
(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混乱)⑤无案牍之劳形。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四、特殊句式①倒装句何陋之有?(为了强调宾语“何陋”,用“之”将其提到动词谓语“有”之前,翻译时的语序应为“有何陋”。
)②省略句谈笑有鸿儒(谈字前面省略主语“吾”,句意:我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
)(简介:此句后面的“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都是省略主语,是无主句。
)陋室铭一、重点实词虚词1、山不在高(在于)2、有仙则名(出名)3、有龙则灵(灵验,神奇)4、斯是陋室(此,这)5、惟吾德馨(只)(品德高尚)6、苔痕上阶绿(长到,蔓延)7、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可以调素琴(弹奏)9、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扰乱)10、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劳累)(形体,身体)11、无丝竹之乱耳(助词,不译) 12、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无义)爱莲说1、可爱者甚蕃.(多)2、晋陶渊明独.爱菊(只)3、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4、香远益.清(更加)5.、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7、陶后鲜.有闻(少)8.、宜..乎众矣(应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
“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3.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4.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5.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三、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技法可总结6个字:释、留、去、替、补、调。
1.释: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这种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单音节词占多数。
所以,考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尽量把原文中的单音词翻译成能够解释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当然,由于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用法多样的虚词的存在,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还必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判断。
2.留: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3.去:文言文中常有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尽管它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词义可以来表示,因此必须删去。
4.替: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是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已经不同等。
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千万不能以今义当古义。
5.补:文言文中往往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够完整、通顺、明确。
6.调:由于语言的演变,有的文言句型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其中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
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以调整。
1.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
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
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如: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
(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
即删去不译的词。
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
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呢?”6.换。
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