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思想的诠释及其现代意义)
论文: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
论文: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引言儒家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对中国社会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庸被认为是一种兼容并蓄、平衡和谐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并展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中庸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中庸思想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于孔子及其后学的思考与实践。
《中庸》是一篇短小精炼的文章,集中体现了儒家关于人与道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观点。
其主要内容包括道的认识与追求、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方面。
1.1 道的认识与追求中庸将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强调人的修养应当与其追求道理相统一。
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追求道德的完美,秉持善良、诚实和公正的原则。
1.2 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人际关系体系,从个人修身到家庭和社会治理,再到国家和天下的治理,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护社会的平衡和谐。
人们应当注重品德修养,做到心地纯良、言行一致,以及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 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价值与意义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1 社会和谐与稳定中庸思想倡导平衡发展和和谐相处的原则,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平衡,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
这种思想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2.2 个人道德规范的塑造中庸思想要求每个人追求道德的完美,并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
这种思想促使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进行反思,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从而使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
2.3 政府治理和道德教化中庸思想对政府的治理及道德教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政府应当秉持公正、诚实和公正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同时应当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来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3. 中庸思想的现代启示传统儒家中庸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探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探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处世的明塔姓名:王新红学号:2008124127专业:法政学院 08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指导老师:日期:2011年4月15日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内容含有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可以说是非常实用的学问。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它的主要思想有中和,致诚,从实际出发,过犹不及等。
它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有着它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固有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反映在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在物欲日益膨胀的今天,对于人们自身修养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发展,在为人处世协调人际关系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可以说它是为人处世的明塔,让人生处于合理的轨道之上,以达万物的和谐。
关键字:中庸;自身修养;处世;诚;和对于中庸的释义,子思在《中庸》一书中,释为“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程灏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解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后人都尽力阐释孔子中庸的含义,可以说孔子的中庸是存于天下的规律,行于天下的准则,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要求适当适中,恰如其分,达“中和”的状态。
但它并不等于折中,折中是从形式上把相反的两种事物拼到一起,放弃原则,以调矛盾。
而中庸与其有着实质性的区别,中庸是深藏于内的,对它的理解应采取动态的,活生生的,因时因地适人适事的态度应对,时刻都在运动变化中把握,如同孔子所说的“君子时而中”。
但是它又不同于人们眼中游离于是非善恶间的两可态度,借以安身立命,既无积极亦无正义感,一种油滑的做人态度,孔子称这种油滑为“乡原,曾说”乡原,德之贼也“。
中庸不是随风左右摇摆的草,而是一棵树,它有自己的根基,有自身的原则,它只是围绕原则展开它的枝桠;是一条大道,由无数先哲们的足迹形成的大道,是以人生的名塔为目的地的天道。
中庸思想的哲学和现实意义
中庸思想的哲学和现实意义一、中庸思想的产生背景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他面对“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动乱,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伦理学说,企图通过施行仁爱、达到化解各种矛盾的目的,以重建政治社会秩序,是非常困难的。
因而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思想,以齐百家之语,集古圣之大成。
“中庸”的思想,最早见于《礼记•中庸》。
《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和”即和谐、和洽。
与“中庸”相关的概念有中和、中道等,都表达了中庸的思维模式。
二、中庸的哲学意义“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内容。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理解为中正、合适、标准,是先秦古籍中的通义。
关于“中庸”的含义,孔子解释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中庸就是既无过,也无不及。
朱熹引用程颢“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之观点,并作了一番解释。
作为标准的“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不少哲学家在用“中”时,所采取的方法是“叩其两端”,通过这个手段,达到用中道的目的。
“中庸”思想是主张维持质的稳定性,并不是我们所谓的折衷主义。
中庸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当然,古代推崇的“中庸”思想,归根到底是要把人们的行动与言行束缚在等级制度和道德模式中,要求既无过也无不及。
礼”以“制中”为用,所以又称“礼之用,和为贵”。
因此,所谓“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归根到底就是要时时处处按照“礼”办事。
可见,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把人们的视听言动束缚在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之内,既无过又无不及。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儒家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中庸”、“和谐”、“适度”等理念。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首先,儒家中庸之道倡导“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追求平衡。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扰,很容易陷入极端思维和行为中。
比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个人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自我实现与他人关怀的平衡等等。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避免过度追求某一方面,要在各种矛盾之间寻求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发展。
其次,儒家中庸之道注重“和谐”与“和平”。
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也随之增多。
儒家中庸之道强调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权利,要追求和谐共处。
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再次,儒家中庸之道提倡“适度”之道,即适可而止,不过度。
在当代社会,消费主义泛滥,人们往往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儒家中庸之道告诫人们要适度消费,要珍惜资源,要保护环境。
只有在适度的生活方式中,人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
此外,儒家中庸之道还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很容易迷失自我,忽略道德和品德修养。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注重修身养性,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避免极端,追求平衡;要追求和谐与和平;要适度而行,不过度追求;要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只有在这样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发展。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儒家中庸之道,为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析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浅析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一部分,也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
亚里士多德则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学说涉及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等多个领域。
尽管两位思想家出生的时间和地点相隔了数百年和几千公里,但他们的中庸思想在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传统中都有着重要的现代意义。
中庸思想的内涵孔子的中庸思想,意味着在个体与社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为了实现这个平衡,我们需要通过思考、实践和经验获取智慧。
中庸思想与现代时代的稳健哲学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即在秉持着一种平衡和谐的前提下,追求稳定和成长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则体现在他的“中庸主义”思想之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理性的人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生活,做正确的事情。
他将这种合理的行为称为中庸,这个中庸是处于过度与不足之间的一个点。
例如,冷静、勇敢和合理的行为,都是与中庸相关的概念。
中庸思想的现代意义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实现各种平衡和谐,以实现稳定和成长。
下面是五个例子,这些例子涉及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
1. 管理合适的睡眠和工作在中庸的道路上,人们需要更好地管理睡眠和工作的时间。
过度的睡眠可能会导致身体的失调,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反之,过度的工作会导致身体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这反而会影响正常的睡眠和休息。
因此,中庸的行为是找到恰当的时间分配,包括充分休息和工作时间。
2. 手机使用与社交时间的平衡现代人生活中,手机是一个必需品。
然而,过度沉迷于手机使用会伤害社交和人际关系。
因此,需要找到一个中庸的行为,包括社交和沉迷于手机之间的平衡。
这种平衡可能涉及计划和安排通常用于交流的时间,避免在与他人交流时转移注意力。
3. 工作时间和家庭生活的平衡工作时间和家庭生活之间要求寻找平衡。
过度的工作会削弱家庭关系,导致人与家庭间的矛盾和紧张。
这也适用于工作时间过多或过少的问题,因为过度或不足的工作都会对我们的社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中庸的做法是找到工作时间和家庭生活之间的健康平衡,实现正常的生活和家庭关系。
浅谈儒家中庸哲学及现代意义
浅谈儒家中庸哲学及现代意义浅谈儒家中庸哲学及现代意义儒家中庸哲学为现代文明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社会问题的哲学范式,本文来谈谈儒家中庸哲学及现代意义。
摘要:中庸哲学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一种适度精神与人文关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现代社会逐渐暴露出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
儒家中庸哲学或许能够为解决现代性之隐忧提供另一种思路。
关键词:中庸哲学;意义;现代性一、儒家中庸哲学的哲学内涵(一)中庸哲学的内涵《中庸》一书着重梳理了孔子中庸哲学的哲学,其内涵可用其中一句原文加以概述,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①儒家思想诞生之前,天命便已存在并在人类社会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的诞生为人类摆脱天命的束缚开辟了道路。
孔子找到了从天命到人性的连接点,“天命之谓性”即是对这一连接点的高度概括。
在孔子看来,天命与人性是相通的,天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虚幻之物而是能由人掌握的人性。
这就将人类从被动接受天命安排的蒙昧状态中解脱出来,开始人自身掌握命运的历史进程,人的理性自觉及主体性开始显现。
但仅打通天命与人性的桥梁是不够的,孔子接着提出了“率性之谓道”。
这里的道即是人道。
人性的彰显是需要通过人道的贯彻来实现的,在这里孔子主张“率性而为”,根据人性的本真面目进行人道的贯彻。
孔子的人道也可称其为仁道,这是孔子一生推崇的。
但是孔子也敏锐地发现,人性是有等差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②因此他将人分为上、中、下三等并指出道德教化的作用就是引导“中人”向更好地方向发展,也即“修道之谓教”。
这里虽然表现出孔子思想一定的封建性,但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中庸哲学的教化意味,这对社会的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庸哲学的内在要求儒家中庸哲学除了本体论之外,还涉及另一重要议题:践行中庸哲学的方法和途径问题:功夫论。
由中庸哲学的本体论可知,每个人都是有本真之性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往往被金钱、物欲遮蔽了双眼,在利益、权势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迷失了自我。
孔子的中庸思想对现代教学方法的启示-2019年精选作文
孔子的中庸思想对现代教学方法的启示《中庸》历来被理解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孔子的中庸思想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庸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灵魂。
“中庸”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不仅维系了封建社会的稳定与秩序,而且作为一种观念,曾以一种超越时代的力量,渗透于人们日常的观念、习俗、思维方式之中,并对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中庸思想的起源中庸思想萌发于中国古代时期,它来自于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推崇。
在我国古代的弓箭文化中,旗帜是军队的标志,代表了军队中的指挥权;“中”是旗杆之正,人们以旗为号召,在人们的聚集之地,旗帜常常在人们集体活动的中心,所以“中”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中”有三重含义,“中礼、时中、适中”,“中礼、时中、适中”,中庸的“中”正是把上述几种意思抽象、提炼、升华而得来。
使得“中”从一开始就具有了规则、标准的意义。
二、孔子中庸思想的基本观点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生活时期正经历着“礼崩乐坏”的社会剧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及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孔子对中庸做了“过犹不及”、“和而不同”的表述,这说明中庸兼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孔子中庸思想的一个来源是“尚中”的观念,这个概念在氏族社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孔子总结了前人的“中和”、“尚中”、“和同”的思想,将“中”与“庸”联系起来,提出了“中庸”的思想,中庸思想便由此产生。
“中庸”最早出现于《论语?雍也》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把中庸视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在《论语?先进》中,孔子对中庸概念做了“过犹不及”的解释。
孔子认为保持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关键所在,从而提出对待事物必须坚持适度、合宜的原则和方法。
“中庸”就是“执中两用”,要求人们言行符合礼节。
结以上各种解释,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始终坚持。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一种方法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孔子中庸思想的诠释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中庸思想的诠释及其现代意义谢金林江萍菊摘要:“中庸”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称“中”为“无过无不及”,这并不仅仅是方法上的适中。
“无过无不及”是在长期教化过程中,主体逐渐泯息个性之中的偏颇,摆脱物欲的蒙弊,提升生命的本质,使个性情感上升为普遍的道德情感之后而获得的一种情感和行为的合适感。
“中庸”不是方法上的折中,而是生命的品质、智慧的圆通。
“中庸”思想昭示了德行与德性的一致,对现代道德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中庸诠释现代意义中图法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庸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术界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阐述极多,不足之处是大多从“无过无不及”这一层面,也即中庸辩证法方面去理解。
这种理解缺乏对生命的关怀,价值的追问,没有从更深层次的意蕴上去发掘中庸之真正涵义,无法解释孔子何以称“中庸”为“至德”。
我们认为,只有从品质出发,站在人生境界的高度,才可以更好地剖析中庸这一思想的真正内涵,汲取其思想内在精华,阐发其现代意义。
中庸:生存智慧的圆通、德性与德行的致一一、中中庸思想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左传》、《国语》,有多条记载。
殷商时期,《尚书·盘庚》载“各设中于乃心”。
“中”指的是一种状态。
以后,“中”逐渐与道德联系在一起,取得了伦理学的意义。
《书》中此类用法主要有这么几条:“咸庶中正”(《吕刑》)、“作稽中德”(《酒诰》)、“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仲虺之诰》)。
《易经》载:“中行独复”,“得尚于中行”。
“中”被引伸为情感和行为的合适状态。
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称“中”为“无过无不及”。
对这种“中”,孔子倍加赞赏,并身体力行。
在待人方面,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在待物方面,“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处理生死问题方面,孔子“见危授命”,“危邦不入”;在审美方面,孔子赞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1、中庸思想强调整体性思维方式及把事物当做互相约制互相作用的整体来认识
2、在处事态度上中庸虽然承认事物的变化但力图把事物变化纳入一定范围内尽可能维持现状
3、价值观念上中庸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个体价值和利益服从社会整体价值和利益
4、中庸中重视万事万物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强调在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中遵循天地归寻而实现中正平衡有序适度和谐一部偏不倚中正平和的思维方式辩证的方法抵制对情感欲望的放纵和对事物的认识和偏执三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始终是否有中庸之德是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五、孔子的天命观
1、一体(体会)认(认识)天命
(1)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知天命与否是衡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标准)
(2)孔子说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距
这是孔子的人生写照也就是一个人通过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人格和心灵得到培养的过程这是一个要经常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并遵循渐进的过程(学习的重要性)
2、敬畏天命
(1)敬天事鬼神
未能事人焉能是鬼孔子强调对天要有敬畏之心但是最重要的是解决现实问题
(2)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德高望重的人) 畏圣人之言
孔子强调大人圣人均是体现了天命之辈的人在他们面前我们要谦虚要谨言慎行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3、持守天命
孟子说尽其心善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天存其心养其性所以是天也(如家强调持守天命的原则就是把天性中的善和德发扬光大)。
国学经典《中庸》对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
国学经典《中庸》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它强调“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并提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在现代生活中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中庸》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强调人的内心诚实和正直,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和平衡。
在现代社会中,诚实和正直也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在商业领域,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忠诚度。
在政治领域,官员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在人际关系中,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信任关系。
诚意正心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品质之一。
二、修身齐家修身齐家是《中庸》提出的另一个重要思想。
它认为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
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思想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个人的修身是现代人发展自身能力的基础。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齐家是现代人生活的基础。
只有家庭和睦,才能让人们感到温馨和幸福。
治国平天下是现代社会的共同目标。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让国家和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三、不偏不倚不偏不倚是《中庸》提出的另一个重要思想。
它认为只有“不偏不倚,不过不及”,才能达到真正的平衡和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思想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商业领域,只有不偏不倚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忠诚度。
在政治领域,只有不偏不倚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在人际关系中,只有不偏不倚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信任关系。
《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的核心思想包括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和不偏不倚。
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诚实守信、修身齐家、不偏不倚,才能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加和谐、平衡和幸福。
我们应该从《中庸》中汲取智慧,把这些思想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五篇材料)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五篇材料)第一篇: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崔日韦(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的始终。
中庸精神赋予了孔子的仁、礼等思想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透过中庸精神,孔子天人贯通的圣人气象得以呈现。
孔子的中庸精神在两千余载后仍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并付诸实践。
关键词:孔子;中庸;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080(2007)03-0043-02一、中庸的内涵“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虽然“中庸”一词在《论语》二十篇、一万一千言中仅出现了一次,盖孔子思“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故罕言中庸,但中庸之道却彰显于《论语》的字里行间。
窃以为中庸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执两用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孔子称赞舜能把握事物的两个极端而用中庸之道去引导人们,这也是舜能够成圣的原因。
“大知”的圣贤待人处事能不偏不倚,不枉不纵,无过不及,而取其中。
“不及”固然是不好的,但是“过”亦不足取。
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过”和“不及”都偏离了中道,故两者都不可取。
为了恪守中道,就要反对两个极端,而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论语》中诠显中庸思想的语言比比皆是,又如子夏为宰于莒父而问政于孔子,“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处理事情怠慢拖拉不行,过于求快亦是很有害的,要成就大事就要执守“中庸之道”,不快不慢,恰到好处,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摘要:儒家思想中集中体现的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理想蓝图,以“礼用和贵”为格局构建,以“仁爱孝悌”为人性基础,以“德政教化”为治国方略,以“修己忠恕”为人格根本,以“中庸致和”为方法原则的思想,共同构成了孔子完整的和谐社会思想体系。
在这一思想体系中“中庸”思想堪称实现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中庸思想和谐社会建设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8-0090-02一、“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庸”既是孔子儒家思想的基础和最高道德标准,又是儒家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中庸作为一种方法,通常称之为“中庸之道”。
作为贯穿儒家思想始终的方法论的中庸之道,其精髓就在于平衡协调各种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和谐发展。
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庸之道”可谓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中庸”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执两用中——和谐社会的方法论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的基本要旨便是“执两用中”。
这是孔子在总结舜的统治经验时提出的。
要求在思考一切问题时都必须坚持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谨防只见其一不见其二的片面性错误。
在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关系时,要兼顾矛盾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在认识和处理对立两端的关系时,要充分把握事物的“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实现事物的稳定与和谐状态。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叩其两端”就是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发现矛盾,加以推敲、综合、概括,使之得到圆满解答。
这表明孔子已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需要用整体原则来把握事物的本质。
笔者认为,“执两”与“用中”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执两”是“用中”的基础和前提,而“用中”则是“执两”的目的和结果。
“执两用中”即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准并把握好一个最适当的“度”,以做到不偏不倚、兼顾两端、公允中正、准确适度。
浅议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议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摘要: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其中,中庸之道作为其核心,从古至今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但在当代中庸时常被视为无所作为、消极保守的代名词。
本文通过从中国哲学史角度探寻中庸的本意,思考当下社会当代人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与运用,理解中庸之道的重要意义,对于素质的培养、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儒家中庸之道现代意义一、儒家中庸之美(一)中庸思想的形成发展1、中庸的释义关于“中”,《说文解字》认为:“中,内也”,即里面、中心的意思。
唐兰认为“中”是一面旗帜[1],代表的是具有抽象、标志性或是模范作用的人或物,能够把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从而引申出“中央”、“中间”的意思。
而雷庆翼认为“中”的本义是事物的中点或中部[2],有平衡和中央的意思从而引申出“正”,即不偏不倚的意思。
后来“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引为遵守、符合某项要求或规则标准。
而关于“庸”,王夫之《读四书大全》卷二[3]:“若夫庸之为义,在《说文》则云:庸,用也。
《尚书》之言庸者,无不与用义同。
”在这里“用”通“庸”,用就是能够做,可以做,因此可以把“庸”视为使用、施行、平易可行的意思。
2、中庸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庸”是儒家的基本思想观念之一,《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并为后世儒家编入《礼记》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但在中唐之前,《中庸》并未受到充分地的重视,直到宋代才有儒家和佛家的大力推崇,至朱熹把《礼记》编定为《四书》之一,才确立了其在儒家经典中的特殊地位。
唐宋时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一个阶段,表现为佛教与道教势力日渐增强,形成了儒家与道家斗争激烈且愈演愈烈的局面。
从小被儒学熏陶韩愈极力推崇孔孟之道,为了弘扬儒学对道教和佛教进行过猛烈的批判,并在吸收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道统,开创道统观先河,主张仁义道德应一脉相传,以求恢复儒家的统治地位[4]。
中庸哲学思想的新时代表达
中庸哲学思想的新时代表达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内涵。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庸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和表达,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从中庸的内涵、实践和当代价值三个方面,对中庸哲学思想的新时代表达进行分析。
一、中庸的内涵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不偏不倚”,即在各种矛盾对立的事物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调和的境界。
中庸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德伦理层面的中庸,二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中庸。
道德伦理层面的中庸,强调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个体修身方面,中庸主张“诚意正心”,追求心灵的平和与纯洁。
在家庭伦理方面,中庸主张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注重家庭的和谐稳定。
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中庸主张君主应当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使国家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中庸,强调“中正”和“平衡”。
中庸主张君主应当以中正之道治理国家,避免极端偏执和专断行为。
同时,中庸也强调社会的平衡,主张各个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避免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二、中庸的实践中庸的实践是指将中庸的理念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中,以实际行动来体现中庸的精神。
中庸的实践可以从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个体层面,中庸的实践要求个人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纯洁。
个人应当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
同时,个人还应当注重家庭和睦,与家人保持良好的亲情关系。
在工作和社交方面,个人应当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与他人和谐相处,避免过分竞争和利己主义。
在社会层面,中庸的实践要求社会各界关注社会公益和社会公平。
政府应当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推行公正合理的政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企业和组织应当遵循公平竞争和诚信经营的原则,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公民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导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论语·中庸篇》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和对人类生活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1. 中庸之道的概念在《论语·中庸篇》中,孔子解释了中庸之道,它指的是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保持适度、平衡和稳定。
这种平衡既不偏向极端,也不过于自我牺牲,它体现了理智与情感、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以及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统一。
2. 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2.1 夫妻关系使用中庸之道来处理夫妻关系可以使双方平等相处、互相尊重并寻求共同发展。
夫妻双方可以通过保持适度来避免过度争吵和权力斗争,促进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2.2 父母子女关系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培养出有责任心、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孩子。
父母应该给予适度的指导和支持,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并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
3. 中庸之道在社会关系中的应用3.1 领导与下属关系中庸之道对于领导者非常重要,他们需要保持平衡、公正和尊重员工。
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在处理冲突时避免极端偏见,并促进组织内部的和谐与团结。
3.2 公民与社会关系中庸之道对于公民来说意味着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益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公民可以通过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推动社会进步。
4. 中庸之道对个人发展的意义中庸之道对于个人发展也十分重要。
通过保持适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时间、精力和资源,避免自我过劳或盲目追求成功。
中庸之道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身心平衡,并促进个人成长与幸福。
结论《论语·中庸篇》提出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性。
它在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个人发展方面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该理解并运用其中的智慧,以建立一个和谐、公正和繁荣的社会。
论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
浅析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也是最能代表中国思想的人生观,但不仅是儒家,也不仅在中国,中庸还得到世界上其他思想派别、其他文明的一致推崇,这在世界思想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庸之道,就是指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思想,本文将对《中庸》的原文和引申含义稍作解析。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现代意义;天人合一一、从《中庸》原文解析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君子在古代是指地位和道德高尚的人。
那么“中庸之道”这个词应该怎样理解呢?先看“中”的含义,有三种解释: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指适宜、合适、恰好、合乎一定标准;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庸”也有三种解释:一种是指不变化,不改变;二是使用的意思;三是指平常、普通。
根据这些不同含义的理解,结合儒家学说的思想,用现代语言解释“中庸”一词,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轻重适度、深浅适宜、方法得当、恰到好处。
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顺从着自己的本性去做人处事,就称之为道。
这里的“道”就是指方向、办法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道理。
中庸之道,就是顺从本性,来修正自己,使一切事物都能符合正道。
为了达到这一点,需要宽阔的胸怀、崇高的境界、冷静的头脑和科学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从这个方向来分析一下如何理解原文里的中庸之道:(一)中庸之道强调一个“中和”的态度。
在一个人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的,不偏不倚没有起伏的,称之为“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不能避免的,所以它们一定会表现出来。
如果表现出来的时候,符合常理,没有超过或者不够的地方,就是“和”。
“中”是所有事物的根本,“和”是所有人都应该遵从的大道。
《中庸》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中庸》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中庸”的思想,起源于上古时代。
《论语·尧曰》记载,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唯一告诫的话是,一定要做到“允执其中”,“允”是信的意思。
传位者说:如不真诚地实践“中”道,四海的百姓穷困,你的禄位就会永绝。
使用、奉行中道,是圣王相授受的经国大道。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庸”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中与庸及孔子的“中庸”思想(一)中与庸什么是“中”?什么“庸”?什么是“中庸”?“中”字的本义,有几种说法:像射箭中靶的形状;立木表测日影的正昃;像旗子,氏族首领立旗于中,以聚四方之人等。
《说文》:“中,内也。
从口、∣,上下通。
”这“中”字,相对于“外”来说是“内”,里面;在方位上,相对于四周来说是等距离的“中心”;在程度上,是相对于上等与下等的中等;在过程中,是相对于全程来说的“一半”;而相对于“偏”来说,那就是“正”,不偏不倚。
我们今天讲的“中庸”之“中”,即是指适中,正当,恰如其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
“庸”字的本义,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大钟,通“镛”;有人说是城,通“墉”;有人说是劳义,通“佣”;有人说是功义,以钟记功等。
“中庸”之“庸”有三个意思:第一,何晏讲是“常”,程子讲“不易之谓庸”,即恒常而不易之理,变中不改变的道理;第二,朱子讲是“平常”,即平凡、平常之德,徐复观讲是每个人所应实践、所能实现的行为;第三,《说文》:“庸,用也。
”就是运用。
郑玄讲,《中庸》这篇文章,是记中和之用的。
(二)孔子论“中庸”在孔子那里,“中庸”既是道德修养的境界,又是一般的思维方法论。
首先,我们看修养的境界。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
孔子称赞“中行”之士。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狂者一意向前,是豪迈慷慨之士,心地坦然。
狷者毫不苟取,不要不义之财,个性独立又有修养。
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深受人们的崇拜和追求。
它源自于《中庸》一书,这是一本由孔子的弟子撰写的经典著作,其中阐述了追求平衡、和谐和适度的思想。
中庸之道强调遵循天道自然和人伦道义,通过调和各种对立面的关系,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中庸之道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行为准则上,还广泛应用于社会交往、职业发展等众多领域。
本文将运用实例和理论分析,探讨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及其应用。
首先,将对中庸之道的概念进行解读,并强调其核心思想与实践应用的密切关系。
接下来,将从个人生活的角度探讨中庸之道的意义,解释为何中庸之道是人们追求幸福和成功的关键。
同时,还将讨论中庸之道在软实力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职场管理以及决策制定中的重要性。
最后,将通过总结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应运用中庸之道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还将探讨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关注如何在一个多元化和快节奏的社会中实践中庸之道的思想和原则。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并能够应用其中的原则和思想,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中庸之道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平衡、调和和适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关爱他人,并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身的成长和成功。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以探讨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引言部分将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入手,为读者提供对本文内容的整体认知和期望。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中庸之道的概念和中庸之道在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 2.1 中庸之道的概念该部分将对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
首先,《中庸》作为一部经典文献,对中庸之道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本节将引用相关文本,解释其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中庸思想详解
中庸思想详解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中道”、“中和”,即在各种事物的对立面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中庸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中道”,即不偏不倚、不极端、不偏执,而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下面将从中庸思想的起源、内涵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中庸思想的起源。
中庸思想最早是由孔子的弟子孟子提出的,他在《孟子》一书中提出了“中庸”、“中和”等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孟子认为,中庸是一种处世的准则,是一种处事的方法,是一种处世的态度。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不偏不倚、不偏执、不极端,而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孟子认为,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二、中庸思想的内涵。
中庸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道”,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中道”,即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中庸思想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不偏不倚、不偏执、不极端,而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2. “中和”,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中和”,即在各种事物的对立面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中庸思想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不偏不倚、不偏执、不极端,而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3. “不偏不倚”,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不偏不倚”,即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中庸思想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不偏不倚、不偏执、不极端,而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4. “不极端”,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不极端”,即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中庸思想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不偏不倚、不偏执、不极端,而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庸思想的心得,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一、中庸的内涵与特点中庸,即“处于两极之间的正常状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在各种境遇下保持平衡、稳定和和谐的状态。
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不偏不倚”的原则,既不偏向极端,也不偏向过于保守。
它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和处理关系时,要坚持中庸之道,追求和谐与平衡。
中庸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人的内外修养:中庸思想认为,一个人的修养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举止,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炼。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2. 强调道德伦理:中庸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伦理修养,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要坚持道德的准则和原则。
3. 强调和谐与平衡:中庸思想认为,和谐与平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
只有保持和谐与平衡,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二、1. 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中庸思想的核心理念是追求和谐与平衡,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处理社会问题时,人们应该以中庸之道为指导,努力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培养良好的道德伦理观念中庸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伦理修养,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要坚持道德的准则和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伦理的缺失和道德沦丧问题日益突出。
中庸思想的倡导者应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伦理观念,推动社会的道德建设。
3. 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庸思想强调人的内外修养,要求人们在修养方面做到内外兼修。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修养,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和表面的成功。
中庸思想提醒人们要注重自己的内心修炼,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中庸思想的诠释及其现代意义谢金林江萍菊摘要:“中庸”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称“中”为“无过无不及”,这并不仅仅是方法上的适中。
“无过无不及”是在长期教化过程中,主体逐渐泯息个性之中的偏颇,摆脱物欲的蒙弊,提升生命的本质,使个性情感上升为普遍的道德情感之后而获得的一种情感和行为的合适感。
“中庸”不是方法上的折中,而是生命的品质、智慧的圆通。
“中庸”思想昭示了德行与德性的一致,对现代道德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中庸诠释现代意义中图法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庸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术界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阐述极多,不足之处是大多从“无过无不及”这一层面,也即中庸辩证法方面去理解。
这种理解缺乏对生命的关怀,价值的追问,没有从更深层次的意蕴上去发掘中庸之真正涵义,无法解释孔子何以称“中庸”为“至德”。
我们认为,只有从品质出发,站在人生境界的高度,才可以更好地剖析中庸这一思想的真正内涵,汲取其思想内在精华,阐发其现代意义。
中庸:生存智慧的圆通、德性与德行的致一一、中中庸思想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左传》、《国语》,有多条记载。
殷商时期,《尚书·盘庚》载“各设中于乃心”。
“中”指的是一种状态。
以后,“中”逐渐与道德联系在一起,取得了伦理学的意义。
《书》中此类用法主要有这么几条:“咸庶中正”(《吕刑》)、“作稽中德”(《酒诰》)、“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仲虺之诰》)。
《易经》载:“中行独复”,“得尚于中行”。
“中”被引伸为情感和行为的合适状态。
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称“中”为“无过无不及”。
对这种“中”,孔子倍加赞赏,并身体力行。
在待人方面,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在待物方面,“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处理生死问题方面,孔子“见危授命”,“危邦不入”;在审美方面,孔子赞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些方面体现了孔子的智慧及其对人生的洞彻。
“中”不是折中主义,不是处世圆滑,孔子对“乡愿”有着刻骨的仇恨。
“乡愿者,德之贼也”。
“中”是一种生命的品质,是一种高风亮节的情操之体现。
朱熹在解《中庸》之题时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
“中”并非纯粹方法上的“不偏不倚”,在某一事上,“不偏不倚”的做法,不可称之为中,也就无法称得上“德之至”。
“中”是从更深层次意蕴而言的生命的智慧和道德的品质。
《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这句话是理解中庸的关键之处。
但是,对这句的话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有人理解“未发”即是“未喜,未怒,未哀,未乐”,这就是中。
这理解不合儒家思想。
人生风云变幻,哪会既无可喜之事,又无可怒之事。
儒家理解的人,绝非同于老、佛之见,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当怒则怒,该喜则喜,当哀则哀,该乐则乐,不过其度,何谓失中?人情非人欲,情本由性生,人性既无善恶,情又何尝必抑?这种理解错误的根源就在没有区分心理学的情感与伦理学上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这个问题理解可为透彻,激情和感受不是德性,唯独品质才是德性。
有人认为,“未发之中”,是价值未判的浑沌状态,既非善,也非恶,固不偏不倚,可谓之“中”。
这种理解也不妥当。
譬如一间大厅,中无一物,因其大,无论何处,也就无所偏倚,一定要在中间设一柱子,才可判别是否有偏倚。
无善当然无恶,这种价值的浑沌未判,当然不可谓之“中”。
程子称“中”为“在中”,林择之称之为“里面底道理”。
这种说法过于玄远,说“在中”,则为对外而言;说“里面底道理”,则为对表而言,“中”是体,是人生之静,“一念不起”。
“未发之中”,其中就有喜怒哀乐,只是未发,一旦发用出来,又无不体现为喜怒哀乐。
“在中”之说,也未可解释“谓之中”。
要理解“中”,必须对性与道、人心与人欲仔细推敲一番。
《中庸》说“人者,仁也”,又说“天命之谓性”,上天有好生之德,则人也有仁爱之心,这是世界的普遍规律,即“天道”。
人敬慕天道,循天命之德性而行,则为“人道”。
天命之性,是形而上之体,其在人伦中化生为情,故王夫之说:“惟性生情,情以显性”,由性而生之情,其发用之时,克制个别的私心杂欲,无有偏差,上升为普遍化的情感,就可以合乎天赋之德,故“情可以为善”。
喜、怒、哀、乐,只是人心,不是人欲,朱熹认为“各有攸当”,实乃独具匠心。
仁、义、礼、智是其体,喜、怒、哀、乐是仁、义、礼、智之用。
喜、怒、哀、乐未发之时,是一种价值浑沌状态,虽是未始,由于其秉受了仁、义、礼、智,一旦发用出来,就不会随物意移而或过或不及,故称之为“中”。
自然之物,各有其自然的尺度,“鹤颈虽长,断之则悲,凫颈虽短,续之则哀”。
这一尺度,只有顺其自然,才不失其天性。
数学之中,凭理性的计量,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来,$即是%与"的中间。
情感和行为之中不同与此,这是一种长期教化中培养出来的品质。
在长期道德生活中,经过风俗的改铸,礼、乐的熏陶,社会道德内化为主体自身道德的需要,使得主体情感摆脱了个性的恣意妄为,提升到了普遍状态,心灵空间得到了无限的开拓。
这样,世界不再是主体的异己之物,主体自觉与世界合同为一,故其视、听、言、动,无不和世界本来的秩序而一。
因此,朱熹说:“中无定体,随时而在”。
“乡愿”虽似中庸,因其情感为欲所牵,为物所累,和天命之性相去甚远,其情也非其真性情。
孔子才深叹“乡愿,德之贼也”,恶其害人至深。
这样的“中”就是生命品质的优良,道德的极高境界。
由于“中”与天命之性是统一的,“中道”就和“天道”一致,不悖于宇宙万物之本来秩序,故《中庸》的作者说:“中者,天下之大本也”。
二、和孔子言“中”,又言“和”,二者有一致之处。
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性言之,则曰中庸”。
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对“和”这个概念作一个透彻的分析。
“和”这一概念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孔子以前乐人伶州鸠说:“声应相保曰和”。
宫、商、角、徵、羽,长短高下,各种音符,各色音调,协和而作则为乐。
史伯从阴阳五行之道,万物之生,谈论和谐。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自然界之中,阴阳相济,五行相生,万物生成化育,周行而不殆,此乃宇宙之通则。
孔子反观自然,并把这一规律引入到人类社会。
孔子赞同其学生有若之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之功用,为什么要到和的境界才是最好的&“和”的确切涵义又是什么&这就有必要对“礼”作一个全面的分析。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
由祖宗崇拜和天神崇拜的宗教仪式逐渐而演变成的一整套典章制度,以及由此而生的精神原则,构成了“礼”的全部内容。
《序卦》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
礼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区分了尊卑贵贱,长幼之序,夫妇之别,对于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的宗法制社会有序运行起着范导作用。
礼的这种“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的发挥,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为前提,必须确认基于身份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秩序。
但是,过分强调上下有等,尊卑有差的等级制度,无疑会导致人际之间的冷漠与生疏,激化社会矛盾。
这种矛盾在政治经济、利益的催化之下,就会引发出礼乐崩坏,出现子轼父,臣轼君,“天子穆穆,取于三家堂上”的社会秩序混乱。
就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之中,孔子本着挽狂澜于即倒之大勇,反思传统礼制文化,拉起重建礼制内在精神之大旗。
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在这个物欲横流,烽火连绵的动荡社会,孔子这一声喟叹,无异于晴空霹雳、当头断喝,撼人心腑、警世深刻。
礼的意义不是其政治意义,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其伦理的意义。
礼的意义不在于其外在的仪式,而在于其陶身淑性,提升心灵的作用。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内在精神的提升,情谢金林孔子中庸思想的诠释及其现代意义哲学研究!"#!感的化通,礼怎么可得以实现?礼管乎外在行为,乐通内在情感,故儒家主张礼乐并举。
《乐记》有云:“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
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
绵绵丝竹,锵锵钟鼓,因其关乎情感,通人之心,故起着乐情治情通情之功效。
在奏乐、听乐的过程中,自然情感升华为道德情感,泯息了道德中鄙污的因素,涤除了人心中的私欲,感通了心灵深处宏厚的道德情感,弥补了礼之辨异所不能顾及的恭敬和顺。
礼要发挥功用就离不开乐的作用,礼教乐化,才可以感人至深,移风易俗。
礼乐之化,犹如春雨润物,泽人心厚。
一旦情感得到了教化,克除了个性的偏颇,就可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功用,故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
由此分析,“和”是一种教化出来的情感状态,在这种境界之中,人的情感不再受物欲的蒙蔽,胡作非为,喜、怒、哀、乐向外发用,无不和普遍礼制相合,故《中庸》说:“喜怒哀乐发而中节,谓之和”。
这样,人的情感和行为就合乎天道,故《中庸》又言:“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三、中庸即“诚”孔子以后的儒家学者对“诚”倍加推崇,将其当作与“中庸”别无二致的人生境界。
“诚”既是天道之本然,客观世界之价值之所在,又是人道之应然,生命价值之所托。
对“诚”的理解,即是在天人合一之际,寻求人生的真正意义。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何以如此?智、仁、勇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
三者之一,皆为一曲,虽为至难,用力之久,足以能一。
“中庸”是比曲更高之“诚”,故“不可能也”。
天道真实无妄,“诚”乃天道之本然,人道之诚是人效法天道。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星转斗移,昼夜更替,始终遵循着一定不变的秩序,世间万物,春生夏长,秋杀冬藏无不合乎季节变化之规律,这就是天道,也就“诚”,所以“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者,自成也”。
人为天地之精灵,性、道、教三者皆本谐天,效法天道,天人合一,乃是人生理想得以实现,生命价值得以佐证的唯一途径。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这里物之性与人之性合而为一,尽物之性,即是尽我心中所具备的物之性,使人心之中的优良本性不为外物所害,私欲所悖,经过一番长期的“存养省察”之苦功,主体在对“存在”与“在”追问之中,澄明外部世界,把握住自我内在的精神,达到物我一体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诚”,它体现了求真、求善与求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