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3、利益冲突业务的隔离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前台业务(交易)与后台业务(清算/稽核))应当严格分离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4、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
(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5、内部审计或稽核部门应当迅速将查悉的内部控制漏洞报告最高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后者应尽速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巴林银行事件发生后,英国监管当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形成了一份300余页的研究报告《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Lessons Aris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Barings),对改善跨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
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
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
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
为此,英国银行监管部门总结了如下五条重要的经验教训: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和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
(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
巴林银行事件分析(五篇范文)
巴林银行事件分析(五篇范文)第一篇:巴林银行事件分析因素分析①巴林集团管理层的失职。
早在1994年末和1995年初,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曾发现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交易中存在若干异常,并向巴林集团提出了一些关于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征询。
这些原本是可能促成较早发现里森活动的。
根据官委清盘人的观点,如果巴林集团的管理层适当检讨并理解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在致该集团的信中所表述的忧虑,那么倒闭是可能挽回的。
官委清盘人认为巴林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第二封信的态度尤其应该受到严厉指责,该回信向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作出许多毫无根据的错误保证。
同样,琼斯对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两封信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问题掉以轻心到了令人无法接受的程度。
我们无法理解,琼斯作为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财务董事,何以未经独立地详细了解整个事件,就在里森草拟的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征询里森交易活动的复函上签字。
②松散的内部控制。
从巴林破产的整个过程看,无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或国际金融组织都普遍认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是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而巴林的内部控制却是非常松散的。
据报载,在2月26日悲剧发生之前,巴林银行的证券投资已暴露出极大的风险性,但竟未引起该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警惕。
1月份第一周,里森持有合约3024张,20天后,即持有合约16852张(短短20天内,合约持有额增长4倍)。
到2月中旬,里森持有的合约突破2万张,比在同一市场操作的第二大交易商持有的头寸多出8倍。
这个信号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而没有被巴林银行的最高管理当局注意到从而作出应有的反映。
总之,巴林银行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失灵了,预警系统失败,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巴林破产前不久,该银行直到尼克·里森去职的那天,即2月23日星期四,公司的风险报告仍出现交易平衡。
但是,据新加坡有关当局说,巴林在1995年2月头18天里给新加坡期货有限公司汇去1.28亿美元作垫付维持金之用。
《巴林银行破产案》课件
PART 04
巴林银行破产的教训和启 示
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 制,对各类风险进行全面、及时 、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
制。
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评估和压力 测试,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
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文化建设, 提高全员风险意识,形成风险管
理共同责任机制。
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
尼克·里森被起诉并判刑
巴林银行被收购
交易员尼克·里森因涉嫌欺诈和违反金融法 规被起诉,判处6年半监禁
破产后的巴林银行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 部分业务得以保留。
PART 03
巴林银行破产原因分析
风险管理缺失
01
02
03
风险评估不足
巴林银行在投资过程中未 能充分评估潜在的风险, 导致对市场的变动反应迟 钝。
围。
银行的业务范围和规模
业务范围
巴林银行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包括企 业银行、投资银行、私人银行、资产 管理等。
规模
巴林银行在全球拥有大量的分支机构 和代表处,员工数量庞大,是世界上 规模较大的银行之一。
主要客户
巴林银行的客户主要包括政府、大型 企业和富裕的个人。
业绩
在过去几十年里,巴林银行在各项业 务中取得了显著的业绩,为股东和客 户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内部审计职能弱化
内部审计未能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对存在的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过度投机和违规操作
过度追求收益
为了追求高收益,巴林银行采取了过度投机的策略,忽视了潜在 的风险。
违规交易频发
在投资过程中,巴林银行存在大量违规操作,如未经授权的交易、 违反市场规定的操作等。
管理层干预风险控制
巴林银行
里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 作。这之前,他是摩根士丹利银行清算部的一 名职员。进入巴林银行后,他很快争取到了到 印尼分部工作的机会。由于他富有耐心和毅力, 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地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 许多问题,使工作有了起色,因此,他被视为 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伦敦总部对里森 在印尼的工作相当满意,并允诺可以在海外给 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
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全面负责清算工作的哥 顿·鲍塞给里森打了一下电话,要求里森另外设立一个 “错误帐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 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于是里森马上找来了负责办公室 清算的利塞尔,向她咨询是否可以另立一个档案。很快, 利塞尔就在电脑里键入了一些命令,问他需要什么帐号。 在中国文化里,“8”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因此里森 以此作为他的吉祥数字,由于贴必须是五位数,这样帐 号为“88888”的“错误帐户”便诞生了。 几周之后,伦敦总部又打来了电话,总部配置了新 的电脑,要求新加坡分行还是按规矩行行事,所有的错 误记录仍由“99905”帐户直接向伦敦报告。“88888” 错误帐户刚刚建立就被搁置不用了,但它却成为一个真 正的“错误帐户”存于电脑之中,而且总部这时已经注 意到了新加坡分行出现的错误很多,但里森都巧妙地搪 塞而过。
三、巴林事件分析
从制度上看,巴林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交易与清算角色的混淆。 里森在1992年去新加坡后,任职巴林新加坡期货交易部兼清处部经 理。作为一名交易员,里森本来应有的工作是代巴林客户买卖衍生 性商品,并代替巴林从事套利这两种工作,基本上是没有太大的风 险。因为代客操作,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交易员只是赚取佣金, 而套利行为亦只赚取市场间的差价。例如里森利用新加坡及大阪市 场极短时间内的不同价格,替巴林赚取利润。一般银行对予其交易 员持有一定额度的风险部位的许可。但为防止交易员在其所属银行 暴露在过多的风险中,这种许可额度通常定得相当有限。而通过清 算部门每天的结算工作,银行对其交易员和风险部位的情况也可予 以有效了解并掌握。但不幸的是,里森却一人身兼交易与清算二职。 如果里森只负责清算部门,如同他本来被赋予的职责一样,那么他 便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为其他交易员的失误行为瞒天过海,也就 不会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 行总部帝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巴林的银行业一直是中东地区最稳健的之一,然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后,巴林的银行业也受到了重创。
其中,以巴林银行为例,其在2009年突然宣布倒闭,给巴林银行业带来了重大冲击。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
1.资金不足
巴林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业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巴林银行没有及时应对,导致资金紧张。
此外,巴林银行还面临大量不良贷
款和欠款未偿付的问题,使其运营资金更加紧张。
2.经营模式陈旧
巴林银行的经营模式相对较为陈旧,没有及时调整商业模式以应对市场变化。
在全球
金融危机爆发前,巴林银行主要依靠传统的对公业务和股票投资业务获得收益,没有积极
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导致企业发展缓慢。
3. 信用风险高
由于巴林银行经营模式较为传统,没有及时调整业务发展战略,长期从事高风险业务,其信用风险相对较高。
加上巴林土地相对有限,经济发展有限,从而使得银行的贷款不良
率迅速攀升,这使得巴林银行难以有效控制风险,最终导致了该银行的倒闭。
4.缺乏监管
尽管巴林银行在金融监管方面已经有一些成就,但与美国等国家相比,监管严格程度
远不及。
巴林银行的监管机制尚未完善,对于银行业的发展和监管不够透明,无法有效地
控制风险。
综上所述,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主要有资金不足、经营模式陈旧、信用风险高以
及缺乏监管等原因。
这一事件也给巴林银行业带来了重大的警示,要求银行业调整经营策略,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和金融监管改革,提高风险控制水平,以确保银行业的稳健发展。
巴林银行倒闭[优秀范文5篇]
巴林银行倒闭[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巴林银行倒闭巴林银行倒闭事件1995年2月27日,英国中央银行宣布,英国商业投资银行——巴林银行因经营失误而倒闭。
巴林银行:历史显赫的英国老牌贵族银行,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并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以稳健、大胆著称。
在日经225期货合约市场上,他被誉为“不可战胜的李森”。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巴林银行:历史显赫的英国老牌贵族银行,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并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以稳健、大胆著称。
在日经225期货合约市场上,他被誉为“不可战胜的李森”。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将会有大涨趋势。
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事与愿违,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然糟糕,但还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
只是对李森先生来说已经严重影响其光荣的地位。
李森凭其天才的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
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先生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
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
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
巴林银行
伦敦总部也曾想到确定来自新加坡分部的利润是否 能够长期持续下去,还派了一个审计组来到新加坡 分部。审计组主要依靠里森提供的情况,编制了一 个长达24页的报告。他们对公司的一般性风险有 所了解,在报告中这样写道:“管制有可能被总经 理一人取代”,“他负责前台交易及财务管理”, “可能会以集体的名义做交易,并保证按自己的意 图去交割和记录”。但是报告接着又说,“鉴于行 政财务管理方面缺少有经验的资深骨干,总经理必 须积极兼任交易和后勤管理两职,”同时报告还指 出,“在巴林新加坡期货部存在着离开交易正常轨 道做违反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规章之事的可能”。 审计组对里森的交易策略也非常了解——许多交易 并非是低风险的套利,而是日经指数的单向高风险 投赌,“虽然风险高,却可能有更高的回报”。
3.业务交易部门与行政财务管理部门职责不明 在巴林新加坡分部,尼克·里森本人就是制度。他 分管交易和结算,这种做法给了里森许多自己做决 定的机会。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 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 发支票;负责把关与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 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 行政财务管理部门保留各种交易记录并负责付款。 虽然公司总部对他的职责非常清楚,却并未采取任 何行动,他们生怕因得罪他而失去了这个“星级交 易员”。他既负责前台交易又从事行政财务管理, 就像一个人既看管仓库又负责收款。由于工作便利, 尼克'里森的代号为88888的错误账号用了1年多, 直到 1995年2月23日 他辞职时才被发现。
里森自传中描述:“我为自己变 成这样一个骗子感到羞愧——开始 是比较小的错误,但现已整个包围 着我,像是癌症一样……我的母亲 绝对不是要把我抚养成这个样子 的。”
4、期权业务亏损 1993年7月,里森接到了一笔买入6000份期权的委 托业务,但由于价格过低而无法成交.为了做成这笔 业务,里森又按惯例用"88888"账户卖出部分期权.后 来,他又用该账户继续吸收其他差错.结果,随着行情 不利变化,里森再一次陷入了巨额亏损的境地.到 1994年时,亏损额已由2000万,3000万一直增加到7 月份的5000万英镑.为了应付查账的需要,里森假造 了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的存款.其间,巴林总部虽 曾派人花了1个月的时间调查里森的账目,但却无人 去核实花旗银行是否真有这样一笔存款.
巴林银行事件带来的教训
巴林银行事件带来的教训第一,投资者必须控制好风险。
里森期货交易亏损的直接原因是对市场行情判断的失误,他认为日本经济在关西大地震后会马上恢复过来,而事实上日本经济已积重难返,关西大地震加快了日本经济的下滑,日经225指数从1995年1月初的19500点,已下跌到2002年初的10000点以下,而美国一些对冲基金在1990年初日经225指数达到39000后就一直抛空,获利丰厚。
当然里森如果意识到行情判断错误,能够控制好风险,及时止损,也不会出现风险事件,但里森相反,孤注一掷与市场进行对赌,试图使大市反转,最终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
第二,金融机构内部建立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
从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公司开始交易的第一天到其倒闭之日,里森一直既是前台的首席交易员,又是后台的结算主管,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岗位,都是由里森一人把持,为其越权违规交易提供了方便。
当1994年8月,内部审计人员指出该期货公司没有实行岗位制约的严重性时,巴林银行集团高级领导层漠然视之。
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内审部门没有及时发现该公司长期以来使用“88888”账户进行越权违规交易以及严重亏损的问题。
这些都充分暴露了巴林银行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许多漏洞。
第三,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
由于里森业务熟练,被视为有才干的人,对其委以重任,却疏于监管,甚至当问题隐隐暴露出来后,管理层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使事态逐渐扩大,导致银行的倒闭。
期货市场经常发生投资者因抱侥幸心理而由小输演变成大亏的例子。
表面上看,巴林银行的事件与我们国内投资者似乎相去较远,其实不然。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风险是如何由小变大,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带来的巨大危害,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惨重教训。
其实,股指期货市场也是投资市场的重要一环,只不过股指期货影响因素众多,保证金交易放大机制明显,会对投资机构的经营业绩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如果只看到市场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在追求业绩成长的同时,忽视了风险控制的执行力度。
巴林银行倒闭启示5篇
巴林银行倒闭启示5篇第一篇:巴林银行倒闭启示巴林银行倒闭的启示20082366 田园1995年,具有200多年优异的经营历史的巴林银行倒闭了,震惊了世界。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行业操纵不当所带来的极大风险,最终会导致不可收拾的惨重教训。
首先,我们对巴林银行事件回顾。
巴林银行1763年创建于伦敦,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
它既为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又像一个商人一样自己做买卖,也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风险。
由于善于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功。
它的业务范围也非常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铁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的项目,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
由于巴林银行在银行业中的卓越贡献,巴林银行的经营者先后获得了五个爵位。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
1992年新加坡巴林银行期货公司开始进行金融期货交易不久,前台首期交易员里森,同时也是后台结算主管即开立了“88888”账户。
开户表格上注明此账户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只能用于冲销错帐,但这个账户却被用来进行交易,甚至成了里森赔钱的隐藏所。
里森通过指使后台结算操作人员在每天交易结束后和第二天交易开始前,在“88888”账户与巴林银行的其他交易帐户之间做假账进行调整,里森反映在总行其他交易账户上的交易始终是盈利的,而把亏损隐藏在“88888”账户上。
里森作为一个交易负责人,曾经通过大阪股票交易所,东京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买卖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和日本政府债券期货,从中赚取微薄的差价。
由于差价有限因此交易量很大,通过这种风险较低的差价交易,也一度为巴林银行赚取了巨额的利润,在1994年的7个月获利3000万美元。
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错误地判断了日本股市的走向。
1995年 1月份,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分别在东京和大阪等地买了大量期货合同,指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2篇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一)近年来,金融业的发展备受瞩目,然而,随之而来的风险也日益凸显。
巴林银行的倒闭案例就是金融业风险的一个典型例子。
本文将对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进行解析分析,探讨其原因和教训。
巴林银行是一家成立于巴林的中型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仅运营了十年左右便宣告倒闭。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家新兴银行会倒闭呢?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巴林银行的经营策略。
通过对巴林银行历史经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其经营策略存在一定的问题。
巴林银行在创立之初采取了激进的扩张策略,积极开展各类金融业务,包括信贷业务、资本市场业务等。
然而,由于对市场的研究不够充分,对于风险的评估不准确,巴林银行在经营中过于冒进,超出了自身能力范围,从而导致了后续的问题。
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管理也存在问题。
在巴林银行的日常运营中,管理层对风险的控制不力,存在着违规操作和管理缺失的现象。
例如,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了一些违规行为的产生。
此外,巴林银行的高层管理层过于注重业务扩张和短期利益,忽视了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性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后续问题的逐步暴露。
再者,巴林银行的倒闭也与全球金融危机有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涉及到的金融机构纷纷出现问题。
巴林银行由于其自身的经营策略问题和内部管理问题,使得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最终导致了倒闭。
针对巴林银行倒闭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教训。
首先,银行在制定经营策略时应慎重考虑市场情况,合理评估风险,不可盲目冒进。
其次,内部管理应健全,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性的意识。
最后,金融机构需要密切关注全球金融形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总结起来,巴林银行倒闭案例给金融行业敲响了警钟。
金融机构应引以为戒,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监督,以避免类似的倒闭事件再次发生。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二)在金融行业中,银行的倒闭案例一直备受关注。
巴林银行破产案例分析
1、巴林银行倒闭的最根本原因其他主要原因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巴林银行内部控制的缺失..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新加坡分行;里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一身二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同时;巴林银行也没有风险控制检验机构对其交易进行审计..巴林银行管理层知道里森的作为;却置之不理;充分说明巴林银行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除根本原因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导致巴林银行破产..主要由以下几点:1过度从事期货投机交易..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产品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许多投资衍生产品遭受灭顶之灾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2管理层不执行银行期货交易的内部规定..对海外银行投入其本金超过25%的限额规定..无视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提示;续继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资金的注入..3混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如果代客户交易;公司会向客户收取一定的佣金或交易费..比如说大家熟悉的股票交易一样;公司一般根据客户的要求做交易;当然有时也提供一些建议..但是如果混淆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则不便于管理;对风险无法进行辨识;最终导致控制的失败..4交易员权力过于集中..里森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2、里森曾说:“有一群人本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我不知道他们的疏忽之间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银行;我是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的..”支持他这些错误决断的资金;全部来源于巴林的上层;他们几乎对里森所得到的钱的去向不闻不问;很明显;这是管理层的弊端..一.总部;高层对里森的过分信任很主要的原因;二.巴林内部制度的不合理与漏洞;三.高层管理者管理不当..1、监督松疏;控制不力巴林银行破产前;里森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每笔都会经过一家巴林银行分支机构;因此;巴林银行主管完全不知里森的所为是不可能的..情况很可能是:巴林银行总部知道一切;高层主要需要来自新加坡的利润;高额奖金的诱惑使他们不愿严加控制..可以说巴林银行倒闭不是一人所为;而是一个组织结构漏洞百出的机构所致..2、信任是联系组织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渗进了很多的感情色彩;往往显得不理性..巴林总部对里森就是这样过分的“信任”..总部非常放心的让里森私立“错误帐户“;对里森进行松散的而无实际意义的调查;审计;对其放心以致于放纵的地步;“完全不去深究可能的问题;一味相信里森;并期待他为巴林套利赚钱..对于许多人提出的异议;怀疑;都被高层忽略;连里森都惊叹:“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思议..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据是假造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仍旧支付这些钱..“这种信任成为巴林倒闭的主要问题..3、银行家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1、企业高层管理人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3、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巴林银行的里森能够顺利从事越权交易的主要原因..巴林银行案件的一个关键线索是巴林银行伦敦总部向其新加坡分行提供的巨额资金的去向;巴林总部的管理层相信这笔钱是应客户要求的付款;而实际上该资金转移是里森用来拆东墙补西墙的伎俩..由于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琐事缠身的总部官员根本没有对这笔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作审慎审查;不仅没能查出本应查出的错漏;反而加重了巴林银行的损失;导致该银行百年基业的最终坍塌.. 4、内部审计或稽核部门应当迅速将查悉的内部控制漏洞报告最高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并且应尽速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案例是指2010年下半年,巴林银行由于经营不善和金融危机等因素导致倒闭的事件。
下面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巴林银行是一家成立于1980年的商业银行,总部位于巴林首都麦纳麦,并在中东地区和其他一些国家设有分支机构。
该银行经营范围广泛,包括零售银行和企业银行等业务。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巴林银行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年里经营不善。
在房地产泡沫和信贷泡沫的推动下,该银行过多地放贷给高风险借款人,增加了不良资产的风险。
此外,巴林银行的监管和风险管理能力也存在欠缺,未能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风险问题。
其次,金融危机对巴林银行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金融市场崩溃和信贷紧缩。
巴林银行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无法满足日常经营的资金需求。
此外,由于房地产价格下跌,不良贷款的风险也进一步增加,加剧了该银行的困境。
再次,巴林银行的治理结构存在问题。
在银行倒闭后的调查中发现,该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存在重大的腐败和失职问题。
他们利用职权进行不当交易和内幕交易,导致巴林银行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此外,银行的董事会和监管机构也未能履行监管职责,没有发现和纠正这些不正当行为。
最后,巴林银行倒闭的影响进一步波及到整个金融系统。
在巴林银行倒闭后,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也受到严重的资金压力和信任危机。
这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恶化,造成了整个经济的衰退。
总体而言,巴林银行倒闭案例是一个由多重因素导致的复杂事件。
经营不善、金融危机、内部腐败和监管失职等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该银行的倒闭。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在进行商业运营和金融管理时,需要注重风险管理和规范治理,以避免类似的风险事件的发生。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是一家在巴林运营的商业银行,成立于1980年。
然而,2019年,巴林银行宣布破产,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金融界。
这起银行倒闭案例引起了人们对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关注,并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了大量不良资产的积累。
另一方面,是受到了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比如全球经济下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
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
其次,巴林银行倒闭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首先,倒闭事件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动荡。
其次,倒闭事件对其他银行的信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最后,倒闭事件也对客户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尤其是对那些存款在巴林银行的客户来说,他们可能无法及时取回自己的存款。
再者,巴林银行倒闭案例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启示。
首先,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资产质量,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各类风险。
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银行存在的问题,防范系统性风险。
最后,客户在选择银行时,也应该对银行的经营状况、资产质量等方面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提高风险意识,保护自身利益。
综上所述,巴林银行倒闭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各类风险。
监管部门也应当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银行存在的问题,防范系统性风险。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保护客户的利益,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案例正文:1763年,弗朗西斯与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既为客户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
1995年,巴林银行宣告倒闭,以一英镑卖给了荷兰银行集团。
230多年的历史的破灭,导火线只是一个交易员——里森。
1993年,年仅26岁,几乎无衍生品方面专门训练的尼克•里森被任命为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有限公司(BFS)的结算部主管兼场内交易经理,主要职责是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和日本大阪证券交易所(OSE)之间进行日经指数期货套利以及在SIMEX和东京证券交易所(TSE)之间进行日本国债期货套利。
一直以来,巴林银行有一个“99905”的错误账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而造成的错误,BFS将记录下来的所有错误发往伦敦。
但后来,伦敦总部通知BFS另设一个错误账户(即“88888”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
几周后,又通知要求BFS按老规矩办,将所有错误直接报告伦敦总部。
但“88888”账户却未被删除,而是保留在电脑中。
到1993年年中,“88888”账户累计亏损已达2000万英镑。
为了对付巴林银行内部审计员的查账,以及SIMEX每天追加保证金的要求,1994年1月—1995年2月,里森在SIMEX同时卖出日经225指数期货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即卖出鞍马式期权组合(协定价在18000—22000之间),使其收入与“88888”账户中的损失相等,并让巴林银行汇出美元,为购买的期权支付初始保证金和追加保证金。
当日经225指数在19000附近小幅波动时,里森的策略可以盈利,最大利润为看涨及看跌期权的权利金之和;但一旦市场价格跌(涨)破盈亏平衡点时,该策略就开始亏损,风险极大。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大地震,日本股市剧烈下滑。
1月23日,日经225指数大跌1055点,BFS亏损合5000万英镑。
为了挽回损失,里森编制假账,从巴林伦敦总部骗取46亿英镑保证金,购入日经225指数3月份期货合约,卖出26000份日本政府债券期货合约。
案例11巴林银行破产案
20世纪初进一步拓展公司财务业务,获利甚丰。 1989年7月10日尼克·里森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 90年代开始向海外发展,在新兴市场开展广泛的投资活动。 1992年巴林总部派尼克·里森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
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1994年先后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地开设办事处,
业务网络点遍布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 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达到59亿英镑。 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其核心资本在全球1000家大
.
15
? ????
为什么这么一家曾
辉煌一时的老牌银行竟 在一夜之间破产?
.
16
倒闭原因
(1)巴林银行破产与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具有密切 的关系。众所周知,在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 过程中,不相容职务分离是一项重要的法则。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职务由同一人兼任,员工可以舞 弊又能自己掩盖这种舞弊,这样的职务便是不相 容职务。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不能由同一人兼 任。但是遗憾的是,在巴林银行,里森一人身兼 交易部和清算部两个部门的领导职务。
股市劲升,便逐渐买人日经 225指数期货建仓。不料,日 经指数从1月初起一路下滑, 到1995年1月18日又发生了日
一直增加到7月份的5000万英 本神户大地震,股市因此暴跌。
镑。为了应付查账的需要, 里森所持的多头头寸遭受重创。
里森假造了花旗银行有5000 为了反败为胜,他继续从伦敦
万英镑的存款。其间,巴林 调人巨资,增加持仓,即大量
但是报告接着又说,“鉴于行政财务管理方面缺少有经验 的资深骨干,总经理必须积极兼任交易和后勤管理两职”
.
18
倒闭原因
(2)巴林银行破产与企业内部审计管控落实不到位 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新加坡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 出现了5 000万英镑损失时,里森编造了一项假 账——在花旗银行有5 000万英镑存款,内部审计 人员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内部审计,竟然没 有一个人想到去和花旗银行核对账目。可见,巴 林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控只是一个摆设,没有起 到应有的作用。
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和启示
巴林银行简介
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59亿英镑, 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 1995年2月26日巴林银行因遭受巨额损失,无力继续 经营而宣布破产。 从此,这个有着233年经营史和良好业绩的老牌商 业银行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目前该行已由 荷兰国际银行保险集团接管。
巴林银行简介
• 我国曾出现过的两大由金融衍生工具导致巨额经 营损失甚至是破产倒闭的事件,为我们提供了警 醒:
1、 “株冶”事件 • 1997年,“株冶”在伦敦金融交易所锌期货交易 中就是因交易员越权违规操作,事后又极力隐瞒 事实,最终一发不可收拾而酿成了14.6亿人民币 的巨额损失。 2、中航油事件 • 2005年12月,同样在新加坡爆发了中国版巴林事 件—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 因从事石油 投机(石油衍生产品交易)造成了5.5亿美元巨额 亏损直接导致了其破产。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 的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保护。
无数的事实表明,在高风险的衍生品市场
上,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将会使一家辛辛苦 苦经营多年的企业在几天甚至几分钟内全部 赔光。
(三)加强对跨国银行的外部监管
•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金融开放程度进一步 扩大,外资银行的不断涌人,这要求我国 应具有完善的跨国银行监管手段,以防范 银行经营国际化所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 以下几点:
为什么这么一家曾辉煌一时的老
牌银行竟在一夜之间破产?
(一)交易员尼克.里森
(二)“88888”帐户
(三) 巴林银行倒闭过程
(一)交易员尼克.里森
• 尼克.里森,1989年 7月10日正式到巴林 银行工作,由于工 作出色,他被伦敦 总部视为期货期权 结算方面的专家。 1992年巴林总部派 他到巴林新加坡期 货公司出任总经理。 • 在巴林银行新加坡 期货公司,里森被 授权从日本的股票 市场和利率市场中 套利,这是一种低 风险的交易,实际 上利用225种日经股 票指数期货在新加 坡和大阪两个交易 市场上的差价赚取 利润。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巴林银行事件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起金融丑闻,该事件不仅对巴林银行自身造成了重大影响,也引起了金融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在这起事件中,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和员工涉嫌违规操作,导致银行资金链断裂,客户利益受损,甚至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对巴林银行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金融行业提供借鉴和警示。
首先,巴林银行事件的发生与银行内部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密不可分。
在这起事件中,巴林银行的管理层未能有效监督员工的操作,导致了内部风险的快速积累。
同时,银行内部的审计和风控机制也存在严重缺陷,未能及时发现和阻止违规操作的发生。
这表明,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应更加重视内部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监督机制,以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其次,巴林银行事件也揭示了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不足。
在这起事件中,一些银行员工为谋取个人利益,故意违反银行规定和监管要求,进行违规操作。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也损害了银行客户的利益和金融市场的良性秩序。
因此,金融从业人员应当牢记自己的职业责任,坚守职业操守,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手段违规谋取私利。
再次,巴林银行事件对金融市场监管机构的监管和执法能力提出了挑战。
在这起事件中,监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和介入银行内部的违规操作,导致事件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表明,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能,及时发现和处置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和市场的合法权益。
同时,监管机构还应当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监管和培训,提高其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巴林银行事件也给投资者和公众敲响了警钟。
投资者和公众在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应当审慎选择,加强风险意识,避免盲目跟风和投机行为。
同时,投资者和公众还应当关注金融市场的动态和监管情况,积极参与监督和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巴林银行倒闭原因及教训
巴林银行倒闭原因及教训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巴林银行倒闭原因及教训期货市场经常发生投资者因抱侥幸心理而由小输演变成大亏的例子。
表面上看,巴林银行事件与我们国内投资者似乎相去较远,其实不然。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风险是如何由小变大,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带来的巨大危害,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惨重教训。
首先,我们对巴林银行事件回顾1995年2月,具有230多年历史、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这一消息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
巴林银行1763年创建于伦敦,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
它既为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又像一个商人一样自己做买卖,也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风险。
由于善于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功。
它的业务范围也非常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铁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的项目,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
由于巴林银行在银行业中的卓越贡献,巴林银行的经营者先后获得了五个爵位。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
1992年新加坡巴林银行期货公司开始进行金融期货交易不久,前台首期交易员里森,同时也是后台结算主管即开立了“88888”账户。
开户表格上注明此账户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只能用于冲销错帐,但这个账户却被用来进行交易,甚至成了里森赔钱的隐藏所。
里森通过指使后台结算操作人员在每天交易结束后和第二天交易开始前,在“88888”账户与巴林银行的其他交易帐户之间做假账进行调整,里森反映在总行其他交易账户上的交易始终是盈利的,而把亏损掩盖在“88888”账户上。
里森作为一个交易负责人,曾经通过大阪股票交易所,东京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买卖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和日本政府债券期货,从中赚取微薄的差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3、利益冲突业务的隔离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前台业务(交易)与后台业务(清算/稽核))应当严格分离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
4、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
(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
5、内部审计或稽核部门应当迅速将查悉的内部控制漏洞报告最
高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后者应尽速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巴林银行事件发生后,英国监管当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形成了一份300余页的研究报告《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Lessons Aris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Barings),对改善跨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
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
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
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
为此,英国银行监管部门总结了如下五条重要的经验教训:
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和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
(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
(3)金融产品创新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内舞弊和欺诈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和快捷,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
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
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种业务所要求的内控程序有何不同,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
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不能因为其收入和盈利较高就回避其面临的风险,而应对其适用更严格的避险和内控措施,因为金融业的多次危机证明,盈利收入越高,尤其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业务,往往也是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
巴林银行的教训在于高级管理层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严重脱节,高级管理层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使是在一些危险的信号出现时,管理层也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
建议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巡视从事相关交易的海外分支机构。
巡视包括向交易员、风险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了解情况,进入交易所进行实地调查,对分支机构和交易员的具体业务情况有所了解。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
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
报告特别指出,对于“矩阵”(matrix)组织结构的银行,即由一名业务人员负责多项业务的部分或全部的情况下,必须特别注意管理职责的明晰。
巴林银行无疑就是采取“矩阵”模式的典型,它的主要教训有三个:(1)在跨国银行组织系统内,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必须承担一线监管责任。
尽管业务人员可能不直接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负责并报告,但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其
所从事的业务情况及其后果有清醒的认识。
(2)对于银行的非主流业务(activities out of mainstream),即所谓的创新或表外业务,银行管理层必须有足够的并表和监控措施;(3)在“矩阵”模式下,可能存在着“多头汇报”的信息沟通体系,即业务人员可能既向当地管理层汇报,又向总部业务管理部门汇报,因此在接纳信息的管理层之间必须要有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
当银行对其组织结构进行重大调整时,尤其是当将几个业务性质完全不同合并时,应注意防范利益冲突和权责不清所造成的风险。
巴林银行在倒闭前俩年就进行了类似的业务结构调整,巴林银行总部允许尼克.里森同时负责交易和清算,前台办公和后台稽核等性质完全不同的业务,最终使得新加坡分行的业务完全操控在李森一人手里,为其舞弊交易提供了便利,最终酿成无可收拾的局面。
因此,报告要求银行在对其组织结构和业务结构进行调整时,应注意保持核心业务和监控业务的有效隔离,在交易的各个阶段必须确保内部控制机制的独立性,避免“一言堂”式的管理模式。
3、利益冲突业务的隔离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巴林银行最惨痛的教训在于没有实现“前台职务”(front office)和“后台职务”(back office)的有效分离。
所谓前台职务,主要指交易业务,所谓后台职务,包括清算、稽核和业务准入。
尽管后台业务与前台业务往往是并行发生,一一对应,如一笔交易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清算交割和业务稽核,但并不等于说,后台业务是从属于前台业务的,巴林银行显然就混淆了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之间的关系,将后台业务作为前台业务的附属品,这种以交易盈利作为重心的作法必然导致对风险因素和稽查工作的忽视,造成严重的危机隐患。
实际上,二者之间应当是互相制约、互为犄角的一种协作关系,一般情况下二者应当严格分离,甚至后台职务不同性质的业务也应实现有效隔离(如清算与稽核应当分离),如此才能实现内控机制的“牵制”作用。
就业务性质和地位而言,前台与后台业务没有主次之分,只有业务分工的区别,前台主要服务于银行的盈利性,后台主要服务于银行的安全稳健性,当清算或稽核部门发现前台业务的不正常征兆时,应及时报告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以便其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4、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
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巴林银行的里森能够顺利从事越权交易的主要原因。
巴林银行案件的一个关键线索是巴林银行伦敦总部向其新加坡分行提供的巨额资金的去向,巴林总部的官员相信这笔钱是应客户要求的付款,而实际上该资金转移是里森用来拆东墙补西墙的伎俩。
由于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琐事缠身的总部官员根本没有对这笔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作审慎审查,不仅没能查出本应查出的错漏,反而加重了巴林银行的损失,导致该银行百年基业的最终坍塌。
英格兰银行的报告认为,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银行的各项业务设定限定风险值。
限定风险值反映了各个业务部门所能承担的风险极限。
同时,风险管理部门还负责监督业务部门是否遵守限定风险的相关政策,审查收益和损失的帐实相符情况,根据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等。
与传统财务风险部门关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作法不同,报告强调风险管理部门应关注所有类型的风险,除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还应关注流动性风险、集中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名誉风险。
风险管理部门是专事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它通过对风险因素敏感的察觉和缜密的调查,来及早发现危机隐患,达到预防和控制风险的效果。
5、内部审计或稽核部门应当迅速将查悉的内部控制漏洞报告最高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后者应尽速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对于从事多种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言,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内部审计机构对金融机构整体业务进行监督检查。
英格兰银行认为,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有助于将重大事项和业务弱项及时反馈给最高管理层,并有助于金融机构研究和计划在整个集团内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金融机构的规模越大,业务越复杂,地域扩张程度越高,其风险来源就约多,银行遭遇危机的可能性就越高,就越有必要建立强势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业务进行统一的内部审计。
在巴林银行倒闭前几月,巴林银行新设了内部审计部门,分别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执行内部审计职能。
这本来是一个能够有效防范风险的举措,但由于其内部审计机构是分别设置的,并且内部审计师之间及其与管理层、外部审计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内部审计的效果并不明显。
吸取了巴林银行的教训,英格兰银行认为,内部审计功能不应单独存在,而应与外部审计相配套、互沟通,并与管理层之间保持畅通的联络渠道。
例如,内部审计负责人应能随时向首席执行官(或总裁)、审计委员会主席等重要管理人员汇报工作,或至少保持不被任意干预的联络渠道。
拥有长期自律传统的英国银行监管部门认为,内部审计应成为英国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环节,银行的审计委员会必须对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负全责。
在内部审计机制提出问题之后,管理层必须在一定时限内作出及时反应,如提出补救措施或责令业务部门整改,甚至撤换业务部门负责人和舞弊人员等。
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还应包括“回访”(return visit)安排,即由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审计结束之日起若干日内对被审计单位再进行突击式的现场或非现场检查,以确认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是否已采取了必要的整改措施。
如果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将情况报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责令管理层和业务部门进行补救或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