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重点名词解释考试必备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lasepillo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广义先秦:1 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河(《汉书·(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2、间献王传》颜师古注))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3、,后亦应之,此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4、“杭育杭育派”:《淮南子·道应训》)重权力之歌也”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5、重要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原始时代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集体性、综合性等。
它们具有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
《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
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
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319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必背名词解释大汇总
319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必背名词解释大汇总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跟着大师兄的脚步,认真复习就一定能有所收获以下是从各个版本的古代文学教材里整理出来的比较重要的名词解释,现在推送出来,看看大家有没有都记住!名词解释除了是一种考试题型,其实也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的考量。
掌握了足够多的名词解释,对解答简答题和论述题也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大家在这一块千万不要松懈,该弄懂的概念一定要弄懂。
1、三古七段说三古七段,是中国文学史的一种断代方法。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
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
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2、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古代文学考试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古代文学考试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第一章先秦文学一名词解释1、神话:远古口头文学的一种,它作为原始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想象和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形象地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
神话以炽热的激情,神奇的幻想,表现了原始人类企图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愿望、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赞颂。
2 原始歌谣:为原始人集体口头创作,代代相传,反映了初民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
特点:口头性(无文学) 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3今文诗:又称?三家诗?,汉代传授《诗经》的鲁(申培公)、齐(猿固生)韩(燕人韩婴),它属今文经学派,盛于汉武帝后百余年间,东汉趋向于衰落。
4毛诗:以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苌著称,大毛公《传》小毛公《毛》。
《毛诗》属古文经学派,较为晚出,?三家诗?盛时,?毛诗?受压,?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弱,《毛诗》代之而兴。
5、诗六义:?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6、甲骨卜:钟鼎器铭文发展的洋洋大观的史家散文,由简而繁,由质而文、由片段的文辞到较为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记人,经过了漫长的历程,留下了悠久的传统7、春秋三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春秋左氏传》8 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9、《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
《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儒家列入?六经?,又称《书经》。
其思想核心是商周时代的神权政治观念?天命神授?,最大特点是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10《论语》:是一部论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11《孟子》:和《论语》《中庸》《大学》共称为?四书?,今存七篇。
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等。
每篇又各分上下两篇。
它和《论语》都是儒家崇奉的经典,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二卷(秦汉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二卷(秦汉文学)
引言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秦汉时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秦汉文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归纳,以帮助考研学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和创作风格。
论述
1. 乐府
乐府是秦汉时期的一种文学体裁,主要包括乐府民歌和乐府舞曲。
乐府的创作受到民间歌曲的影响,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爱情、劳动、战争、祭祀等方面的题材。
其特点是用白话诗的形式表达,语言简练明朗,富有抒情感染力。
2.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南朝刘勰所编的文言文文学总集,收录了从先秦时期到晚唐时期的精品文言文作品。
它对后世的文言文写作有重要影响,成为后来文言文的范本。
学生们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古文观止》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3.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指汉朝时期乐府诗歌的汇编集,主要有《乐府
诗集》、《乐府馆帖》、《乐府骈文集》等。
这些乐府诗集对于认识秦汉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创作风格具有重要意义,里面涵盖了大量的抒情、叙事和议论题材,是了解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4. 神仙谱
神仙谱是秦汉时期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以记载神仙和仙
人的事迹和功绩为主要内容。
这些神仙谱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长生不老、求仙寻道的心理和思想状态。
神仙谱中常常出现神仙的修行过程、神仙的形象描绘和神仙的神奇能力等元素,是研究古代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
5. 赋
赋是秦汉时期一种以叙事、描写为主体的文学体裁,与乐
府合称。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二卷(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秦汉文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
1. 神话小说:神话小说是秦汉时期的一种文学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对神话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再创造和加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东晋时期的一部文学著作,由刘义庆编撰而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
3. 乐府诗: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
散曲体诗歌,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着
很高的艺术价值。
秦汉时期是乐府诗的鼎盛
时期,其代表作品有《长歌行》、《木兰诗》等。
4. 飞燕走马:飞燕走马是秦汉文学中的一种
叙事形式,具有古老的土风和闲逸洒脱的特点。
其以速度、轻快为特色,形象生动,具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5. 石渠阁序:《石渠阁序》是东晋文学家王
羲之所写的一篇文艺理论著作,也被誉为中
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文以讲述书法审
美和实践的经验为主,更为重要的是,它强
调了审美方面应该遵循“以行求是”和“有以待到”的原则,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名词解释(秦汉文学)
汉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散韵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
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
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七言。
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一种是综合性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赋体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赋体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新赋体的主要作家是扬雄。
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赋体的两篇力作。
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了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七体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
西汉枚乘的《七发》辞藻繁复,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后来的《昭明文选》曾将《七激》《七依》《七辩》《七启》等单列为一种文体并称之为“七”。
自此以后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的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模拟。
乐府乐府的含义是演变的。
在汉代,所谓乐府是指乐府机关,乐是音乐,府是官府,这是他原是的含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也叫乐府,乐府便有一种机关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六朝人的着眼主要是在音乐上,显然是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
至唐,已经撇开音乐,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皮日休的《正乐府》等,都不入乐,但都称之为乐府。
于是乐府又变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是单从乐府入乐来说的。
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先秦两汉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2)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lasepillo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2)秦汉文学1、李陵之祸: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失败,被俘投降。
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遭受宫刑。
太始元年遇赦出狱。
出狱后担任中书令。
2、《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52万字,130篇,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个部分组成。
3、《汉书》:《汉书》是继《史记》后有一部在叙事和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的史传文学作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世把它和《史记》并称。
《汉书》共经四人之手而成书,即: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
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迄刘玄更始二年的西汉一代230多年的历史。
计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共120卷,100篇,总计约81万字4、乐府:乐府原义是指国家设立的诗、乐、舞相结合的音乐机构。
六朝的时候,人们把这个机构制作、采集的乐歌也叫作乐府,乐府便由机构名称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5、“七体”:模仿《七发》的辞赋。
如张衡《七辩》,曹植《七启》等。
《文选》专列“七”为一种文体。
6、《七发》:《七发》为枚乘所写,标志着汉赋的正式形成。
7、《文选》: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选录从先秦到梁代共130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三首和《古诗19首》。
编排方法是先按文体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7大类,然后在一些大类下按题材分若干小类。
8、赋: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名称,据现有材料记载,最早流行于战国时代。
《荀子·赋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以赋名篇的作品9、汉大赋:以铺叙帝王贵族的游猎、宫苑、京都为主要内容。
铺陈夸张、想象丰富辞藻绚烂、语言华丽。
汉代大一统盛世的产物,也是盛世精神的一种折射。
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等。
10、汉赋四大家:张衡、司马相如、杨雄、班固1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1.名解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
“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
“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
“颂”《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一)复习提纲第二编秦汉文学一、文学常识1. 秦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李斯,李斯散文多具实用性特点,其散文代表作《谏逐客书》对偶句较多,故被称为“骈体初祖”。
2.汉赋按时间先后发生体制变化,依次为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3.骚体赋作家作品主要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哀二世赋》、《长门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班彪《北征赋》;蔡邕《述行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等。
4.汉散体大赋主要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四赋:《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河东赋》;东汉散体大赋有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
5.东汉抒情小赋主要有:张衡《归田赋》,它是汉代抒情小赋成熟的标志,被誉为“千古田园赋之祖”;赵壹的政治抒情小赋《刺世疾邪赋》等。
6.汉代乐府民歌现存40余首,主要保留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里。
汉代乐府体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特色,它植根于汉代的社会现实,抒写了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特点。
7.汉代文人五言诗:班固《咏史》是现存第一首文人五言诗;秦嘉《赠妇诗》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东汉中后期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
8.汉代骚体诗主要作品有: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刘彻《秋风辞》、张衡《四愁诗》等。
9.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
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0.班固等著的《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
跟《史记》富于情感性、尚奇尚神特点相比,《汉书》则节制喜怒哀乐,显得平实、谨严、整齐。
11.西汉前期的论说文主要有:陆贾的《新语》、淮南王门客所著的《淮南子》、贾谊的《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枚乘《谏吴王书》、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等。
12.西汉中后期论说散文主要有:司马迁《报任安书》,东方朔《答客难》,董仲舒《春秋繁露》,扬雄《法言》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整理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1.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2.《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3.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4.《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5.《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1.神话的基本特征:(1)想象或幻想。
(2)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3)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2.神话与传说的区别:(1)神话产生比传说早(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3.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4.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1)创世神话:包括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2)自然灾害神话:表现了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3)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4.我国神话精神内涵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5.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2)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
(3)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1.《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诗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重点名词解释考试必备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约公元前6世纪广为流行。
最初成为诗或诗三百。
上限为西周初年,下限为春秋中叶。
共有305篇,6篇笙诗,有目无词。
反应了5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种。
是古代文学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和比兴手法的开端,开创了我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为后代称颂。
楚辞按诗歌体裁来说,楚辞是屈原等代表诗人在楚地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中原文化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按书名称来说,是西汉末年,刘向教理群书,把战国末到汉初屈原以及效仿之作,加上刘向九叹编成一集。
定名为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香草美人一般认为香草美人是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意象,也是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个意象。
美人意象的解释为比喻,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作为独立象征物,一方面指人格和品德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政治斗争的双方。
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一个复杂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诗歌更加蕴藉生动。
汉赋产生较早的一种文体,始于周末,于汉代特别发达。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看上去非诗非文,而其内涵有诗有文,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混合体。
前人多用经代流传下来的毛诗序加以解说。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
在荀子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诗经,楚辞,以及先秦散文的一些文体特点和创作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体。
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
史记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散文家司马迁所著,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散文巨著。
最初被称为太史公书,东汉末年成为史记。
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上至黄帝和汉武帝,总结了上下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
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称为是实录精神。
很多方面突破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人民性。
古诗十九首汉代到魏晋没有古诗,南北朝文心雕龙,诗品才开始见到古诗的称谓。
诗品记载,尚存66首。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二)——秦汉文学部分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二)——秦汉文学部分1.《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的杂家著作。
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撰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吕氏春秋》既为吕不韦众门客集体编成,内容自然不免驳杂,风格也不完全统一,但它有严密的体系。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组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2.《淮南子》:此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编成,共21篇,是西汉一部大著述,原称《淮南鸿烈》,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即说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淮南子·要略》认为它并非一部抽象论道之书,其重点乃在于“纪纲道德。
经纬人事”,处处紧密关合着现实,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3.骚体赋:汉赋的一种,指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体并且以赋名篇的作品。
楚辟体作品的创作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意模仿屈原的《离骚》、《九尊》,有些则只是袭取楚辞体的形式,被称作骚体赋。
骚体赋并不等于楚辞,它已经散文化了,是楚辞演变为汉大赋的过渡形式,在赋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代表性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等。
4.散体赋:指汉代盛行的赋体作品,以主客问答的方式“铺陈摘文,体物写志”,虽散韵结合,但散文的意味较重,所以称为散体赋。
一般篇幅较长,规模宏大,所以又称为散体大赋。
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干,所以散体大赋可以直接称之为汉赋,一般说来,文学史上所说的“汉赋”,都是指汉代散体大赋而言。
5.七体:汉初枚乘的《七发》“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它全篇是散文,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叫有摹拟,亦简称“七”。
“七体”名目首见于《昭明文选》。
中国古代文学1 期末名词解释重点 纯手打吐血整理 汉语言文学期末考必备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重点名词解释一、诗经部分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
在先秦时代,称作“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始尊为《诗经》。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
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演唱形式有,对唱和帮腔。
3、赋、比、兴与风、雅、颂旧时合成“六诗”或“六义”。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注意含义)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诗集传》定义)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二、先秦叙事散文1、《尚书》:《尚书》又称《书》,是记言的史书,是上古历史文献集。
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是儒家五经之一。
其主要内容是历代帝王或执政大臣发布的号令、文告。
主要为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
《尚书》思想特点(概括思想倾向)笔P11:一是商周时代的神权政治观念:二是重视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
《尚书》的地位:《尚书》是中国散文的开端(重点),是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在散文发展史上极有地位。
表现在:一是《尚书》是已经具有结构较为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
二是记言比较生动传神。
2、《春秋》:《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现存的编年体断代史,其对史实的叙述是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史书的通称,今天我们所说的《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史书的专称。
名词解释(秦汉文学)word版本
名词解释(秦汉文学)word版本名词解释(秦汉文学)汉赋汉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散韵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
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
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七言。
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一种是综合性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赋体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赋体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新赋体的主要作家是扬雄。
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赋体的两篇力作。
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了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七体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
西汉枚乘的《七发》辞藻繁复,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后来的《昭明文选》曾将《七激》《七依》《七辩》《七启》等单列为一种文体并称之为“七”。
自此以后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的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模拟。
乐府乐府的含义是演变的。
在汉代,所谓乐府是指乐府机关,乐是音乐,府是官府,这是他原是的含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也叫乐府,乐府便有一种机关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六朝人的着眼主要是在音乐上,显然是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
至唐,已经撇开音乐,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皮日休的《正乐府》等,都不入乐,但都称之为乐府。
于是乐府又变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是单从乐府入乐来说的。
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
(秦汉)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秦汉————————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赋: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既如诗歌,讲究押韵、对仗和整齐的形式,又如散文,句型自由,可骈可散,无格律的严格限制。
它适宜于状物叙事,抒情说理,兼有诗歌和散文的表现功能。
汉赋:有骚体赋、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分别代表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式。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杨雄《蜀都赋》;班固《两都赋》;张衡《归田赋》、《两京赋》。
但后世常说的汉赋主要是就大赋而言的。
骚体赋:骚体赋是指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
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
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其中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另外还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杨雄的《太玄赋》。
汉大赋:散体大赋(又称新体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
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分较多,铺陈文采,以歌颂为主。
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为目的,兼有讽谕劝谏功能。
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事物,以及诸侯、帝王的政治、军事、射猎等生活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
抒情小赋: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不用问答体,句式多样,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张衡的《归田赋》是我国赋史上第一篇以描写田园生活和乐趣为主题的抒情小赋。
其后,蔡邕、赵壹是其代表作家。
乐府:乐府的本义,是指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把由这个机关采集、制作的可以和乐的诗歌也称为乐府。
这样一来,乐府就由机构名称演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乐府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的乐府是指汉代乐府机关搜集、整理的民歌俗曲、歌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约公元前6世纪广为流行。
最初成为诗或诗三百。
上限为西周初年,下限为春秋中叶。
共有305篇,6篇笙诗,有目无词。
反应了5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种。
是古代文学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和比兴手法的开端,开创了我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为后代称颂。
楚辞
按诗歌体裁来说,楚辞是屈原等代表诗人在楚地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中原文化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按书名称来说,是西汉末年,刘向教理群书,把战国末到汉初屈原以及效仿之作,加上刘向九叹编成一集。
定名为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香草美人
一般认为香草美人是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意象,也是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个意象。
美人意象的解释为比喻,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作为独立象征物,一方面指人格和品德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政治斗争的双方。
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一个复杂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诗歌更加蕴藉生动。
汉赋
产生较早的一种文体,始于周末,于汉代特别发达。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看上去非诗非文,而其内涵有诗有文,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混合体。
前人多用经代流传下来的毛诗序加以解说。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
在荀子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诗经,楚辞,以及先秦散文的一些文体特点和创作方法而发展
起来的一种新的文体。
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
史记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散文家司马迁所著,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散文巨著。
最初被称为太史公书,东汉末年成为史记。
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上至黄帝和汉武帝,总结了上下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
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称为是实录精神。
很多方面突破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人民性。
古诗十九首
汉代到魏晋没有古诗,南北朝文心雕龙,诗品才开始见到古诗的称谓。
诗品记载,尚存66首。
梁代萧统文选第一次在杂言类中引出古诗十九首的篇目,于是被后人沿用至今。
作者内容风格大体相同,应为同一时代。
是一批有相当文学修养的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
内容抒发了游子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所围绕的是一个共同的时代主题,是生活上的牢骚和不平,时代的哀怨和苦闷。
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是感伤主义文学最早最集中的表现。
是我国早期五言抒情诗的典范作品,艺术上取得高度成就使它成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建安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用乐府旧题旧调写时事,普遍使用五言形式,反映时代动乱,抒发统一国家的理想和为实现理想的雄心壮志。
以风骨刚健遒劲著称,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为后世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创立了一条重要的美学标准,被后人尊为典范。
永明体新体诗
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谢朓,王融等人所创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齐梁陈三代是南朝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主要特点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永明体以五言诗的韵作为一个基本单位,一句之内平仄交错,两句之间平仄相对。
沈约的声律论和魏晋以来对偶形式相结合就形成了永明体新体诗。
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和雏形,反映了诗歌中比较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要求。
骈文
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与散文相对而言。
骈的本义,两马并驾一车,引申为并列,对偶,也称骈俪文、四六文、骈四俪六。
多以四字、六子相间为句。
骈文出现与汉语所体现出的特点密切相关,骈偶对汉语言来说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特征是语言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多用典故辞采华美。
起源于西汉辞赋,汉代是萌芽期,魏晋时代是发展期和完善期,南朝是完成期兴盛期。
庾信是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