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美学

美学原理部分考点一、美学研究的对象:在西方美学史和中国美学史上上,美学研究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美的本质,美的规律);(2)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3)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和艺术;(4)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关系;(5)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经验;(6)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其实,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二、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的学科性质可以归纳为四点:(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象世界和价值世界;(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哲学学科,那种用心理学美学来取代哲学美学的思潮对美学的学科发展是不利的;(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美学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等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从国际范围看,至今还找不到一个成熟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
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柳宗元提出得命题: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不能离开人的审美活动。
美是照亮,美是创造,美是生成。
对于柳宗元的命题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样的。
同意外物在不同的人面前显示为不同得气象,生成不同得意蕴。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纯粹主观的“美”:马祖道一提出得命题: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张璪提出的命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愿。
“心”是照亮美的光源。
这个“心”不是实体性的,而是最空灵的,正是在这个空灵的“心”上,宇宙万化如其本然地得到显现和敞亮。
所以,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又说:中国宋元山水画“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是自然的本身”。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第一、选择题在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在阐述悲剧的效果时,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作用。
古罗马的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论断,他认为文艺必须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一是真实性;二是形象性;三是情感性。
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
席勒第一次“审美教育”的概论。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答:1,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的。
这种观点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二是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
4,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二、审美需要具有哪两个显著特征?答:1、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这种追求具有表现为人类渴望发展自己、肯定自己和全面地表现自己生命活动的需要。
三、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主要具有什么作用?答:1、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
2、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审美发生理论的历史回顾答:审美发生理论在历史上有很多说法。
1、游戏说,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作家、美学家席勒,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
2、生物本能说。
代表人物是生物学家达尔文。
3、巫术说。
出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的《金枝》。
4、劳动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卡*毕歇尔和普列汉诺夫。
五、悲剧的特点是什么?答:悲剧作为审美形态,它的主要特征有: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美是非功利性的

美是非功利性的摘要:美是非功利性的,它存在人的意识之间,只有以非功利的目的和心态去看待,才能发现美、欣赏美、领略美,如果是以一种目的性去看待美,得到的是欲望的满足,而并非美,关于美的非功利性,自古中外伟大的美学家都有其阐释,说明美是非功利性的观点。
关键词:美学非功利性美学家美是非功利性的,本文以美是非功利性的观点阐释、历代美学家的观点和个人对美是非功利性的感悟两方面来说明美是非功利性。
对于美是非功利性这一观点,现在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美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情绪上的放松,所以美是功力的。
这种观点注重了美的结果,而不是从目的上考虑,从结果上来说,美是能给人带来某些效用,但是这些结果是由于非功利的欣赏发现美而得到的,也就是说,只有非功利性的去看待才能欣赏到美,而在欣赏到美的同时,自身有也得到了一些功利的效用。
非功利性是动机,并非结果。
关于美的非功利性,历代美学研究者都有其阐述。
非功利性,有些文章或者翻译中有叫做超功利性,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里,康德把审美无利害性作为审美的第一个契机提出了:“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
他认为,审美活动是超越一切利害关系之上的纯粹的精神活动。
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或不快感对艺术对象和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一个美的判断只要夹杂少许的利害感在里而,就会发生偏爱而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
这里的“鉴赏”就是指审美。
只有当人自觉到能以一种无功利的态度去看待一个对象时,他所得到的愉快才是审美的愉快。
这种愉快与主体任何经过考虑的功利感无关,因此主体在感到愉快时,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康德认为,从质上看美,是主观的,它不取决于对象的感性存在,只与对象的感性形式相关;审美是无功利的静观,这就是主体的态度。
他还从“第三个契机”即关系上对审美态度的无功利特征展开了详细论证。
审美判断不涉及对象的目的,与标明“事物应成为什么”、“对象的可能性”的概念,如“有用性”、“完满性”无关,所以是无客观的目的的。
2023年美术教育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2023年美术教育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创新,美术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2023年这个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成为了更加紧迫的问题。
首先,美术教育的功利性表现在其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直接的帮助。
美术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学生掌握到专业技能和知识,为他们在美术、设计、广告等领域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
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更加注重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他们在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
同时,美术教育的功利性还表现在其对于提升学校排名和名誉度有直接的帮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对排名的争夺也日益激烈。
而在评价高校排名时,美术专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也被视为其中的一个因素。
学生在美术专业的学习成绩和毕业作品都可以作为学校名誉和排名的重要标准,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对于美术专业的关注和支持。
然而,美术教育的非功利性同样不能被忽略。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达到职业目标和提升学校名誉,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
美术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表现,美术教育使得学生可以深入体会艺术和美的真正意义。
而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美术教育的非功利性价值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此外,美术教育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美术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和想象去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也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够认为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
这样的特点对于未来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毕竟在当今社会中,创新能力是与日俱增的重要资本,美术教育对其提升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2023年的美术教育可以从功利性和非功利性来进行综合制定教学方案和目标。
在尽可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前提下,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美术教育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美学复习_??????

美学复习提纲1.辨析“审美”、“美学思维”、“美学”三个概念。
答:“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它包含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美学思维”: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它势必趋向理论自觉形态;“美学”: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美学思维的学科形态。
2.(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艺术美学曾被规定为“艺术哲学”但美学研究艺术与艺术学不同。
2.“美”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中国美学”中国美学三种涵义答:1.中国古典美学依托中国古代文化主干儒释道的美学思想2.美学在中国晚清以来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美学学科3.中国美学的重建自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美学现代形态注意“中西”与“古今”的两对比较3.美学的学科性质。
答: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自然科学—-自然(客体)1.人类知识三大现代分类(2)社会科学一一社会(客体)(3)人文科学—-人(主体)2.人文科学以人生价值意义为中心,包含着不同角度学科: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理论是各门人文学科的“元理论”。
3.明确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对于美学具有根本性意义。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1.美学与艺术学(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2.美学与心理学美学与心理学的不同:(1)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外在的观测,美学立足于审美心理内在的体验。
(2)心理学只记录心理反应的生理一一物理变量,并且只就心理规律客观说明。
美学却要求理解审美心理,并势必伴随体验将研究者自身的精神经历带入心理对象而作出不同于客观说明的解释。
美学简答题——精选推荐

美学简答题第三章美感论一、什么是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二、为什么说美感产生的前提是人类的诞生?1、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1、人源于动物,人的美感也是从动物快感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他又超越了动物,从兽性发展到人性。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通过制造工具,人对内具有了自我意识,确立了主体的世界,对外发现了客观规律,确立了客体的世界,与此同时,人也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创造了美。
3、美感是在劳动实践中把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而产生的。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人从观照和欣赏对象到自我的创造,都感到了自我不同于动物并超越于动物的本质力量,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三、美感产生的历程是怎样的?1、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2、早期的原始人,与动物还相去不远,缺乏独立的审美能力,只对某些生理性刺激具有强烈的敏感,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模仿动物为美,二是有“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三是有模糊性、朦胧性特征,包含着超自然的神秘观念。
3、原始人的美感是初级美感,受到各种束缚,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人从自然的必然中解放出来,美感才走向成熟。
四、从逻辑上来说美感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另外还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五、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的特征是什么?美感是人的一种感觉,它的基本特点是: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构成的。
2、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等形式因素。
美学专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
社会美又可分为人的形象美、内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2、悲剧性: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3、鉴赏式审美:这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即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且能够以对象的美的存在方式去采取接受的审美方式。
它不仅是对涵义方面的接受,而且也同样地关注对象的形式方面。
4、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
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
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2、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内在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
3、研究式审美:是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接受方式。
其接受主体往往是美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科学家或者其他各类专家学者,他们往往能够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力或独特视角去剖析、阐释对象,并进而得出各种知识性论断。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
这种审美属性或范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
崇高的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之中。
3、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
它与感知、联想都发生联系,但它是在知觉表象和联想基础上的新的形象的创造。
论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论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美是一个复杂和多维的概念,人们对美的定义和评价存在着诸多差异。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可以将美分为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和分析。
首先,功利性美是指那些与功能和效益相关的美,它是针对某种具体目的而产生的美感。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会考虑如何让建筑物更加实用和高效,同时还要创造出美感。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的美不仅是为了展现出设计师的审美观念,更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实用价值。
再比如,在商业广告领域,广告设计师会考虑如何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创意性的广告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增加销售额和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广告的美也是为了实现营销目的。
其次,非功利性美是指那些与个人情感、内心感受和审美体验有关的美。
这种美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目标而存在,而是纯粹为了欣赏和体验美的感受而存在。
例如,在艺术领域,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传达某种特定信息,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观众欣赏艺术作品时,也是为了感受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情感和美感,而不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
又例如,在自然风光欣赏中,人们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时,也是为了体验自然美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为了实现什么功利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功利性美和非功利性美虽然在本质上有所区别,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划分得那么明确和绝对。
事实上,很多美的体验和表达都是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结合性。
例如,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往往会既享受美的感受,又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
这种代价不仅包括金钱,还包括时间、精力、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
再例如,在商业广告设计中,广告不能只追求创意性和美感,必须要与营销目的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广告的目标。
总体来说,功利性美和非功利性美都是多种文化和社会观念、价值观的交汇和融合的产物。
虽然这两种美在某些方面的目标和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它们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精神提供了丰富而多彩的内涵和体验。
美学

11、“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是由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在《人类本性》中提出来的,无伤大节的拙劣才可以令人发笑。
当权威失去权威,让我们感到鄙夷时,他才使人感到可笑。
霍布斯说:“笑的情感不过是发见旁人或自己过去的弱点,突然想到自己的某种优越时所感到的那种突然荣耀感。
”喜剧性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现别人的欠缺,对别人缺点的鄙夷,一是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所以有一种荣耀感。
这种说法有一下的道理。
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
12、“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
康德认为可笑的东西,是荒谬的、不伦不类的、乖讹的,常常出乎人的预料之外,让人们的心理期待突然归于消失。
13、生命的机械化:是柏格森提出的。
他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生命的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紧张性和活动性。
而一般物质,作为生命的反面,则显得僵硬、呆滞,阻碍生命的前进。
而喜剧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
14、游戏说: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赛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
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
从心理学上看,艺术与游戏的确有相通之处,这是“游戏说”的合理之处。
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显然是片面的。
15、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它提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
然而,“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同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
16、有意识味的形式说: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
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
《美学与美育》试题及答案(一)

《美学与美育》试题及答案(一)一、填空题(16分)1、在词源学意义上,“美”包含肉体、()、口味等多方面含义。
2、艺术中“化丑为美”的基本途径是()、对照、形式创造。
3、符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
4、中国的“现代性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建构中国()。
5、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直接相联系的。
6、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摄影等属于()艺术。
7、教学活动在教学容方面具有的特点是目标性、()、连续性、迁移性。
8、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体现教学艺术的最基础、最直观的重要因素。
二、选择题(14分)1、美学主要是一门()A 人文学科B自然学科C社会学科D实验学科2、中国晋宋时代著名画家宗炳提出了()。
A“畅神”说B“虚静”说C“移情”说D“感物”说3、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方面。
A人的启蒙和解放B建立美育学科C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D以情感人,以理服人4、形体构成中作为造型美的基础而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的基本符号是()。
A点B线C面D体5、提出“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奥尔夫是哪国人()A德国B美国C英国D奥地利6、教师自我美育的途径包括()A思想修养/文化知识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B理论素养/文化知识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C理论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美育活动的总结和提高D文化素养/生活积累/理论修养/美育活动的总结和提高7、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是()的基本特征之一。
A戏剧B戏曲C电影D电视三、判断题(15分)1、美育和体育在完成完整人格的目标中联系紧密,不可或缺。
2、色彩是独立的形式美因素,它并不蕴涵人的观念。
3、3、音乐和舞蹈是抒情性最强的艺术。
4、大众文化受商业机制的制约,不具有美育的效能。
5、教师的形象示功能只体现在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人格情操方面。
四、名词解释(20分)1、美的无功利性2、社会美3、技术美4、表演艺术5、教学艺术五、简答题(20分)1、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审美的功利与非功利

审美的功利与非功利作者:贺静娜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8期摘要:美学诞生以来,审美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便得到了讨论。
审美客体出现的前提,是原始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审美的发展标志之一,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相互交融的巫术;审美净化后的结果,应当是非功利的走向。
审美的功利与非功利,是人类精神信仰和道德伦理面临的选择之一。
关键词:审美;功利;非功利美学在1750年由鲍姆加登命名出现,但真正使美学实现独立的则是康德对于审美“非功利性”的判断。
他提出:“鉴赏判断的第一契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
”[1]不仅如此,他更通过分辨美与快适和善的区别来论证审美的无功利性,他说:“快适,是使人快乐的;美,不过是使他满意;善,就是被他珍视的、赞许的。
”[2]通过这样的比对,康德彻底将美与生理舒适和道德伦理隔离开来,使美学在根本上实现了独立。
康德对于传统美学的判定,得到了很多艺术家的支持。
长久以来,“审美即非功利性”这个观念被视为判定人类活动是否属于审美活动的准则。
但自新世纪以来,更多艺术家对于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
迈克尔·柯比就曾提出:“把审美经验看作是与世隔绝的、封闭的、与生活没有联系的看法,是传统美学一个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观念”[3]。
由此,不少的美学家对于审美的非功利性特质提出了一些质疑,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就认为主体在同一审美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行为是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统一。
在中国,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更认为个人功利性是审美的本质特征。
审美到底应该是非功利性的还是功利性的?一、审美的发生——审美客体的出现是追求功利性的结果审美的发生要满足三个条件,即主体、客体、审美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
审美主体自然是人,而最初的审美客体的出现比人的出现晚了很长时间。
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石器,并不具有美感。
它们边缘不平整,粗制滥造,仅仅只作为人类探寻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进一步的实践之后,人类对于工具的态度开始改变,他们不仅仅只单纯的追求工具的实用性,他们开始制作出更多花样的工具,这些工具边缘平整,样式规范。
浅谈审美的“非功利性”与非“超功利”性

浅谈审美的“非功利性”与非“超功利”性作者:赵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2期摘要:人类从来没有停止美的探索,也从来没有停下审美的步伐。
审美由功利性向非功利性转化和过度。
但随着文明的发展,审美活动其本体依然是非功利的,但是其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与功利性相契合。
我认为审美是“非功利性”,而非“超功利性”的。
审美活动本身是非功利的,但是其对于人类的意义却与功利息息相关。
关键词:审美;非功利性;非超功利性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65-01关于美的哲学问题,一直是人类试图定义的概念。
美不适合从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从主体去寻找美,也不适合从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中去寻找美的本质。
审美,即人脑对美的“认识”与“反映”。
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在创造和欣赏美的同时,感受、评论和判断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精神活动,对自身本质与特性的不脱离表象的、全方位而又情感化的把握与呼唤。
于审美问题上,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
康德在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自然之美是不计厉害关系的。
自然之美是不经概念而经感觉的。
”康德“美的分析”中第一个契机就是审美无功利性,美既不是审美对象的性质,也不是逻辑上的认识判断,而是审美主体的内心状态和对象表象形式的契合一致。
这种纯粹主体的情感是无利害的。
康德所说的审美无功利,是自然美与天才艺术,而非人工的美。
无功利的美能保证我们与自然相遇时的敏感发现。
这与我国春秋时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
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有无相生”,“大道无形”。
道家学说所谈及的“道”,吾以为乃世间万物运行之规律。
所以也可以理解是“大美无形”也。
审美判断只是把对象的形式与主体的情感相对照,不以任何需要为前提,即审美的非功利性。
美学

西方九大学说:美是理式;美是整一;美是直觉;美是生活;美的非功利;美是形式;美在关系;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显现(二)西方关于美本质的观点主观论;客观论;主客观统一论主观论:美是理式;美即直觉;美的非功利说;美是感性的理念显现客观论:美是和谐;美的整一说;美在形式主客观统一论:美在关系;美是生活;美是人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主观论1.Plato 柏拉图“理式论”所谓“美本身”,就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共同本质。
主观唯心主义2.“美即直觉”3.美的“非功利”说无利害的愉悦;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概念的必然必一;4.“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只有当理念(真)在“感性的外在的存在”中实现自己的时候,才美。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支配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部分的秩序和比例,各个部分由一定的比例变化和安排的和谐。
2.“整一说”“美是整一”3.“美在形式”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灌注了审美情感的形式1.“美在关系”事物内部的关系----实在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相对美虚构的美—艺术作品之美2.“美是生活”艺术的三大作用: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对生活下判断,生活教科书3.“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Karl Marx 马克思“千年第一思想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实践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改造中探究美的本质。
美是人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二、中国关于“美”本质探讨古代的美学观点当代的美学争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三个黄金时段:先秦,起点在老子;魏晋南北朝;清代前期,王夫子的“意象”。
美感三阶段:官能美感;伦理精神理性的充实感;审美判断和评价欧洲文化---视觉,中国文化---味觉,印度文化---肉身(一)古代美学观点孔子美学观伦理,善是内涵精神的价值尺度。
孟子美学观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荀子美学观全粹为美,评价人性美的。
儒家美学思想仁,个体与社会和谐,强调社会伦理的制约性《周易》美学思想阴阳刚柔动静,生生之谓易老子美学观1、“道”、“无为”2、“静”3、“柔”、“水”4、老子思维方式强调“否定性”思维5、老子道家思想清静无为、高崖,恬淡、质朴;超脱、飘逸的境界;对个体生命本真的追寻;诗意韵味的营造庄子美学思想1、“逍遥”2、“彼是方生之说”、“齐物”事物各自遵循不同的存在原则。
美学知识点

美学知识点————————————————————————————————作者:————————————————————————————————日期:ﻩ美学原理选择题第二章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1、美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美是属人的现象。
2、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1)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
(2)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在“人化的自然界”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中产生出来,并得到确证的。
(3)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社会性,是长期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
3、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二、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一)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1、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2、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二)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1、定义:主体陶醉于客体,心灵受到震撼的独特精神状态。
2、特点: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
(三)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指一种最高的存在状态,就是庄子的“逍遥游”状态。
三、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审美对象既具有一般对象共有的属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是由审美活动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1、色彩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1)表情性(2)象征性。
2、线条被抽象出来的观念意义。
3、形状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而且本身具有表情性。
(二)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转化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才现实的生成。
(三)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1、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从它所依存的客观事物中被抽离出来的过程,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
功利说与非功利说

汉语言二班雷小娇20091742美学原理关于美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讨论功利的一种解释是指功效和利益,功效不仅仅是指物质带来的具体的物质收益,同时还有精神上的享受。
我认为美本身是没有任何功利性或者非功利性的,功利或非功利只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美的评价,是带有目的性的。
人的需要分为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两种需要,精神需要是抽象的,并不是客观的存在,物质需要就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是具体存在的。
美的功利性在自然与社会中是比较突出的,而在艺术欣赏中则是比较隐秘的,这是因为,我们在自然与社会中获得的美感多是具体的功利的物质形式,而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获得的美的享受的功利性则是有一定心理距离的。
听音乐,看电影,欣赏艺术品等活动都会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这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它可以愉悦身心。
像听音乐这样一件很小的事情也是带有功利性的吗?这可能会带是很多人疑问,那假设如果听音乐会让你变得浮躁,破坏你的好心情,那你还会听吗?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身心得到愉悦,这是满足了精神上的需要,是一种有利于身心的功效。
在做一件具体的事情时,它会带给我们好的具体的收益,面对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产生主观反映,认为其是有价值的,并且是美的,我们因为具体的收益认识它是美的,因此这种美的产生是带有功利性的。
对人本身无用的东西是不会被认可为美的东西,在人类科技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认识自然现象的时候,人类对自然中的狂风是恐惧的,认为它是邪恶的,是不美的,但当科学技术发展到能够认识它并良好地运用它时,它能给人带来实际的利益,这个时候再来看,它就是美的,这体现了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在人看来,它就是美的。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是我们生活的组成内容,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这两种需要,所有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我们认为其是有价值的,是美的。
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是带有功利性的。
浅析审美活动中功利性与无功利性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浅析审美活动中功利性与无功利性⊙王雅惠[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摘 要: 在美学中,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对人的生活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人们在审美的时候,往往会具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功利性,二是无功利性。
不同的人们带有不同的审美需求,这就决定了审美活动的多样性,历史上有不同的分歧,有些学者认为审美是带有功利意图的,有些学者却不以为然,但总的来说,二者始终相互交融,彼此促进。
关键词:美学 审美活动 功利性 无功利性一、对审美活动的不同探讨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创造性实践 。
a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活动之一,同时也作为文学活动的特征之一,它有两个对象:一是审美主体,是在社会实践中也就是审美实践中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二是审美客体,也就是审美主体审美的对象,审美客体被审美主体诠释了不同美的意义,它因为审美主体的存在而存在,而审美主体又在审美客体中欣赏到了美,获得了快感。
在美学中,只要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那就会有功利和无功利之分,不一定所有人都是审美主体,如果不进行审美活动,那这个主体一定不是审美主体,但是所有的审美主体一定是人,不同的审美主体对于不同的审美对象有不同的理解,换句话说,就是审美对象被不同的审美主体所欣赏的话,那它所表现出来的美的意义也不同。
关于西方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便是美感论,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美学有着很深厚的关系,这其中也包含很多哲学家们的探讨,比如说弗洛伊德“情意结的化装满足”说,这意思是说艺术能够引起美感,我们在观察审视一件艺术作品时,它能够让我们注意和观察到它的形式美,这种美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审美主体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是无关功利的,人们欣赏艺术作品只是为了美,而不存在其他的功利意图,审美在直接性上是功利的,企图获得心理上的释放。
论艺术的功利与非功利

论艺术的功利与非功利作者:张凤飞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5期张凤飞[郑州大学,郑州450000]摘要:两次工业革命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冲击着各个领域,特别是今天,艺术产业更是与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品作为商品被大规模地复制生产并进行交易,以艺术品为载体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与康德倡导的“艺术无功利”形成了矛盾,当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共同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平衡好艺术产业中审美与经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关键词:艺术功利非功利审美经济18世纪兴起“艺术无功利”理论,尤其是康德的“审美无利害”理论倡导艺术远离功利从而实现精神层面的完美,此后审美与功利之间一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旦艺术与功利联系起来,那就不再是真正的艺术。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今艺术已经形成产业化,在其不断运行中,造成对经济的无限追求,以至于与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观念相冲突。
而我们在参与审美活动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经济活动之中,被“无利害”和“有利害”共同影响。
一、审美无功利无功利艺术观强调纯粹的审美。
泰奥菲尔·戈蒂耶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认为艺术独立于道德和政治之外,与一切实用的功利目的无关。
艺术哲学观的集大成者康德深受英国经验主义流派的影响,始终将自由看作是艺术的精髓,认为艺术作为美的化身具有超越阶级、国家、民族的普适性。
康德说:“我们出于正当的理由只应把通过自由而生产,也就是把通过以理性为其行动的基础的某种任意性而进行的生产,叫作艺术。
”①自然通常是本性或本能的外现,是无目的的;而艺术是基于理性的活动,是自由的。
这种自由就意味着审美是无目的的,不同于一般的欲望快感和功利的道德活动,不涉及欲求、利害、概念、道德等客观原则,无利害是一种与客观事物的实存没有直接关联,只涉及事物在我们头脑中的表象形式的判断力,我们作为审美主体不应该抱有关注利害得失的功利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如说山上的一颗罕见的银杉书,它笔直的干,生机勃勃的叶,奋力向上的枝蔓,显得如此精神,如此美。
但是,如果一个伐木商站在这棵树面前,他看到的只是它的干可以制成很好的木片,一个植物学家站在这棵树面前,他看到的只是这棵树很有研究价值;一位登山者在偶然看到这棵树傲然挺立的树时,也许他心中会说:“多美,多精神的一棵树啊!”。
前面的伐木者,植物学家他们因为心中被某种有限的功利性目的所操纵,所支配,所以他们没有成为审美主体,当然也看不到美。
只有心中没有存在功利性,才可以看到美,登山者作为审美主体,而树作为客体也成为审美对象向他呈现。
首先,我们肯定美是非功利性的,因为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当主体因于直接的功利目的时,他不可能成为审美主体,客体也不会作为审美对象向他呈现,也就是说带有功利性是看不到美的。
如果自然界的美,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就不会去欣赏自然的美景了。
正是这种间接的功利性,才决定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评价。
可见功利性是审美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看起来是非功利的审美欣赏,实际上却潜伏着深刻的功利性。
可见美具有功利性和非功利性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