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增先美术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新版七年级艺术 美术 第一单元:峥嵘岁月-美术中的历史 第1节:情感表达

新版七年级艺术 美术  第一单元:峥嵘岁月-美术中的历史  第1节: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教学设计课题情感表达单元第一单元第1课学科美术年级七年级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教材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意在通过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探究,掌握通过利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引发学生探究如何利用美术作品表达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对革命精神的敬畏与尊重,并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利用美术作品中的构图,题材,色彩,笔触等多种方式去表现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自己的探究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思维很活跃,具备了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同学们渴望了解更多美好的事物与广阔的天地,摄影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展现他们的个性,在学习知识和开阔眼界的同时,拓展其思维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艺术表现】:能够通过视频的欣赏与探究,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去探究如何利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掌握基本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并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作品创作之中,感受作品创作的乐趣!【创意实践】:通过对不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学习与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出如何利用作品表达情感的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并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简单的作品分析和作品创作!【审美感知】:通过欣赏,探究,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和了解!在美术作品中表达自己情感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并尝试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对相应的作品进行探究与分析,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与审美能力!【文化理解】:通过视频欣赏与作品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并从中得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能够通过美术作品去传承,继承和发扬这种革命精神,能够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重点能够掌握利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情感的基本的方法和手段。

哪些中青年书画家的作品值得收藏

哪些中青年书画家的作品值得收藏

哪些中青年书画家的作品值得收藏一、为什么要收藏和投资当代中青年书画家作品要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以一言而蔽之,则是因为古代和近现代书画作品资源短缺,而书画市场对该类作品需求饥渴,造成赝品和仿品的大量出现。

而投资和收藏当代中青年画家作品则很少有这种尴尬。

这样说的理由至少有以下五点:1.古代、近现代画家们都已离世,其作品年代久远,对其真伪不用说收藏者看了一头雾水,就连鉴定家们也往往看法有异,甲称真,乙说伪,众口不一,难下结论。

如前些年大名鼎鼎的“谢徐之争”便是如此。

而当代中青年画家都还健在,虽然其中名气较大者的作品也有赝品和仿品出现,但不管怎样,辨伪相对容易,且辨伪成本较低,投资购藏风险相对要小得多。

2.经过书画市场最近几年的炒作,古代和近现代大名家作品单幅价格已过百万甚至千万元大关,中等名家的作品单幅价格也在10万或数十万元,就连稍有名气的画家,其作品价格动辄也已涨到数万元、十数万元,价格上涨已到位,升值空间小。

而当代中青年画家画作的行情才刚刚起步,价位相对较低,升值潜力较大。

3.从作品的风格来看,中青年画家的画风和题材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观,其创新意识、艺术特征、情感表达、色彩格调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家居风格更能融合。

4.收藏投资者的心理预期较高。

在当代众多的中青年画家群中,随着生活的积累,意境的追求,审美的创新,风格的突破,他们中的一些画家再过二三十年,有可能成为像吴冠中、傅抱石、张大千、徐悲鸿那样的书画大师,到时其书画价格有可能是现在价格的几十倍。

5.当代中青年画家的市场行情出现新一轮的涨势。

从2003年以来,当代中青年画家书画拍卖专场表现令人称道,成交率几乎都在85%以上,多个专场成交率甚至达到100%。

北京画家王明明、石齐、崔如琢等,5年之前他们的作品市场价无论在港台还是在内地,单幅一般在2万至10万元之间,而到了2005年,王明明的《兰亭雅集图》长卷拍出了352万元的高价,崔如琢的《山水》八屏也拍出了330万元,而石齐的《农奴的故乡》在激烈的竞拍中以高出估价近3倍的176万元成交。

浅谈校园文化资源与美术教学活动的融合

浅谈校园文化资源与美术教学活动的融合

浅谈校园文化资源与美术教学活动的融合【摘要】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间明确指出:美术课堂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时必须关注实际生活经验,留意身边周围的事物。

校园环境就是重要的美术教育资源,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善于开发和利用。

校园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与我们美术学科有着必然的联系,校园资源和美术学习应当成为相辅相成的良性合作关系,美术学习可以利用校园资源拓宽学习空间、创设学习情境、丰富评价手段、渗透品德教育,而校园文化也因美术学习活动的参与而更丰富多彩,更贴近学生。

【关键词】校园文化美术教学融合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将美术学习作为一种文化学习的主张已被明确提出,美术教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体现美术的文化性,美的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最好课堂,优美的校园和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它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那么作为美术教师如何把校园环境搬进美术课堂,让学生有效对身边的环境与美术课堂连接起来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对所在学校进行“校园文化中美术课程资源的了解情况"做了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对校园和教室环境布置的关注、理解和期待。

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缺乏认识和理解,不能从美术的角度去赏析它们的美,学生乐于去关注的只仅仅是橱窗、板报及教室的布置,因为橱窗、板报及教室的布置大体符合学生的喜好,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但还是有大部分的学生不能深刻地分析出它们的优点,更没有对自己的身边环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校园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与我们美术学科有着必然的联系,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校园文化资源与美术课程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将校园文化资源带进美术课堂,同时也让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和生活,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帮助,也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所以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将美术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内容与本校的校园活动结合起来,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红色图像与历史书写——建党百年红色美术的历史价值与审美建构

红色图像与历史书写——建党百年红色美术的历史价值与审美建构

艺术史与艺术考古 001美术与设计 | FINE ARTS & DESIGN 2021_02红色图像与历史书写——建党百年红色美术的历史价值与审美建构收稿日期:2020-12-12作者简介:黄 晨(1981-),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史与艺术学理论。

黄 晨(四川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摘 要]红色美术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中“红色经典”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华诞之际,探讨研究红色美术的社会价值、时代审美、文化内涵、艺术精神与历史脉络,不仅可窥见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发展与变革,也为此后相关题材的美术创作提供清晰的参照。

[关键词]红色美术;历史价值;审美建构[ 中图分类号 ] 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1)02-0001-05建党百年的红色美术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构成,众所周知,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与逐渐形成的文化产物。

事实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红色美术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价值取向,描绘了英模人物的杰出功绩与伟大牺牲,刻画了时代浪潮下的气势浩荡和砥砺奋进,记录了人民大众的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

这些作品既反映时代轨迹与民族精神,也映射出艺术家对历史的认知与态度,构筑起大众的共同记忆。

一、历史变迁与现实取向20世纪以来,在不同时期涌现出一批采用大众“易懂”的形式表现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与折射时代精神的红色美术作品。

这些作品在党的各个时期,呈现出的题材和风格探索、思想意涵与价值取向均有所不同。

在红色美术的历史回溯中,促使美术走向“为人生”与“大众化”始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战动员与激发民族斗志成为此时美术创作的首要任务,在救亡运动的号角声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开始尝试以各种艺术形式,普及抗日民主宣传与大众化的创作。

三餐米粮思辛劳——读中国画《粒粒皆辛苦》

三餐米粮思辛劳——读中国画《粒粒皆辛苦》

三餐米粮思辛劳——读中国画《粒粒皆辛苦》写意中国人物画《粒粒皆辛苦》,作为当代美术教科书中经常出现的重要作品,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美术界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改造旧国画,创造新国画,表现工农大众形象的典范之作,作者系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人物画家方增先。

《粒粒皆辛苦》以中近景构图,塑造了一位北方老农形象。

他头扎白色毛巾,身着淡青抑或是洗得发白的布衫,半蹲,目光低垂专注,右手直伸至画面右下方,正欲捡拾一棵麦穗,左手握着一杆旱烟和几穗刚捡起的谷物。

老农看起来年龄有五十开外,面庞因日晒而黝黑,右肩斜搭一条汗巾,许是劳作时用来擦汗的;下身着深色裤子,皱褶以重墨写出。

整个人物造型呈均衡稳定、重心略向前倾的姿态。

作者着意突出刻画了老农粗糙的手和赖以点题的麦穗。

与通常人物画作品重在表现人物形象的处理方法不同,《粒粒皆辛苦》仅以单体人物拾穗的动作为造型,直接以“拾”的细节动作叙事,体现农民勤俭节约、爱惜劳动果实的作品意涵。

近景,作者以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造型和平面渲染技法塑造人物的形貌动态,是为实写,造型生动,人物俯拾的角度恰切自然。

远处则以概括的笔墨,描绘出运送谷物的骡车背影渐渐远去,辄以淡墨、赭色罩染之,是为虚写,作为背景呼应,表现出丰收之时,老农仍然爱惜一谷一穗。

近景与远景既形成虚实空间的对比、丰收与节俭的对比,又丰富了画面,提升了作品主题“粒粒果实得之于辛苦劳动”的意蕴,充分应和了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境。

画面简洁质朴,生活气息浓郁,表意明确,似有一种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作者方增先,是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杰出代表,“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推动者之一。

1931年出生于浙江兰溪横溪镇西塘下村的方增先,是农民的儿子。

他天资聪颖、好学上进、基本功扎实、艺术造诣精深,虽然在他后来成长、成才、成功路上,屡获殊荣、佳誉连连,但他身上始终葆有农民淳朴、坦诚、谦和、节俭的品德与本色。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画艺术创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画艺术创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画艺术创作工作计划中,第一件也是发动会员创作年画。

定元旦举行一次年画展览,作为伉州市庆祝新年节目之一。

并举办年画比赛,由评选委员会选择最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品,以鼓励会员创作年画的热情。

(杭州艺专研究部)李可染、潘天寿、叶浅予、石鲁等人均投身到这场运动中去,创作了一些国画形式的新年画作品。

比如李可染的《老汉今年八十八,始知军民是一家》(1950),表现新中国融洽的军民关系,《新得的黄牛》(1951年),表现了土改运动中农民从地主手中分得黄牛的喜悦之情。

1952年,他创作的《工农模范北海游园大会》获得了文化部1951年至1952年度年画创作三等奖。

此外还有叶浅予的《中华民族大团结》(1951年),石鲁的《幸福婚姻》(1952年)等等。

在潘天寿的《踊跃多缴公粮》(图13)中,作品采用的是院体笔法,尽管表现的是农民争先恐后的情境,但画面给人的感觉仍然是传统中国画的意境,无法表现出与主题相符的气息来。

也许这对于一个从事花鸟画创作的国画家来说,进行人物画创作似乎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但是至少也说明了在当时,山水和花鸟画家都投身于人物画创作,将中国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1/ 4人物画的发展。

1951年4月13日至3O日,由华东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会华东作品观摩会在上海举行;展出作品600余件。

在这次展览会上,中国画并不引人注目,更多的中国画家采用年画和宣传画甚至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

方增先和顾生岳都是人物画家,在“十七年”的中国画创作中都产生了优秀的作品。

在建国初期,二人都创作出年画作品。

方增先的作品《丰收年》(图14)更是采用年画的创作手法来说明主题。

作品甚至采用了叙事性的连环画的特征,这使得作品的说教意味更浓,同时作品的用线和人物的表现以及构图方式都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表现手法。

此画载于《1951华东美术作品选集》,在作品下面,作者是这样说的,“这幅画的左右六幅小图,说明在生产上获得丰收必须将人力组织起来,订立生产计划,开垦荒地,深耕细作,多施肥料,修筑防堤,捕捉害虫,并创造新的生产方法,才能使产量不断提高。

展现毛泽东开创安源革命运动的经典之作——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赏析

展现毛泽东开创安源革命运动的经典之作——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赏析

》红色文物HONGSEWENWU□黄领展现毛泽东开创安源革命运动的经典之作——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赏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是不同时期艺术家们刻画和表现的重要内容,众多美术家以此为蓝本,精心创作了许多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油画,生动再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党史故事,留下了一幅幅精美的美术经典之作。

本文为大家介绍中国美术经典中的一幅党史油画——方增先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作品一经问世就引起广泛关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和精神风范,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唤起工农千百万》画卷,解读油画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欣赏油画所采用的精湛技法,探寻油画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油画党史解读1921年秋冬和次年5月,毛泽东先后三次到江西安源进行调查研究,点燃安源革命火种,巡视和指导安源革命发展,制定适合安源革命斗争发展的策略方针。

1922年9月,毛泽东第四次来到安源,实地考察安源路矿能否发动罢工斗争。

其间,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安源党支部会议,讨论了当前的形势和对策,经全面考察安源实际情况和客观估量阶级力量对比后,认为组织安源路矿工人进行罢工斗争的条件已成熟,决定立即组织安源路矿两局工人罢工。

他指示安源党组织,在罢工斗争中必须依靠工人群众的坚固团结和顽强斗志,有勇有谋地领导工人坚持斗争,夺取胜利,并从安源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哀而动人”的罢工斗争策略。

毛泽东号召广大共产党员站在罢工斗争的前列,领导工人进行义无反顾的罢工斗争。

会后,中共安源地方支部依据毛泽东的策略,提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红色文物HONGSEWENWU的罢工口号。

1922年9月14日,震惊中外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一万三千余名工人高举罢工猎旗,“罢工,罢工”“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罢工口号响彻了整个安源山。

经过五天的罢工斗争,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与安源路矿两局签订了《十三条协议》,并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取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全国工运高潮中“绝无而仅有”的成功范例。

寂寞的探索者——从《杜甫〈宿府〉诗意图》走进晚年方增先

寂寞的探索者——从《杜甫〈宿府〉诗意图》走进晚年方增先

广益我们已经习惯于用一个固定的视角、一种不变的色彩来处理我们面对的艺术现象文化现象。

尤其是当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着喧哗、热闹的时代。

画家方增先也被各种热闹包围着,特别是作为“新浙派人物画”的开创者、奠基人、推动者,他成就卓著,声名煊赫。

而且作为美术教育家,他桃李满天下,影响深远,不乏人数庞大的艺术追随者。

但我总觉得,他内心有着不为人知的寂寞和清冷。

2007年5月,上海美术馆举办《跋涉者—方增先艺术回顾展》。

这是方先生一生首次有系统成规模的大型回顾性展览。

二百来件展品,几乎囊括了他一生的所有重要作品,包括他最为影响深远成为中国画人物画代表作的《粒粒皆辛苦》《说红书》《艳阳天》插图和获齐白石奖的《母亲》,还有素描、手稿、书法,照片、文献,布满了偌大的一楼展厅。

而那几件耳熟能详的画作前更是观者如堵人头攒动。

南北两堵大墙,南墙《家乡板凳龙》,北面是铺满整面大墙的《祭天》。

我在两件作品前面久久驻足。

《家乡板凳龙》的翻江倒海,《祭天》的万马奔腾,那种画面上压倒一切的磅礴气势,内在的澎湃涌动的激情,让你有透不过气来的强大的窒息感。

我注意到,除了少数人,大多数观众在此两幅画前只是一晃而过。

当天下午举办画展研讨会。

研讨会几乎云集了当今中国美术评论界的大多数重要和著名的美术评论家。

发言气氛很热烈,大家集中评价了方先生对浙派人物画的开拓和贡献。

我觉得,忽视方先生浙派人物画的开创之功,固然是不对的。

但把他被定格乃至固化为浙派人物画的创始人、代表画家,而忽略了他晚近更漫长的艺术追求,也是不全面的。

事实上,诚如他自己所言:“浙派写实人物画从它出生那天即1955年算起,到‘文革’1966年,前后仅十年时间” (见《方增先图文回忆录》26页)。

即使再延伸到1974年影响巨大的《金光大道》插图,则前后20年。

算到2007年,其后还有43年。

浙派人物画,应该是他漫长绘画生涯中的一段重要但并不是最长的艺术旅途。

其实,大家心目中的“浙派”,方先生将素描与水墨有机整合,从而为中国人物画开辟了新的路径,已写进美术史,被美术界所公认,方增先更在乎美术界对他晚年全新艺术追求的看法。

插画欣赏——方增先国画版《孔乙己》

插画欣赏——方增先国画版《孔乙己》

插画欣赏——方增先国画版《孔乙己》插画欣赏——国画版《孔乙己》文:鲁迅绘画:方增先方增先,现代画家,1931年生。

浙江兰溪人。

擅长国画。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现为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上海大学讲席教授。

作品有《粒粒皆辛苦》、《说红书》、《孔乙己》等。

《母亲》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和齐白石艺术基金奖。

出版有《方增先人物画集》、《方增先画集》。

专著有《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结构素描》、《人物画的造型问题》、《人物水墨写生教学笔记》等。

1、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2、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3、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时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

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

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4、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行行复行行——方增先人物画大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行行复行行——方增先人物画大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尚扬 、 哪 、 沈 沈小 彤 、 可 、 广 义 、 唐 王
《 系列》事唐 岳敏 君 进 作
杨冕、 勋、 敏君、 浩、 小涛、 杨 岳 曾 张 张 晓 刚 、 章 剑 、 赵 勤 、周 春 芽 等
2 6位 艺术 家 。
所有展出作品 皆供出售 ,售得款项的部分将捐给路易斯 ・ 布●恩基金 会 ,促进其文化对话的推广。 吕澎接受采访时,就中国艺术近来的发展状 况及世界交流的重要性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吕澎认为,因为我们生
“ 行 复行 行 行 方 增 先人 物 画大 展 ” 亮 相 中国 美术 馆

面貌,展览汇集 中国 目前多位知 名艺术家及年轻艺术家逾 8 0件作
品 。参 展 艺术 家 有 曹 静平 、 丹 青 、 陈
方力钧、 高伟刚、 何森、 洪磊、 李青、 李瑞、 罗荃木、 毛旭辉、 潘剑、 彭斯、
方增 先 身 上 集 中体 现 了新 中 国成 立 以来 中 国 画 家 为 适 应 新 的 时 代 需 要 不 断 地 求 变
拍卖会主办方负责人介绍,‘ 兵马俑 )起拍价为 4 O万元人民币,经 O 过1 0轮竞价,最终以4 O万元拍卖价成交。 9 此外,由国内艺术名家黄永玉刨作的 < 春颦)画作拍出了2 0万元的 6 高价,其成交价超出起拍价 8 万 元。 0
B hn r 艺术解密 ・ e i dA t 动态
吕澎 携众 艺 术 家伦 敦展 出 中国 新绘 画
吕澎策划 ” 溪山清近 - 中国额
绘 画 ” 展 览 于 1 月 1 日在 英 国 0 3 路 易斯 ・ 布鲁 恩 基 金 会开 幕 ,此 次 展 览 将 全 方位 展 示 当 代 中 国 绘 画
活 在 全 球化 时 代 ,联 系 让 世界 更 小 了 。但 是 羞 异 的存 在 是 绝对 的 国 家间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方增先先生中国人物画品评管窥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方增先先生中国人物画品评管窥
限度 地 融 合 了 中国 画传 统 的 艺术 形
我 们 则称 之 为 “ 浙 派 ” 。 严 格 来 新
说. “ 浙派 ” 自始 至终是 个 山水 画的 派 别 , “ 浙派” 仅仅 是 “ 新 后浙 派”
式 ,并 在这 个 原则 的主导 下 ,充分发 挥 着 中 国画特有 的 艺术形 式的作 用 ,
我 国培养 的艺术 家中最杰 出的代 表 物 。 当时 ,在 全 国各 地也 产 生 了许 多 的是传承的延 续 ,有的则是新 兴画
绅 士 之 气 ,加 之 先 生 自身特 有 的 智
之 正 、桃李之 众 、风 气之 所凝 聚 ,足 派 。如 海派 、金 陵画 派、 长安 画派 、 为 当代 “ 庠 学风之嚆 矢”。 可以这 岭 南画派等 。 上 样 说 ,先 生 以入 世 之 精 神 为 出世 之 学 ,遂使 之 又具入 世之 精神 ,开一代
数风流 人物 还看今朝
方增先先生中国人物画品评管窥
● 徐文景
方 增 先 先 生 是 当代 杰 出 的 中 国
是 以 人 物 为 主 的 画 派 (画 家 群 )。
方 先 生从 浙 江 到 上 海 的 选择 , 或 多或 少是这 种战 略睿 智使 然 ,也 奠 定 了他 后 来之 所 以在 不 同 时期 能不 断 创新 变化 的基 础 。 “ 派” 的灵性 和 浙 “ 派” 外来 ( 海 主要 是 泊来 )的 某种
在 内容 和形 式上 ,做 到 了最 大限度地 变革 、发展 传统 的 同时 ,最小 限度地
终 结之 所在 ,特 别是 那些排 外 、 固守
的延续 ,并与前二者稍有不同,主要 的 画 派 则 更 然 。
6 f 论坛} l 上 2 人民 2 o2 o 1

美术《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教案、教学设计

美术《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这节课是阐述中国画创新与继承,所以必须要介绍西方绘画对中国画的影响,所以复习第二单元的中西美术比较是很必要的。

接下来就是针对中国画变革的历史背景及相关因素展开教学,然后就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两个艺术类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其各自的特点,紧接着再根据所学内容对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最后总结提升创新与继承将引领中国画走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授设定一个范围。

西方:重结构、明暗、体积、光色、比例、透视中国画的分类, 以便为接下来的中国画:重笔墨、线、形神兼备、诗书画印一体 、中国画的创新讲备学生: 为什么不能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处于世界之林的骄傲, 是我们血脉的象征, 是我们民族的底蕴。

进入正题备学生: 为什么要创新?振兴民族, 救国救难留白我们可以说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成就了中国画独有的特点,那面对新时期的中国画又将面临怎样的抉择? 是抛弃还是创新与继承?创新与继承如果你是一位美术家又将对传统的中国画做怎样 的创新与继承?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先来看看老前辈们对传统的中国画做了哪些努力? 新授:20 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要想理解 20 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就得先了解那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20 世纪初在中国封建社会解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的背景下,掀起了反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来改变中国的贫穷与落后。

表现在美术领域就出现了“洋为中用,中西融合”的主张。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主张对传统文化深入研这第三个问题更是为讲授中西融合的创新道理做好铺垫。

同时, 也能让学生了解中西绘画的不同之处。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情。

铺设问题, 引出课题, 向老一辈画家学习谈们的创新意识和爱国意识。

因为 20 世纪已经过去, 要想了解那一时期的美术变革, 就应先了解那时起的历史背景。

20 世纪初中国从的需要。

相同的背景,不同的主张。

主张中西融合的原因及代表画家重点讲述徐悲鸿作品究,结合时代精神创新的“借古开今”者。

初中美术八年级1第1课 情感的抒发与理念的表达

初中美术八年级1第1课 情感的抒发与理念的表达







江歌

碧乐

波山



叶士

毓群

山雕



刘开渠《渡江 》 (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大理石)
第一单元 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
五位满目仇恨的抗日壮士宛 如一座巍峨的高峰耸立在狼牙山 之巅,作品既热情歌颂了英雄们 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和英雄气概, 又寓意和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可侵 犯的坚定信念。
第一单元 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
第1课 情感的抒发与兰 梵 高
请同学们简单地谈谈这幅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带给自己的感受。
这件作品与《乌鸦群飞的麦田》,《向日葵》等同是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
一,也是当今全球最具知名度的作品之一。这件作品亦称《满天星斗的夜 晚》,它描绘的是梵高埋在灵魂深处的对世界的感受。作品中呈现两种线条 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眩目 的奇幻景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火焰则与横向 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这也是一件极具象征主义的作品,旋转的 星辰和月亮组成激荡旋转的宇宙。星辰和月亮暗示使徒和耶稣的关系。这也 是太阳系的“最后的审判”。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 旋转着、爆发着,诗人产生一种绝望的恐惧感。
第一单元 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
“主体人物是正义、愤怒、英勇 无畏、强悍力量的集中体现!”
江碧波 叶毓山《重庆歌乐山烈士群雕》
返回
第一单元 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
刘开渠《渡江 》 (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大理石)
以伟大的渡江战役为题材,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胜利登陆的情景。在横长的构图上,人民解放 军高举红旗正从木帆船上向布满障碍的岸边冲去。画面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画劳动人物形象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画劳动人物形象研究

20世纪初叶,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中国画作为最重要的传统画种开始萌发革新思潮。

尽管有“造成新一派”的陶冷月、建立“现代国画”的岭南画派“二高一陈”,以及以《新国画建立之步骤》拉开新中国国画革新运动序幕的徐悲鸿等中国画革新派的努力,但在新中国成立前,新派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阐述的五个问题为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9)的文艺政策确定了基调,也为中国画的革新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者的形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下被全新构建,在中国画的革新过程中,艺术家对劳动人物的认识、塑造与表达成为重要的一环。

分析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劳动人物形象,对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有着积极意义。

时至今日,劳动题材作品仍是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板块,也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对象之一。

一、生成:革新的观念准备中国古代典籍中,“劳动”初见于《庄子·让王》“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1]。

西方的“劳动”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语,后来欧洲各国也出现了与“劳动”有关的词汇。

从它们的含义看,对劳动的认识都局限性地暗含负担、辛苦甚至是贫困的意思,劳动者更是被赋予“悲惨”“愚”“穷”“弱”等负面含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让旧中国的劳动者—在此时以农民为主,拥有了积极的新形象。

如何描绘这样的新形象,成了美术界改革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此时的中国美术界面对新的体制、新的社会,对文艺创作有了更加强烈的体制化要求,在20世纪初就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上(例如抗战前后的“民族形式”之争)又增添了新的困惑。

最先应时改革的是中国画。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不久,“新中国画研究会成立”,而后上海、杭州、天津、沈阳、长沙、西安等地也都成立了类似组织。

美术家、文艺界领导蔡若虹在1949年5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关于国画改革问题—看了新国画预展之后》,认为“古风古气,古意盎然”的国画,与新时代火热的革命斗争和生产劳动不相符。

浅析方增先水墨人物画

浅析方增先水墨人物画

Literarytheorytoexplore 文艺理论探索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5浅析方增先水墨人物画文/徐双 黄沧粟摘要:方增先是一个勇于探索的艺术家,他创造性的将西方素描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将山水画中雄浑浓厚的积墨法应用在中国写意人物画上,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本文将从方增先对“浙派人物画”的传承和发扬,进一步说明方增先怎样对中国人物画进行创新。

关键词:方增先;人物画;水墨艺术;创新1 “海派”技法传承和水墨人物画二十世纪初海上画家有很多,其中以吴昌硕、黄宾虹最具代表性。

吴昌硕从篆刻和书法中汲取灵感,并把它们应用到绘画上,使作品有了凝重朴厚的画面感。

方增先被吴昌硕画面中大气浑厚的画面效果深深的吸引住了,于是拜吴昌硕亲授弟子王个簃为师,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方增先也颇受启发,对传统绘画的领悟更进了一步。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派人物画的画家们将山石的皴法应用到人物画中,以表现人物的光影感和体积感。

方增先突破了原先的绘画程式,以线条来表现人物的体积,把花鸟画中的没骨绘画再以线条相结合开创了浙江人物画的新方法。

1942年所绘《说红书》一图中,整幅画面的形态是处于静止的,虽然说书人背对着观者,但从他手舞足蹈的动态形象,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人物之间的互补,使画面效果变得更加的丰富,也引发观者更多思考的空间。

在这幅《说红书》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增先是非常用心的,相比于之前他所绘人物画有很大的不同。

在这幅画中方增先先是舍去了背景,只突出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也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把他们组合起来,形成组块,人物之间留出来的空白被当作了背景,并且这种团块的画法,更加突出主要人物。

在笔墨方面也没有复杂,简单中又带着轻快。

这幅《说红书》开创“浙江人物画”的经典作品。

说红书在1975年的时候,方增先为小说《艳阳天》创作插图,为了创作更真实的农民劳作场景,方增先来到农村亲自体验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增先美术作品赏析
摘要:1955年,方增先先生创作的《粒粒皆辛苦》一举成为了新人物画的开山之作。

作为新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方增先一直在创新。

在中国画发展史上,方增先是一位勇于改革、独
辟蹊径的艺术家,求新求变是他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艺术目标。

上世纪50年代,方增先
在黄宾虹、潘天寿等先生的影响下,开始进行新人物画的探索,尝试着墨块之间的干湿、燥润、浓淡的变化对比。

他拥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理解与阐释有其独到的一面。

他的作品,既精于写实又兼容写意,造型精到,富于笔
墨情趣。

关键字:水墨人物画,中国画,方增先,绘画艺术
正文:
说到美术作品赏析就避不开“美术是什么”这一基础问题,那么我就从这一问题开始我
的阐述。

“美术”是艺术中的一个主要的门类。

从艺术的角度看,美术也就是“造型艺术”;因为它是有形的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也被称作“空间艺术”;还有“视觉艺术”的名称,是因为美术诉诸于视觉,是用眼睛看的。

同时,美术也是一种文化,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

美术有自己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是艺术家精心创造的,有很大的特殊性,比之生活中的真实语言往往有更强的感染力。

譬如看一幅写实的人物画,画面中的人物和动作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人,在做什么,甚至从面部的表情和具体的细节里了解所表达的内容。

有些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大的震撼力,能够触动观者的心灵,久久不能平静。

例如,人们看了描绘圆明园残迹的优秀美术作品,激起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加强爱国主义信念。

在抗日战争中,人们看了《流民图》等优秀作品,激起救亡的热情,奔赴抗日前线。

当然,也有些使人愉悦心情的作品,看了会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例如,一些抒情的风景画、花鸟画和静物画。

方增先先生是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

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田黎明曾评价方增先,“方先生解决了人物画的用笔问题、造型问题。

他吸收了西方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又跟中国文人画强调骨法用笔和中国画山水的关照方式结合起来,使人物画的造型既达到了写诗的高度,同时又发挥了中国画的特色。


在中国画发展史上,方增先是一位勇于改革、独辟蹊径的艺术家,求新求变是他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艺术目标。

中国水墨人物画发展到清代,由于市场的要求,出现了过于追求欣赏效果,而使得人物画趋于空泛浮夸及刻意而为等弊病。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徐悲鸿正是因为把西方的素描观点引入中国水墨人物画而引起了一场变革。

这样一来,使得水墨人物画在造型方面的重要性得以强化;同时,又将笔墨与造型有机结合这样一个课题留与后人。

作为新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方增先一直在创新。

方增先很早就意识到,不能抱着原有的绘画风格一成不变,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还要有所创新。

上世纪50年代,方增先在黄宾虹、潘天寿等先生的影响下,开始进行新人物画的探索,尝试着墨块之间的干湿、燥润、浓淡的变化对比。

准确扎实的写实功底、传神抒情的笔墨效果在他的画中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

1955年,他创作的《粒粒皆辛苦》一举成为了新人物画的开山之作。

这幅画中,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且透视准确,笔墨精到,线条遒劲。

画中近景为一老农形象,头带白色包头,身着青白色棉布袄。

右手伸向斜前方,正欲捡起一棵麦穗;左手拿着一支旱烟袋和几棵刚捡起的麦穗。

一张黑红的脸庞,低垂的目光凝视着地上的麦穗。

下身着黑色布裤。

褶皱用焦墨写成,略加淡墨晕染,不仅使笔墨效果上虚实相生,而且也恰倒好处地彰显了骨骼结构。

布裤下面的赤脚被一条白色长汗巾遮
住了大半,显露之处透视准确。

长汗巾晕染较少,以书法线条组成其纹路肌理,颇具张力。

远景隐约可见两辆装满谷物的马车,施以淡墨浅色,成功地拉伸了画面的空间纵深感。

画作的左下角用隶书写有"粒粒皆辛苦。

一九五五年六月,增先"的字样。

这幅画相较于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在构图和人物动态上有相似之处,但两幅画所表达的思想却截然不同。

米勒的《拾穗者》表现的是在封建制度严酷的剥削下,农民食不果腹的悲惨境遇。

画中的拾穗者佝偻着腰。

粗大的手、低垂的头,暗示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远景中,农民们在监工的皮鞭与呵斥下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交给不稼不穑、脑满肠肥的贵族们却只能靠捡食麦穗维持生计,何等悲凉。

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则是歌颂了中国农民勤俭节约的美德与新时期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

那双粗糙的大手是劳动者的手,它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身后的马车满载的是丰收的喜悦,是劳动的报偿,是真正属于平凡劳动者的美好生活。

画中的老农是中国亿万农民中极普通的一员,然而,在他身上却散发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质朴、善良,有如家乡父兄那般质朴、亲切。

新时期以来,方增先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水墨人物画的探索。

在他的画中,人物形象略有夸张,笔墨简约、飘逸,同时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精髓及书法的用笔等,加强了画面的抒情性与感染力。

有六十年代的《说红书》、七十年代的《艳阳天》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社会价值。

就方先生近来的作品来看,他在创作上已进入了相当自由的境地。

无论是传统中国画题材表现文人之高蹈境界与优雅趣味的作品,还是现实题材的反映牧民或乡民以及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的作品,其墨色之浓淡、线条之繁简,墨与线之多寡,工与写之比重,构图之平淡与奇崛,气运之风流与沉滞,都有不同的侧重,由此他笔下的水墨人物亦呈现出主动而丰富多变的神韵和气质。

而且他的作品渐渐地似乎有种趋势,越来越侧重所谓的画外之境、言外之意。

关于形式与意境,方先生曾说:“近两年,体质益弱,但我正在试以书法入画,并希望在笔墨的探索中,加强意笔画中‘意’的浓度,在我看来,中国画中的意,只是一种情绪,由笔墨中表达出来……并不是有了形式就能出情绪,唯美的形式,只是一种表层的美感”。

而关于艺术创作的真谛,方先生说,“艺术的原创,在于艺术家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在于对事物的感受和对感情、思想的表达。


参考文献:
1.《美术鉴赏》张道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二版1-36页
2.《美术鉴赏》孙乃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1-19页
3.《方增先画集》方增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