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设计课程总结整理版
自动控制实训课程学习总结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实践心得分享

自动控制实训课程学习总结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实践心得分享自动控制实训课程学习总结-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实践心得分享在自动化领域中,控制系统是一种能够对物理过程进行监控和控制的系统。
通过学习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实践,我对自动控制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控制系统的设计是实现自动控制的关键步骤。
在实训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和系统性能评估等。
系统建模是设计控制系统的第一步,它将物理过程抽象为数学模型,使得我们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设计。
控制器设计是控制系统设计的核心环节,通过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和参数,将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相匹配。
系统性能评估是对设计的控制系统进行测试和优化,以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
通过实践操作,我深入了解了控制系统设计的整个流程和各个环节的重要性。
其次,控制系统的调试是验证设计效果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
在实际应用中,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调试实践,我们模拟实际的工程环境,进行参数调整、系统测试和故障排查等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参数的调整和优化,以获得更好的控制效果。
同时,我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找出故障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和验证效果等。
这些实践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在实际工程中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此外,实训课程中的团队合作也是我获益匪浅的一部分。
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和良好的沟通,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快速完成任务。
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合作,并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提高了我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总结而言,自动控制实训课程中的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实践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调试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我的解决问题和沟通协作能力。
《PLC控制系统设计与安装调试》课程建设实践与总结

2 8
20 1 3. 4
J o u r n a l o f J i u j i a n g V o c a t i o n a l &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 ( P L C控 制 系统设计 与安装调试》课程
以校企合作 为途 径 ,加强 与企 业 的合 作 ,充分 利用 行
业 、企业的资源 ,与行业企业共 同开展课程建设 ;按 照企 业
真实工作环建设实训基地 ,采用 “ 教 、学 、做”一 体化教 学方法 ,按照企业 真实工作 内容和工作 过程开展项 目教学 ,
讲 授与实训 的有机融合 。教学 过程采用 “ 资讯学习一 技能培 养 一总结提高”的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边 学
专业 性 、技术性 、实践性 。课 程建 设包 含课 程理 念 、教 学
化 ,将基本指令应用 、顺控指令应用、功能指令应用无缝 融
合 到项 目教学过程中。
内容 、教学 方 法 、教 学 团 队 、教 学 资 源 、实 训 条 件 等 方
面。
一
本课程每个 教学项 目的设计都关注学生的技 能训 练、知
2 9
强大的课程资源库是 { P L C控 制系统设 计与安 装调 试》 课程建 设的主要内容 之一。 目前 ,我们建成 一套完整 的教 学
文件 ,包括课程标 准、授课教案 、学 习指南 、电子教案 、多 媒 体课 件、课程 习题集 、课程试题库 、实训指导书 、工程案
例等 ;相关 的图片、动画库 、视频库 。配套的 { P L C控制 系 统 设计与安装 调试》 课程 网站 已经建成 ,在 网络资源 中增设 了课程论 坛 、在线答 疑、视野拓展 、在线测试等栏 目,不仅 教师可 以利用这些资 源进行教学 ,学生也可 以通过课程资源 进行 自主学 习 ,教学 交互性得 以体现。 { P L C控制 系统设计 与安装 调试》课程资 源库 的建设 ,为实现资源共 享性和系统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总结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总结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总结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参与的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的经历和感受。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学习了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了一些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挑战,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控制器、如何优化控制效果等,但我们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如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等。
本文还总结了我们在课程设计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包括如何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最后,本文还提出了一些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的展望和建议,以帮助其他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和实现。
关键词:自动控制;课程设计;实践项目;经验总结;教训与建议正文:一、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自动控制是一类重要的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控制器来实现系统的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包括系统模型、控制器设计、控制策略等。
其中,系统模型是指描述系统性质的数学模型,控制器设计是指根据系统模型设计出适合的控制器,控制策略是指控制器根据系统的状态和输入输出信号,采取的控制措施。
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包括控制原理、控制律、PID控制等。
其中,控制原理是指控制器输出信号与预期输出信号之间的误差关系,控制律是指控制器的输出信号与预期输出信号之间的数学表达式,PID控制是指根据系统的特性和目标,采用比例、积分和微分等控制方法来实现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要求。
二、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的经历和感受在进行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时,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确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的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我们主要学习了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包括控制系统的建模、控制器的设计、控制策略的实现等。
2. 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们采用了讲座、案例分析、实践项目等方式进行教学,其中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是课程设计的重点。
智能控制实训课程学习总结理解自动化与控制系统设计

智能控制实训课程学习总结理解自动化与控制系统设计在智能控制实训课程中,我对自动化与控制系统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智能控制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总结和对自动化与控制系统设计的理解。
1. 课程学习经历在课程学习中,我首先了解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我们学习了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并学习了控制系统的开闭环原理和PID控制算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参与了多个实践项目,例如温度控制、液位控制和小车路径规划等。
通过这些实践项目,我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动化与控制系统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此外,课程还介绍了智能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了解到智能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自动化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 自动化与控制系统设计的理解自动化与控制系统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掌握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这门课程中,我了解到自动化与控制系统设计的核心在于通过合理的控制策略,使系统实现期望的运行状态和性能指标。
自动化与控制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是系统建模和控制算法设计。
在系统建模阶段,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系统的物理特性和行为规律,以便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
常见的建模方法包括传递函数模型、状态空间模型等。
在控制算法设计方面,我们学习了PID控制算法以及其他高级控制方法。
PID控制算法是一种常用且简单有效的控制算法,它通过比较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差异,调整控制器的参数来实现控制目标。
而其他高级控制方法,如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则能够更好地应对非线性和复杂系统。
在实践项目中,我们需要根据系统的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和算法,并进行系统参数的调整和优化。
这需要我们对不同控制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进行深入理解,以便在实践中能够灵活使用和调整。
数控系统课程设计总结

数控系统课程设计总结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控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控编程和操作能力。
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数控系统的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和分类;掌握数控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了解数控系统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数控系统进行简单的故障分析和维修;具备编制数控程序的能力,能独立完成数控设备的操作和调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控技术应用的兴趣,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认识到数控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其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控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和分类;2.数控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包括指令系统、编程策略等;3.数控系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以及在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性;4.数控设备的操作和调试方法,以及故障分析和维修技巧。
教学大纲将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安排,每个章节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用于讲解数控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编程方法;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数控系统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数控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4.实验法:安排数控设备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其操作和调试能力。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将充分支持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主要包括: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时间较近的数控系统教材;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数控技术书籍,拓展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4.实验设备:确保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准备完善的数控设备及相关工具。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总结报告模板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双容水箱系统的建模、仿真与控制》分组号码:第II - 12小组学生姓名:张磊 12051412常先宇 12051125班级:自动化12-4班2015年 7月25日摘要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是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和《现代控制理论》的配套实践环节,对于深入理解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中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课程设计以过程控制实验室双容水箱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机理建模、实验建模、系统模拟、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控制系统仿真等多方面的工作。
课程设计过程中,首先对二阶水箱进行了机理建模、实验建模以及搭建模拟电路对二阶水箱进行模拟,然后进行了经典控制部分和现代控制部分的工作,主要从系统模型辨识、采集卡采集、PID算法的控制、串联校正进行性能指标的优化、滞后控制、系统模型的串并联实现、能控能观标准型实现、状态反馈设计、状态观测器设计、降维观测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最后,选做倒立摆的内容,并对做过的内容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分析。
关键词:自动控制;课程设计;PID控制;根轨迹;极点配置目录第1章引言 (1)1.1 课程设计的意义与目的 (1)1.2 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1.2.1经典控制部分 (1)1.2.2现代控制部分 (3)1.3 课程设计的团队分工说明 (3)第2章双容水箱系统的建模与模拟 (4)2.1 二阶水箱介绍 (4)2.2 控制系统设计过程 (4)2.2.1 建立机理模型 (4)2.2.2 实验模型建立 (8)2.2.3 物理模拟模型 (10)第3章双容水箱控制系统的构建与测试 (12)3.1 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12)3.2 NIUSB6008数据采集卡 (12)3.3 OPC通讯技术 (12)3.4 双容水箱控制系统的测试 (13)第4章双容水箱的控制与仿真分析——经典控制部分 (15)4.1采用纯比例控制 (15)4.2采用比例积分控制 (19)4.3采用PID控制 (23)4.4串联校正环节 (26)4.5采样周期影响及滞后系统控制性能分析 (30)5章双容水箱的控制与仿真分析——现代控制部分 (32)5.1状态空间模型建立 (32)5.2状态空间模型分析 (33)5.3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 (35)5.4状态观测器设计 (37)5.5基于状态观测的反馈控制器设计 (41)第6章总结 (43)6.1 课程设计过程的任务总结与经验收获 (43)6.2 课程设计中的不足和问题分析 (43)6.3 对课程设计的建议 (43)参考文献 (44)附录 (45)附录A名词术语及缩略词 (45)第1章引言1.1 课程设计的意义与目的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是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和《现代控制理论》的配套实践环节,对于深入理解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中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plc课程设计总结6篇完美版

《plc课程设计总结》plc课程设计总结(一):和学别的学科一样,在学完plc理论课程后我们做了课程设计,此次设计以分组的方式进行,每组有一个题目。
我们做的是机械手臂的plc控制系统。
由于平时大家都是学理论,没有过实际开发设计的经验,拿到的时候都不明白怎样做。
但透过各方面的查资料并学习。
我们基本学会了plc设计的步聚和基本方法。
分组工作的方式给了我与同学合作的机会,提高了与人合作的意识与潜力。
透过这次设计实践。
我学会了plc的基本编程方法,对plc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对理论的运用中,提高了我们的工程素质,在没有做实践设计以前,我们对明白的撑握都是思想上的,对一些细节不加重视,当我们把自己想出来的程序与到plc中的时候,问题出现了,不是不能运行,就是运行的结果和要求的结果不相贴合。
能过解决一个个在调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对plc的理解得到加强,看到了实践与理论的差距。
透过合作,我们的合作意识得到加强。
合作潜力得到提高。
上大学后,很多同学都没有过深入的交流,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用了分工与合作的方式,每个人互责必须的部分,同时在必须的阶段共同讨论,以解决分工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交流中大家用心发言,和提出意见,同时我们还向别的同学请教。
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想自己的方案得到实现,用心向同学说明自己的想法。
能过比较选出最好的方案。
在这过程也提高了我们的表过潜力。
透过此次课设,让我了解了plc梯形图、指令表、顺序功能图有了更好的了解,也让我了解了关于plc设计原理。
有很多设计理念来源于实际,从中找出最适合的设计方法。
虽然本次课程设计是要求自己独立完成,但是,彼此还是脱离不了群众的力量,遇到问题和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多和同学讨论。
我们在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不停的讨论问题,这样,我们能够尽可能的统一思想,这样就不会使自己在做的过程中没有方向,并且这样也是为了方便最后设计和在一齐。
讨论不仅仅是一些思想的问题,还能够深入的讨论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这样能够使自己的处理问题要快一些,少走弯路。
plc课程设计总结

plc 课程设计总结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具体包括:了解PLC的历史发展、主要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和编程语言;掌握PLC的基本指令、功能指令及其应用;了解PLC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使用PLC进行简单控制系统设计的能力。
具体包括:学会使用PLC编程软件进行程序设计;能够分析PLC控制系统的要求,并设计出相应的控制程序;具备对PLC控制系统进行调试和维护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PLC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对自动化技术的认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PLC基本概念、PLC工作原理、PLC编程技术和PLC应用案例。
1.PLC基本概念:介绍PLC的定义、历史发展、主要组成部分和应用领域。
2.PLC工作原理:讲解PLC的工作原理,包括输入输出处理、程序执行过程、状态编程等。
3.PLC编程技术:详细介绍PLC的基本指令、功能指令及其应用,包括逻辑运算、定时器、计数器、数据传送等。
4.PLC应用案例:分析PLC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如工业自动化、楼宇自动化、交通控制等。
三、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PLC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编程技术。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PLC应用案例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PLC应用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PLC设备,加深对PLC编程和应用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PLC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H2(S) K −τs *e =G(S) = Q(S) (T1*S +1)( 2*S +1) 1 T
• 式中 K=R4,T1=R2C1,T2=R4C2,R2、R4分别为阀 V3和V4的液阻,C1 和C2分别为左水箱和右水箱的容量 系数。式中的K、T1和T2可由实验求得的阶跃响应曲线
被控对象模型及分析
0
てA t
1
t2
t
T1T2 t1 ≈ (1.74 − 0.55) 2 (T1 + T2) t2
5、实验过程论述
• • • • • • 1、压力变送器的零点和增益调节 2、特性测试 3、参数计算 4、系统仿真 5、二阶控制系统的确定 6、调试物理对象的控制系统
特性测试,T1 T2的测定
• h2(t)|t=t1=0.4 h2(∞)时曲线上的点和对应的时间 1; 时曲线上的点和对应的时间t ) ∞ 时曲线上的点和对应的时间 • h2(t)|t=t =0. h2(∞)时曲线上的点和对应的时间 2。 时曲线上的间 • 由公式解得:T1=0.5 T2=229
(二)双容水箱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
被控对象:下水箱液位高度(H) 性能指挥要求: 衰减率:4:1~10:1, 超调量:Mp<=10%, 调节时间:Ts<=15s, 稳态误差:ess=0.
(三)课程设计内容
• • • • • • (1)系统分析 (2)系统设计 (3)系统仿真 (4)系统实现 (5)系统模型参数的获取 (6)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h (t)
2
h2(00 h 0 0.8 2(0
P
h2(t)|t=t1=0.4 h2(∞)时曲线上的点 ( ) 时曲线上的点 A和对应的时间 ; 和对应的时间t1; 和对应的时间 h2(t)| ( )
控制系统培训总结

控制系统培训总结控制系统培训是为了提高员工对于控制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进行的一项培训。
本文对控制系统培训进行总结,以便于回顾培训内容和效果评估。
培训内容1. 控制系统基础知识:培训中首先介绍了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等内容。
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员工对于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有了清晰的认识。
2. 控制系统组成及功能:接着,我们详细介绍了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
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通过实例演示和实践操作,使员工对于控制系统的各个部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控制系统应用案例:培训过程中,我们还分享了一些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包括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技术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员工了解到控制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激发员工对于控制系统技术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培训效果评估通过对参与培训员工的反馈和培训后的知识测试,我们对培训效果进行了评估。
以下是我们对培训效果的总结:1. 知识掌握程度:员工在培训后对于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组成结构有了较好的掌握程度。
培训后的知识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员工能够正确回答相关问题。
2. 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后,员工的控制系统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改进建议。
3. 兴趣和研究意愿:培训激发了员工对于控制系统技术的兴趣,他们表达了继续深入研究和应用的意愿。
建议与反馈根据培训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反馈:1. 深化应用实践:今后的培训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应用实践环节,让员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控制系统的应用技巧。
2. 拓宽案例范围:下次培训可以涵盖更多不同领域的控制系统应用案例,以帮助员工了解不同行业的需求和挑战。
3. 定期培训更新:由于控制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建议定期进行培训更新,使员工能够跟上最新的技术发展。
综上所述,控制系统培训对于提升员工的控制系统理解和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自动控制原理实训课程学习总结实践中掌握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技巧

自动控制原理实训课程学习总结实践中掌握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技巧实践是理论的验证和巩固,自动控制原理实训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们在实践中掌握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技巧。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自动控制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并且对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技巧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实训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
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被控对象、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
通过实践项目,我们掌握了如何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并且了解了控制器的各类功能和参数的设置。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配置控制器,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的要求。
接着,我们进行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掌握了PID控制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以及控制系统的校正和调试技巧。
实验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例如系统的不稳定、过冲等,通过调整控制器参数和采取适当的措施,我们成功地实现了系统的稳定和性能的要求。
在实践中,我们还了解到了现代工业控制系统的常见技术和方法。
例如,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应用,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中的可编程控制设备。
通过学习PLC的原理和编程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
通过这门实践课程,我不仅学习到了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还掌握了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的技巧。
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动控制原理的重要性,并且激发了我对自动化技术的热情。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运用所学的自动控制原理知识和技巧,不断提升自己在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方面的能力。
我将努力掌握先进的控制技术和方法,不断推动自动控制领域的发展。
总之,自动控制原理实训课程为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平台,通过实践中的学习和探索,我掌握了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技巧。
这将对我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工程实际中的挑战,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课程总结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课程总结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计算机控制系统这门课程为我们打开了计算机控
制和自动化领域的大门。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控制系统的基本
概念、控制方法及其应用,为今后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分为三部分:控制系统基础、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应用实例。
在控制系统基础部分,我们学习了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信号
传输与转换、闭环控制原理等。
其中,闭环控制原理是控制系统的核心,
在课程中我们深入探讨了闭环控制的基本原理、调节方法和稳态响应等内容,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技巧。
在控制系统的设计部分,我们学习了控制系统的理论设计和仿真计算
方法,着重介绍了PID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加深了
对控制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
随后,我们学习了逆向控制设计方法和先进
控制技术,如神经网络控制、多变量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它们可以有效
地解决复杂系统的高频率振荡和不确定性等问题。
在应用实例部分,我们主要学习了机器人控制和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例如,我们学习了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用于机器人动态
定位和路径规划的传感器应用,以及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数据采集、控制和
监控等。
同时,还介绍了控制系统在其他领域如冶金、电力、化工、交通
因素等的应用,使我们了解到计算机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总的来说,本课程在学科涵盖面、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都较为全面,
这门课程为我们打开了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领域的大门,让我们更深入地
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并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及应用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运动控制课程设计心得总结

运动控制课程设计心得总结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运动控制的基本原理,理解运动控制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基本的运动控制算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运动控制系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对运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调试和优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运动控制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强调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运动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工程技术类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和工程基础,对运动控制有一定了解,但尚未深入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运动控制基本原理:涵盖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类型和性能指标,介绍运动控制的基本算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
2. 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包括控制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执行器设计等,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运动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 运动控制系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运动控制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分析。
4. 运动控制系统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运动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运动控制在工业生产、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 第一章:运动控制基本原理(2课时)- 1.1 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类型- 1.2 运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1.3 常见运动控制算法介绍2. 第二章:运动控制系统设计(4课时)- 2.1 控制系统建模方法- 2.2 控制器设计原理- 2.3 执行器设计方法- 2.4 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实例分析3. 第三章:运动控制系统实践(4课时)- 3.1 运动控制实验原理- 3.2 实验设备与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分析与应用4. 第四章:运动控制系统应用案例分析(2课时)- 4.1 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 4.2 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案例- 4.3 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案例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和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运动控制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控制系统实习报告总结

控制系统实习报告总结首先,我要感谢学校和实验室提供这次控制系统实习的机会,让我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实践加深对控制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这次实习,不仅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也锻炼了我的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实验室的控制系统项目,主要是基于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工控机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实习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理论学习阶段在实习开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控制理论的学习,包括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
通过学习,我对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算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设备认识和操作阶段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开始接触各种控制设备,包括PLC、变频器、传感器等。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这些设备的结构和原理,并进行了实际的操作练习。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对控制系统的硬件有了直观的认识,并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
三、控制系统设计和实施阶段在掌握了基本的设备操作技能后,我们开始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设计合适的控制算法,并利用PLC和工控机来实现。
在设计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精确性等性能指标,并能够根据这些指标进行参数调整。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但通过团队的协作和导师的指导,我们逐一解决了这些问题,最终完成了控制系统的搭建。
四、系统调试和优化阶段控制系统搭建完成后,我们需要进行调试和优化。
这一阶段,我们通过实际运行,发现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整。
通过不断的调试和优化,我们最终使系统运行稳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控制系统的理论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我认识到,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持,还需要良好的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工程实践的艰辛和乐趣,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学习和深入研究的决心。
控制机构期末总结怎么写

控制机构期末总结怎么写引言:在本学期的控制机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建模与分析、数字控制系统等相关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控制机构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对本学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对我在掌握知识和应用实践中的收获做出总结。
一、课程内容回顾:1. 控制原理:在控制原理的学习中,我了解了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闭环控制和开环控制的区别,以及控制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和微分控制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对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 控制系统的建模与分析:在掌握了基本的控制原理后,我们学习了控制系统的建模与分析方法。
其中,我学会了使用传递函数、状态空间等方法对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分析。
通过对不同类型控制系统的建模,我对不同控制器的应用和参数选择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3. 数字控制系统:在本章节中,我们学习了数字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了解数字控制系统的优势和特点,我明白了在现代工业控制中数字控制系统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数字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其中包括采样定理、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描述方法、离散时间等。
二、知识掌握与运用: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不仅掌握了控制机构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还通过课程实践和实验环节,使理论知识得到了实际应用和巩固。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我在应用实践中获取了较大的提升和进步。
1. 实验操作技能:在每周的实验课程中,我能够熟练操作实验仪器,进行系统建模、参数调整等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的操作,我对控制器的选择和调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更灵活地调整和改进系统性能。
2. 实践项目应用:在实践项目的应用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实际工程中的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
通过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和调试,我进一步强化了对控制机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强了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MATLAB仿真应用:在学习控制系统建模与分析时,我通过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操作。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总结(一)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总结(一)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总结前言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和设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自动控制的原理和应用,并提高实践能力。
本文将对自动控制课程设计进行总结,介绍设计过程和收获。
正文在自动控制课程设计中,我采用以下步骤进行设计:1.确定设计目标:首先,我明确了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根据课程要求,我选择了一个实际问题作为设计的对象,例如,设计一个温度控制系统。
2.系统建模:接着,我进行系统建模。
通过对系统进行分析,我确定了系统的输入、输出和控制器的结构。
我使用了相关工具和方法,如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模型,来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
3.控制器设计:在系统建模的基础上,我开始进行控制器设计。
根据设计目标,我选择了适当的控制策略,并考虑到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我使用了PID控制器和校正器等方法,并进行了仿真和调试。
4.仿真和优化:一旦控制器设计完成,我进行了仿真实验以验证其性能。
通过调整参数和优化控制策略,我不断改进设计,使系统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5.结果分析与总结:最后,我对设计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我比较了实际控制效果和设计目标的差异,找出了可能的改进空间。
同时,我还总结了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结尾通过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入理解了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对系统建模和控制器设计的能力。
此外,我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将对我的未来学习和工作有所裨益,使我能更好地应对相关挑战。
结果评价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取得了以下成果:1.设计了一个实际问题的控制系统,并成功实现了系统建模和控制器设计。
2.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设计的控制效果,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评估和优化。
3.比较了实际控制效果和设计目标的差异,分析了改进空间,并总结了设计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证明了我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总结一、引言自动控制技术是现代工业控制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自动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因此,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选取了一个简单的水位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和实现。
二、系统结构本次课程设计所涉及到的水位控制系统由以下五部分组成:水箱、水泵、电磁阀、传感器和控制器。
其中,水箱是存放水的容器,水泵负责将水从水箱中抽出并输送至需要使用的地方,电磁阀用于调节水流量,传感器负责检测当前的水位高度,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控制器。
最后,控制器根据传感器反馈的数据来判断是否需要打开电磁阀以调节进出口流量。
三、系统原理1. 传感器原理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所使用到的传感器为浮球式液位传感器。
当液位上升时,浮球会随之上升,并带动开关触点闭合,从而输出高电平信号;当液位下降时,浮球会随之下降,并带动开关触点断开,从而输出低电平信号。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检测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来判断当前的水位高度。
2. 控制器原理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所使用到的控制器为单片机控制器。
当传感器检测到当前水位高度超过设定值时,控制器会发出打开电磁阀的指令;当传感器检测到当前水位高度低于设定值时,控制器会发出关闭电磁阀的指令。
具体实现过程是通过读取传感器反馈的数据,并与预设的水位高度进行比较来决定是否需要打开或关闭电磁阀。
3. 电磁阀原理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所使用到的电磁阀为单向电磁阀。
当控制器发出打开指令时,电磁铁会受到激励并吸合活塞,从而使得液体流经单向阀门流入下游管道;当控制器发出关闭指令时,激励消失并复位弹簧将活塞推回原来位置,从而使得液体无法流经单向阀门。
四、系统设计1. 硬件设计硬件设计包括电路原理图设计和电路板布局设计。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使用Altium Designer软件进行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和电路板布局的设计。
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系统结构,绘制电路原理图;(2)将绘制好的电路原理图导入到PCB编辑器中,并进行元器件布局、连线等操作;(3)完成电路板布局后,进行走线、添加焊盘等操作;(4)生成Gerber文件并进行打样和焊接。
火灾救生室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总结

火灾救生室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总结我弄这个火灾救生室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啊,可真是费了老劲儿了。
一开始的时候,我瞅着那一堆要求和参数,脑袋直发懵,就像一团乱麻塞在脑子里。
我就坐在那小桌子前,桌子乱得很,各种书本、草稿纸堆得像小山似的。
我眼睛死死盯着电脑屏幕,屏幕上那些线路图啊、代码啥的,感觉就像天书一样。
我旁边那同学,叫啥来着,哦,小李。
他看起来倒是轻松得很,哼!我就忍不住凑过去问他:“小李啊,你咋整的呀?这咋跟看外星文似的呢?”小李那小子,戴着个眼镜,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笑嘻嘻地跟我说:“老刘啊,你得慢慢捋,这就跟解乱麻似的,得找着线头。
”我听了他的话,又回过头来对着自己那堆东西。
我开始一点点分析那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想象着火灾时候的场景,那大火呼呼地烧着,浓烟滚滚的,人在里面慌得不行。
我就得设计出一个能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救人的系统啊。
我就一边想一边在纸上画,画得那纸啊,乱七八糟全是线和符号。
再说到那些个代码,那更是折磨人。
有时候一个小错误,找半天都找不出来。
我就坐在那,眼睛瞪得老大,手指在键盘上敲得噼里啪啦响,心里那个急啊,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候,同组的小张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震云啊,别急,咱再仔细瞅瞅。
”我一抬头,看着小张那一脸的淡定,我就想我咋就这么沉不住气呢。
不过呢,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不少收获。
我对那些控制原理啊、电路知识啥的,理解得更透彻了。
以前那些模模糊糊的东西,现在就像在眼前放电影一样,清晰得很。
每次解决一个小问题,我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就比如说,当我终于把那个传感器的响应程序调好的时候,我忍不住就拍了下桌子,大喊一声:“成了!”把周围的同学都吓了一跳。
这课程设计啊,就像一场漫长的战斗。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迷失在黑暗中的人,到处乱撞,但慢慢地,我开始找到方向,就像在黑暗里看到了一点光亮。
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我知道,这都是值得的。
现在回想起来,这一路的磕磕绊绊,就像一幅幅有趣的画面,在我脑子里过着,还挺有意思的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白噪声的相关函数,什么是白噪声(意义,对系统的影响)
答: 有些噪声信号, 如电子设备的热噪声, 其频谱是常值, 且从零频率一直延伸到大大超
出系统的带宽。这样的噪声一般称白噪声。
一阶系统在白噪声通过的输出均方值与一个带宽为
/ 2T I 的理想滤波器相同,系统本
身带宽为( 1/T)而 / 2T和 I 可以用于计算系统的等效噪声带宽,设计系统时,力求获得
1
G(s)
,对象带宽为
Tps 1
1/Tp ,则系统带宽易取:
c 3 / Tp ,然后取增益,增益满足静态误差要求即可(
1/(1+ K p )),有增益和带宽即可求
出转折频率,最后再使用反馈校正,反馈加在执行机构上,传递函数为
Go (s)
To s 取
Tos 1
To Tp 即可。
五.伺服系统的设计
伺服系统:,跟踪误差 等。调节方法就是校正,有微分,超前,迟后,反馈等形式)
积分环节主要用来消除系统稳态误差, 的相位滞后不致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积分规律应在到达中频段时就衰减掉,
使其带来
2.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特点
答:①若采用比例微分规律,应该用其幅频特性增加比较平缓的频段,
1/Tds w c 。
②过程控制系统增益低, 小或消除静差。 ③综上,基本控制规律是 有限。
带宽窄, 所以在控制规律中要加积分环节来提高其低频段增益以减 PI,微分项 D 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但其作用
I
1
Kv /s
0
1/ K v
II
2
0
0
K a /s
加速度
1/ K a
3. 动态误差的频域解释(动态系数法的频率)
答:当输入信号变化时,跟踪过程中的误差信号可以看作是由输入信号中的位置,速度,
加速度等分量引起的,各项误差与相应的分量的比例系数就成为动态误差
(P42)
(为什么动态误差系数法计算误差时只进行有限项计算数就可以达到极高精度?)
其表示方法有两种:
加性不确定性和乘性不确定性。
2. 控制系统设计准则(应优先保证什么条件) 答:①名义系统应该是稳定的。名义系统是对实际系统的建模描述,如实际系统
G (s) ,
其名义系统为 G0 (s),对此系统控制时,微分控制规律为
是稳定的。 ②低频段增益应高于跟踪误差和干扰抑制所要求的性能界限
II 型系统采用迟后校
正后就成为一条件稳定系统。所谓条件稳定系统是指增益在某一范围内才能稳定工作的系
统。增益大或小时都是不稳定的。
即使不构成条件稳定系统, 迟后校正对于大信号下的系统特性也是不利的。 采用迟后校 正后系统在打信号下的特性就变坏了, 这种系统在承受干扰或者投入工作时, 会出现大幅度
的振荡,甚至不稳定。
答: P 代表比例控制, I 代表积分控制, D 代表微分控制, P128:此类系统还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势以提供阻尼为主的 PD 控制,另一种是采用 PI 控制率的系统。
比例控制直接反映在系统增益上,和带宽直接有关。 微分环节的作用是提供超前的相角,增加系统的相角裕度,增加系统的阻尼比(对二
阶系统效果明显,高阶不明显) 。
- 函数。
阶跃谱有一个连续变化的部分和一个
- 函数, - 函数代表直流分量, 其他各次谐波构
成以连续谱,连续谱随频率增加很快衰减。 ( P18)
4. 离散,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区别
答:① DFT 为离散傅里叶变换,是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求信号的频谱。其一般公式为:
F* k
N-1
f p n e- jnk 2 /N ,k 0,1 N -1
附加 1:叙述微分环节的作用是什么?在过程控制系统中,微分环节的应用有什么特点? 答:微分环节的作用是提供超前的相角, 增加系统的相角裕度,增加系统的阻尼比 (对二阶 系统效果明显) ,但一般会放大噪声。
在过程控制系统中,要谨慎使用微分环节。这是因为微分校正在提供相角的同时,也增
加了幅频特性, 增大了剪切频率 wc ,对于有时延的系统,滞后环节的相移是
n0
对一段给定的信号,在一个周期内取 N 个采样点,求其离散傅里叶变换,再除以
N就
可得对应的线谱。
②FFT 为快速傅里叶变换,它是为了提高 DFT 的计算效率而提出的。对 FFT 而言,一
般要求时间点数为 2 的整数次方,即 N 2r 。
5. 如何改变谱密度 答:线谱之间的距离
w 2 /T ,增大周期 T ,谱线距离减小,谱密度增大。
三.噪声和它引起的误差
1. 噪声和干扰的区别(噪声的概念和意义) 答:①干扰与有用信号分开,一般是可测量的或是能观测的,
分离出来。干扰可以抑制,但是噪声只能衰减。
噪声与有用信号混杂,无法
②干扰一般作用在系统的中间环节, 噪声一般是由于测量带来的, 一般作用在系统的 输出输入端。
③干扰和噪声都是随机信号。 噪声的概念:混在有用信号上的外加信号常称作“噪声”
x (t) 是其频谱,
1 lim T 2T
2
X T (jw) 为功率谱密度,它代表信号功率(能量)在频谱上的分
布,二者是傅氏变换与反变换的关系。
附加 2:带宽的大小对系统的跟踪误差、干扰误差、噪声误差有什么影响?
答:①设计时, 要保证系统带宽大于等于输入信号和干扰信号的频谱,
从而保证精度, 抑制
干扰。要保证系统带宽小于噪声所规定的性能界限,衰减噪声。
2. 计算误差方法
K B(s)
答: P41;令 G (s)
,当 =0 时为 0 型系统, K 用 K p 表示, =1 时为 I 型系统,
s A(s)
K 用 K v 表示, =2 时为 II 型系统, K 用 K a 表示,静态误差:
系统类型 0
低频部分 G( s)
位置
静态误差系数 速度
0
Kp
1/(1+ K p )
于对象的带宽低,若干扰较大,干扰频谱宽,就不能良好的抑制干扰。③由于
II 型系统型
别高,相角滞后,在大信号输入作用下,也有可能造成系统稳定性降低。
3. 系统校正(超前,迟后,反馈)的含义和作用
答:①超前:
②迟后:又称积分校正,传递函数
1 Ts
D (s)
,
1
1 Ts
迟后校正的增益到高频段要衰减 α 倍。
六.调节系统的设计
调节系统:是指将输出稳定在一个设定值不动的系统。
(任务是保持输出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 主要是一直干扰带来的输出波动。 指标有干扰误差
等。主要靠 PID 校正来保证达到相应指标)
系统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抑制干扰。调节系统的手段是利用 的。
PID 进行参数整定,以达到目
1. PID 含义
就可以用低频模型来代替。
系统的特性
附加 1:在控制系统设计时,为什么不是以标准信号作为系统的输入信号,而是以典型信号
作为输入信号?
答:因为系统工作输入的是工作信号,典型信号是对工作信号的一种近似。
设计时,只有以
典型信号作为输入信号, 按照性能的要求设计系统的结构和参数, 才能保证系统在工作时能
符合性能和稳定性的要求。系统的误差和输入信号形式和系统结构都有关。
例如位置跟踪系统,常见于机电系统。伺服系统主要满足跟踪精度的要求。 又称随动系统、 跟踪系统。 要求输出能复现输入, 抑制干扰, 衰减噪声。 一般要采取校正, 在带宽和增益之间找这种点,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性能指标。
1. 基本 I 型和改进 I 型的区别 答:基本 I 型是在整个频带上只有一个转折点,
1、系统设计中如果满足了增益要求,带宽有可能会超出允许范围,造成不稳定,这时需要 用迟后校正来压低带宽。
2、在保持带宽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系统的增益。
?③反馈:反馈校正的作用是可以抑制干扰的影响。 (微分环节的作用是提供超前的相角, 增加系统的相角裕度, 增加系统的阻尼比 (对二阶系 统效果明显) )
4. 迟后校正问题,好处(原因) 答:迟后校正在低频部分的相位滞后有时会给系统带来问题。尤其是
-20。二者 Bode 图:
而改进 I 型频率特性由三段构成, -20,,-40,
改进 I 型系统和基本 I 型比较而言,有两种优点: ①在保证相等带宽情况下可获得极大低频段增益,抑制低频段误差等。 ②在相同增益(特别是低频段)时,改进 I 型能有更低的带宽,可以降低噪声误差,也可以 获得更好的鲁棒性。所以,进行 I 型审计时,可以优先保证低频段增益和不确定性界限在输 入信号频带之间,即以 -40dB/dec 下降。在一个较合适的位置在满足系统稳定性能指标下, 任取一个满足设计要求的以 -20dB/dec 穿越 0 分贝线即可。
一 .频 谱分析
1. 频谱概念 答:傅里叶级数的系数表示了各次谐波的幅值和相位,这些系数的集合成为频谱。
2. 线状谱,连续谱 答:周期信号对其求傅里叶级数,可得到其频谱,周期信号的频谱是离散的; 非周期信号一般可视为 T→∞的周期信号,对其取傅氏变换得到频谱,一般来说, 其频谱是连续的。非周期信号可以进行周期延拓,这时它的频谱就是对应周期信号的频 谱的包络线,但幅值有可能不同。
3. 典型频谱特性(阶跃谱,常值谱,脉冲谱,余弦谱) 答:脉冲信号的频谱是一常值 A 且包含所有的频率,频谱丰富。
余弦谱若输入为 Acos 1t ,则其线谱为 f
f1处的两个 - 函数(脉冲函数) 构成,
脉冲函数的面积为 A ,即幅值是 A 。
2
2
常值谱在所有的频段上均为零,仅在零频率(直流)上有一个
G(s) G 0 (s) G(s) 和乘性不确定性 G(s) 1 L(s) G0 (s) 。由名义系统与实际系统的差
别,系统若穿越不确定性界限易因参数变化引起系统不稳定。 (应优先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即优先保证名义系统稳定, 又要是高频段低于不确定界, 前提下才能尽可能提高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