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第2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血脑屏障的发现
• 当时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个现象是大脑周边细密的血 管造成的。因此一位名叫莱万多夫斯基的德国柏林医 生,将这层屏障命名为Blood Brain Barrier,血脑屏障, 因此得名。后来的研究发现,血脑屏障实际上是几种 细胞紧密结合的产物,而它的功能就是保护整个脑组 织,除了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这类必需品,绝大 多数物质都无法透过这层屏障。血脑屏障给予了人类 无限的保护,维持了中枢神经相对稳定的状态,使得 大脑免受伤害。
进入血液中的环境化学物可与血液中的蛋白质,
2.肝和肾
肝和肾组织成分可与许多化学物结合,肝和肾 的细胞中含有特殊的结合蛋白,能将与血浆蛋白结
合的环境化学物夺过来。
3.脂肪组织
许多环境有机化学物是脂溶性的,易于吸收 并贮存在体脂内而不呈现生物学活性。
4.骨骼组织
骨骼组织中某些成分与环境化学物有特殊亲
和力,使骨骼成为这些物质贮存沉积的场所,如
2. 肺泡对气态物质的吸收主要通过简单扩散 的方式,其吸收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分压差和血/气分配 系数。 (2)溶解度和相对分子 质量。
(3)肺的通气量和血流
量,特别是与两者的比值 有关。
3. 表皮吸收的主要方式是简单扩散,影响因素很多:
(1)透过角质层的速度与化学物 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脂/水分配 系数及角质层的厚度有关。 (2)不同种属的动物表皮通透性 不同,可能与其角质层的厚度不 同有关。 (3)高温促进皮肤血液和间质液 流动,使化学物较易被皮肤吸收。 (4)角质层损伤因子。
其模型图示如下:
k12代表化学物从Ⅰ室向Ⅱ室分布常数,
k21代表化学物从Ⅱ室向Ⅰ室反分布常数,
k10代表化学物自Ⅰ室清除的速率常数。
(一)静注二室模型
化学物静脉注射时不存在吸收过程,其吸收 速率常数ka可不计。 Ⅰ室中化学物随时间变化的方程式可表示如 下:
dC1/dt= k21C2-(k12+k10) C1
(二)化学物的贮存
进入血液的环境化学物大部分与血浆蛋白或 体内各组织成分结合,积聚在特定部位。有的 化学物对其积聚的部位可直接发挥毒作用,该 部位称为靶部位,即靶组织或靶器官。有的部
位化学物含量虽高,但未显示毒作用,称为该
化学物的贮存库。
化学物的贮存库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血浆蛋白
特别是清蛋白发生结合,与蛋白质结合的化学物不 易透过细胞膜进入靶器官产生毒作用,对化学物的 排泄、转化及再分布也有影响。
(二)非静脉注射二室模型
当外来化学物经口、呼吸道等进入机体时, 先分布在接触部位,再逐渐被吸收入血液中, 用二室模型表示时就要考虑吸收过程,其吸收 速率常数为模型图示的ka。因此, 非静脉注射的 中心室化学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方程式如下: dC1/dt=kaCa+k21C2-(k12+k10) C1 (2-25) 式(2-25)中Ca代表吸收部位(吸收室)化学 物浓度。
返回本章目录
第三节 生物转化
环境化学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并 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或代谢转化,所 形成的衍生物又称代谢物。 一般情况下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其极性及
水溶性增加而易排出,毒性降低甚至消失。因此,
过去常将生物转化过程称为生物解毒或生物失活过 程。但并非全部如此,有些外源化学物的代谢产物 的毒性反而增高,还有一些的水溶性降低。
一级速率过程指化学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 的速率与其浓度成正比,线性动力学模型符合 一级速率过程。其公式为: dC/dt = -keC ke 代表速率常数。 (2-1)
式中: dC/dt 代表化学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率; C 代表体内化合物浓度。
(三)主要参数 1.生物半衰期
t½ = 0.693/ke (2-2)
定义: 胞外 胞膜 不易溶于脂质的化学物, s s 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处向低浓 度处移动的过程,称为易化 s s s S T 扩散,又称帮助扩散或载体 s s s 扩散。
s
胞内
ST
T T 特点: 不消耗代谢能量。 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但因只能从高 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转运,故又属于扩散性质。
s s s s s s
1. 一些气体和挥发性物质如CO、醇类等可通过简
单扩散的方式经肺排出。
2. 有些化学物可通过简单扩散进入乳汁,而极性
强的化学物较难随乳汁排出。 3. 有些毒物如重金属可通过指甲和毛发排出。 4. 经口摄入而未被胃肠道吸收的环境化学物可随 粪便排泄。
返回本章目录
第二节 毒物动力学
毒物动力学是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外 来化学物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随时间动
s s s s
3.吞噬和胞饮
• 吞噬作用:一些固态颗粒物 质与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有 特殊亲和力,当其与细胞膜 接触后,可改变这部分膜的 表面张力,引起外包或内凹, 将异物包围进入细胞,这种 转运方式称为吞噬作用。
胞饮作用:液滴异物也
可通过此种方式进入细 胞,称为吞饮或胞饮作 用。 吞噬和胞饮作用可合称
为入胞作用,或膜动转
运。
三、吸
收
定义:环境化学物经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而
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环境化学物
消化道
呼吸道
皮肤
注射
毒理学试验
1. 消化道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过程,受很多 因素的影响:
①消化道中的多种酶类和菌 丛,可使某些化学物形成新 的化学物而改变其毒性。 ②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 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 ③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 散度。
(2)脂/水分配系数
(3)化学物质的解离度和体液的pH
2.滤过
滤过是环境化学物透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 道的过程。 生物膜上有一些亲水性孔道或间隙,它们是 由嵌入脂质双分子层中的蛋白质结构中某些亲水
性氨基酸构成。如在膜的两侧存在着流体静压或
渗透压差时,水就能携带小分子溶质经亲水性膜 孔顺压差而透过生物膜。凡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的 化学物,均可随水流透过生物膜。
四、分布与贮存
(一)分布
定义:环境化学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
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为 分布。 同一种环境化学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分布 是不均匀的,不同的化学物在体内的分布也不一
样。化学物在体内组织器官起始分布取决于血流
量,而最终的分布取决于亲和力。
对外源化学物转运有阻碍作用的 体内屏障主要有:
排 泄 机 制
肾小球的被动滤过
肾小管的重吸收
主动转运(排泌)
(二)经肝随胆汁排泄
随胆汁进入小肠的环境化学物有两种去路:
一部分随粪排出。
一部分进入肠肝循环。有些脂溶性的、易被吸 收的环境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可在小肠中重 新被吸收,再经门静脉系统返回肝脏,再随同 胆汁排泄,即进行肠肝循环。
(三)其他排泄途径
第二章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 运与生物转化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生物转运
第二节 毒物动力学 第三节 生物转化
※本章重点:
1.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2.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本章难点:
1. 毒物动力学
2.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第一节 生物转运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二、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三、吸 收 四、分布与贮存 五、化学物的排泄
2.血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AUC = Co/ke (2-3)
3.表观分布容积(Vd)
Vd=D/Co; 或 Vd= Do/ Co (2-4)
4.消除速率常数( ke)
ke =(dD/dt)/D
(2-5)
5.清除率(CL)
CL=D/AUC 或 CL=Vd· ke (2-6)
二、一室模型
一室模型或称单室模型,是将机体视为单一
三、二室模型
大多数外来化学物进入机体后,从血浆 (包括体液)到组织脏器间有一个逐步分布与 逐步达到平衡的过程,并非迅速和均匀地分布 到全身。对化学物这种动力学过程可应用多室
模型来表达,而其中以二室模型为多。二室模
型是以“Ⅰ室”表示血浆(或包括体液),而 以“Ⅱ室”表示组织脏器,“Ⅰ室”也可称为 中心室(中央室),“Ⅱ室” 也称为周边室。
的室, 指外来化学物进入机体后,能迅速均匀地 分布于整个机体之中。其模型图示如下:
一室模型中化学物从机体的清除速率(dC/dt) 与其在体内的浓度(C)成正比,为一级速率 过程,可按式(2-1)公式表达, 积分得: (2-7)
式(2-7)自然对数化得:
(2-8) 以式(2-8)InC与时间t作图成直线,外延到纵 轴的截距为Co,直线斜率即为ke。
态变化的规律和过程。
毒 物 动 力 学 模 型 线性动力学模型 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生理性毒理动力学模型
返回本章目录
一、基本概念
( 一) 室
室又称房室,其含义是假设机体是由一个
或多个室组成。在室内,外来化学物的浓度随
时间而变化。在线性动力学模型中,室不代表 解剖学的部位,而是理论假设的机体容积。
(二)一级速率过程
(2-9)
式(2-9)中,dC1/dt代表Ⅰ室化学物浓度随时间 变化率,C1代表Ⅰ室化学物浓度,C2代表Ⅱ室化 学物浓度。
wenku.baidu.com
当时间t趋于零时,则Ⅰ室的化学物浓度(C1)为:
(C1)t→0=D/V1
表Ⅰ室容积。
(2-10)
式(2-10) 中, D代表静脉注射化学物剂量,V1代 Ⅱ室中化学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率(dC2/dt)的方 程式为: dC2/dt= k12C1-k21C2 当时间t趋于零时,则:(C1)t→0=0 (2-11) (2-12)
程称主动转运。
T
T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主动转运的主要特点是:
①需有载体(或称运转系统)参加。
②化学物可逆浓度梯度而转运,故需消耗一
定的代谢能量,因此代谢抑制剂可阻止此 转运过程。 ③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有一定选择性,化学 物必须具有一定适配的基本结构才能被转
运。
2.易化扩散
返回本章目录
一、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氧化
生 物 转 化 还原 水解 结合 第二相反应 排出体外
第一相反应
外源化学物
(一)氧化反应
氟化物、铅、锶等能与骨基质结合而贮存其中。
五、化学物的排泄
排泄是环境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由体内向体
外转运的过程。排泄的主要途径是经肾随尿液排
出和经肝随胆汁通过肠道随粪排出。此外,化学 物也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唾液、泪液 及胃肠道的分泌物等排出;挥发性物质还可经呼 吸道排出。
(一)经肾随尿排泄
返回本章目录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生 物 膜 质膜:包围在细胞外的膜 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外面包围的膜
生物膜的功能:
保持细胞和细胞器内部理化性质的稳定。
选择性地允许或不允许某些物质透过,以便吸
收和排出一些物质。 传递信息。 生物膜上的酶类(如混合功能氧化酶类等)还 对化学物质的生物转化过程起催化作用。
1.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对外源化学物质的渗透性较小,对 毒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有阻止作用,使许多物质
在血液中浓度相当高时仍不能进入大脑。
2.胎盘屏障 胎盘具有阻止一些外源化学物由母体透过 胎盘进入胚胎、保护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作用。
血脑屏障的发现
• 19世纪末,一位名叫保罗的科学家,为了方便观察人体组织结构尝试用 一种叫做苯胺的染色剂,给器官染色。将这种染色剂注入血管以后,保 罗发现:通过血管注射染料的话,身体中的大多数器官都会被染色,但 是唯独脑细胞会维持原样, 无论怎么重复,都是如此。保罗认为,这是因 为脑细胞没法吸收足够多的染料引起的。 多年之后,保罗的学生,埃德温突发奇想,既然血管注射无法让脑部染 色,那直接把染料注射到脑子里,这些脑细胞应该能够吸收足够的染料 了吧?于是他把染料直接注射在了脑脊液里。果然脑细胞被染上了颜色, 但是身体的除脑细胞以外的其他部分还保持着原样并没有被染色。就像 有什么东西,挡在了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之间。
二、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一)被动转运
1.简单扩散
定义:生物膜两侧的
化学物分子从浓度高 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 侧(即顺浓度梯度) 扩散。
胞外 胞膜 胞内
sss s s s ss s s s s s ss s s s s s ss s s s s ss s
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如下:
(1)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
(二)特殊转运
对于某些非脂溶性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 的环境化学物,不能通过上述方式转运,需通 过生物膜上的特殊转运系统转运。
特 殊 转 运 系 统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吞噬和胞饮
1.主动转运
定义:化学
胞外 胞膜 胞内
物伴随能量的消
耗由低浓度处向 高浓度处转运以
s
s s s s
ST ST
透过生物膜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