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全解
(必考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综合知识点复习(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对以下物体运动的描述,选择地面为参照物的是()A.月亮在白云中穿行B.地球绕太阳公转C.坐在奔驰的火车里D.静靠在运行中的列车座椅上的人C解析:C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详解】A.月亮在白云中穿行,月亮和白云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是以白云为参照物的,故A不符合题意;B.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的,故B 不符合题意;C.坐在奔驰的火车里,以地面的某一点为参照物,车和人与地面的某一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故C符合题意;D.静靠在行驶中的列车座椅上的人,以列车为参照物,人和车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人是静止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运动,它们的s t 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0.6m/s v =甲,0.2m/s v =乙B .经过6s 两小车可能相距6.0mC .经过6s 两小车可能相距4.8mD .经过6s 两小车可能相距2.4m B解析:B【详解】A .由图可知,当t =6s 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 甲=3.6m ,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 乙=1.2m ,则v 甲= 3.6m =6ss t 甲甲=0.6m/s v 乙=1.2m =6ss t 乙乙=0.2m/s 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BCD .由图象可看出:经过6s ,甲车的路程是3.6m ,乙车的路程是1.2m ,由题知,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运动,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相距3.6m-1.2m=2.4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则两车相距3.6m+1.2m=4.8m故B 错误,符合题意,C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3.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 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 处的速度是5m/s ,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m/s ,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 .5m/sB .6m/sC .6.25m/sD .7m/s C 解析:C【详解】通过100m 路程所用的时间为16s ,则平均速度100m 6.25m/s 16ss v t === 故AB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梳理及常考题型巩固练习)(基础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重难点突破(全册)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习目标】1.认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及国际单位;2. 会正确使用相关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正确记录测量结果;3.知道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4. 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要点梳理】要点一、长度的测量人的直觉并不可靠,要得到准确的长度需要用工具进行测量。
要点诠释: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①国际单位:米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②单位符号及换算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1km=1000m=103m 1m=10dm=100cm=1000mm=103mm1mm=103μm 1μm ==103nm2.测量工具:①刻度尺(最常用);②精密仪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激光测距仪。
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①看:看清刻度尺零刻度线是否磨损;看清测量范围(量程);看清分度值(决定了测量的精确程度)。
②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③放: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长度且与被测长度平行,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与被测长度起始端对齐;④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且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记录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要点二、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长度,需要采用特殊方法。
要点诠释:1.化曲为直法(棉线法)测量曲线长度时,可让无伸缩性的棉线与曲线完全重合,作好两端的记号,然后把线轻轻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度,就等于曲线的长度。
2.累积法: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的长度,可以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叠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可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
3.滚轮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较长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下滚动的圈数,则被测路段的长度等于圈数乘以周长,例如测量池塘的周长,某段道路的长度等。
人教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道小题)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B.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C.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2. 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深夜跳广场舞时将音响的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 发生地震时,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C. 人在岸上大声说话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D.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3. 如图所示,小芸将一支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感觉到音叉在振动。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产生的原因B.决定音调的因素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4. 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 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5. 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后,发声立即停止,这是因为()A.音叉的振动停止了B.声音的速度变小了C.空气不再传声D.声音太小,我们听不到了6. 人们能分辨出笛子、钢琴等不同乐器的演奏声,主要是依据声音的()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声速7.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85~1100 HzB.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50000 HzC.蝙蝠能听到次声波D.大象能听到超声波8. 下列现象中,不是依靠声获得信息的是()A.小明往水瓶里倒开水,能听出水瓶里水的多少B.夏天人们买西瓜,要拍两下听听声音来分辨西瓜的生熟C.人们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D.有经验的养蜂人听蜜蜂的“嗡嗡”声就知道它是否采了蜜9. 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10. 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11.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合唱比赛中,同学们用歌声表达了“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远大志向。
武汉市第二中学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综合(含解析)
一、选择题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错误的是()A.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B.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C.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D.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D解析:D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的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详解】A.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不能倾斜,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正对刻度线,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注明单位,没有单位数字无意义,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注意刻度尺的0刻度线是否磨损,已经磨损的,应该从其它整刻度量起,然后减去前面的刻度作为物体的长度,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甲、乙两辆车沿着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时,它们行驶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车在做加速直线运动B.前3s内,甲车的速度等于乙车的速度C.当t=3s时,乙车通过的路程是90m D.当t=5s时,甲、乙两车相距40m D解析:D【详解】A.由s-t图象可知,甲、乙两车运动的图象都是一条斜线,表示其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甲、乙两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A错误;BC.由s-t图象可知,前3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s甲=90m,乙车运动的路程为s 乙=90m-60m=30m则甲车的速度90m 30m/s 3s s v t ===甲 乙车运动的速度30m 10m/s 3ss v t ===乙乙 比较可知,前3s 内,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故BC 错误; D .当t =5s 时,甲车通过的路程s 甲=v 甲t =30m/s×5s=150m乙车通过的路程s 乙=v 乙t =10m/s×5s=50m由s -t 图象可知,两车同时运动,且开始运动时两车相距s 0=60m ,故甲、乙两车相距0150m 60m 50m 40m s s s s ∆=--=--=甲乙故D 正确。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同步训练(附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同步训练一、单选题1.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象(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C.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往东运动D.经过4s,甲乙相距8m2.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B.0-3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C.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3.如图所示,电视节目中“闯关游戏”的笔直通道上每隔8m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时间分别为5s和2s,当小强正通过关卡1左侧9m远的A 处时,关卡刚好放行,若他全程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最先挡住他前进的关卡是( )A.关卡4B.关卡3C.关卡2D.关卡1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B. C. D.初中物理试卷第2页,共9页5.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如图所示是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2s 内,小刚跑得较快B.两人都做变速运动C.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全程中,小刚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6.下列体育项目中,以“速度”这一科学量作为评定标准的是( )A.跳远B.跳高C.铅球D.长跑7.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 -t 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 )A.物体在6s 内运动的路程为15mB.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 内静止C.物体在前2s 内和后2s 内的速度相等D.物体在6s 内的平均速度为2.5m /s8.一短跑运动员5s 内跑了50m 的路程,羚羊的奔跑速度是20m /s ,汽车的行驶速度是54km /h ,三者的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A.运动员、羚羊、汽车B.羚羊、运动员、汽车C.运动员、汽车、羚羊D.羚羊、汽车、运动员9.火车的速度为72km /h ,汽车的速度为21m /s ,则( )A.火车的速度大B.汽车的速度大C.两者的速度一样大D.无法确定10.如图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30次的照相机拍摄到的四个物体的闪光图片,图中箭头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其中做匀速直线运动是( ) A. B. C. D.11.如图表示的是甲、乙两辆汽车运行的时间和路程关系图象,有关两辆汽车的速度比较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车速度比乙车大B.乙车速度比甲车大C.两车速度一样大D.无法判断二、填空题12.图A比较运动员快慢的方法是: ______ ;图B比较运动员快慢的方法是:______ ;由此可见,物体运动的快慢与 ______ 有关.13.图中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前30s运动较快的是 ______ 车,一定做变速直线运动的是 ______ 车.三、计算题14.小明骑自行车经过一坡道,路程标志以及小明骑车经过标志的时刻如图所示,求(1)前半程,上坡过程中小明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2)后半程,下坡过程中小明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3)全程,小明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初中物理试卷第4页,共9页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同步训练答案和解析【答案】1.C2.C3.B4.C5.A6.D7.C8.D9.B 10.A 11.A12.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和所有的时间13.甲;乙14.解:(1)由图可知,前半程的路程,s 1=300m ,t 1=9:1:20-9:0:0=1min 20s =80s ,前半程,上坡过程中小明的平均速度为:v 1===3.75m /s ; s 1t 1300m 80s (2)由图可知,后半程的路程,s 2=300m ,t 2=9:2:00-9:1:20=40s ,后半程,下坡过程中小明的平均速度为:v 2===7.5m /s ;s 2t 2300m 40s (3)由图可知,全程的路程,s =600m ,t =9:2:00-9:0:00=2min =120s , 全程小明的平均速度为:v ===5m /s .s t 600m 120m/s 答;(1)前半程,上坡过程中小明的平均速度为3.75m /s ;(2)后半程,下坡过程中小明的平均速度为7.5m /s ;(3)全程,小明的平均速度为5m /s .【解析】1. 解:A 、由图象知,甲和乙的s -t 图线都是正比例图线,它们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 正确;B 、由图知,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所以乙的速度大于甲,故B 正确; CD 、两车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知,4s 时间甲车路程为s 甲=4m ,乙车路程为s 乙=12m ,甲车在乙车的后方s =s 甲-s 乙=12m -4m =8m 处,所以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C 错误,D 正确.故选C .(1)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是定值,即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由此根据甲乙s -t 图象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2)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越大物体的速度越快,由此判断甲和乙的速度关系;(3)由图象可知两小车在4s 内的路程,由此可判断两小车的位置关系.这是一道图象题,由物体的s -t 图象,我们可以求:①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路程,②物体通过一定路程所用时间,③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④求物体的运动速度.2. 解:A 、由图象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通过的路程为400m -100m =300m ,乙通过的路程为100m ;故A 错误;B 、由图象可知,在0-10s 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在10s 后乙物体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 错误;C 、由图象可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30s 内通过的路程为300m ,甲的运动速度为v ===10m /s ;故C 正确;s t 300m 30s D 、由图象可知,在0-10s 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处于静止状态;10s -30s ,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比甲要晚10s 出发,故D 错误;故选C .根据图象中图线的形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再结合选项中的说法,运用速度的公式,可得出正确的选项.准确分析图象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3. 解:由题知,关卡放行和关闭时间分别为5s 和2s ,小强正通过A 处时,关卡刚好放行, 由v =可得,小强到达关卡1时所用的时间:t 1===4.5s <5s ,所以关卡1不会挡s t s 1v 9m 2m/s 住他;每两个关卡间距离8m ,所以小强通过相邻两关卡所用的时间t ===4s ,s′v 8m 2m/s 小强到达关卡2的时间:t 2=t 1+t =4.5s +4s =8.5s ,5s +2s <t 2<5s +2s +5s ,所以关卡2不会挡住他;小强到达关卡3的时间:t 3=t 2+t =8.5s +4s =12.5s ,5s +2s +5s <t 3<5s +2s +5s +2s ,所以初中物理试卷第6页,共9页关卡3会最先挡住他.故选B .计算到达各个关卡的时间与关卡放行和关闭的时间对比,得出结果.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计算出小强到每个关卡所用的时间.4. 解:A 、s -t 的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但不成正比例,也就是物体做加速运动.故A 不符合题意;B 、s -t 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在变小,也就是物体做减速运动.故B 不符合题意;C 、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 符合题意;D 、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均匀增大,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根据图象的形状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本题是基本的读图问题,从图象的形状、斜率等方面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数学知识进行解答.5. 解:A 、由图象可知,在前2s 内,小刚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根据v =可知,s t 小刚跑得较快,故A 正确;BC 、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刚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刚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BC 错误;D 、由图象可知,两人的全程是相等的,所用的时间都是8s ,根据v =可知,两人的平s t 均速度相同,故D 错误.故选A .(1)判断前2s 内谁跑得快,我们可采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谁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据此对A 做出判断;(2)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据此对BC 做出判断;(3)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全部路程处于所有的总时间.据此对D 做出判断.解答本题时,可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去进行分析,比较时要在相同条件下去进行比较.6. 解:据课本可知,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所以以速度这一科学量作为评定标准的是长跑.故选D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故据此分析即可判断;知道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解决该题的关键.7. 解:A 、由s -t 图象可知,当t =6s 时,路程s =15m ,即物体在6s 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故A 正确;B 、由s -t 图象可知,在2~4s 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则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 内静止,故B 正确;C 、物体在前2s 内运动的路程为5m ,后2s 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5m =10m ,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根据v =可知,则物体在前2s 内和后2s 内的速度不相等,故C 不正确;s t D 、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v ===2.5m /s ,故D 正确. s t 15m 6s 故选:C . (1)根据图象可知6s 时物体运动的路程,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6s 内的平均速度;(2)在2~4s 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3)根据图象可知物体在前2s 内和后2s 内运动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比较其大小.本题主要考查速度的计算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关键能从图象上找出有用的信息,属于典型的图象问题,虽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8. 解:运动员的速度v 运动员===10m /s ,s t 50m 5s 羚羊的速度v 羚羊=20m /s ,汽车的速度v 汽车=54km /h =54×=15m /s ,13.6由此可见,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羚羊、汽车、运动员.故选D .由速度公式求出运动员的速度,根据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统一各物体的速度单位,然后比较速度的大小.本题考查了比较速度大小问题,要比较物体速度大小,要求出物体的速度、统一速度单位,然后再比较速度大小.9. 解:初中物理试卷第8页,共9页火车的速度V 火=72km /h ==20m /s ,72000m 3600s 汽车的速度为V 汽=21m /s ,所以V 火<V 汽,火车速度小于汽车速度.故选B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 /s ,常用的还有km /h ,先把火车的速度换算为以m /s 为单位,然后再比较火车与汽车的速度大小.物理量间比较大小时,应先统一各量的单位,再比较它们的大小,如果单位不统一,无法比较各量的大小.10. 解:A 、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 符合题意;B 、物体运动方向在不断变化,不是直线运动,故B 不符合题意;C 、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运动距离不同,所以速度在变化,不是匀速运动,故C 不符合题意;D 、和B 图一样,物体运动方向在不断变化,不是直线运动,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物体沿直线做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根据选项中的照片,分析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是否相同、经过的路线是否是直线,是判断匀速直线运动的关键.11. 解:取一时间值,则有s 乙<s 甲,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路程大的速度大,故v 甲>v 乙;故选A .看清纵坐标轴和横坐标轴表示的物理量,用取值的方法判断出甲乙谁的速度大.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也可以直接算出速度进行比较.12. 解:由图A 可知,三人运动的时间相同,而三人通过的距离不同,所以此图是利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由图B 可知,三人通过的路程相同,但三人运动的时间不同,所以此图是利用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由此可见,物体运动的快慢与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有关.故答案为: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和所有的时间.生活中比较运动快慢通常有两种方法,即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多少或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物理学中常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相同时间比路程,二是相同路程比时间.13. 解:(1)由图可知,甲、乙两车同时从起点出发,在30s 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距离为900m ,乙车通过的距离为750m ,所以甲车运动的快;(2)由图知,甲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乙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因此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答案是:甲;乙.(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距离的长短;二是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用时长短;(2)分析汽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关系得出汽车的运动状态.该题考查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难度不大. 14.(1)已知前半程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 =可求平均速度; s t (2)已知后半程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 =可求平均速度; s t (3)已知全程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 =可求平均速度.s t 求物体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这段时间内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进行求解.。
第5-2 生活中的透镜(备好课)-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
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神器”可以( )
A.减小物距
B.使像变大
C.增大取景范围 D.缩短景物到镜头的距离
【答案】 C 【详解】用手机拍照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与直接 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的大小,则自拍杆的好处是增大取景范围,取得 更好的拍摄效果,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知识点 3 放大镜
生活中场用的放大镜也是一个凸透镜(短焦距),它是最常用 的化学仪器之一。 把放大镜放在物体跟眼睛之间,适当调整距离,当物距小于 放大镜焦距时,我们就能看清物体的细微之处。这时我们看 到的像是放大、正立的。
水滴形成半圆形,相当 鱼缸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老花镜就是一个放大镜, 于放大镜,把物体放大。 看到的鱼比实际的大。 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2022·全国·八年级阶段练习)如图所示,小明同学用焦距较小的放大镜观察瓢虫,在保持眼睛和瓢虫的 距离不变的情况下,想让观察到的像更大一些,同时要保证观察到的像仍是清晰的,则他可以将放大镜适当 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瓢虫。
【答案】远离 【详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用焦距较小的放大镜观察瓢虫,在保持眼 睛和瓢虫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要想让观察到的像更大一些,根据凸透镜成虚像的规律可知,应适当增大物距, 所以应将放大镜适当远离瓢虫。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重庆版
«同步解析与测评»物理8上㊀参考答案第一章㊀机械运动第1节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ʌ优效预习ɔ一㊁1.米(m)㊀2.(2)①进率㊀②进率的倒数㊀③长度二㊁1.刻度尺2.单位是厘米㊀0~8c m㊀1c m㊀1mm(或0.1c m)三㊁1.秒(s)㊀分(m i n)㊀60㊀602.3m i n48s㊀3m i n18s四㊁1.差别2.(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㊀(2)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㊀(3)改进测量方法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人们根据不同的测量目的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2.能.当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时,可使某整数刻度线对齐物体,然后用另一端的刻度值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就得出物体的实际长度了.3.记录时除了正确无误地记录下所读的数值外,还要注上单位,只写数值不标明单位的记录是无意义的. [典例]B㊀1.90知识点二1.由于在估读分度值下一位时,不同的人估读的数值不同,同时还与测量的环境㊁测量工具等因素有关.2.在测量过程中出现了操作错误或是读数错误. [典例]Dʌ增效作业ɔ1.D㊀2.B㊀3.C㊀4.B㊀5.B㊀6.C 7.(1)已磨损㊀(2)0~10c m㊀(3)0.18.2.70(2.68~2.72均可)9.小于(正常主观感觉应为 小于 ,除非乱填或故意揣摩可能 相等 ,应倡导真实反映主观感觉或感受)㊀用刻度尺或圆规测量㊀等于㊀有时感觉是不可靠的( 感觉是不可靠的 或 要准确判断长短需进行测量 )10.小丽的测量方法较好.因为直径是圆上两点间最长的距离,要测量硬币的直径,必须先确定所测的距离是最长的.像小明和小宇那样所测得的不一定是硬币的直径,小丽和小华定位的直径都是准确的,但小华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与硬币的边沿对齐.由此看来,只有小丽的方法正确且较好.第2节㊀运动的描述ʌ优效预习ɔ一㊁1.位置随时间的变化2.机械运动㊀各种不同的形式二㊁1.标准㊀2.静止㊀3.参照物㊀静止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 竹排江中游 是以青山为参照物; 青山两岸走 是以竹排为参照物.2.以自己为参照物,船是静止的;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船是运动的.3.在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运动员虽然始终处于屏幕上,但由于背景在不断地向后运动,我们以背景为参照物,因而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典例]C知识点二1.(1)不能.不选定参照物就无法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因为图中只有卡车和轿车,如果以卡车为参照物,轿车是运动的;如果以轿车为参照物,则卡车是运动的.没有合适的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参照物,是无法同时判断它们的运动状态的.(2)能,两辆车都在运动.因为相对于路边的标志杆,它们的位置都有了改变.2.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当交接棒的两个运动员保持相对静止时,就容易接好棒,也不影响比赛成绩.[典例]静止ʌ增效作业ɔ1.A㊀2.A㊀3.A㊀4.C㊀5.C6.比赛起点㊀7.青山(树木)㊀乘客8.(1)甲车向东行驶;甲车静止不动;甲车向西行驶,车速小于风速.(2)乙车向西行驶,且速度大于风速.第3节㊀运动的快慢ʌ优效预习ɔ一㊁1.时间㊀路程长㊀2.路程㊀时间短二㊁运动快慢㊀速度大㊀速度小㊀路程与时间之比m /s ㊀k m /h三㊁1.速度不变㊀2.运动速度变化四㊁s =v t ㊀t =sv五㊁1.运动的快慢㊀平均速度㊀2.变速直线[议一议]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平均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之比,平均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即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㊁路程的选取无关,平均速度与时间和路程的选取有关.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相同时间比路程,跑在前面的跑得快.2.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少的跑得快.3.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或比较1s 内通过的路程,甲1s 内通过的路程是1.5m ,乙1s 内通过的路程是2.5m ,由此可知乙物体运动得快.[典例]甲㊀路程知识点二1.小汽车是沿着直线运动的,在各段路程中,小汽车的运动快慢不变.2.在三段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分别测量了天鹅飞行的路程,结果显示天鹅在0~3s 内通过的路程为30m ,在3~6s 内通过的路程为45m ,在6~9s 内通过的路程为60m ,这表明天鹅的飞行速度是变化的.[典例]如答图1G3G1所示.答图1G3G1知识点三1.792m .㊀2.500s .[典例]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 m /h ㊀1.5知识点四1.大体反映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使我们可以大体计算出某段路程或运行某段路程的时间.2.变速运动.1.11mm /s ;㊀1.22mm /s .[典例]289㊀100ʌ增效作业ɔ1.C ㊀2.B ㊀3.C ㊀4.C ㊀5.C ㊀6.C ㊀7.A8.20㊀9.变速直线㊀12.00㊀0.15㊀10.40㊀11.20012.(1)100k m /h .㊀(2)600m .第4节㊀测量平均速度ʌ优效预习ɔ1.刻度尺㊀停表㊀路程㊀时间㊀2.手表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1.v =st.2.(1)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刻度尺测量,时间用停表测量.(2)不能.应用终点处小车车头位置到起点处小车车头的位置间的距离作为其运动路程.3.0.32㊀0.294.变速直线运动.因为小车速度越来越大.5.(1)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可能停在中间某点不下滑;斜面的坡度过大,用的时间太短,可能导致实验误差过大.(2)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刻与停止计时时刻不同也会存在误差.[典例]0.1㊀0.12㊀0.15ʌ增效作业ɔ1.A㊀2.B ㊀3.D㊀4.D 5.18.00㊀0.036㊀运动6.(1)小球质量㊀(2)小球在斜面上滚动所经历的时间与小球的质量无关7.(1)运动的气泡㊀(2)0.07㊀(3)慢8.(1)小车由甲至乙小车由乙至丙小车由甲至丙路程s /c m6490时间t /s26平均速度v /(c m s-1)1316(2)不是.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前段路程运动慢,后段路程运动快.9.(1)刻度尺㊁细棉线㊁停表㊁蚊香㊁火柴(2)步骤:①取一段蚊香,用细棉线与蚊香紧贴,在两端点处做标记,拉直棉线,用刻度尺测出两标记间的距离为s ;②用火柴点燃蚊香,并计时,测出蚊香完全烧完所用的时间为t ;③计算出蚊香的燃烧速度为v =st.设计记录表格如下:蚊香长度/c m燃烧时间/s燃烧速度/(c m s-1)章末复习课ʌ整合归纳ɔʌ例1ɔCʌ例2ɔ(1)4000m .㊀(2)10m /s.ʌ例3ɔ(1)v =st㊀(2)小㊀(3)4.00㊀2㊀0.03㊀(4)大ʌ学考体验ɔ1.D㊀2.B ㊀3.D㊀4.位置㊀静止㊀5.3答图1G16.(1)如答图1G1所示.(2)v =s t㊀1.25m /s ㊀无关7.300m第二章㊀声现象第1节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ʌ优效预习ɔ一㊁1.振动㊀发声二㊁1.物质㊀2.介质㊀3.无法传播㊀不能三㊁2.(1)不相同㊀(2)介质的温度㊀340m /s四㊁1.反射㊀2.0.1s 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1)物体发声时会振动,不发声时振动会停止.(2)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用力敲打自行车钢铃时,钢铃就会振动发声,当我们用手按住它时,振动就会被迫停止,所以此时我们就不会听到铃声.[典例]B ㊀知识点二(1)①能听到.㊀②会听到声音越来越小.㊀③声音又逐渐变大.㊀(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㊀(3)实验推理法.[典例](1)固体㊀(2)液体和气体㊀(3)固体ʌ增效作业ɔ1.B ㊀2.C ㊀3.C ㊀4.D5.振动㊀转换法㊀6.振动㊀10387.发声的物体在振动㊀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㊀8.12m /s.第2节㊀声音的特性ʌ优效预习ɔ一㊁1.高低㊀2.(1)每秒㊀(2)赫兹㊀(3)快慢㊀越低(4)20000H z ㊀(5)20H z[想一想]不是,是由于它们翅膀振动的频率不同.二㊁1.强弱㊀2.幅度㊀3.(1)越大㊀(2)越远㊀分散[议一议]减少声音的分散,使声音集中传播来增大响度.三㊁材料㊀结构四㊁波峰(波谷)㊀幅度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控制变量法 控制钢尺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2.振动快,音调高.3.振动变慢,音调变低.4.声源振动快,音调高;声源振动慢,音调低.[典例]B 知识点二1.通过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判断音叉的振幅大小.用的是转换法.2.用力敲击音叉时振动幅度大,声音的响度大.[典例]Cʌ增效作业ɔ1.A㊀2.B ㊀3.D㊀4.A㊀5.B ㊀6.A㊀7.B 8.蜜蜂㊀音色㊀9.不同㊀音色㊀响度10.音调㊀频率㊀响度㊀振幅11.(1)振动㊀(2)振幅㊀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第3节㊀声的利用ʌ优效预习ɔ一㊁1.信息㊀㊀2.(1)回声定位㊀①超声波㊀②声呐㊀(2)B 超[想一想]声音能传递信息.二㊁1.能量㊀2.清洗精密器件㊀超声碎石[议一议]能.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1.声可以给人们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2.火焰摇动或熄灭.这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典例]Cʌ增效作业ɔ1.C ㊀2.C ㊀3.B ㊀4.D㊀5.D㊀6.C7.传递能量㊀传递信息㊀8.振动㊀能量㊀9.10500㊀不能10.(1)信息㊀(2)医疗方面的 B 超第4节㊀噪声的危害和控制ʌ优效预习ɔ一㊁1.无规则振动㊀2.妨碍㊀产生干扰㊀3.杂乱无章㊀有规律二㊁1.分贝㊀2.最微弱㊀3.(1)90d B㊀(2)70d B㊀(3)50d B 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ң空气等介质的传播ң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因此控制噪声也要从这三方面着手,即防止噪声产生㊁阻断它的传播㊁防止它进入耳朵.2.甲图是防止噪声产生,乙图是阻断噪声传播. [典例]Dʌ增效作业ɔ1.A㊀2.C㊀3.B㊀4.D㊀5.C6.噪声㊀响度㊀7.声源㊀传播过程㊀人耳8.59.1㊀响度㊀增大9.题图中装置为街头的噪声监测器,从图中可以看出噪声已达到90d B,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和工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影响听力,并引发多种疾病.采取的具体措施:机动车严禁在市区高声鸣笛;在道路两旁植树㊁安装隔声板;临近路旁生活的居民在车辆高峰期应关闭门窗㊁戴上防噪声的耳塞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0.(1)噪声污染㊁水污染㊁大气污染和固体污染(2)环境保护(3)工业机械的轰鸣声㊀喇叭声㊁刹车声㊁排气声㊁机械运转声等㊀起飞章末复习课ʌ整合归纳ɔʌ例1ɔBʌ例2ɔ音色㊀音调㊀响度ʌ例3ɔ(1)无规则㊀(2)声源㊀传播㊀人耳(3)关上教室门窗,教室周围多种树;建议学校联合环保部门,依法清除学校附近的噪声源;在噪声发生处改进设备,减弱噪声等.ʌ例4ɔC㊀(1)当桌面振动时,桌面上轻小的物体更容易振动㊀(2)用力敲击桌面时,效果会更明显ʌ学考体验ɔ1.C㊀2.C㊀3.B㊀4.C㊀5.B6.272㊀声波7.(1)20.50㊀(2)3㊀(3)不能㊀没有控制变量(4)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发出的声音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则不是由摆动产生的第三章㊀物态变化第1节㊀温度ʌ优效预习ɔ一㊁冷热程度㊀高㊀低二㊁1.玻璃外壳㊀玻璃泡㊀2.热胀冷缩3.实验室用温度计㊀体温计㊀4.(1)冰水混合物㊀沸水㊀(2)1ħ[想一想]负88.3摄氏度或零下88.3摄氏度.三㊁1.分度值2.(1)全部浸入㊀容器底或容器壁㊀不能离开㊀(2)相平(4)标明单位[想一想]18ħ㊀-16ħ四㊁1.膨胀㊀不能㊀2.35~42ħ㊀0.1ħ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不相同;温度计.2.离开被测液体后,温度计的示数会发生变化,不能准确测出液体的温度.3.读数时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仰视时读出的温度值比实际值偏低,俯视时读出的温度值比实际值偏高. [典例](1)温度计的玻璃泡触及容器底(侧壁)了;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的液柱液面相平㊀(2)8ħ知识点二1.液体(水银)的热胀冷缩;37.8ħ.2.体温计的玻璃泡没有直接与直玻璃管相连,它们之间是通过一段很细的细管相连的.[典例]38.2ħ㊀39.1ħ㊀①体温计在使用前要用力向下甩②前一个病人用过的体温计应消毒处理后才能给第二个病人使用ʌ增效作业ɔ1.A㊀2.C㊀3.A㊀4.C㊀5.A㊀6.D㊀7.C D A B E 8.温度计A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㊀29ħ9.37.2㊀正常㊀99.0㊀10.玻璃泡㊀管内径㊀管内径㊀大第2节㊀熔化和凝固ʌ优效预习ɔ一㊁1.液态㊀2.各种状态二㊁1.液态㊀吸热㊀2.固态㊀放热三㊁3.熔化时㊀4.凝固形成晶体时㊀5.相同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可以使试管内的物质受热均匀,且温度变化缓慢,使实验效果更加容易观察.2.将海波碾成粉末状较好.可以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其充分接触.3.不会.在固体熔化过程中停止加热,熔化随之停止,熔化过程中固体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典例](1)0㊀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㊀固液共存状态(2)物质受热不均匀知识点二1.(1)相同点:海波和石蜡熔化时都需要吸热.不同点:海波熔化时,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石蜡熔化时,温度一直升高.(2)根据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象,可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2.相同点:海波和石蜡凝固时都需要放热.不同点:海波凝固时,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石蜡凝固时,温度一直降低.3.(1)条件:①温度要达到熔点;②要能够继续吸热.特点:熔化过程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2)条件:①温度要降到凝固点;②能继续放热.特点:凝固过程放热而温度保持不变.[典例]Bʌ增效作业ɔ1.B㊀2.D㊀3.D㊀4.D㊀5.B㊀6.B㊀7.C8.熔化㊀熔化㊀凝固㊀凝固㊀9.降低10.(1)慢㊀(2)停表(3)萘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或萘在第10m i n到第25m i n时间内是固液共存状态,只要合理即可)11.(1)10㊀10㊀(2)-2㊀低㊀(3)变多第3节㊀汽化和液化ʌ优效预习ɔ一㊁1.(1)气态㊀(2)蒸发㊀(3)吸热2.(1)气态㊀(2)放热㊀(3)降低气体温度二㊁1.内部和表面㊀2.(1)保持不变㊀(2)变大㊀3.(1)温度三㊁1.任何温度㊀2.制冷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1)用热水;(2)减少水的量;(3)加大酒精灯火焰;(4)加盖.2.沸腾前,气泡体积由大变小;沸腾时,气泡体积由小变大.3.不再沸腾.说明沸腾是一个吸热过程,即使液体温度达到沸点,但如果不能继续吸热,沸腾也会停止.4.(1)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2)可能是当时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或者温度计不准确导致的.[典例](1)高㊀(2)92㊀(3)98㊀不等于㊀质量知识点二1.增大液体的表面积㊁增大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速㊁提高液体的温度,可以加快液体的蒸发.2.(1)用酒精擦高烧病人额头降低体温;(2)夏季,地面洒水有除尘降温作用.3.夏天,人体表面会出汗,用电风扇吹风可以加快人体表面空气的流动,加快了汗水的蒸发,汗水蒸发时从人体吸热,使人体表面温度降低,人感到凉快.[典例]Cʌ增效作业ɔ1.B㊀2.A㊀3.D㊀4.C5.液化㊀熔化6.水银或甲苯㊀酒精㊀酒精答图3G3G17.c㊀8.熔化㊀液化㊀放9.(1)温度㊀表面积㊀(2)汽化10.(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底(2)如答图3G3G1所示.第4节㊀升华和凝华ʌ优效预习ɔ一㊁1.固态㊀气态㊀2.吸热二㊁1.气态㊀固态㊀2.放热[想一想]室内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1.加热时产生的碘蒸气有毒.2.试管内出现紫色碘蒸气,固态碘颗粒消失,此过程中未发现液态碘.说明固态物质可直接变为气态.3.紫色碘蒸气慢慢消失,试管壁上有碘颗粒附着,过程中未发现液态碘.说明气态物质可直接变为固态. [典例]Cʌ增效作业ɔ1.D㊀2.D㊀3.A㊀4.B㊀5.C6.凝华㊀放出7.升华㊀吸收8.凝华㊀吸9.樟脑球受热升华后的气体,在树枝上凝华成固体10.(1)酒精灯及其火焰㊀(2)碘粉和棉线(3)固态碘粉变少㊀固态碘粉㊀(4)升华和凝华11.(1)固态的二氧化碳即干冰的升华和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2)干冰抛洒在云层中就可以人工降雨;还可以作为制冷剂,用于保存食物(或做灭火剂等).章末复习课ʌ整合归纳ɔʌ例1ɔBʌ例2ɔDʌ例3ɔ浴室内镜子温度较低时,水蒸气遇到冷的镜子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我们看到的 白气 ;镜面背后有连接镍铬金属薄片的电路,接通电源一会儿后,镜子的温度升高,镜面上的 白气 加速蒸发,变成气态,回到空气中,从而使镜子保持清晰明亮.ʌ学考体验ɔ1.B㊀2.C㊀3.D㊀4.C㊀5.-7㊀6.A㊀807.液化㊀凝华㊀8.(1)93㊀小于㊀(2)不变第四章㊀光现象第1节㊀光的直线传播ʌ优效预习ɔ一㊁1.发光2.(1)太阳㊀水母㊀萤火虫㊀(2)蜡烛㊀霓虹灯㊀L E D灯二㊁1.透明㊀2.同种均匀㊀3.带有箭头㊀径迹㊀方向三㊁1.3ˑ108㊀34㊀23㊀2.长度㊀1年内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观察到光在空气㊁水和果冻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1)小孔成像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此时成的是倒立㊁缩小的实像.(2)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在地球阴影区的位置就发生了日食;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在阴影部分的月球不能反射太阳光,这样就形成了月食.[典例]A知识点二㊀不正确.我们能看到闪电是靠光的传播,能听到雷声是靠声音的传播,而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要大得多,所以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典例]Bʌ增效作业ɔ答图4G1G11.C㊀2.D㊀3.C㊀4.B㊀5.D㊀6.C7.光沿直线传播㊀8.长度㊀9.④区10.(1)如答图4G1G1所示.(2)正比㊀(3)1.4ˑ109m㊀㊀㊀第2节㊀光的反射ʌ优效预习ɔ一㊁1.反射㊀2.不发光二㊁1.(1)反射面㊀(2)入射光线㊀法线(3)反射光线㊀法线2.反射光线㊀入射光线㊀法线㊀反射光线㊀入射光线㊀等于三㊁入射光㊀可逆[画一画]如答图4G2G1所示.答图4G2G1四㊁1.平行光㊀平行㊀四面八方㊀光滑㊀凹凸不平2.镜面反射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1)为了便于找到反射光.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如果纸板倾斜,将观察不到反射光.(2)①显示光的传播径迹;②验证反射光线㊁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3)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探究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4)乙图探究的问题是反射光线㊁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丙图探究的问题是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否可逆.(5)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2.(1)不能.因为这两个角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先有入射,后有反射,反射光线是随着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不能把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说成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反射角指的是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此时反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故反射角为0ʎ.垂直入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此时也发生了反射.[典例]如答图4G2G2所示.答图4G2G2知识点二1.相同点:两种反射都是光的反射现象,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不同点:(1)反射面不同;(2)光路图不同.2.纸更亮一些.手电筒发出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光射向平面镜发生镜面反射,几乎没有光射向侧面,故看上去较暗,而光射向白纸时会发生漫反射,有光射向侧面,所以从侧面看上去白纸更亮.[典例]漫反射㊀镜面反射ʌ增效作业ɔ1.D㊀2.C ㊀3.C ㊀4.C ㊀5.B6.光的反射㊀镜面㊀7.O ㊀A O ㊀O N ㊀O B ㊀ø2㊀ø3答图4G2G38.60ʎ㊀减小9.如答图4G2G3所示.10.(1)在同一平面内(2)O A ㊀可逆第3节㊀平面镜成像ʌ优效预习ɔ一㊁1.相等㊀2.相等㊀3.垂直㊀4.对称二㊁1.反射㊀像㊀2.不是㊀不能三㊁牙齿㊀潜望镜㊀发电四㊁会聚㊀后视镜㊀反光镜㊀太阳灶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1.(1)蜡烛的像和蜡烛始终与镜面的距离相等,并且大小相等.(2)玻璃板透明,能透过它看到后面的物体,便于观察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则不能.选择较薄的玻璃板比较好,因为这样能避免玻璃板两个表面同时成像所造成的分不清像的位置的问题.(3)玻璃板必须竖直放置.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在水平桌面上找到蜡烛的像的位置.如果不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会找不到像的位置.(4)这样可以方便地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白纸用于记录像㊁物和玻璃板的位置.(5)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光屏的作用是为了观察像是否能呈现在光屏上,验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6)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如果光屏上能承接到像,说明像是实像;如果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像是虚像.2.烛焰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引起视觉.由于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人会感觉这些光好像是从进入人眼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像)发出的.其交点就是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3.这是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且能成像的特点,来观察周围事物的情况.其装置类似于早期的潜望镜装置,因此说它是早期军事中潜望镜的雏形.[典例]Bʌ增效作业ɔ1.B ㊀2.C ㊀3.A㊀4.A㊀5.C6.虚㊀相等㊀相等㊀7.0.50㊀1.60㊀不变8.B ㊀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㊀9.反射㊀凸面镜10.这幅写生画违背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㊁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㊁连线与镜面垂直可知,像㊁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而图中拱桥的倒影与拱桥关于水面不对称.11.(1)完全相同㊀点燃蜡烛B ,并调节B 的位置,使蜡烛B 的像与蜡烛A 完全重合.(2)让蜡烛B 发出的光通过缝隙MN 射到玻璃板上,使其反射光进入小明的眼睛,使小明看到与蜡烛A 重合的B 的像.第4节㊀光的折射ʌ优效预习ɔ一㊁1.斜射㊀偏折2.(1)①界面㊀②入射光线㊀法线㊀③折射光线㊀法线㊀(2)①同一平面㊀②法线两侧㊀③小于㊀增大㊀不变㊀(3)入射光㊀可逆二㊁1.浅㊀2. 折断 ㊀3.高一些[做一做]又能看到硬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从硬币反射的光经水面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下偏折,从而使光线射入人眼,人又能看到硬币了.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1)在水中加适量的牛奶或在水槽背面贴一张白纸作为背景.(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发生折射现象时,入射光线㊁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3)因为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中时,在两种物质的界面上光的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其中一部分发生反射,只有一部分光进入另一种物质中发生折射,故折射光要比入射光暗一些.(4)①两种不同的介质或者是同一种不均匀的介质;②光必须斜射.(5)如果让光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则会看到折射光线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射出.这说明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2.(1)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等于入射角,都为0ʎ.(2)不能.因为从因果关系上讲,有了入射光线才能有折射光线,折射角是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只能说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典例]如答图4G4G1所示.答图4G4G1知识点二如答图4G4G2甲㊁乙所示,水中物体反射的光经过水面时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后的光射入人眼,由于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人会感觉这些光好像是从进入人眼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处发出的,所以看到的物体实际是在物体上方的虚像.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甲㊀㊀㊀㊀㊀乙答图4G4G2[典例]Cʌ增效作业ɔ1.B ㊀2.C ㊀3.D㊀4.B ㊀5.B ㊀6.B 7.折射㊀8.O C ㊀30ʎ㊀空气9.浅㊀如答图4G4G3所示.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答图4G4G3㊀㊀㊀㊀㊀答图4G4G410.如答图4G4G4所示.11.折射㊀反射㊀光从水或玻璃射向空气中,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第5节㊀光的色散ʌ优效预习ɔ一㊁1.各种颜色㊀红㊀黄㊀蓝㊀紫㊀2.白光㊀各种色光二㊁红㊀绿㊀蓝三㊁1.一定的顺序2.(1)红光㊀(2)强㊀红外线夜视仪㊀遥控㊀电视机遥控器3.(1)紫端㊀(2)骨骼的生长㊀身体健康㊀灭菌㊀荧光物质㊀防伪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说明太阳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复色光.(2)能够说明.从实验现象中可以观察到,不同单色光通过棱镜时的偏折程度是不同的;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2.雨后的天空悬浮有大量的细小水珠,太阳光照射到这些小水珠上时,被色散成绚丽的七色光.因此,有时我们能看见太阳光经小水珠色散而形成的彩虹.[典例]B 知识点二1.温度计的示数会升高;说明红外线具有热效应.2.让红外线和白炽灯照射时看不到任何特殊之处,但让紫外线照射时,能够看到人民币的多个部位发出荧光.[典例]红外线ʌ增效作业ɔ1.D ㊀2.C ㊀3.B ㊀4.B ㊀5.C ㊀6.绿㊀折射7.红外线㊀紫外线㊀8.红9.太阳光中含有紫外线,紫外线可以杀菌,所以晴天晒被子杀菌是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把阳台封闭起来,太阳光不能很好地照射进来,因此被子上面的病菌不容易被杀死.章末复习课ʌ整合归纳ɔʌ例1ɔCʌ例2ɔ如答图4G1所示.答图4G1ʌ例3ɔ(1)确定像的位置㊀(2)像和物大小相等㊀(3)M (4)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5)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ʌ学考体验ɔ1.B㊀2.D㊀3.B㊀4.(2)相等㊀靠近㊀(3)虚第五章㊀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㊀透镜ʌ优效预习ɔ一㊁1.(1)厚㊀薄㊀(2)薄㊀厚㊀2.球心㊀3.不变4.平行㊀焦点㊀F㊀两个㊀5.焦点㊀光心㊀f二㊁会聚㊀发散[做一做](1)用手去摸,中间厚㊁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反之为凹透镜.(2)将透镜放在太阳光下,能够使太阳光会聚于一点的是凸透镜,出现较大亮圈的是凹透镜.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一1.不能.判断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要根据中间与边缘的厚度来判断,中间厚㊁边缘薄的为凸透镜,中间薄㊁边缘厚的为凹透镜.凸透镜也可能有一个面是凹面.2.无论凸透镜还是凹透镜,通过光心的光线,光的传播方向都不发生改变.[典例](1)A㊁C㊁D㊀中间厚㊁边缘薄㊀(2)B㊁E㊁F㊀中间薄㊁边缘厚知识点二1.实验现象表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2.如果逆着折射光的方向入射,则会观察到折射光线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说明光路是可逆的.3.能会聚于一点.凸透镜有一对关于光心对称的焦点,凸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凹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凹透镜折射后变得发散,且这些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也叫虚焦点. [典例]Cʌ增效作业ɔ1.D㊀2.A㊀3.D㊀4.D㊀5.D6.凸透镜㊀会聚㊀㊀7.凸㊀凹㊀先变细再变粗㊀8.乙㊀甲9.实验方法:可以用凸透镜将太阳光会聚到瓶中棉线上.实验原理:因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把太阳光会聚在棉线上,当其温度达到棉线的着火点时,即可烧断棉线.第2节㊀生活中的透镜ʌ优效预习ɔ一㊁凸透镜㊀凸透镜㊀凸透镜㊀比较远㊀比较近㊀倒立缩小㊀倒立㊀放大㊀正立㊀放大二㊁1.(1)会聚㊀(2)能㊀两㊀2.(1)会聚㊀虚像㊀(2)不能㊀同ʌ高效课堂ɔ知识点1.(1)照相时,照相机成缩小㊁倒立的实像. (2)拍照时,镜头离物体的距离越小,所成的像越大,像离镜头的距离越大;镜头离物体的距离越大,所成的像越小,像离镜头的距离也越小.(3)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胶片上都能产生清晰的像,需要旋转镜头上的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2.(1)从题图中可以看出,来自投影片上的图案的光线首先经过镜头折射,再经平面镜反射就能在竖直的屏幕上形成清晰的像.(2)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光屏上成像.光源位于凹面镜的焦点处,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再经螺纹透镜会聚,使照在投影片上的光更强一些.[典例]Dʌ增效作业ɔ1.D㊀2.B㊀3.D㊀4.B㊀5.D6.放大镜㊀虚㊀7.靠近㊀拉长8.焦点㊀取下套筒上的凸透镜可作为放大镜使用9.爸爸拿着相机离吉祥物近些,同时使镜头前伸,使像距变大些.第3节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ʌ优效预习ɔ一㊁1.物距㊀u㊀2.像距㊀v㊀3.焦点㊀光心㊀f二㊁1.距离㊀2.蜡烛㊀凸透镜㊀光屏3.光屏㊀清晰㊀大小㊀正倒㊀物距㊀像距三㊁u>2f㊀倒立㊁缩小的实像㊀v>2f㊀倒立㊁放大的实像㊀正立㊁放大的虚像四㊁1.变大㊀变大㊀变小㊀变小㊀相同㊀可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 第4.2 光的反射(课件)
今后的某一天,你会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
知识点 2 光路的可逆性
在上面的实验中,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 会怎么样呢?
N
A
B
墙
i
r
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被
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的方向射出。小芳看到了
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小丽的眼睛
小丽也看到了 小芳的眼睛
拓展延伸
实验
名词解释:
法线—经过入射点O并与反射面垂直 的直线(ON)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i)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γ)
今后的某一天,你会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
光的反射定律(reflection law)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 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 于入射角。
今后的某一天,你会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
知识点 3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
特点:反射面平整光滑;当光平行入射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
常见的镜面反射: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各种镜面等。
今后的某一天,你会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
那光又是如何反射的,有什么规律吗?
今后的某一天,你会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
学习目标
01 知道光的反射现象,认识光的反射规律。 02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03 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知识点 1 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设计实验: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 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 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所示。
今后的某一天,你会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
变式
1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夹角,则反射光线与法线所成的夹 角为( )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课件眼睛和眼镜(含同步教案)
课堂导练
2.眼睛的调节: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 ___薄_____,对光的偏折能力变____弱____。看近处物体时 ,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____厚____,对光的偏折能力变 ___强_____。
课堂导练
3.(中考·绍兴)如图所示的眼球成像原理图中,晶状体和角 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凸__透___镜,请写出成像原理 与该图相同的一种仪器:_照__相__机__(_或__摄__像__头__等__)。
课后训练
【思路点拨】鱼眼的晶状体曲度大,会聚能力强,在陆地 上看远处的物体,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相当于近视眼, 应戴近视眼镜使光线的会聚能力减弱。 【答案】凸;前面;近视眼镜
THIS TEMPLATE DESIGNED FOR WEN XIAO YU
人眼看清物体的原理——
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
睫状体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正常的眼睛调节——看近处的物体时
近处
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强,近处物体射 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正常的眼睛调节——看远处的物体时
远处
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弱,远处物体射来 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点拨】撤去眼镜片,像变得模糊,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时 光屏上重新出现清晰的像,说明移走眼镜片后,对光的会 聚能力减弱,说明移走的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则该 眼镜片应该是凸透镜,属于远视眼镜片,D符合。 【答案】D
课后训练
15.(2018·宁波)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科自主研制了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 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凸度大小。光屏和水透镜 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点燃蜡烛后,调节水 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________(填“ 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 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 的像,应对水透镜________ (填“注水”或“抽水”)。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及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
第一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二、重点难点:重点: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点: 1、设计探究的实验;2、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三、学习活动:(一)观察课本P12四幅图,思考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具有什么共同特征?___________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更有创意?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发生的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共同体验:(1)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2)击鼓。
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运动”的方法吗?(二)声音传播的探究性活动1、老师讲课声是怎样传到耳朵的?2、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个同学轻敲桌子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吗?3、实验: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都能传播声音,他们都是能够传声的介质。
4、声怎样向外传播的?声音向外传播时以_______的形式传播(与水波相似)5、真空也能传播声音吗?让学生观看真空罩实验的录像。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第一章第2节 运动的描述 (含解析)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同步课时作业运动的描述1.根据机械运动的含义,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机械运动就是一切机械的运动,像空气的流动不属于机械运动B.机械运动就是物质的一切运动C.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D.物体做怎样的运动跟参照物的选择无关2.下列各运动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火箭升空B.爱国运动C.跑步的运动员D.下落的雨滴3.下列各种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飞机在天空中飞行 B.月球绕地球公转C.树上苹果由绿变红 D.河水在河中流4.平直公路上并排停放着两辆汽车,一段时间后,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关于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一定向南运动B.以甲车为参照物,地面一定是静止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一定是向南运动D.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一定向北运动5.请根据图所示楼房顶上的旗帜和两船上旗帜的飘扬情况,判断出甲、乙两船的运动情况()A.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静止B.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C.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D.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6.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①“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特征“响度”②“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③“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④“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A.行船和岸边B.都是岸边 C.岸边和行船D.都是行船8.在商场里,当你站在上升的自动扶梯上时,关于你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A.运动的B.静止的C.相对自动扶梯是静止的 D.相对商场地面是静止的9.2019年国庆阅兵仪式上,如图是我国空军展示的轰油–6空中加油机正在给两架飞行中的战斗机加油时的场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两架战斗机是运动的B.以加油机为参照物,站立在地面上的阅兵观众是静止的C.三架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动能大小是相同的D.以某架战斗机为参照物,另一架战斗机的速度为010.从图中的两幅组成的画中,请你观察并判断两车的运动情况是()A.卡车运动,轿车静止B.卡车静止,轿车运动C.两车都运动D.两车都静止11.两辆列车如图所示,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
2024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物理八年级上册配人教版第1章 机械运动含答案
2024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物理八年级上册配人教版第1章机械运动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1.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且必须从零刻度线量起B.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C.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D.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2.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刻度尺最合适()A.量程3 m,分度值1 mmB.量程10 m,分度值1 dmC.量程30 cm,分度值1 mmD.量程15 cm,分度值0.5 mm3.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或读数正确的是()4.下列数值中,单位应该是厘米的是()A.课桌的高度约为0.8B.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C.一张试卷的厚度约为70D.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85.要测量一元硬币的厚度,为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最佳的是()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一元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D.用刻度尺测出10个一元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元硬币的厚度6.如图所示,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其中最佳的测量方法是()7.使用被拉长了的软塑料尺测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将()A.比真实值偏小B.比真实值偏大C.不受影响D.和真实值完全一样8.小刚是一位八年级的学生,他平时走路的步幅约为50。
上体育课时他跑100 m所需时间约为16。
(填上合适的物理量单位)9.如图所示,用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图甲中铅笔的长度是 cm,图乙中铅笔的长度是 cm。
10.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是最后一次使用机械停表计时的奥运会。
如图甲所示,当时运动员在参加长跑比赛,某一运动员在到达终点时停表指针如图乙所示,停表所表示的时间为min s,合s。
人教版初中物理8年级上册同步全解
目录第一章声现象 (2)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7)三、声音的特性 (10)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4)五、声的利用 (19)第二章光现象 (26)一、光的传播 (29)二、光的反射 (33)三、平面镜成像 (39)四、光的折射 (45)五、光的色散 (51)六、看不见的光 (53)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63)一、透镜 (64)二、生活中的透镜 (71)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74)四、眼睛和眼镜 (77)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80)第四章物态变化 (90)一、温度计 (92)二、熔化和凝固 (96)三、汽化和液化 (101)四、升华和凝华 (108)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117)一、电荷 (118)二、电流和电路 (123)三、串联和并联 (130)四、电流的强弱 (141)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44)期中检测 (157)期末检测 (165)第一章声现象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
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
从学生兴趣出发来设计教材的结构,这是把“声现象”作为本套教材第一章的初衷。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教材安排了若干随堂实验探究活动,例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等。
应该说,这些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实际探究过程有很大差距,例如,问题的提出不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实验过程也相对很简单。
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应该说,学生学习本章内容时,对探究活动相当陌生,处于初级阶段。
本章内容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骨传导”“双耳效应”“声与信息”“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的课程理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课件透镜(含同步教案)
课后训练
【点拨】根据一、二次的实验数据可知,材料和横截面积 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其焦距越小。 【答案】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 其焦距越小
课后训练
(3)小峰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 、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所示),受此 启发,于是他选取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用红光和蓝 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实验结论:对同一凸透镜, ________光的焦距大些。
(1)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__球__面__球__心____的直线CC′, 简称主轴。
(2)光心:透镜主轴上的一个特殊点(O),凡是过该点的 光,其传播方向__不__变____。
课堂导练
2.凸透镜:中间____厚____、边缘___薄_____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___薄_____、边缘____厚____的透镜。
( B) A.5 cm B.10 cm C.15 cm D.20 cm
【点拨】太阳光可以看成平行光,当凸 透镜正对太阳光时,太阳光就平行于凸 透镜的主光轴,经凸透镜会聚得到的最 小、最亮的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焦距。
课后训练
14.(2019·德阳)请画出图中两条入射光线对应的出射光 线。 解:如图所示。
三、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1)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2)根据光路的可逆性, 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将平行 于主光轴射出。 2.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1)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
(2)射向凹透镜的这些入射光线,如果它们的延长线能经过凹透镜的焦
不变的点。如图, 点为光心。
焦点:______________,焦点又有实焦点和虚焦点之分;
2021八年级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步练习题(附解析)
《5.3 凸透镜成像规律》—2021-202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训练卷(附解析)一、单选题1.在研究凸透镜的实验中,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40厘米处,就会在凸透镜另一侧成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
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30厘米处,则经凸透镜后会产生一个()A. 正立、放大的虚像B. 倒立、放大的实像C. 倒立、缩小的实像D. 不能成像2.在“用点燃的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芳在草稿上记录了一次实验现象(漏画了光屏)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A. l1是物距B. l2是像距C. 实验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D. 实验中,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实像3.如图所示,能正确表示照相机成像原理的是()A. B.C. D.4.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3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若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可得到一个()A. 倒立放大的实像B. 正立放大的虚像C. 正立放大的实像D. 倒立缩小的实像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40cm处时,在另一侧距离凸透镜40cm处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将物体移至距离透镜30cm处时,得到的像与照相机成像的性质相同B. 将物体移至距离透镜10cm处时,在另一侧会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C. 将物体移至距离透镜10cm处时,在同一侧会得到正立、放大的实像D. 距离透镜40cm处发出的两条光线(如图),经过透镜后能汇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6.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沿着光具座,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某位置向焦点移动,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及像距的变化情况是()A. 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大B. 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小C. 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D. 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7.小林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图中画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光屏上形成的是烛焰倒立等大的实像B. 图中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完全相同C. 将蜡烛移到光具座10cm刻度线处,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不动,光屏上仍可成清晰的烛焰像D. 将蜡烛移到光具座40cm刻度线处,保持凸透镜不动,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它上面都得不到清晰的蜡烛像8.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的情景,烛焰位于凸透镜1.5倍焦距处,并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012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 (5)本章综述 (5)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5)学习目标 (5)知识详解 (5)课外拓展 (8)第2节运动的描述 (9)学习目标 (9)知识详解 (9)课外拓展 (12)第3节运动的快慢 (13)学习目标 (13)知识详解 (13)课外拓展 (16)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17)学习目标 (17)知识详解 (17)课外拓展 (21)本章总结 (21)单元测试 (22)第二章声现象 (28)本章综述 (28)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8)学习目标 (28)知识详解 (28)课外拓展 (31)第2节声音的特性 (31)学习目标 (31)知识详解 (31)课外拓展 (35)第3节声的利用 (36)学习目标 (36)知识详解 (36)课外拓展 (39)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39)学习目标 (39)知识详解 (39)课外拓展 (43)本章总结 (43)第三章物态变化 (50)本章综述 (50)第1节温度 (50)学习目标 (50)知识详解 (50)课外拓展 (55)第2节熔化和凝固 (55)学习目标 (55)知识详解 (56)课外拓展 (60)第3节汽化和液化 (60)学习目标 (60)知识详解 (60)课外拓展 (63)第4节升华和凝华 (63)学习目标 (63)知识详解 (63)课外拓展 (66)本章总结 (67)单元测试 (67)第四章光现象 (72)本章综述 (72)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73)学习目标 (73)知识详解 (73)课外拓展 (76)第2节光的反射 (77)学习目标 (77)知识详解 (77)课外拓展 (80)第3节平面镜成像 (80)学习目标 (80)知识详解 (81)课外拓展 (83)第4节光的折射 (84)学习目标 (84)知识详解 (84)课外拓展 (88)第5节光的色散 (89)学习目标 (89)知识详解 (89)课外拓展 (91)本章总结 (92)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99)本章综述 (99)第1节透镜 (99)学习目标 (99)知识详解 (99)课外拓展 (102)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103)学习目标 (103)知识详解 (103)课外拓展 (107)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07)学习目标 (107)知识详解 (107)课外拓展 (110)第4节眼睛和眼镜 (110)学习目标 (110)知识详解 (111)课外拓展 (113)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114)学习目标 (114)知识详解 (114)课外拓展 (116)本章总结 (117)单元测试 (117)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123)本章综述 (123)第1节质量 (123)学习目标 (123)知识详解 (123)课外拓展 (126)第2节密度 (126)学习目标 (126)知识详解 (126)课外拓展 (129)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129)学习目标 (129)知识详解 (129)课外拓展 (132)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133)学习目标 (133)知识详解 (133)课外拓展 (135)本章总结 (135)期中测试 (141)期末测试 (145)第一章机械运动本章综述内容提要:本章主要学习:参照物的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学习目标: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法指导: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和技术中最基本的测量,应该掌握常用测量工具的用法,并会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
生活中还常常利用估测的方法测量长度和时间,应通过活动有所了解。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习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知识详解知识点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长度测量越精确,机械零件加工就会越精密,机器性能就会越好。
例如制造出的汽车门的尺寸越精确,关起来就会越省劲儿,封闭也越严实。
任何物理量都有单位。
长度的单位有米、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等。
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较大长度用钢卷尺或皮尺。
测量的精确程度较高时,可用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也叫千分尺)。
使用刻度尺之前,先观察你使用的刻度尺,首先明确:1. 零刻度线和最大刻度线的位置。
2. 量程与最小刻度各是多少?在使用过程中,应按照图中B所示进行操作。
读数时,视线要正对观测点,并与尺面垂直。
此外,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已知的长度,可以作为我们估测长度的参考“标准”。
例:粗心的小明在测量中忘了写单位,请你给补完整。
(1)一节1号电池高约0.6______。
(2)人正常步行时,一步长约0.6______。
(3)活动铅笔细笔芯直径约0.6______。
【答案】(1)dm(2)m(3)mm【解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长度单位应有常识性的了解。
知识点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1.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2.时间的测量:测量时间的基本仪器是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常用停钟、停表来计时,停表与普通表的不同之处在于普通表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是在不停地走动,而停表的指针是可走可停的。
停表不使用时指针应停在零位。
使用时先按一下表上端的柄头,表的指针开始走动,计时结束时再按一下柄头,指针就停止走动,指针指示的读数就是测定的时间(准确到0.1秒),再按一下柄头,指针又回到零位。
除了指针式的停表外,还有一种数字式电子停表,它可以直接显示读数(准确到0.01秒)。
在古代,人们用沙钟、铜壶滴漏、日晷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
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测量误差①什么是误差: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② 误差与错误不同: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及进行测量的人有关。
测量时误差是不可绝对避免的。
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
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③ 减小误差的方法:对同一长度可以多次测量,把几次测量结果相加再除以测量的次数所得到的值。
即为这几次测量的平均值。
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例:由甲地开往乙地的火车分“特快、直快、普快”三种形式,假设列车在任意两个车站之间运行时平均速度始终保持不变,其中直达“特快”列车(即当中一站不停)共耗时8小时,同样在两地间运行的“直快”列车由于要停靠3个大型车站和4个中型车站,将耗时9小时02分,已知列车停靠大型车站的时间比中型车站多2分钟,比小型车站多5分钟,那么在途中比“直快”还要多停靠2个中型车站和7个小型车站的“普快”列车在甲乙两地间的运行时间为()A.9小时43分B.9小时53分C.10小时13分D.10小时23分【答案】B.【解析】当停靠3个大型车站和4个中型车站时,将多耗时9小时02分-8小时=1小时02分;根据“列车停靠大型车站的时间比中型车站多2分钟,比小型车站多5分钟”,求出列车在各类型的车站停靠的时间即可解决问题.【教材问题解读】手通常用来估测长度。
【典型例题】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例:物理教科书一张纸的厚度应该如何测量?【答案】每张纸的厚度是8.8×10-3cm。
【解析】在教科书中间取N页作测量对象,测出其厚度为D,则每张纸的厚度是:8.8×10-3cm。
由于一张纸的厚度小于0.1mm,因此必须取几十张作为测量对象,使其超过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能力提升】针对训练1.关于下列估计,比较合理的是()A.一元硬币的直径约是2cmB.一本物理书的宽度约是1mC.一部手机的质量约是1㎏D.一台电脑显示器的质量约是10mg2.关于对考场内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A.课桌高度约为80cmB.考场内的气温约为50℃C.一份理化试卷的质量约为80gD.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所用时问约为5s1.【答案】A【解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A.一元硬币的直径大约是2cm,故该选项符合题意;B.一本物理书的宽度约20cm,1m太大了,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一部手机的质量约是50g,1kg太重了,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一台电脑显示器的质量约是1。
5kg,10mg太轻了,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2.【答案】A【解析】做这种题目,要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要有一定的估测能力,根据生活常识去判断题目的对错。
A.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符合实际;B.考场内的气温约为30℃,不符合实际;C.一份理化试卷的质量约为8g,不符合实际;D.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所用时间约为0。
4s,不符合实际。
【易错题/易混点】易错点:时间的单位与长度的单位下列全是时间单位的是()A.小时、分钟、秒B.年、光年、月C.天、小时、米D.小时、年、光年【解析】此题考查我们对时间单位的认识,结合对时间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天、小时、年和秒都是时间的单位,光年和米是长度的单位.【答案】A【教材典型例题】下列几种估测中,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教室的高度大约是3mB.让人感到舒适的气温大约是55℃C.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500gD.学生用的计算器功率大约是50W【答案】A【解析】做这种题目,要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有一定的估测能力,根据生活常识去判断题目的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