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浅谈俄国与德国的农奴制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与俄国的农奴制改革

现在世界上强国正在渐渐崛起,但是我觉得在欧洲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强国应该是德国和俄国;前者强于政治与经济等外交软实力,而后者在军事方面更加大放光彩。现在我打算让两者回到农业与工业的转折期,看看两者在面临“农奴制向农业资本主义改革”的进程时出现的差异。

德国虽然在中世纪还处于邦国分立的情况,各邦实施封建奴隶制度,19世纪在欧洲群体当中还处于落后保守的区域,而法国此时已经再搞大革命了;日后各邦,像是普鲁士邦,奥地利邦参与反法战役中屡战屡败,让德国各邦国意识到了社会变革的重要性,于是在1807年普鲁士首相施泰因发布《十月赦令》,废除农奴制,实行土地买卖自由以及允许自由从事工商业活动等政策;1811年,继任的普鲁士首相哈登堡颁布《调整赦令》,规定各类农民对封建义务的赎买方法。举例来说,根据法令,农民可以通过向“容克”(意指贵族地主阶级)交付现金、租税、担任劳役或交出土地的1/2,1/3 来赎买封建义务,成为土地的主人。在这样的政策下,不仅让“容克”们拥有了雄厚的资金基础,农奴们也成为了自由经营的小农户,完成农业资本主义化,史称“普鲁士道路”。可以说这是德国崛起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因为首当其冲的,“农奴制”是把农奴束缚在土地上,服劳役,并上交大部分的农作物,在这样的环境下,农奴们的工作动欲望低下,生产力自然会被拖累;相比,农业资本主义化提倡“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不仅有工作的自由,而且如果干得好的话还能发笔横财,所以群众自然就愿意工作,生产力得到提升。虽然会导致一部分竞争,但是这样的良性竞争反而能促使人民工作意愿上升,生产力一样上升。

接下来就要提到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前景提要,在15世纪末俄罗斯终于摆脱了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之后,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形成中央集权国家。在军事征服和领土扩张中农民成为贵族的军事采邑上,沦为农奴,因为“采邑”就是指君主将封地俸禄划给对自己效忠的下属,农奴制就成为了处理领土扩张中多出来的农民的政策。不得不说,根据前面提到的农奴制的坏处,农奴制实在应该只能算是应急的分封政策,但是反而在农奴制的逐步强化下形成沙皇专制制度了。不过主要可能也是因为强大的军事实力才会大量用到这样的政策,所以弊端并不会在当时展露出来,然后就自然而然的走下去了。所以,在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的战败将农奴制的弊端暴露在了亚历山大二世的面前并促使他在1861年实行农奴制的改革。看过核心更改的内容,本质上和德国农奴制的改革是类似的,基本都是给农民权利说可以摆脱地主的控制来自己创业,而且地主们也确实赚到了赎金,但为什么人家亚历山大二世就给人家暗杀了呢?调查发现大部分的资料都提到了一个“由上而下,有很多局限性”,那“由上而下”到底怎么带来局限性呢?在查过资料后,它说:

“.如果是自下而上的起义,那么百废待兴利于重新建设.而自上而下的改革,需要触动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利益,改变现有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的转型需要国家的支持.比如,农奴改革中允许农奴以部分钱为自己赎身,那么这些人就成了自由民,对社会的不稳定起了影响.而农奴成为自由民,农业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国家既要投入技术保证农业生产,也要在城市兴建工厂来接收城市自由民的出现,保证社会的稳定.这些投入,都需要资金.”

——/question/fd4bc3a2f274b32a7f63f5b0e533ca08.html

由上述材料可得知,它的论点是“‘自上而下’可能会出现‘自由民’对社会治安造成问题,需要额外的金钱新建工厂来接受自由民。”但是我觉得这个论点很不稳,因为其实德国同样也是“由上而下”,就是由政府颁布政策来进行改革的,但为什么俄国

会有这个问题而德国就没有呢?

我打算具体分析一下当时颁布的“二·一九法令”的具体内容:

“废除农奴制的法令,由《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等17个文件组成.法令规定:废除农奴制度,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地方法令》规定,当农民使用的份地超过"法令"规定的数额时,或者分给农民份地以后,地主剩下的好地不到全部土地的1/3时,地主有权向农民割地.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的连环保制度。”

——百度百科《解放法令》2016/1/2

在其中我首先发现了“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从中我推断,过高的赎金也许是引起农奴不满的一个因素,因为本来作为农奴就没有多少资金基础,现在虽然从地主那边摆脱出来了,但是摆脱了反而因为没钱连地都种不了了。开玩笑,地都种不了难道要去养猪吗?所以缺乏资金实力的农奴只好选择继续留在地主这边继续工作,即使不叫“农奴”,但可能还是过着和农奴类似的生活,备受剥削,显然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地主也因为反正人越多自己的地种的越好,不差那几个钱,也干脆就不放他们走了。

后面还有提到“当农民使用的份地超过"法令"规定的数额时,或者分给农民份地以后,地主剩下的好地不到全部土地的1/3时,地主有权向农民割地.”我觉得法令的这部分展现出了俄国封建思想的残余,就是指对地主的包庇;相比普鲁士首相哈登堡在1811年颁布的《调整赦令》(虽然查不到这个赦令),“哈登堡于1811 年9月14日发布《调整敕令》,规定农民在把世袭耕地变成自由地产时,必须割让土地的1/3给领主,农民只有缴纳赎金才能免除徭役和租税。”相对要求比较宽泛,所以才让农奴更加愿意去尝试。虽然不太确定材料的后半段提到的“只有缴纳赎金才能免除徭役和租税。”是要缴纳多少赎金,不过我猜应该比起俄国的要求要低许多才使得农奴们愿意进行投资吧。

我个人认为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内在的国民意识。从俄国的角度来说,虽然当时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但是一来从16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俄国领土扩大了8倍之多,成为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一是看的出俄国是一个相当具有侵略意识的国家,二来这样广阔的疆域意味着更大的地区差异,人民之间的联系就更加薄弱,民族意识不强,反抗意识更容易爆发;相比德国倒是在数次的反法战争中多次失利,甚至曾经一度被拿破仑打得很悲剧。用例子来说,就像俄国是一个不断吞噬小团体壮大的黑社会团体,但是在一次街头干架的惨败,导致内部的矛盾愈发激烈,而不得不做出改革;而德国就像是一个小团体在几次与对手的斗争中都不断地失败,于是便决定一起讨论一下自己的不足之处,哪里应该改正。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